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推卸责任-优酷古永锵推卸责任遭讥讽:业绩下滑到底该怪谁?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高三

一 : 优酷古永锵推卸责任遭讥讽:业绩下滑到底该怪谁?

11月18日,优酷发布第三季度财报以后,投资圈一片哗然。优酷今天盘前大跌16.11%,报17.24美元。未来资产、高盛、派杰等投行纷纷下调其目标价。其中,韩国投资公司未来资产证券更是直称“优酷表现令人失望”。

是别人的错,还是自己的问题?

对于第三季度未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优酷CEO古永锵和CFO刘德乐给出了不少解释,包括“大势不好,很多公司股票都在跌”、“投资者对于明年中国广告市场以及中国经济有担心”、“国内垄断性的搜索引擎的视频搜索偏向自己投资的公司”等等。

优酷CEO古永锵

古永锵声称:“此前优酷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超过40%,而现在其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仅为20%。”将业绩下滑归咎于大环境不好和搜索问题。仿佛都是别人的错。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是要数据说话。

来自搜索引擎流量占比下降,是搜索引擎的问题还是网站自身的问题?做一个横向比较就很清晰了。艾瑞数据显示,2011年7-8月,百度为各家视频网站带去的流量占该网站总体流量比重分别为:优酷网22%,PPTV26.4%,土豆网32.7%,奇艺35.8%,乐视网40.9%。

事实上,搜索引擎只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网站输入流量,从没有为个别网站提供流量的义务。目前,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已成为用户最喜爱的网络视频节目类型,乐视网、奇艺这样以高清影视剧为主打的视频网站自然成为网民搜索的热点。

另有数据印证:优酷网基于用户浏览时长的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下降。根据艾瑞市场研究的数据,优酷网基于“用户浏览时长”的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下降,从2010年8月的40.7%下降到2011年8月的29.2%,而搜狐视频、奇艺等则大幅增长。

优酷到底怎么了?

不伦不类的模式

国内视频网站不是参照YouTube模式就是参照Hulu模式。Youtube上大多是用户上传的内容,体现的是互联网的分享精神;Hulu模式更像是传统视频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所有的视频均为正版,主打高清,有大量的付费用户。

而优酷这个国内视频网站的先驱者,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一方面网站酷似YouTube,来自用户原创内容(UGC)的流量占比非常高(30-33%),另一方面也跟进烧钱引进正版大片。

普通网友上传的内容,难免存在画质模糊,剪辑拖沓的问题,与主打高清正版的视频网站相比,用户体验不可同日而语。但优酷又不可能像奇艺、乐视等后来者一样轻装上阵,定位明晰。又学YouTube又学Hulu,结果却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

这种四六不靠的网站内容模式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沉疴。

增长乏力盗版成毒瘤

据了解,目前优酷的收入95%都来自广告。虽然优酷开始在收费业务上进行探索,但至今未有太大成效,这部分收入尚不足1%。

众所周知,优酷的广告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许多用户已经不堪其扰,抱怨不断。各种“优酷广告屏蔽器”“教你如何去掉优酷的广告时间”的教程也越来越多。

优酷既然以广告为主要商业模式,那么网站流量、用户黏度就是立身之本。这样为了赚钱不断增加广告,用透支用户满意度的方式获取眼前利益,必然是难以长久的。

此外,优酷甚至还会在用户上传内容中投放5秒全屏广告、弹出广告,向各种非高端品牌提供用户上传内容中的广告位。从这些用户上传内容中获得的收入,占到优酷整体收入的20%。然而,用户上传视频中往往存在盗版内容,优酷从这些盗版内容贴片广告中挣得非法收入,长期来看也势难避免层出不穷的侵权官司。

烧钱大比拼耐力几何?

谁都知道视频网站是“烧钱”的行业,网络视频对带宽、服务器、内容资源等要求非常高,投入相当巨大,一个月要烧200万美元。现在这个烧钱行业是大佬云集,腾讯、搜狐、百度纷纷下场,眼看着要打一场持久战。最终谁能留下,要看谁的钱能烧得更久。

对视频网站来说,大流量意味着对承载用户的带宽、服务器等要求高,投入的成本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流量回报与广告收入并不成正比,这一缺口明显意味着亏损。前车之鉴如酷6:酷6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酷6网总销售成本占到毛收入的84.67%。其中,销售收入为1.5亿元,销售成本高达1.27亿元。酷6财报也显示,酷6传媒2010年亏损高达5150万美元,全年营收仅2030万美元,亏损额超过营收额的2.5倍。也正因为酷6一直处在亏损状态,盛大再也受不了,才闹出了酷6裁员门风波,而酷6干脆退出长视频业务。

这场烧钱耐力赛中,谁能存活还是未知数。不过像优酷这样,不断亏损、不断挑战投资人预期,恐怕已不是长久之计。

股价下跌、投资人唱衰,这一系列现象出现时,优酷应当为自己敲响警钟:自身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是需要马上改变的?

一味讳疾忌医,把责任都归结到外部因素上面,恐怕要错失纠正问题的良机。

二 : 推卸责任、相互扯皮,怎么破?

第75期:有态度、有观点的文章才能上头条。原创HR文章最佳首发阵地!


导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部门壁垒逾越在团队中,明里说它分清职责、减少纠纷,但暗里看则划分势力、耗散时间、耽搁项目,最终导致公司运行缓慢、收益打折,但谁都不去负责。而作为管理者,面对部门壁垒,不妨抓抓下面的三个关卡。


作者/原创首发:喻德武,微信号yudewu

会议室里,为一个合同评审流程的事,几个部门的人争的面红耳赤。


销售人员抱怨说:“我们好不容易拿到合同,结果拖了这么久,还没有审好,这种做事效率实在太低,如果丢单了,责任应该谁负?”


商务人员很无辜:“我都是按照OA流程来审核的,并且当天就写上了意见,走到了下一个流程,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如果觉得慢了,那就规定一个时间好了。”


财务主管也发了牢骚:“这个合同的付款方式有问题,6个月的账期,而且还是承兑汇票,占用我们资金太大,能签这样的合同吗?”


……


谁都认为道理站在他那一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让武哥想起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在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的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问题是:不拿订单,公司面临关门,怎么办?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很多流程都是跨部门的,一旦跨部门,问题就来了: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等种种现象就会出现。流程再短,你不去处理,就会“肠梗塞”;流程再完善,你不去推动,它也不会自动自发执行。很多公司流程运行速度慢,就是因为一个个流程节点,变成了难以攻克的据点,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壕沟,部门壁垒的存在,是组织内部占山为王、派系林立、主义横行的根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组织方式上来看,可能有人要归因于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即所谓科层制。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条条框框明确,强调的是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考虑的是“人”的落位;流程是链条式的,强调贯穿整个过程,输出的是结果,围绕的是“事”;当“人”“事”交叉,出现不匹配的情形时,就产生了矛盾,在管理上难以调和,往往就把这归因于人的问题,“不积极主动、不负责任”是很多管理者下的判断,却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考虑组织方式和人性的问题。


针对多级别的科层制,有人称之为“大公司病”,但在武哥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病,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无可厚非,问题只不过在于层级的多寡,而不是层级本身,那种鼓吹一切组织“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言论完全是不负责任、违背规律的痴人说梦,你以为互联网化就是去中心化了?那不是去中心化,而是中心的转移。在一个组织当中,哪怕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必然有“中心”,也必然“有上有下”,影响力必然有源头,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人性使然,不是你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


那么,回过头来,在科层式的组织架构模式下,进行部门划分,其实就是划分“势力范围”。屁股决定脑袋,人在什么位置上,往往决定了有什么思考,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它就好比地盘意识,这个地盘在哪里?地盘就在部门里面,有了部门,才能够行驶职责和权限,才好维护自身权益。那这个地盘到底有多大?这就相当于“部门职责”所规定的范围。一个公司倘若没有部门职责方面的明文界定,就很容易造成工作扯皮和职责不清,所谓“人人有责”的结果就是:人人都没有责任。但分清职责也会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范围以内的我负责,范围以外的我不负责”,这就会出现本文开始所说的情形:看上去都没有说错,但就是无法达成任何结果。很多时候,不是员工不想负责,而是他们搞不清楚:做职责以外的事情,到底是积极主动行为还是越界行为?


那到底有什么办法打破壁垒,消除部门墙,将一个组织捏合成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呢?

01

第一招——领导善于决策


有人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对于这个观点,有领导理解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倾听他们的想法,我做好支持就行”;有员工理解为:“我做什么事,领导们最好不要干涉”。这种理解,可能与这句话的本意大相径。


在武哥看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妄为,事先做好一切筹划与安排,包括制度安排和人事安排,这些安排必须是“有为”的,有为才能“有位”,一旦领导真的无为,这家公司就会处于混乱不堪和无序的状态。换句话说,领导既然处于决策的中心位置,他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无视问题、逃避决策,他必须勇敢面对眼前的一切,他的决断力体现了一个公司的眼光与远见。


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就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回答。就拿本文开头的合同评审这件事来说,如果是站在销售的立场,他比谁都更渴望尽快签署合同,因为这与他能否拿到销售提成息息相关,这样他就很难把握合同的风险;如果是站在经营者的立场,我们就要判断这里面的风险,包括对方的资信、付款方式、付款条件等等。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要签署,对我们有价值的、风险小的、有战略意义的合同才可以签署。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需要领导拍板,并且建立起真正的规则:那些是常规合同,哪些是特殊合同,哪些需要评审,哪些需要领导同意……领导是公司的主心骨,他是部门的协调者和调停者,也是事情的决策者和终结者;只有领导,才能对一个公司最终的决策和后果负责。不管组织怎么扁平化,不管阿米巴式的经营核算单位怎么划分,不管如何宣称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背后的那个人——领导必不可少,他是灵魂人物;做决策,不能依靠各部门,而是领导本人,他是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人。(小编提示:更多绩效管理学习,推荐关注超100HR订阅的”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微信搜索GHR即可)

02

第二招——清晰沟通流程


沟通能够发现问题,消除误会,推动工作进展。正因为沟通有这么多好处,又如此重要,所以关于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很少有人提到沟通流程方面有什么问题。


上下级的沟通流程,重点是上级对下级的沟通。有的领导听汇报,就是听直接下属的汇报,不听间接下属汇报,就一句:“这事别跟我说,找你的直接上司就行了。”这无疑断绝了言路,很多事情暴露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变的非常严重甚至无可挽回了;另一种领导则刚好相反,他谁的汇报都听,然后直接下指令,这就造成指挥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中层管理失去威信,开展工作十分困难。合适的做法就是领导不仅听直接下属的汇报,也要听间接下属的汇报,但是在听取间接下属汇报工作时,不直接下指令。这样既做到了防止闭目塞听,又不会横加干涉。


部门间的沟通流程。有的公司部门之间有一种U型沟通模式,这就导致部门壁垒更加严重。所谓U型沟通模式,即员工与另一个部门员工协调工作时出现问题无法解决,他就反馈给主管领导,主管领导交待他应该怎样与对方沟通,于是他便继续与相关部门员工沟通,可还是协调不成;另一个部门的员工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向上级反馈。这就形成了U型沟通模式。这样一来二往,不仅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事情会发生变异,让问题变的更加复杂。各部门之间的主管领导应该就很多难题直接沟通,并且交换意见,而不是通过下面的员工来协调解决,这样问题就会变的简单许多。


流程节点间的沟通。流程节点之间想实现无缝对接,就必须往前多走一步,才能够覆盖住节点之间的接口;同时,上一个流程节点中的人要把下一个流程节点中的人当作客户对待,为客户着想,把重要的问题拎出来,提高识别问题的精准度,提升问题处理的效率与速度;比如合同评审的发起人,不是简单的把合同往下一个流程一扔完事,而是把合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罗列出来,提请下一流程的人关注并作重点评审,这样不仅能提高处理速度,也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流程也就能很顺畅的走下去。

03

第三招——重划管辖地盘


互联网时代,市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一家公司,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响应,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案或小批量产品。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企业必须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上作出改变,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


而在组织方式上,部门制存在天然的壁垒,不仅给相互协作制造出了很多障碍,也阻塞了部门内部员工的上升发展通道。在内外部夹击之下,必须革除掉单一的部门制组织模式,才能有生存的机会。比如,通过项目制的方式,重新定义“管理人员”并且划分其管辖地盘;管理人员不再局限于行政职务头衔,他更是某条产品线、某个项目、某个业务单元的负责人。重新划分的管辖地盘也不再是条块状的,而是链条式、网络状的,项目负责人在一个链条的各个节点上,把跨部门的人放在一起,从头到尾设计好节点,做好相互的衔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实现最终商业价值。


项目负责人打破部门主管领导的概念,他的工作是跨部门的,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他有直接的话语权、人权和财权,他不需要对各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只需要对产出负责;他得做好项目规划、人员分工、资源调配以及项目奖励方案的设计。项目组成员在行政上可以隶属于某个部门,但在项目工作当中,他必须听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参与到整个业务链条中去。同时,要扩大项目制的适用范围,不能局限于产品设计研发或者合同销售,很多事情都可以应用项目制的管理思路,遇到需要协调处理的具体难题时,分清谁是主办、谁是协办、谁是支持方、谁是决策方,搞清主次关系。比如进行合同评审,厘清谁是组织者,谁是牵头者,谁是评审者,谁担负主要责任……都要一一确定清楚。


项目制的管理模式,对业务流程、财务核算体系、组织模式都提出了挑战,必须通过这一套管理组合拳,才能真正打破部门壁垒。

通过武哥分享的三招,作为公司的总裁或者HRD,不妨试试,或许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三 : 五官卸责任

  某天晚上,梅责任有幸被老板带去陪一个大老板喝酒,喝完后他便开着车往家走。可是,正当梅责任开车开得尽兴时,一个交警骑着摩托车赶上来,闻了闻他身上的酒味,二话不说就带走了他。

  第二天,梅责任醒来,正奇怪自己怎么在警局,大脑便问五官:“兄弟们,我们怎么到了警局,我记得昨晚梅责任陪老板们喝了酒后就开车回家了呀,怎么现在……”五官就吵吵嚷嚷的说什么:“眼睛,你说是怎么回事,你看见我们是怎么来了这个鬼地方的。”“嘴巴你肯定知道的,一定是你说了什么话,才被带了来。”“耳朵你知道的是吧,警察对梅责任说了些什么,你快说说看。”“还有鼻子,你闻到警察的味道怎么不告诉我们一声,害我们来这受罪。”

  大脑喝到:“吵什么吵,我只是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现在倒好,都推卸起责任来了,那好我们就先说说到底是谁的责任。我是老大,我先说,就说昨晚吧,我一心想的都是要陪老板喝酒,多赞美他们几句,对梅责任升职有好处。后来,酒让我昏了头,然后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的,跟我可没什么责任。都怪眼睛,看着梅责任喝醉了,警察来了都不知道叫醒我,凭我的聪明,我们现在就在家里好好的呢。”眼睛又委屈又生气:“嘿嘿,大脑,我们平时都敬你为大哥,现在有事了,你大哥不担着,反而怪起我来。好,要说昨晚的事,我看到了又怎么了。实话告诉你们吧,梅责任的眼睛有毛病,是斜眼,其实呢,他这眼睛也不老斜,看见女的就斜起来了,我昨晚看见是一个男交警,嘿,我就把眼睛闭上了。”鼻子这回也来劲了,叫到:“眼睛,你也太会推脱了吧,你没责任,那谁有责任,那么说,跟我可更没关系了,梅责任的鼻子有毛病,前几天梅责任感冒了,窟窿眼儿堵了,昨晚我不停的打喷嚏,我什么也不知道啊。”耳朵这时也按捺不住了,忙说:“你也就这样躲了,那么说跟我岂不一点关系也没有。哎,梅责任这耳朵有毛病,听不清话,我昨晚倒是听见交警说了,说什么他要请咱们去喝酒,还要什么喝醉了他负责送会家,出了事他来付,我这一高兴就跟着去了,也就没叫醒大脑。”正在这时,耳朵想了一想,又说:“该怪嘴巴,你说这梅责任的嘴是做什么的,应该多说一些甜言蜜语,我们也不至于在这儿吧!”这下可把嘴巴气恼了,大声说到:“关我什么事,我见了交警来,刚一张口,交警闻到我嘴里的酒味,捂着鼻子二话不说,就带了来。你们叫我说,我怎么说嘛!都怪大脑一个劲的叫我喝,还想着自己开车回家,你是猪脑子吗?酒后驾车是违法的,没知识也该有常识吧!”就这样五官都不愿承担责任,都吵了起来。梅责任再也忍不了了:“好了,不要吵,这件事谁都有责任,你们一个二个都好了把责任一推,倒成了没责任。做人要懂得负责任,知道吗?”说完,梅责任就去找了那名交警来……

 

四 : “问题女孩”问题在于互相推卸责任!

读完新华网的《“问题女孩”问题在哪?》想到了我们所有人的责任,现实中,我发现,一说到问题我们就会把矛头纷纷指向别人,比如说到问题女孩的问题产生个根源,人们马上会指责学校应试教育,家庭的忽视德育,影视作品的变相诱导,公安部门只注重打击,社会风气的金钱至上等等,说了那么多问题,很少能够真正解决,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都在指责别人,而很少反思自己,其实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方面因素的后果,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要找的不是别人的责任,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我们再也不能在互相推卸责任的争吵中热闹下去了,这样问题解决不了,还给问题起了一个引导作用。

我认为,当我们在思考“问题女孩”责任在哪?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想有下我们自己所在的单位,我们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作了促使问题女孩诞生的事情。我们是家长,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我们是老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内容;我们是公务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我们是商人,我们要反思自己的金钱意识;我们是舆论部门,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宣传导向;我们是娱乐圈人,我们要反思自己娱乐的载体等等,总之,我们所有人都要报着一种从自己身上找责任的意识,从自己身上先改革的心态,我们才能不再抱怨,我们才能不再争吵,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

过去,以互相推卸责任为出发点的争吵应坚决禁止,一是舆论宣传部门不要刊登这样的言论,推波助澜;二是我们的时评专家也不要一味的批评,而应该多提一些建议,时评要评出改革的好点子,好办法,不要让人看了只感觉是、对,而应该让人知道应该如何做,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社会文化、人生价值的观念同样正处在一种转变与重建阶段,这时出现“问题女孩”这样的现象十分正常,关键是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去改变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想,创造我们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构建新的文化价值观,精神道德观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总是从别人身上找责任,自己在旁边幸灾乐祸,那么,问题永远不会解决,问题还会不断诞生,问题女孩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男孩就粉墨登场了。

但愿我们别在互相推卸责任了,我们从自己的责任找起,共同解决问题。

本文标题:推卸责任-优酷古永锵推卸责任遭讥讽:业绩下滑到底该怪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46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