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咏史怀古诗分析 (一)
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二 :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预习检测
? 背诵以前学过的怀古诗: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咏史怀古诗概念:
?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 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 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 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 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 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 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 相》、刘禹锡的《乌衣巷》 都遗响千古。
?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 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长于情景交融 ?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 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 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学习目标
? 1、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 ? 2、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 方法与技巧。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 联系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归纳 此类诗表现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篇目
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 怀古
思想内容
感慨壮志难酬 抒发爱国情怀
篇目 越中览古
石头城
思想内容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 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 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蜀相
过华清宫
奢侈淫逸
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 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 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咏怀古迹(其 三)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 ? ? ? ? 1. 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 6. 感慨身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 慨。
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 些呢? ? 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 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 今、用典
? 刘禹锡《石头城》 李白《越中览古》 ? 山围故国周遭在,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 潮打空城寂寞回。 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 淮水东边旧时月, 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夜深还过女墙来。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蜀相》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 丞相祠堂何处寻? 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笑, 锦官城外柏森森。 无人知是荔枝来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咏怀古迹》 三顾频烦天下计,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出师未捷身先死, 画图省识
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当堂训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长安。③秦汉经 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 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 答:这首小令,写景气势非凡,既充满动感 而又饱含感情,抓住了宫殿楼阁都变为废墟 这一典型事例,写出了封建王朝兴则大兴土 木,亡则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痛苦。
? 台城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 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 么说“台城柳”“无情”?
?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 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 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 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 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 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 “无情”。
? 台城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 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 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 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 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 朝,怀古伤今。
五、完全达标教学
? 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1.懂。即写什么? ?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 典。 ? ②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既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 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 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 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 其相似。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 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从“怀古”二字
来看,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抒怀 诗,那么作者在这首词中是侧重于借古讽今还是借古 言己呢?从下阕作者对周瑜的描写赞美中可以发现, 原来作者咏史,想要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 酬的悲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经固亭怀古》则既 有借古讽今之意,又有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之心。 ? ④要分析作者的写法。咏史抒怀诗的写法多样。在构 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 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 ⑤要学会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 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 3.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 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六、课堂小结 ? 思想内容 ? 表现技巧 ? 解题步骤
七、作业
? 积累并记住笔记。 ? 完成《与名师对话》
三 : 咏史怀古诗------学习大全
咏史怀古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时间段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怀古诗具有“诗”(文学性)与“史”(历史性)的双重特征。所以它又具有两结合:“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古”与“今”的结合。因此,咏史怀古诗特别关注现实政治、特别注重多维的时空组合。《诗经》《离骚》中早就有这种作品,如《诗经·大雅》中的《公刘》、《生民》、《绵》《皇矣》等篇什,记录的是周部落的起源和周祖先后稷、公刘、文王等的英雄事迹。而屈原《离骚》中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诗句,在追述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担忧。这种借古说今、古今结合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基本接近后世的咏史怀古诗。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全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以史为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实为世界稀有,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绘画、雕塑、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乃至今天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有历史的素材。艺术家们直面现实人生,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四 : 咏史怀古诗作业练习74
华清宫
晚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译文
华清宫外四周,飞雪压低了云头,只有宫里的雪,飘落后,旋即干透.宫内碧绿的树像碧色的帘子,相互掩映,(愈发显得好看),宫内没有人知道,外边的天气早已寒冷彻骨了。
晚唐吴融
唐末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公元901年(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常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 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辛文房评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卷九)。有《唐英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
华清宫是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它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翻译: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本诗在描写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获鹿人。生于元太宗十年,年八十三岁。幼年好问,至元十年,(公元一二七三年)世祖召见,颇见优待,累迁典瑞太监。尝建议柬宫“殿下府中宜建学,宫俾左右近侍常亲正学,必能裨辅明德”太子深以为是,官终正奉大夫,卒谧文恭。思廉能诗,颇为当时文人所重。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
②落霞:晚霞。
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
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
为长夜之饮。
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
⑦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
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
写景抒情,真切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词句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1-2]
白话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2] [3] 作品鉴赏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作品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作品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湖州歌其六》作者为元代诗人、文学家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前言】
《湖州歌》由南宋末期宫廷琴师汪元量所写,这首诗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注释】
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
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
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③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④目断--看不到。
⑤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赏析】
原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卜,江水悠悠东去,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这不同于苏轼的,苏轼的诗句表达的是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评价: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赤壁
(明)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1.首联写出了曹军顺长江东下,睥睨bì nì一切的气焰和威势,与《赤壁赋》中对顺流东下的曹军“,”景象的描写同出机杼。(2分)
答: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请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咏史怀古诗作业练习74_咏史诗
答:对比。上句是千帆争渡,烟炎张天的战争场面,下句是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突出历史的沧桑感。(2)联想想象。由赤壁之战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故事,表达一种空虚怅惘的情绪。
杜庠(xiáng)生卒年不详,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代苏州人,从昆山张和读书,以诗名于景泰年间。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曾任攸县知县,自负才高,不得志,弃官游历于江湖间,自称“西湖醉老”。每过赤壁就题涛,时人称其为“杜赤壁”。
词句注释
⑴水军:这里指曹操的军队。
⑵舳舻(zhú lú):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舳,船头。舻,船尾。
⑶诸葛: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⑷曹瞒(mán):曹操小字阿瞒。
⑸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芜:丛生的草。[1] [2] [3]
白话译文
曹操声势浩大的水军原本就是南下平定孙权刘备一统江山的,在浩瀚无际的江面上曹操战船云集。诸葛亮中心空有兴复汉室的愿望,曹操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中。强劲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在孤月风冷的凄凉夜晚,曹操一统天下的理想破灭了。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
[2]
作品鉴赏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当时,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连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断流,其志在必欲一举击碎东吴,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如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索回飘荡,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河 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张炎评论该词说:“采唐诗融化如己出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请就这句话,结合原词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特点。(5分)
答:引用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成句化用而成。(得2分,如举《莫愁乐》、《鼓吹曲》也对)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人世沧桑的感喟之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得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2) 你认为“断崖树,犹倒倚”一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犹”字,(得1分)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浓厚的历史色彩。表达出作者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引发自己物是人非,人世沧桑的情感。(得3分)由“犹”字带动全句,联系起过去之景与眼前之景,以及由景过渡到情,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得2分)
西河·金陵怀古①周邦彦
佳丽地②,南朝盛事谁记③。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④。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⑤。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⑥。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⑦。 酒旗戏鼓甚处市⑧?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⑨,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西河·金陵怀古》由北宋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是一首咏史之作。全词三阕结构:上阕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阕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
这首词艺术技巧很高,全词化用刘禹锡咏金陵之《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但又浑然天成。它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历来评价很高。
注释
①西河:词牌名。又名“西河慢”、“西湖”。《碧鸡漫志》引《脞说》云:“大历初,有乐工取古《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又谓《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则此调亦是采旧曲而成。词为双调一百零五字,分三叠,各叶四仄韵。《清真集》入《大石调》。相传此调由周邦彦始创。陈本注“大吕”宫,题作“金陵”。[2]
②佳丽地:指江南。更指金陵 。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③南朝盛事:自东晋灭亡列隋朝统一为止,中国历史上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有末,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皆建都于金陵。
④故国,故都,这里指金陵。金陵城面临长江,四周群山环抱,故云“山围故国”。此二句与下”怒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句子。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⑤风樯:指代顺风扬帆的船只。樯,船上张帆用的桅杆。以上寄寓江山依旧而六朝繁华早已消歇的六朝兴亡之感。[2]
⑥断崖:临江陡峭的崖壁。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系:拴缚。
⑦女墙:城墙上的矮墙。伤心:一作“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淮水:指秦淮河。它横贯南京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
⑧酒旗:挂在酒店的酒招。戏鼓:演戏的场所。甚处:何处。
⑨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江南佳丽胜地,南朝繁华谁记?山围故都绕清江,秀峰如髻对峙立;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满船帆驶天际。断崖老树仍斜倚;莫愁游艇曾拴系。林木郁苍空余迹,旧时营垒雾遮蔽。夜深月光越女墙,伤心东望秦淮河。酒楼、戏馆今何在?猜想那破落里巷,大概是王谢两家旧庭院。燕子不知今为何世,飞入寻常百姓人家,斜阳里相对呢喃,似诉说古都兴衰。[3]
创作背景
这首《西河·金陵》是周邦彦晚年的作品。当时正是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在宣和二年(1120),南方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周邦彦仓猝间从杭州历经扬州、天长,一路颠簸来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切身体会到农民起义对北宋王朝的巨大冲击,这就不由得使词人产生了“故国”、“孤城”的幽思。同时作者在晚年又遭到一次流放,这更使得词人感慨人世沧桑。这些可能就是这位多写爱情、羁旅词的词人大发怀古幽思的原因吧。[3]
鉴赏评价
这是周邦彦的一首怀古词,作者面对金陵“佳丽地”,目睹自然界的沧桑,因而引起人事兴衰的感触,抒发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哲理观念,表现了作者追念古昔和寄慨当今的思想情感。这首词隐括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最著名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诗意。
一叠从金陵山川形胜说人,便较刘诗华丽雍容。首句釆自谢跳《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突出金陵之得地利,追起一问,令人遥想其为南朝故都昔日的繁华,已伏后文感慨。 “山围故国”四句化用《石头城》一半诗意,“髻鬟”、“风樯”二句是添加的新词,从总体上展现的是一幅境界阔大高远,江山景物清华的画面,不为梦得所囿。“孤城”之于“空城”,一字之易,极有分寸——宋时金陵虽属废都,到底还是北宋一大城市。
二叠才逐渐聚焦到断崖枯树、孤城女墙等更具有沧桑意蕴的景物上来,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石头城》另一半诗意,写悲凉之雾,遍布秦淮,物是人非,愁上心头。以上两叠所写,都是金陵的外
景,有由远推近的趋势。
三叠便写到金陵坊市,寓不胜今昔之感。化用《乌衣巷》诗意,但颇有出新。“酒旗戏鼓甚处市”,就很有北宋的时代感,金陵已从六朝帝王之都变成了北宋商业、消费城市,秦淮河上新添了不少勾栏瓦肆,寻欢作乐的红男绿女都是普通市民,而不是旧时王谢为代表的豪门世族,这是古无今有的新气象(或将此句解为忆昔误)——“想依稀”句中包含有太多的沧桑。“燕子不知”三句从刘诗来,但刘诗只说“飞人寻常百姓家”,这里却变为更有意味的一幅情景:屋檐下燕语呢喃,好像饱经沧桑的过来人,在斜阳里闲话兴亡呢。
或云北宋危机四伏,作者外放时值方腊起义,遂有吊古伤今之情。然而此词作年难定,所谓伤今之意,并不像刘诗那样醒豁。周邦彦能事之一,是能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西河》就是最好的实例,对于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来说,有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号令一新。
该词艺术特点有:一是结构,变虽好却小的绝句为洋洋洒洒的长调,具有与题面相称的气势感;二是具有北宋时代生活气息;三是句法声情,最短的“佳丽地”,和最末一韵“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各本断句不同,正因为一气蝉联),相差十余字之多,读来疾徐尽变,更觉声情并茂、姿态横生。[4]
这首词是怀古咏史之作,苍凉悲壮,平易爽畅,笔力遒劲,艺术技巧很高,它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越王勾践(南宋)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共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
(1)作者为什么说登临莫向高台望?(4分)
答:因为登临高台,北望中原,中原正在一片烟树迷茫之中,收复中原渺茫无期,远望故国,不过徒增伤心而已。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颈联。(4分)
答:这一联作者通过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了今非昔比的沧桑之感。“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是眼前实景,“复道”、“官墙”是想象中的越国宫殿之景。复道已难以辨认,飞鸟翩翻、落叶所坠之处就是昔日的宫墙,在这今昔对比中,蕴涵着作者深深的吊古伤今之情。
越王勾践墓
柴 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
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
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
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烟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
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
五 :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
千古兴亡多少事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
【教学目标】
?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分类、 ? 3、 主要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一、概念解读:
?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 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 两个小类。
?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
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
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 辟。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 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三、复习已学的咏史怀古诗,了解特点
(一)根据内容可分为 ?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 条: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总结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 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 负,建功业,得遂心愿,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 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 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 怀人 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被贬)
伤己
杜甫《咏怀古迹》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 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 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总结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 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 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 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 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 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分类: ①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 世事沧桑。 举例: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②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 、 伤今。 举例: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 总结三:理性反思。
? ⒈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 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 蹈历史覆辙。
? 总结三:理性反思。 ? 2、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 ?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
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二)分析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 例1、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思想感情: 羡慕英雄业绩,感慨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手法 触景生情、联想、虚实相生、对比、用典
? 例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思想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与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伤。 ? 表现手法:
? ?
用典、借古讽今
? 例3、越中览古 ?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 战士还家尽锦衣。 ?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 思想感情: 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手法: 对比、虚实相生;拟人、触景生情 ?
? 例4、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思想感情: 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手法: ?
古今对比、借古讽今
四、咏史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奢侈, 借古讽今 昔盛今衰的伤感,感慨盛衰无常, 物是人非的沧桑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思想感情 1、国家-
2、统治者- 3、古地- 4、古人-
表现手法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对比、借古讽 今、吊古伤今、用典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怀古诗常见内容: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 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 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
妃 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 之乱、南唐后蜀等。 E咏史诗常见咏怀历史人物:诸葛亮、贾谊、昭 君、吴王、隋炀帝、燕昭王、项羽等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二)
教学目标
? 1、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体悟诗人 的情感
(07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 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 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 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 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 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 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 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08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解题指导
?1、要弄清史实,典故 作者“怀”什么“古”
? 金陵: ? 金陵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 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兴衰交替很快。 ?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 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 也由此得名。
2、知人论世,寻找古今链接点,探讨写作目的
? 知人论世:《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 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 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 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 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 古----今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 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 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 写作目的:昔盛今衰,吊古伤今 心忧朝廷
3、结合内容,探讨技巧和情感
? 触景生情,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
已经永远的过去了,
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 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诗人顿生盛 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 情景交融,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 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 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 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 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 ? 化用诗句,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
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点明自己 心中的隐忧,抒写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痛苦。
08江苏高考题答案展示
?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 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 朝兴废的感慨。 ?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 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
鉴赏方法小结
1、了解史实,典故
2、知人论世,寻找古今链接点,探讨写作目的
3、探讨技巧和情感
实战演练之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 字的理解。 2.本诗以“途经秦始皇墓 ”为题,三四句却 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案展示:
? 1、 一指秦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 三指生前声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 目中彻底崩溃。 ? 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 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 秦始皇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的崩塌作对比, 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 判之情。
实战演练之二:
台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1、六朝皇帝在豪华的台城,营造了结绮、 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靡荒淫,然而笙歌未尽, 隋兵已迫都门。 2、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人。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情感。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答案展示
1、诗一: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 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 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 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诗二: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原因:奢侈豪华,荒 淫误国。
答案展示
? 2、诗一: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
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 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 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 如梦转瞬即逝作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 ? 诗二: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 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中,这一乐 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 让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化做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实战演练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 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 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 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 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 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 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展示
答:(1)燕子 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 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 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 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实战演练4
(09百校大联考)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不惜民力开凿运河,其东段叫汴 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迷楼:隋炀帝筑。 景阳楼:南朝陈后主筑。
问: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展示
这首诗歌抒发了 对统
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 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滨,不见春草,只见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古碑,行客之路尽是 黄沙,想当年秦国何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 (今属浙江) 等强盛,看如今唐王 人。 朝的国势日衰,眼前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一片荒凉,于
是“不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 堪回首”之情油然而 国。萦纡:旋绕曲折。 生。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 析。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 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 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 多。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 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 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 加以说明。
?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 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 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 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 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 责。
?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 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 角度独特。
五、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 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 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 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作者赞颂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 典故,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 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 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 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 苏轼被贬黄州,到赤壁凭吊,这就是触发诗 人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 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 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 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 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 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 的。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构思上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 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 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借古讽(伤)今 (李商隐《贾生》 )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李白的《越中览 古》),或侧
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 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 —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
六、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 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 《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 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 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 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 之乱、南唐后蜀等。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 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 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 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 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 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07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 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 手法。 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 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 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 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 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 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