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Air Power疑似被放弃,技术难点是内因,但外部挑战也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8-09-15 所属栏目:手机知识

9月13日凌晨,最新苹果发布会终于和大家见面,连发三款iPhone新机后,不少人注意到库克去年浓墨重彩讲解的Air Power一句话都未提到。随后AppleInsider网站报道,苹果删除了所有提到Air Power的地方,包括产品照片等无一幸免;CNET更是在报道中指出,Air Power已经“人间蒸发”。面临这些猜测,是什么让苹果保持了沉默?

我们先从Air Power本身可能存在的技术原因讲起,回顾了2017年至今大部分的跳票报道,我们找出了几个被讨论得最多的难点:

1. 多种协议的兼容

Air Power原本的设定就是能给所有苹果无线充电产品进行充电的万能底座,但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因为iPhone、Apple Watch甚至Air Pods的内部充电协议都是有差别的,而Air Power内部并非独立的三种发射线圈,想要以同一个线圈模式兼容不同的协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 内部线圈控制与干扰

此前媒体曾经曝光过Air Power的内部设计,十几个小线圈层层叠叠地摆放在一起,据称每个线圈都有芯片控制其开关。按照Air Power任意地方随放随充的这种设计思路,那应该是手机等设备放置上去后,底座会识别其摆放区域,从而针对性地开启相应线圈进行工作。多个设备同时充电,意味着针对性识别需要做得更快更精准,这样才能在设备放上去的一瞬间让它能成功充电。

与此同时,多线圈层叠摆放还会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相互之间可能会有干扰,从而影响功率转换。按照电磁感应的工作原理,进行重叠摆放的线圈相互间的磁场串扰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平行线圈还有可能同时工作,重叠线圈想要这般就太难太难。

3. 散热

这个难点一度被认为是Air Power难产的主谋,4月份就有充电头网等媒体进行过相关报道。其实从普通无线充电的散热就可以看出一定的问题,许多厂商甚至给底座安排了风冷、石墨烯,有条件的话水冷可能也不远。面对单独线圈的散热,厂商们都如临大敌,Air Power十几个线圈的散热头疼指数只会成倍增加。

这些都是Air Power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脱离设备本身,这款还未真正上市的产品也面临着很多外部挑战。

首先是无线充电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参与进来的品牌不胜枚举。国外市场以三星、Anker、Mophie以及Baseus为主;国内市场绿联、图拉斯、品胜早期开拓,南孚、公牛老牌电源企业相继加入,更有华为、小米等前来搅局。还未真正推出自己无线充电产品的苹果,面对众多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也会疲于应对。

其次Air Power本身竞争优势就不明显,一对多、随放随充其它品牌同样可以做到。比如国内微鹅研发的高频磁共振无线充电,就能支持400平方厘米充电范围,在区域内接收端设备都是随放随充,同样可以一对多。对比难产的Air Power,后者还已经克服散热等技术问题,进入批量上市阶段。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价格问题,Air Power曾被爆料过其定价会超过200美元,折合人民币1300+。历数目前市面上各款无线充电产品,低至几十元、高至几百元,仍然不敌这个记录。天猫数据显示,均价300元的某无线充电器总销量4000,均价100元的另一款销量23000,在对待无线充电器上大部分用户更偏向于性价比。这种局势下,售价超千元的Air Power处境就会很尴尬,理性主义的消费者还是占多数。

或许就是这些内外交织的因素,让苹果最终闭口不言。无论它真的是技术问题难以解决、无可奈何停止研发,还是静下心来继续攻克关卡,我们唯有静观其变。不过水果公司总会在不经意间出人意料,未来在无线充电的道路上选择何种策略,抑或是有没有新转机还是未知数。

本文标题:Air Power疑似被放弃,技术难点是内因,但外部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95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