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那么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是多少,应该怎么计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内容,欢迎学习!
冬至日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在冬至日也是太阳照射时间最少的一天哦!它的到来就预示着要全面进入冬天了。虽然冬至全国各地时间相同,但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却不同,下面教大家怎么计算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可以由一个公式得出,只需要知道你的经纬度即可。
(www.61k.com”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An=90°-(B1+B0),AN为太阳高度角,B1为城市纬度,B0为回归线纬度=23°26′。
举例: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北京的纬度为39°54′
那么代入公式就得出:
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90°-(39°54′+23°26′)=73°72′
所以只要知道城市纬度即可计算得出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同理、诸如上海、杭州、西安、广州、天津等地也是如此计算,经纬度可从地图上或者城市百科上获得。
延伸阅读: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区别
一、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其实是角度)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零度,正
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考查涉及以下几方面。
(1)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公式:H=90°-|φ-δ|中φ与δ符号很关键,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4)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
(5)地方时: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
(6)楼间距离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二 :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与公式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与公式
冬至日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在冬至日也是太阳照射时间最少的一天哦!它的到来就预示着要全面进入冬天了。虽然冬至全国各地时间相同,但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却不同,下面来跟小编教大家怎么计算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可以由一个公式得出,只需要知道你的经纬度即可。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An=90°-(B1+B0),AN为太阳高度角,B1为城市纬度,B0为回归线纬度=23°26′。
举例: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北京的纬度为39°54′
那么代入公式就得出:
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90°-(39°54′+23°26′)=73°72′
所以只要知道城市纬度即可计算得出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同理、诸如上海、杭州、西安、广州、天津等地也是如此计算,经纬度可从地图上或者城市百科上获得。
三 : 杭州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多大?
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日照最短的时候,当你想知道你所处位置的太阳处于什么位置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了,只需要知道所处位置的纬度就足够了。(www.61k.com)那么如果要计算杭州的太阳高度角有多大应该怎么算呢?
冬至日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在冬至日也是太阳照射时间最少的一天哦!它的到来就预示着要全面进入冬天了。虽然冬至全国各地时间相同,但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却不同。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An=90°-(B1+B0),AN为太阳高度角,B1为城市纬度,B0为回归线纬度=23°26′。
杭州冬至日太阳高度角
杭州的纬度为30°3′,那么代入公式就得出:
杭州冬至日太阳高度角=90°-(30°3′+23°26′)=36°44′。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你可能也喜欢: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
石家庄艺术“奇葩”——井陉拉花
佛山艺术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粤剧
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四 : 该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冬至日的太阳高
该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5--6题。 ①②③ 小题1: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
小题1:C 小题2:A |
小题1:本小题除了考查学生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还考查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位于同一经线,说明三地时刻相同,正午时间相同,方向标示为N、S,即正南正北,题中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即是指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图中所示的方向可以推断,三地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因为均向北方看太阳。距直射点(南回归线)近的,下午太阳高度角大,所以C正确。 小题2:此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纯度越高,昼越长,结合1小题可知,昼长从长到短排序为A选项。 |
考点:
考点名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1、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
①求经度差
②把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
③东加西减: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方向各取7.5°,合计为15°,该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3)以中时区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划分12个时区。180°经线是东、西十二时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②区时
定义: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区时计算:
求所在地的时区
求时区差东加西减: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面,加上时区差;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面,减去时区差。
(3)日期变更:抓住两个要点:确定180°经线确定0点或者24点所在的经线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昼夜现象的产生:
(1)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2)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地转偏向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 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相垂直。
地方时计算技巧:
已知某一点时刻,求另一点时刻时,可用数轴法。具体方法如下:把某一条纬线变形为一个数轴,0°为原点,东经度为正值,西经度为负值。把A(已知时间、地点)、B(未知时间、地点)落实在数轴上。无论A、B实际方向关系如何,在数轴上,若B在A东,由A求B就要加;若B在A西,由A求B就要减。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晨昏线又叫做晨昏圈,其中半个圆圈代表晨线,半个圆圈代表昏线。
1.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
(3)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上图中α+θ=β+θ=90°)。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如上图中C)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如上图中D)地方时为12时。
(5)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若右图中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如右图中BN地方时是6∶00, AN地方时是18∶00。
(3)确定日期和季节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7)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节气 | 太阳直射点 |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
春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
夏至 | 北回归线 |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秋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
冬至 | 南回归线 |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归纳 |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
纬度地带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
南北回归线上 |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赤道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东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天顶90° | 无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东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②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北回归线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东北 | 西南 | 天顶90° | 无 | 西北 | 东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正南66°34′ | 正北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东南 | 西北 | 正南43°08′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北极圈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正北 | 正南 | 正南46°52′ | 正北 | 正北 | 正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正南23°26′ | 正北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极夜无日出日落 |
北极点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无 | 正南 | 正南23°26′ | 正南 | 无 | 正南 |
春秋分 | 正南 | 正南 | 正南0° | 正南 | 正南 | 正南 |
冬至 | 极夜无日出日落 |
春分秋分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正东 | 正西 | 天顶90° | 无 | 正西 | 正东 |
南回归线 | 正东 | 正西 | 正北66°34′ | 正南 | 正西 | 正东 |
南极圈 | 正东 | 正西 | 正北23°26′ | 正南 | 正西 | 正东 |
南极点 | 正北 | 正北 | 正北0° | 正北 | 正北 | 正北 |
夏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东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南回归线 | 东北 | 西南 | 正北43°08′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南极圈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南极点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冬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东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南回归线 | 东南 | 西北 | 天顶90° | 无 | 西南 | 东北 |
南极圈 | 正南 | 正北 | 正北46°52′ | 正南 | 正南 | 正北 |
南极点 | 无日出日落,太阳都位于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
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