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公开市场业务-金融必考考点之公开市场业务

发布时间:2018-01-25 所属栏目:国家公务员

一 : 金融必考考点之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www.61k.com]在金融机构招考的试题中,这部分知识经常出现,因此我们要认真把握其含义及其运用。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公开市场业务的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央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这部分知识通常结合央行的正回购与逆回购一起考察。例如:央行实施逆回购,通过市场买进证券,投放货币,增加货币流动性,利率下降。反之,央行实施正回购,通过市场卖出证券,回笼资金,降低货币流动性,利率上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道真 题:

2013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三期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这将导致( )

A.货币市场利率升高,货币流动性趋紧

B.货币市场利率升高,货币流动性宽松

C.货币市场利率降低,货币流动性宽松

D.货币市场利率降低,货币流动性趋紧

【答案】A

【解析】逆回购操作是央行一种常见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逆回购,就是通过市场买进证券,投放货币,增加货币流动性,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下降。现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就是停止购买证券,减少货币供应,货币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升高。故答案A正确。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亦称“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公债),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该业务一般在市场上公开操作,对所有交易者一视同仁,而不是直接向发行人购买。根据中央银行的动机,它可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和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总水平,而主动买卖有价证券;后者指中央银行为消除它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业务操作行为。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和票据,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②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③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比如,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达到信用的收缩。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相比,有以下优点:①通过防御性操作,消除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外部冲击”。②能够连续操作,主动出击,灵活性大。③中央银行能帮助政府稳定债券市场,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同时,它不会因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而丧失资产流动性。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一定规模的证券和票据发行量;独立的交易主体。中国在1996年开始实施此项货币政策。

三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www.61k.com)

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差异,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所谓广义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之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以达到调节信用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所谓狭义公开市场,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发行量大,且流通范围广泛,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需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就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量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

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政策影响和调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基本方式是:

中央银行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各种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和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目的,这种活动有防御型和进攻型两种方式。防御型的公开市场活动,是指中央银行买进和卖出证券,其目的在于缓和或消除在发行通货或代收票据过程中,由于季节性或偶然性因素给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市场利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是一种消极活动。进攻型的公开市场活动,是指中央银行买进和卖出证券,作为积极活动,其目的在于预先控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和市场利率,以维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1.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是中央银行影响金融市场状况的有效手段。当经济出现萧条,金融市场上资金比较匮乏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实质是注入一笔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新增准备金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的放款,其结果必然是信用规模的扩大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反之,在金融市场货币过多,通货膨胀抬头时,中央银行可以出售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使商业银行减少或收回贷款,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使通货膨胀势头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

2.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直接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会改变利率水平,这是一种间接影响。但实际上,公开市场业务还具有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能力,当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会使证券的需求额上升,从而推动有价证券上涨,利率则下降。由于利率下降对借款和消费的刺激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扩张政策的实现。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证券,可以直接改变社会公众对不同期限证券的需求额,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这种作用是其它政策工具所不具备的。

3.与再贴现率政策相辅而行。

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率政策的配合使用,往往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例如,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因拥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的融通,使货币政策难以奏效。此时若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相佐,在市场上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然减少,紧缩目标得以实现。由于两者相互配合比使用单一的工具效果更为显著,许多国家都十分注意它们的相互配合运用。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它工具更为有效。

2.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达到的目标,而不象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少的规模和较小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

4.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

5.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

1.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

2.公开市场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预告性效果不大。

3.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4.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因为交易的成立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

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被喻为“三大法宝”。它们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货币和信贷的总量,又被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或总量性货币政策。

本文标题:公开市场业务-金融必考考点之公开市场业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17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