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望尘莫及的意思-望尘莫及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10-14 所属栏目:杂文评论

一 : 望尘莫及的故事

【注音】wàng chén mò jí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敦煌太守赵咨推荐曹暠任荥阳县令,赵咨调往东海任职经过荥阳时,曹暠等在路口迎候,想请他在荥阳暂住。赵咨不想惊动别人就没有停留,车子很快就过去。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可追到长亭,赵咨的车子早就望尘莫及。

【出处】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庄子·田子方》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后汉书·赵咨传》

【解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远远落在后面

【近义词】不可企及、瞠乎其后、望尘不及

【相反词】后来居上

【其它使用】

◎ 葛红兵一语之下,签发了一批人物的"准死证",就已经让天下的法官们望尘莫及。

◎ 航天技术问世不到40年,但它对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影响,无论在广度、深度上,都是其他科学技术所望尘莫及的。

◎ 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什么动物也望尘莫及的。

◎ 如果和杉山氏的"扬子江舰队从军记"比较,更觉望尘莫及。

◎ 跨时间、跨地区的沟通方式,更是让后者望尘莫及。

二 : KDE最棒的七个特性 Windows 7望尘莫及

当我告诉大家我使用Linux的时候,他们同情地看着我。在他们的心里,我已经承认自己是一个愿意用日常的艰辛和不便去捍卫信仰的狂热之徒。

当我继续告诉他们,KDE桌面在许多方面都比Windows 7有更多创新的时候,这副有些让人怜悯的表情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不仅是一个狂热者,而且是不切实际和存在潜在危险的人。

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在Linux上,你要做的每件事情都需要通过命令行实现。如今,有的也只是一些显得简陋和难以操纵的图形界面的存在。

你可能没有想到,但是它是真的。在一些场合,当我进入Windows 7,(这些天,一般为一个比较,或者帮助一位邻居),我觉得无能为力,由于缺乏或至少是部分缺乏,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相比而言,我更喜欢KDE桌面,因为我在Windows上的经验,看起来由于一些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使得我被大大限定了自由。

当然,这并不是说KDE在方方面面都是优越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菜单或系统设置窗口,在一段时间只显示一个水平,或者微型图标用来调整控件,KDE很明显地从近期Windows版本中借鉴来一些思想。就像大部分自由软件一样,如果不是到处借鉴别具一格的思想,KDE可能什么都不是。

我并不认为Windows是无可救药的桌面,但是,如果我选择的操作系统,其功能与Windows相当,那么,我可以会转到对资源要求极低的桌面,像LXDE或Xfce,所有这些运行所需的硬盘空间或内容都比Windows 7少得多。

我的意思是,KDE大大超出Windows 7的特点,加强了你在桌面上的工作方式,除非你安装第三方插件。

这里是KDE最棒的7个特性,而Windows 7却不具有

1.改变图标集与文件夹视图

当KDE4系列仍然在开发之中时,Aaron Seigo就在他的博客中宣布,新版本将去掉桌面上的小图标。

他是故意挑衅,因为他的真正意思是,用户将不再被困于桌面上一套单独的图标了。通过提取桌面图标到一个被称为文件夹视图的里面,按照不同的目的,KDE能够很方便地维护和装载被隔开的几套小图标。如果你花时间去设置文件夹视图以适合你的工作习惯,它可以减少在任何一个时间,你显示在桌面上图标的数量,并使它们更容易被找到。

2.运行多个活动

对于虚拟空间来说,活动是KDE的继承人。顾名思义,每个活动往往是基于一种特定的任务。例如,也许你会有一个活动的规划,而另一个人做图形设计,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一套图标和设置。组织活动的其他方式可能是基于位置的,用一个活动桌面办公室做设置,而另外一个为学校和家庭。

3.一切皆可定制

当然,Windows 7也有定制和主题。但是,在Windows 7里你所能定制的范围,仍然远远落后于你在KDE所能做的。

例如,在KDE叫做面板,而在Windows 7称为任务栏。在Windows 7中,当一个桌面上的窗口有空间需求的时候,你可以锁定任务栏,或者自动隐藏它。你可以缩小图标大小,在屏幕的任何一边定位任务栏。

相比之下,在KDE上,你可以做所有这些事情,而且还要更多,包括改变面板的高度和长度或对齐方式。此外,你还可以添加额外的面板,以及任何可以放置在桌面上的窗口小部件。

大多数KDE启动位置提供三种菜单:Classical、Kickstart和Lancelot。类似地,在KDE你可以控制窗户最小限制到多少,还有报告如何显示以及时钟的风格。

很多人都在议论,说KDE走得太远,超出了允许定制的范围,并让新用户可能受到令人焦虑的选项的袭扰。然而,我还没有听说过谁不喜欢,按照他们自己想要的去设置每件事情。此外,如果你不想被打扰,你可以继续保留默认值。

4.阴影窗口

除去一个窗口的标题栏,阴影遮住了所有的东西。一旦,阴影被激活在标题栏的右键菜单中,你只要向屏幕顶部移动鼠标遮蔽住活动窗口,然后点击标题栏即可打开它。

就像最小化功能一样,阴影增加了桌面上的空间。然而,相对于最小化,阴影的优势在于,阅读标题栏比阅读停驻在任务栏上的内容更容易一些。与最小化功能相比,阴影也能够恢复几步点击操作,这些标题栏图标还依然清晰可见。

5.分组窗口

在4.4版本中,KDE介绍了分组窗口。与每一个窗口占据一些桌面空间,不同的是,在一个单独的窗口中它变成了一个标签。分组窗口不仅从桌面上消除了杂物,而且也简化查找彼此相关联窗口的步骤。虽然这个特点需要你不断地去适应,但是,一旦你记得将其纳入你的工作流程,它很快就变得不可缺少了。

6.创建屏幕边缘的热点

下面这些领先的交响乐操作系统,KDE允许创造最多八个热点在屏幕的边缘上。当你拖动鼠标激发它们的时候,这些热点可通过配置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你可以用一个热点来展示桌面,切换工作空间,或安排在网格中打开窗口。你有一个选项可以最大化任何窗口,通过拖动它到屏幕的顶部,或者拖动他们到另一边来平铺显示。

在屏幕上有一个问题,在边缘中间的热点很难被找到。此外,热点减少重复动作要求来回移动窗口,这在Windows中并没有相似之处。

7.桌面效果和合成

当Windows 7被发行的时候,微软大量地做广告,推广桌面效果称之为:Shake、Peak。然而,少量地减少了命令行,这个试探性地开始,致使Linux在总体上遥遥领先,特别是KDE拥有一些特殊效果。事实上,当Windows 7效果的新闻变得流行起来的时候,Linux的开发商的反应不是妒忌,而是谈论是否它们已经有类似的效果,如果没有,是否值得实施开发它们。

当然,KDE并不是唯一有特效的桌面。然而,KDE表现突出的是,绝大部分的效果都真正地有用处。虽然KDE的效果,包括在桌面上的一些画面,大部分处理为动画,但是有很多是做了真正的改进。一半效果提高了易用性,使得其他人更容易看到哪个窗口目前是活跃的或者帮助窗口管理;其中有一些效果要求3D加速;但许多不需要,不像其他一些合成效果,得确保KDE对于每个人的可用性。

这些特性对KDE来说并不是独一无二。在特殊情况下,虚拟空间活动在大部分免费的桌面是可见的,和其它系统的合成效果越来越普遍。然而,KDE仍然是最早的桌面之一,它不仅是将这些特性部分地进行缺省安装,而且以某一种方式整合它们。

不同的是,这样的特征,如果你需要它们也是很容易安装的。作为Linux和其他自由操作系统,KDE得益于拥有几个选项的在线仓库,对于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几分钟内无需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进行下载和安装。该软件管理系统,使购买Windows所依赖的那些软件看起来低效而又陈旧,你完全可以下载而不是去商店。因此,尽管一些缺省的KDE安装,包括所有Windows 7的特征,你仍然能快速地下载你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像其余的Linux发行版一样,KDE以一种自由的许可发行。这个许可证,不仅涉及比Windows 7更多可取的哲学或政治,而且也废除了限制性的许可协议和令人讨厌的软件激活。

三 : 转载这文章让出风头的诗界名人望尘莫及

这文章让出风头的诗界名人望尘莫及

意象诗及其写作技巧

唐朝

(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诗歌传统意义上的分类。中国现代诗歌,如果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征,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辣歌(讽刺诗)等。这类作品很多,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可达到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而叙事诗,则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如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等。当然,有的人还分出其他类,如格律诗、哲理诗、题画诗、自由诗等等。但笔者从写作艺术和技巧上认为,现代诗歌分为意象诗和非意象诗即可说明诗歌的类别了!

再来说说什么是意象诗?我认为,意象诗就是以意象为主体特征的诗。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即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为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如果说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抒情,那么“意象”就是借物抒情的产物。(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古今中外,意象诗大行其道。中国最早的意象理论,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周易•系辞》)。从最早的卦象、符号,到现在的大众物象,中国诗歌通过“诗言志”的思想意识和意象在诗中的艺术展示,使意象诗得到长盛不衰的发展。而在国外,意象诗早在上世纪初就独立成一派。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明确提出:诗人应该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基于这一理念,一些诗人如休姆、庞德等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强调意象、直觉、通感、色彩等的诗意功能。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意象派反对在诗中的直接议论和感叹,反对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主张采用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对当时诗坛文风进行了反拨,开创了诗歌创作新的道路。

(二)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对“意象”这一概念有过详细的解说。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也就是说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作为和象征派并立的诗学流派,它的起源应该在东方。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很多优美的诗篇,在意象的运用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秋思》、戴望舒的《雨巷》等,脍炙人口。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而庞德的名作《在地铁车站》,在意象的并置和陈列方面,也是别具匠心的。可以说,在意象的指向上,东西方的诗人是一致的,传递给读者的艺术享受有许多相同之处。

意象诗,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我认为主要因为有意境的存在。意境是什么呢?自古以来,对意境的认识和表述不一,很多人将意象和意境混为一体。如《现代汉语词典》就简单将“意象”解释为“意境”,这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意境是一种艺术氛围,是生长作者思想感情的“土地”,它是由诗人主观图意和客观物象结合后生发的,并由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共同完善的情景空间。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又在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之中。如果说,意象是个体、是点,那么意境就是整体、是面。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意象是寄托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实的,那么意境是看不到的,是虚的。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三)

时下,在新诗创作中,运用意象的作者已经不是少数。如今年获得诺贝尔诗歌奖的瑞典老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虽然属于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但它至今创作的163首诗中,不乏意象之作,这也是我们中国读者感觉到他的诗歌“亲近”“不陌生”的主要原因。可见,对诗歌意象的追求和提炼,是很多诗人的一种执着和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意象诗呢?在意象诗的写作上是否有一定的技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认为大约有以下几种技巧方式——

1.心有画面。画家行话说“胸有成竹”,意思是说要想画好竹子,心里首先应该装有竹子的模样。写诗也是一样。诗人在下笔之前,心里面也应该有个画面,脑海中要有画面感。这就是中国的诗画同源说。而西方的庞德也认为:意象派诗歌则是像绘画一样使自身成为词汇。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诗歌和绘画的天然关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诗都是广为流传的名作,都有很显眼的画面。画面中有各自所需的物象,寓入诗人的思想感情之后,便产生了不同的优美意象,继而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产生了脱俗的意境。因此说,诗人在下笔之前,如果心中有一定清晰度的画面,就很容易针对性地选择物象,从而自然地将心中的情感(意),表达出来。如《枫桥夜泊》中的“月、夜空,江水、枫树、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等,为静而设,为愁而现,为诗而美!

2.适度留白。既然说诗画同源,中国画以留白为美,那么在意象诗创作中,就应该对诗句的表达留下一部分空间,不要把意思全部说出来。如果你说透了,反而不好。因为压缩了读者的在创作空间,使读者的主观能动和感受联想排除在外了。聪明的画家总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惜下一些墨来,留出空白给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想象;诗歌也是这样,优秀的作者总是在字里行间留下想要表达但又不愿意说出的意思,留给读者去想象,甚至猜测;只有这样,才有回味,才有不尽的艺术魅力。如笔者创作的《不说》:

狠狠地抓住一段真相

让太阳熬出

或白

隔层的夜

主宰了我的表达

沉默

已深深扎根

“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许诗人心里很清楚,但就是不愿继续说透,不表达出来;是有意为之,并不是因为“隔层的夜”。这是一种诗写策略,不说明白让读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联想去好了!应当说明的是,留白是需要把握好尺度的,如过分就可能造成费解和生涩,反而成为败笔。

3.隐情于景。景,即是景物。在诗歌里它是以物象的形式出现的,是意的客观载体,是诗人用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是为诗人传递“意”服务的。诗人一旦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志、意,寄托在前面提到的景物上,便可以获得一种不同滋味的释然,这就是意象产生的过程。关键的是在具体操作上,怎样才能更恰如其分地将“意”附于“象”中?是直接贴上去,还是将意化作雪水,慢慢溶化到景象中。我认为,大多用后者比较好。自然天成是世界最完美的创造,因此将情藏在文字的后面,是一种自然选择。意象诗讲究含蓄,任何直接的表达,都会有生硬的痕迹。因此,隐情于景,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过程。

一般说来,意象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不管将情(即意)隐藏在直接或间接的景物中,都是为了完成用物象来呈现情感的作用。巧妙的呈现,往往有深厚的寓意。如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写道: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冉冉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诗中的“清”“凄”、“冷”、“残”“衰”“减”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4.寄神于形。这是个关于具象和抽象的命题。神,一种精神,或者神思;而形,自然是具象的,看得见得东西。作者将思想感情巧妙地运用到具象之上,借它的呈现,给读者思或想。可以用直接的方式,也可以用间接的方式。但不管怎样,首先都要对具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象)熟悉,了解其一般层面的象征意义。如:松树是风骨、清高象征,菊花是高洁的象征,柳为依依不舍之情,草多为离别,月亮一般是淡淡的忧愁,燕子(在春天出现)一般是春愁、无聊谴倦的情绪,而杜鹃则多为悲戚等等。了解不是目的,而是争取做到神形兼备,形随神逸,自然贴切。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人将自己孤僻高傲的形象、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寄托在鸟、云、山之间,借它们的孤独,展现自己的高傲以及乐观、浪漫和豪放的心态。

5.动静相照。动和静,是相对应的,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牵动读者神思的元素。因为意象诗讲究意境和画面感,因此需要写得生动、传神、含蓄、且耐人回味。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在构建诗句和意境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和传递意韵,尤为关键。我的经验是,很多很平静很平常的景象,通过恰当的词语运用,往往可以使画面生动起来,而动词在这时候的选择运用尤为关键。古诗讲义中的“推敲”,就是很好的例子。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所表达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笔者的诗《记忆之外》中,写道落日:

“落日。大地托起的枪口

正虎视眈眈

瞄向

某一处故事”

这里用到的“托、瞄”都是经过选择的,相对于静态的“枪口”来说,是比较恰当的。将“落日”比喻成为我们熟悉的“枪口”,此刻在苍茫的大地,给人一幅凝重感,也许还有一些更深刻的寓意;由意象到意境,动词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6.虚实结合。虚与实,在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是很重要的话题。其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变幻感觉。我们知道,写得太虚的诗,就显得空洞无根而漂浮,无实质内容;而太实太满的表达,又无张力可言,挤占了读者的联系和再创作空间,审美就要打折扣。具体到诗写过程中,我们心中一定要有虚和实的概念。虚,自然是看不到的,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心意、思想、情感一类;实,即是物的东西,多是用来产生意象中的“象”。这样以来,就可以在一个大的层面上进行意象的提炼和创造。如北岛在《诱惑》一诗中写道:

“那是一种诱惑

亘古不变

使多少水手丧生

石堤在阻挡

倾斜的陆地滑向海底”

海水虽然是一种不变的“诱惑”,但“石堤在阻挡”。这是一种诗人的理想,这种理想是看不到的,是虚的,需要我们用意会来完成;而海水、石堤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我们看得见的。二者的结合,完成一次意象,使读者在这一特定的意境中,思考理想、人性、人生、探索、执着或者贪婪等多种命题,从而产生诗意的审美。

还有一种层次的虚实结合。那便是虚的“象”和实的“象”。我们说“象”是具体的可感的,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的;但有些“象”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是“虚”的。但,却是可以感觉的。如空气、阳光、味道等等,这些可感觉的“物象”,同样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写反刍的老牛,“正午,老牛在村口咀嚼阳光”;“我身披阳光,走在人生的路上”,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等,都是实体---老牛、人(我)和虚体的象----阳光的巧妙结合,这样的句子,往往很有味道,是诗歌创作初级阶段练笔的有效途径。

当然,就技巧而言,意象诗的写作还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创作中还在不断丰富和发现。不管我们如何来对待,我认为要写好意象诗,首先要搞清楚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明白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意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意象的过程中,宜就简避繁,切不可无节制地堆砌,让读者读后不知道所以然;最后要说的是,诗歌创作的最高技巧就是无技巧,只要是真实、自然、留给读者美好享受和审美回味的诗写形式,都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标题:望尘莫及的意思-望尘莫及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54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