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在一些建设施工工地上-在工地上

发布时间:2017-09-02 所属栏目:坚持党的建设

一 : 在工地上

如果你想让自己筋疲力尽;如果你想饭量大增,回到家中倒头便睡,一觉到天亮;如果你不愿胡思乱想.忧国忧民,你就到工地上来吧,到建筑工地上来吧。这里可以让你思想高度集中,因为你走在满是砖块.刚刚浇筑好.没有扶手的楼梯上,你要时刻留意脚下还需注意头顶,不知什么时候一根木条或一团砂浆就会直击你的安全帽。你的头脑里只有进度.安全和超大超重的设备怎样安装,你的头脑里装满了设备布局和安装顺序,装满了领导喋喋不休的催促和与乙方交涉的策略。你要准备每天例会上的发言,你要斟酌词句少说为佳,因为不知那句话就会撞着那路神仙,来这里承包工程的哪个没有关系。但不说两句也不行,否则领导会认为你不管事.没发现问题。你不再与灵感约会,因为思绪已被水泥凝固了;你不再浪漫,因为两条腿要在四十米的楼梯上跑上跑下,已很难步入花丛绿荫了。这就是我的工作,一个多月来,我就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在机械地旋转,就像工地上那些农民工一样挣着自己的一份活命钱

工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农民工,从搭脚手架到浇筑框架.砌墙.抹灰都是四川人。四川人很能吃苦,很能干活,特别是那些四川女人,与丈夫一起出来,把娃娃撂在家中,足迹遍及全国的每一处建筑工地。她们的身影,她们的喊声给工地带来了活力,让坚硬的钢筋水泥不再冰冷,让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的色彩不再单调。从初夏我就听见了她们的喊声,那时厂房刚刚做基础。她们音频高亢.底气十足,一捆捆的钢筋.方木条.壳子板都是被她们喊到位的。她们喊了一个夏天,楼房也在这喊声中疯长了一个夏天,现在这座高高的钢筋水泥建筑已触摸到了秋季清爽的碧空,她们仍站在蓝天白云里呐喊,音色中充满了自信与豪迈,有时让人觉得竟然是那样悦耳。这夹裹着泥土气息的四川声调,比韩红的《天路》更具穿透力,每天都萦绕在工地的上空

这些四川女人都不高,有的矮壮,有的精瘦,但身姿却异常矫健。与男人一起行走在林立的脚手架间,如履平地。用灰斗车运砖.运沙.运水泥整整一下午也不停歇。灰尘就是护肤霜,汗水就是洗脸液,阳光用温暖的大手整日在她们的面颊上抚摸。她们的皮肤不再细腻,她们的感情不再细腻,她们关心男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干活,男人在歇息抽烟时她们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从她们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幽怨,相反,她们很知足:夫妻二人一天可以挣四百多元,家里已盖了二层楼,在镇上还买了商铺转租给别人。唯一的遗憾就是娃儿不在身边,管不了娃儿却能管男人,每天晚上躺在男人身边免得他再出去花钱找小姐。这些四川女人泼辣豪爽,说话从不避讳,她们对出门在外的男人花钱找小姐表示认可。现在工地上的四川人都是一对对的夫妻,这样男人在生活上有了照顾,收入也可成倍增加。只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留守儿童心中不知是何滋味?在秋天金色的田野里与爷爷奶奶一起收割时,能否听见站在高高脚手架上的妈妈的呐喊声?这些响亮的喊声是在叫一车砂浆.一车砖呢?还是在叫自己的娃儿,我觉得更像后者

工地上也有一些苦命人,老实木讷,见人不敢说话更不敢向老板要工钱。有一位秦岭山中的农民,整天拿着把铁锤和錾子去錾削水泥框架上那些凸起的部分,嘡嘡嘡的敲击声均匀有力连续不绝,梁柱上一片片凸起的部分被他削平了,可生活中的不平他却无能为力。他的儿子在家门口的一家矿石场打风钻,仅仅三年便得了矽肺病,矿石场的老板因为尾矿坝垮塌也被捕了,现在儿子无钱治病只有自己出来挣钱。已经六十岁的身躯还要颤颤巍巍站在脚手架上挥动铁锤,我真替他担心,担心他会不小心摔下来,担心他会要不到工钱。工头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只会干活不会找事的老实人,他们肯卖力.很踏实,只是没有那些刁钻的心眼.无赖的手段,就被大家蔑视为缺根弦儿,这些人就像地下的黄土,可任意被挖掘机挖,装载机铲,电夯砸,却始终不敢反抗,他们的命运全掌握在老板手里

老板却是一条狗,每天在胳膊下面夹个皮包,西装革履,边走边打手机。看见干活的好像没看见一样,看见我们发根烟,看见我们领导连忙收起手机.堆起笑容。这些老板们的特长就是与人打交道,他们眼睛很毒,一眼就可看出对方是哪一类型的人,然后对症下药。厂房即将完工,现在他们的工作就是找甲方要钱,要不到钱就停工.撤人,留下一点问题让你无法进驻,无法安装。见了你又毕恭毕敬,表示一定要尽快完工,但总有原因使工作拖延。例如:搅拌机坏了,外粉的砂浆供不上去;近几天又秋收了,当地的农民工又回家收玉米了。恳切的态度让你不得不信服,又不得不恨他,因为从他狡黠的笑容里,你分明感觉到了一种威逼和欺诈。只要打一些钱到他账上,搅拌机立即旋转,人员立即到场

工程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这里不仅浸透了农民工的汗水技术员的智慧,还需要甲方和乙方的斗智斗勇,更需要国家的贷款资金。国家就像一个提着一筐肉包子的施善者,他的手抛向哪里,哪里的人就能饱餐一顿。资金带着浮躁飞翔,它飞到哪里,哪里就会热气腾腾,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就会立起塔吊,就会有打桩机.挖掘机.拉土车.水泥罐车相继驶来。这些大马力的机械隆隆作响.势不可挡,掀起的尘土在空中飞扬,强烈的噪音使人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对工作的渴望,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环境的担忧。难道除了投资建设就再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了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工地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穷人富人,缺根弦的刁钻精明的,金领.白领.蓝领.黑领甚至没有领的光脊梁统统汇聚一堂。这一群人组成了工地,推动着工程向前进展,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当一根根水泥柱桩插向大地时,当挖掘机剖开大地的胸膛时,我分明听到了大地在呻吟.在呐喊,我不禁要问:人类工业文明的步伐还能走多远

二 :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之二 热火朝天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

(1966年秋冬)

(二)热火朝天

经过一番准备,1966年9月16日,永定县峰市汀江水轮泵工程上马了。

工程指挥部设在河头村的群众家里。这是一座三开双联间前后堂歇山顶单厢房的二层楼房,共有10个房间,除了屋主自用4个房间外,其它都借给指挥部使用。这屋里安排工程总指挥、副指挥、财会、政秘人员居住,后堂楼下正厅为办公厅兼会议室,厢房作文印室。指挥部食堂设在邻屋,工程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也住在那里。技工住在城背,普工住在原南强中学旧址,吃在同一个食堂,并由抽调来的精干人员专门管理。

工程上马那天,来自各个大队的民工近500人参加了指挥部召开的誓师大会。总指挥张社长作了简短的动员,简介了工程构想和初步计划,宣布了工程组织机构名单。那时正值“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学习热潮,峰市人民头一回听说要自己搞这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很受鼓舞,热情相当高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第一批上场的民工,有普工300多人和技工100余人。普工主要负责清基,用的都还是锄头、畚箕,工具还相当落后。技工分石工、木工、竹工三个小队:石工负责打炮眼、炸石头,木工负责钉模板、做木笼,竹工负责做竹笼、修畚箕等。另外还从惠安招来一伙石匠,跟本地的几个泥瓦匠专门负责砌石坝。

工程分三个工段施工:第一工段在大坝东头,即汀江的左岸。这里是大片连接的高低不一的岩盘,全长约150米,是天然的石坝,除了要砌筑挡墙、加高坝顶,加固坝基之外,还要凿开三个机坑和一条航道。这里是石工们的主战场。第二工段在河道中间,是东西两岸的连接处,这里有几个断续的礁盘,它们的连接线长近150米,与主河道构成约30°的交角,平时汀江河水分出几股从礁盘之间流过。这里是拦河筑坝的重点,工作量极大,还必须先构筑上下围堰。第三工段在大坝西头,即汀江西岸。这里是汀江的主航道,只有四五十米宽,但几个大礁石堵在水下,形成2米左右的落差,水流湍急汹涌,发出猪妈吼叫般的巨响,因而人们称之为“猪妈滩”。这里是工程的难点。指挥部考虑到汀江的水文特点,秋季开工先攻第一、二工段,第三工段放到冬季枯水期再搞。

工程开始以后,总指挥张社长没日没夜地在工地打转,从工程设计到方案实施,从经费筹措到物资采购,从工程进度到技术革新,从思想工作到生活管理,都在他的视线和思考之内。他跟指挥部的每一个成员,乃至每一位民工,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位工作非常扎实、细致的基层领导者。指挥部的人员也安排到现场巡察,及时发现、汇报、解决问题。上级也颇为关心,县水电科赖科长也前来视察,指导具体工作。龙岩专区气象站、水文站,也经常跟我们保持联系,及时寄来半月天气和水文信息。

峰市人民都大力支持。留在公社的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宣传发动,号召大家搞好生产,支援工地。那时,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个生产大队敲锣打鼓前来慰问,送来柴火、蔬菜,甚至肉食,给民工们极大的鼓励。一段时间,我都忙着迎送慰问队伍,帮助处里送来的财物。

最动人的还是工地上的场景。

起先是石工小队,几十个青年,虽然身强力壮,但是都没有打石、炸石的经验,对抡锤、扶钎、装药、点火、煅钎、淬火这些技术活,都得从头学起。幸好有三四个年纪较大的,五十年代曾当过支前民工,有些经验,他们就成了师傅。他们通过现场操作,很快就培训出了一大批石工。你看那打石工地,小伙子们抡起8磅大锤,扭动优美身姿,哼起劳动号子、有力地敲打着钢钎,发出节奏均匀的“叮当”声,无疑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大舞台。石工小队在后来的凿机坑、开航道、备石料、清除乱石、打基桩眼等工作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炸石时发出的炮声,回荡在汀江河谷,成了汀江水轮泵工程的标志性音响,峰市人民的热情也因炮声的震撼而倍受鼓舞。

第二工段清基筑坝的场面最开阔。因为不是主河道,水流较缓慢,围堰容易构筑,但是因为战线较长,石盘缝隙漏水量特别大,抽水便成立施工的先决条件。原先的4台5马力柴油机根本不管用,于是指挥部设法外调来4台12马力的柴油机,昼夜不停地抽水。为了赢得时间,本应连续奋战,把清基、打基桩洞、扎钢筋、钉模板、搅拌水泥、浇筑基桩等几道工序连贯起来,一气呵成。但是因为照明问题没有解决,只能起早贪黑干两班,夜里留下抽水机运转,民工回去休息,等第二天再干,进度自然较慢。不料,刚干到一半,下了一场大雨,汀江水漫过围堰,工程只得暂停,民工也趁便休息几天。几天后,水退,工程复工。这时秋收已结束,公社又抽调一批人,普工队伍扩充到500多人,同时还在西岸设立一个柴油发电机房,发电照明,主要就是为了集中兵力攻克第二工段。有了电,指挥部立即调整计划,改为日夜三班轮番上阵;有了电,安装高音喇叭,播放革命歌曲,宣扬好人好事,民工们的情绪随即高昂起来,工程进度日渐加快,二十几天后,第二工段便顺利完成。

工程很快转入第三工段,这里的难题就是大江截流,成功的关键是构筑围堰。构筑围堰需要大量的竹木和土石方。民工要到十几里外的山上砍伐竹木,搬回来由竹工、木工加工赶制,再设法投入江中,填放土石。构筑上游围堰并不顺利。开始时江面较宽,水流较缓,竹笼木笼想放哪儿就放哪儿,然后往笼中投放石料就行。随着江面缩小,流速逐渐加快,到将近合拢时,难度陡然加大,木笼刚贴着水面就被冲到下游去了。指挥部广泛征求意见,改用把几颗大石捆绑成团翻下江中,待沉到江底的石团升到一定高度,水流速度减缓,再接着投放木笼。这个办法果然灵验,上游围堰终于构筑成功,保证了下游围堰的顺利构筑和清基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了庆祝汀江合拢成功,指挥部还特意放假1天,并且还给大家加餐一次,晚上组织了一场晚会,工地上的文艺活跃分子和附近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晚会上进行慰问演出。

在围堰筑成以后,时间已临近春节。指挥部考虑到第三工段的工作面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民工,决定先安排一部分民工退场。春节后,指挥部也精兵简政,我和几个临时抽调的大队干部,没有再回到水轮泵工地去了。

这段时间,我除了处理内务之外,也常到工地走走,也曾到工地参加夜战。白日里,汀江河水碧绿如蓝,汀江两岸旗帜飘扬,嘹亮的歌声压倒猪妈滩的吼叫声,宽阔的河滩成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战场;各个工段各个工种全面铺开:从动作娴熟的竹木匠到配合默契的石工班,从健步如飞的运料队到步伐沉稳的抬石工,从垒桩筑坝的混凝土抄拌工到油污满面的柴油机抽水工……张张面孔都是洋溢着说不出的激情;到夜间,工地上灯火通明,夜战场面虽然不如白天那样开阔,但视野相对集中,在灯光下浇筑混凝土桩的民工,精神格外专注,严格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柴油机蹲在在围堰上,不紧不慢地按照鲜明的节拍转动着,……可惜的是那时还没有今天广泛流行的多种拍照技术,一幅幅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照片,无法拍摄下来,只能深藏在我的脑海里。

这段时间虽然不是很长,却让我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与神圣,看到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热情,当被调动起来之后就会化为巨大的力量,战天斗地,无所不能,因而更激起了我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附:工程概介

汀江水轮泵站位于峰市乡河头村,1966年9月16日动工,1971年底发挥效益。国家投资56万元。主要水工建筑物是钢筋混凝土桩板坝。坝长350米,平均高3.5米。左岸安装60-6型水轮泵3台,落差3米,扬程18米,1987年灌溉面积450亩。右岸安装80-20型水轮泵4台,落差3.3米,扬程75米,原可灌溉748亩,因管理不善已报废。(引自1994年版《永定县志》。)

三 :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之三 工地快报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

(1966年秋冬)

(三)工地快报

峰市汀江水轮泵工程上马,我负责“政秘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起草文书、上传下达、接打电话、书写标语、迎送来宾等,当然还兼管着“印把子”。事情虽然繁杂,但我在老文书出身的张社长的指导下,分清业务的内外主次和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按照“先别人后自己”的原则,处理起来还是井井有条的。

工地上的政治工作重点在宣传舆论。刚开始,我们用红纸书写标语口号,贴在民工住地和河头村的公共场所。后来,利用大块平整的墙壁书写毛主席语录,内容都是比较富于鼓动性的。

每遇到有某个大队前来慰问,欢迎标语和感谢信是少不了的,我们还把慰问信张贴出去。民工们看有慰问信,都会凑上去仔细看看,不管是哪个大队来慰问了,都会议论一番,尤其得知自己的大队来慰问时,都会激动好一阵子。(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有一次,我跟指挥们到工地去,看到河滩有许多礁盘又大又平整,位置还相当显眼,就建议在石盘上用石灰水书写大幅标语。张社长认为这种做法效果好还节约纸张。于是,我就凭着自己的一点本事,在好几块礁盘上大书特书。其中字号最大的是一条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每个字都在1。5平方米以上,一到工地道口,就直扑人们的视野,令人热血沸腾。

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在一次指挥部会议上,我提议出版《工地快报》。领导们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只是人力不足,特别是采编和誊印,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我自告奋勇:“我刻写过钢板,就让我来试试吧。”领导们答应了,同时还抽调龙岩农校毕业的许应元做我的助手。

说干就干。张社长打电话给公社,叫人送一副钢板、铁笔、蜡纸和蓝色印油到工地来,还安排许应元帮助组稿。有了稿件,刻写没有大问题,难就难在油印。指挥部连简单的油印机都没有,怎么办?我想,我们的工程本来就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这油印也来个“土法上马”吧!于是,我因陋就简,在平滑的桌面上垫一层报纸,把蜡纸头和纸片折在一起用图钉固定在桌面上,蜡纸尾贴上一块纸片便于提拉,用一块小木片垫硬对折回来的旧杂志当刷子。然后,在蜡纸底下放进一叠裁好的纸,蜡纸面上涂上一层油墨,用杂志刷均匀刷开,再从蜡纸上方慢慢刷下来,提起蜡纸,看看印刷的效果。试过几张之后,就正式开印了。我刷一下,提起蜡纸,许应元就取出一张。我们配合着,很快就印了五六十张——峰市汀江水轮泵工程第一期《工地快报》终于成功出版了。

我们的《工地快报》,八开纸,分两版,有报头,报头是宋体字《工地快报》,旁边是一条毛主席语录(那是还不懂这叫“报眼”)。报道内容都是有关水轮泵工程的。标题有各种字体,字号有大有小,版面有横有竖。从整体看,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就是颜色单一,但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我总结第一期的经验,从第二期开始我就开始搞套色印刷。套色印刷,就是用两张蜡纸印刷不同颜色,组成同一个版面。这样做,难度加大了许多。刻写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刻写原色的部分:首先要根据字数预估稿件的版面大小,设计版面形状和行款格式,预留标题的位置;然后根据设计的版面,在第一张蜡纸上刻写正文,注意留足每一条标题的空间。第二步,刻写套色的部分:包括报头、标题、边框、插图等。刻写套色部分要注意不超出范围,填涂要特别小心,避免弄破。油印也要搞两次,可以先印本色再印套色,也可以先印套色后印本色。一般本色为蓝色(或黑色),套色为红色。要注意两点:一是固定蜡纸时两张蜡纸的位置要尽量对齐,避免错位,影响版面质量;二是印套色蜡纸时动作要轻些,因为套色部分往往有较多的线条和填涂,用力过大则容易撕裂或弄破,影响印数。

《工地快报》印出来之后,很受民工和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套色以后,吸引力更强了,民工和群众也纷纷投来稿件,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记得三峰村的曾群英老人,在家里读到了我们的《工地快报》以后,编写了好几首山歌特地过江送到我们指挥部,叮嘱我们要帮他刊登出去。

我们的《工地快报》除了分发到工地上,还发到本公社的直属部门和各大队,还向上寄给永定县人民政府水电科、气象站、汀江上游各县的气象站和龙岩专区水电局、气象台等单位。以上的气象部门获悉我们的工程在建,都及时地给我们提供了气象信息和水文信息,对我们的工程预期颇有助益。

我们的《工地快报》出版了10期,可惜现在再也找不到一张了。不过,我的那点套色印刷技术,后来被张社长介绍给公社政宣组、文化站的知识青年,在七十年代峰市公社办的《简讯》中,他们一手接一手地应用下去。

2011-7-6

四 :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之四唱响工地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

(1966年秋冬)

(四)唱响工地

民工们虽然每天都干得很累,但是他们除了需要休息来放松肌体,也需要适当的文化生活来放松心情。

那时,各方面设备都相当落后,没有电,更没有音响。我在民工们的工余时间,就到他们的住地去,亮开喉咙教他们唱歌。

民工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文艺细胞也相当缺乏,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教唱。几遍过后,他们便能跟唱比较简单的歌曲。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时兴唱“毛主席语录歌”,有些毛主席语录歌短小精悍,也容易学会,我就选择教唱了好几首。民工们学得最快唱得最好的还是选自《愚公移山》里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支歌不但好唱,唱起来还特别带劲,非常适合工地上传唱,石工班的师傅们,还把它当作劳动号子,一遍打钢钎一遍唱,既合拍又鼓劲,有说不尽的和谐之美!(附歌谱《下定决心》。)(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有了几支歌垫底,我就慢慢教民工们唱较长的歌。当时有一支很流行的忆苦思甜的歌曲,名叫《不忘阶级苦》,是泥塑纪录片《收租院》的插曲,几段歌词,句子不长,节奏较慢,适宜吟唱,内容又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回忆。于是,我把它抄写放大,红色曲谱,黑色文字,挂在墙上,很是显眼。趁着民工们工余时间,我把他们召集到天井里教唱。有了先前的经验,我先把第一段示范唱一遍,让大家心中慢慢体会。然后,我一句曲一句词的教唱;再后,我唱曲大家唱词;又后,我从头到尾带唱;最后大家试唱整首歌曲的第一段。

有了第一段作基础,学习第二段以下的歌词就很快了。所以,不几天,民工们就能唱整首歌了。(附歌谱《不忘阶级苦》。)

此后,有几个民工对唱歌特别感兴趣,我们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唱更多的歌曲。其中不乏难度较大的歌曲。如《逛新城》、《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到大江截流的庆功晚会上,让他们跟来慰问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起上台演唱。

在有了柴油发动机之后,工地上有了高音喇叭,除了播送新闻和工地上的好人好事之外,经常播放唱片,流行的革命歌曲整天都回旋在汀江水轮泵工地的上空。听到自己会唱的歌曲,民工们常会小声哼哼,整个工地气氛显得非常的活跃。可见音乐的确具有无穷的魅力!

2011-7-11

五 :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之(五) 坚持生产

第一次在建设工地

(1966年秋冬)

(五)坚持生产

正当水轮泵工程处于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烈火也越烧越旺:所有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组织红卫兵走南闯北大串联,毛主席多次接见红卫兵……红卫兵活动逐渐扩展到工厂、农村,我们工程所在的河头村就成立了好几个红卫兵组织。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工地上也成立了各种名称的红卫兵“战斗队”,也出现了一些大字报,民工的思想出现了混乱的苗头,有的甚至提出“汀江水轮泵工程劳民伤财”的论调,要工程下马。

当时正值秋收时节,有些生产队因有部分主要劳动力被抽调到水轮泵工地,秋收进度受到一定影响。消息传到工地,有些民工就想打退堂鼓了。这时,正处于大江截流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人力不足,不但大江截流难以实现,甚至会造成前功尽弃的严重局面。

这时的我虽然年轻,但是作为工程指挥部里的成员,也看出了领导们的焦虑;作为水轮泵工程的直接受益地之一的社员,我也很替工程能否建成而担心。于是,我把本三峰大队的二三十个青年民工集合起来,开了个会,学习了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说出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大家一致认为,无论如何,我们三峰大队民工建设水轮泵的决心不能动摇,并且表示,我们也要成立一个红卫兵战斗队,表明我们的观点,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推动工地的建设。于是,我们的“抓革命促生产战斗队”诞生了,制作了红袖章,确定了队歌,歌名就叫《抓革命促生产》(见附歌谱)。我教会了队员们唱这支歌,并且要求他们出工时也唱着这支歌出发。我还写了一篇《抓革命,促生产,确保水轮泵工程顺利进行》的文章,用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出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工程总指挥张社长看过我们的大字报后,称赞我们做得对,还鼓励我们“抓革命促生产战斗队”一番。我虽然是“队长”,但是岗位却在办公室,工地上的事情主要由几个得力的骨干负责,他们带领着队员们自觉劳动。

我的这一招还真有点用。看着我们的大字报和我们的行动,河头、长化、大园三个大队的民工也跟了上来,其他大队的民工,再也没有提出退场的了。秋收一结束,公社还从各大队抽调一批民工充实上来。人多了,气势更加宏伟。工地上,旗帜飘扬,歌声嘹亮,机器轰鸣,人流如织。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大江截流终于胜利完成,为第三工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附记

1967年春,“抓革命促生产战斗队”的民工大部分退场。退场以后,大都在三峰团支部领导下参加了“三峰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三峰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继承了老“三峰剧团”的传统节目,还推出了许多新节目,如演唱《毛主席语录歌》,和当时流行的许多革命歌曲,还排练了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林海雪原》等选段,还跟老年鼓手、乐师结合,组成闻名的“大锣鼓队”。三峰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到河头、泥角、长化、大园、忠信、信美等大队和峰市人民会场巡回演出,是当时峰市公社最活跃的一支文艺轻骑兵。三峰大队的大锣鼓队不但在峰市公社的几次大型活动中在峰市街巡游表演,还在“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时,赴县城参加庆贺活动,在众多大锣鼓队中,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一支,曾经名噪一时。后来,随着鼓手和乐师的先后去世,几个活跃分子调出去当民办教师,几个年青女子相继出嫁,骨干力量大量减少,最后三峰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大锣鼓队”都自然解体。闻名几十多年的三峰大锣鼓也就此失传,实在可惜!

2011·7·13

本文标题:在一些建设施工工地上-在工地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52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