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明朝历代皇帝-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发布时间:2018-04-28 所属栏目:庙号

一 : 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为其所加的称号,基本是于其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有关,大体符合本人的特征,但也有名不副实之类。现就从庙号起对明朝历位皇帝逐一点评。

(1)太祖朱元璋

太祖是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朱元璋除了“太祖”,“高祖”之外也没什么好选的。以前就有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金太祖之类。大体开国皇帝都喜欢这个高和太字吧,此号来自于《汉书详解》,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所以太和高都是指最大最高,非要开国之君才能享有的尊称。这用在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身上当然名副其实,但儿皇帝石敬瑭,鼻屎大的小国后汉刘知远等人都称为高祖太祖那就显得滑稽了。

(2)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低能儿。这样说他大抵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凭他堂堂中央政府竟然打不过朱棣一个地方政权。不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太祖爷爷知道了会不会气得活过来,想不到我朱家不过三代居然出了这么个低能儿。但纵观历史,大体英明神武的开国君主之后的子孙中少有成器的。秦始皇的儿子胡亥比他爹还残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惠帝刘盈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国事全被吕后操纵;刘备的儿子,孙权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呢?只有曹丕好点,但也没守住他爹留给他的江山;司马懿也一样,如此大智慧的人,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司马昭就是个平庸之徒,到了司马衷那里居然直接就是个白痴;隋朝的杨广自不用说了;唐朝幸亏有个李世民,但也是通过“玄武门兵变”强行夺过来的皇位,不然依李渊本意传给建成可能也是个短命王朝,可是太宗的儿子李治又是什么样子呢?居然是个严重的气管炎患者,不但皇位叫他老婆抢走,连国号都给改了,皇帝做到他这样也真是太窝囊了!宋朝幸亏太祖接受了太后的意见把位子传给了他弟弟,不然要是给了儿子德芳估计下场跟后周一样;蒙古人武功盖世,铁木真的子孙没有孬种就不说了;朱元璋儿子朱标死得早,孙子允炆继位没几年就把皇位玩丢了。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烧死了,但也有传言他剃度为僧,隐姓埋名,云游西南,寿终而死。建文失踪(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有传说说他其实是下了南洋,所以才有后来朱棣祖孙几代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派郑和下南洋寻找。当然这只是野史,不入正册。

建文帝没有庙号,同历史上其他几位倒霉皇帝(元顺帝,明景帝,清废帝)一样,都是被后人剥夺了庙号,也就是不能享受庙堂。其实按照周朝昭穆制度的规定,作为开国第二代皇帝,他的庙号理所当然应该是太宗,但由于皇位被夺,朱棣心中有鬼,便不承认建文帝的地位,当然也就没有了庙号一说。结果太宗的庙号被朱棣抢了过去,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给改的,于是历史上就叫朱棣成祖。

不过建文帝还是为后世的影视娱乐事业作出不少贡献,他的故事被改编成大量的影视作品。要说中国皇帝在影视事业贡献排行榜上,建文帝应该能排前十名。

在我看来,排第一的当然是康熙和乾隆,关于它们祖孙俩的作品数不胜数,当之无愧并列第一;

第二的应该是唐太宗;

第三,明太祖;

第四,唐玄宗;

第五,秦始皇;

第六,汉武帝;

第七,魏太祖帝,汉昭烈帝;

第八,元太祖;

第九,明崇祯帝;

第十,明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

朱棣不愧是一代枭雄,在叔侄的较量中能笑到最后决不是凭的运气。同样是削藩,汉朝的吴王落得身败名裂,他却以一个地方政权取代了中央。难道是汉景帝比建文帝高明吗?非也非也!两人同样是黄口小儿。只能说朱棣不论才智和武功都远远超过了刘濞。所以“成祖”由来决非浪得虚名。应取“成王败寇”,“成就大业”之意吧。不过成祖虽然得到这个皇位不太正大光明,但绝对算是一代明君。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难,做臣子的,也难,甚至更难!尤其是他一家人之间的争斗,说不出谁对谁错。倒霉的只有外面帮忙的人,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

东方文明,特别是儒教文化似乎从来都对打内战搞分裂的比较苛刻。象吴王三藩之类的不说了,根本就是罪大恶极的反贼。后世的张国焘也没个好下场,而对于支持统一的像张学良等则赞誉有加。所以对于成祖以及靖难这段历史,明朝以及后世的记载也都讳莫如深。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在内战中如国共内战的死难者也不像同样死于抗日战争等对外战争得到宣扬。但西方似乎宽容得多,象南北战争南方的李将军也享受北方福斯特将军同样的待遇。

成祖性格坚毅,孤僻。这源于他内心的隐痛,因为他是个没妈的孩子。在他小时候,中国兵荒马乱,他父亲四处打仗,四处留宿大搞一夜情,干的是革命的事儿于是随时准备跑路,根本没时间上街道领结婚证,所以哪里有人说生了个孩子老朱就抱过来了事,谁是他们的妈根本就无从打听。既没个妈来管,所以成祖几兄弟到了七岁都没有名字,后来直到他老子快要平定天下,要当皇帝了,才想起给孩子们取个名字。

成祖一直自称是马皇后生的,但其实他并不是这位大脚皇后的儿子。关于他妈妈的身份,现在有多个说法,有说是蒙古人的,有说是朝鲜人的,有说日本人的(看来老朱的胃口比较杂比较重)。就因为从小缺少母爱,所以成祖的性格颇为怪僻残忍,跟他老子有一拼,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杀人魔王。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原则,所以后来造反成功以后对那些建文集团直接参与抵抗运动的男性反革命分子,一律采取或剥皮,或油炸,或水煮的惩罚,搞得整个南京城鬼哭狼嚎,哀声一片。象方孝儒全家,成祖先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在历史上九族的基础上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与此同时,那些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妻女、姊妹、儿媳、乃至外甥媳妇等等一切沾得上边的女人,统统弄到妓院里充当妓女,包括五十六岁的老太太在内。

成祖大力发扬了他老子的情报工作,建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厂,连同后来宪宗设立的西厂,以及锦衣卫,成为中国史以及世界史上最黑暗最残暴的特务组织,至于后来的什么克格勃,CIA,中统军统等等,比起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除了残暴的一面,成祖也有光辉的一面。成祖一朝开创了中国极盛的时代,他东征西讨,西定西藏,北拒蒙古,东征高丽,南服安南,七次下西洋,将中华的文明和威名传播到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在他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荡草原沙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确实超越了所有的前人,打出了中华帝国的国威,一扫中华从唐朝以来的颓势。

P.S 十族:

1,姑之子(姑姑的子女);

2,姊妹之子(外甥);

3,女儿之子(外、孙);

4,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

5,母之父(外祖父);

6,母之母(外祖母);

7,从母子(娘舅);

8,岳父;

9,岳母;

10,朋友门生。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

(4)明仁宗朱高炽

成祖的长子高炽是个不走运的皇帝,继位仅一年就死翘翘,只怪他爹身体太好,自己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历史上像他这样的高龄继位的皇帝还有几位,都是因为老爸的身子太硬朗老而不死。像宋孝宗36岁即位,隆庆帝30岁即位,雍正45岁即位,不过好像仁宗是最高龄即位的皇帝。

仁宗继位也是好事多磨,差点就被废掉。原因是他老爸看不上他,觉得他一是过于肥胖,行动不便,出入都得有人搀扶,一点都没有自己英武善战的气质;第二觉得他生性柔弱,太过善良仁爱,容易被人胁迫欺骗。加上成祖一直都很喜欢仁宗的弟弟高煦,觉得高煦英勇善战,颇有自己的风采,所以就想把皇位让给他。甚至在多次战争中亲口对高煦许愿说:“娃啊,你好好干,你大哥有高血压心脏病,估计活不了多久。等他没了,我就让你来接班。”你看这老爸多糊涂,哪有这么说自己儿子的?但是高煦就听进去了,于是就更加努力工作了,就等着大哥早点完蛋轮到自己坐庄。

可是虽然老爸不喜欢自己,仁宗也心里明白,可是他还是兢兢业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人无可挑剔。在成祖外出征战的时候,北京城空虚,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来攻城,还许以高官厚禄来对仁宗诱降。可是仁宗硬是凭着万人之军顶住了对方50万大军,这让成祖刮目相看,从此以后也不怎么提废太子的事了。

后来成祖也动摇过几次,但由于仁宗是长子,又没有什么失误可指责的地方,工作也是踏踏实实,鞠躬尽瘁。大臣们也是极力支持仁宗,更重要的是,成祖非常喜欢仁宗的儿子宣宗,希望将来宣宗能够做大明的老大。这点很像后世的康熙和乾隆,有种说法是康熙应为非常喜欢乾隆,才把皇位最终传给雍正的。这样一来二去,最终还是仁宗做了皇帝。

可是高煦一直不肯善罢甘休,明明是老爸答应了自己,却说话不算数,他心里耿耿于怀。于是数次联络自己的弟弟高燧一起想造反,可是每次都被仁宗发现镇压。但仁宗一直到死也没有对这两个叛徒作出什么惩罚,一再原谅他们,所以仁宗这个仁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在这一点上,仁宗就比杀掉自己哥哥的唐太宗强。

不止这些,仁宗还为被父亲杀掉的建文帝部下包括被灭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后来被杀掉的解缙等人平反,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就是司马迁受的那个刑,延续了两千年,直到仁宗才废止的),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老公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真应验了他老爸的话,但当时成祖已死,所以高煦始终没有登上皇位。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历史上当得起仁的皇帝也就两个,明仁宗以外就是宋仁宗。当然还有元仁宗和清仁宗(嘉庆),但这两人比起前两位就差远了。

(5)明宣宗朱瞻基

同年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据说当年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成祖(当时还是燕王)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将来要当皇帝,恰好宣宗出生。成祖就认为这是老天给他的启示,坚定了造反的决心,而且也有了让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将来做皇帝的想法。这才有后来一直都没有废掉仁宗的事情,封建王朝历来都是母以子贵或者子承父业,但这回来了个父以子贵。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宣宗的因素,那么仁宗被废掉的可能性相当大。所以高煦最终也没能当上皇帝其实也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没能生下一个好儿子。此后高煦想趁侄儿刚上台立足不稳,也学他老爸以清君侧的接口造反,结果被坚决果断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而仁宗当年也无数次地宽恕他的弟弟,可见仁宣开创盛世的确不是浪得虚名的。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而也彻底了解了这叔侄三人几十年的恩怨。

虽然有出生之时的祥瑞,但在宣宗即位时,却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四十余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还有一个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莫非宣德年间盛产此炉?第一次听说此炉是在《阿Q正传》里面,大家还记得阿Q有一次去偷尼姑庵,结果偷走了一个宣德炉。现在世面上正宗的宣德炉已很少,大都是正德年间以及清代仿造的。据说正宗的卖价在几十万以上,而且有价无市。大家想不到阿Q还是个大富豪吧。

宣德在位十年,国家强大,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而规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进行的,海船200余艘,人员近3万,远达17国。宣宗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被史学家称为太平天子,守成皇帝。对于宣宗这个宣,可以理解成宣化,宣德之意,历史上有唐宣宗,金宣宗,清宣宗等,统观这几个人,都有守成纳谏之举,或许宣也有此意。

宣宗一生中兢兢业业,基本没有大的过失,但有一件废后的事情,应该是他一生不多的污点之一。

事情的来由是宣宗即位后一直没有儿子,因此皇家及朝廷都忧心忡忡,希望后宫能早日为大明朝生下一位继承人。而正宫胡皇后肚子也不争气,这就让另外一个孙贵妃产生了歹念。孙贵妃自己也生不出一子半女,但她历史学得好,直到宋朝有狸猫换太子。于是她一方面四处在宫中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找到后就将找这位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英宗出生四个月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而一向英明的宣宗竟在这件事情上糊涂起来,就连自己老婆假怀孕都没能看出来,也不进行任何调查,就废掉皇后立了这个假的,可见宣宗尽管工作上模范出色,但在家庭方面真是失败啊!纵观历史包括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上是风风火火有声有色,但在家庭子女方面则很难兼顾,致使后院失火。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有唐太宗和康熙,这两人算是千古明君了,但子女多不成器,为了抢位不惜手足相残甚至弑父,所以宣宗相比起来还算是幸运的了。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这小子是个昏君加白痴,这个“英宗”完全是往他脸上贴金。他非但不英明神武,英雄气概,反而懦弱无能如狗熊一般。以堂堂中华帝国一国之君,居然沦落到被异族掳为阶下囚的地步,而且还受尽侮辱,苟且偷生,这真是我中华儿女之奇耻大辱,除宋朝徽钦二宗之后懦夫就是他了。我们中国有些人缺少的就是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所以历年汉奸也不断出现。现在连皇帝都这个样子,哪里怪得了普通老百姓呢?所以明代后面有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可能都是以老祖宗英宗为榜样吧。

另外英宗的脸皮也够厚够心狠手辣无耻之极。自己宠信奸佞,吃了败仗,当了俘虏,差点把国家都亡了,幸亏有大忠臣于谦和弟弟祁钰全力支撑方才保住大明江山。他不好好感谢这两个人,反而恩将仇报,先是夺了弟弟的皇位,又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部尚书于谦等处死。可怜一代忠良,曾写出“千锤百炼浑不怕,惟留清白在人间”,危难中领导“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救社稷于将倾的于少保竟死得如此之冤!可以想象这个“英宗”到底是什么样的“英”啊!不过要说到在争夺皇位上他倒还是很英明果断的,他运气也好,第一是身体不错,比他弟弟活得长;第二是弟弟立的皇太子短命,没有继承人。所以在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立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把弟弟废了自己重登帝位。中国历史上一生中两次当皇帝的除了他还有唐朝的中宗李显,他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儿子。高宗死后武后还不好意思称帝,假意让李显干了几天,自己垂帘听政。后来觉得不爽,干脆就把儿子一脚踢开,自己亲自干,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李家趁她老了又把位子夺回去,这样李显又做了次皇帝。不过他的下场很惨,被自己老婆和女儿害死,这些都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大明宫词》里已有很详细的描述。

虽然英宗是个大坏蛋,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评价。英宗在复辟之后,还是吸取了以前失败的一些教训。任用贤臣,打击奸恶,平定叛乱,总的说来,社会还是在向前发展的。他曾经对下属说道:“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给先祖朝拜请安,然后准时上朝,下班后才吃饭,边吃就边批阅文件。遇到自己能够解决的,就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召集会议讨论解决。”最为重要的是,英宗释放了从永乐朝就被囚禁的建庶人,也就是建文帝的幼子;恢复了被他老爸废掉的胡皇后的名号;下旨停止了从明太祖以来的帝王死后嫔妃殉葬的制度。要知道在等级森森的封建社会,能够作出这么大的举动,冒推翻祖制的风险,是非常难得的。这些措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体现了英宗的仁厚,从这一方面来说,英宗的英字是当之无愧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英宗病逝,两次共在位二十一年,享年三十七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传奇的人生道路。

(7)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的皇位是捡来的,他也不是做皇帝的料,既不果断也不狠辣,只是个过度性的人物,所以皇位得而复失,叫他“代宗”倒也恰如其分。他的即位完全是形势所迫,别无选择,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元朝势力被明朝赶回北方蒙古后,仍保持一定的政权,史称北元。后北元势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屡犯明朝边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范。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显示“挟天子”立奇功的威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23岁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于是,就由这两位不谙军事的人物,导演一场闹剧!明军逼近,也先佯退;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几十万军队被也先围而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则被也先俘虏!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个。

也先俘虏了英宗后,挟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军闭门不开;后到宣府,宣府守军也不开;于是,也先挟英宗转而兵临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张南迁,但于谦等坚决反对,于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立英宗21岁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另外,北京军民团结合作,抗击也先,也先无奈退兵,认为英宗已无价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英宗表示,回来以后绝不争位,这才被接回,软禁于南宫。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这个代宗为什么只能做代理而不能做真的,他太幼稚,太善良!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皇位争夺史,无不是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杀父,杀兄,杀子陈出不穷屡见不鲜,除了太平时代的皇帝外,危机非常时刻的皇帝要坐稳位子都得心狠手辣,寡廉鲜耻。一个字,杀!!!杀他个血流成河,杀他个山河变色;管他什么亲情骨肉,管他什么父子伦常。杨广杀他父亲的时候可没留情,连一代名君唐太宗杀他两个哥哥的时候也没犹豫啊!而且同样是皇帝被俘,可是宋高宗打死也不愿把老爸和大哥接回来,最后还不惜冒千古骂名枉杀极力主张接回二圣的岳飞。可惜我们这个代宗这些素质都没有,居然天真地相信他哥哥不会复辟。宽柔地把他接回来,又好吃好住地供在后宫。不过如果他活得比哥哥长,又或者他的儿子不死那么早,可能复辟之事也不好成功,可偏偏这两个又是短命鬼。原来代宗既当了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太子是哥哥的儿子,于是,景泰(这个年号很出名,皆因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的,因景泰年间盛产而得名)三年,他就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没有儿子,谁来继位?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认为拥立英宗复辟可以立大功,于是,与太监曹吉祥等合作,从南宫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现实。

此事,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可怜代宗还未断气的就被迁往西山,几天后死去,享年29岁。

英宗复辟后,因为怨恨代宗对自己七年的冷遇,就开始报复。原来当年虽然被接了回来,但代宗却把他关在后宫失去了自由,怕有人接近他,又用油漆把锁封住,把宫墙所有的树都砍掉。后来又废掉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从这些事情上看来,代宗确实是心胸狭窄了,在立太子问题上又有些得寸进尺。于是英宗就干脆废掉其帝位,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宪宗不太可能给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8)明宪宗朱见深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后,都要妃嫔宫女陪葬,但英宗死后,此例免除,何故?这要由继位的宪宗谈起。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又称成化帝。这朱见深,因父亲经历复杂,他的经历也随之复杂。他两岁时,发生“土木之变”,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为太子;父亲返国被软禁南宫,叔父要废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争,但无效,他与汪皇后一起被废去名位。之后,他在生母周贵人及汪氏的爱护下成长,到父亲“南宫复辟”时,他仅得10岁。由于叔父代宗几天后死去,英宗要让代宗的妃嫔宫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内。朱见深即向父皇说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见深即位,顺便也把这一规矩废除(严格说来,这一规矩的废除是宪宗提议,英宗废止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是个重情义的人。体现朱见深重情义,还不止这事。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开始服侍他的,是19岁的宫女万贞儿;他10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27岁;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已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宪宗或许因童年的经历,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故而可以专宠万贵妃一辈子。

不过,别以为这个万贵妃是个“好母亲”。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她并没有给宪宗提供多少帮助,倒是由于她的专宠,使得朝廷内外官员纷纷攀附万家,奸臣相继涌现。太监汪直得宠,被受命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地位又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平庸官员万安,自认万贵妃本家侄子而得宠升迁(其实这两个人一个在四川眉山,一个在山东,八辈子打不着关系),诱使宪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监去办,而自己,则专修万安提供的“房中术”,以及研究神仙丹药。更为可怕的,就是万贵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岁时生过一个儿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后再没有怀孕,于是,凡内宫的怀孕者,她都想办法使其流产或将婴儿害死!一天,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儿纪氏发生关系,纪氏怀有身孕,万贵妃想害她流产不成;纪氏生下婴儿后不敢养,让太监张敏去淹死;张敏不忍,把婴儿藏起,多人冒死养至六岁,才敢告诉宪宗。宪宗接回胎发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贵妃不高兴,不久,纪妃暴死,张敏也吞金自杀。在周太后等的严密保护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长大。

从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为君,国家能不危哉!万贞儿服侍宪宗一辈子,受宠一辈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话,怎奈她心胸狭窄,继而做出许多阴险之事,受后世唾骂,实在不该了。所以善良很好,但不能没有原则,宪宗一生人品并无太大过错,但错用奸佞,任小人为非作歹就对不起他的那个“宪”字了。

关于宪宗,还有段野史,说他是个口吃,所以接见大臣开会都只说一个字是或者不。不管他是不是结巴,总之他不喜欢说话是真的,这点可以从从孝宗时代大臣的评论中看出。因为孝宗勤奋理政,常召集官员开会热烈讨论问题,所以一位大臣就说:“天顺朝的时候30余年,皇上开会只说一两句话,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祥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9)明孝宗朱佑樘

1487年,万贵妃和明宪宗相继病死,身世奇特的18岁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帝。弘治帝当之无愧一个“孝”字。从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凄凉险恶,得以继承大统,实属幸运。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嫉恶好善的性格,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后,他首先清除奸佞,把万安等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李梦阳等得力人才。孝宗对大臣很尊重,虚心听大臣给自己讲课。除了每天在正殿朝会,还在便殿会见大臣,充分听取意见。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取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较检点,与张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临其他嫔妃,除与张皇后生有二子外,没有其他子嗣。小儿子三岁死去,就剩下大儿子朱厚照,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弘治年间,社会稳定,外忧不多,又无内乱,明君勤恳治国,官吏忠于职守,天下出现一派太平景象,人们称弘治帝为“中兴令主”,称弘治18年为“弘治之治”。

孝宗对臣下宽厚仁和。他每天亲自到会议室门口迎接大家,如果遇到地板打滑有人失态也不责怪,对于奏章里面的错字,发言由于紧张说错了他都不指责,还会宽慰几句。有时候开会晚了,他就会令人给加班的人送上灯笼护送他们回家。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如此体恤属下,那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前面说到弘治帝小时候历尽艰难,几次经差点被万贵妃害死,后来也差点被废。原来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因此,当宪宗朱见深从太监张敏那里获知朱祐樘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几个月之后,就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接着,纪氏就死了。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朱祐樘说:“怕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一气竟生起病来。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幸好,泰山连续地震。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孝宗勤劳敬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本来这一局面能再维持二三十年,国家会更富强,可惜天妒英才,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岁的弘治帝得病去世。我每次想到这一点时心里都很疼,为什么明主都那么短命,中国历史上本来就难得遇到几个好皇帝,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了但又死得早。假设孝宗能够再多干几十年,那中国会是后面的样子吗?大明江山会灭亡得那么快吗?不过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就过去了,是没有回头路的。这不,在我辈叹息之时,历史又往前走了几秒了。

(10)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死后,15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则,孝宗弘治帝是这么好的一个皇帝,儿子应该坏不到哪儿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养尊处优长大的正德帝,并没有勤政爱民的美德,更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说,他只是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勤奋,那还问题不大,偏偏,他是个童心未泯、甚至心理远没有成熟的人,顽皮、好动,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把国事视为“儿戏”,于是,明朝又有难了。有一位太监叫刘谨,十分熟悉武宗的个性,每天想出许多花样,让正德帝嬉戏玩乐。刘谨手下还有七名宦官,结成党羽,横行京师,人称“八虎”。“八虎”不仅引诱正德帝遍游宫中,还经常带正德帝外出坊间,留宿歌楼妓院。正德帝不满足一般的玩乐,他在京城闹市上扮成小贩卖货,与买主讨价还价,又让人充当中人,促成交易,以满足他的游戏。之后,又来到酒店,被当垆妇人拉入,享受一个生意人货物出手后歇脚酒店的乐趣。后来,他命人在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处高大宫殿,名为豹房,终日与宫女以及强抢而来的民女在房内厮混。

刘谨因得武宗的宠信,更加胡作非为,一手遮天,连正德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夺去。刘谨的行为,激起大臣的强烈不满,刘谨召百官跪于金水桥南,宣读“奸党”名字;又于夏日召百官跪于奉天门下,说是追查匿名信,使十多人当场晕死。后来,还是与刘谨有矛盾的“八虎”之一的张永,罗列罪名铲除了刘谨。刘谨被凌迟三日处死后,从他家中搜出金银财宝无数。

刘谨死后,正德帝并无悔改之意,又宠信另一奸佞江彬,继续胡作非为。这时的花样,则是“习武”和展示“武略”。他在宫中“操练”军队,然后,又由江彬带领,私出塞外。蒙古兵入寇,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改名“朱寿”,领兵打仗,回来时要百官到郊外迎接,自己又起草敕令封赏,过足将军瘾。几次北巡之后,他又想南巡,1519年旧历六月,适逢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他又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南征,实际一路上扰民,尤其是强抢民女,闹得江南鸡犬不宁。民间有李凤姐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有个电视剧叫《绝色双娇》的故事也是讲他的,还有一些港台的电视剧电影都很喜欢拿他开涮。大概这个皇帝生性诙谐,充满笑料,此人在现代肯定是个不错的喜剧演员,可能演技不在周星星之下。他的构思都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拍案叫绝。比如1520年旧历八月,他在南京硬要搞一个受降仪式,把已被俘虏的宁王由他表演再次生擒,以满足他的求功欲望。本来,他老实实地回京,也就没事,谁知道,在回京途中,他又不安分了,他独自撑着一只小舟去捕鱼,结果,覆舟落水,得了重病,回京后不久,1521年旧历三月,便病死在豹房。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荒唐事就不一一道来,本来他立志献身于中国的喜剧事业也无可厚非,可千不该万不该他是个皇帝,是个一言九鼎的一国之君这就出大问题了。你自己闹可以,但不能让整个国家和人民都跟你一起闹。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权要不得的原因,很多皇帝可能他自己也不想做,但不幸生在皇家只得勉为其难了。他们本来在其他方面更有兴趣,象后唐李氏父子本来就是出色的词人,宋徽宗是很好的画家和书法家,这位正德帝是个喜剧天才,他后来的子孙朱由校明明是个木匠,可天杀的偏偏要他们当皇帝。结果皇帝当得一塌糊涂,毁了江山误了人民。

正德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不过他又荒唐得有些“可爱”,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他可能是患有“多动症”的毛病;智商也可能有问题,大概只相当于十来岁的孩子吧。他死时仅31岁,由于终生寻花问柳,未能生育一子,显然生殖系统也大有毛病。更为荒唐的是,他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居然想出了个娶个孕妇来瞒天过海的把戏。这件事被大臣知道后,群情激奋,纷纷上书痛陈皇家血脉,还以当年吕不韦进孕女的典故来提醒他,最终他才悬崖勒马,不然大明江山的血脉可就不明不白了。唉,封建社会,人治社会,肯定弊端很多啊!明知是个废物,也要承认他是“真龙天子”,也要口呼“万岁”,也要维护他的威信,岂不可悲!

所以他这个“武”字也算是高抬贵手,放他一马了,依我看给个“哀”字足已。不过“武”字也有肆意妄为,为非作歹,残忍暴力的意思。反观历史上以“武”为号的皇帝如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都是武功赫赫,现在后世居然出了个顽童,低能儿与他们并列“武”字,想来泉下也不肯瞑目的。

(11)明世宗朱厚璁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既无儿子又无兄弟,谁来继承大统?这就给文武百官出了一个难题。不过,封建社会已历经两千多年,承继的办法总会有的。在湖北省钟祥县城东北7.5公里的松林山处,有一座陵墓,叫显陵,俗称皇陵。这座陵墓有什么特别?原来,他是明孝宗弘治朱佑樘之弟兴献王的陵墓。在明武宗朱厚照死的前两年,兴献王已死去,本来这事与他无关,但他有一个15岁的儿子,叫朱厚璁,虽远在湖北安陆府,但经大臣杨廷和等商议,认为朱厚璁是继承皇位最合适之人,于是,朝廷派出大臣将朱厚璁迎至京城。1521年旧历四月,朱厚璁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又称嘉靖帝。

嘉靖即位后,诛杀佞臣江彬等,发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对正德先朝的弊政进行大胆改革,一时朝野欢呼。本来,一切都很正常,应该平稳过度吧,但是,偏偏,有一件事困扰着世宗和大臣们。原来,封建帝王的家世脉络是需要很清楚的,朱厚璁继承皇位,应该和先朝皇帝形成一种直系的关系,所以,当朱厚璁从安陆来到京城,尚未入城,大臣们就在郊外要搞一个仪式,接受皇太子即位礼,也就是,朱厚璁要过继给正德帝为儿子,有了这个仪式,他才能继皇帝位。本来,朱厚璁自己的父亲已死,过继给伯父明孝宗朱佑樘为儿子,即可做皇帝,也很划算吧。然而,这位15岁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认死理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兴献王的儿子,不是弘治帝的儿子,怎么也不肯变通。张太后及大臣等得急了,只好让步,先登基继位再说。

嘉靖不愧是一个孝子,即位后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陆接母亲蒋妃入京;第五天,就命群臣讨论给生父兴献王加尊号。杨廷和等认为,嘉靖既入嗣弘治,当称弘治为“皇考”,兴献王只能称为皇叔父,不可加尊号。在祭告生父时,还要自署名称侄。

这些,嘉靖当然不同意。后来,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大礼疏》,论证一番,认为嘉靖可以为生父及母亲加尊号,嘉靖看后很高兴,但张璁则遭到杨廷和等反对。其后,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反对加尊号,一派支持加尊号,互相争论,煞是热闹,当然,最后演变成一场政治斗争。嘉靖三年即1524年旧历七月,反对派联合208位官员,跪伏在左顺门,大呼弘治帝,嘉靖派人劝不听,于是逮捕为首者八人,一时群臣皆哭,声震阙廷。嘉靖大怒,又逮捕134人,其余80多人录名待罪,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创死亡,另有8人编伍充军。至此,这场明朝著名的“大礼仪风波”到了高潮,反对派也开始走下坡。一直到嘉靖七年即1528年旧历七月,嘉靖才得以诏告天下,尊皇考献皇帝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圣母蒋太后为“章圣仁慈皇太后”。大礼仪风波以嘉靖获胜告终。

这件事,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荒唐,嘉靖无疑是个孝子,但为了一个尊号,不惜与满朝文武官员对抗,而且对抗了七年之久,也很不值吧;不管怎么说,对比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嘉靖不是可爱可敬得多吗?另一点感触,虽说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但嘉靖也并非一手遮天,为了父母的尊号争取了七年才能遂愿;而当臣子的,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甚至可以跪伏哭喊,也还有些民主气氛吧,须知,我们有时连这一点的民主自由的水平也达不到,有些掌权者一句话就可以绞杀几十人甚至几百、几千人的肉体或政治生命,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啊!

不过,嘉靖除了是一名孝子之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有一件丑闻,可能还属史无前例的呢。嘉靖21年即1542年旧历十月的某一天中午,36岁的中年汉子嘉靖帝正在睡午觉,突然,有十几名宫女趁他睡着,闯进房来,像杀猪一样把他按住,用布蒙住他嘴脸,由杨金英在他脖子上结绳,两名宫女各拉一端,试图把他勒死。慌急之中杨金英把绳子系成死结,尽管宫女用力拉,还是没把他勒死。皇后方氏带人赶来,才从宫女手中救了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原来,嘉靖帝也是个好色之徒,频繁搜夺民间美女入宫。虽被抢入宫,如果能得到皇帝的爱宠,也算有幸吧,但是,这嘉靖对宫女们显然不是一般的玩弄,而是肆意凌辱,用现代的术语,就是“性虐待”,所以激起宫女的怨愤,于是便发生了这件“壬寅宫变”(这年为壬寅年)。如果嘉靖就此死去,他会不会是古今中外唯一这样死法的皇帝?

嘉靖还有一怪癖,他赏识人才、选拔人才,不是从政绩等方面去考察,而是看谁的祷告神灵的“青词”(写在一种青藤纸上)写得好,好象夏言,青词写得好,当上了首辅;于是,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官员就在这方面下工夫,严嵩也写了两篇文赋,受到嘉靖的赞赏,于1542年以礼部尚书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军机。其后,他与儿子严世蕃专权二十年,人称“大丞相、小丞相”,成为明代一位误国的大奸臣。对内,严嵩父子残害异己,如诬杀夏言;又制造杨继盛、沈练冤狱(史称沈杨冤狱)。对外,不事边防,使得北方俺答汗入侵,如1550年,俺答汗入侵古北口,直到北京城下,严嵩恐战败无法掩饰,不准诸将出击,以待鞑靼军掳掠后归去。事后,杀兵部尚书丁汝夔塞责。这事,史称“庚戍之变”。直到嘉靖晚年,嘉靖才罢免严嵩,处死严世蕃。

1566年,这是嘉靖45年,他已60岁,他想长生不老,已久不视朝,专事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不知这算不算一项世界记录。是年旧历二月,户部主事海瑞忍无可忍,愤而上疏,言辞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后果,所以预先准备好棺木,遣散童仆,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结果激怒了嘉靖,将其逮捕下狱。但嘉靖本人,终因服用丹药中毒,于十二月死去。

世宗的这个世字我的理解是“玩世不恭”的含义,从其大礼仪事件可见这个人对所谓传统,礼仪都不当回事,自己认准的就是真理,惹毛了皇帝都可以不做,真可称得上是玩家的极品啊!

(12)明穆宗朱载垕

世宗死后30岁的太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年号隆庆,又称隆庆帝。

隆庆帝也是一位偏重玩乐,胸无大志的皇帝,只不过,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国家政治以及国防都有了起色。隆庆即位后,重用首辅徐阶,起用张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间,方士、法师误国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误,徐阶等人将那些方士、法师全部论罪;又释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书获罪的大臣;此外,还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间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扰。倭寇者,是来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组成海盗集团,经常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嘉靖年间,戚继光受命抗倭,功绩显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势力,经常侵扰中原;隆庆即位后,戚继光又被调至北方抗击俺答;隆庆四年,俺答之孙与俺答发生冲突,弃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员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孙子,张居正等认为这是一个双方议和、安定边境的难得时机,于是,与俺答达成议和条约,封俺答为顺义王,从此,北方边境安宁,这事,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帝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于1572年旧历五月病死,时年35岁。

隆庆帝这个“穆”字我不好妄加猜度,大概是其人比较庄严肃穆的原因。传说他这个人比较沉默寡言,没什么主见。在朝会的时候一言不发,任凭大臣们在下面争论不休,即使是到了非得他出来表态的地步也三缄其口,以至于有些大臣认为他是个哑巴。但这点不列入正史,还是不加评论为好。

(13)明神宗朱翊钧

穆宗死后同年六月,10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又称万历帝。

这个神宗的“神”字真是用活了,真不知道后来的人怎么想到的,简直一字千金,再也找不到比此字更好的了。因为这个皇帝完全是个神经兮兮的人,放着上好的皇帝不当,躲在后宫抽鸦片,一抽就是25年,完全不理朝政,你说怎么不一个神字了得?

由于万历帝即位时才10岁,因此,政务须由他人代为处理,时年47岁的张居正晋升为内阁首辅,兼以皇帝师保的身份执掌朝廷大权。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裕王朱载垕府任侍读讲官。隆庆帝朱载垕即帝位,张居正入内阁,由于还不是首辅,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发挥。万历帝即位后,他成为首辅,而万历年幼,完全信赖于他,因此,张居正便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以医治明朝的腐败弊病。

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约束官吏;经济上,他推行“一条鞭法”,即将田赋和丁役两项合为一条,一律征银,抑制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开源节流;军事上,他采取精选良将、整修武备、练兵强防以及垦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万历初年,明朝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社会财力大增,国泰民安。当时中国的国力世界第一,各项指标上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国,据说但是存放在国库中的银子因为用不了,放得久了都发霉长毛;而粮仓里的粮食也因为吃不完很多都腐烂了。

万历十年即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病逝,葬礼隆重,追谥“文忠”。万历帝正值青年,正宜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万历我们说过,是个糊涂加神经病皇帝,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剧,他听信谗言,追夺了张居正的各种封号,不久还抄没其家,逼死其长子张敬修。没有了“师保”的的监督,他渐渐变得慵懒,加上徐阶、戚继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后去世,他开始讨厌奏章和朝会,有人给他出了奏章“留中”的处理办法,用现在的话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决。有了这主意,万历就有了借口,奏章不予处理;到后来,连每日的朝会也不举行了,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大理寺卿雒于仁作《酒、色、财、气》一文劝谏,被削职为民。万历帝还大肆搜刮民财,激起各地城镇人民掀起反税监的斗争。在东北方,努尔哈赤的势力正在兴起,后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万历帝对此不加防范。到了万历44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万历46年,努尔哈赤公开打出反明旗帜,侵犯明境;到了这时,明朝才感到后金的威胁。万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经过五天的激战,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明朝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

前面说过,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见朝臣,如今,万历帝可能破他的记录,是25年不见朝臣!后来终于见了一次。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会见一次朝臣?原来朝中出现了一桩案件,史称“梃击案”。万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突然有一位莽汉,手执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太监,幸好被其他人制服,并未危及太子。审问此人,原来他叫张差;如何进得宫来?原来是太监庞保和刘成引进的;而庞、刘二人,是郑贵妃的人,于是,人们便怀疑郑贵妃欲谋杀太子,好让她的儿子继位。但是,万历帝和太子对此案都不愿深究,只以疯颠奸徒之罪,杀张差于市,并毙庞、刘于内廷了案。“梃击案”是“明宫三案”之一。就因这一案,万历终于见了一次朝臣!

这“梃击案”梃击案”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高潮。这里,又得谈谈“国本之争”是怎么一回事。万历的王皇后无所出,万历与一年长王姓宫女偶然相遇,生下长子朱常洛。但万历所宠爱的是郑贵妃,他与郑贵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应封为太子,但万历和郑贵妃都想立常洵,这事关乎国之根本,于是,大臣力争,要立常洛为太子,万历一拖再拖,大臣再争,争了十五年,使得宫廷斗争变得错综复杂,其间又出现了不少“妖书”,影射宫廷嫡庶之争,弄得天下人心混乱。最后,万历也感到厌倦,才不得不册封常洛为太子。

万历48年即1620年旧历七月,当了48年皇帝、58岁神经兮兮的明神宗朱翊钧病死了。纵观万历一生,客观上说应该一分为二,不能单纯地说他是好是坏。总的来说,他前半生是好的,也就是张居正还在的时候,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能够善用能臣,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后世袁崇焕曾有评论“本朝以来,只有两个半明君,那就是太祖,成祖和半个神宗。”但在张居正死去之后他就不行了,飞快地堕落,腐败,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从现代精神病学分析,这可能与他长年所受的压抑有关,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一切听从张先生的,他始终循规蹈矩,在张居正面前大气都不敢出一下。好不容易熬到做了皇帝,以后这下可以独立一点了,想不到还是一样。因为从小就形成对他的敬畏甚至恐惧,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就像一头小象,你从小就把它用一根铁链拴起来。开始的时候它肯定要拼命挣扎,但越是挣扎越疼痛,却始终都挣脱不了,所以就放弃,认为这个铁链是无法摆脱的了。有了这个观念,即使后来它长成大象,已经能够轻易挣脱但还是不会去尝试。而万历就是那头可怜的小象,他即使当了皇帝,还是无法摆脱张居正这根铁链。所以后来他怎么会在张死后那样疯狂甚至变态地报复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说对于后来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在万历一代就注定了,他的儿孙们所做的不过是加快或是延缓这个过程而已。

(14)明光宗朱常洛

神宗死后同年八月,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年号泰昌。

光宗即位十几天,得病,服了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的泻药,病情加重;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一种红色的药丸,称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怀疑是郑贵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见不一,最后将崔、李二人谪戍了事。这事,史称“红丸案”,是“明宫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桩疑案;而他死后,还引出一案,这就是”移宫案“。光宗死后,太子朱由校只得15岁,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宠妾选侍李氏抚养,当时被控制在李选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继位后,李选侍会继续留在他身边,李选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恐怕会把持朝政,于国不利,于是,朝臣杨涟、左光斗等不让她与朱由校同居一宫,带领群臣硬闯乾清宫,将朱由校从李选侍手中夺出,迫使她迁至哕鸾宫,然后再给朱由校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议论很多,也成“明宫三案”之一。

光宗这个“光”字也选得妙,简直有戏绉的成分。他因为“梃击案”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等来皇位,才十几天还没来得及享受快乐就被阎王招去了。真是光棍一条,什么都没捞着!赤条条地来,光溜溜地去,挥一挥光膀,不带走一天快活。

(15)明熹宗朱由校

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权威总还是要嘛,就改成了熹。这个人完全是个孩子,整日就知道嬉戏玩乐,不务正业。1620年,15岁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又称天启帝。天启帝在位期间,年幼无用,且十分贪玩,凡声色犬马,草木鱼虫,不论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爱玩。前面已经说过,他本是一名不错的木匠,油漆工。他做的东西非常精致,有的甚至还可以动,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人会动,鸟会唱歌,水能流动。他可以一天到晚摆弄那些刨凿斧锯,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这样的再世鲁班本应去建设部或者设计院发挥他的特长,可以命运却偏偏安排他当了皇帝,而他也不怎么想做这个皇帝。这样的皇帝,怎会不受制于人?!他一即位,就受制于客氏和魏忠贤。

先说客氏。客氏原为农民侯二之妻,后当了朱由校的奶妈,朱由校对她的感情胜过自己的生母王贵妃。朱由校即位后,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再说魏忠贤,魏忠贤原名魏进忠,22岁时自宫当宦官,知道朱由校与客氏的关系,便拉拢客氏,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朱由校即位后,赐魏进忠世荫,不久又晋升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改名魏忠贤。自此,客氏与魏忠贤结成一党,人称“客魏”。不少官员开始倒向客魏一边,崔呈秀、许显纯等成为魏忠贤的干将。客魏把持朝政,安置亲信,称霸后宫,陷害忠良,连张皇后几次怀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产。

客魏的勾结专权,引起东林党人的警觉和不满,上书弹劾,于是,客魏决定要诬陷镇压东林党人。所谓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一个政治集团。神宗一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22年即1594年,无锡人顾宪成因主张立常洛为太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到许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邹元标、李三才、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叶向高、周顺昌、黄尊素等,被称为“东林党”。他们反对矿监、税监的掠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与在朝权贵产生了对立。天启三年,杨涟上疏,列举魏忠贤24条罪状,魏忠贤联合客氏在天启帝面前反诬杨涟等,于是,首辅叶向高以及赵南星、高攀龙、

陈于廷、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数十位大臣被革职,魏忠贤的党羽纷纷填补要职。

天启五年即1625年,魏忠贤再兴大狱,用诬陷手段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许显纯将他们六人在狱中折磨致死,这六位东林党人,史称“东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贤又兴大狱,要把已罢官归乡的七位东林党人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缪昌期、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害死。

高攀龙闻讯后焚香沐浴,投池自尽。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起苏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杀,文学家张溥写了一篇《五人墓碑记》歌颂。这六位东林党人,也在狱中被残害,史称“东林后六君子”。魏忠贤又指使人编《三朝要典》,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题,进一步打击东林党;更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点将录》等文件,想把党人一网打尽。

在排挤和迫害东林党人的过程中,魏忠贤建立了他的一支阉党队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党羽遍布各地,谁对客魏有不满,就被杀头。天启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如有人敢不从,定遭杀身之祸,所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铮铮铁骨,为了顾全边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着良心从军费中拨款为他在辽东建了一座。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堂堂万岁的无上尊号被当作了数字游戏,不能不所大明朝已真的气数已尽,无可救药了!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可谓登峰造极。

在天启年间,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天启6年即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余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袁崇焕率将士死守,打退努尔哈赤十多次进攻,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十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虽则如此,但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是越来越严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当道,忠良就会遇害,古今皆然。东林党那么多精英分子,也斗不过一个奶娘一个太监,似不可思议!不是天启昏庸,客魏又岂能坐大?又岂能大兴冤狱?

如果天启帝不死,客魏不知还要为害多久。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

(16)明思宗朱由校

天启七年即1627年,22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于没有皇子,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16岁的弟弟朱由检,是为明思宗(又谥怀宗、毅宗等),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思宗这个名字也很贴切,很客观地反映了崇祯悲剧性的一生。他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反对的人主要说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滥杀忠良,自毁长城;支持他的人说他年轻有为,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其实这两方面的评价都正确,崇祯这个人从个人品德上来说真是没得话说,是个模范丈夫,好男人,好父亲,对国家,工作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简直是个工作狂,老黄牛。比起他的父兄来,他简直是完人。他从不近女色,对老婆是忠心耿耿。有一次手下向他房间里派遣了几个年轻漂亮的宫女,被他痛骂一顿赶了出去,说国家都到这种地步了,怎么还想得到这些。他本身也很简朴,经常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但他的悲剧在于不懂管理艺术,太不相信人,个性太多疑,当机又不断,这种人在和平时期肯定是位有道明君,但处于大变乱的非常时刻就显得能力不够了。所以取名为“思”,是想让他好好思考,好好总结,到底是为什么自己费尽心血最终还是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了。

在崇祯帝即位后,虽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后,即对阉党进行分化和打击,接着将魏忠贤清除出朝,安置凤阳,后又下令逮捕。魏忠贤在途中畏罪自缢,被百姓分尸悬首示众。阉党干将崔呈秀自杀,许显纯被斩首;客氏则被宫人鞭打杀死在宫中的洗衣房中。

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东林党人,试图解除内忧外患,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纵然崇祯帝有雄才大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也有多疑软弱等缺点,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闯王,号称“八大王”。后高迎祥被浮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手下有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李自成虽号称“农民起义领袖”,但并非救民于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顽抗,都要大肆杀戮,对方坚守一两天,城破以后要杀十之三四;坚守五六天,城破以后差不多要斩尽杀绝,还要毁平城墙。每破一城他就弃之不顾,继续向前进攻。他曾三度围攻开封城不下,最后决黄河大堤,淹死兵民数十万人。可以说,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义,也是对中国十多年的大破坏!后来他的队伍中加进了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及夫人红娘子;举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献策等作谋士,情况稍好一点。我们过去有一种机械的评价标准:农民起义就是革命行为,就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让人感到是一种很牵强的理论。有作家穷一生之精力,写

出多卷本的小说,歌颂“李闯王”,让人难以卒读。崇祯帝面对这位大肆破坏、杀人如麻的“闯王”,能有什么办法?!

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东北边境,后金的侵略更加频繁,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奋力抵抗。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可怜崇祯帝自诩聪明,竟连这样弱智低级,古人《蒋干盗书》那样玩剩的计策都分不清楚,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也有种说法是崇祯杀袁崇焕并不是如此简单,他其实杀袁早已有之。一则是因为袁在上任之初答应他的五年平辽,结果没有实现,让他很失望;再者袁擅杀毛文龙,虽然当时因为要倚重他不得不忍气吞声,但在他心中已经埋下对袁的不满;还有作为边防重将,任由敌人杀到了首都,堂堂皇帝都要上城御敌,不杀他实不以平民愤;最后,袁公然反对自己的坚决主战政策,主张以战养和,并且和朝中大臣眉来眼去,里应外合,哪里把自己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所以这样看来,崇祯杀袁也不足为奇了。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崇祯14年,清兵攻锦州,四月,围城。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13万人援锦。八月,明军大败,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次年二月,清兵破松山,俘洪承畴,洪承畴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锦州,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明朝东北的主力被消灭,元气大伤。

1643年旧历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病死,享年51岁。礼亲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临继位,时年6岁,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睿亲王多尔衮(太祖14子)辅政。

崇祯17年即1644年,旧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同年,张献忠也在四川称王,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二月,李自成率军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关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内的崇祯帝,已经无力组织军民抵抗闯军攻北京,想急调宁远总兵吴三桂放弃关外,率军入关保护京师,但也已经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迟早的事。他16岁登基,一直生活俭朴,工作勤恳,吃穿住行从不讲究,声色犬马概不粘身,精力几乎都用在治理国事上,有时通宵不睡批阅公文。的确,除了枉杀袁崇焕,崇祯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内忧外患,回天乏术,也合该明朝江山在他手中丧失了!

旧历三月18日,闯王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后,崇祯帝先与儿子——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让他们到外祖家逃命;之后,召来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对她说:“你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儿落于敌手遭侮辱,他掩面挥剑刺向女儿,但没伤及要害,崇祯帝已悲痛得再也举不起剑。这个被斩断一臂的公主后来在民间传说中大出分头,我们所熟知的《碧血剑》中喜欢袁承志的阿九,《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父独臂老尼其实就是说的她。但那些都是小说野史,千万不要在历史上真的出了一位武艺超群,反清复明的公主。崇祯在杀了公主之后,又来到西宫,胡乱将袁妃等几位妃嫔斩杀。而宫女们,则纷纷投河自尽。之后,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现在的景山),在寿皇亭上吊自杀。他死后,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人们发现崇祯帝尸体时,见其披发掩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他丝毫没有从自身找毛病,不从根本上反省;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从祖坟被挖到江山沦丧,他却是无脸去见列祖列宗;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不过李自成见了这句话的发言让人深思,他说:“我怎么会伤害老百姓呢?因为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啊。”我想李自成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他自己也没有读懂所含的深意,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快就失败了。

不过怎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场的,死时不过33岁,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统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本来,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朱元璋那么有治国之才,攻下北京后,他和他的部下即骄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堕落,并一再贻误战机,加之冒犯吴三桂而使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南下,奋战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让人,也算惨痛而有益的历史教训。

本来,闲话明朝皇帝,至此可以结束了,但是,明朝是个有点特别的朝代,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顽抗了十余年,其间居然也组织了几个短命的小朝廷,史称“南明”,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轨迹,再多说几句吧。

南明(1)弘光帝朱由崧

在上文谈到万历一朝时,谈到有位郑贵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让她的儿子朱常洵继位。后来,阴谋不得逞,万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万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阳就国。朱常洵是残暴腐朽的家伙,在国中胡作非为,占得庄田二万顷。崇祯年间河南旱蝗成灾,他却广畜家产,淫乐无度。崇祯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把他杀死,饥民将他的血也分而饮之。

在城破之时,他的儿子朱由崧有机会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祯帝的堂兄。崇祯16年即1643年,他继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权就此灭亡,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决定拥立福王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马士英东阁大学士、太保;加封史可法东阁大学士。这时,弘光帝只知寻欢作乐,苟且偷安;在国难当头,还派遣太监到苏、杭一带挑选淑女,使得民间嫁娶一空。而执掌政权的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击闯军和清军之上,他起用魏阉党羽阮大诚为兵部尚书,排挤打击史可法,史可法只得离开南京督师扬州。起用阮大诚之举,更遭到东林党人以及复社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朝中党争又起。八月,马、阮向东林、复社人士报复,逮捕周镳、雷祚下狱,后将其杀害。阮大诚还要为魏阉翻案,重颁《三朝要典》,兴起大狱,罗织清流。九月,将领之中高杰、黄得功又发生内讧。弘光元年即1645年,宁南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讨伐马士英;马士英派黄得功抵御;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就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政权,清兵打到来时,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旧历四月,清多铎军渡淮河,明将刘泽清投降。清军统帅多尔衮致书史可法诱降,史不为所动;清兵攻扬州,史可法率众死守;城破时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清兵屠扬州,史称“扬州十日”。清兵渡长江,弘光帝逃往芜湖黄得功营中;马士英、阮大诚等均逃走,后均被清军俘杀。多铎入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等迎接。明将刘良佐降清,率军追弘光帝,黄得功力战而死,刘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次年,弘光帝被杀。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2)隆武帝朱聿键

1645年闰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键,被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在福州监国,不久称帝,年号隆武,史称隆武帝。清兵继续南侵,嘉定有反清起义,清兵进行了三次镇压,史称“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将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反对,撤往南澳岛一带继续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后被俘,死于福州。1645年闰六月,与隆武称帝同时,明朝的鲁王朱以海也在浙东被张国维、钱肃乐等人拥立为监国,但与隆武政权互相倾轧。1646年清兵攻浙东,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1662年在台湾病死。

(3)绍武帝朱聿擙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擙逃往广州,为明臣苏观生等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在位不到40天,广州即为清兵所破,他被俘后自杀。

(4)永历帝朱由榔

明神宗有一孙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帝死后,受瞿式耜等拥戴,在广东肇庆监国,11月称帝,年号永历。号召力达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农民军各部进行抗清斗争,一度声势很盛,但终因朝臣派系复杂,纷争不息,仍为清军所破。永历10年即1656年,永历帝被李定国迎入云南。1662年,被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至此大明帝国彻底灭亡。另外还有些杂牌军也立了些姓朱的人做皇帝,如明定武帝朱本铉,秦汉帝朱沘,闽帝朱文进等,都是短命之徒,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 :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本词条主要列出明朝君主,及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还包括明朝灭亡后,其皇族与官员南迁后所建立的,统称“南明”的各政权君主。全面介绍大明王朝16位皇帝的政治生涯,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到末代帝王崇祯帝,展现了统治中国长达200年之久的明王朝兴衰历程。

明朝历代皇帝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君主

[www.61k.com)主词条:明朝

庙号谥号名年号在位时间明德祖玄皇帝朱百六--明懿祖恒皇帝朱四九--明熙祖裕皇帝朱初一--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明兴宗康皇帝朱标--明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建文1398年-1402年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皇帝朱棣永乐1402年-1424年明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洪熙1424年-1425年明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宣德1425年-1435年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正统1435年-1449年明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景泰1449年-1457年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天顺1457年-1464年明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成化1464年-1487年明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弘治1487年-1505年明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正德1505年-1521年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朱祐杬--明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嘉靖1521年-1566年明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皇帝朱载垕隆庆1566年-1572年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皇帝朱翊钧万历1572年-1620年明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泰昌1620年明熹宗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朱由校天启1620年-1627年明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崇祯1627年-1644年明顺宗悼皇帝朱慈烺义兴1644年

相关人物成就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出生在1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值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红巾风暴席卷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取得了对整个军队的控制权。

此后,朱元璋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的时候,扩充队伍,领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权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应天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363至1367年间,朱元璋先在鄱阳湖彻底击溃比自己势力强大的陈友谅,自称吴王。后又消灭浙江的张士诚,灭韩林儿,雄据长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将徐达、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都城。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蒙古大漠,元朝灭亡。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几年的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他在位期间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时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国之后,他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1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称帝三十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明中都安微凤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继,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与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困,称帝后的生活还是较为朴素、节俭,不喜欢饮酒。江南行省的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处理政事,学习治国,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赞同爸爸杀功臣。每当朱元璋要杀功臣时,他总是要加以劝阻,要求爸爸以仁慈为本,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为此父子经常发生争执。据说一次朱元璋要惩处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了皇帝赦他,皇太子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标劝谏爸爸。朱元璋不言语,第二天故意将一条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从此惊吓成病,郁郁而终。

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50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做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又怕皇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将傅友德、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并规定谁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论处,格杀匆论,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从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崩于南京西宫。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卒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大明嘉靖年间改谥开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明惠宗-朱允炆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长孙,太祖病后继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叔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大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之际,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长子朱标早逝)。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1个建文,1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1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爸爸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犹欠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9个州,三19个县以及1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1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的时候,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叔)“拥重兵,多不法”,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于是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1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啊。”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1个悲剧人物。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1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

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谥为惠宗让皇帝,后清乾隆年间,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明成祖-朱棣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攻败侄儿建文帝后称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旧史家所说:“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样,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岁就被爸爸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于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1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的。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而获得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使朱棣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并屡次统帅诸将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镇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对,当建文帝的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并援引《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1个僵持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为清除建文余党采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宫三日,杀死了皇宫中大部分的宫人、女官和太监。接着,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齐泰、黄子澄先后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体)。兵部尚书铁铉被捕后押到京城,见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辩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朱棣又命人当场将他一刀一刀地割死。文学博士方孝孺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宫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几天后,朱棣命他为自己登极草拟诏书,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哭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不会写的。”朱棣说:“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声说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说完拾起笔写了几个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贼篡位”,气得下令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和门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杀死。对于愿意降服的建文帝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朱棣却又能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朱棣虽然对建文帝的削藩决定不满,但他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也决定削藩。朱棣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朱棣首创了东厂等特务机构比西方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但这也埋下了以后宦官专政的祸根。明成祖朱棣派谴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1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扬大明国威于海外。

同时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宫),重修砖构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代长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满清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籍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因为清朝“文字狱”很厉害,有很多内容被删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如此一本经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毁于英法联军。

明永乐十年以后,明成祖朱棣开始了御驾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御驾北征,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虽然他已65岁,且久病风痹,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只得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皇太子朱高炽。

帝故还京后,被谥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长陵。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明仁宗-朱高炽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一年,病崩,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炽,公元1395年被册封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2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

明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的时候,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之际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大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是为大明仁宗皇帝,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为了削减财政,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1个空前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爱;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公元1425年(明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仅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的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作为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明宣宗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在位十年,病崩,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1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1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8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爷爷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爸爸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爸爸的皇位还没有座热,10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爸爸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1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1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国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长远来看,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废后风波是他的1个错误,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这些称号对于宣宗皇帝来讲都并不夸张。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皇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皇太后方能决定。不久病故于乾德宫。一代明主就这样撒手人寰,享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故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英宗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病故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崩,享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1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风波,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1个错误。

这样1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是为明英宗皇帝,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少,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

而当时的蒙古(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2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皇帝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皇帝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1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皇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七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1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即大明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历史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天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八年前的正统英宗皇帝,正在众人犹豫的时候,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三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1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1大错误。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皇帝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皇帝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习俗得以结束。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之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公元1464年(大明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皇帝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大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帝崩,遗诏罢宫妃殉葬。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明代宗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三十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皇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是为大明代宗皇帝。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叔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1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明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册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她母子修建了成王府,供她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之际,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怒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合力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共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2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终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皇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皇位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风波,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朱祁钰都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朱祁钰商议,但是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皇帝复辟。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他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被英宗下令拆毁。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

朱祁钰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

明代宗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王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剧而告终。


明宪宗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英宗病故后继位,在位23年。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终,享年41岁。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皇帝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父明代宗即位后,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就开始考虑如何废掉他,而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朱见浚被废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为皇太子的朱见济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样不仅他的爸爸夺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他爸爸改元天顺,也将他改名朱见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大明天顺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是为明朝第八代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

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不顾明代宗曾废掉自己的皇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朱见深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

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为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但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严重,官吏对百姓的压榨,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并且这种情况不断恶化。百姓终于忍无可忍,荆襄爆发了刘千斤起义,广西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归于失败,但已经为明朝的政治敲响了警钟。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大明成化朝最显眼的两位人物都出自这次战斗的俘虏,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汪直,另1个就是明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见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监汪直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由于起义的失败,起义军的成年男子被杀,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汪直就这样进宫做了太监。由于他善于钻营,而且又攀附上了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万贵妃,因此官运亨通。大明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而汪直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汪直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可以说汪直所到之处,就像闹了一场蝗灾。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弹颏,宪宗皇帝也因此对他失去了兴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监军过程中索性将他留在了边关,之后又将他贬到了南京,大太监汪直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

明宪宗朱见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1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1个外戚乱正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他紧紧笼络住明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报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的早夭,为避免失宠,他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险些使明宪宗朱见深断了子嗣。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 明宪宗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皇太子朱佑樘基位。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明宪宗在位24年后去世,时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葬北京昌平茂陵。


明孝宗

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历代皇帝-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南明君主 _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8年,病崩,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的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妈妈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大名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1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1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皇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1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1个出生于冷宫的1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之际,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1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1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明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1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的时候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由于先天体弱,明孝宗朱佑樘36岁时病故于乾清宫。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长子,孝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三十岁。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2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1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8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是为大明武宗皇帝,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这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坐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1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後,後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有一次,武宗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在巡查的过程中正值鞑靼小王子带领五万大军南下骚扰。他心血来潮,亲自带兵赶到应州去迎战。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1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墓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明武宗病故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明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大明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故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骢(公元1507-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孙,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在位45年,因服丹药而病故,终年六十岁,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明世宗朱厚骢,兴献王朱佑杬长子。明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骢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是为明世宗皇帝。

明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之际,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爸爸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明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之际,1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1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为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皇帝终于如愿地将爸爸追尊为明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爸爸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1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处理他,由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间,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立朋党,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当时明朝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诸边军粮大半贿赂了当朝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蒙古鞑靼部的骚扰。同时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的叛乱。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特别是大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吏称“庚戌之乱”。

在东南沿海,由于权臣的误国,使得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这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也不能抵消嘉靖帝的过失。

而在北京深宫之内,却暴发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1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端逮捕入狱。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3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明穆宗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穆宗朱载垕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故,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

朱载垕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一朝因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同时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一般贪官罢免官职,而对于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治其罪。与此同时,隆庆帝又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不过蒙古人并没有进攻北京,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此次事件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时期这些作为都是超过前朝的。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1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国运中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1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公元1572年闰三月, 明穆宗朱载垕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

朱载垕病崩后,被谥为庄宗,庙号为穆宗。

大明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崩于乾清宫。卒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病故后继位,在位48年,病崩,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1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皇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大明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明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皇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之际,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1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大明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全面否定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1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史称“万历3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造成国库空虚。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的时候,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7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明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称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叫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1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万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明光宗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神宗病故后继位,在位仅一个月,因病后服红丸而死,终年36岁,葬于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3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在位仅1个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爸爸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妈妈。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朱常洛当上太子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现中规中距,让明神宗无话可说。

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之际,宫中却发生了“梃击案”。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3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官员全都释放,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加上即位之初政务繁忙及身体赢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经内医崔文升诊视,服用了泻药。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泻达43次,病情日趋恶化,不敢再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气喘减缓,食欲大开,病情稍见好转,接着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有人说这红丸是用女子经血和参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为之一振,但他不堪猛补,所以死去;有人则因郑贵妃请封皇太后而不许,怀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1大案。

泰昌帝做皇帝仅1个月,史称“一月天子”。此时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缮,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为庆陵。庆陵中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3个皇后。

卒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病故后继位,在位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于公元1620年9月病死后,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和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他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入据乾清宫。朝臣杨链、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则不让李选侍与朱由校同居一宫,迫使她迁居哕鸾宫,然后于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是为大明熹宗皇帝。这一事件史称“移宫案”。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多加尽力,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但在后宫之中,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这2个毒瘤就是魏忠贤与客氏。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客氏是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而贪权,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决心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熹宗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但他却因此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魏忠贤常常趁熹宗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他总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搬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都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这时,国内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山海关外,后金政权又步步进逼,使大明王朝面临灾难。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大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就在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政的熹宗皇帝都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因嬉乐过度,面无血色,虚弱乏力。

公元1627年,熹宗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1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熹宗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卧房,命他继位,8月乙卯日病逝。终其一生,在位七年。

熹宗皇帝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叫为天启皇帝。

卒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


明毅宗

明毅宗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三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白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列祖列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殉国。

明朝告亡。

李自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人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满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叫崇祯

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后金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明朝历代皇帝_明朝历代皇帝 -南明君主

主词条:南明

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明安宗奉天尊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仁孝简皇帝朱由崧弘光1644年-1645年明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隆武1645年-1646年明文宗-朱聿鐭绍武1646年明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永历1646年-1661年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1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1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爸爸,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妈妈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1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1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都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南明永历帝 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四十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1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叫为桂王。


南明绍武帝 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

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1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鲁王——朱以海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

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 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南明定武帝 韩王——朱本铉

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

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

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叫为韩王。


南明隆武帝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1646),小字长寿。明太祖九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唐王爵,居南阳。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护军勤王,废为庶人,置于凤阳。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乐。弘光亡,受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于福州监国。旋即帝位,年号隆武,曾联络各地抗清义军,并屡议出师北伐,然受制于郑芝龙,且与浙东鲁王政权互相倾轧,终无所成。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杀。永历朝尊为思文皇帝。

三 :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君主 主词条:明朝庙号谥号名年号在位时间明德祖玄皇帝朱百六--明懿祖恒皇帝朱四九--明熙祖裕皇帝朱初一--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标--明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建文1398年-1402年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永乐1402年-1424年明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洪熙1424年-1425年明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宣德1425年-1435年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正统1435年-1449年明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景泰1449年-1457年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天顺1457年-1464年明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成化1464年-1487年明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弘治1487年-1505年明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正德1505年-1521年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朱祐杬--明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嘉靖1521年-1566年明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隆庆1566年-1572年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万历1572年-1620年明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泰昌1620年明熹宗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朱由校天启1620年-1627年明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崇祯1627年-1644年明顺宗悼皇帝朱慈烺义兴1644年
相关人物成就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www.61k.com”

时值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红巾风暴席卷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取得了对整个军队的控制权。

此后,朱元璋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扩充队伍,领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权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应天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363至1367年间,朱元璋先在鄱阳湖彻底击溃比自己势力强大的陈友谅,自称吴王。后又消灭浙江的张士诚,灭韩林儿,雄据长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将徐达、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都城。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蒙古大漠,元朝灭亡。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几年的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他在位期间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时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国之后,他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称帝三十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明中都安微凤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继,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与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困,称帝后的生活还是较为朴素、节俭,不喜欢饮酒。江南行省的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处理政事,学习治国,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赞同父亲杀功臣。每当朱元璋要杀功臣时,他总是要加以劝阻,要求父亲以仁慈为本,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为此父子经常发生争执。据说一次朱元璋要惩处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了皇帝赦他,皇太子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标劝谏父亲。朱元璋不言语,第二天故意将一条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从此惊吓成病,郁郁而终。

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五十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做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又怕皇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将傅友德、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并规定谁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论处,格杀匆论,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从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崩于南京西宫。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卒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大明嘉靖年间改谥开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明惠宗-朱允炆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长孙,太祖病后继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后不知所终。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大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长子朱标早逝)。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犹欠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于是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啊。”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

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谥为惠宗让皇帝,后清乾隆年间,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明成祖-朱棣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攻败侄儿建文帝后称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旧史家所说:“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样,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于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的。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而获得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使朱棣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并屡次统帅诸将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镇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对,当建文帝的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并援引《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僵持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为清除建文余党采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宫三日,杀死了皇宫中大部分的宫人、女官和太监。接着,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齐泰、黄子澄先后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体)。兵部尚书铁铉被捕后押到京城,见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辩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朱棣又命人当场将他一刀一刀地割死。文学博士方孝孺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宫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几天后,朱棣命他为自己登极草拟诏书,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哭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不会写的。”朱棣说:“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声说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说完拾起笔写了几个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贼篡位”,气得下令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和门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杀死。对于愿意降服的建文帝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朱棣却又能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朱棣虽然对建文帝的削藩决定不满,但他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也决定削藩。朱棣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朱棣首创了东厂等特务机构比西方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但这也埋下了以后宦官专政的祸根。明成祖朱棣派谴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扬大明国威于海外。

同时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宫),重修砖构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代长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满清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籍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因为清朝“文字狱”很厉害,有很多内容被删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如此一本经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毁于英法联军。

明永乐十年以后,明成祖朱棣开始了御驾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御驾北征,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虽然他已65岁,且久病风痹,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只得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皇太子朱高炽。

帝故还京后,被谥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长陵。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明仁宗-朱高炽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一年,病崩,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炽,公元1395年被册封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

明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大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是为大明仁宗皇帝,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为了削减财政,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空前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爱;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公元1425年(明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仅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的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作为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明宣宗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在位十年,病崩,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国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长远来看,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废后风波是他的一个错误,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这些称号对于宣宗皇帝来讲都并不夸张。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皇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皇太后方能决定。不久病故于乾德宫。一代明主就这样撒手人寰,享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故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英宗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病故后继位。他两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崩,享年38岁,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风波,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错误。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是为明英宗皇帝,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继位初期,由三杨及张辅等人辅政,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他年幼贪玩,宠信太监王振,随着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后宫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大臣下狱者不少,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

而当时的蒙古(即北元)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皇帝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皇帝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皇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七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即大明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历史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天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八年前的正统英宗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三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错误。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皇帝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皇帝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习俗得以结束。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之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公元1464年(大明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皇帝朱祁镇病逝于文华殿,享年38岁。朱祁镇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大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帝崩,遗诏罢宫妃殉葬。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明代宗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皇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是为大明代宗皇帝。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第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明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册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成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怒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合力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共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终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皇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皇位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风波,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朱祁钰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朱祁钰商议,但是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皇帝复辟。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他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被英宗下令拆毁。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

朱祁钰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

明代宗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王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剧而告终。

明宪宗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英宗病故后继位,在位23年。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终,享年41岁。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皇帝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就开始考虑如何废掉他,而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朱见浚被废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为皇太子的朱见济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样不仅他的父亲夺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他父亲改元天顺,也将他改名朱见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大明天顺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是为明朝第八代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

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不顾明代宗曾废掉自己的皇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朱见深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

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为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但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严重,官吏对百姓的压榨,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并且这种情况不断恶化。百姓终于忍无可忍,荆襄爆发了刘千斤起义,广西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归于失败,但已经为明朝的政治敲响了警钟。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大明成化朝最显眼的两位人物都出自这次战斗的俘虏,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汪直,另一个就是明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见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监汪直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由于起义的失败,起义军的成年男子被杀,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汪直就这样进宫做了太监。由于他善于钻营,而且又攀附上了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万贵妃,因此官运亨通。大明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而汪直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汪直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可以说汪直所到之处,就像闹了一场蝗灾。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弹颏,宪宗皇帝也因此对他失去了兴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监军过程中索性将他留在了边关,之后又将他贬到了南京,大太监汪直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

明宪宗朱见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正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他紧紧笼络住明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报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的早夭,为避免失宠,他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险些使明宪宗朱见深断了子嗣。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 明宪宗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皇太子朱佑樘基位。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明宪宗在位24年后去世,时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葬北京昌平茂陵。


明孝宗

明朝历代皇帝 明朝历代皇帝的明朝君主明朝历代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8年,病崩,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非常的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大名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皇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明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由于先天体弱,明孝宗朱佑樘36岁时病故于乾清宫。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长子,孝宗病故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30岁。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是为大明武宗皇帝,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这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坐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後,後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有一次,武宗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在巡查的过程中正值鞑靼小王子带领五万大军南下骚扰。他心血来潮,亲自带兵赶到应州去迎战。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墓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明武宗病故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明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大明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故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骢(公元1507-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孙,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在位45年,因服丹药而病故,终年60岁,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明世宗朱厚骢,兴献王朱佑杬长子。明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骢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是为明世宗皇帝。

明嘉靖帝继位之初,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明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为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皇帝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明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专制统治。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处理他,由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间,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立朋党,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当时明朝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诸边军粮大半贿赂了当朝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蒙古鞑靼部的骚扰。同时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的叛乱。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特别是大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吏称“庚戌之乱”。

在东南沿海,由于权臣的误国,使得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大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这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也不能抵消嘉靖帝的过失。

而在北京深宫之内,却暴发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被一个婢女发现,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架,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端逮捕入狱。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明穆宗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骢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穆宗朱载垕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故,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

朱载垕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一朝因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同时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对于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对于一般贪官罢免官职,而对于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治其罪。与此同时,隆庆帝又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进逼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不过蒙古人并没有进攻北京,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此次事件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关心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他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时期这些作为都是超过前朝的。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明朝曾多次颁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垕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国运中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公元1572年闰三月, 明穆宗朱载垕得病,休养了二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

朱载垕病崩后,被谥为庄宗,庙号为穆宗。

大明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崩于乾清宫。卒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病故后继位,在位48年,病崩,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皇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大明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明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皇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大明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全面否定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造成国库空虚。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明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八月丙申日病逝,万历皇帝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明光宗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神宗病故后继位,在位仅1个月,因病后服红丸而死,终年36岁,葬于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在位仅一个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朱常洛当上太子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现中规中距,让明神宗无话可说。

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的时候,宫中却发生了“梃击案”。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官员全都释放,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加上即位之初政务繁忙及身体赢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经内医崔文升诊视,服用了泻药。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泻达43次,病情日趋恶化,不敢再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气喘减缓,食欲大开,病情稍见好转,接着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有人说这红丸是用女子经血和参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为之一振,但他不堪猛补,所以死去;有人则因郑贵妃请封皇太后而不许,怀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一大案。

泰昌帝做皇帝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此时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缮,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为庆陵。庆陵中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三个皇后。

卒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病故后继位,在位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于公元1620年9月病死后,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和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他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入据乾清宫。朝臣杨链、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则不让李选侍与朱由校同居一宫,迫使她迁居哕鸾宫,然后于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启”,是为大明熹宗皇帝。这一事件史称“移宫案”。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多加尽力,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但在后宫之中,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这两个毒瘤就是魏忠贤与客氏。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客氏是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而贪权,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决心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熹宗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但他却因此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魏忠贤常常趁熹宗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他总厌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据此滥行赐赏,大施刑罚,造成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横祸,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搬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这时,国内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山海关外,后金政权又步步进逼,使大明王朝面临灾难。

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王朝的威胁。熹宗听信谗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大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根据辽东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却不顾当时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熹宗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对经、抚之争作出合理决断,以致后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余城。在阉党策划下,熹宗杀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将孙承宗、袁崇焕亦遭猜忌,被革职,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就在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政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因嬉乐过度,面无血色,虚弱乏力。

公元1627年,熹宗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熹宗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卧房,命他继位,8月乙卯日病逝。终其一生,在位七年。

熹宗皇帝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又称为天启皇帝。

卒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

明毅宗

明毅宗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白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列祖列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殉国。

明朝告亡。

李自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人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满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

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后金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本文标题:明朝历代皇帝-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853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