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孙思邈养生
孙思邈养生导言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名医睿哲,代有人出。他们进而治病救人,退而保身长全,脐身于长寿之域者,为数不少。其中堪称医家长寿之最的,恐怕要数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了。孙氏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家居鉴山之畔,约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余岁,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十一位帝王。北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故而隐居太白山中,号“太白处士”。他终生不慕仕进,隐居山林,研究医学和养生之道,人称“药王”又号“真人”,时人以神仙视之。其品性高雅,医德高尚,深怀慈悲悯恤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对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见彼痛苦,若己有之”,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以孙氏死后,人们在其故乡鉴山之畔建立药王庙,千百年来,香火兴旺。
孙思邈幼年聪慧过人,日颂千言,人称“圣童”。然而他却不慕仕途,从少年时期就立志研究医药学,从“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致力于医道,博览群书,精勤不倦。又能虚心求教,若有“一事之长于已有,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氏博学多闻,喜谈老庄之学,通晓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唐初知名人士如宋令文,卢照邻等,均执师礼以事之。魏征等奉敕修齐、梁、周、陈书及隋史时,恐有遗漏,曾多次向孙氏请教。孙氏向他们话说齐周间事,如历历在目。
孙思邈集毕生之学验,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二书内容极为丰富,不啻为中医百科全书。其家产资财全部耗费到医药费上,因此而问津医道,广求博采,通晓养生之术,长年隐居山林,修身养性,终身受益无穷,得以善终其天年。唐初太宗即位,召真人出山到长安,其时真人已逾百岁,依然耳聪目明,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直到晚年高龄,仍能为人医病疗疾,著书立说。至唐高宗永淳一年(公元682年)去世时(据郭霭春《中国医史年表》),其尸停床月余,容颜不变,及举尸就木,身轻“犹如空衣”,时人以为成仙升天。其实,孙思邈本人并不相信神仙之道,他曾明确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祟。”所谓养性之术就是养生的种种方法。这些养生方法是切实可行、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如果不了解这种养生之术,不身体力行,那么,“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孙思邈把它一生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写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中,名曰“养性”、“养老”、“退居”、“食治”等,其内容不求玄虚,但求实用,以便后人能够行而有效。他说:“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孙氏所传授的方法,简便易行,不违人情常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行,而收效甚宏。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使旨约而瞻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总结其养生要诀,归纳为十大要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实用而有效,故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其论述养生之道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其说其术来源于医、道、佛、儒四家,又是孙思邈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总结。
幼年的孙思邈体弱多病,罹患风冷之疾,经常求医服药,以致“摒外缘”以养神。孙思邈的所谓“啬神”其意义就在于强调人身“神”的重要性,指出养生的首要方法就是从各个方面珍惜人身之神,即珍惜保存精力,不妄作劳,以求健康长寿而尽其天年。孙思邈把人的生命比喻作一盏燃烧着的油灯,油尽灯灭生命也就完结了。油的多少虽然不能改变,但点燃的方式不同,燃烧的时间长短也就大不相同。用大柱点燃亮的时间短,用小柱点燃亮的时间长。所以人生大限不过百年,而节护适当即可延寿。
孙思邈养生 — 啬神以养性
首先,啬神之法也即养性之术。所谓养性,就是要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性,“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善则内外百病不起,灾害无由以生。孙氏所说的“性善”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问题。他看到了当世之士的通病,“孜孜汲汲,追逐名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甚至白首没齿,仍无觉悟,贪得无厌,放纵以亡。这是造成人早衰早逝的重要原因。因此,他针对性地提出,欲养生者,必须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身居乱世纷争之中,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得虚无之守,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此则德全而神聚,神无外散之耗,而能尽长远之用。孙思邈的一生正是无为而治的一生,性甘淡泊,不慕仕途,长期隐居山林,于名于利,视如子虚乌有。北周静帝时,杨坚辅政,欲请孙氏出山,授以国子博士,位高名显,然孙思邈称疾不就。唐初太宗李世民即位,天下大治,广召贤士,请孙思邈至长安,欲授以爵位,孙思邈又坚辞不受。后高宗李治再次召见,拜谏大夫,孙思邈力辞。乃赐予良马及都阳公主府邸为宅。未几,孙思邈坚请回山,仍过其隐居生活。其一不做官,二不为名,三不谋利,于功名利禄,看有似无,较之时俗之徒,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者,一者德高神全,故能寿逾百岁而动作不衰,一者德卑神散,未半百而衰而亡,高下自见。
啬神之要,又须节制情志,和七情以养神。神者为心所主,表现为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分属于五脏,过用则能伤五脏。心主喜,暴喜则伤心;肝主怒,大怒则伤肝;脾主思,久思不解则伤脾;悲忧属肺,悲哀忧愁则伤肺;肾主恐,大惊卒恐则伤肾。七情虽分属五脏,但总为心神之运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格。”欲养生者不可不节制情志活动以养心神。真人谆谆告诫“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不遵此戒,必损神殒命。惟其不犯者,可得长生。真人的用意在于劝导人们注意调和情志,不可恣意过用,用得其中,益于养生,用得其过,反误性命。这是一种深得儒家中庸之道的养生观。以儒家中庸之道接人待物,亦是养性啬神的一个重要方面。真人指出,善养生者要做到“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用意过深,皆能损性伤神。同样的道理,对值得称赞的人或事,“亦不用深赞”,过分地赞誉,无异于虚伪;对应当批评的,“亦不用深毁”,批评贵在适当,勿令过也。接人待物,须用心平等,不可偏颇,一旦发现有偏,即当自心改正。对待自己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要知足常乐,家境贫困,勿以贫而自卑,家境富庶,无以富为自傲,无论贫富,均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可因贫富的景遇而改变心志性情。这样才能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深心至诚,恭敬尽礼,与人为善,这就是孙思邈处事的准则。对待自己则要“勿令心有不足”,一旦发现自己有不足之心,就须“自抑之勿令得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得多欲多求,“多求则心疲而志苦”,而陷入孜孜汲汲追逐身外之物的境地,必然伤神而害生。故常须“内省身心”,使“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以全神而长生。
孙思邈把他养生啬神的经验总结成“十二少”,其曰:“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反之则为十二多,多则有伤人之忧。“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权”。以十二多不除,皆能伤神夺志,使营卫失度,气血妄行,危害人生,百病由此而生。故为养生之大忌。真人谓之“丧生之本”,不可不慎也。
上述十二多、十二少,规定了养生者的行为规范。其核心要则不过独立守神,不受外界干扰而已。真人命之曰“屏外缘”,真人初入太白山修道,即从此十二少做起,他说:“勿外缘者,真人初学道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能摒弃一切外来干扰,独立于世俗随习之外,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那么,疾病无由以生,长寿可得而至矣。啬神之法,一言以蔽之,“屏外缘”而己。
孙思邈养生 — 慎言语以防耗气
言语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构成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运用最多最广的生理功能之一。因此,孙思邈把养生贯彻到言语方面是深有道理的。所谓养生须“从四正”,四正者,言行坐立,言为四正之首。俗话说,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表白,心正才能言正。所以孙思邈强调“言最不得浮思妄想。”要象孔子说的那样“思无邪”,只有心无邪念,言语才能得其“正”。譬如,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日清晨起床后,筹划一日安排,“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言谈话语都应当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而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或在钱财虚誉上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可见言语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剖露,慎言语就要从端正心念做起。
慎言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防止多语伤气。人的说话发声,虽说出于喉,却是元气之运用,故元气充沛的人说话声音洪亮,能长时间诵读而不觉疲劳,而元气不足的人不但说话的语音低微,而且说话的时间也不能持久。可见,言语诵读总是会消耗元气。孙氏要求人们“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不致无谓地耗散。再者,要注意不得边行路,边说话,否则“令人失气”,欲言语时,先停下脚步,然后开口说话。这里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人的言和行都是以“气”为动力的,既言且行,就会加重“气”的消耗,不利养生,况且在快步行进中高声说话,还会给外邪以可乘之机。孙思邈的这种慎言语的观点和方法是把养生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方面,极有道理,而又易被忽视,对于今天卫生保健很有指导意义。
凡言语发声于喉间,而根源于气海。根据这个理论,孙思邈提出了一种言语养气方法,即“凡言语读诵,宜常想声在气海中。”气海在人脐下,道家名曰丹田,是元气会聚之处。言语本能伤气,若能于言语时,着意于气海,想象声音自气海中发出,则能起到意守丹田的作用,无疑于把言谈诵读变成了一种气功锻炼,真是一种绝妙的养生法。
慎言语是多方面的。例如,进食时不可言语,若边说话边进食,就会使人患胸背疼痛之病。我们知道进食时说话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但影响咀嚼和消化,而且还会因不停的说话而吞下大量空气,甚至引起呛食等。孙氏还要求注意寝卧后不可言谈笑语。他认为人的“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人在卧床状态下五脏未悬,故不可言谈而强令之发声。这种观点来源于五音通于五脏的理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在寝眠前大声言笑会兴奋神经,影响入睡。孙氏还指出人在冬季尤须慎言语,不可“触冷而开口大语”。
总之,孙思邈的“慎言语”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若能予以重视,则又人人可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慎言语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一法。足见孙思邈的养生是于平常处见奇妙,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融养生于日常言行之中,斯为孙氏养生之妙。
孙思邈养生 — 严守禁忌以防伤损
禁忌是对于有背于养生之道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使人严格遵守不致违反,这样才能确保养生效果。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天伤也。”
养生禁忌是多方面的。
在德行方面,要做到“修善积德。”一切违背德行的行为都在禁忌之列、就是连“恶”的心思意念也不能有;要“常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印念杀”,“常念信勿念欺”。若在空山旷野或大庭广众之中见到“殊妙美女”,不可注目凝视而起爱慕之心,如此等等,反映了养生家对高尚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
从日常生活起居来讲,注意避免贼风邪气的侵袭,卒逢大风暴雨雷电雾露冰雹,宜入室闭户,安心静坐以避之。尤其是冬月大温,夏月大凉;尤勿犯之,以免天行时气之侵。若空腹时,须得避触尸臭气,否则令人病,若必须处理尸体等,宜先饮酒,以避毒气。足见孙氏对禁忌用心之细微。
在饮食方面,慎饮食已包括了多方面的禁忌。此外还指出了食物不宜过冷过热;因为“热能伤骨,冷能伤肺”。并规定了冷热取舍的标准,“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尤其是明确指出多饮酒的坏处,“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所以“饮酒不欲使多”,“勿令至醉”,酒醉后不可当风不可露卧、不向阳、不可扇之、不可房室,都是极为重要的禁忌。
在男女房室方面,“凡新沐、远行、乏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痉、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又须避忌“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蜺地动”。若犯之则“损入神”,男女皆病,生子亦有残疾或低智。一年当中,四月纯阳用事,十月纯阴用事;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对事之月也”。
总之,善摄生者,须慎于忌讳,“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择其要者,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终身皆有避忌,所谓“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岁之忌者,暮须远内;终身之志者,常须护气”,及“暮无燃烛行房”。所谓“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一接损一岁之寿”。慎之慎之,切勿犯也。
孙思邈养生——重养形以强体
所谓养形,即修身之道。形体属阳,乃精之外现,形即身形,所以载气者也。孙思邈从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养形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他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形的要妙在于“常欲小芍,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这就是说要注意使身体保持适度的活动,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能使人气血流通,经脉调和。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劳,避免勉强去做力不能及的事。否则就会损伤身体,有害健康。例如,“久听伤神,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所以应该避免“久行久立久卧久视久听。”养形即所以治身,治身就好比治国。治理国家必须量力而行,不可耗伤国力。治身也需要节用能力。人的能力不管是生来即有的本能还是后天获得的技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人既具能力,就不能不用,不用则废而退。但又不能过用,过用则有损健康。人生在世,总是过用其力者多。孙氏指出,过用其力,不知养生就好比用冰制的盘子盛汤,用羽毛巾包火一样,其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例如:
才能根本达不到却强欲追求过高的目标;
力气不能胜任而勉强努力举重;
忧思不解、暴怒不息、悲哀不节、喜乐过度;
汲汲戚戚,患得患失;
长时间的言谈笑语或大声欢呼哭泣;
作息没有规律,随心所欲,睡眠过少过多;
挽弓引弩或跑跳过于用力以致气喘吁吁;
饮酒沉醉呕吐或饱食旋即卧床;
男女久不交会或房室太过;
……
上述诸项皆是常人所为,而均有害于身体,为养生之大忌。所以孙氏指出:“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所有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养生的重要方法,不可因其琐碎而忽视之,所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未病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至于睡眠,尤有讲究。寝处宜随时调整卧时头部的方向,春夏宜向东,秋冬宜向西,不宜向北而卧,床铺也不宜靠于墙壁北面。睡觉时要养成闭口的习惯,张口睡觉易损伤气津,久成消渴,而且外邪易从口入。睡时的姿势以屈膝侧卧为佳,较之仰卧或俯卧更能恢复体力。所谓“睡不厌踧,觉不厌舒。”就是说睡眠中宜踡屈身体;觉醒时宜舒展身体。睡觉时应“先卧心,后卧眼”,即要先静安卧,然后闭眼入睡,还指出人的一夜睡眠“当作五度反覆”,并“常逐更转”,“五度反覆”就是说人的完整的睡眠有五个睡眠周期,“常逐更转”就是人在睡眠中要不断地更换体位。现代医学对人体睡眠的研究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孙氏所提出的对睡眠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可见,这些方法确实是孙思邈自身养生经验的总结。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导引按摩、吐纳调气是孙思邈养生要妙的重要内容。前者属健身体操,以动为主,后者为呼吸体操,以静为主,二者均属气功范畴,名动静气功。孙氏的锻炼方法是动静结合,缺一不可。他强调指出,欲养生者,不但要啬神,爱气、养形,还必须“兼之以导引行气”,久之行之,始能延寿。又说“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须眉。”可见导引按摩吐纳调气的养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孙思邈之所以得以高寿,是与他长年坚持不懈地习练导引吐纳之术分不开的。
导引吐纳之术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庄子?刻意》所说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至秦汉魏晋以后,养生家无不操习导引吐纳之术,形成了流派,发展了很多方法;至唐代,随着中外的文化医药交流的不断发展,西域诸国的医药传入中国,其中包括很多按摩养生的方法。孙思邈既注重继承我国古代的导引按摩法,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按摩养生法。孙氏所传授下来的导引按摩法主要是老子按摩五十法和天竺国按摩十八势。天竺国即古印度,也盛行按摩养生之术,其按摩十八势和老子按摩五十法相比较,大同小异,都是以双手对身体的各部分进行按摩,使头、颈、胸、胁、腰、腹、胯、膝、踝、足等各部分和大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以保持其良好的功能,故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根据孙氏的体会,老人最宜按擦,每日各作三遍,一月之后可见功效,百病皆除,行动敏捷,身体轻健,饮食增加,耳聪目明,不感觉疲乏,有补益延年之效。导引按摩之法,最宜日日行之不辍,自然无病能防,有病能治。偶感身体不适,即宜行按摩之法,可令百节通利,邪气自除。所以,凡欲养生者,不问有病无病,有事无事,都应每日按摩脊背四肢各一遍,或依法行之,最为养生之要妙。
调气养生,又名吐纳、服气、食气、迎气等,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不可不知,孙思邈对此法最有研究,所传既多且详。他所传授的调气法包含了气功的三大要领,一曰调身,二曰调息,三曰调心。孙氏一一补充阐发。调身的要妙在于使身体完全放松,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所以床要舒适柔软,枕高与身相平,仰面正卧,两手半握拳,平放于身两侧,距身四五寸,两腿伸直,两足相距四五寸,采取这种姿势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调息作准备。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即口呼鼻吸,要求是细长缓匀,以鹅毛置于鼻前而不动为准。吸气用鼻,缓缓吸气入于腹中,至不能吸为止;然后闭气停止呼吸,至感觉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将气呼出,呼尽更吸,周而复始,呼吸时不闻其声,务令细缓轻匀。调心之法在于心静,“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先所思。”有禅观之法可行,定心闭目存思,想象观看到太空中元和之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地,至腹中自觉汩汩有声,便是效验,继而元气达于气海,下至涌泉,自觉身体振动,两足踡曲,甚至床坐发出拉拉声响,这便达到了预定的要求。这里所描述的,便是气功过程中的触动现象,练功的正常反应。若无亲身体验,是决计不能描述得如此逼真的。
除上述调气法外,孙氏还传授了很多简便有效的调气养生法。如黄帝内视法,即心存思念,如目见五脏如悬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五色了然分明,久久行之,勿令中断。这种内视五脏的方法是气功锻炼的重要方法。明代李时珍指出“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察照之。”再如,每日清晨未起床时即行琢齿二七遍,并吞咽“玉泉”。琢齿即叩击牙齿,其法双唇紧闭,上下牙互相叩击,能使人牙齿坚固,至老不脱不松。“玉泉”即口中唾液,又名上池水,最能益五脏添精驻颜色,每早鼓颔嗽口,令津液满口,随满随咽,名曰“练精”。
调气法不独擅长养生,且能治病。孙思邈传授了一种调治五脏疾病的呼气方法,用六种不同形式的呼气分别治疗五脏之病。即“呼、吹、嘘、呵、唏、咽、呬”六字诀。若心病,冷用呼,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其法鼻吸气入,口吐气出,吐气时口中发出“呼”字之音;热用吹,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如吹气之吹,使气随“吹”字之音吐出。若肺病用“嘘”字,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气随“嘘”字音吐出。若肝病用“呵”字,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气随“呵”字音吐出。若脾病用“唏”字,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气随“唏”字音吐出。若肾病用“呬”字,大呬三十遍,细呬十遍,气随“呬”字音吐出。孙氏指出,凡五脏有病,可依此法安心调气,恭敬用心,无有不愈者。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气是人身三宝之一。气和精同为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欲得健康长寿,不可不谨养其气。孙思邈的养生十要,首列啬神,次举爱气,说明神之与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孙氏援引抱朴子的一个比喻,把人的整体看作一个国家,神就象这个国家的君主,气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治国一定要爱民,养生一定要爱气。
气既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那么,气也就必然会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消耗。因此,人的衰老也就是气的衰弱引起的。《黄帝内经》曾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身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虚矣。”说明人到中年,其气已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衰的程度越来越重,人的衰老现象就越来越显著了。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缓衰老,要达到达个目的,就必须爱气、养气。孙氏强调人们养生必须懂得这个道理,“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使气有余,气有余就能“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强。”通过掌握和实践正确的养生方法,要达到上述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孙思邈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在百余岁高龄时依然“容颜甚少”、耳聪目明,动作不衰,思维敏捷,为人治病疗疾,挥笔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长年修身养性,善于保养真元之气,有效地延缓了衰老的缘故。
那么,孙思邈所实行的爱气养气之法是怎样的呢?首先,必须懂得人身精气神是不可分割的。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思的过用必定耗气伤精。所以爱气和啬神以及后面所说的养形都是紧密相联系着的。关键在于要把爱气的观念化作行动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举例而言,“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就是说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事无巨细,皆勿令太过,言行坐立,皆从四正。能知“撙节”之义,便为爱气之术。
其次,行爱气养气之术者须通晓“依时摄养”法。依时摄养是孙思邈根据《内经》的养生学思想,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也是爱气养生的重要内容。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体之气是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的。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人体之气亦随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养其气,这就叫做“依时摄养”。孙思邈一生隐居山林,依四时变化而实践古老的养生术,终得尽其天年,其主要方法是:
春三月是推陈出新之季,天地万物充满了生机,人身之气在春季也是主升发向上的。因此春季的养生应着意于养“生之气”,调节生活规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游,注意放松身体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觉心旷神怡。接人待物应和睦相处,以诚相见,这就是春三月的养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蕃秀华实,一派兴旺景象,人体之气应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养生应养“长之气”。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气和,不要无故生气,对于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种爱心去对待,这样就能使应夏长之气得到保养。
秋三月,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万物趋向收敛,人体之气应秋而收。人在秋三月应注意养“收之气”,早睡早起,最好和鸡的活动相一致。注意使心志安宁,收敛神气,保护肺气不受邪侵。这就是应秋气的养收之道。
冬三月,是闭藏之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体之气应冬而深藏于内。因此,冬季应养“藏之气”。不要过度活动,以免扰动阳气,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寒气。心志宜平静,勿令妄动心机,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这是应冬的养藏之道。
总之,依时摄养是爱气养生的重要方法。其宗旨就是使人的身体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例如,冬至日一阳初生,到了冬至这一天,就应当在位室的北墙壁下厚铺垫草而卧,以养初生之阳气。每年农历八月一日以后,阴气日盛,就需适当地用微火暖足,注意下体保暖,勿使腿足感到寒冷,这样保持阳气常在于下,不使发泄于上,有助于养阳气。初春之时,尚未完全解冻,气温尚低,穿着宜下厚上薄,以助养阳收阴,有助于健康。冬季严寒,阳气内藏,不可作劳汗出,以免发泄阳气,有损健康。爱气之道以保护阳气为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孙氏指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若遇非时之气,如冬令忽转大暖,夏月忽生大凉,此皆非时之气,人触之多病。须避之有时,并行调气之法,使自身寒热平和,即能免生灾患。所以爱气之道又须行迎气、食气、服气等吐纳调气之术,以保气和充沛,有强身延年之效。
孙思邈养生 — 反世俗以求长生
所谓反俗,即反世俗而为之。“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孙思邈以“反俗”二字概括了他的养生诸法,无论“啬神”、“爱气”、“养形”、还是“慎言语”、“节饮食”、“导引吐纳”、“节房室”,虽说都是“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的具体方法,但实际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养生方法和时俗世俗总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反俗的勇气和决心,要真正照着孙思邈的养生要求去做恐怕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西晋嵇康讲过“养生有五难”,孙思邈最为赞同。这五难就最能说明反俗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名利不去为一难 名利之心,人人有之,追名逐利,忘乎所以,此世俗之最大者。而养生家要求尽去名利之心,“于名于利,若存若亡。”淡泊无为,是为反俗,然亦难矣。
喜怒不除为二难 喜怒七情乃人之常性,情之所至,进然而发,或喜不自禁,或怒发冲冠,或悲痛恸哭,或忧思不解。而养生家要求节喜怒和七情,“忍怒以全阴,抑喜所养阳。”若非得道之圣贤,执能超越三界?此养生反俗之二难。
声色不制为三难 丝竹悦耳,妩媚映目,婀娜多姿,温柔娇娆,谁为铁汉,心不为之动。而养生家要求抑情节欲,远帏幕,疏情欢,一反习俗,岂不难哉!
滋味不绝为四难 人生在世,吃喝玩乐,此世俗之久远者。美味佳肴,山珍海味,纵口快意,临盘大饱。谁人愿做苦行僧?而养生家要求节饮食,薄滋味,食清淡,此饮食之反俗,亦为难矣。
神虑精散为五难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倘若一步失算,招致全盘皆输,岂能不处心积虑,远谋深算。而养生家要求淡泊宁志,清净无为,以全神气,此处世之反俗,是谓五难。
凡欲养生者,须知此五难,去其五难,反其道而行之,转难为易矣。能反俗者,可与论说养生;能反俗者,可以尽其天年。
孙思邈养生 — 房室有节可保天年
在秦汉魏晋隋唐时期,有一派养生家专门研究男女之事,谓之房中术,以为养生延年之秘法,其中既有荒诞不经之说,又有合理的东西。孙思邈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对房中养生十分重视,把房室列为养生的十大要妙之一。提出了很多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孙思邈认为,性欲要求是人的生理需要,不能绝对禁止,“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所以,强制性的抑制性欲要求就会违背生理需要,不但无益于养生,反而会损害健康,致生疾病。“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这种非正常的泄精较之男女正常交媾对身体的损伤远为严重。绝对禁欲对于男女双方都有害,而且实际上也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实行。孙思邈本着养生“不违情性之欢”之原则,提出房中养生的方法,其精髓是房室有节和男女和谐。
男女之情乃人伦之常,不可强禁,亦不可太过,惟贵在有节而已。按照孙思邈的观点,成年已婚的健康人,每月同房两次,每年二十四次,对身体最为有益。也可根据年龄大小约定性交频度。如“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闭精勿泄。”孙氏的这种认识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类同;对于老年人来说,六十以上宜行闭固之法,即相交不泄。如果年老不知“闭固”,一有欲望便行施泄,那么往往损身促命。唐贞观初年,有一位山村老人年七十余,向孙思邈诉说他近日来“阳气益盛,思与家妪昼寝,春事皆成”,不知是好现象还是坏兆头;孙思邈告诉这位老人这是一种反常的不祥之兆,“足下年迈桑榆,久当闭精息欲,兹忽春情猛发,岂非反常耶?譬如膏火之将竭,必先暗而后明,明止而灭。”又过了一个多月,这位老人就发病而死。孙思邈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应当节欲保精,欲和精的关系就好比火和油,火旺则油耗,欲多则精伤。故人之养生,“凡觉阳气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不独老人如此,年少中壮,莫不须节欲保精,此为养生之大要。
节欲保精并非绝欲,男女合欢乃人伦之常,一贵在有节,二贵在和谐。所谓和谐,即是指性生活的美满和谐,使男女双方都得到性满足,才能精神愉欢,有益于健康。这也是古老的房中养生术的内容之一。但要做到达一点并非易事,需要男女双方互相配合,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孙氏指出“御女之道,不欲令气未感动、阳气微弱即以交合,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阴气。”“先与女戏,……令男女感动,”就是说,男女正式交合之前要有一个嬉戏调情阶段,使双方充分动情,这样就容易达到性和谐。因为一般说来,男的性兴奋来得快,容易达到高潮,女的性兴奋缓慢,不容易达到高潮,但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性交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是等待女方充分动情,这样就容易达到双方性和谐。孙氏强调要令“男女感动”,意义也正在这里。房事过后,要进行导引行气,琢齿饮玉浆(即口中津液),意守丹田,以助精气的复元,即“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这种以性和谐为目的的房中术符合人的生理需要,确实有助于人的心理生理健康。
总之,孙思邈的房中养生以房室有节和男女和谐为准则,打开了封建羁绊下的禁区,为今日养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孙思邈养生 — 节饮食以保平安
人生在世,慎赖食以养。“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 所以,饮食的调养就成为养生的重要环节。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得其宜,则能益寿,饮食失其宜则能致疾。“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是“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若能“勤而行之”,其效“有如影响。”
孙思邈认为,饮食养生法以节俭为第一要妙。他说:“厨膳勿令脯肉丰盈,常令节约为佳。”日常饮食,“每令节俭。”如果贪图口味,多餐大饱,以致食后腹中彭亨短气,以致导致疾病的发生。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吃得太多太好而造成的。他列举了关中地区和江南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人们身体的影响,西北关中地区,有节俭的习惯,“厨膳肴羞,不过葅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地区,其处富饶,陆海佳肴,无所不备,其人多疾而早夭。又有生长在北方的人到南方做官,贪图美食,不知节俭,往往未及一年即生大病,人们以为不习水土所致,其实是由贪图口味,恣食不节而造成的。所以,饮食务令节俭,可以防病,有益于养生。
饮食节俭的方法之一是“淡食”。所谓淡食,是指食宜清淡,少用炙煿厚味辛辣油腻甘肥之物。如“肥腻酥油之属……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孙氏本人隐居山林,一生食淡。据文献记载,孙思邈在山中待客,“秫饭一盂,杞菊数瓯,不调盐酪,美如甘露。”他的这种长期素食清淡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他获得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思邈的饮食调养,基本上遵照《内经》五味归属五脏的理论。辛归肺,苦归心,甘归脾,酸归肝,咸归肾。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制定出了五脏宜食法,五脏忌食法,五脏病五味对治法。例如五脏食忌:“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服而唇褰;多食咸则脉凝沅而色变。”说明饮食不可偏嗜,偏食日久有伤身体。这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现代研究已证实,长期偏嗜咸重食物,摄取食盐过量,可加重或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并降低机体的天然抵抗力。而且血循环不良往往表现皮肤色泽异常。这就是所谓的“多食咸则脉凝沅而色变”,可见孙思邈的观察和意见多么正确。
饮食养生除节俭、淡食、注意五味宜忌调配等外,还要注意进食的时间和多少。例如“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进食多少的标准以如“饥中饱,饱中饥”为佳。这样食量适度就能充分消化,有益于健康。
孙氏对进食的方式是十分讲究的。他主张进食不能狼吞虎咽,必须细嚼慢咽。进食时必须去掉一切烦恼,要心平气和地进食,才有益于消化和健康。有些人喜欢在进食时苦思冥想,这也是有害于健康的不良习惯,应该摒弃。进食之后,不要马上做脑力或体力劳动,也不要安卧不动。应该先以手摩面及腹部,然后散步数百步至数里之遥。这样做可以有助于消化饮食,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孙氏还注意到了饮食卫生,不食生冷及腐败食物。饮食完毕漱口数遍,使人牙齿不败,口中无秽气。
孙氏的饮食养生还包括了丰富的食疗方法。他认为,一个高明的医生应当能够用饮食调理法治疗疾病。凡病,当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总结他毕生的食疗经验,列为《食治》篇,搜集了150余种食疗品,分作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内容十分丰富。我国的第一部食疗专书《食疗本草》就是以孙氏的《食治》为基础增补而成的。
孙思邈论养生
保生铭
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
睡不若高枕,唾涕不远顾。
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
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
行坐莫当风,居住无小隙。
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幂幂。
日月固当忌,水火仍畏避。
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
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
思虑最伤神,喜怒伤气息。
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
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
一日免灾咎,去邪兼避恶。
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寿乐。
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
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
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思。
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
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小欲终无累。
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
书于譬户间,将用传君子。
枕上记
侵晨一碗粥,夜食莫教足。
撞动景阳鐘,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慾。
醉饱莫行房,五臟皆翻覆。
火艾漫烧身,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频於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
土木為形象,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
道林养性歌二
真人曰: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唯无多无少者,得几于道矣。是知勿外缘者,真人初学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瘟疫之中无忧疑矣。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想,心念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曰:思无邪。尝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于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送气入腹,每欲食气为主人也。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可用深赞,亦不可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及两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无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致于此。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长诸疴,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发,和缓不救,方更诽谤医药无效,神仙无灵。故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戒勒身心,常修善事也。
至于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当令俭约为佳。然后行作鹅王步,语作含钟声,眠作狮子卧(右胠胁着地,坐脚也),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问我居止处,大宅总林村。胎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又歌曰:日食三个毒,不嚼而自消。锦绣为五脏,身着粪扫袍。
修心既平,又须慎言语。凡言语诵读常想声在气海中(脐下也)。每日初入后,勿言语诵读,宁待平旦也。旦起当专言善事,不当先计较钱财。又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脚乃语,行语则令人失气。冬至日,只可语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不可不答,自不可发言也,仍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
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当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暴数为烦,侵触为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神气惊,夜梦飞扬。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之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热食讫,以冷酢浆漱口者,令人口气常臭,作齿病。又诸热食咸物后,不得饮冷酢浆水,喜失声成尸咽。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勿食父母本命所属肉,令人命不长。勿食自己本命所属肉,令人魂魄飞扬。勿食一切脑,大损人。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食之成瘕病。暴肉作脯不肯干者。食之害人。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腹内有宿病勿食鲮鲤鱼肉,害人。湿食及酒浆临上看视不见人物影者,勿食之,成卒注。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每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脏壅气,又是菜之主,不用合心食之。又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醉不可以当风,向阳令人发狂,又不可当风卧,不可令人扇凉,皆得病也。醉不可露卧及卧黍穰中,发癞疮。醉不可强食,或发痈疽,或发喑,或生疮。醉饱不可以走车马及跳踯。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咳嗽,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凡人饥欲坐小便,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小便勿努,令两足及膝冷。大便不用呼气及强努,令人腰痛目涩,宜任之佳。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又深阴地冷水不可饮,必作痎疟。
饮食以调,时慎脱着。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脱着既时,须调寝处。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睡,勿歌咏,不祥起。上床坐先脱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烛灯,令人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夜卧当耳勿有孔,吹入即耳聋。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善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覆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勿顺墙卧,风吹入人,发癫及体重。人卧勿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卧勿大语,损人气力。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蹙,觉不厌舒。凡人舒睡,则有鬼痛魔邪。凡眠先卧心后卧眼,人卧一夜当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转。凡人夜魇,勿燃灯唤之,定死无疑。暗唤之吉,亦不得近前急唤。夜梦恶不须说,旦以水面东方噀之,咒曰:恶梦着草木,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又梦之善恶并勿说为吉。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也。
凡气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仿此。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不欲泄于上。春冻未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至灭门。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晏起,皆益人。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则免患也。每当腊日,勿歌舞,犯者必凶。常于正月寅日烧白发吉。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及烧白发吉。
美食须熟嚼,生食不麤吞。
问我居止处,大宅总林村。
胎息守五藏,气至骨成仙。
日食三箇毒,不嚼而自消。
锦绣為五藏,身著粪扫袍。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懽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
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
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
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
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
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
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
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
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牀,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得经史家百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空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十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b)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鄂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像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运动,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4、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10下。
(b)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5、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b)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翻。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6、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7、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能上下鄂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上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做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这动作无论如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到30下。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肯。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3、脚常搓
(a)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
(b)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着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 (想尔盖仙人名) :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仙经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犬肉。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见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席,勿以八节日杂处。
学仙杂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飨其馔。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宫受恶之时也。若能奉修则为仙材,不奉修失禁,则为伤败。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至化,而太上不以为高。未弘至道,岂睹玄闼?勿亲经孕妇女,时醑华池 ,酣鬯自乐,全真独卧。古之养生,尤须适意,不知秘术,讵可怡乎?勿抱婴儿,仙家大忌。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灵气。如学道者,每事须令密。泄一言一事,辄减一算。一算,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学道者,常当别处一室,勿与人杂居,着净衣烧香。
凡书符当北向,勿杂用笔砚。
凡耳中忽闻啼呼及雷声、鼓鸣,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兆也。即烧香、沐浴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人所不能为,行人所不能行,则自安矣。
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 ,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习真者,都无情欲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对求,要言不可以偶听慎之哉!
导引
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着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行气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 *=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隔,以鸿毛着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筹,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月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畅,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人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蚻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眕霞,彩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
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孙思邈的“三少”养生经
心中事少 此为三少之首。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安心的前提是心中事少。这里说的“事”指的是是非之事、烦忧之事。心中这些事少了或者没有了,即能神静心宁,便有了生命本元的守护神。因此,老年人日常一定要心情舒畅、善修情性、淡泊名利、宽以待人,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刺激。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人之“精、气、神”得到呵护,养生之本就牢固了。
腹中食少 古人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要做到这个“双清”,平时一定要食少。特别对“爽口物”和“肥腻厚味”,一定要“口下留情”、“食惟半饱”,这样才能让肠胃轻松、消化顺畅,加之多喝茶水,自然就能肠腹双清、内病不染了。
自然睡少 睡眠是天然的补品。老年人常烦心的是睡不好觉,这对养生极为不利。孙思邈说的“自然睡少”,是指人到老年以后,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睡眠相对减少是一个正常的规律。但自然睡少是睡眠的终极境界,即在自然减少睡眠的过程中,保证睡眠质量。老年人睡眠做到“自然入睡自然醒”,确是一种养生法。
二 : 孙思邈:《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裘五福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与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杖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咽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却热难停。
发宜多梳气宜练,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肝,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教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少无病难。
春寒莫放棉衣薄,夏月多汗须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绕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至秋来成疟痢。
心旺肾衰宜切记,君子之人能节制;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饮食喝饮莫太急,免致膨胀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引身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将安适。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搓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情性,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公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饮卧风中,风寒着体成实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
养体须多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疾病侵。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须端肃畏天威,静室收心宜谨戒。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
顶天立地非容易,饮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洪恩,晨夕焚香频忏悔。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陶弘景《卫生歌》
世言服灵丹,饵仙药,白日而轻举者,但闻而未见也。至于运气之术甚近,养生之道,人禀血气而生。故《摄生论》云:摄生之要,在去其害生者。此名言也。予所编去病歌,盖采诸家养生之要而为言,能依而行之,则获安乐;若尽其妙,亦长生之可觊,今著其歌于后。
万物惟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旅寄,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
何必餐霞饵火药,妄意延龄守龟鹤,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将安乐。
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并腹肚,须臾两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
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犹戒多。
食不欲粗并欲速,只可少餐相后续。若教一饱顿充肠,损气伤脾非汝福。
生冷粘腻筋韧物,自欢牲牢皆勿食,馒头闭气宜少餐,生脍偏招脾胃疾。
酢酱胎卵兼油腻,陈臭腌菜尽阴类,老衰莫欲更食之,是借寇兵无以异。
炙专之物须冷吃,不然损齿伤血脉,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徒劳滞胸膈。
饮酒莫教令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渴来饮水并啜茶,腰脚自然成肿腿。
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切记预防患,况因食后毛孔开,风线一入成瘫痪。
视听行坐不可久,五劳七伤从此有,人体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卧不厌侧觉贵舒,饱则入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寝暗眠神晏如。
四时惟夏难将摄,伐阴在内腹冷滑,精肾汤药不可无,食物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气,寝处尤宜绵密间,宴居静虑和心气。
沐浴盥漱皆暖水,卧冷枕凉俱勿喜,瓜茄生菜不宜食,不独秋来多疟痢。
伏阳在内三冬日,切忌汗多阳气泄,不问四时俱热酒,大药不须难入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脏腑成殃咎,阴雾之中无远行,暴雨震雷宜速避。
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怒,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
子后寅前寝觉来,冥目叩齿二七回,吸新吐故无人悟,咽漱玉泉还养胎。
置摩手心熨两眼,频频揩擦额与面,两手时将摩鼻茎,左右耳根全数遍。
更能乾络遍身间,按时须纽两肩胁,纵有风劳诸冷禁,何忧腰膝复拘挛。
嘘呵呼嘻吹及吃,行行之人分六字,果能依用口诀中,新旧有痴皆可治。
女色虽云属少年,稍知撙节乃无愆,关精息气宜闻早,莫使羽苞火中燃。
有能采履存方正,功名无贪利无竟,纵向坎中未能行,百行周身亦无病。
逍遥子导引诀(凡十六段)
水潮除后患
平明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抵上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通诸疾不生水除后患老而不衰
火起得长安
子午二时存想真火自涌泉穴起先从左足行上玉枕过泥丸降入丹田三遍次从右足亦行三遍复从尾闾起又行三遍久久纯熟则百脉流通五脏无滞四肢健而百骸理也
梦失封金匮
欲动则火炽火炽则神疲神疲则精滑而梦失也寤寐时调息思神以左手槎脐二七右手亦然复以两手槎胁腹摆摇七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良久乃止屈足侧卧永无走失
形衰守玉关
百虑感中万事形劳所以衰也返老还童非金丹不可然金丹岂易得哉善摄生者行住坐卧一意不散固守丹田默运神气冲透三关自然生精生气则形可以壮寿可以延矣
鼓和消积聚
有因食而积者有因气而积者久则脾胃受伤医药难治孰若节饮食戒嗔怒不使有积聚为妙患者当升身闭息鼓动胸腹俟其气满缓缓呵出如此行五七次便得通快即止
兜礼治伤寒
元气亏弱腠理不密则风寒伤感患者端坐盘足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缄息存想真气目尾闾升过夹脊透泥丸逐其邪气低头屈抑如礼拜状不拘数以汗为度其疾即愈
叩齿牙无疾
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清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通以舌搅牙根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时闭口紧叩其齿解毕方开永无齿疾
升观鬓不班
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血虚败而鬓班以子午时握固端坐凝神绝念两眼含光上视泥丸存想追摄二气自尾闾上升下降返还元海每行九遍久则神全气血充足发可返黑也
运睛除眼翳
伤热伤气肝虚肾虚则眼昏生翳日久不治盲瞎必矣每日睡起时跌坐凝息塞充垂帘将双目轮转十四次紧闭少时忽然大睁开行久不替内障外翳自散切忌色欲并书细字
掩耳去头旋
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久则中风不语半身不遂亦由此致治之须静坐升身闭息以两手掩耳折头五七次存想元神逆上泥丸以逐其邪自然风邪散去
托踏应轻骨
四肢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极终不熊经鸟伸吐纳导引皆养生之用也平时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平地存想神气根据按四时嘘呵二七次则身健体轻足耐寒暑矣
搓涂自美颜
颜色憔悴良由心思过度劳碌不谨每晨静坐闭目凝神存养神气冲澹自内达外两手搓热拂面七次仍以嗽津涂面搓拂数次行之半月则皮肤光润容颜悦泽大过寻常矣
闭摩通滞气
气滞则痛血滞则肿滞之为患不可不慎治之须澄心闭息以左手摩滞七七遍右手亦然复以津涂之勤行七日则气通血畅水无凝滞之患修养家所谓干沐浴者即此义也
凝抱固丹田
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此凝抱之功也平时静坐存想元神入于丹田随意呼吸旬日丹田完固百日灵明渐通不可或作或辍也
三 : 孙思邈养生纲领
唐代的孙思邈,因为精通医药,并且著有《千金方》等中医药书籍,被人称为药王、神医。孙思邈本人十分长寿,活了足足一百零一岁,这在古代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凡此种种表明,孙思邈确实对养生保健很有一套,我们跟着他学习养生保健,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孙思邈养生纲领
孙思邈给后人留下来的养生治病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对养生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他所说的这样一句话,“寿天休论命,修行在个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寿命长短其实并不是生下来就已经被“命运”安排好的,主要是依靠后天的个人修行。所以,不要迷信那些“生死有命”等等俗语,我们来跟着药王学习养生吧。
孙思邈的养生方法
孙思邈说,发常梳,目常运。就是说,我们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多梳头,梳头有什么好处呢?梳头相当于一个按摩的作用,可以按摩头部的多个穴位,对人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目常运”就是说要使眼部得到运动,不要老盯着一个地方看,以免视力下降。
孙思邈说,齿常叩,漱玉津。没事的时候叩叩牙齿,咬一咬牙,但是不能咬得太用力,这样可以使人的颚部及脸部肌肉都得到运动,并且可以使人的精神振作,很有利于健康;漱玉津实际上就是指吞咽唾液,要是觉得不卫生,我们可以用漱口来代替,时常漱口也是很有益于健康的。
另外,孙思邈还说,平时生活中应该多洗脸,保持面部的清洁;时不时按摩一下耳朵,保持耳朵的健康;时不时摇一摇头,摆一摆腰,揉一揉身体各个部位,多出去散散步等等,这些都很有利于身体健康,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使人长寿。
四 : 养生之道 孙思邈四少养生秘诀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之为“药王”。年少时体弱多病,因而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后来成为了一代医学大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孙思邈大师是如何养生的吧。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自己也收获101岁的高寿。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过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沟通,工作中免不了随时接打电话、汇报请示,下了班很多人也喜欢聚会聊天、唱唱卡拉OK。然而,成天说个不停会伤气,尤其是肺气和心气。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
当前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不少人背负重压,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着。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抱着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
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
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货”自居。然而,《古乐府》三叟诗中提出,“量腹节所受”是老人长寿的因素之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家也证实,吃“七分饱”有助养生。吃太多容易导致气滞,使心气不足,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在“似饱非饱”时马上撂筷子。
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
养生之道 孙思邈四少养生秘诀_孙思邈养生
许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周末喜欢睡懒觉;也有人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中医认为,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睡多睡少对身体都没有好处。孙思邈还说过:“养生之道,常欲小劳。”睡得太多、缺乏活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最好保持规律的作息,睡前不宜运动,也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适当静坐、散步,或听点舒缓的音乐等,使身体渐入佳“静”。
养生粥
一、皮蛋瘦肉粥
主料:大米、里脊肉、皮蛋、青豌豆。
调配料:葱、姜、料酒、盐、生抽、鸡精、香油。
做法
1、大米淘洗干净,和平时一样熬粥就好(我加入了几颗泡好的青豌豆)。
2、里脊肉先用一勺料酒腌一会,去腥。
3、然后入锅焯一会,七八成熟就可以捞出来,切成小丁,用一点盐和生抽腌一下入味。
4、皮蛋切好后,入锅蒸一下,因为生的皮蛋有一股特殊味道,蒸一下就好了。
5、粥好后,将皮蛋和瘦肉放入,放入葱姜蒜末,继续小火熬煮。
6、直至所有材料完全熬好了,放鸡精,几滴香油,就可以出锅了。
二、八宝粥
八种配料:大米、糯米、小米、黄豆、绿豆、红豆、红枣、桂圆。
做法
1、各种豆类浸泡一夜,米类浸泡半天,红枣洗净,干桂圆去壳。
2、所有材料加入适量水和冰糖,放砂锅中,大火烧开,小火煮到粥软烂粘稠即可。
三、腊八粥
养生之道 孙思邈四少养生秘诀_孙思邈养生
材料: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
做法
1、红豆,玉米提前泡3-4小时。
2、其他材料混合洗净。
3、所有材料混合放入锅内,加足量水,烧开小火熬成粥即可。
四、百合莲子羹
材料:银耳花3朵莲子20克干百合20克冰糖100克枸杞10克清水适量
做法
1、把银耳用温水泡发约半小时后洗净,剪去根部,然后用手撕成小片;莲子、百合和枸杞也分别用温水泡发。
2、把撕成小片的银耳放入砂煲内,倒入足够多的清水,开大火煮开后盖上盖子转文火煲2个半小时(注意不要溢锅哟)。
3、待银耳煮至浓稠后,放入冰糖搅拌均匀、然后倒入莲子,盖上锅盖小火煮半小时
4、最后放入百合和枸杞再煮15分钟左右即可熄火,将煮好的银耳羹放入冰箱冷藏后食用口感超级赞哟。
五、养颜木瓜粥
用料:红枣,桂圆,枸杞,红葡萄干,木瓜,泰国糯米,黄冰糖
做法
1、煮红枣。红枣我事先没泡好,它需要煮的时间最长,所以先煮。煮的这个时间就可以把桂圆,枸杞,红葡萄干(用青葡萄干一样可以的)用清水泡上。如果事先泡好了红枣,这一步就可以省了,直接下米锅里得了。
2、红枣煮得有点发胀就可以放糯米了,但不要放多,糯米会发开,再就是还得给剩下的食材留点地方。
3、糯米煮出浆了直接把桂圆,枸杞,木瓜,黄冰糖放进去煮到满意为止,呵,,葡萄干在粥煮好后再放,经过长时间煮的葡萄干会有点酸味。
孙思邈养生·结语:孙思邈大师的事迹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去修复。就算你现在也是体弱多病的状态,那么从现在开始,好好调理身体,相信你也一定可以的。
本文标题:
孙思邈养生-孙思邈养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