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南斯拉夫这两部电影后,感觉就是在我们国产电影中,当敌人在中枪死的时候都是轻轻的倒地,而我们的战士每每在临牺牲前总还要滔滔不绝的讲一大堆让人心酸的话。而在南斯拉夫电影中,德国鬼子中枪后是翻着跟头或者是一头裁倒在地的!就算是自己人死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话要向其他的同志表白。所以那时我就想:或许人家国家的演员比我国的演员更加敬业吧!也或许是黄种人与白种人因人种的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临死时表现也大不一样?
在影片《桥》中,感觉人家拍片不像我们国产的电影那样过于严肃。在我们中国当上级领导给下级布置任务时,下级无一例外的总是高喊出“坚决完成任务”的豪言壮语。但是在《桥》中的“老虎”在接受炸桥任务时则是向上级领导表示:“这样的条件办不到”!要是在我们国家,如此表现那是典型的与领导讨价还价,有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嫌疑!不说要受到处分吧,起码会影响“老虎”日后的进步、提升!
有人说过:“战争是军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电影里,党卫军上校霍夫曼曾经问大桥守备团的上校团长:“请允许我问您,战争开始的时候您是什么军衔”?答:“上校”。霍夫曼:“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名少尉”!看来,霍夫曼的确是很好的利用了战争这个舞台与机遇,而正是因为他有了出色的表演,因此从一名少尉很快就升迁到了党卫军上校,离党卫军将军也只一步之遥。而国防军的团长大人,因是贵族出身(名字里有个冯,在德国是贵族的象征),可以想像他是相对刻板守旧,因此尽管战争已经到了尾声了他还在上校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电影《桥》中也不乏幽默感。当爆破手扎瓦多尼要班宾诺同他一起参加小分队时说道:“我带你去参加真正的爆破”,而班宾诺回答他:“没有我,你也活不下去”由于班宾诺承担着扎瓦多尼司务长的角色,管着扎瓦多尼爱喝的酒,所以,他们的对话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此外,当爆破小分队被以科斯为首的党卫军抓获时,面临着被审讯被枪杀的危险,爆破手扎瓦多尼还幽默的对科斯说他们一行是去“收玉米”的,科斯随即接了一句:“听说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啊”!这种幽默能令人在紧张的气氛之中有一种相对轻松的感觉,这在国产电影中的确是很难看得见的。
影片中将党卫军上校霍夫曼的心狠手辣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科斯因为枪杀了以阮利克为首的党卫军内勤人员以打入小分队而心里不安,认为代价太大了,霍夫曼则对他说:“这事由我全权负责,再说上级要求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但并没有说代价有多大”。他还将全国领袖希姆莱的话搬出来作为他这样做的依据:“特殊时间的内勤应该把它保存在坟墓里”。
当老虎押着科斯进入了霍夫曼的办公室时,霍夫曼还“义正词严”的质问科斯:你是对领袖发过誓的!可是科斯给他的回答是:放弃吧,死了也是没有用的。最终霍夫曼也在老虎的枪口威逼之下向全体德军士兵下达了集合的命令。看来,死心塌地的党卫军骨干分子在生与死的抉择之时,也是会选择屈服!毕竟生存的欲望比求死更加吸引人!
《桥》中所要炸的目标是一座桥,是一座花费了建桥者无数心血所建起来的杰作。但是,要炸此桥并非易事,只有得到设计、修建此桥的工程师的配合和协助才能完成此任务。小分队在找到工程师后,就要求其协助他们去炸桥。但是工程师对于自己建起来的桥视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根本不考虑予以配合。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工程师已经明白小分队的人都是好人,他们的行动是为了抗击德国侵略者,解救自己国家同胞的行为。因此当爆破手扎瓦多尼安放好炸药并牺牲在他的面前时,他毅然决然的按下了起爆的按钮。他伴随着他的心血——桥一起消失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之中!当看到工程师引爆炸药的那一瞬间,给人一种震憾,更令观众对平时迂腐不堪的南斯拉夫知识分子的代表——工程师的表现肃然起敬!
由于大桥被炸,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没有能及时过桥,或许之后就会遭到游击队的进攻而遇到灭顶之灾。但是此时影片中的德军将军在自叹了一句:“我们失败了”之后,又对着被炸桥梁的残骸发出了令人惋惜的感叹:“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同样,小分队的老虎在顺利的完成了炸桥任务后,虽然小分队成员牺牲了好几个,但是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老虎没有为战友的牺牲而过多的感叹,而是看着被自己亲手炸毁的桥梁,发出了与德国将军一样由衷的感叹:“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桥。”从敌我双方都对此桥赞赏有加,可见此桥的确真的是座好桥!随即,电影在轻快的电影主题曲《游击队员之歌》中结束。
一部电影的好坏,如果从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应该追求的是票房价值。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感觉精彩,多年后仍然能记忆犹新,那无疑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片子了!特别是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更可以称得上是战争片中的经典了。当年我在看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时,愣是没有看懂。一问其他人,也都是云里雾里的看得稀里糊涂!也不知道是该电影学问太深还是我们艺术细胞太少之缘故。反正我就觉得以上两部南斯拉夫电影真的很对我的口胃:故事精彩而流畅、情节动人心魄又紧张刺激、场面真实逼真令人过目难忘!现在我们国产的战争片也为数不少,但是真正能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相媲美的,至今我还没有发现。
说一部电影看五遍,甚至几十遍还不觉得厌烦,那会是什么电影?这部电影不是美国拍的大片,也没获得过什么奥斯卡。但它百看不厌,这就是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导演的《桥》。
也许你会说,这是怀旧。如果是因怀旧,那个年代《尼罗河惨案》《教父》《简爱》都很经典,但这几部电影看过几次也就看够了。但《桥》这部电影只要电视里一重播,我就身不由已坐下来从头看到尾,并且回回看都浑身起热:感动它音乐制作抒情美,感动它剧情曲折紧凑美,感动它人物塑造个性美,感动它惊险悲壮画面美。
喜欢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构思的巧妙。比如一开始,上校领着老虎去挑选随从,上校对着三名正在进行训练的士兵说:你们三个跟随着老虎去执行个重要的任务,从现在开始你们听从他的指挥。随即,老虎命令他们三人去夺下上校的手枪,但只有狄希领悟了老虎的用意。单从这个细节就可领略古今中外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西游记》中孙猴子学艺那段,菩提老祖在孙猴子的肩膀上轻敲三下,孙猴子悟出了师傅的用意,让他三更天时来厢房学艺。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中的武士勘兵卫谋划如何挑选合格的武士,他让下属埋伏在屋内,见有应征的武士进来时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用突然袭击来验证武士是否身手敏捷。从这三部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文学艺术上表现手法相似之处。确切说,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上就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去检验。
再有,这部电影中不单单是“啊朋友再见”这首歌经典,而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曲。电影开始时,德军的霍夫曼博士坐车来到桥附近,他举起望远镜观望桥时,随即主题音乐响起。这首音乐带给我的感受是深情的,是对桥的“深情”这应是作曲家专为这座桥而作的曲子。当游击小分队迂回到这座桥,深情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工程师端详着自己设计的桥时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站在工程师旁曾跟他一起建设这座桥的曼耐说:“还是那个样”工程师深情地说:变样了,不完全一样了,现在漂亮多了,她和峡谷浑成一体了!”感动,这部电影至始至终都流露出对这座桥的深情!
更让人感动的是,05年央视《电影传奇》节目组把《桥》这部电影健在的演员都请到了北京,剧组中演班比诺的演员伊戈尔回忆说:“1969年后,我们又合作拍了几部电影。但是,自打南斯拉夫分裂以后,大家都没什么来往。1996年,波黑举办了纪念导演哈·克尔瓦瓦茨的电影回顾一周展时,因为战乱刚刚停止,而敌对情绪依然严重,很多当时的剧组成员因政治观点的对立,所以,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去了。那次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最后的压轴片就是《桥》。当放映结束时,哈.克尔瓦瓦茨的遗孀站在台上,一束灯光照着她。我拿着一束献花走上台去,拥抱了她,这时候舞台灯光全部亮了起来,全部观众报以热烈地掌声。那次的鼓掌真长啊,当我放开她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盈满了泪光。我们俩都哭了。”感动,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