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蒋介石与李宗仁》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页面。二 : 《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3000字
《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作者选择了1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之中。《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乐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抽丝剥茧呈献党史真相。
毛泽东,蒋介石。。。。。。
他们都曾几度沉浮,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2个正党的领袖。
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2个人半个世纪的较量,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3个人的历史:1个人是毛泽东,1个人是周恩来,还有1个是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从合作与斗争的角度,讲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产党与国民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
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毛泽东是中共"1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排名第十二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甚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正确的。特别是一九三四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在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www.61k.com)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1个伟人;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3000字_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为1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1个战术家而不是1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1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1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
珠江在缓缓地流淌,波光粼粼,像一条闪光的围巾,围在广州的脖子上。虽说已是腊月,这里却无寒冬之感,街头巷尾的大榕树依然翠绿,姹紫嫣红的花儿把这座五羊城点缀成一座花城。1923年岁末的广州,充满春意。理着平头、留着八字胡的孙中山画像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随处可见。国民革命军战士们戴着大盖帽,背着长枪,在车站、桥头、大楼前站岗。只有在广州西南、珠江的1个小岛——沙面,才会见到英国的巡警。那里是英租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拿洋炮轰开中[www.61k.com]国的大门之后,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幢幢欧式小洋楼。
用黑色沥青铺成的新式马路,正在市内伸展。公共汽车已经出现在街头。只是那些小巷依然那般狭窄,连阳光都难以照进去。不论是浓妆艳抹的小姐,还是脸色黝黑的女苦力,差不多都迈着一双大脚。那年月在北方农村还能见到的留长辫的男人,在这里早已绝迹。
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广州街头。他的头发长而密,眉毛却稀疏,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下巴左侧长着一颗醒目的痣。他手提行囊,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那模样颇似在“文革”中印行了九亿张之多的刘春华笔下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子日:“三十而立。”毛泽东刚刚过了他的三十华诞。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二十二号,住着他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毛岸青。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走南闯北,这一回难得在家中住了2个月,对任劳任怨、独力挑起家庭重担的爱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无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即,作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里。
毛泽东颇重感情,离别妻子之际,挥笔写下一首情深意长的《贺新郎》,托出一颗赤诚之心: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
……
三 :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戎马一生,他干过很多大事,也犯下许多错误。(www.61k.com]
1937年9月11日,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
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突。
这一命令注定了蒋介石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蒋不爱国,缺少民族意识,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他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
治者,岂会不爱国?
1906年,蒋上一堂日本人教的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做中国,说中国
有4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4亿个微生物。这时蒋胸中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
上前去,把那土块掰成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
寄生在这八分之一中?”蒋当然是个爱国者!他坚持维护一个台湾原则,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这是他的名言。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
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
也是自己造成的。
其实我从不讨厌蒋,有时还有点喜欢他。他的缺点很多,性格古板,暴戾,神秘等。可
他是个孝子,他母亲也是个很好的,伟大的母亲!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
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
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
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
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悲剧的人生~ ~
扩展:蒋介石传读后感5000字 / 蒋介石传读后感800字 /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5000
四 : 10柳暗花不明-读《毛泽东与林彪》
本来打算看的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的书目,一时不凑手,就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健君、程波和王龙彪合著的《毛泽东与林彪》临时代替。选择这个题材还有一个原因,近期的阅读量有些欠账,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是选择一些题材相对熟悉的来快读凑数,而我涉猎近现代史已有段时间积累些基础,每到读书计划卡顿就搬兵于此,这样渐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很多事件的时间节点都已能摆脱度娘,可历史真的很吊诡,对一段事情的把握往往并不与掌握的材料成正比,搜集很多材料后发现与确信相比更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上的矛盾来证疑我们已知的或许并不是真相,可真相究竟是什么仍不得而知,历史的魅力大概也源于此,《毛泽东与林彪》三天的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感觉。
毛泽东和林彪两人之间的关系算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耐人寻味的充满神秘色彩话题中的一个,作者围绕这一主线从他们的相识起点的井冈山开始写起,全书共34.4万字,分井冈相识、初露分歧、黄土情深、重大抉择、山雨欲来、风雷滚滚、走向巅峰、庐山摊牌、彻底决裂等九个章节,记述了他们从革命战友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据说,这是一本多次报中央相关部门历经两年有余审批才获准出版的书,但我不得不说里面绝大多数的内容散见于目前公开可以查阅的资料,只是在这里作者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把这个接受的过程梳理更流畅,但其中对一些材料的取舍以及事件的交代带上了说书般的编造感,没有借鉴现下最新的文献发现成果,使其作为一本专著应有的价值大打折扣。
首先,成王败寇的正朔春秋笔法是本书的硬伤。所谓“春秋笔法”,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其中“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即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这种文以载道的写法用在历史记事上就让史料失去了原生态的写实,这可谓“历史是当代人的历史”的有记载的最早范例,据此后世也称之为微言大义。正朔,即正统的意思,原义是某朝历法的第一天,由于汉及其前朝代更迭时,每更正朔以示新呈天命,因而在后来延伸成为我国古代的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政治概念,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同时期并列的其它政权,则被称为是“番”、“虏”、“夷”、“贼”等。本书作者继承了这种写作风格,书中从林彪出逃盖棺开始前推至入黄埔林彪政治生涯的开启,都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针砭林彪当时的动摇与投机。关于毛林二人关系书中引用林彪自己的师生定位,其实就作者的描写来看用《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来定义更到位,书中的林彪在毛泽东面前就如毛泽东曾斥责的“你是个娃娃”,毛泽东则神话成如来佛般的先知先觉,我们只能说这不可能是他们50年私交公谊真实的写照。
其次,作者很多时候以一种爆料哗众的角度在历史大事件背景下切入一些历史细节描写,因为对大背景把握失准,披露的细节也失去依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同时作者也没有注出相关细节的出处,一些立论也就流为一种虚实难辨的历史可能。第二章《初露分歧》中的5小节《林彪首次与毛泽东公开发生冲突》讲会理会议前林彪致信张闻天要求以彭德怀代替毛泽东负责军事,其中一段“自遵义会议后,红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与敌人兜圈子,以图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林彪率一军团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不是渡河,就是爬山,险山恶水,接踵而来。林彪走在行军队伍里,都有点苦不堪言。”太过想当然,这里的描写还不如王树增的战争小说《长征》里交代的客观,而致信这件事对理解毛泽东、林彪和彭德怀三人的恩怨算是一个关键的结点之一,也是延安整风中毛彭冲突的底火。另外关于平型关大捷、朝鲜战争关于出兵决定、中苏珍宝岛冲突相关史实随着档案的公开和研究的深入,即使是官方出版物也已放弃了书中这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式的书写,尤其朝鲜战争中国有关决策的描述严重背离历史事实,这都让原本可能真实的后续描写也成了娱乐圈的八卦谈资,而书中设计的多段有关林彪与叶群的私密谈话进一步彻底坐实戏说的椅子。
如此讲下来,问题来了,这本书真的就是一本戏说的剧本吗?其实真不是,只是作者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材料拼凑太多容易导致疑心生暗鬼。历史叙事无论多么宏大最终都是由一个个有着七情六欲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来完成的,在这里作者正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料的把握将本来孤立的一个个时间断面前后顺序对齐摆正,理出一部倍感穿越的太子上位记。例如,我一直对党史上一份重要文件《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主持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林彪何以与江青扯在一起迷惑不解,第七章《走向巅峰》中的3小节《江青与叶群的“君子协定”》彻底揭开其中疑窦,还有罗瑞卿的打倒、天才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是否设国家主席之争等作者都给出了比较可信的表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史料把握和推理的逻辑,当然如果能再严谨些就更好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就像我们不能企图制造完美的新人类一般,我们不能奢望于一本著作中没有疑点,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当然只有尽可能多的占有史料,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去编排,以史为鉴也才有意义,就此而言,这本《毛泽东与林彪》不算合格,但就整理串讲这段敏感复杂并正塑造着当下社会的历史而言,拘于现有研究环境这种解读又是成功的,因为它在引起读者好奇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曾为历史风流人物光环下凡人的一面,从而让这段历史变得具象而可触摸,虽然没到柳暗花明的地步,但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历史瑰丽的一面已在前方。
二〇一六年三月七日
作者简介:
叶健君,男,1964年2月出生,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写作,曾策划主持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3本)、《聚集红都》系列从书(四本)、《聚集红墙》(4本)等20多部书籍,撰写《湘籍共产党人的精神》《毛泽东与王明》(中央文献出版社)等个人著作4部,发表了《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剖析王明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等30多篇论文,参编各类书籍30多部,曾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
本文标题: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