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手机充满电一会就没了-APP两极分化严重,那么专一的APP就没有机会了吗?

发布时间:2018-04-24 所属栏目:两年的爱情就这样没了

一 : APP两极分化严重,那么专一的APP就没有机会了吗?

  当前,APP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个是越来越重,恨不能一个APP就把你给包了,社交、新闻、支付、游戏等等,只要你能用到的,它就集成进来,夸张一点,像极小叮当,带你装逼带你飞。另一个是谨守初心,一开始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绝不越雷池半步,只打磨原来的功能,例如Instagram,还是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的仨功能,拍照,上滤镜,上传。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狂野的心房。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扩张。再出一个或者几个APP,专攻某个能与原来APP联动的功能,这个功能不必太复杂。不只Instagram一家这么做,Line也是这么选的。它打造了一个囊括几十个APP的集团军,通信、游戏、拍照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出发点不同。

  一种是从可用性出发。Steve Krug在《Don't Make Me Think》(中译《点石成金》)这本书当中提到了可用性三定律,一不要让用户过多的思考;二确保用户每次点击都是无须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三省略所有不必要的文字,减少干扰。《Don't Make Me Think》针对的是web,并不针对APP,但我仍然觉得它对于APP的设计很有借鉴价值。web设计跟APP设计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例如三次点击原则。三次点击原则就是用户在三次点击中无法找到信息和完成网站功能时,用户就会停止使用这个网站。当然,它有一个前提:用户知道有哪些内容,并且知道目标内容在哪里。三次点击原则是交互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从三次点击原则出发,在一个APP当中如果集成太多功能,有些时候,有些功能,三次点击是无论如何也抵达不了的。如果独立成一个APP,那么,不仅能够满足三次点击原则,还有更多可供闪转腾挪空间,例如设计风格没有太大局限。这种集团军式的APP还能借用最初APP的用户粘性以及用户资源。称得上两全其美。

  另外一种是从使用习惯出发。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差不多都是一打开手机就使用他的APP,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大杂烩,增加自己的粘着度,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间。这种思维是PC垄断思想的延续。不是说落后,也不是说不好,这是从自身优势出发,避免和那些新贵们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做一样的游戏。使用这种模式的通常有坚不可摧而且庞大稳定的用户群,例如Facebook,社交让它网罗了五湖四海的用户。Facebook当然希望用户留在Facebook上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都在上面。所以,这个举动就很好解释了:北京时间3月25日早间消息,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Facebook已经联系了包括《赫芬顿邮报》在内的多家发行商,从而将新闻内容直接发布在Facebook网站上。吸引用户的最终目的是赚钱,而达到赚钱这一目的和吸引用户之间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只对于Facebook来说——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间。如何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间?改变用户的习惯,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上面,或者是提供用户会使用的功能或者服务。前一种方式的文章不好做,题目太大,而且没有前车之鉴,更没有好的切入点。后一种是个好选择。社交杀时间,看新闻或者看视频一样杀时间。Facebook的目的就是杀时间。

  这两种出发点都是为了发挥长处。

  两种出发点孰优孰劣?

  表面上看,第一种情况占上风。用户都喜欢更好的更舒服的。步行的时候想自行车,有了自行车琢磨这摩托车,等骑上了摩托车,脑子里想的就是汽车。从可用性出发,符合人性。而第二种,简直就是跟人性为敌。手机屏幕就那么大,再加上设计原则,再考虑到可用性,实现额外功能会是一件难事,实现更多的额外功能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言之,大杂烩上集成的其他功能的可用性十有八九比不上专门的APP。毕竟,相比大杂烩,专门的APP有更多的空间来解决可用性、设计等等问题。这就好比在iPhone做APP与在Apple Watch上做APP的区别。

  于是,问题就来了,用户会不会因为可用性就放弃使用这些功能或者服务?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可用性并不是用户做出选择的根本性原因。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选择了什么,然后就去做什么,常常是被迫选择。举个栗子,我常上知乎翻找看过的内容,可每当我翻找看过的内容的时候,我的心都在淌血,搜索真不好用,让我欲仙欲死,可是因为职业需要加上记忆力只比鱼强一点(据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我又必须得用。我很想把知乎换掉,可是真的换不掉,其他社区是友善,能给人五星级酒店常驻服务行业女精英的第一感觉,可是,它们的内容比五十块钱的发廊妹还差。话说,我不是没有使用收藏还有点赞,但是我看的既多又杂,从大牛的专栏到煤油与米粉撕逼,从心灵鸡汤到衣着品味,真的是点赞收藏一个都不能少,所以,绝大部分只有一个大概印象。用的时候只能搜索。知乎这种,是用户UGC的质量和用户交流黏住用户,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用关系绑架你。比如说微信,周围的朋友都用微信了,你用不用?肯定得用。因为这个东西就像是聚餐,你参加,就是和别人碎嘴不参加的以及天南海北的人物,你不参加,就是别人合起伙来碎嘴你。慢慢的,你就失群了。没有几个人想失群吧?没有几个人敢失群吧?

  那么专一的APP就没有机会了吗?

  有的。前几天,有一款专一的APP就火了。火了不代表成功,中国人的山寨素养是世界级的,他这边还没有从火这个状态当中回过味来,那边就上线相同功能了。巨头都山寨了,怎么还有机会?在我看来,这就是机会。山寨肯定会带来撕逼,撕逼发生了,你的名声就大起来了,会增加用户来尝鲜。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持续创新,让山寨永远跟在你的屁股后面。相比山寨,你的思考更深也更多,这是巨大的优势。当年,微信击败米聊就是因为微信2.0推出短语音功能(似乎是talkbox最先推出的这个功能)。在这之前,米聊是领先的。

  对于初创APP,肯定做不了第二种,因为你没有用户基础,只能从第一种出发。从第一种出发,如果不死,基本会遇到山寨。这个时候,向媒体抱怨,但别向自己抱怨。向媒体抱怨能赚到同情分,人民群众都可怜秦香莲,媒体也愿意报道这种情。向自己抱怨,那就是真把自己当秦香莲了。不论是哪一行,入戏深了可不是好事。

  综上,APP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一种专一专业,把某一项功能做极致,另一种是大杂烩。目前来看,第二种的盈利模式比较明朗。

二 : 浅析手机充电小秘诀:不怕充电 怕没电 充满不好

手机充电秘诀
手机充电秘诀
 

科技写手埃里克•李默(Eric Limer)近期在国外知名科技网站Gizmodo上发表文章,分享了如何让锂电池寿命更长的秘诀。他提到了几个重点,包括一些曾被人误解的地方,比如,第一次拿到新电池必须充满12小时(甚至更久)之后才能使用。但事实上,只有镍氢或者镍镉电池才需要这么做,锂电池完全无需如此。

反过来说,许多使用者都会在睡觉前充电,以确保设备用“满格的电量”迎接新的一天。但李默指出,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他说:“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充电器都有判断电池电量充满后自动停止充电的功能,但仍有些充电器没有这些功能。因此,用户最好在电池电量充满前(比如98%、99%),或者是一看到充满电就立刻拿下来。”

李默在文章中指出,如果电池电量充满后仍然继续充电,比如插上充电器就去睡觉,会造成电池功能少许下降(a little degradation),长期累积起来就会有明显的影响。另一种理论是要使用者将电池电量耗尽才充电,李默建议,即使你真的决定这么做,一个月最多也只能做一次,他认为将手机电池电量维持在40%至80%是最理想的的范围。

事实上,锂电池并不害怕充电,而更怕没电。经查询更多数据后发现,不少电池有所谓的“充电管理IC”,让电池在充电时不会超过安全电压而爆炸,也不会因为没电,造成电压过低无法启动充电程序。因此锂电池如果没电,又经过长时间放置不充电,很可能因电压过低,造成电池提早报废。

如果长时间不用锂电池,李默建议停用时最好保留40%的电量。以电池电量每个月流失5%至10%计算,40%的电量最短可以支撑4个月时间,最长可以支撑8个月时间。用户只需在这段时间再度充电,就能够确保电池继续正常使用。

一般情况下,电池寿命约为3至5年,但手机通常淘汰的更快,因此用户无需担忧电池寿命赶不上手机的使用寿命。李默另外还提出了温度的观点,他指出电池在0摄氏度以下,每年会减少6%的最大蓄电量,耗损量则随着温度增高而增长。当电池处在25摄氏度时,每年耗损20%,当气温达到40摄氏度时,耗损则上升至35%。所以,将手机远离热源,不要在车里被太阳直接照射,都是延长电池寿命的好方法。

三 : 笔记本充满电没有开机,第二天电量就90%几?

  问:笔记本电脑充满电没有开机,第二天电量就百分之九十几了?
  61阅读编辑答:

  目前笔记本电脑都使用锂电池作为断电后的电量供给。锂电池的材料本身就是是一种活性物质,这种材料对于温度,使用频繁程度等等条件非常敏感,其中自然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过度的充电和过度的放电会消减电池活性。因为锂电池的内部有保护电路,也会出现自动放电的情况。



本文标题:手机充满电一会就没了-APP两极分化严重,那么专一的APP就没有机会了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94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