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会痛的石头
我是附着成山的石头
身上长满草和树
脚是山沟,顶是头
水从我身上冲洗而过
又长满青苔和树
一半冷,一半孤独(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
把我灼烧成石灰
打成粉末
铺成路,筑成鳞次栉比的楼
一生痛,一生空守
我是大山身上的石头
从前长满了青苔,草和树
我以为贡献便不再孤独
白漠化,滑坡,泥石流
我虽有一挽狂澜的身躯
却也抗不住你冰冷的心纤柔的手…
二 : 会痛的石头
曾经,森林深处,有一潭清澈的池水。绕过曲曲折折的小路,拂过一丛丛荆棘,沿着雨露滴落浸润的松软泥土,从森林入口处步行,约莫10分钟,便达到了目的地。那是一潭静寂的池水,微凸的池岸削弱了风的侵袭,池面静如明镜。偶有涟漪,也是某只饥渴的鸟儿前来觅水,轻点池面留下的踪迹。池岸周围零星地散落着几处草丛,高低不齐,形状不一。唯有碧绿的草色出奇的一致,绿油油,不动声色地点缀着春天。因为池水处在森林中央,池岸周围便是一圈又一圈高大的树木。从上往下俯瞰,活脱脱像是千年老树密集的年轮带着墨绿色的圆心,让人甚是欣喜。
因为池水清可见底,望眼观去,分明可见池底色彩斑澜的鹅卵石。有浅如雾色的稠白,有高贵典雅的深紫,有朴实无华的棕色,有晶莹剔透的墨绿,也有骄傲大方的红色。各色交杂,美如七彩的绸缎。它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相依,或单人独处,但无论何种形态,它们都执意用各自最舒服的方式,在水底安详地坐卧。于它们而言,做自己便是当下最美的生活方式。这也是鹅卵石家族古老的生活信仰。池底所有的鹅卵石都承袭了这种观点,这个曾流传在鹅卵石史上流传千古的生活准则。
一
直到有一天,鹅卵石的生活准则被打破了。
一次,森林中来了几个露营的小孩。一个小女生发现了这个隐蔽在森林深处的鹅卵石湖,对其中一颗黛青色的五边形的小石头爱不释手,想要把它装进口袋带回城里的家。
“呆呆,快出来,别被她带走了!”一块光滑的红紫色鹅卵石大声惊呼。鹅卵石湖的平静被这声呼喊打破,众石惊醒,纷纷围观。(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瓜瓜,城里在哪啊?我想去看看”黛青色的鹅卵石任凭女孩将自己放进口袋,一边对着同伴回话。
“那是一个容不下你的地方……”话未说完,黛青色的鹅卵石已随着女孩离开,森林里回荡着红紫色鹅卵石的余音。
二
呆呆安静地躺在女孩的口袋中,即使一片漆黑,也抑制不住它对城市的憧憬。偶尔,女孩会将它从口袋中拿出,在回家的汽车上,对着阳光观察呆呆独特的纹路,有时还会露出微笑。呆呆想,原来自己也能让人快乐,真好!第一次,女孩将它放在自己的掌心抚摸;第二次,女孩将它放在阳光下午睡。第三次,女孩把它弄丢了。原来,女孩从口袋拿东西不小心将它带了出来,落在了城市的水泥地面上。
呆呆害怕了,小女孩没有来接它,自己成了孤单的石头。想找个同伴了解情况,放眼望去,水泥地面干净得没有一粒石头。呆呆没有办法,在原地无助的等待,希望有人能发现它带它离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水泥地面上毫无人烟……
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人路过……
五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人发现它……
刚经历过长途汽车的颠簸,它实在太困了,慢慢地合上了眼睛,陷入长长的梦境。梦里,它又回到了森林深处的鹅卵石湖。它看见它最好的朋友“瓜瓜”在向它挥手,催促它快点跳入水池躲避岸上闷热的空气。来不及解释,它一个翻身,跃入了澄澈的池水,悄悄将两行清泪与池水融为一体。
“这块石头你在哪找到的?”一个低沉的男音传入呆呆的耳朵, “来人了吗?”它朦朦胧胧睁开了双眼。
只见一个中年男人,右手拿着一面放大镜,直溜溜地盯着它看。旁边还站着一个青年男子,回答道,“在来的路上不小心踢到便拾了过来,如何?能切割成一颗好钻不?”
“确实是奇物。色彩难得一见,形状奇特。可惜内部纹理太乱了,一切即碎。划不来划不来……”中年男子摩挲着手上的呆呆,不住地惋惜。
三
最近,某城钻石珠宝店因橱窗里陈列着一奇特的石头而扬名天下。石头色彩黛青,形状五边形,是百年难遇之奇物,引无数的收藏者、商人前来观瞻。奈何因纹路太乱,难以增值,却也是观赏之极品。
而这枚奇石便是当日离家的呆呆。每天,它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放在橱窗,又小心翼翼地收入保险箱。它安安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上,看着这座城市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它见过街头吵架的情侣,见过依依惜别的新婚夫妻,见过相互扶持的耄耋夫妻。
日复一日,它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城市,也厌倦了每日千奇百态但却与其无关的生活姿态。它竟有点怀念当初为了躲避闷热空气在池水中午睡的日子,怀念它的朋友“瓜瓜”。至少,那时的自己是自由的。
岁月流逝在一个又一个清晨的光亮中,呆呆依旧安安静静地躺在橱窗里。由思念到难过,由难过到悲伤,由悲伤到痛楚,却也是默默地经历着。
四
多年后,某市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奇石展”。奇石从各地源源不断地送来,或形态千奇,或颜色独特。毫无疑问,所有的石头都想在此次会展上获得“奇石之王”的称号,然而“呆呆”凭借其稀有的形状和颜色,一举成为此次“奇石展”的主角。
展示会上,商人、收藏家、游客络绎不绝,每一个观瞻它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唯有一个作家,在了解了它的来历和经历后,有感而发,为其取名为“会痛的石头”。
本文标题:会痛的石头-会痛的石头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