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8-02-13 所属栏目:家庭教育学论文

一 : 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导语:长还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龄人中,在班上的同学中,为孩子寻找学习的榜样,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亲切感。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龄伙伴,有着比较相近的的生活经历,同伴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孩子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学习的劲头。

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随性玩耍的时间。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认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孩子关心别人

  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孩子多运动

  运动让孩子喜欢自己,并从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开怀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让孩子身体健康、情绪稳定。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份

  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抒发他内心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用心聆听,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

  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不是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教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搞清楚他的问题。

  (2)鼓励他自己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帮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在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交谈。交谈的质量,跟交谈的艺术有密切关系。

  交谈,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

  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地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物则诲”,所以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一切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以孩子能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

  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二、跟孩子一同活动的艺术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

  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蝉鸣,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对孩子都会有无穷的吸引力。家长掐着时令带孩子郊游,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会带给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唤回家长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共同的心境和语言,使长幼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内容都可以在此时此刻进行。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是最为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民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跟孩子一起娱乐。晚饭后,节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长,吹拉弹唱,谈天说地,让家庭充满欢乐的气氛,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乐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三、表扬、奖励的艺术

  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也是很有学问的。

  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选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家长要把握住表扬、奖励的时机。孩子兴奋起来,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该表扬、奖励的时候要及时,使他们良好的表现得以强化,得以巩固。如果是马后炮,就会削弱激励作用。

  再有,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另外,表扬、奖励,家长的态度要真诚,最好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近几年,有些“学者”把“赏识教育”称为“万能的教育”,并且说:“赏识孩子时,可以无中生有。”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想用一种教育方法取代所有的教育手段是不科学的。

  四、向孩子道歉的艺术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会发生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实在也是家教的艺术之一。

  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是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家长做了错事或错怪了孩子,是应该主动道歉的。这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更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父母的威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高,还会使家庭中形成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气氛。

  当然,家长道歉、认错,特别是向孩子道歉、认错,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不敷衍,不找客观原因,真诚地去求得谅解。

  五、宽容的艺术

  宽容是指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他们没有过激语言的斥责,也没有穷追不舍的追究,这都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冷静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列宁8岁时,随母亲去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当时无人看见,查问原因时他害怕也没承认。细心的姑妈猜着准是淘气的列宁打的,不过妈妈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儿子民中萌发羞愧感。三个月后,妈妈亲昵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欲有所言,不料列宁失声大哭,讲出了打花瓶的事。妈妈安慰儿子,并宽容了他。妈妈知道儿子在这场内心的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印度圣雄甘地,少年时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进而发展到偷钱买烟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堕落的过程详细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把它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教诲和惩罚。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两行热泪滚滚落下。父亲的宽容使甘地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那以后,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可见,宽容的确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应用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认识,并深感内疚、悔恨时方可运用宽容手段。

  家长准备原谅孩子的过失时,应该从表情上、语气上使孩子感到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很痛心,并相信自己能够悔改。如列宁母亲对列宁的抚摸,甘地父亲的热泪,都是对他们极好的教育。家长不可取无所谓的态度,使孩子如释重负,没有压力,缺乏改正的决心。

  宽容,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而这种习惯和品德只有在实践的锻炼中才能产生和巩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干好,就再不让孩子动手参与了,允许孩子去干好的事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宽容。

  宽容,绝不等于放任、撒手不管。宽容是积极的教育,旅途是家长失职的表现。

  六、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运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点错,就全盘否定孩子;批评今天错,还带着以前的错;一分的错,总是当十分的错来批评,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缺点,要弄清情节,弄清原因,恰当估计错误程度,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对孩子横加指责,乱上纲,乱扣帽子,乱分析危害。如果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问题解决。

  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我们常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是说在教育孩子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但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批评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过多、过滥,不要把批评当成家长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评、惩罚是一种否定、一种压力,但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作为家长,一定要理智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增强教育意识,讲究批评的艺术。

  七、树立榜样的艺术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励孩子去模仿、学习高尚的品德行为,自学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时候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会极为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为子女选择、树立榜样呢?要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读书等方式宣传并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响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应成为孩子学做人的准则。要使孩子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响、感化、引导孩子。

二 : 2-3岁幼儿的家庭教育建议

2-3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www.61k.com]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这2-3岁幼儿的家长提出一些家庭教育建议。

一、父母“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2~3岁的孩子不但运用直接模仿的方式学习,还开始出现比其更高一级的延迟模仿,也就是说他们逐渐会将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作为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只有家庭关系和睦,成员之间关系协调,具有互敬互爱互帮互让的高尚情操,才能使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家庭教养环境,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要“包办代替”

孩子从2、3岁起就喜欢自己做事情,什么都想“自己来”。这是由于幼儿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由于年龄小,小肌肉发育不完备,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使得愿望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是越帮越忙。

家长要知道孩子从不会到会有个学习、练习的过程,不能因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去做,更不能因出错而斥责、批评孩子,对孩子做事的结果不要期望太高,应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不但能使幼儿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发育良好,而且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同时,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仅培养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而且能使孩子接触更多的事物,扩展了知识,发展了认识能力,还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促进独立能力的发展。

三、要“极度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2~3岁的孩子使用工具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以及比较高级的认识活动等都处在萌芽时期,父母对此要耐心地扶植和爱护。要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促进其发展。

但是,处在人生“第一反抗期”年龄的孩子,会在多方面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因此为避免因矛盾冲突造成孩子的不良性格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极度耐心,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对待2~3岁的孩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引导呢?

1、帮助孩子发展动作。

2~3岁的孩子喜欢做事,但又做不好。父母应懂得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提出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采取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操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2、理解幼儿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

2~3岁的孩子由于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理解孩子的意图,另外还要鼓励并指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对话情境,才能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耐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教孩子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则。

儿童的各种心理特点都是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的,儿童的身心以及良好品德的基础应该在这个年龄奠定。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呢?首先,要从小事抓起。孩子的“教养”如何,很多是从小事上反映出来的。

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具、图书用过后放回原处;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好等。其次,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从孩子容易做到的开始,要适合孩子的思维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切不可朝令夕改。最后,既要态度一致,严格要求,又要不断鼓励,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正面强化。

四、积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儿童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而保证儿童的个性与品德顺利健康地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1、建立儿童对自身的认同感。

自身认同感的建立就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总是属于自己并受自己支配。为此,父母就要经常不断地训练儿童,及早让他们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有意识地训练儿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扔皮球,拾东西放到自己手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2、积极支持儿童合理的自主欲。

自主欲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儿童一般在2~3岁时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迫切的自我表现欲望。为此,父母不仅要理解儿童心理上的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要求和探索行为。对于儿童不合理的自主欲,例如任性、胡闹、打人等,父母要加以限制和制止,并给予及时的教育纠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我意识。

3、努力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父母要抓住各种机会来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后,诱导他们自己判断是对还是错,并努力使他们把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自我”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会逐步摆脱外力的推动而经常自觉地对自己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并向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 :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儿童家庭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但保障性政策不足

自1983年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家长学校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指导更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写进了法律;直至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可见,在政策层面,政府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然而,从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模式来看,牵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各地妇联,政府在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妇联只是一个群众性组织,它对其他行政部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管理甚至强制的作用。因此,当家庭教育指导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者执行不力,妇联难以进行有效地行政干预,还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真正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家庭教育指导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虽然目前我国对家庭教育指导非常重视,但是很多省市对家庭教育指导无论是在管理结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经费的投入上都是不足的。据《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2个省中有11个省没有独立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家庭教育工作只是儿童部的一部分职能,有3个省没有专职人员。在家庭教育经费方面,2012年妇联自身的工作经费占到全部支出的38.7%,课题、活动和下拨经费微乎其微。”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教育资源还存在城乡差异。目前,所设立的家庭教育指导站或者家长学校,都集中在县、市以上,而农村更加薄弱。而且,有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纪比较轻,家庭教育意识相对较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较强,但由于工作时间、地域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条件接受到相应的指导。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给家庭教育指导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完善管理体制,使各级管理细化,建立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同时,还应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投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条件,使家长们能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否则,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指导需求

目前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他们主要侧重于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而真正的指导还需要外聘专业人员。而托幼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靠专职教师,但教师们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由于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很少开设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等于说是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前培养,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入职以后,以自学和自己摸索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加之大多数教师比较年轻,入职时间不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过家长,经验比较缺乏,使得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很多幼儿园班额比较大,孩子比较多,教师工作的强度也比较大,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家长进行指导。虽然很多幼儿园对教师一学期或者一学年要进行家长教育指导的次数进行了规定,但是并没有相应地监督措施和激励机制,教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加之平时工作也比较紧张,致使家庭教育指导在很多教师眼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也使得家长们对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期望值逐渐下降。

二、构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对策建议

当前,由于家庭教育指导政策落实不到位、家庭教育指导的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人员配备不足等多方原因使得社会、托幼机构及家庭还未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这需要多方努力,构建社会、托幼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才能保障家庭教育指导落到实处。

(一)加强家庭教育立法,从法律的角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近年来,虽然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指导,而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目前还没形成正式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项法律,因此,这也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困难。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而言,无疑家长的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育方法及个人素质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就国家层面而言,应通过立法,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原则,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责任义务、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及经费保障等,从而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撑。就社区和托幼机构层面而言,要在法律的指导下,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各自的教育规划和教育体系,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有效落实

经费投入是使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落实的有力保障,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家庭教育指导项目的开展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规定:“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提高;每年有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多渠道筹集家庭教育资金”。因此,政府除应建立专项资金保障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项目正常开展之外,还要鼓励和合理引导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来,在管理政策到位的情况下,允许一些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创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允许对一些服务项目适当收费,应鼓励社区及托幼机构积极探索多元互动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同时,建议社区和托幼机构都要建立专项的家庭教育指导经费,用于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可以定期聘请当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或辖区幼儿园教师在社区开办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也可以招募一批当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来社区或幼儿园给家长们开展各种指导活动,这既能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能给志愿者们增加实践机会。

(三)加强指导人员的培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体水平

要对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人员的素质水平将是决定指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家长进行分层、分类的个别化指导,更是需要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进修培训,应明确培训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配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仅要注重教师理论素养的养成;同时,还可以针对实际的指导工作,开设相应的“园本课程”,针对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遇到的焦点问题、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职后学习,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各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应多交流和借鉴,分享各自成功的培训经验。同时,托幼机构应制定一个自上而下的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明确指导目标,细化管理措施,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去,这样才能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合作。

(四)搭建家长交流服务平台,满足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家长们对家庭教育方面都会有切身的经验和体会,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体会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分享的。因此,社区和托幼机构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家长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接受到更多的信息,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当中的资源。托幼机构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沙龙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每期都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供大家讨论和学习,托幼机构应积极收集好他们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这些资料上传到托幼机构的网站上,以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对于他们反应比较集中的问题也要进行收集和整理,定期邀请专家来进行指导和反馈。社区和托幼机构也可以充分运用媒体网络传播手段,如设立社区家长论坛、亲子博客、QQ群、专家在线答疑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家长们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经验,也能使家长们能及时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种根植于家长当中的交流服务平台,既能满足家长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又能避免只有专家讲座类的单向指导。

三、结语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不是社会、托幼机构或家庭单方力量能促成的,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的保障、专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以及家长的积极参与。即需要社会、托幼机构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自上而下的指导体系,才能更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从而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好道路。

作者:张青瑞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第二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到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每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对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的转型不仅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社会等多中因素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社会转型阶段,农村家庭被分为两类,即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劳动力发生了较大的转移,这也导致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也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格局发生变化,大批的留守儿童出现。

2、农村地区宗族文化与亲属网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多数的家庭也从传统大家庭转化为主干家庭与核心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从传统的拜访式转化为通过信息平台与网络进行交流。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在宗族文化上建立的亲属网络依然是主要的社会交往资源,这种网络化是乡土化、本土化的,网络中的成员可以从中获取到一定的帮助,虽然目前政府对于儿童也制定了一些关怀的措施,但是,却很难辐射到留守儿童群体中。而在农村家庭之中,抚养子女依然是大家庭内部的事,在大家庭中的长辈与亲属都需要承担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

3、农村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文化与社区文化不同,主要包括农村社会风气、农村集镇文化与电视文化,这些文化都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都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社会影响十分的复杂,到处充斥着低俗的影视作品、封建迷信与黑网吧,这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1、从社会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完善法律法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多数的留守家庭都处在义务的阶段,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却相对落后,从制度上而言,义务教育的两级分化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都与城乡户籍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是关键。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教育体育,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待遇水平,制定好相应的配套优惠措施,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子女带入城市,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注入地与流出地中均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与服务资源,打破城乡二元体系,提高家庭的教育环境。

(2)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无论是采取何种监护方式,都是不易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如果问题未得到解决,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儿童在失去家庭的监护之后,不仅正常的教育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发展权、人身权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学校也难以做好儿童的管护工作。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政府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建立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明确监护人的资格与监护责任,以法律形式规定好监护人的范围与资格,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与农村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区域经济条件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难以维持生计逼不得已外出打工,考虑到这一问题,政府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工厂,改善农村的物质环境,这样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从微观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依赖农村与学校的措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进行调研,建立好活动中心

各级政府都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为了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就需要将社会力量充分的调动起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市委、妇女儿童工作会、宣传部等相关的部门应该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针对性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好活动中心,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添置好电视机、电脑、绘画工具、课外读物,配备好足球场、篮球场、课外活动室,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

(2)建立好健康档案,开通家长热线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学校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为其建立好健康档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而教师就需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掌握好孩子情况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3、从家庭角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加强监管,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发展不仅与自己的命运相关,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农村的监护人不能溺爱儿童,要加强监管,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通俗的儿童读物与书籍,对于高学龄的儿童,就要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

(2)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很多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心理不成熟,缺乏安全感,内心冲门这苦闷与困惑,因此,就必须要予以他们特别的关爱。此外,学校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问题,予以他们更多的关爱,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要一视同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关心。

(3)加强与儿童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有着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抵抗情绪,这就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逆反行为。因此,监护人与教师必须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舒缓压抑的情绪,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的寻求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帮助。

(4)提升家长素质,为儿童树立好帮的作用

家长的素质由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构成,在这些素质之中,文化素质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他们的情趣高雅、兴趣广泛,教育的态度也更加的民主,文化素质低的家长,他们多会对孩子采取专制、放任与溺爱的态度,可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地政府就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脚掌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责任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如果未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下一阶段下,政府必须完善制度方面的保障,积极推行各种配套政策,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此外,当地政府与学校也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将朝着积极的道路发展。

作者:奚宁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第三篇:教育思想对启示儿童家庭教育

一、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创设儿童能够自由活动的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是第一位专门为适合儿童身材制作学校设备的人,目的是满足儿童敏捷地四处走动的需求。如坚固而轻的桌子,只要两个四岁大的儿童就能轻易地搬动它们;根据儿童身材量制的椅子;有很矮的洗手台;儿童可触及到的黑板、储物柜等等。这一理念在家庭的环境设置中非常适宜。因为,儿童在家中必须能够自由地四处走动或搬动物品,所以家长要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身高的、坚固而轻便的桌椅,摆放和储存玩具的柜子、盒子、箱子,方便他们自由取放和整理,满足其自由活动的需求。

2.提供有利于儿童专注的环境。

专注是儿童品格与社会行为的全部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儿童喜欢选用并专注操作的教具,她将这些教具投放到教室里供儿童自由选择和使用,而且,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如果一样教具正被使用而另一儿童也想要,后者就需要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这样形成了。反观我们的家庭环境,玩具堆积如山,可儿童不能专注地玩,扔得到处都是,家长清楚玩具太多,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往家买。孩子习惯要新玩具,更是喜欢别人的或自己没有的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在当今的时代,这个现象不足为奇,种种原因让人们对孩子格外娇宠,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作为家长必须反思:对儿童精神需求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

3.倡导存在性格差别的混龄编班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年龄小的儿童认真地看着年龄大的儿童做事,还请他们进行说明解释,大年龄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很乐意做,像小老师一样,小年龄的儿童也很容易地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成年人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实事证明,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混龄的集体环境会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各自获得发展,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发展是自然连续的。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偏多的原因,许多家长已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孩子需要在集体中成长。于是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结识新伙伴,上亲子课、结伴旅行等,但多数家长会无意识地评价和干预孩子结识什么样的伙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大一点的孩子玩,认为这样可以学知识,长见识。当然,这是必然的结果,但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就是另外一点,孩子在大带小中的成长和收获。因为,大孩子在帮助小孩的时候,已有经验和知识会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各种动作会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精确,会在解决小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萌生责任意识、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混龄做事的环境,并鼓励他们结识不同年龄的伙伴,与他们分享伙伴共事的收获———快乐和烦恼。

二、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的成长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于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博士从生理和心理成长两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观点,如“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纪律与自由”“、独立”、“儿童的奖惩”、“工作”等等。这些观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其他成人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儿童,尤其是她对儿童的自由、独立、奖惩的认知,对转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十分有益。

1.儿童的自由与其获得途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必须以其所属的团体的利益为限,并且表现出所谓的好教养和行为,儿童能够“自我控制”,也因此能免于别人控制。在教室里,儿童可以自由地四处走动却不会打扰别人,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却能保持教室物品的整洁有序,人人都在维持一个活动性的班级纪律而努力,如此的从容、自觉和美好是怎样做到的呢?原因是儿童努力在遵守一个做事的法则,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这一做事法则就是儿童获得真正自由的途径。家长如何让儿童习惯使用这样的做事法则呢?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要依照这个法则做事,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其次,家长要向孩子传授这一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机会让孩子使用这一法则,形成经验,一旦这条做事法则根植于儿童的内心,他们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礼貌、优雅、从容等好习性,家长也不再会因为时时处处约束孩子而烦恼了。

2.儿童的独立与其获得的途径。

独立对于儿童而言,是在自然成长中一步步趋向独立的过程,表现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如孩子的出生是独立于母体的作用之外;用咿咿呀呀与成人积极交流和表达;反复尝试站立和行走;拒绝成人帮忙;反抗成人的意愿等等。儿童的独立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不断成长的个性中产生的,是通过不断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取的。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遵循自然成长规律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和表现,为儿童获取独立的艰辛努力给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儿童进入3岁就会让家长感觉到不如以前好带了,变得“我行我素”不听话了。其实,3岁是儿童心理进入新的一个阶段的开始,自我意识迅速萌生,拒绝和反抗等行为就会产生,家长若是还用过去方法教养他们,自然会碰钉子的。遇到这种情形,建议家长多放手,在安全而有准备的环境下,让儿童自己尝试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在他们遇到困难且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再适当的介入,并利用介入的机会引导儿童认识未知。

3.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其对奖惩的态度。

蒙台梭利博士在实践中惊奇地发觉,能够自我控制、专注做事、独立自信的儿童,其一言一行都能表现出平静和从容,他们的道德高过那些被视为是无助与能力不足的人。而且这样的儿童对于奖赏和鼓励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态度,他们对那些从前低级的情绪所无法抗拒的外在许多小诱惑漠不关心,如口腹之欲、虚荣心、自我表现等,而是享受于能让他们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而对于不能自律、混乱任性、胆怯懒惰的儿童,往往容易被惩罚,他们表现出对那些具有小诱惑的奖励有极大的兴趣。儿童的这种表现,对成人正确认知奖惩作用和合理使用奖惩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笔者曾经在一次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英语试听课上见过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课上,教师对待幼儿回答问题的奖励方式是一枚小粘贴儿,所以大家对回答问题表现得非常踊跃,陆陆续续地许多幼儿得到了粘贴儿,得到粘贴儿的幼儿大多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而是互相比看得到的奖品。有一男孩多次举手希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被教师叫道,就在另一名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快速地冲到前面拉起自己的儿子,然后亲手撕下一枚粘贴愤愤地离开了教室。针对这一事件,且不说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但这位家长的行为真的值得人们深思,如果成年人把物质的诱惑作为对儿童的奖励,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儿童不关注自我认同,将评价寄希望于他人和物质,进而形成急功近利、虚荣、不自信等不良品性。可见,这位妈妈亲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当然,英语教师的行为对儿童产生的暗示和引领也是极其错误的,他过多地将教学效果寄托于物质奖励上,暴露出了自己内心的虚弱。这是一个反面的事例,但足以说服成年人要以帮助儿童内心强大作为奖惩的依据,选择奖惩的方式。

4.儿童的双手与其心智的发展。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人的上肢和下肢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人一旦降生,就肯定要行走,并且所有人行走的姿势都大同小异。但没有人能够说出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将用手做什么。事实证明,人类环境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手带来的,智力的整个职责就好像是指导双手的活动。所以,重视儿童双手的活动才能有利于促进其心智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水平,心灵手巧,手巧心更灵。在家庭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的玩具越来越多,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玩具标明是蒙台梭利教具。但是,家长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让儿童双手灵巧、智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儿童从一出生就努力地获得独立和自由,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儿童喜欢真实生活的活动内容,如喜欢跟妈妈一起洗衣服、择菜、扫地、摆放餐具、叠放衣物等,这些劳动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麻烦的事情,但对于儿童却是他们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提供做事,或者叫工作的机会,儿童也会因为能够独自完成某事而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职责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教师,使儿童成长的主要原动力是实物本身,而不是教师的指导,是儿童使用这些实物,是儿童在活动,而不是教师。那么,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家长们应该从教师的角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1.教师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注意儿童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师的第一且最重要的职责,所有的教具都要认真地依次放置,永远保持新颖、美丽、光泽和完美,可供儿童随时使用,也会吸引儿童开展活动。因此,家长在家中也要承担起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能力,从小年龄时帮助他们收整环境,逐渐过渡到协助、再到鼓励他们独立收整环境。但要强调的是,无论儿童收整得多么好,家长都要进行检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确保环境的完美。

2.教师是促进者。

对于教室中的每一件摆在儿童眼前的实物,教师都要进行解说,然后鼓励他们自行选择和运用,并投注心力于所选择的活动上。在家里,家长也一定要向儿童介绍每一种玩具、操作材料或物件,包括这是什么,怎样操作,如何收整等,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出现有目的自主选择,才能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否则,儿童就会出现因不了解而盲目,因难以掌控而烦躁,进而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破坏行为。

3.教师是引导者。

蒙台梭利教师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观察,如何保持冷静和耐心,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干扰儿童;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职责,如何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教具,如何引发儿童的兴趣,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等等。上述对教师的要求其实也是适用于家长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要承担起照顾、观察、了解、引导、支持和促进儿童成长的多重职责。家长应该多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的班级教师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导儿童如何吃、洗与穿着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着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而且后者是危险的,也是容易做到,它堵住了儿童成长的路,也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

四、结语

本文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在家园合作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得到的思想,对改善家庭教育现状,提高家长育儿水平具有应用和借鉴的价值,也对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希望能给关注和热衷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作者:李海雁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幼儿生命情感的家庭教育

一、幼儿生命情感解析

幼儿生命情感指幼儿对自我生命的接纳,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生命意义的领略,对生命存在乐趣的体验和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命世界的普遍关爱。幼儿生命情感渗透他们的一切“作为”,是他们在跟世界互动,并且向世界表达着自己的心声。积极的生命情感促使幼儿主动走向世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与无望,促使幼儿漠视生命,从而走向生命状态的沉沦。

二、家庭中对幼儿生命情感培育的现状

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其生命情感,从而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但是,对广大幼儿来说,幼年的生活现实与此大相径庭,当前家庭中幼儿生命情感的培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儿童期”存在的价值

幼儿是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个体,“儿童期”的存在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必经阶段,正确对待“儿童期”的价值是家长应该重视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龙”或“成凤”的心理促使家长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可谓不遗余力,但是关乎生命意义的教育却被不经意地忽略了,甚至轻视幼儿生命的情况屡见不鲜。据报道,浙江一位母亲因为3岁女儿对不上“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殴打女儿致死。在这类家庭中,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拥有知识,增强自己与命运抗衡的力量。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过于迫切,陷入“不打不成材”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从而酿成悲剧。此外,随着家长面临的各种压力日益增加,家长把孩子看成“出气筒”,将一些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也导致了各类极端方式的出现,从而酿成各种悲剧。

(二)对幼儿幸福感的忽视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成人本位的,幼儿所接受的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使幼儿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种兴趣班成了家长趋之若鹜的时尚,有的家长出现了揠苗助长的现象。广东省妇联儿童部联合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市儿童兴趣班参加率普遍较高,且大多集中在学龄前阶段,参加率为93.8%,初始参加兴趣班年龄越来越小,6年间由原来的5岁发展到2岁。更有14%的幼儿1个学期内参加6个以上兴趣班。现实中,太多所谓的“教育”占据了幼儿的生命空间,降低了幼儿的幸福感。

(三)对幼儿生命关怀的缺失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是幼儿生命情感的最好培育者。父母与幼儿的积极互动能够有效充盈幼儿的生命情感。但是现实生活中,“抽点时间陪陪我”成为幼儿内心最深处的呐喊。大多数父母陪婴幼儿时间不够。2012年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江苏省泰州市区0-3岁孩子父母陪孩子的时间调查结果揭晓,约6成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足4小时,超过4成的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不足2小时。幼儿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体验着生命的关怀,领略自我的生命意义,进而超越这种血亲的生命情怀,实现对其他生命的关爱、同情和接纳。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特别是父亲逐渐淡出幼儿的教育,使得幼儿生命情感的丰富性大打折扣。

三、幼儿生命情感的家庭教育策略

父母是幼儿生命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幼儿生命情感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精神的港湾,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幼儿能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幼儿的生命情感的培育提供优良的环境,否则不利于幼儿的生命情感的培育。

(一)亲自教养幼儿,培育幼儿的生命情感

“再没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动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画了那么一笔,也就把整幅画弄糟了。……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父母要营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亲自教养幼儿,为幼儿生命情感的充实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母亲如果健康条件允许,就应该把给哺乳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既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发展母婴之间的血亲之情,有利于孩子健康依恋关系的形成,形成积极的生命情感。其次,父亲也应该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www.61k.com)要抽出时间亲近孩子、和孩子游戏,进而了解孩子的心声,抓住生活的每一细节,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便丰富孩子的生命情感。最后,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需要和人交流、向人倾诉,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该经常和其交流,做其知心朋友,成为其生命成长中的最亲密的伙伴。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丰富幼儿的生命情感

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教幼儿认识周边的人和事,培育幼儿的生命情感。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不能采取打骂、恐吓等手段,要给予幼儿恰当的关心和帮助,避免给幼儿灌输荒唐和谬误的知识与观念。父母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养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对孩子作出奉献的同时,也要让其了解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爱心,让其承担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父母要让孩子了解亲情的可贵,懂得与他人进行积极的生命情感互动。父母应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加强与他人的友谊,养成对生命世界普遍关怀的习惯。幼儿积极的生命情感总是与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息息相关的。幼儿的“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能唤醒他们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对自我、他人乃至异类生命在儿童的幻想世界里被赋予生命的非生命体的关爱,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有意无意地唤起美好的生命情感”。所以,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幼儿真正的自由,让幼儿有更多管理自己的机会,并从小养成不依赖他人、不命令他人、不驾驭他人的习惯,使幼儿自由快乐地成长。

(三)从积极和消极两维充盈幼儿生命情感

真正的幼儿教育首先是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从积极和消极两维充盈幼儿的生命情感,能够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1.爱的教育。

父母要理智地爱他们的孩子,爱要有度,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爱不是简单的给予或接受。父母要多与幼儿交流,做幼儿的知心朋友,让幼儿感受到关心、呵护和信任;要多与幼儿进行平等交流,增加幼儿对父母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对长辈的孝顺、对他人的善良、对家庭的责任心、对社会的感恩,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萌发幼儿的感恩。爱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父母端杯水、捶捶背等,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增加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当幼儿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及时感谢孩子,让其体会到助人而带来的快乐,激发其爱他人的动机,引导其做出更多关爱他人的行为。

2.挫折教育。

适当的挫折教育对于幼儿十分重要,是幼儿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担当挫折,会使人格更加深邃精微。趋乐避苦当然是自然人性的。但当厄运、灾难、逆境无法避免时,人就应勇敢地承受它。厄运会使人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悲剧性境遇,痛苦的体验与人的本质力量的激活有一种普遍必然的联系。痛苦并不只有消极的意义,也有积极的功用。”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幼儿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是幼儿通向幸福的钥匙。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诉幼儿父母的不易,让幼儿体恤父母的辛劳。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让他们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幼儿正确面对生命成长中的挫折,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作者:岳玉阁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五篇:父职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1.榜样: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催化剂

父亲在幼儿的身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与母亲迥异的社会角色,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首先,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当前,制约幼儿生长的两大外部环境(家庭和幼儿园)都具有明显的性别同质化特征,即幼儿教育的重任主要由母亲和女幼儿教师承担。因此,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助于弥补幼儿成长环境中男性角色的缺位,从而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树立鲜明的参照标准。其次,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行为和品质。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具有积极主动、刚毅独立、果断豪放等显著的性别特征,男性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生活态度、道德行为等会经由父亲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推动幼儿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此外,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的人生阅历丰富、知识结构多元且具有独立探索、刻苦专研的思维品质。因此,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知识和视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和探索创造精神等。

2.博弈:社会期望与父亲职责的角色冲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状况却并非如我们所期许的那样乐观。幼儿家庭教育的重任仍然由母亲或者祖父母承担,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普遍处于微弱或缺席状态。男性的社会角色冲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男性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父亲角色”却在男性所扮演的众多角色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父亲角色中的教育职责角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生来就被社会赋予了浓厚而又沉重的“工作角色”。因此,当男性所扮演的父亲角色与工作角色发生冲突时,父亲角色便自然而然地处于让位状态。此外,我国素有“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男性被认为是承载家庭荣辱的脊梁,是支撑家庭幸福的砥柱,相对于教养子女的职责,其为家庭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则显得更为重要。当这种传统文化逐渐内化成男性的内心理念时,多数男性就会在为社会、家庭和父母妻儿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隐蔽其“父亲角色”所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责。

3.回归:社会进步对父亲角色职责的理性召唤

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社会传统根深蒂固,而要想扭转父亲角色缺位的状况,从父亲自身角度考虑则显得更为直接和有效。首先,父亲要增强主动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识。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父亲首先要正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教育和养护子女视为自身所应尽的核心职责,摈弃传统观念,从思想上争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朋友、好老师和超级偶像等。其次,父亲要正确处理好男性角色间的冲突。生活中的男性常会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境地,从而在工作角色和父亲角色之间博弈徘徊。要想解决这种角色冲突,男性就必须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为自己参与家庭教育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工作的同时扮演好父亲角色。此外,父亲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男性在面对幼儿的教养问题时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男性在生活的点滴中主动汲取育儿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父亲要积极向母亲、同辈或长辈等学习育儿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父亲要通过多参加幼儿园家长会、观察幼儿生活、和幼儿倾情交往等途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之建立起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总之,父亲要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实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

作者:李辉 张小培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标题: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3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