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干旱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应低于多少

发布时间:2018-04-27 所属栏目:云南干旱情况图片

一 :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应低于多少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应低于多少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应低于多少的参考答案

400mm

一般认为降水量在800mm以上为湿润地区

400-800mm为半湿润地区

200-400mm为半干旱地区

200mm以下为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二 : 干旱区:干旱区-简介,干旱区-地貌特征

干旱区(arid zone),指属于干旱气候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其共同特征是: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可能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可成为高产地区。水循环过程是复杂的。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干旱区在地貌特征方面常以风沙地貌或荒漠地貌为主,形成沙漠、戈壁和雅丹地形。

干旱地区_干旱区 -简单介绍

干旱区:干旱区-简介,干旱区-地貌特征_干旱地区
干旱区

由于气候—水文过程的分异,地球上各地区的蒸发与降水不平衡。简单地讲,当蒸发超过降水,形成“缺水的干旱地区”,反之形成“富水的湿润地区”。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以干燥度定义干旱区,干燥度是由经验公式得到的。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这里P为降水,Etp为由彭曼方法计算得到的蒸腾。它综合反映了气温、风和太阳辐射。P/Etp<0.03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0.03≤P/Etp<0.20为干旱区,0.20≤P/Etp<0.50为半干旱区。

干旱地区_干旱区 -地貌特征

干旱区:干旱区-简介,干旱区-地貌特征_干旱地区
干旱区干旱区在地貌特征方面常以风沙地貌或荒漠地貌为主,形成沙漠、戈壁和雅丹地形。赵松乔(1985)把中国沙漠、戈壁为主体的荒漠地区归纳成2种模式,一是内陆盆地式,从盆地中心开始,依次为流动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土质平地及绿洲→堆积戈壁→剥蚀-侵蚀戈壁→侵蚀-剥蚀山地。其空间结构以盆地中心作同心状分布。二为蒙古高原式,空间结构从高原本部向外缘山地及外沿地区作放射状排列,可分2个亚型,在干旱区为广阔剥蚀戈壁(高原中心)→流动或固定、半固定沙地→边缘山地→黄土堆积(外沿地区)。

中国干旱区外缘山地,由于其高大的山体截取高空气流中的水汽,因此获得较多降水,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径流出山口以后,分散流经于由戈壁构成的极易渗漏的冲积扇上,河水即强烈渗漏而损耗殆尽,如格尔木河出山口后流行十几公里即全部渗入地下,即使较大的河流,其渗漏量也可达河水的30—60%。从山地向盆地中心过渡,可以明显地划分出径流形成带与径流散失带,在盆地核心的荒漠部分,无径流存在。径流形成带与散失带的衔接点一般不是发生在出山口处,而是在荒漠化程度向山地推进处,一般讲,荒漠化程度越高的山地,高程亦高。在径流形成带内,河川径流量随水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地貌过程以水蚀为主,在径流散失带,出现相反的水文学特征。

干旱地区_干旱区 -地理影响

干旱区:干旱区-简介,干旱区-地貌特征_干旱地区
干旱区山前冲积扇是我国干旱区的重要地理单元,干旱区农业主要发展于冲积扇的细上带。冲积扇在山前形成了广阔的山前平原,其分带自山区向盆地依次为山地、粗粒带、细土带。我国干旱区另1种类型的山前冲积扇,由于山体坡度很陡,规模很小,洪积、坡积形成的冲积扇一般从山麓向平原延伸数公里即告结束,这1类冲积扇常被称为“洪积锥”。由洪积锥连接形成洪积裙。在冲积扇前缘,地下水丰富,形成干旱区中的绿洲。由较大河流形成的冲积扇,沉积物粒度结构上有类似三角洲的地方,有人称之为陆地三角洲。这类三角洲型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丰富,是供水优良的冲积扇,天山山麓冲积扇的3种类型,第3种冲积扇在细土带发展了绿洲农业,特别具有生态意义。

干旱区土壤和植被与相应纬度湿润地区有显著不同。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一般薄,处于干燥状态,成土作用微弱,母质较粗。表层有机质含量普遍很低,整个剖面均含有碳酸盐。在干旱区,植物有富集土壤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干旱地区可观察到。

在中国干旱区的荒漠地带,地带性土壤为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多孔状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表聚性、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下部积聚。灰漠土的发育多与细土结构相联系,土层较厚,是良好的宜农土地资源。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具较强的粗骨性(母质较多),农耕有困难,牧业利用价值也低。非地带性的风沙土和绿洲土是2种重要的土类。风沙土发育于砂质母质,剖面分异差,明显表现出母质性状,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石膏和易溶性盐分较少累积。绿洲土和水稻土是灌溉绿洲中的最主要土地类型。绿洲土的腐殖质累积比较明显,并表现为沿剖面的均匀分布,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2%,土壤中磷、钾含量丰富,剖面表现出明显的脱盐现象,含盐量可在0.2—0.3%以下,pH值在8.0左右。盐土是这种环境区表征性的隐域性土类,广泛分布在平原地下水位高(1—3m),径流排泄作用弱的地带,其上生长的植物多属盐生和耐盐生的灌木和草类。另外,还有龟裂土、草甸土、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干旱地区_干旱区 -植被特点

干旱区植被以旱生草类和灌木为主。干旱区植物的特点是根部的生物量大,通常干旱群落中生物量的50%以上在它的根系中。干旱种的根干比在1到2之间均有报道。干旱群落具有高氮含量的枯枝落叶层,平均为1.5%,较之草地的1.2%和森林的0.6%高。干旱区群落中氮循环的1个实例,这里可以看出根系生物量的庞大和降尘在营养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这个例子中考虑系统是封闭的,实际上通过地面侵蚀和动物传递,氮的损失是高的。干旱区植被动态受降水影响大,一些观察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干旱区植被生物量或密度持1个常量,降水后生物量上升,季节性茂盛与降水期相比有滞后性。

据中国植物地理学家们的研究,中国典型荒漠草原群落的优势种分为3类,第1类矮丛禾草,第二类丛生杂类草,第3类小半灌木。典型荒漠植物以灌木占优势,在石质、砾质和石膏区的极严酷的生境中,植被非常稀疏,在地下水溢出带和河流、盆地附近以及绿洲周围,有时有生长繁茂的胡杨、灰杨、榆等。与草甸草原相比,干旱区植被主要成分的营养价值较高,但较低矮,不便刈割或牛马的放牧;其中大多粗糙具刺,仅适于山羊和骆驼,放牧地的载畜量一般很低。据估计,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的鲜草年产量分别为1500—4000kg/ha,800-1500kg/ha和400—800kg/ha,季节性变化可达50—75%,秋季牧草干重最高。

干旱地区_干旱区 -沙漠化

原因

干旱区:干旱区-简介,干旱区-地貌特征_干旱地区
干旱区

干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沙漠化规模大,影响长远,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挑战。所谓沙漠化,在中国指的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和人为的破坏,在原来不是沙漠或沙地的地方出现沙漠、沙地或类似沙漠、沙地景观的过程,在有些地方,表现为原来固定的沙丘活化,周围的草场出现流沙,植被破坏,灌溉农地出现水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产生沙漠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旱缺水是最基本的原因,沙漠化地区在第四纪时期一般为松散的湖相或河湖相沉积,物质疏松。它们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区域的风力条件也是沙漠化的原因。某些地方,草场中猖獗的鼠类破坏植被,使土地蒸发加大,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人为的因素包括过度农垦、放牧和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气候趋于干旱,宋以来流沙记载渐多,到了明初成化年间(l5世纪70年代),中原王朝为阻止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移民驻军,大肆开垦,加剧了沙漠化。18世纪以来,清政府以“移民实边”的名义,移民垦种,终使长城以外宽达几十公里的地带草原破坏,形成流沙遍布的景象。

防治

朱震达认为风力吹蚀下的沙漠化过程有下列的地貌-植被景观特征:l)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即存在潜在沙漠化。2)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1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地面积20—50%)。3)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活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为严重沙漠化。

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物措施。植物有很好的保水作用,因此,恢复草原植被是主要的治理方法。当然,为防风,乔木种植也是必要的。但造林大量耗水,所以树必须种在必需的地方。张翼认为,以防护为目的的林带,一般1—2行就足够了。如何恢复植被,习惯认为必须“退耕还牧”,然而过分的人口压力使退耕还牧极为困难。例如中国半干旱区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8—13亩,按正常年份亩产50公斤计,每人可生产粮食400—650公斤,灾年也可以自给自足。如果退耕还牧,按中国的牧业水平,相当的土地仅能养活一只羊。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够,除非移民,但这又加重了其它地区的负担(不考虑城市化的人口转移)。除了严重的沙漠化地区,退耕还牧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找新的生态平衡。在中国出现的草田轮作制和林网化建设的治理方式,收到了一定成效。

干旱地区_干旱区 -研究方向

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因此水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除了尽可能利用山地径流、地下水外,微咸水的利用受到重视。以色列的实验表明,很多农作物对微咸水是适应的。干旱区水资源的利用和沙漠化的防治,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正在新疆吐鲁番建设的吐哈油田为我国首个干旱区新能源示范城项目“让路”,吐哈油田将油区输油气管道改迁路线,为此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

三 : 在干湿地区中,北京属于[]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

在干湿地区中,北京属于
[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B


考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气候,季风我国的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温度带划分对比: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3.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
我国气候分布图:

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本文标题:干旱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应低于多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15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