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发布时间:2017-09-09 所属栏目:东南大学学报

一 : 东南大学

编辑词条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

编辑摘要

东南大学(英文名:Southeast University),成立于1902年,位于中国南京,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素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东南大学为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东南大学

简称东大(SEU)

主管部门教育部

知名校友王澍、张永和、张桂平

校训止于至善

现任校长易红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博士点112(至2013年)

长江学者33人(至2013年)

外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02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要院系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学校主页http://www.seu.edu.cn/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院士11(至2013年)

国家杰青32人(至2013年)

展开内容

学校简介

编辑本段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41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1921年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1928年学校改名为,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省高校之冠。1952年全省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3600多人。专任教师2400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全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9人。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21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四个省级基地和1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另外,图书馆面积5.78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52.7万册。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0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申请专利2087项,授权97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58项,授权375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6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着,2009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

东南大学是中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现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1000人,其中近70%为学位生。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工程33项,包括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8.9万平方米,约17亿元。

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东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强势学科与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吻合的。每年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的校级、院系级招聘会大约在800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总体情况为: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为升学和出国;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二为协议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其中95%的工作单位在上海、山东、北京、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坚持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35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1]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清末时期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两江师范学堂图19世纪末,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采用近代新学制。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即南京)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总督张之洞上《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5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纠纷,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图画手工科。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地理历史部、国文外国语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等4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停办。

民国时期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学典礼仪式(复印件)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并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1920年时已设有文理科(包括国文、英文、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共8系)以及体育、工艺、教育、农业、商业、国文、文理共8个专修科。1919年,南高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即学分制),同时在教务主任陶行知倡导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法”以代替“教授法”。12月,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顶住各方压力于翌年正式录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听生,成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师校长。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议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获得一致赞成,随后组建“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发起人联名向国务院和教育部申请设立大学,12月7日获国务会议批准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董事会成立,郭秉文任校长,9月正式开学,12月校评议会和教授联席会决定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各科系在南高师的基础上陆续增设,至1923年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农科、商科共5科20余系。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校门1916年即南高师正式开学的第二年,学校增设工艺专修科,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为工科的机械工程系。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与杨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联名向学校教授会和评议会提议工科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得到一致通过,以上三个系为学校的工科传统奠定了基础。经过茅以升的苦心经营,东大工科师资逐步增强,聘请了杨杏佛、涂羽卿、沈祖玮、李世琼等学者任教授,各项设备也逐渐添置齐全。然而,1924年4月东南大学校董事会以学校经费不足为由单方面决定停办工科,郭秉文和茅以升力争保留未果。8月,经与水利局协商,东大工科与河海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河海工科大学,由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长,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和南京农业学校等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遭师生强烈反对,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由于国民政府试图加强对高等学校的控制,中央大学被卷入上层政治角力,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人事动荡、经费遭长期拖欠,大批教师流失,学校教学科研都陷入困境。1932年6月,教育部在国民党中央支持下将中央大学强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医学院及商学院独立建校。8月,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对学校行政进行改革,同时延揽名师、扩建校舍、增购书刊设备,中大从低潮中逐渐恢复,进入郭秉文之后又一个稳步发展的兴盛时期。1935年中大再次创办医学院,至此共有文、理、工、农、医、法、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毕业证书(第一号严济慈) 1934年,中央大学在南京近郊征地8千亩,准备建设新校园,然而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发的抗日战争打断。由于淞沪战事恶化,10月罗家伦决定利用建新校区的经费将学校直接西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11月所有学生顺利抵达,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则迁往成都华西坝。由于罗家伦的果断决定,中大迁校准备充分,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战争期间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还面临日军轰炸的威胁,但在中大师生的努力下,学校规模和水平大大发展,中央大学开始进入其最鼎盛的阶段。当时报考中大的学生十分踊跃,学校1939年在重庆柏溪另建分部容纳低年级新生,还增设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气象系、边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医科、文科、法科及师范研究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主持复员回迁,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开学。文、理、工、法、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理、工、农、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在丁家桥二部。至1949年,中央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法医、经济、社会三个研究所。此时中大工学院下设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7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生理、药理、病理等学科。

建国初期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校门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原前工院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原南京大学其它院系与前金陵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分别合并,作为主体成立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农学院,并与其他学校的有关专业共同组建了南京林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和华东航空学院等校,已于1951年独立并划归华东卫生部的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更名为第五军医大学,从此原中央大学各院系踏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调整后的工学院师生众多,因此留在当时南京最大的校园——原中央大学四牌楼本部。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女生宿舍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校景图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4月,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南京铁道医学院原为第五军医大学(原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将主体迁往西安后留在南京的部分与其它三所军队医科学校共同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校址设于原中央大学丁家桥二部。1958年,第六军医学校划归铁道部,更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在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的同一年,紧邻浦口校区的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紧邻四牌楼校区的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暂时缓解了东南大学紧张的用地形势。由于浦口校区仍然不能满足学校需要,2003年东南大学开始在江宁区筹建九龙湖校区。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2]

校容校貌

编辑本段

四牌楼校区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心玄武区四牌楼2号,校区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松桧荟翠,风景秀丽,占地641亩,建有各类建筑61.85万平方米。该校区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已建各类建筑26万平方米。该校区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所在地。

九龙湖校区

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59.9万平方米。

无锡分校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创建于1988年4月,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重点大学分校之一,是东南大学和无锡市合作共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无锡分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无锡高新区国家传感网大学科技园内,占地200亩。2009年分校将集成电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引入无锡,推进了无锡分校研究生规模化培养,并形成以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逐步向研究生教育为主发展的格局。

学术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1年,科研经费达12.19亿元;申请专利2893项,授权1864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49项,授权43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6项。学校相继产生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2012年2月由尤肖虎团队领军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移动通信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等奖,也是江苏省第一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园区、建邺园区、栖霞园区、江宁园区、浦口园区、苏州园区和扬州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61阅读络平台。此次座谈会将在深层次地了解港澳台学生在学习、生活、沟通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港澳台学生的培养工作。[7]

二 :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简介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427公顷,建有四牌楼、九龙湖等主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300多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两届排名第二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1人。

        目前,东南大学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四十多个院系。全校拥有61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高校前十名,其中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前五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截止目前,全校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共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2002年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兴办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04年,在20年强化班办学经验基础上成立了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还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基地具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应用实验中心和EDA实验中心等)、计算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面积6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277万册。

        东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成于1930年的大礼堂,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各种会议和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当年吴健雄就读的“健雄院”和新落成的吴健雄纪念馆交相辉映,不仅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中的尊崇地位,还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发奋努力,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耸立在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苍劲葱笼,傲骨峥峥。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这棵古松,嗟叹兴咏,留下许多趣闻逸事,是海内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征。它旁边的“梅庵”,是为了纪念东南大学前身两江师范的督学、书法家李端清(字梅庵)先生而修建的,1923年8月,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23年落成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老图书馆,典雅端庄,比例匀称,构图秀丽,入口处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东南大学德智体三育并举办学思想渊源的体育馆于1923年落成,该馆外形简洁明快,内部设施俱全,配套功能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除了作为师生体育健身之外,学校的诸多重要活动亦常于此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江宁新校区(亦称“九龙湖校区”),并由此掀开百年东大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东南大学主校区迁至南郊的宏伟构想可追溯到1934年的中央大学时期。当时因办学规模扩大,同时为了让师生避开市区车马喧嚣,培养身心,校长罗家伦决意另觅校址,并得到民国政府支持。1935年,学校于南郊征地8000亩,1937年1月起正式兴土,招商承造。可惜数月后发生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南京沦陷,扩建中大的梦想被日寇铁蹄踏碎。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全国院系调整,东大校园扩建多栋楼宇以敷发展之需。改革开放后,学校虽兴建了浦口校区,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猛,用地日蹙。进入21世纪后,东南大学建设新的主校区的梦想终成现实。新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清水亭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城南大道以南、二环路以北的范围内(约3700亩),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是理想的修业治学之地。新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来校深造的莘莘学子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东南大学2005年度科研经费达到5.5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高校代码:10286
所在省市:江苏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联系电话:025-52090271、52090272
学校传真:025-52090273
学校网址:http://www.seu.edu.cn

三 : 东南大学

编辑词条

于俊崇 东南大学

编辑摘要

东南大学(英文名:Southeast University),成立于1902年,位于中国南京,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素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东南大学为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东南大学

简称东大(SEU)

主管部门教育部

知名校友王澍、张永和、张桂平

校训止于至善

现任校长易红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博士点112(至2013年)

长江学者33人(至2013年)

外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02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要院系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学校主页http://www.seu.edu.cn/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院士11(至2013年)

国家杰青32人(至2013年)

展开内容

学校简介

编辑本段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41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1921年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1928年学校改名为,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省高校之冠。1952年全省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2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3600多人。专任教师2400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全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9人。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共有21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建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四个省级基地和1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吴健雄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多项竞赛中成绩优异。2001年和2007年,在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两度捧得“挑战杯”,成为继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之后两次捧杯的学校。另外,图书馆面积5.78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52.7万册。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0年,科研经费达11.38亿元;申请专利2087项,授权97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58项,授权375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6项。近年来,学校相继产生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着,2009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南京河西新城园区和江宁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

东南大学是中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现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近1000人,其中近70%为学位生。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工程33项,包括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8.9万平方米,约17亿元。

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东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强势学科与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吻合的。每年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的校级、院系级招聘会大约在800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总体情况为: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为升学和出国;接近总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二为协议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其中95%的工作单位在上海、山东、北京、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坚持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35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1]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清末时期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两江师范学堂图19世纪末,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采用近代新学制。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即南京)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总督张之洞上《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5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纠纷,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图画手工科。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地理历史部、国文外国语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等4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停办。

民国时期

于俊崇 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学典礼仪式(复印件)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并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1920年时已设有文理科(包括国文、英文、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共8系)以及体育、工艺、教育、农业、商业、国文、文理共8个专修科。1919年,南高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即学分制),同时在教务主任陶行知倡导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法”以代替“教授法”。12月,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顶住各方压力于翌年正式录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听生,成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8年9月,郭秉文出任南高师校长。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议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获得一致赞成,随后组建“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同年9月,郭秉文等十位发起人联名向国务院和教育部申请设立大学,12月7日获国务会议批准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董事会成立,郭秉文任校长,9月正式开学,12月校评议会和教授联席会决定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各科系在南高师的基础上陆续增设,至1923年有文理科、教育科、工科、农科、商科共5科20余系。

于俊崇 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校门1916年即南高师正式开学的第二年,学校增设工艺专修科,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为工科的机械工程系。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与杨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联名向学校教授会和评议会提议工科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得到一致通过,以上三个系为学校的工科传统奠定了基础。经过茅以升的苦心经营,东大工科师资逐步增强,聘请了杨杏佛、涂羽卿、沈祖玮、李世琼等学者任教授,各项设备也逐渐添置齐全。然而,1924年4月东南大学校董事会以学校经费不足为由单方面决定停办工科,郭秉文和茅以升力争保留未果。8月,经与水利局协商,东大工科与河海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河海工科大学,由茅以升出任首任校长,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系。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和南京农业学校等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遭师生强烈反对,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由于国民政府试图加强对高等学校的控制,中央大学被卷入上层政治角力,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人事动荡、经费遭长期拖欠,大批教师流失,学校教学科研都陷入困境。1932年6月,教育部在国民党中央支持下将中央大学强令解散整理,在上海的医学院及商学院独立建校。8月,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对学校行政进行改革,同时延揽名师、扩建校舍、增购书刊设备,中大从低潮中逐渐恢复,进入郭秉文之后又一个稳步发展的兴盛时期。1935年中大再次创办医学院,至此共有文、理、工、农、医、法、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1949年都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于俊崇 东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毕业证书(第一号严济慈) 1934年,中央大学在南京近郊征地8千亩,准备建设新校园,然而这一工程被1937年7月爆发的抗日战争打断。由于淞沪战事恶化,10月罗家伦决定利用建新校区的经费将学校直接西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11月所有学生顺利抵达,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则迁往成都华西坝。由于罗家伦的果断决定,中大迁校准备充分,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战争期间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还面临日军轰炸的威胁,但在中大师生的努力下,学校规模和水平大大发展,中央大学开始进入其最鼎盛的阶段。当时报考中大的学生十分踊跃,学校1939年在重庆柏溪另建分部容纳低年级新生,还增设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气象系、边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医科、文科、法科及师范研究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主持复员回迁,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开学。文、理、工、法、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理、工、农、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在丁家桥二部。至1949年,中央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法医、经济、社会三个研究所。此时中大工学院下设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7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生理、药理、病理等学科。

建国初期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于俊崇 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校门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于俊崇 东南大学原前工院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原南京大学其它院系与前金陵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分别合并,作为主体成立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农学院,并与其他学校的有关专业共同组建了南京林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和华东航空学院等校,已于1951年独立并划归华东卫生部的原南京大学医学院更名为第五军医大学,从此原中央大学各院系踏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调整后的工学院师生众多,因此留在当时南京最大的校园——原中央大学四牌楼本部。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女生宿舍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于俊崇 东南大学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校景图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4月,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南京铁道医学院原为第五军医大学(原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将主体迁往西安后留在南京的部分与其它三所军队医科学校共同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学校,校址设于原中央大学丁家桥二部。1958年,第六军医学校划归铁道部,更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在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的同一年,紧邻浦口校区的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紧邻四牌楼校区的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暂时缓解了东南大学紧张的用地形势。由于浦口校区仍然不能满足学校需要,2003年东南大学开始在江宁区筹建九龙湖校区。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2]

校容校貌

编辑本段

四牌楼校区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心玄武区四牌楼2号,校区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松桧荟翠,风景秀丽,占地641亩,建有各类建筑61.85万平方米。该校区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已建各类建筑26万平方米。该校区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所在地。

九龙湖校区

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59.9万平方米。

无锡分校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创建于1988年4月,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重点大学分校之一,是东南大学和无锡市合作共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无锡分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无锡高新区国家传感网大学科技园内,占地200亩。2009年分校将集成电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引入无锡,推进了无锡分校研究生规模化培养,并形成以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逐步向研究生教育为主发展的格局。

学术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于俊崇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1年,科研经费达12.19亿元;申请专利2893项,授权1864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49项,授权43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牵头在研“973”项目6项。学校相继产生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一批专利,成为国内乃至国际3G、4G、显示技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2012年2月由尤肖虎团队领军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移动通信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等奖,也是江苏省第一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学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南京长江后街园区、建邺园区、栖霞园区、江宁园区、浦口园区、苏州园区和扬州园区等,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61阅读络平台。此次座谈会将在深层次地了解港澳台学生在学习、生活、沟通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港澳台学生的培养工作。[7]
本文标题:东南大学-东南大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2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