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特警六团一师师长何亚东大校
北京市丰台(www.61k.com)区花乡高立庄 66284部队
二 : [转载]大动荡年代里的北京卫戍区(罗版)之一
大动荡年代里的北京卫戍区(罗版)
编著灵犀一指
(一)、一九六六北京卫戍区大扩编
1966年5月15日,周恩来、叶剑英依照毛泽东“保卫首都”的指示精神,就加强首都警卫工作联名报告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提出:组成以叶剑英为组长、杨成武、谢富治为副组长,刘志坚、李雪峰、汪东兴、周荣鑫、郑维山、傅崇碧、万里、苏谦益参加的首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保卫首都安全的工作,直接对政治局常委负责。
首都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整顿首都治安,保证中央和首都的安全。首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担任,副主任雷英夫(作战部副部长)、史进前(总政保卫部部长)、于桑(公安部副部长),其他人员来自北京各大单位,办公地点设在三座门。
5月16日深夜24时,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向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的指示,并交代了北京军区的任务:调两个师来京,归北京卫戍区建制。
要调两个师的兵力进京,此事重大而且紧急。廖汉生立即按照杨成武的指令,找到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副司令员郑维山、傅崇碧等人,向他们通报了情况,连夜商讨落实的方案,初步拟定调第63军第189师和第24军第70师进京,归卫戍区建制。
当时,北京军区建制内共有六个陆军军,分别是:
21军,1958年8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山西。其62师于1960年11月北京军区转隶兰州军区,脱离第21军建制。此时辖61、63师;
24军,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京、津、唐地区。此时辖70(驻顺义、怀柔、通县)、72、197师;
63军,1953年9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河北石家庄地区。此时辖187、188、189师(驻获鹿)。
65军,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河北张家口地区。其195师1960年10月拨归工程兵建制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此时辖193(驻宣化)、194师;
66军,1951年3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天津、冀东地区。其198师机关1961年5月调归海军,部队调出改编。此时辖74、196师;
69军,其前身23兵团1951年12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河北保定地区,1952年5月改为69军,辖28、107师,此时下属部队未变。
要从各军中成建制地调出两个师,不用说,只有从24、63军各调出一个师,况且24军70师1960年即改装为机械化师,驻地就在北京附近,虽然建制仍属24军,但其任务就是保卫首都。北京军区提出的本来是一个十分便捷、合理的解决方案。
5月17日下午,廖汉生将北京军区领导拟出的方案向杨成武做了汇报。杨表示:同意63军调一个师,另一个师则可以提出几种方案来,再研究。当晚,廖汉生将杨的意见转告了杨勇司令员。
5月18日,周恩来“就加强首都警卫工作进行部队调动事,与杨成武和北京军区协商,并书面报告毛主席,提出:拟调六十三军驻石家庄的一八九师和六十五军驻张家口的一九三师来京担任卫戍任务,卫戍区司令由傅崇碧担任。部队到后,将对在京要害部门和广播宣传机关的保卫任务重新调整。毛泽东阅后批示:照办。”
5月19日下午,北京军区党委常委再次讨论,21日晚,又正式上报了方案。
5月26日,叶剑英主持首都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周恩来参加。会议研究和决定首都工作组的任务、组织、当前工作安排、工作方法以及增调两个陆军师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等问题。据廖汉生回忆,周恩来当场确定调第189师和第70师进京,担负首都警卫任务。
5月27日,军委命令,将原属公安部队司令部指挥的首都警卫师、北京市公安总队及陆军第63军所辖的第189师,调归北京卫戍区建制。首都警卫师改称警卫第1师,北京市公安总队改称警卫第2师,189师番号不变。
5月31日,周恩来将5月26日的会议情况,以及增调两个陆军师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等问题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北京市委5月下旬改组,中共中央决定:李雪峰为市委第一书记;吴德为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代市长,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党委书记。改组后的市委书记处书记是高扬文、郭影秋、万里、陈克寒、赵凡。
6月3日,首都工作领导小组和北京军区在京西宾馆召开了有总理、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院校以及北京军区负责同志参加的卫戍区营以上干部会议,简称六三会议,周恩来主持了会议。会上宣布了中央军委关于北京卫戍区扩编的命令,叶剑英在会上讲了话。扩编后的北京卫戍区共有4个师、每师6个团,加上一个独立团,一个军乐团,全师员额达到近7万人,级别相当兵团一级。叶剑英和杨成武分别代表中央军委和总参在大会上讲话。
叶剑英在讲话中说,今天的大会,总理、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院校,以及北京军区的负责人都来参加,对会议寄予很大希望。为了保卫首都的安全,毛主席、党中央决定加强首都卫戍部队,在原来基础上,增加到三个师另一个团。这几个部队各有特长,有的熟悉警卫勤务,有的善于野战。为了把任务完成得更好,你们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杨成武则以代总参谋长的身份,在讲话中说,中央、中央军委决定首都卫戍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另一个团,增加为三个师另一个团,在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领导下,担负保卫毛主席、党中央,保卫首都的任务,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在讲话中,杨成武特别指出,卫戍部队的具体任务,按总理和首都工作组以及叶帅的指示办。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在中共历来奉行“党指挥枪”的原则下,北京卫戍部队,不是按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的指示办,而是按周恩来,叶剑英和这个“首都工作组”的指示办。这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
北京卫戍部队扩编的同时,在叶剑英主持下,“首都工作组”当即提出了对卫戍部队的部署调整,及一系列整编安排方案。
该方案主要内容为:一,在6月10日前,完成保卫北京重要目标的卫戍部队的部署调整;二,6月底以前分步完成卫戍师、团干部,及担负保卫重要目标的连级干部调配;三,6月中旬大体完成所有卫戍部队的调整。
也就在6月3日当天,周恩来对“首都工作组”上报的,首都警卫部队调整方案上作出批示。其批示如下:“剑英、成武、王尚荣三同志,同意这一报告中所提的警卫部队的部署调整方案,请即组织实施。望在4天内将部队部署和调整具体落实,并将营连的驻地和机动兵力驻地绘图标出送阅,其它三事均同意。”
北京卫戍部队扩编,最初说是由原编制的一个师另一个团,增加到三个师另一个团。但其后的组建和扩编,大大超出这一原订计划,部队实力强大得多。
据傅崇碧回忆,扩编后的北京卫戍部队共有4个师(其中包括第24军最强的机械化师第70师),而且每个师辖6个团,而不是通常的1个师3个团或4个团。另外还有一个独立团,一个干部大队,一个军乐团,总兵力达到10万多人,成了当时国内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之一。
而且,傅崇碧将军还说,后来根据叶帅的指示,还作出决定,“在必要时”,驻高碑店的112师,驻天津的193师等3个野战师,也可以由北京卫戍区调动。
从这些安排部署上看,北京卫戍部队“防政变”的成分很大。因为,如果仅仅是负责警卫任务,或维护首都社会治安,哪里需要这么多野战部队?甚至包括当时国内还为数不多的机械化师。
在政治待遇及级别上,北京卫戍区升格为与大军区平级。中央及中央军委开会,凡有大军区司令政委及省委书记一级的领导参加,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和政委也都参加。到后来,据说北京卫戍区收到的中央文件,甚至比原来的顶头上司北京军区还要多。可见其在“文革”特殊背景下,北京卫戍区地位已是举足轻重。
据傅崇碧回忆:六三会议决定北京卫戍区在原来部队的基础上(原有驻北京市内的首都警卫师和卫戍区独立团)增加到3个师1个团,“当时决定将24军最强的机械化师70师调来,成立警卫第3师;把63军189师调来,归北京卫戍区建制”
但傅崇碧的回忆似乎有矛盾,应该是增加到4个师1个团。北京市军事志记载:1966年3月成立卫戍区独立团,6月1日,首都警卫师、北京市公安总队及陆军第189师调归北京卫戍区建制。6月3日陆军第70师改隶北京卫戍区。况且70、189师改番号为警卫第3、第4师是1969年底的事了。傅的回忆录接着也说:扩编后的北京卫戍区共有4个师,每师6个团,外加1个独立团,1个军乐团,1个干部大队,级别为兵团级。
5月31日至6月6日,189师从石家庄获鹿地区进抵北京市郊长辛店、清河、南苑地区。
6月15日,中央军委命令第七十师调属北京卫成区建制。从六月二十日开始,至二十四日,全部交接完毕。原驻地北京以东顺义、通县及怀柔一线不变。
至此,卫戍区扩编完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卫戍区人数达到10万多人。后来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在高碑店的第38军主力师112师,在天津的第66军196师,在宣化的第65军193师,必要时也可以由卫戍区直接调动。1971年九·一三事件期间,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决定增调陆军第38军、坦克6师、炮兵6师加强北京地区的战备力量,并规定:所有进入北京地区的部队,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 第一政委刘仁,第二政委黄作珍,第三政委刘绍文,第四政委刘福,副司令员刘光甫、石志本(1975年8月24日逝世,终年68岁)、李钟奇、潘永堤(2000年9月27日去世)、张西帆,副政委张廷桢、范普权、白儒生 ,参谋长商正因。
据吴德的回忆,“首都工作组”不仅主持改组北京卫戍区,改组北京市公安局,甚至连改组北京市委这样的大事,都是由这个“首都工作组”在具体主持操作。由此,一方面可见当年这个“首都工作组”确实非同寻常,另一方面,也可证实,当时刘少奇主持的“党中央”,实质已成应付日常亊物的“傀儡中央”。连改组北京市委,这样本是党中央应有职责和权力的亊,竟无法参与做主。
吴德在回忆录中谈及他由吉林调北京这段特殊经历。吴德写道:“1966年5月中旬,李富春同志打电话给东北局,传达中共中央调我到北京市工作的决定。我当时任吉林市委第一书记。”“我在沈阳呆了几天,5月24日到了北京。那时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中央正在开政治局扩大会议(5月4日--26日)。毛泽东在外地,刘少奇主持。”“我到北京后,先去见了邓小平。小平同志笑着说,欢迎你来。中央决定你到北京市委工作,李雪峰任第一书记。邓小平要我先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北京的情况由李雪峰与我谈。”“我到北京后,也就去见了叶帅。当时中央成立了一个首都工作组,叶帅是组长,办公室主任是王尚荣。”
关于首都工作组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吴德谈了三个方面:
一是改组了北京卫戍区,傅崇碧任司令员,黄作珍任政委,卫戍区调进了两个野战军的主力师(七十师、一八九师)。叶帅对我说:‘北京的秩序、安全工作没有搞好前,毛主席不能回来’。”这里也可见,建立“首都工作组”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保证毛泽东回北京的安全。换句话说,也就是“防政变”,“反政变”。防止党内高层,或其化什么人,对毛泽东搞政变。
二是改组北京市委。吴德谈到,在他来北京之前20多天,华北局已派出以池必卿、黄志刚为首的工作组进驻北京市委。不过可能因为渉及到自已,对如何改组北京市委的详情,吴德并未多说。而吴德对改组北京市公安局的情形谈得比较具体。
三是改组北京市公安局。根据工作报告,中央负责同志批示将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等八个负责人逮捕。
“首都工作组”成立后接连搞的北京卫戍区、北京市委、北京市公安局这三个重大改组行动,体现或执行的正是毛泽东这种意图,由周恩来具体负责实施。“首都工作组”的建立及其幕后一系列运作,在1966年5、6月那种特殊而敏感的政治格式中,起码说明两点:
一是周恩来此时已明确倾向于毛泽东或者说站在毛泽东一方,而不是站在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一方,并全力支持毛深入发动“文革”
二是毛泽东在“文革”全面发动的前夕,毛泽东通过周恩来,及其所控制的“首都工作组”,已经控制了北京的局势。北京当时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周恩来手中,而不是刘少奇手中。或者说,这个所谓“首都工作组”,才是当时实际控制北京乃至党中央的“另一套班子”。
到1966年下半年,首都工作组基本上处于一半工作一半瘫痪的状态。这首先是“首都工作组”的一些成员,先后受到冲击,以后甚至被打倒靠边。其自身难保,无法再参加“首都工作组”任何工作。最先是北京市委的李雪峰、万里,再以后,身为国务院秘书长,一直是周恩来总理手下主要助手的周荣鑫,因为“西纠”问题,在一次大会上被江青点名。之后,就是挨批揪斗,被停止工作。到1967年初,刘志坚、郑维山两位军中将领,也先后遭受被中央文革小组点名的厄运。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王尚荣、雷英夫、于桑等,也先后在本单位挨批斗。放眼整个“首都工作组”,仅剩下叶剑英、杨成武、谢富治、汪东兴、傅崇碧等少数几个成员。且江青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却日渐得势。其深层原因却是,毛泽东7月中旬返京,尤其是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彻底掌控了北京局势,对周恩来叶剑英主持的“首都工作组”就没有多大兴趣。说不定內心深处,还有某种猜疑和戒备。另一方面,对江青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毛泽东信任和倚重程度,越来越深。由此,中央文革小组日益坐大,逐渐成了超越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甚至政治局常委之上的一个特殊机构。党中央的机构权力已大大弱化,运转程序也很不正常。这时,对江青等人来说,连周恩来他们也不放在眼里,何况于“首都工作组”。不管党中央也好,或是毛泽东本人也好,都没有正式发指示或发话说撤消这个“首都工作组”。
三 : 谜语:卫戍闽都(打一人名)
本文标题:
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特警六团一师师长何亚东大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