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药陈皮的功效与作用-乌桕木根皮,乌桕木根皮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乌桕木根皮_乌桕木根皮是什么_

发布时间:2017-09-20 所属栏目:青皮

一 : 乌桕木根皮,乌桕木根皮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乌桕木根皮_乌桕木根皮是什么_

乌桕木根皮
Wū Jiù Mù Gēn Pí
别名卷根白皮、卷子根、乌臼、乌桕木根白皮
功效作用利水,消积,杀虫,解毒。[www.61k.com)治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英文名Chinese Tallowtree Root-bark
始载于《本草纲目》
毒性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胃经、大肠经
药性
药味

乌桕木根皮:《中药大辞典》:乌桕木根皮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Wū Jiù Mù Gēn Pí

【别名】 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类草药性》),乌臼(《摘元方》)。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乌桕去掉栓皮的根皮或茎皮。全年可采,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

【原形态】 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具乳液,树皮灰色而有浅纵裂。单叶互生,纸质;菱形至阔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形,全缘,两面均绿色,无毛,秋天变成红色;叶柄长2.5~7厘米,顶端有腺体2个。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绿黄色,无花瓣及花盘;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头3裂。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热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粒。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乌桕叶)、种子(乌桕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华东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地。

【毒性】 乌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据报道,以乌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轻重与肉糜的剁细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时间及进食时间成正比。中毒者潜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时内),发病急,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有四肢、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紧,严重咳嗽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即能恢复,不致引起死亡。

【炮制】 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微温,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微温,有毒。"

②《纲目》:"苦,微温,无毒。"

③《本草经疏》:"辛苦,温,有毒。"

④《南宁市药物志》:"苦涩,微温。"

【归经】 《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与作用】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治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①《唐本草》:"主暴水症结积聚。"

②《日华子本草》:"治头风,通大小便。"

③《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④《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螆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治坐板癞,捣烂用盐少许坐,热又换。"

⑤《本草备要》:"泻热毒,疗疔肿,解砒毒。"

⑥《医林纂要》:"杀鱼虫毒。"

⑦《植物名实图考》:"根:解水莽毒。"

⑧《分类草药性》:"根:专治食积,消虚热,下虚气,消肿。"

⑨《岭南采药录》:"治头风,脚气,横痃,便毒。"

⑩《南宁市药物志》:"根为泻下峻药,并可催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体虚者忌服。

①《纲目》:"气虚人不可用之。"

②《本草经疏》:"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法当补脾土为急,此药必不可轻用。如果元气壮实者,亦须暂施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附方】 ①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乌桕皮二两,木通一两(判),槟榔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②治臌胀:㈠乌柏树根二层皮(切碎)一至三两,白米一撮,炒至微黄色,加北芪三钱同煎水服,或连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一次,连服三至六日。㈡乌桕木根三两,桑树根一两。用水五碗,煎至一碗,分三次服下。(《岭南草药志》)

③治黄肿症:取乌桕二层皮青和米擂烂,加片糖少许,煎成粉,食之必泻,泻后神倦,约一日可消。(《岭南采药录》)

④治症瘕积聚,水肿:乌桕树根鲜二层皮,每次钱,水煎服。(《闽东本草》)

⑤治小便不通:乌桕皮煎汤饮之。(《肘后方》)

⑥治大便不通:乌桕木根方长一寸,劈破,以水取小半盏服之,不用多吃,兼能取水。(《斗门方》)

⑦治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桕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煎汤服,取吐。(《肘后方》)

⑧治盐胸痰喘:桕树皮去祖,捣汁,和飞面作饼,烙热,早晨与儿吃三、四个,待吐下盐涎乃佳,如不行,热茶催之。(《摘元方》)

⑨治脚气湿疮,极痒有虫:乌桕根为末敷。(《摘元方》)

⑩治风疹块:乌桕树根适量,煎水暖洗。(《岭南草药志》)

⑾治毒蛇咬伤:乌桕树二层皮(鲜一两,干五钱),捣烂,米酒适量和匀,去渣,一次饮至微醉为度,将药渣敷伤口周围。(《岭南草药志》)

⑿治胞衣不下:乌桕根三两。加酒炖服。(《闽东本草》)

⒀治婴儿胎毒满头:水边乌桕树根,晒研,入雄黄末少许,生油调搽。(《经验良方》)

⒁治鼠莽砒毒:乌桕根半两,擂水服之。(《医方大成论》)

⒂治跌打新伤,遍身疼痛:乌桕鲜根,每次两,水煎调乌糖服。(《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用鲜乌桕树根配合鲜蛇莓煎服。参见"蛇莓"条。

②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乌桕木根的二层皮4两,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儿童酌减。临床试治7例,治疗时间平均为14天。自觉症状如发热、疲乏、胃口不好、腹胀、右肋下痛等消失较快;黄疸消退最快者7天,最慢者14天;小便中胆汁色素、尿胆元在服药3~5天后即告减退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③治疗肾变性综合征

取近水旁之乌桕树树干的韧皮60克,加水磨碎,过滤,滤出液加水至大半碗,慢火煎至刚沸为度,乘温顿服,每日1次。服药后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试用于24例,对消除水肿有一定疗效;消肿后如给予补肾健脾、益气补血之方剂,每能巩固疗效。此药对肾功能极度不良或有尿毒症表现的慢性肾炎无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乌桕木根皮:《中华本草》:乌桕木根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Wū Jiù Mù Gēn Pí

【英文名】 Chinese Tallowtree Root-bark

【别名】 卷根白皮、卷子根、乌桕木根白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的根皮可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um sebiferm (L.)Roxb.[Croton sebiferum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

【原形态】 乌桕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顶端有2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长和宽约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宽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l-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先端渐尖,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苞片3,菱状卵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l-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

【栽培】生物学特性 吉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短期渍水。

不耐严寒、不耐久荫。在黄河以南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700mm地区均可生长。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或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嫁接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月待种子充分成熟,果壳已开裂时,从壮年树上采种,种子要经脱蜡处理,可用60-80℃的热水浸泡,不停地搅拌种子使除去蜡皮;或用30-40℃温水浸种24h,使蜡皮软化,再搓或捣去蜡皮,淘洗干净。播种前种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350-400kg喷拌。2-3月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5cm,将种子播入,覆土,4月中旬出苗,进行松土除草,5月追施硫酸铵或人粪尿。第2年按行株距(3-5)m×(3-5)m定植。嫁接繁殖:选优良品种一年生的枝条做接穗,或采种时枝条连同果穗一起剪下,用湿砂贮藏,作接穗用。嫁接方法可芽接或穗枝接法。

田间管理 幼苗期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铵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增施钾肥,冬季施厩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伞形树冠,冬季短截为主,结果树在采果后,剪除下垂枝、重叠枝、病虫枝。修剪原则:强树弱剪,弱树强剪,内膛强剪,外围弱剪。利用潜伏芽,可进行老树更新。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早害有木腐蛾、大袋蛾、褐边绿刺蛾、刺娥、绿尾大蚕蛾、乌桕毒蛾、水青蛾、樗蚕、乌桕蚜虫、黄斑蝽、赤条蝽、天牛、华北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为害。

【性状】 显微鉴定: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薄,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射线宽1-2列细胞。皮层和韧皮部均散有单个或成群的石细胞及纤维;石细胞黄色,不规则形、类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的细胞中常含有草酸钙方晶;纤维多为晶纤维。此外,有少数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份】 根含白蒿香豆精(artelin),东莨菪素(scopoletin)。根皮含花椒油素(xanthoxylin)。树皮含莫雷亭酮(moretenone),莫雷亭醇(moretenol)及3-表莫雷亭醇(3-epimoretenol),3,3'-甲基并没食子酸(3,3’-methylellagic acid)。茎皮含6,7,8-三甲氧基香豆精(6,7,8-trimethoxycou-marin),莫雷亭酮,莫雷亭醉。植株合反式-2-顺式-4-癸二烯酸乙酯(ethyl trans-2-cis-4decadienoate)。

【药理作用】 根煎剂有泻下作用;根皮所含花椒油素有杀肠虫作用。

【炮制】 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微温;有毒

【归经】大肠;胃经

【功效与作用】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解蛇虫毒。主水肿;症瘕积聚;膨胀;大、小便不通;疔毒痈肿;湿疹;疥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体虚者忌服。

1.《纲目》:气虚人不可用之。

2.《本草经疏》: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法当补脾土为急,此药必不可轻用。如果元气壮实者,亦须暂施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各家论述】 1.《纲目》:乌桕根,性沉而降,利水通肠,功胜大戟。一人病肿满气壮,令掘此根,捣烂,水煎服一碗,连行数行而病平。气虚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圣惠方》,但不可多服尔。

2.《本草经疏》:乌桕木根皮,与巴豆、牵牛大略相似。入手、足阳明经,其主暴水症结积聚者,皆二经为病,苦能泄,辛能散,温能通行肠胃,则诸症无不除矣。

3.《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4.《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治坐板癞,捣烂用盐少许坐,热又换。

5.《本草备要》:泻热毒,疗疔肿,解砒毒。

6.《医林纂要》:杀鱼虫毒。

7.《植物名实图考》:根:解水莽毒。

8.《分类草药性》:根:专治食积,消虚热,下虚气,消肿。

9.《岭南采药录》:治头风,脚气,横痃,便毒。

10.《南宁市药物志》:根为泻下峻药,并可催吐。

11.《唐本草》:主暴水症结积聚。

12.《日华子本草》:治头风,通大小便。

【摘录】 《中华本草》

二 : 蟾皮的功效与作用,蟾皮药用价值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蟾皮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蟾皮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www.61k.com]

蟾蜍皮价格 蟾皮的功效与作用,蟾皮药用价值

【名称】:

蟾皮

【英文名】:

Toad Skin

【拼音】:

Chán Pí

【别名】:

蛤蚆皮(《医方约说》),癞蟆皮(《中药材手册》)。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味苦;性凉;有毒。
《本经逢原》:辛,凉,微毒。

【归经】:

心;肺;脾;大肠经

【入药部分】: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

【产地和分布】:

1.中华大蟾蜍: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黑眶蟾蜍: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用,敷贴;或干品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饮片新参》:表热及虚胀者忌用。

【蟾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胀。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

①《纲目拾遗》:贴大毒,能拔毒。收毒。
②《本草求原》:贴疮瘰,艾灸。
③《浙江中药手册》:为小儿五疳惊风药,又能和小便,消腹胀。

【附方】:

①治指头红肿生毒:活蟾一只生剥皮,将皮外面向患处包好,明日其毒一齐拔出,或发背、对口等症,毒忽收,内如又起,再贴。切记不可将其皮里面着肉,即咬牢难揭。凡痘疹后回毒,亦可用此治。(《行箧检秘》)
②治痈疮:大虾蟆一个,剥全身癞皮,盖贴疮口,于蟆皮上用针将皮刺数孔,以出毒气,自觉安静,且能爬住疮口,不令长大。(《灵秘丹药牋》)
③消肿退毒:干蟾皮不拘多少,研为末,金银花露调敷。(《药籢启秘》金蟾散)
④治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熏挺处。(孙思邈)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三 :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陈皮药用价值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陈皮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陈皮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www.61k.com]

中药陈皮的作用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陈皮药用价值

【名称】:

陈皮

【英文名】: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拼音】:

Chén Pí

【别名】:

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苦、辛,温。

【归经】:

归肺、脾经。

【入药部分】:

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产地和分布】: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其中以广东新会、四会、广州近郊产者质佳,以四川、重庆等地产量大。

【形态特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用法用量】:

3~9g。

【注意事项】:

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须慎用。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①《本草从新》:"无滞勿用。"
②《本草汇言》:"亡液之证,自汗之证,元虚之人,吐血之证不可用。"
③《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禁用。"
④《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使。"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

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①《本草纲目》:其至百并总是取棋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②《日用本草》: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消膈气,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
③《本草经疏》:辛能散,苦能泻,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嗽止,胸中瘕 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 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凿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疗矣。
④《本草汇言》:味辛善散,故能开气;胃苦开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脾和胃者也。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附方】:

①治霍乱呕吐:陈皮三钱藿香二钱.因寒者 配干姜、砂仁各一钱五分;因热者 配黄连、黄芩、滑石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脾胃不调, 冷气暴折, 客乘于中, 寒则气收聚, 聚则壅遏不通, 是以胀满, 其脉弦迟:黄橘皮四两 白术二两.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三十丸, 食前.(《鸡峰普济方》宽中丸)
③治元气虚弱 饮食不消 或脏腑不调 心下痞闷:橘皮、枳实(麸炒黄色)各一两白术二两.上为极细末 荷叶裹烧饭为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 白汤下 量所伤加减服之.(《兰室秘藏》橘皮枳术丸)
④治泄泻下痢:陈皮三钱, 藿香二钱.因虚者 加白术(土炒)三钱,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因实者 加枳实 (麸炒)三钱,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⑤治小儿脾疳泄泻: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诃子肉、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食前温服.(《幼科类萃》益黄散)
⑥治干呕哕逆 手足厥冷: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二物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一服一升.(《医心方》引《小品方》橘皮汤)
⑦治寸白虫:橘皮四分, 牙子、芜荑各六分.上三味捣筛, 蜜丸如梧子.以浆水下三十丸, 先食, 日再服.(《外台》引《范汪方》橘皮丸)
⑧治产后大小便不通:陈皮、苏叶、枳壳(麸炒)、木通各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 水煎温服.(《济阴纲目》通气散)
⑨治血淋不可忍:陈皮、香附子、赤茯苓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三钱, 水煎空心服.(《世医得效方》通秘散)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四 :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青皮药用价值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青皮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青皮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www.61k.com)

青皮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青皮药用价值

【名称】:

青皮

【英文名】: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

【拼音】:

Qīnɡ Pí

【别名】:

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青橘皮、青柑皮。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苦辛,微温。
①《本草图经》:味苦。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
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入药部分】:

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

【产地和分布】: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气虚者慎服。

①《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虚羸,尤宜全戒。
③《本草经疏》:肝脾气虚者,概勿使用。

【青皮的功效与作用】: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症瘕积聚;久疟癖块。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

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
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附方】:

①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橘皮八两(酒炒),白芥子、苏子各四两,龙胆草、当归尾各三两。共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韭菜煎汤调下。(《方脉正宗》)
②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饮食米汤即痛极者:青皮五钱,玄胡索三钱(俱醋拌炒),甘草一钱,大枣三个。水煎服。(《方脉正宗》)
③治食痛、饱闷、噫败卵气:青皮、山查、神曲、麦芽、草果。为丸服。(《沈氏尊生书》青皮丸)
④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八两(醋炒),胡芦巴二两,当归、川芎、小茴香各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⑤治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⑥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
⑦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⑧治积聚:青皮、陈皮、黄连(姜汁炒)各30g,香附(童便浸)120g,苍术、半夏、针砂(醋炒)各60g,白术、苦参各15g,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丹溪心法》小温中丸)
⑨治肝胀,胁下满而痛引小腹:青皮(醋炒)4.5g,柴胡(醋炒),乌药、陈皮、延胡索各3g,炮姜、木香各1.5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打碎)24粒。水煎服。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圣济总录》青阳汤)
⑩治三焦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青皮、枳壳、大腹皮各等分。水煎服。若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症因脉治》枳壳青皮饮)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五 : 木槿皮的功效与作用,木槿皮药用价值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木槿皮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木槿皮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www.61k.com]

木槿皮 木槿皮的功效与作用,木槿皮药用价值

【名称】:

木槿皮

【英文名】:

Shrubalthea Bark, Bark of Shrubalthea

【拼音】:

Mù Jǐn Pí

【别名】:

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槿树皮、碗盖花皮。

【药材类别】:

枝叶/树皮类

【性味】:

甘;苦;性微寒。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
④《纲目》:甘,平,无毒。
⑤《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归经】:

入大肠、肝、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
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脾、胃四经。
⑧《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入药部分】:

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或根皮。

【产地和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3-9g。

【注意事项】:

1.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2.无湿热者不宜服。

【木槿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主湿热泻痢;肠风泻血;脱肛;痔疮;赤白带下;阴道滴虫;皮肤疥癣;阴囊湿疹。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次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③《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④《饮片新参》:治黄疸。
⑤《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附方】:

①治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②治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③治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炖如胶,敷之。(《王仲勉经验方》)。
④治牛皮癣:川槿皮一两,半夏五钱,大枫子仁十五个。上锉片,河、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取加轻粉一钱,任水中,以秃笔蘸涂疮上,覆以青衣,夏月治尤妙。但忌浴数日,水有臭涎更效。(《扶寿精方》)
⑤治牛皮癣癞:川槿皮一斤,勿见火,晒燥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三十年者,搽一年断根。如无川槿,土槿亦可代之。(《养生经验合集》)
⑥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擦之)。(《简便单方》)

(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文标题:中药陈皮的功效与作用-乌桕木根皮,乌桕木根皮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乌桕木根皮_乌桕木根皮是什么_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38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