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中华文化

一 : 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www.61k.com]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仍然反映出禅文化对它的影响。

所谓禅文化,应该说其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举凡禅宗的经典(包括《六祖坛经》及禅宗语录等)、禅学思想、禅宗寺庙建筑和佛像雕塑、绘画、音乐,乃至禅宗所传的各种清规和佛事仪式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禅文化。而至今仍誉满全球的少林武功(或可称之为少林拳),则是少林禅文化的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之大表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禅宗以其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界。

博大稍深的禅学思想,曾影响了历代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例如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和白居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王维中晚年在仕途上叠经挫折,懊伤满腹,后来从禅宗思想中得到启悟,写下了许多散发禅宗特有的淡泊宁静意趣的诗句。其中如: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

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叟,谈笑无还期。

这显然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而写出的如此淡远空灵的诗作,它表现了一种自然的美、淡泊的美、宁静的美、闲适的美。

白居易也是在人世社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忧患,从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欣赏。他的“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宽”,“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志便是禅”等诗句,都是一种进入禅定境界后的切身体会。

作为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师们所留下的一些语录,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种语录体裁,对宋明理学就有很大的影响。那些理学家们,后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语录,可以说都是仿效了禅宗语录而产生出来的。

不仅禅宗的语录体裁,曾被宋明理学家们所仿效,而且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如“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等等理论,特别是“顿悟”说和“心性生万物”说等等,都曾为宋明理学家们所汲取。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也是禅宗“心性生万物”的翻版。

禅宗中的禅定,对后世的影响亦很大。这是因为禅定能使人清心寡欲,破除种种烦恼,是一种修性养生、健康长寿的好方法。修禅入定,对于佛教徒来说,固然是为了趋向真如,谋求解脱,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气功所能起到的作用。它在强健体魄、适悦身心等方面,可说是大大超过了气功的作用。

至于那些禅宗的寺院建筑,佛像雕塑,还有那些清规和佛事仪式等,它们作为禅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到今,无不在广大佛教徒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以上这些事例,表明了禅文化不仅对中国的古代文化,而且对我们当代的文化仍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位于河南登封县中岳嵩山西麓的少林寺,它作为中国禅宗的祖庭、中国禅文化的发源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一种少林寺禅文化。这种禅文化,可说是集中国禅文化之大成。而其中心部分,就是菩提达摩的禅法。除此之外,它还刻意创新,这就是闻名于海内外的少林武功,或简称之为少林拳。

一、菩提达摩的禅法

中国的禅法,开创于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因此人们常说,中国禅法发源于少林寺。

关于菩提达摩,其来华时间以及禅学思想,在学术界曾有许多争论。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即在我国佛教史上,确实有菩提达摩其人,而且确实在当时的嵩洛一带,教授弟子,传播禅法。因此,菩提达摩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中国禅文化的创始人。

菩提达摩在我国嵩洛一带教授弟子,传播禅法,前后达50余年(亦有说为100余年的)。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所传播的禅法,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相传他的着作甚多,有《达摩论》、《二人四行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证心论》、《悟心论》、《血脉论》、《修心要论》、《息诤论》和《安心法门》等。这些着述,大都已经散佚,现在留存的部分,内容有许多重复和交叉,想来有一部分是后人伪托。但是,现存的许多佛书中,都记载有菩提达摩关于“二入四行”的论述。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二人四行”的学说,应该是菩提达摩禅学思想的重要基本理论。

关于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理论,道宣在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记载得最为详细。从这部传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二人四行”禅法,是他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其中“二人”即“理人”和“行人”。“理人”属于宗教理论部分,“行人’’属于实践部分。由此可见,菩提达摩是极力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菩提达摩的禅法,其主要内容是“二人四行”,这在道宣的《菩提达摩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所谓“人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

所谓“理人”,在《菩提达摩传》中说: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

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

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从这段文字来看,菩提达摩是十分重视研究佛教理论的。他首先提出要“藉教悟宗”,即必须依随经教文字所说,来达到悟人佛教真理(真如佛性)。接着他又指出:必须毫不犹豫地相信这佛教真理就是含生(众生)具有与佛同一之真性(同具真如佛性),只是由于被“客尘”所障蔽,因而不能显示出来,即尚不能悟得佛性,获取解脱。修行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修行来达到“舍伪归真”。这里的“伪”即指“客尘”,“真”则指“含生”与佛“同一”之“真性”(真如佛性)。怎样才能达到“舍伪归真”呢?菩提达摩认为必须进行坐禅壁观,也就是所谓“凝住壁观”。通过“壁观”,令心安定,专一观想经教所说之理,达到认识上没有任何分别,既不分自己和他人(“无自无他”),也不分圣人和凡夫(“凡圣等一”)。到了这时候,就要“坚定不移’’地逐渐摆脱对经教文字的依赖(“不随他教’’),达到认识与自身所实证的“理”,完全默然合一。这样,认识全化为“理”,这就达到了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与道其符”,忘象忘言,“寂然无为”的境界。菩提达摩认为,这就是“理入”。

这种“理人”理论,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人们凝住壁观,心如墙壁,摒除一切杂念,最后达到“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菩提达摩的“理人”理论,就是大乘壁观。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这种“壁观”究竟是观的什么?根据以上所引的一段文字来看,菩提达摩所讲的“壁观”,实际上就是壁观沉思,来把握佛经所说的教理。这可以从他一开头即提出要“藉教悟宗”,后面又说到要“不随他教”(抛弃经教文字的依赖)等等看出来。因此,我们认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实际上就是学习佛教经典理论的九年。

禅宗一向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从菩提达摩的“理人”理论来看,菩提达摩是十分重视研究经教文字的。可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教”,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字”。后来禅宗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主张,显然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达摩禅法的发展。

但是,从菩提达摩的“理人”理论来看,他显然十分重视佛教经典理论的学习。在《菩提达摩传》中说“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以推想他所重视的经教,就是《楞伽经》),可并不是硬搬经典的条文,而是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认真的思考,一旦掌握了真理(真如佛性),就抛弃经教条文,最后得出任何事物不分彼此,寂然无为的结论。

菩提达摩的“理人”理论,也就是“大乘壁观”的理论。这一理论曾得到道宣的赞誉,说它是“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续高僧传·禅论》)

菩提达摩的禅法,除了“理入”理论外,还特别重视“壁观”起坐后的如理践行,这就是所谓“行人”。“行人”包括四项内容,所以又称为“四行”。

关于“行人”,《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说:“行人,四行,万行同摄。”这是说,所谓“行人”,就是“四行”,而大乘佛教的六度万行,都可包含在“行人”的“四行”之中。其具体内容是:

(一)报怨行“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今住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怼(亦作诉)。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这是说,修道之人,如果在受到苦难的时候,应该想到,这都是我过去所造的恶业所致,所以应当甘心忍受,毫无怨诉。这也是佛经中常说的,要“逢苦不忧”。此心生起之时,与真理要相应无违,体怨而进道,这就称之为

“报怨行”。

(二)随缘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这是说,修道之人,要以众生无我的佛学原理为依据,认识到一切众生本来都是“无我”的,都是由“业”所转起,一切苦受与乐受,都是随同因缘而生起。所以即使是得到了荣誉等事,也都要看成是由过去的宿因所构成,今天方始得之。待到一旦缘尽之后,仍然还归于无有,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如果能够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对于迷境和顺境,都能象风平浪静一样。认识到这一点,就可冥/顷于法,故称“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得而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这是说,世间之人常常迷失本性,处处贪着,这就名之为“求”。有道之人悟得真理之后,就与世俗人相反,能够安心于无为。认识到一切万法皆空,三界一切都是苦,就能对之无所愿求。就像佛经所说的那样,有所求都是苦,无所求才是快乐,故名“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这是《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所载之文。在《楞伽师资记》、《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及序》等的记载中,在内容上有所补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这是说,性净之理,称之为法。此理的众相都是空无的,而且无染无着,无此无彼。如果修行者能够相信、理解此理,就应当称法而行。为了破除一切妄想,虽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

菩提达摩的“行人”即“四行”理论,总的说来,是属于他的禅学思想的宗教实践部分。但如果把“四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则“四行”中的前三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又是属于宗教实践。最后的称法行,则是属于宗教理论。“四行”之间的关系是,称法行是对前三行的总结,同时指出,前三行都应在认识“性净之理”的前提下进行。换句话说,宗教实践必须在宗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综观菩提达摩“二人四行”的禅法,其特点是特别强调“理”(宗教理论)与“行”(宗教实践)的结合。在他看来,“行人”必须以“理人’,为基础,即“行人”必须在“理人”的指导下进行。当然,在“理人”时,也必须结合“行人”,而“行人”到最后,还是要用“理”(性净之理)来检验,看一看这个“行”是否是“称法”(合乎性净之理)而“行”。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菩提达摩的

“二人四行”禅法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下列三个步骤:

第一步,“藉教悟宗”;即读经明理,这是作为禅定思维的理论依据的,属于“信解’’阶段。

第二步,在“信解”的基础上,即进行“壁观”,它是实现主体认识同读经明理所学习到的理论直接契合的一种方法,最后达到“悟道”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现观”的完成。

第三步,将认识把握了的佛教真理付诸实践,这就是“行人”,是宗教实践阶段。

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禅法,把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合为一体,统一地纳入他的禅法的轨道,是当时一种创新的而又完美的禅法。它符合我们常讲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等等重要原则。而这种禅法,是他以宗教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的“壁观”和践行逐步形成的。这种禅法一经形成,就为中国禅法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菩提达摩的禅法,不仅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禅法的发展,都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其“二人四行”禅法中的某些因素,对后世亦有相当影响。如“大乘壁观”,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学习、思考佛教理论等等的一些做法,就对后世的禅僧有相当影响。近代有些高僧大德,常常在某一寺院,闭关阅藏,或三年,或五载,最后悟解藏经的秘奥,然后出关行道。这也是先学习宗教理论,然后再进行宗教实践。这种做法,虽和菩提达摩的“壁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受其“理人”理论和壁观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直到今天,菩提达摩“二人四行”禅法中的某些因素,仍对一些学佛者有启示作用。如在

“理人”中提出的“籍教悟宗”、“舍伪归真”、“不随他教”等等,要求学佛者既要重视学习经教,以便获得佛教真理,用以指导宗教实践,又要不为经教所束缚,要进行独立思考等等,对广大学佛者正确领会和掌握佛教经典的精神实质,有很大的启发。而在“行人”中提出要正确对待苦与乐、冤与亲,提倡不怕苦、不求乐、不贪着等等,对广大学佛者更好地净化自己和利益众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因此,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禅学理论,直到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二、菩提达摩所传少林武功

当今少林武功,有人说是源出于菩提达摩,因而称菩提达摩为武术家之祖。这种说法,虽然在禅宗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证据,但也不是毫无根据之谈。因为菩提达摩在华弘传禅法数十年,曾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根据这些传说来考察,似乎菩提达摩确实是一位懂得武功的人物。

首先,菩提达摩来华时,曾有踏一苇而渡长江的传说。这种传说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却可以推断菩提达摩似乎是懂得一点轻功的。

其次,菩提达摩在篙山面壁九年,修习禅法,为解除身体的劳累,防止野兽的侵袭,因锻炼身体的需要而创造出一些拳法,这也是可能的。后人说他创有“罗汉十八手”,着有《内功图说》、《易筋经》、《洗髓经》等武籍,也不会完全出于编造。

还有,他在嵩洛一带传授禅法,遭到他人的嫉妒,曾被五次下毒。为了对付他人的陷害,因而锻炼出一套功夫来保护自己这也是可能的。

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菩提达摩可能身怀武功。因此,说少林武功,是菩提达摩所创,也未尝不可。

菩提达摩以后,嵩山少林寺规模日渐扩大,僧众日益增多,僧人们继承菩提达摩传统,在诵经参禅之余,以习武锻炼身体为常事,以致多少懂得一些武功。

到了唐初,秦王李世民举兵讨伐王世充割据势力,进兵很不J顷利,幸得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13名僧人的援救,李世民才反败为胜。李世民对之赏赐有加,还准许少林寺养兵五百。从此少林寺威名大振。少林寺武功亦由拳术向枪、刀、剑、棍、戟、鞭等多方面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和套路的少林派功夫。

近年来,少林寺东侧新建了一座少林寺武术馆,办有长、中、短期的“武术学习班”。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外武术爱好学习武术的中心。

我们认为,少林武功,肇始于菩提达摩,后来不断发展,以致名扬中外,成为少林寺禅文化的一部分,对之加以继承和发扬,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但是,少林武功,在整个少林寺禅文化中,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应该是菩提达摩所创造的禅学思想,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达摩禅。赵朴初会长于1992年视察少林寺时,曾说少林寺的禅文化“是禅不是拳”,这是非常确当的。因此,我认为要发扬少林寺的禅文化,应该大力发扬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禅法,亦即是达摩禅。因为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禅法,对于我们学佛者来说,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特别是“二人四行”禅法中的一些奥秘,至今我们仍尚未完全掌握和领会,有待进一步去探讨、研究和发掘。例如,菩提达摩在“二人四行”禅法中所讲的“壁观”,以及他在嵩山九年的‘‘面壁”,究竟是什么意思?直至现在还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壁观”主要是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有人认为“壁观”是?面壁而观”的略语,所观的当是墙壁或石壁的颜色。也有人认为“壁观”所观的应该是默思经卷文字,即四卷《楞伽》。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价值。

还有,菩提达摩《二人四行》的禅法,将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以宗教理论指导宗教实践。为什么后来禅宗又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到后期禅宗,为什么又有禅师提出“禅教一致”的思想,这与达摩禅法有无联系。像这样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总之,致力于研究少林寺历代禅师的禅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禅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是我们今后对少林寺禅文化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人物介绍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因传授武艺于少林僧人,故被称为一代宗师!
达摩祖师,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_菩提达摩袁鹏飞作品达摩面壁图
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5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
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

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50岁。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
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籍贯种姓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_菩提达摩菩提达摩

关于达摩之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诸书亦传说不一,据《洛阳伽蓝记》称他为“波斯国胡人也”;《开元释教录》卷第六引菩提流支传亦谓:“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而《续高僧传》则谓:“南天竺婆罗门种”。但《历代法宝记》却载:“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册180下)。此中未载那一国王名。到了《景德传灯录》即载有其国王名,谓:“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这里“香至”是国王之名,或国名不能确定,可是《传法正宗记》卷第五中所载之文则明显完整指出:“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册739中)。日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三页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昙林序》载:“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对于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统治国家,婆罗门只管祭祀事,何况是大婆罗门怎称国王?。
上述达摩之籍贯,最早史料谓:“波斯国人”,而道宣之《续高僧传》以后诸书均谓:“南天竺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种”,不可能是“婆罗门种”。凡此诸说,初谓:“胡人”,后称:“王子”。(罗香林之《唐代文化史》)《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谓:“达摩后称‘碧眼胡僧’,作者意谓:‘波斯胡人’一说,实较可信”。他根据:“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七‘赠上天竺辩才诗’,‘碧眼照山谷’句下,冯注引宋施顾注,谓:《高僧传》,达摩大师,眼绀青色,后称碧眼胡僧’。又云:‘榴案,又见《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释善卿编(日《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是宋时固以达摩为‘碧眼胡僧’也。唐时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则至今尚碧眼也。杨街之着《伽蓝记》时,与达摩人华相去不远,所记‘波斯胡人’一说,较后起诸说为近实际,而宋人所称‘碧眼胡僧’,亦与波斯人种暗合,故谓达摩为波斯胡人。作者文智认为实可信也。

达摩生平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3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2个哥哥辨析其爸爸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1个人证得了道果。听我的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僧众中有1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1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2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_菩提达摩达摩祖师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达摩祖师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哪有什么寂?”那位高僧听了达摩祖师教诲,一下子开悟了。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归依达摩祖师。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2个首领,第1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弟子们听到后说:“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道力未全。”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他的尊威。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诲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于是他就私下去见国王。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谈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国王同他问答交锋,所说的无不在理。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宗胜说:“这个如同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么?”
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达摩坐在那里,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的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达摩祖师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经升起白云。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着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的人,是正的还是邪的?”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向宗胜下了逐客令。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波罗提说:“见性是佛。”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国王问:“性在哪里?”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国王说:“什么作用?我没看见。”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国王说:“我有它吗?”波罗提说:“大王如果作用,无不有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出现?”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国王说:“给我讲讲这八处。”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现在无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国王听了这段偈语,心里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他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当时宗胜被赶出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岁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尽。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宗胜说:“我惭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国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让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达摩祖师熏陶下修人了佛道。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国王不尊敬你,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宗胜听了偈语高兴起来,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这时,国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婆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叔菩提达摩。”国王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叔。”立刻下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国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又下诏书,请宗胜回国。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达摩祖师说:“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听说国王召他回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何况,王国之中,贤德如林,达摩是大王的叔叔,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国王说:“不知道。”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过了很久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达摩于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后,国王生病了。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这样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达摩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叔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达摩祖师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
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1个叫道副的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尼姑总持说:“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4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开口。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里。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即可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结果自然成。'”达摩又说:“
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传给你。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入道的。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我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只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入道。慧可讲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达摩祖师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达摩问:“莫成断灭了吗?”慧可说:“不成断灭。”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三天。
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鸾凤。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达摩达摩祖师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而气量褊狭的2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传播禅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1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即可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传法偈

释迦佛入涅盘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_菩提达摩达摩祖师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传法偈: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3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典故

历史流传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达摩东来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初到洛阳

据说,当他来到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自云:“年一百50岁,历游诸国”,从未见到过,“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后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在此期间,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流行于世。
之后,他与弟子继续北行传法(《续高僧传》中称他为“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楞伽师资记》中也有“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的说法)。但同当年在南方一样,是非常的不顺利(其中的道理,另文再谈)。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终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起塔于定林寺。但是又传,在他死后三年,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又在葱岭遇到他。见他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当时宋云问他:大师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如果宋云所说属实的话,那就有可能是达摩本来就没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景德传灯录》中就有他“欲西返天竺”的说法)。

初见梁武

达摩是禅宗大乘派,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理解,(因此而面壁静坐/反思,后成为弟子犯了本门戒条,),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
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传闻传说

关于神光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摩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一苇渡江

竹林找到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 “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回忆,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居住)地。”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1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代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遇毒而逝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只履西归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1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50岁。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遗迹

南京胜迹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1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禅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广州圣迹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影响

据敦煌出土资料所述,自以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人物介绍,菩提达摩-典故_菩提达摩达摩祖师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正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所传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
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断臂求法

相传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楞伽经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应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摄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在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可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于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菩提达摩_菩提达摩 -达摩相关

语录

真性颂
“真离性情缘理空忘照寂身至净明圆始终常妙极”写成1个圆圈,任凭五言、七言读都是见性语。
达摩祖师真性颂(夜坐偈)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安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化寂静宗
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传法偈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三 :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
  中文名称: 菩提达摩
  又  名: 菩提达磨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420-479
  国  别: 南印度

  生平简介

  与提倡他力的净土宗不同,禅宗则强调自力。菩提达摩修习的是《楞伽》禅,这是南北朝诸家禅法之一。后来禅宗慧能南派在排法统时,推菩提达摩为禅宗初祖,成为后世流行的说法,而楞伽宗则视达摩为楞伽宗二祖,排在《楞伽经》译主求那跋陀罗之后。

  菩提达摩的事迹和思想被后人加入了大量的附会和传说的成份,以至于近代有人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根据有关史料,菩提达摩确是个历史人物,最可信的资料是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的《永宁寺》条等以及道宣《续高僧传》中的《菩提达摩传》,唐代之后所出的禅宗史籍中的记载,则难以尽信。

  菩提达摩,亦作菩提达磨,生卒年不详,南印度人。他“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十六)。这些褒词都是道宣的常理推测。道宣又记达摩于刘宋时(420—479)在中国南方入境,后又北上到魏国,沿途传播禅学。达摩的事迹,在《魏书·释老志》、《出三藏记集》、《梁高僧传》等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都没有记载,可能是因为达摩还只是一个民间游化的普通禅僧,不被史家注意。达摩的地位是唐以后才抬起来的。

  达摩事迹中有一个最著名的传说,是达摩从南方来到建康时与梁武帝的一段对话。武帝问他,我一生造像建寺无数,有没有功德?达摩告诉他没有。武帝又问,现在我面前是谁,达摩说不识。这个故事《续高僧传》中没有,后来的各种禅史才大力渲染,在《碧岩录》中还被列为第一条公案。这个传说所反映的是达摩禅与南方义学的异趣,并抬高达摩的思想。道宣有一段记载,大致也是反映这个意思,“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同上)。所以,这类故事就史实的角度看不见得有多少可信度,但其中反映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达摩禅法的主要精神是以理入和行入作为入道成佛的基本方法。道宣记载:“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同上)入道的途径很多,有安心、发行、顺物、方便等。安心实际上是理入;发行是行入;顺物要求即物顺通;方便则是指善巧法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安心和发行,或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慧,行入属于定,理行并重,即定慧双修。

  理入之义,“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同上)。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认识到自心的本有真性,这个真性,也是清净心、佛性。众生本有佛性,都有成佛入道的内在根据,只是暂时被烦恼障碍而不能显现,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烦恼,体悟真性。而对自心真性的认识,又必须借助经教的帮助,达到理论上的自觉,再以这种认识指导修行,修行的方法是壁观,观自心真性,达到与真性的完全统一。

  理入的这一如来藏思想在达摩所传的四卷《楞伽经》中是一个基本理论,该经认为,一切众生都有自性清净心,但是,众生“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楞伽经》卷四)。

  通过壁观而达到的道境,实际上是虚空之境,这是一种般若思想,也与四卷《楞伽经》的影响有关。该经虽然强调如来藏,但如来藏是一种寂静的,无执无为的本体,在对它的描述上,非常接近般若中观的方法,“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楞伽经》卷一)这实际是以寂静虚空为如来藏。在达摩的理入方法中,这种境界是通过壁观达到的。关于壁观,一直有争论,其原意当为面壁而观,宗密曾把它总结为外止诸缘、内心无喘的安心方法。但又认为壁观是心如墙壁,这个意思是讲心像直立不移的墙壁一样,无偏无执。这是不落二边的中观。道宣的理解也是这样的,“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禅论》,《续高僧传》卷二十)。以否定一切边见的方法为大乘壁观,他因而称达摩禅法为“虚宗”。道宣、宗密等人对壁观的理解是一种基于中观的引申的解释,如果要还原到起始的解释,当为面壁而观,坐在阴凉的洞窟中,临壁内观自心,或专注墙上一境而静心。

  行入又分为四种,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这四行同摄万行。

  报怨行,“修道至苦,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菩提达摩传》,《续高僧传》卷十六)。不要抱怨自己的现世处境,造业必受报,虽然你现在已不再造业,已认识到自性,但你过去所造的业引起的报应现在是难以一时消除的,应该耐心忍耐,以无怨之心,努力修行。

  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同上)诸法都有因缘和合而成,无我无性,俗世的苦乐荣辱,都虚幻不实,而且即使你现在遇到荣辱得失之事,也是过去各种业因所引起的。所以,对诸事都要随顺因缘,不要得荣即喜,得辱即悲,要做到不动心,也就是宗密归纳的内心无喘。

  无所求行,“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得而安?”(同上)真俗之别,俗人不识真性,舍本逐末,真士悟得虚寂心体,在三界火宅中无一所求,内心安心,性空之色身(形)则随顺因缘(运)而迁。

  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同上)。通过上述三种修行方法,就达到了性净之理,证得自性清净心。反过来,要实现上述三行,必须按照“性净之理”,以此作指导,称法而行,与理相称。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和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对称法行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达摩的弟子,慧可和道育两人可以肯定下来。道宣记载说,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传》,《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门下的弟子很多,这些人常探讨《楞伽》大义,形成了楞伽宗系统。这一系统,道宣又记为“南天竺一乘宗”(《法冲传》,《续高僧传》卷二十七)。法冲自己曾讲《楞伽经》三十佘遍,后来慧可又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这个南天竺一乘宗应该首先是指达摩——慧可的禅法,其主要内容是阐发对《楞伽》的理解,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同上)。

  道育的有关记载很少,《法冲传》中说他“受道心行,口未曾说”(同上),重行轻言。

  至于菩提达摩的晚年,有各种记载,杨炫之记为不知所终,唐智矩的《宝林传》则记为被菩提留支害死的,还有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后世署名菩提达摩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很多,大多是后人伪托。昙林所记录的达摩亲说《略辨大乘八道四行及序》,《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都引用其文,一般认为比较可靠。但道宣对这位达摩的弟子又没有记载。由于史料的缺乏,要想理清这类问题比较困难。

  在后来注重法统的禅宗史中,达摩的地位被大大地抬高起来,特别是禅宗慧能南派的后人,把达摩神化,从一个历史人物神化为一个具有极大神通的神僧,又托命达摩而表达自己的禅法,甚至也把达摩纳入南宗体系了。拨开这些演绎,回到原初意义上来看达摩,他所修持的,是以四卷《楞伽经》为禅要的楞伽禅,但这却是后世禅宗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看,达摩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四 :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般若梵音贯江湖,佛心济世震九州。《九阴真经》贺岁新版“禅宗达摩”将于12月18震撼公测,而今在武侠服专区【侠骨丹心】和电信一区【龙门客栈】率先开启体验。不少侠士慕名而来,第一时间进入达摩派进行体验。今日,茗剑阁侠士“仟饰幻歌”便为侠士带来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以便侠士对达摩派有更详细的了解。

  达摩派作为弘扬佛法的修行之地,首先了解下其门规:不得同门相残、不得杀戮黄名、不得喝酒,必须在派中穿门派装,算是个守清规的地方!那就必然少不了日常修炼玩法。与其他隐世门派一样,分为每日玩法、每周玩法、势力活动和连环任务四个体系,这些活动可得到的声望和奖励十分可观。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一、每日玩法(天天都可以刷1遍,但不隔日累计):

  【嘴馋的弟子】

  师兄也真是爱担心,说有几个嘴馋的东西没事就跑去偷找东西吃,不慎吃了已经馊掉的食物,就闹肚子疼!好在热心的玩家决定帮忙找鸡矢藤来止住腹痛,直接轻功飞上瀑布边的山崖采到3株草药,回来分别给齐流、周若方、陈子无服下,然后报告师兄得到奖励(菩提子*2、声望200、达摩派师门贡献令5点)。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丢失的佛珠】

  不好啦,空阑师弟不小心把装佛珠的盒子打翻了,佛珠都丢了!师父肯定会怪罪他,好心如我,自然帮他找!石桩阵附近会捡到一颗,再走几步碰见个采药童子小昭对话猜谜又得一颗,接着去拿隔壁小鸟玩着的一颗,然后河边看看再得一颗,回去交还师弟得到奖励(菩提子*2、声望200、达摩派师门贡献令5点)。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潜心修炼】(可使用“大侠太忙”)

  哎,虽然在达摩派没日没夜的修炼,但是不与人切磋总是不知道自己究竟长进了没,于是闲来无聊去殴打师兄师弟,哦不,是和他们点到为止!先海扁末空师兄、再削琉止师叔,最后把竹如师兄给击败就拿到奖励了(菩提子*2、声望200、达摩派师门贡献令5点)。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偷经贼】(可使用“大侠太忙”)

  看经书的 很郁闷,一打听原来是不知道撞了什么邪,被一伙偷经书的每天光顾,为了避免对方打持久战,形成日积月累的作案!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为同门出头消灭5个偷书人,交任务得奖励(菩提子*10、达摩派师门贡献令5点)。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二、每周玩法(每周只能完成1次):

  【门派颂经】

  作为达摩弟子需要每日诵经悟心眀禅,报名后进入场景殴打50个人,达到4000分即可完成任务,得到奖励(菩提子*40、声望600、佛经书卷*1、达摩派师门贡献令15点)。这里有个懒人方法,不会玩就按空格= =。。。多参加几场就好了!报名时间从1:30起,到23:30结束,每2个小时一次,报名后有5分钟准备时间,活动时间为10分钟。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行医济世】

  达摩弟子效仿祖师之志,游历四方普度众生,于是去峨眉山脚下梅村帮助中毒之人,从而行医济世,得到奖励。

  【铜人伏魔】

  达摩派内伏魔窟附近有野兽出没,经过铜人们合力已将它们赶至一线天下面,困于伏魔圈中。作为我派弟子,必须要组队前往除魔,队伍可1-6人!准备期1分钟,击杀时间为1个小时。此BOSS凶残,技能会有5种Debuff,可通过接近不同状态的铜人消除,奖励为菩提子*40、声望600、佛经书卷*1、达摩派师门贡献令15点。

  麒麟兽:火焚(持续伤害)、焰狱(流血)、扑魂(封招)、灵義(禁轻功),普攻还会被硬直。

  铜人协助:勇铜人(免疫持续流血)、毅铜人(免疫持续减蓝)、信铜人(免疫封招)、仁铜人(免疫禁轻功)、万铜人(免疫大量伤害)。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传灯祈福】

  进入场景后,先与左手边的5个传灯使分别对话,领取一个5层的“心灯之助”buff,再与右手边的5个佛法使分别对话答题(2不离业有众生、4幻师见幻法、1念念成形,形形皆识、3亦无涅槃佛、),得到另一个5层的“佛灯之助”buff,游水去位于左下角的万佛石窟附近再击败5个“鬼鬼祟祟之人”,取得“传灯烟花”返回菩提台的“静心莲花”处释放,即可获得奖励。

菩提树下苦坐禅 九阴达摩派日常修行详解

  三、连环任务:

  【苦修悟禅】

  每日三环,接到任务后会进行各种扫地、打水、点灯、烧柴等苦行任务,视为跑腿任务,3环全部完成后邮件发放奖励(菩提子*10、悔过签*1、达摩派师门贡献令5点)。

  官方微信:ageofwushu

  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9yin

  真武侠 大江湖 次世代3D网游巨作

  《九阴真经》官方网站:http://9yin.woniu.com/

本文标题:菩提达摩-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34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