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谜语:小溪泛尽却山行·卷帘格(打一外国地名)
谜面 | 小溪泛尽却山行·卷帘格 |
谜语类型 | 打一外国地名 |
谜底 | 路易港 |
二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将导致的灾害天气是[]A.台风B.洪涝C.干旱D.梅雨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将导致的灾害天气是 |
[ ] |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梅雨 |
C |
考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气候,季风我国的气候:干湿地区 | 干湿状况 | 主要分布地区 | 气候和植被 |
湿润区 |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 气候湿润,森林 |
半湿润区 |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
半干旱区 |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
干旱区 |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
特征 | 内容 | 成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 |||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
雨热同期 |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 |
气候复杂多样 |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季节 | 分布特点 | 形成原因 |
冬季1月 |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
夏季7月 |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
季节 | 分布特点 | 形成原因 |
冬季1月 |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
夏季7月 |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
温度带 | 范围 | ≧1000℃积温 | 作物熟制 |
热带 |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 >8000℃ |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
亚热带 |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 4500-80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 3400-4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
中温带 |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 1600-3400℃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
寒温带 |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 <1600℃ |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
高原气候区 |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 <2000℃ | 一年一熟。青稞等 |
基本特点(规律) | 原因 | 影响 | ||
名称 | ||||
空间分布规律 |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 |
时间变化 | 季节变化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
年际变化 |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 |
降水的南北差异 |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
我国气候分布图:
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
灾害 | 多发地区 | 多发季节 | 成因 | 特点 | 防治措施 |
梅雨 | 江淮地区 | 春末夏初 |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
伏旱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7月 |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
台风 | 东南沿海 | 夏秋 |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 狂风暴雨 |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
春旱 | 华北 | 3-5月 |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 引水灌溉 |
夏涝 | 华北、南方地区 | 6-8月 |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 洪涝灾害 |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
倒春寒 | 东部季风区 | 3-5月 |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 地膜覆盖等 |
寒潮 |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
风沙天气 | 三北地区 |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
暴雨洪涝 |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 夏秋 |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
干旱 | 华北、西北 | 冬春 |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
三 : 阅读下面—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三衢道中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①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
阅读下面—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①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泛,乘船 小题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2分) 小题2: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6分) |
小题1:初夏。(1分)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1分,答出两点即可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1分) “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诗作者写选择了典型的、有季节特点的意象来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首句“梅子黄时”是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指五月。第三句写到的“绿阴”,游山归来的路上,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到黄莺声,“添得黄鹂四五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这些都是初夏才有的景致。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处处写景又处处抒情。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 |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四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将导致的灾害天气是[]A.台风B.洪涝C.干旱D.梅雨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将导致的灾害天气是 |
[ ] |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梅雨 |
C |
考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气候,季风我国的气候:干湿地区 | 干湿状况 | 主要分布地区 | 气候和植被 |
湿润区 |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 气候湿润,森林 |
半湿润区 |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
半干旱区 |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
干旱区 |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
特征 | 内容 | 成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 |||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
雨热同期 |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 |
气候复杂多样 |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季节 | 分布特点 | 形成原因 |
冬季1月 |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
夏季7月 |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
季节 | 分布特点 | 形成原因 |
冬季1月 |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
夏季7月 |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
温度带 | 范围 | ≧1000℃积温 | 作物熟制 |
热带 |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 >8000℃ |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
亚热带 |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 4500-80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 3400-4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
中温带 |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 1600-3400℃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
寒温带 |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 <1600℃ |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
高原气候区 |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 <2000℃ | 一年一熟。青稞等 |
基本特点(规律) | 原因 | 影响 | ||
名称 | ||||
空间分布规律 |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 |
时间变化 | 季节变化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
年际变化 |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 |
降水的南北差异 |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
我国气候分布图:
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
灾害 | 多发地区 | 多发季节 | 成因 | 特点 | 防治措施 |
梅雨 | 江淮地区 | 春末夏初 |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
伏旱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7月 |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
台风 | 东南沿海 | 夏秋 |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 狂风暴雨 |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
春旱 | 华北 | 3-5月 |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 引水灌溉 |
夏涝 | 华北、南方地区 | 6-8月 |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 洪涝灾害 |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
倒春寒 | 东部季风区 | 3-5月 |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 地膜覆盖等 |
寒潮 |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
风沙天气 | 三北地区 |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
暴雨洪涝 |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 夏秋 |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
干旱 | 华北、西北 | 冬春 |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