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发布时间:2018-02-26 所属栏目:四字成语故事

一 : 举一反三

【成语名字】举一反三(www.61k.com)
【汉语拼音】jǔ yī fǎn sān
【成语解释】
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成语典故】
《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注解】
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隅:角、角落。
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
【成语出处】
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举一反三造句】
1、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2、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3、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4、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5、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6、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7、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8、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9、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10、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它类似的知识。
11、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12、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一定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13、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14、原来这些招式,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他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步惊人。
【近义词】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辨似:
形音辨误
同“举一反三”及“闻一知十”都有学习能力很强的意思。
异“举一反三”侧重于天资聪慧灵敏;“闻一知十”侧重于推理反应敏捷。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辨似例句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老师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参考词语】:观隅三反
【汉语拼音】:guān yú sān fǎn
【成语解释】: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士嗟其面墙。”
【参考词语】:举隅反三
【汉语拼音】:jǔ yú fǎn sān
【成语解释】: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1、宋.刘克庄〈祭少奇侄〉:“惟汝幼而颖悟,长而玉立,颀然秀美,见者倾挹;雅俗兼通,《诗》、《礼》蚤习,举隅反三,触类知十。”
【参考词语】:一隅三反
【汉语拼音】:yī yú sān fǎn
【成语解释】: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1、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见于辞色,干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举一反三的成语故事】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它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二 : 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典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释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成语造句】

◎ 吸取《性风俗》一书教训举一反三加强出版管理

◎ 四、如何举一反三?古蔺县曲酒厂6种带"郎"字的商标应该停止使用,但是,为了避免鱼目混珠,对古蔺县那些凡带"郎"字的侵权商标也应停止使用。

◎ 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深刻吸取教训,在前阶段查禁工作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加强出版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

◎ 长此下去,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缺乏“举一反三”

本文标题: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1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