一 :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二 :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选择8了其背后的客观规律性。(www.61k.com]从各个国家的发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针对我国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内涵所在。
城镇化率;国际现象;中国现浩,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德
慈院士工作室,高级城市规划师,
jianzu50@ www.61k.com
万方数据2013年第1期总第206期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术——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李浩InternationalPhenomenonObservationofUrbanizalionRateExceeding50%Threshold:ImplicationsforChinaLfHOOAbstract:Basedonhistoricalanalysis,thispaperselectseighttypicalcountriesandexaminestheirhistoricalcontext,socioeconomicdevelopment,urbanizationfea—tures,publicpoliciesandurbanplanningstrategieswhenurbanizationratereached50%threshold.Itisfoundthatsuchahistoricaljuncturewascharacterizedbycon—tinuedeconomicprosperityandurbanizationaswellasoutbreaksofvariouscon—flictsandurbandiseases;thusitisapointintimewhentransformativeurbaniza-donledbyregionalpoliciesandurbanplanningmusttakeplaceinordertobringahealthysociety.InChina,peri-urbanizationisasignificantcharacteristicofur—banchanges.Therefore.thekeypolicyareaistohelpmigrantpeasantsgainur—bancitizenship.Keywords:urbanizationrate;internationalexperience;Chinesecondition1研究目的与思路近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上至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讨论,从会议讨论、学术研究到媒体访谈,不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或与之相关的各领域工作,都“时髦”于将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与各方面的广泛议题相提并论。但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却往往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一旦追问起来:作为一个统计概念(或数字),城镇化率超过50%究竟有何意义?它与城镇化率在之前的40%左右或之后的60%左右等有何差别或转折?2011年中国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真实可信?它又能说明什么问题?都很难解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理论,城镇化发展通常要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而城镇化率达到50%之时正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的中间点;从变化趋势来看,在城镇化率超过50%之后,城镇化仍将维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城镇化率的增速逐渐趋缓(图1)。在大量的文献中:①常常将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236,51108427),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2-ZD一8)提要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以事实为基础,梳理了它们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经济、城镇化发展、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剖析展现象来看,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时期,往往既是经济繁荣期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期,也是城市建设矛盾凸显期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阶段,迫切需要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区域政策、城市规划等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综合调控手段,促进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半城市化”是特殊国情,城镇化发展与城市治理的重点首先应当放在“两栖”农民工群体“市民化”的政策设计上来,而实现农民工群体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安居乐业”正是关键词状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3)01—0043—08作者简介李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李浩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一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8
7
6
5
4
3
图1城镇化过程的S形蓝线
Fig.1
S
CUFVe
ofurbanization
资料来源:周一星,1995
50%)作为某一国家(或地区)发展成为城市化国家或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唐子来,周一星。[www.61k.com]2005;李克强,2010;周锦尉,2012;段成荣,邹湘江,2012)。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温家宝,2012);②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率超50%是工业化的巨大成果,意味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代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①;③政治经济学者认为“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意味着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的门槛”②;④人口和社会学家指出“这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事件,可以预见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管理、社会公平等方面也将面临诸多挑战”(段成荣,邹湘江,2012);⑤中央电视台评论则提出“城镇发展,也就是市长这个角色就慢慢地凸显出来”戳…一这些认识对于辨识城镇化率超过50%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们较多地表现为一种理论性或理念式的描述,如何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科学实在认识?
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问题,只有着眼于更宏观的全球视野,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概念。同时,城镇化发展作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必须立足于动态发展的渐进
演化过程,才能更有利于探寻相应的规律及发现问题,因此“历史”的观念也就十分重要。从全球城镇化历程来看,有不少国家已经完成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相对成熟与稳定的高级城镇化阶段,对于中国城镇化现状的科学认识而言,观察这些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需要在相对可比的框架内进行,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4个国家与中国具有相对的可比性④,它们在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3个不同的梯队(9。以此认识为基础,从这24个国家中选择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即已完成快速城镇化阶段)的8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开展比较研究。根据较权威的《联合国城市化报告》(每隔一年予以更新)和
图2世界典型国家的城镇化历程
Fig.2
Urbanizationprocessesoftypical
countriesintheworld
数据来源:1950年以后城镇化率数据统一取自历年“联合国城市化报告”;1950年以前的城镇化率数据,欧洲国家取自“TheMakingofUrbanEurope,1000—1994”(PadHohenberg,LynnLees,1995),其他国家通
过查询有关统计公报等多种方式经过甄别得到
是:英国1850年、德国1892年、法
国1931年、美国1918年、墨西哥1959年、巴西1965年、日本1968年、韩国1977年。
需要强调的是,就典型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的有关讨论,绝非刻意为其进行“辩护”,而是希望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从客观现象的观察出发,通过对各方面线索的梳理,对历史现象的发生所可能代表(或体现)的客观规律性进行归纳,然后分析现象及规律背后的内在原因,进而结合中国的有关情况加以讨论。为了避免“就50%论50%”的思维局限,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观察,并不仅仅关注于城镇化率超过50%的具体年份这一时间节点,而是将其前后的一段相对较长的特定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在“大视野”中把握“大趋势”。当然,由于论题的宏大属性,笔者的研究还只是探索性的尝试,期望抛砖引玉,引发同行的批评和讨论。
《1000一1994删1城市化进程(The
ing
Mak—
ofUrban
Europe,1000—1
994)》
(Paul
Hohenberg、Lynn
Lees,1995)
2
等文献中相对可靠和可比的数据,笔者绘制了这些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历史曲线(图2)。从统计数据来看,这8个国家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具体年份分别
典型国家的历史现象观察:
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代背景与
大事件
万方数据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3年第1期总第206期
2.11
850年前后的英国在现代意义上,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www.61k.com)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从时代背景来看,1850年前后正是英国十分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自176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头等强国,1848年英国的钢产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又称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了一流的工业技术成就。在这一时期,伴随工业革命浪潮在西欧的传播,竞争日益加剧下英国的对外开发步伐加快,海外殖民主义获得大发展。英国于1849年废除了实行200多年的“航海条例”,1853年取消沿海贸易限制(外国船只享有同等地位)和123种货物的进口税,经济自由化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就业困难,国外殖民扩张加快:1820—1850年间英国向澳大利亚大批移民(澳大利亚总人口从3.4万人发展到4l万人,增长ll倍),1849年基本完成对印度的征服,使之成为英国投资场所,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同时,海外殖民扩张也成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城市发展状况来看,1850年前后的英国呈现大城市人口膨胀、空间高度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的特点。1810年伦敦人口为100万人,至1851年达200万人,1881年又增至400万人,但城市半径只从2英里(3.2km)发展到3英里(4.8km),人口高度密集。饮用水污染严重,1832、1848、1866年发生3次大规模流行性霍乱,1854年J?斯诺医生研究发现霍乱发生与受污染机井的联系;婴儿死亡率极高,1840—1841年利物浦每千名婴儿中有259人在1岁以内死亡。正是在此背景下,1845年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共产党宣言》伦敦单行本正式出版。
从政府的应对来看,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英国的公共政策与现代城市规划日益兴起。在1850年前后,英国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府报告,如1840年的城市卫生报告、1844—1845年的大城
万方数据
市状况报告,1855—1870年发动贫民区“大扫荡”运动。在相关报告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城市发展问题,通过立法来确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成为英国的独特传统。这一时期的重要立法如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1855年的《消除污害法》和1866年的《环境卫生法》等。这样的社会环境,促使有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探索开始在英国起源并逐步发展。正如意大利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贝内沃洛所言:“现代城市规划始于1830—1850年之间,起源于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工业化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国家”(G?阿尔伯斯,2000)。而1898年霍华德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1912年昂温所著《拥挤无益》和1915年格迪斯所著《进化中的城市》等则代表着英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2
1892年前后的德国
基于临近英国和地处欧洲地理中心
的独特区位,以及煤炭、钢铁的资源优势,德国继英国之后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于1892年前后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从历史发展来看,德国自1850年代(即英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期)工业化发展开始起步,1870年代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英国在欧洲的主要工业和军事竞争对手,并逐渐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击败法国并完成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至1890年的期间正是德意志帝国民族统一、经济繁荣的辉煌时期,此后于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城市发展状况而言,德国与英国有诸多类似之处,正是各类城市问题的凸显时期:城市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1871-1890年柏林人口从80多万人增加到160万人;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国有化呼声高涨,据1874—1876年土地调查,114的城市土地掌握在仅1200个人手中;房租和居住质量等居住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许多的城市建设项目中,卫生条件、公共健康、阳光和空气
成为必须达到的标准。
从政府的应对来看,德国效仿英国,更前瞻性地制定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公共政策,较早在主要大城市成立城市统计局(法兰克福于1865年,柏林于1868年,科隆于1876年),关注人口发展、死亡率等问题;1874年德国建筑师和工程师联合协会首次集会,提出《城市扩展的基本特点》(D.赖因博恩,2009)。德国在这一时期相关的主要立法包括1870年的“道路红线法”、1874年的“土地和建筑征用法”和1875年的“普鲁士建筑线条例”等,从而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综合性的城镇扩展法制框架。
在19世纪末期,也是德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活跃期,并且开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一个重要分支。1891年法兰克福市颁布“分级建筑规则”(早于美国的“区划法”),是国际
上采用“区划法规”(zoning,我国称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开端,是国际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促使德国通过法制手段更加理性、有效地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这一时期德国的重要规划活动包括1862年完成柏林市建设规划,1896年鲍迈斯特编制第一部城市规划大纲,1902年成立“德意志田园城市协会”开始田园城市运动,1903年德累斯顿举办第一次德国城市规划展览等。重要的理论成果如1889年卡米洛?西特出版《遵循美学原则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艺术性),1896年特奥多尔?弗里奇出版《未来的城市》等。
与英国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在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助推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主要是在德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革命逐渐走向成熟,而由于德国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少新技术又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早期非常昂贵的蒸汽机等得到更廉价的使用,生产效率很大提高,同时人们对人居环境也产生更高的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865年柏林出现有轨马车,1877年卡塞尔出现蒸汽式有轨电车,1891年哈勒第一个实现街车电
45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气化线路,这是全球第一个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率先应用。[www.61k.com]在这一时期,小汽车虽然已经发明(1886年)但尚未得到普及使用,而高速、可靠和大运量、低运费的公共交通系统则领先建立起来,这就为城镇空间发展的有机疏散、城市和区域的互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城市人口虽然有很快增长,但却并没有像伦敦那样走向恶性膨胀,其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正在于此。直到今天,德国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只有4个,最大城市柏林的人口不过346万人(2010年底)。另外,相对英国而言,德国的城镇化率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已处于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而城镇化率超过65%以后即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期(图2)。
2.3
1918年前后的美国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于
1918年前后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同样作为移民国家的邻国加拿大是在1921年前后,情况类似)。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1865—1920年为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整个1920年代为经济繁荣期,之后进入经济大萧条直至二战。1918年前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时期,这一时期美国举办了多届世博会(1987年费城、1893年芝加哥、1904年圣路易斯、1915年旧金山、1926年费城、1933年芝加哥、1939年纽约等),而1904年举办的圣路易斯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在欧洲之外的国家举办。
从社会发展来看,1918年前后美国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取得长足进步。1910年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率极大提高,1920年代城市居民住宅通电比例从10%上升到50%。与英国和德国显著不同的是,美国的幅员面积十分辽阔。在国家政策方面,1920年代以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自1780年代起步)走向深入,从农业开发转向工业化发展。1860—1910年间美国中西部城市人口从600万人增加到4200万人,洛杉矶取代
万方数据
旧金山、奥克兰成为西海岸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和港口,10年内人口从12万人剧增至23万人(王旭,2006;约翰?M?利维,2003)。
美国的城镇化是移民和工业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移民国家,其城市人口甚至部分农业人口大量是移民而来,由此造成城镇化呈现长期持续发展趋势,阶段特征不十分显著。但是,1918年前后仍然可以称作城镇化的鼎盛时期:1915年总人口突破一亿人大关,1917年的《文化测验法》和1921年的《移民限额法》旨在遏制欧洲移民潮;东北部地区成为高度城镇化地区,不足10%的面积承载全美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产量的70%以上,全国2/3的汽车产自底特律;与此同时,都市区逐渐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体形态。
机动化发展和郊区蔓延是美国城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1908年福特公司开
始成批生产“T”型汽车,汽车逐渐普及,1920年美国的汽车登记数为823万辆,1929年增至2312万辆。与德国所不同的是,当美国开始机动化大发展的时候,其公共交通网络尚不发达,更缺乏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统,由此造成以小汽车使用和住房建设运动主导的“郊区化”大发展:1920—1921年劳工部发起“拥有自己的住房”运动,1920年代售出350万套新住房。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建设用地低密度蔓延、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中心城区衰退、非人性化等系列问题,而超前消费和股市投机泡沫等则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与英国、德国极为类似,美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期也是其公共政策及现代城市规划体制得以确立的时代。但与英国、德国所不同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及城市规划体制体现出私权至上的重要特点,譬如,其高速公路政策就为郊区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16年通过《联邦资助道路建设法》,1921年通过“联邦公路法”,修建公路成为政府第二大财政支出项目,高速公路系统取代城市间铁路,本来基础就较薄弱的公共交通进一步走向衰退。正如彼得?霍
尔所言,美国是一个由猖獗的个人主义左右着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地方(霍尔,2008)。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源于德国的、旨在控制拥挤和防止外部入侵的区划理论开始在美国付诸实践:1920年代分区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1901年洛杉矶制定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划,1916年纽约市制定分区规划,1924年联邦出台“州分区授权法”。同时,以1906年的《芝加哥规划》和1917年美国城市规划师学会(AIP)的成立为主要标志,美国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基本观念也得以创立,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动态更新规划、公众参与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2.4
1931年前后的法国
作为西欧的重要国家之一,法国城
镇化率首次超过50%是在1931年前后,这一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国际经济呈现动荡格局,特别是经历1929—1933年的大危机:华尔街股市暴跌,金融崩溃,引发大规模失业(1932年数据,美国1370万人,德国560万人,英国280万人),农业衰退,激起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一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法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时期要显著晚于其毗邻的英国和德国,以及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原因,主要是法国的国土以农业地区为主,没有像英、德工业化发展所依赖的集中性大煤田,除了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地区外无大型工业。因此,虽然法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紧随英国之后起步,但城镇
化发展却呈现出时间较长、速度较慢的特点,其快速城镇化阶段(从1850的29%到1975年的73%)较英国持续的时间更长(115年,英国为100年)。虽然以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25年等连续多届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为标志,法国在城镇化率超过50%之前的很早时间就已确立世界强国地位,但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达的地域却主要集中在大巴黎地区,而作为整体的国家层面的城镇化水平则长期处于较低状态。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3年第1期总第206期
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等,同样是法国城镇化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此外法国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点,即大巴黎地区发展迅速,其他地区长期停滞甚至衰退。[www.61k.com]巴黎大区以2%的国土面积承载19%的人口和29%的工业、就业,西部乡村地区面积
占55%,人口占37%,工业就业岗位却
只占24%(1960年数据),这种状况的1980年以前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也有重要关联。而1931年前后也是法国“大城市病”恶化之后的城市公共政策调整时期:1853—1871年奥斯曼进行巴黎改造,1925年勒?柯布西耶出版《明日之城市规划大纲)。
2.5
1959年前后的墨西哥和1965年前后的巴西
墨西哥和巴西是拉丁美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其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分别是在1959年和1965年前后。两个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极为相似,都是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加速、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的重要时期:1945—1980年巴西人均年收入平均增长2.7%;1965年墨西哥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在边界地区设立自由区、采取特殊关税政策,吸引美国公司人住,北部地区工业获得大发展。就发展模式而言,墨西哥和巴西基本上都是实行以进口替代为基础的工业化,农产品出口赚取大量外汇成为工业化主要财源之一。这种模式虽然使国家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但却造成农业逐渐衰败和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墨西哥1965年后农业增长率明显下降,从粮食自给自足转变为大量依赖进口;进口产品为资本密集型,就业机会较少;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就业人口比重多在60%以上),非正规就业不断扩张(非正式部门在墨西哥城经济活动中的比重约占50%)。由此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对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方面高度依赖,外贸逆差日益扩大,19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万方数据
从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状况来看,墨西哥和巴西呈现超前于工业化的快速、“过度”发展特点。其诱因主要是:①二战后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总人口及城市人口急剧增长(1940—1950年墨西哥城市人口年增长5.9%);②农村人口转移的压力,即历史上的大地产制度,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而农业机械化发展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农村劳动力被进一步排挤,农村地区人口贫困化推动向城市转移;③由于自发移民潮的失控,对移民不加控制(或缺乏有效控制措施),形成移民向大城市集中的突出现象。两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十分迅猛,就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而言,巴西持续了60年,墨西哥持续了45年,其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均在1%左右,不仅超过了19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
也超过了自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出现“过度城镇化”。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失控,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引发区域失衡、就业困难、城市配套不足等系列问题,形成严重的“大城市病”。巴西圣保罗州和里约热内卢州占国土面积的0.34%,集中近30%的人口和46.5%的GDP(范红忠,周阳,2010;张宝宇,1989)。巴西城镇人口年均增长高达5-7%,城市建设投资难以适应人口增长需要;贫困问题突出,5%一30%的城市居民住在贫民窟;圣保罗州贫民窟多过1500多个,墨西哥城非正规住宅占40%(1980年数据);环境卫生问题严重,1991年霍乱蔓延,秘鲁引发32万例患者,2600人死亡。
针对诸多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墨西哥和巴西两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以巴西为例,1960年实施迁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旨在推动中西部发展;1966年联邦政府制定全国地方统一规划体制,意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1969年选定457个城市实行优先发展政策;等等。但是,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失衡,诸多城市发展问题仍在进一步恶化之中,大力推行的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无力回天”。
2.6
1968年前后的日本
日本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是在
1968年前后。从时代背景来看,这~时期正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2年是朝鲜战争后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黄金时期,18年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年均增长13.6%,其中1965—1970年又被称为伊弊诺景气的经济空前高速增长时期,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这一时期,日本举办了一系列的大事件,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1975年冲绳和1985年筑波等多届世博会。
从城市发展状况来看,日本也呈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病突出的特点。日本的土地以私有制为主,1970年代初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后进入一个全面开发时期,土地资源高度紧张;随着小汽车的大量使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大城市问题尖锐,环境逐步恶化,1971年公害案件比1960年增长了3倍,1973年、1979年两次出现石油危机(付恒杰,2003)。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城市发展问题,日本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干预,通过“技术立国”、“教育立国”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和城镇化健康发展:1950—1973年引进技术2019万项,为世界上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1950年普及义务教育,1970年高中毕业升人大学者达23.6%;1970年代中期农业发展基本实现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1973年正式启动“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1968年前后的重要立法包括:1962年《煤烟限制法》,1966年《城市住宅计划法》,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新城计划法》和《农振法》,1970年《建筑基准法》修订,1972年《自然环境保护法》,1974年《国土利用计划法》。同时,日本还连续五次实施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第一次1961—1968年,第二次1969—1976年,第三次1977—1986年,第四次1987—1997年,第五次1998—2008年,从而为经济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7
存在,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外,与法国在城市》,1933年发表《雅典宪章》(现代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李浩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一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2.71
977年前后的韩国
毗邻日本的韩国于1977年前后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www.61k.com]其时代背景与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均可概括为通过战略转型实现经济高速增长:1962年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后开始迅速工业化过程,1960—1970年代为经济奇迹起飞阶段;尤其是在1970年代以后,韩国依靠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实施了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即从1953—1961年进口替代出口战略、1962—1971年轻纺工业出口导向战略,逐步转变为1970年代的重化工业战略和1980年代的技术立国和经济稳定增长战略。
韩国的城镇化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特点,城镇化率从1960年的28%到1995年的78%仅持续了35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3个百分点。韩国自1960年代开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持续移民浪潮,1970年代后期规模更大。同时,农地大量流失,土地价格上涨,1970年代平均涨速达6.4%,1980年代地价上涨率高过16.2%。
与法国、H本等相似,韩国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极化发展特点。面积占全国11.7%的首尔都市圈,其总人口占全国的48.1%,国土面积0.6%的汉城容纳了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与韩国的特殊国情密切相关:国土面积9.9万km2f约为中国1%),其中山地占70%以上,平原不足20%。为推动经济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韩国政府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性增长战略”,进行有效的计划性干预。1977年前后的重要立法包括1972年的《国土利用管理条例》,1977年的《产业布局法案》和《环境保护法》,旨在推动人居环境建设;1976—1980年发动“新村运动”,1977年开始强调村容村貌建设。此外,韩国政府还推进了3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第一次(1972—1981)首都圈与东南沿海工业区的节点式开发;第二次(1982—1991)引导人口向地方转移,新城开发;第三次(1992—1999)推进西海岸产业区和地方分散性国土开发国际化与对外开放。
万方数据
3
启示与思考:兼论中国城镇
化发展现状
3.1城镇化率超过50%的划时代意义
从历史现象来看,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时期,是很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通常举办国际重大事件(世博会、奥运会等)、实施对外扩张,确立其世界强国地位。同时,在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城镇化率先后达到50%的时期,世界经济强国的“交椅”也依次在它们之间进行“接力式”转换,如19世纪末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在经济上超过英国,一战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60年代末日本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接力”仍在继续:伴随着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中国已于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1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再次续写了“大国崛起”的历史新篇章。虽然,对于我国的城镇化率数据仍有很大争议,但也正如有关学者的专门研究:我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基本上符合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划分原则和标准,不应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某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我国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聚居于城镇、且拥有国际公认的城镇人口基本特征的事实(朱宇,2012)。
那么,各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与经济发展繁荣之间,究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必然的关联?深入思考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历史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一方面,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聚集与城镇化;而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城镇化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至于经济繁荣乃至“大国崛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2
“相似的现象背后,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从历史现象来看,各个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大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就发展趋势
而言,在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各个国家的城镇化普遍仍然进一步发展,并且经过15—50年左右的时间以后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但是,在较为相似的现象背后,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及城镇化发展的情况却各不相同,譬如大片农业地区的法国与煤炭、钢铁资源丰富的英国和德国,国土辽阔的美国与面积狭小的韩国、日本等,包括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这既源于各国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源于城镇化发展所处历史时代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等的不同。可见,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城镇化率达到50%”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毫无疑问,“城镇化率超过50%”的内涵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所具有的鲜明的“半城市化”特点密切相关。我国的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固,城镇人口中有高达1/3的比重(规模超过2亿人)属于“候鸟式”迁徙的流动人LI群体,他们既不可能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也难以享受城市中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难以融人城市生活和定居,这就造成十分独特的“二元”社会结构,也构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就此而论,“半城镇化”无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突出特点,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重点首先应当放在“两栖”农民工群体“市民化”的政策设计上来。而实现农民工群体在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安居乐业”,则或许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内涵所在。
3.3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及政府作为
从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现象来看,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时期,往
往既是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期,也是城市建设矛盾凸显期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阶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3年第1期
段。(www.61k.com]这就迫切需要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区域政策、城市规划等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综合调控手段,促进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墨西哥、巴西与日本、韩国为典型的对比案例,4个国家同样处于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相似的时代背景,但是由于发展思路与模式的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日本和韩国通过战略转移、技术和教育立国以及规划调控等有效政府干预措施,实现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与促进;而巴西和墨西哥却长期采取较为单一的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未能进行及时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导致大规模人口盲目迁移与“过度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应该承认,这与它们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事实表明,在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历史时期,致力于进行国家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等,对于实现城镇化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就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模式特点:①从动力来看,主要是发端于外向型特征的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②从对象来看,主要是农民通过打工、经商、上学、当兵等多种形式转变身份移居城镇,但是他们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在政策上予以保留,使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保持稳定;③从运作模式来看,开发区、新区和新城建设是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④从空间表现来看,呈现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导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国赢得了制造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城镇化过程,我国持续30余年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包括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外源、内需双轮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
万方数据
变化;“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深刻变化,“候鸟式”生存方式的挑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等等。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和城镇化模式,已迫在眉睫。概括来说,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必须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乡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3.4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虽然,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时期往往是各类城市发展问题的集中爆发期,对此让人感到由衷的无奈,但是,从德国的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这就是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样是交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技术和小汽车技术,分别投影到德国和美国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前者有力推动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后者却造成了城镇化发展中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郊区化)。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仍在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和智能化新技术,低碳、生态技术等,对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无疑为“后发”国家的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中国正拥有这方面的“后发优势”。当然,科学技术发展不可能“自动”地、“智能”地助推城镇化发展进入健康轨道,必须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加强科学研究,予以因势利导和综合调控。因此,国家应从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信息、智能化技术和低碳、生态技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引导和应用,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3.5城市规划理论的创新探索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城市治理手段,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纵观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都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各国国情条件的差异,又使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各具特色。回顾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前30年以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为主,后30年则广泛借鉴欧美等国的规划理论和方法,60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发展,虽然也在规划体系、规划程序和内容方法上形成一套基本制度,但正如有学者所言:“一流的规划实践,二流的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与社会经济和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适应时代发展诉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亟待建立。可以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这将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我国的国情和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出发,城乡统筹的理念,即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及“两栖”迁移人口创造统筹发展的人居环境,必然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要义。
4
结语
作为一个统计数字,某一国家(或
地区)的城镇化率超过50%,单纯来看或许并无太多的实质性意义。但是,当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国家,以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典型国家的历史现象与大事件,则又能获得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它们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某一国家(或地区)自然条件和政治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政府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可能性作为。“历史者,记载已往社会之现象,以垂视将来者也”(蔡元培)。通过历史现象的观察,应该可为前进的道路有所启迪。
本文主要观点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
询项目“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
49
美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奎造
堕堕些主堕奎塑垫!Q堑塑旦堕堡垒婴鳖壅垒主璺壅堡些鉴望鉴垦墨耋
评析”课题研究中形成,感谢课题负责人周干峙、邹德慈、王凯以及参与课题论证的诸多专家的引导和帮助。(www.61k.com]笔者文责自负。注释
①曹茸.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就业和社
会保障等I'*-1题待解『N/OL].新浪网,
2012-03-14.http://fin www.61k.com
nongye/nyh舀j/20120314/154211588938.
shtml
②周锦尉.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意味着什
么?【N/OL】.东方网,2012—02—15.http://
pin www.61k.com .html
③杨禹两会热评:城镇化率首超50%的思
考『N/0L].新浪网,2012—03—13.http://
www.61k.com —03—131
184124108810.shtml
④即国土面积超过200万km2或GDP超过
6500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包含中国在内)。参见拙著《“24国集团”与“三个
梯队”——关于中国城镇化国际比较研
究的思考》一文,即将刊发于城市规划,
2013(1).
⑤根据六普数据公报,2010年底我国城镇
人口约66557.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根据公安部2010年《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年我国户籍非农业人口为45963.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4.17%。两者相差15.51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
的不同道-/客-[M].顾朝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ERRY
B
JL,Comparativeurbaniza-
tion:divergentpathsinthetwentiethcen-
tury[M].GU
www.61k.com ,translate.Bei—
jing:TheCommercialPress,2010.)
【21阔D?赖因博恩.19世纪与20世纪的城市
规划【M】.虞龙发,等,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9.(REINBORN
D.Stadtebau
im
19.und
20.jahrhundert[M] www.61k.com .translate.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9.)
【3]段成秉邹湘江城镇人口过半的挑战与
应对U】人口研究,2012(2):45—49.
(DUAN
Chengrong,ZOU
Xiangjiang.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exceedinghalf."challengesandresponsesU】.Population
Re-
search,2012(2):45—49.)[4】4
范红忠,周阳.日韩巴西等国城市化进程万方数据
中的过度集中问题——兼论中国城市的
均衡发展U】城市问题,2010(8):2-8.(FANHongzhong,ZHOU
Yang.Exces—
siveconcentration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
Japan,Korea,Brazil
andother
countries:withdiscussionon
thecoordina—
tive
developmentofChinesecities[j].Ur-
banProblems,2010(8):2—8.)
【51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
示Ⅱ】日本问题研究,2003(4):18—21.
(FUHengjie.UrbanizationpattemofJa—
pananditsmeaningfor
China[J].Japanese
Study,2003(4):18—21.)
[6】【德】G?阿尔伯斯.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
论[M】.吴唯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4
fALBERSG.Planningtheory&practice【 www.61k.com .Beijing:Scienc-
es
Press,2000:24.)[7】[美】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张
景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www.61k.com
【 www.61k.com .Beijing:
China
RenminUniversityPress,2003.)
[8】李辉.韩国工业化过程中人tl城市化进程
的研究U】.东北亚论坛,2005(2):54—58.
fLI
Hui.Study
oftheurbanizationprocess
inthesouthKoreancourse
ofindustrializa—
tion[J].Northeast
Asia
Forum,2005(2):54—58.1
【9】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
的几个问题U].求是,2010(11):3-15.(LIKeqiang.Some
questions
on
economicstructureadjustmentandsustainabledevel—
oping[J1.Question,2010(11):3-15.)【10】林玲.墨西哥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U】.拉
丁美洲研究,1993(3):28—31.
(LINLing.Urbaniz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Mexico[J].JournalofLatin
American
Studies,1993(3):28-31.)
[11】PAUL
H,LYNNL.Themakingofurban
Europe,1000—19941M1.Harvard
Universi—
tyPress,1995.
【12】【美】保罗?诺克斯,琳达?迈克卡西.城市化
【M】.顾朝林,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KNOXPL,MCCARTHYL.Urbaniza-
tion[M].GU
www.61k.com .translate.Bei—
jing:SciencesPress,2009.)
【13】【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原著第四
版)【M].邹德慈,李浩,陈熳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fHALL
P.Urbanand
regionalplan-
ning(thefourthedition)[M】.ZOUDeci.
et
www.61k.com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BuildingPress,2009.)
[14】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SUNQunlang.Study
on
suburbanization
in
America[M].Beijing:TheCommercial
Press,2010.)
f15】唐子来,周一星.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R】.2005—09—29.
(TANGZilai,ZHOUYixing.Foreign
ur-
banizationdevelopment
patternsandChi-
na’s
urbanization
road[R].2005—09—29.)
[16】United
Nations.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9
revision[M].New
York,
2010.
【17】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
大都市区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WANG
Xu.The
patternsofAmerican
ur-
ban
development:fromurbanization
to
metropohtanization[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f1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z会-iACk.[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www.61k.com
workreportof
2012[M].Beijing:People7s
Pubhshing
House,2012.)
f19】杨启藩.墨西哥人口城市化回顾与展望
Ⅱ】.拉丁美洲研究,1996(1):29—32.
( www.61k.com -
banization
in
Mexico[J].LatinAmerican
Studies,1996(1):29—32.)
【20】张宝宇.巴西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U】拉
丁美洲研究,1989(3):40-46.
(ZHANG
Baoyu.Urbaniz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in
Brazil[J].Latin
American
Studies,1989(3):40—46)
f21】周锦尉.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意味着什
么【E/OL].?东方网.2012—02—15.http://
pin www.61k.com }ula6364369.Html
(ZHOUJinwei.China’surbanpopulation
exceededthe
ruralpopulationforthefirst
time,and
what
does
it
implies[E/OL]?
2012—02—15.http://pinglun.
Eastday.
com/p/20120215/ula6364369.html)
【2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5:89.
(ZHOU
Yixing.Urban
geography[M].
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5:89.)【23】朱字.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高估了中国
城镇化水平:国际背景下的思考Ⅱ]人1:/研究'2012(2):31—36
(ZHUYu.Isthefigureof51.27percent
an
over-estimationofChina’surbaniza-
tionrate?somethoughtsintheinternation—
al
contextⅡ】.Population
Research,2012
(2):31—36.)
收稿:2012—11修回:2012—12
三 : 《观察中的发现》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东莞市长安镇上角小学 沈嘉贤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 指导学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说话,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有条理,激发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有趣的发现记录下来。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蓝猫吗?想见到它吗?好,我们就鼓掌欢迎“蓝猫先生”!
出示课件:蓝猫走出来说:HELLO!今天我做你们的导游,带你们游览我们的蓝猫乐园,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哦。
2、学生观察、发言。(实物观察)
3、小结,揭示课题。
二. 现场观察图画、交流。
1、 课件出示图画。
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交流。
3、 课件出示四幅图画。
4、 学生喜欢哪幅图观察哪幅图,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
5、 小组汇报。
6、 小结过渡。
三、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1、 出示学习伙伴动画: “HELLO!我是加利,我昨夜观察了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HI,我是非非,我发现一碰含羞草,它就会闭拢叶子。”“俺是淘气,俺发现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2、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的发现说出来。
总结:
同学们,其实从天到地,从动物到植物和微生物,都隐藏着无穷的奥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有发现,让我们努力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挖掘更多有趣的发现吧。
四、板书设计:
观察中的发现
发现奥秘
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