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玄宁说明书-宁通说明书

发布时间:2018-02-11 所属栏目:贝雷塔金诺曼说明书

一 : 宁通说明书

通用名称:

酒石酸托特罗定片

功能主治:

本品适用于因膀胱过度兴奋引起的尿频、尿急或紧迫性尿失禁症状的治疗。(www.61k.com)

用法用量:

初始的推荐剂量为一次1片,一日2次。根据病人的反应和耐受程度,剂量可下调到一次半片,一日2次。对于肝功能不全或正在服用CYP3A4抑制剂(见【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推荐剂量是一次半片,一日2次。

剂型:

片剂

不良反应:

本品的副作用一般可以耐受,停药后即可消失。本品可引起轻、中度抗胆碱能作用,如口干、消化不良和泪液减少。常见(>1%) 自主神经系统:口干; 胃肠系统:消化不良、便秘、腹痛、胀气、呕吐; 全身性:头痛;眼:干眼病;皮肤:皮肤干燥;精神:思睡、神经质;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异常。不很常见(<1%)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调;全身性:胸痛。少见(0.1%) 全身性:过敏反应; 泌尿系统:尿闭;中枢神经系统:精神混乱。

禁忌:

1. 尿潴留、胃滞纳、未经控制的窄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
2. 已证实对本品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
3. 重症肌无力患者、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毒性巨结肠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服用本品可能引起视力模糊,用药期间驾驶车辆、开动机器和进行危险作业者应当注意。 2. 肝功能明显低下的患者,每次剂量不得超过半片(1mg)。 3. 肾功能低下的患者,自主性神经疾病患者、裂孔疝患者慎用本品。 4. 由于尿潴留的风险,本品慎用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病人;由于胃滞纳的风险,也慎用于患胃肠道梗阻性疾病,如幽门狭窄的患者。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酒石酸托特罗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慎用本品,哺乳期间服用本品应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

尚无儿童用药经验,不推荐儿童使用。

老年用药: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其它具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合并给药时可增强治疗作用但也增强不良反应。反之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可降低本品的疗效。
2. 其它药物因需细胞色素P450 2D6(CYP 2D6)或CYP3A4进行代谢或能抑制细胞色素活性,所以可能与本品发生药代动力学上的相互作用。如与氟西汀(氟西汀是CYP2D6的强抑制剂,氟西汀被代谢成去甲基氟西汀是CYP3A4的抑制剂)合并给药可轻度增加非结合型托特罗定及其5-羟甲基代谢产物量,但这并不引起明显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如要合并使用较强作用的CYP3A4抑制剂如大环素抗生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抗真菌药(酮康唑、咪康唑、依曲康唑)应十分谨慎。
3. 临床研究显示本品与华法林或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炔雌醇)合并给药无相互作用。
4. 临床研究结果也未显示本品抑制了CYP2D6、2C19、3A4或1A2的活性。

二 : 曼宁说明书

通用名称:

头孢克洛缓释胶囊

功能主治:

本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下列轻、中度感染:
1.由流感嗜血杆菌(仅指非β一丙酰胺酶产酶菌)、摩拉克菌属(包括β-丙酰胺酶产酶菌)及肺炎双球菌所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www.61k.com)
2.由流感嗜血杆菌(仅指非β一丙酰胺酶产酶菌),摩拉克菌属(包括β-丙酰胺酶产酶菌)及肺炎双球菌所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3.由酿脓链球菌所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
4.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指甲氧西林敏感株)所引起的非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用量为: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患者,每次0.5 g,每日2次,连用7天。
咽炎、扁桃体炎患者,每次0.75 g.每日2次,连用10天。
非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每次0.75 g.每日2次,连用7~10天。或遵医嘱。

剂型:

胶囊剂

不良反应:

目前尚缺乏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在国内应用时的不良反应观察数据。
根据国外同类品种(头孢克洛缓释片)的临床应用情况,头孢克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反应较轻,尚未见有死亡病例报道。文献报道小于10%的不良反应有:
消化系统:腹泻、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过敏:皮疹、荨麻疹或瘙痒。
血液和淋巴系统嗜酸细胞增多。
生殖系统阴道念珠菌病及阴道炎。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及嗜睡。
肝脏:AST,ALT与磷酸盐水平暂时升高。
肾脏BUN或肌酸肌酐暂时升高。
实验室检查:暂时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白细胞减少。
其它:多形红斑,发热,直接抗球蛋白实验阳性及生殖器瘙痒。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期之后可能有伪膜性结肠炎症状出现。

禁忌:

对头孢克洛和其它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

1.对任何被确证有某些过敏症状特别是对某些药物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时应慎重,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尤应注意。如使用本品后发生了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必要时采取急救办法。
2.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本品。
3本品应放到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头孢克洛。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淡黄色微丸。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品。

儿童用药: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老年用药: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物相互作用: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三 : 欧唐宁说明书

通用名称:

利格列汀片

功能主治:

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可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www.61k.com)

用法用量:

成人
推荐剂量为5mg,每日1次。本品可在每天的任意时间服用,餐时或非餐时均可服用。
特殊人群:
肾功能不全患者
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
肝功能不全患者
肝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
漏服
如果遗漏给药,建议患者在下次服药时不需服用双倍剂量。

剂型:

片剂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经验
因为临床试验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一种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率并不能直接与另一种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相比,可能也并不能反映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发生率。

基于十四项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一项活性药物对照研究和一项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评价了利格列汀5mg,每日一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

在持续时间为18周和24周的三项安慰剂对照试验和五项持续时间不到18周的补充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进行了利格列汀5mg,每天一次,作为单药治疗的研究。在六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对利格列汀与其他降糖药合用进行了研究:两项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持续时间为12周和24周);一项与磺脲类合用(治疗持续时间为18周);一项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合用(治疗持续时间为24周);一项与吡格列酮合用(治疗持续时间为24周);以及一项与胰岛素合用(主要终点在24周)。

在14项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合并数据集中,在接受利格列汀(n=3625)的患者中有≥2%的患者发生并且比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n=2176)更常见的不良事件见表1。
利格列汀的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与安慰剂的相似。
当利格列汀与特定降糖药合用时利格列汀5mg与安慰剂相比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利格列汀与磺脲类合用时的尿路感染(3.1%比0%)和高甘油三酯血症(2.4%比0%);利格列汀与吡格列酮合用同时的高脂血症(2.7%比0.8%)和体重增加(2.3%比0.8%);利格列汀与基础胰岛素治疗合用时的便秘(2.1%比1%)。

在一项比较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的对照研宄中,所有患者都同时接受了二甲双胍,经过104周的治疗后,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n=776)中,报告的发生率≥5%并且高于接受磺脲类的患者(n=775)的不良事件有背痛(9.1%比8.4%)、关节痛(8.1%比6.1%)、上呼吸道感染(8.0%比7.6%)、头痛(6.4%比5.2%)、咳嗽(6.1%比4.9%)和四肢疼痛(5.3%比3.9%)。

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临床研究中报告的其他不良反应有高敏反应(例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剥脱或支气管高敏反应)和肌痛。在临床试验项目中,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每暴露1万患者年有15.2例报告胰腺炎,相比接受对照治疗(安慰剂和活性对照药磺脲类)的患者中每暴露1万患者年有3.7例报告。在利格列汀最后一次给药后,另外报告了3例胰腺炎。

低血糖

在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接受利格列汀5mg 治疗的2994名患者中,有199人(6.6%)报告了低血糖,而在1546名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有56名患者(3.6%)报告。利格列汀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合用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与安慰剂是相似的。当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和磺脲类给药时,792名患者中有181人(22.9%)报告了低血糖,而在263名接受安慰剂联合二甲双胍和磺脲类的患者中,有39人(14.8%)报告。总结的低血糖不良反应是基于所有报告的低血糖,不需要同时获得血糖测量值,或者说,可能有些患者的血糖值是正常的。因此不能确定所有这些报告的事件反映的是真正的低血糖事件。

在利格列汀与稳定剂量的胰岛素联合治疗最长至52周的研宄中(n=1261),在研究者报告的低血糖事件方面(定义为所有有症状的或无症状的自测血糖≤70 mg/dL的事件),利格列汀组(31.4%)和安慰剂组(32.9%)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同一时期内,重度低血糖事件(定义为需要他人帮助并采用碳水化合物、胰高血糖素或其他复苏措施)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有11名(1.7%)报告,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中有7名(1.1%)报告。威胁生命或需要住院的事件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有3名(0.5%)报告,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中有1名(0.2%)报告。

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
在133名重度肾功能不全(经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30ml/min)患者中比较了在原有的抗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增加利格列汀或安慰剂治疗52周。在研究最初12周时期内,原抗糖尿病背景治疗需保持稳定,包括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和吡格列酮。在研究剩余的时期,允许调整抗糖尿病背景治疗的剂量。

一般而言,包括重度低血糖在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其他利格列汀试验中报告的发生率相似。由于在最初12周背景降糖治疗保持稳定期间无症状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升高,导致观察到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利格列汀63%,相比安慰剂为49%〕。10名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15%)和11名接受安慰剂的患者(17%)报告至少一次经证实的症状性低血糖发作〔伴随手指针刺血糖检测值≤54mg/dL)。在同一时期,重度低血糖事件(定义为需要他人帮助并采用碳水化合物、胰高血糖素或其他复苏措施)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有3名(4.4%)报告,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中有3名(4.6%)报告。威胁生命或需要住院的事件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有2名(2.9%)报告,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中有1名(1.5%)报告。

通过平均eGFR和肌酐清除率测定的肾功能在52周治疗期间与安慰剂组相比没有改变。

实验室检查

接受利格列汀5 mg治疗的患者中,实验室检查的发现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是相似的。在利格列汀组更为常见,并且发生率超过安慰剂组≥1%的实验室值变化,有尿酸升高(安慰剂组1.3%,利格列汀组2.7%)。

在接受利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没有观察到生命体征出现临床显著性的变化。

禁忌:

禁用于对利格列汀有过敏史,诸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支气管高敏反应的患者。

注意事项:

一般信息

本品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与已知会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合用

已知促胰岛素分泌药和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利格列汀与促胰岛素分泌药(例如,磺脲类)合用引起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利格列汀与胰岛素合用会引起较高的低血糖的发生率。因此,与利格列汀合用时,需要较低剂量的促胰岛素分泌药或胰岛素,从而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大血管的结果

尚无临床研究建立利格列汀或其他降糖药能够降低大血管风险的确切证据。

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未进行过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影响的研宄。但是,应提醒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风险,尤其是在和磺脲类联合使用的情况下。

成份:

利格列汀。
化学名称:8-[(3R)-3-氨基-1-哌啶基]-7-(2-丁炔基-1)-3,7-二氢-3-甲基-1-[(4-甲基-2-喹唑啉基)甲基]-1H-嘌呤-2,6-二酮。
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25H28N8O2分子量:472.54

性状:

本品为浅红色原形双凸,斜边薄膜衣片。一面凹刻BI公司标志,另一面凹刻“D5”,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期

在大鼠和家兔中,进行了生殖研究。但是,并没有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充分的、对照良好的研究。因为动物的生殖研宄并不是总能预测人类的反应,因此除非确有需要外,本品不得在妊娠期间使用。

利格列汀在子代器官形成期给予孕鼠,剂量达30mg/kg,给予孕家兔,剂量达150mg/kg,并无致畸性,根据AUC暴露水平,约为临床剂量的49和1943倍。在大鼠和家兔中,引起母体毒性的利格列汀剂量,在大鼠中(临床剂量的1000倍),引起骨骼骨化的发育延迟以及大鼠的胚胎丢失略有增加;在家兔中(临床剂量的1943倍),会引起胚胎吸收增加以及内脏和骨骼变化。

利格列汀从妊娠第6天开始,给予雌性大鼠直至哺乳第21天,在母体毒性剂量下(暴露水平>临床剂量1000倍),会引起雄性和雌性后代的体重减轻以及身体和行为发育迟缓。大鼠暴露水平达临床剂量的49倍,在后代中未观察到功能、行为或生殖毒性。

利格列汀口服给药,在雌性大鼠和家兔中,能够透过胎盘到达胎儿。

哺乳期

现有的动物数据表明,利格列汀可以分泌到乳汁中,乳汁/血浆比为4:1。尚不明确该药物是否会分泌到人乳汁中。因为许多药物都会在人乳汁中分泌,故当哺乳的妇女接受利格列汀给药时必须非常小心。

儿童用药:

尚未建立本品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在15项利格列汀的临床试验中,共有4040名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利格列汀5 mg 治疗:1085名患者(27%)为65岁或以上,而131名患者(3%)为75岁或以上。在这些患者中,有2566名参加了12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宄:591名(23%)为65岁或以上,82名(3%)为75岁或以上。在65岁及以上的患者和较年轻的患者之间,没有发现总体安全性或有效性的差异。因此对老年人群并无剂量调整建议。虽然利格列汀的临床研宄中未发现老年和年轻患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不能排除某些老年个体会更为敏感的可能性。

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评估

利格列汀是CYP同功酶CYP3A4的弱到中等抑制剂,但是对其他CYP同功酶并无抑制,也不是CYP同功酶的诱导剂,包括:CYP1A2、2A6、2B6、2C8、2C9、2C19、2D6、2E1和4A11。

利格列汀是一种P-糖蛋白(P-gp)底物,在高浓度下,可以抑制P-糖蛋白介导的地高辛转运。根据这些结果以及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认为利格列汀在治疗浓度下,不太可能与其他P-gp底物发生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内评估

CYP3A4或P-gp的诱导剂(例如,利福平)会使利格列汀的暴露水平降低到亚治疗水平,很可能会降至无效的浓度。对于需要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强烈建议替换利格列汀。体内研究表明,与CYP3A4、CYP2C9、CYP2C8、P-糖蛋白的底物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倾向性较低。根据描述的药代动力学研宄的结果,没有利格列汀的剂量调整建议。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利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DPP-4能够降解肠促胰岛素激素样多肽-1(GLP-1)以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利格列汀能够升高活性肠促胰岛素激素的浓度,以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刺激胰岛素释放,降低循环中的胰高血糖素水平。

这两种肠促胰岛素激素都参与了葡萄糖稳态的生理调节。一天中肠促胰岛素分泌维持较低的基础水平,进餐后立即升高。在葡萄糖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条件下,GLP-1和GIP能增加胰腺β-细胞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此外,GLP-1还能减少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肝葡萄糖排出量减少。

药效学

利格列汀能与DPP-4进行可逆的结合,从而升高肠促胰岛素激素浓度。利格列汀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同时能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更好的调节体内的葡萄糖平衡。在体外,利格列汀在接近治疗暴露水平下,能够选择性地与DPP-4结合,选择性地抑制DPP-4,但是并不抑制DPP-8或DPP-9活性。

心脏电生理

在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阳性对照、4-治疗组交叉的研究中,36名健康受试者接受利格列汀5mg,利格列汀100mg(推荐剂量的20倍),莫西沙星和安慰剂给药。在推荐剂量5mg或100mg剂量,均未观察到QTc的升高。在100mg剂量,利格列汀的峰血浆浓度水平大约是5mg剂量给药后峰浓度的38倍。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利格列汀Ames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在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利格列汀剂量为10、30、240mg/kg(暴露量约为临床剂量5mg/天的943倍),未见对早期胚胎发育、交配、生育力以及受孕的不良影响。

致癌性

大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利格列汀剂量为6、18和60 mg/kg(高剂量暴露量约为临床剂量的418倍),未见肿瘤发生率增加。小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利格列汀剂量为8、25、 80 mg/kg,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在剂量分别高达80 mg/kg或25 mg/kg(暴露量分别约为临床剂量的35、270倍)未见肿瘤发生率增加,但雌性小鼠在剂量为80 mg/kg(暴露量约为临床剂量的215倍)时可见淋巴瘤发生率增加。

药物过量:

如果发生利格列汀过量,即刻至医院就诊。还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采取常用的支持措施(例如,清除胃肠道中未吸收的药物,进行临床监测,以及支持性治疗)。利格列汀不太可能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

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对照试验中,利格列汀单次给药剂量达600mg(相当于推荐日剂量的120倍),没有与药物剂量相关的临床不良药物反应。在人类中没有600mg以上剂量的使用经验。

临床试验:

进行了利格列汀单药以及与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吡格列酮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研究。

在10项评价利格列汀控制血糖疗效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有效性研宄中,总计有364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化,接受了至少12周的利格列汀暴露。在这些研宄中,总的民族/种族分布约为白人69%,亚洲人29%,黑人2.5%,其中包括西班牙裔/拉丁裔16%。52%的患者为男性。患者的总体平均年龄为57岁(范围为20~91岁)。此外,在1551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一项为期104周的活性药物(格列美脲)对照的研究,以及在133名有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一项为期52周的安慰剂对照的研究。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利格列汀治疗能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PPG)较安慰剂产生临床显著性的改善。

与二甲双胍和一种磺脲类进行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联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格列汀)

总共有1058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一项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利格列汀联合一种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的有效性。在这项研究中,患者最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为:格列美脲(31%),格列本脲(31%)和格列齐特(26%)。接受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利格列汀5 mg或安慰剂添加治疗,均为每天给药一次。在研究期间未能达到特定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将接受吡格列酮补救治疗。测定的血糖终点包括HbA1c和FPG。

与安慰剂相比,利格列汀与一种磺脲类和二甲双胍合用,能使HbA1c和FPG产生统计学显著性的改善(表4)。在整个研究人群中(接受利格列汀合并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的患者),HbA1c相对于安慰剂较基线的平均降低0.6%,FPG降低为13mg/dL。接受利 格列汀5mg治疗的患者有5.4%、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有13%需要补救治疗。两个组间体重相对于基线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肾功能不全

总共有133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一项为期52周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利格列汀在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和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估计的[基于MDRD公式]GFR值<30mL/min的患者有资格参加研究。根据基线HbA1c值(≤8%或>8%)和背景抗糖尿病治疗(胰岛素或任何与胰岛素的合并治疗、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作为单药治疗和吡格列酮或任何其他非DPP-4抑制剂的药物)进行分层随机。在研究的最初12周,背景抗糖尿病治疗保持稳定,包括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和吡格列酮。在研究剩下的时期,允许调整抗糖尿病背景治疗的剂量。在试验的基线时,62.5%的患者接受胰岛素单独治疗作为背景糖尿病治疗,12.5%的患者接受磺脲类单独治疗。

治疗12周后,根据使用末次观察值结转(LOCF)的分析,利格列汀5mg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显著的HbA1c的改善,与安慰剂相比经校正的平均改变为-0.6%(95%置信区间为-0.9,-0.3)。在最初12周之后,允许对抗糖尿病背景治疗进行调整,疗效可维持52周,基于使用LOCF的分析,与安慰剂相比经校正的HbA1c相对基线的平均改变为-0.7%(95%置信区间为-1.0,-0.4)。

药代动力学:

在健康受试者和2项糖尿病患者中,研究了利格列汀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5mg剂量后,血浆峰浓度大约在给药后1.5小时(Tmax)发生;平均血浆曲线下面积(AUC)为139nmol·h/L,最大血浆浓度(Cmax)为8.9nmol/L。

利格列汀的血浆浓度以至少二相的方式消除,终末半衰期较长(>100小时),这与利格列汀与DPP-4进行可饱和的结合有关。半衰期较长并不会引起药物的蓄积。经过5 mg剂量利格列汀多次口服可以确定,利格列汀蓄积的有效半衰期约为12个小时。每日给药1次以后,5mg利格列汀在第3次给药以后达到了稳态血药浓度,在稳态时达到的Cmax和AUC与第一次给药相比,增加了1.3倍。利格列汀AUC的受试者自身变异系数和受试者间变异系数都较小(分别为12.6%和28.5%)。在1~10mg剂量范围内,利格列汀的血浆AUC以低于剂量比例的方式增加。利格列汀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通常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吸收

利格列汀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30%。高脂餐能使Cmax降低15%,使AUC增加4%;这一效应并无临床相关性。利格列汀可以在进食或空腹条件下服用。

分布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5 mg利格列汀后稳态的表观分布容积均值约为1110升,这表明利格列汀在组织中有广泛的分布。利格列汀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呈浓度依赖性,血浆蛋白结合率从1 nmol/L时的99%左右降至≥30 nmol/L时的75%?89%,这表明结合DPP-4的饱和度随着利格列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DPP-4完全饱和的高浓度时,仍有70%?80%的利格列汀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血浆中有30%?20%的利格列汀处于非结合状态。具有肾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结合未受影响。

代谢

口服给药后,大部分(约90%)的利格列汀以原型排泄,表明代谢是次要的消除途径。吸收的利格列汀有一小部分代谢为无药理学活性的代谢产物,其稳态暴露水平为利格列汀的13.3%。

排泄

健康受试者口服[14C]利格列汀后,在4天给药期间内,大约有85%的放射性通过肠肝系统(80%)或尿液(5%)消除。稳态时的肾清除约为70 mL/min。

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

肾功能不全

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价利格列汀5 mg剂量在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此项研宄纳入6名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CrCl]≥80 ml/min)的健康受试者,6名轻度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患者 (CrCl:50至<80ml/min),6名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30至<50 ml/min),10名重度肾功能不全(<30 ml/min)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1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通过测量24小时尿肌酐清除率测量肌酐清除率,或者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用血清肌酐进行估算。

在稳态时,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格列汀暴露水平与健康受试者具有可比性。

在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稳态时利格列汀的暴露量高于健康受试者(AUCζ,ss增加了71%,Cmax增加46%)。暴露水平的增高并未伴随着蓄积半衰期、终末半衰期的延长或蓄积系数的增加。利格列汀的肾排泄低于给药剂量的5%,不受肾功能降低的影响。

重度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态暴露水平比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了大约40%(AUCζ,ss增加42%,Cmax增加35%)。对于两个2型糖尿病组,肾排泄均低于给药剂量的7%。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些发现。

肝功能不全

在轻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分类A)的患者中,利格列汀的稳态暴露水平(AUCζ,ss)比健康受试者低大约25%,Cmax大约36%。在中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分类B)的患者中,利格列汀的AUCζ,ss比健康受试者低大约14%,Cmax低大约8%。在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分类C)的患者中,利格列汀的AUCζ,ss与健康受试者具有可比性,Cmax低大约23%。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降低并未导致对抑制的降低。

体重指数(BMI)/体重

无需根据BMI/体重进行剂量调整。根据一项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BMI/体重对利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影响。

性别

无需根据性别进行剂量调整。根据一项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性别对利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影响。

老年人

根据一项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年龄对利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影响。

儿童

尚未对利格列汀在儿童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种族

无需根据种族进行剂量调整。根据现有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种族对利格列汀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白人、西班牙人、黑人和亚裔患者。

四 : 贝唐宁说明书

通用名称:

盐酸吡格列酮胶囊

功能主治: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www.61k.com)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用法用量:

盐酸吡格列酮应每日服用一次,服药与进食无关。
糖尿病治疗应个体化。治疗反应用HbA1C评价更理想,与单用FBG相比,它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更好指标。HbA1C反映了过去2到3个月的血糖情况。临床应用时,我们建议,除非血糖控制变差,患者的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足够长(3个月),以评价HbA1C的改变。
单药治疗:单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不足以控制血糖时,可进行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日一次,一次3粒(45mg)。如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治疗:
磺脲: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每日一次,一次1粒(15mg)或2粒(30mg)。开始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磺脲剂量可维持不变。当病人发生低血糖时,应减少磺脲用量。
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每日一次,一次1粒(15mg)或2粒(30mg)。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二甲双胍剂量可维持不变。一般而言,与二甲双胍合用时,二甲双胍无须降低剂量也不会引起低血糖。
胰岛素:与胰岛素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初始剂量可为每日一次,一次1粒(15mg)或2粒(30mg)。开始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时,胰岛素用量可维持不变。对于联用盐酸吡格列酮和胰岛素的病人,当出现低血糖或血浆葡萄糖浓度低至100mg/分升以下时,可降低胰岛素用量10%到25%。进一步根据血糖结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最大推荐剂量
盐酸吡格列酮剂量不应超过每日一次,一次3粒(45mg),因为超过这一剂量的用药尚未进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剂量超过2粒的联合用药也尚未进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剂量无须调整(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肾功能不全)。
如治疗开始前,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2.5倍),就不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和【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肝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均应监测肝酶,治疗中也应监测(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
目前尚无盐酸吡格列酮在18岁以下患者使用的数据,故盐酸吡格列酮不宜用于儿童患者。
目前尚无盐酸吡格列酮与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合用的数据。

剂型:

胶囊剂

不良反应: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中,超过3700名2型糖尿病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超过2500名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超过1100名病人疗程达6个月或以上,超过450名病人疗程达1年或更久。
表-1显示了以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剂量7.5mg、15mg、30mg、45mg,1次/日),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类型。
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N=373)、二甲双胍(N=168)或胰岛素(N=379)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吡格列酮:15%,安慰剂:7%)。由于不良反应(除高糖血症外)退出临床试验的发生率,安慰剂组(2.8%)与盐酸吡格列酮组(3.3%)相仿。
与磺脲或胰岛素合用时,曾有病人出现轻至中度低血糖。与一磺脲类药物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1%,盐酸吡格列酮组为2%。与胰岛素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5%,15mg盐酸吡格列酮组为8%,30mg盐酸吡格列酮组为15%(参见【注意事项】,一般,低血糖症)。
在美国进行的双盲研究显示,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贫血发生率为1.0%,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与胰岛素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1.6%,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磺脲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0.3%,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1.2%,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
在美国进行的所有临床试验均显示,盐酸吡格列酮组病人水肿发生率比安慰剂治疗组高。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组4.8%病人有水肿,安慰剂组水肿发生率为1.2%。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最高(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为15.3%,安慰剂组为7.0%)。所有病例均仅为轻或中度(参见【注意事项】,一般,水肿)。
实验室异常
血液学:盐酸吡格列酮可能会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就全部临床研究而言,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病人血红蛋白均值降低了2%到4%。一般而言,此类变化出现在治疗最初的4到12周时,之后相对平稳。这些变化可能与盐酸吡格列酮造成血浆容量增加有关,目前尚未发现有重要的临床血液学意义。
血清转氨酶水平: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526个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4名(0.26%),793个安慰剂治疗病人中共有2名(0.25%),ALT≥3倍正常高限。在美国进行的所有临床研究中,2561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11名(0.43%)ALT≥3倍正常高限。所有有随访值的病人升高都为可逆性的。在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群体中,最后一次访视时胆红素、AST、ALT、碱性磷酸酶和GGT的均值均低于基线测定时的均值。在美国,因为肝功能异常退出临床试验的病人不足0.12%。
在知情同意的临床试验中,未见导致肝衰竭的体质特异性药物反应(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
CPK水平:临床试验中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时,曾观察到散发、短暂的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升高。有7位病人出现过一次、单独的CP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数值为2150到8610)。7位病人中,5位继续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位是在试验结束后出现CPK升高的。这些升高均得以恢复,且无明显临床后遗症。这一情况与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关系尚未明确。

禁忌:

盐酸吡格列酮禁用于对本品或其他噻唑烷二酮药品及本品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病人。

注意事项:

一般盐酸吡格列酮仅能在胰岛素存在下发挥降糖作用,故不应用于Ⅰ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低血糖症:当患者联合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时,有发生低血糖症的风险,此时可能有必要降低同用药物的剂量。
排卵:绝经期前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噻唑烷二酮,包括盐酸吡格列酮的治疗可能导致重新排卵。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结果之一,这些患者如不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则有怀孕的风险。
血液学: 盐酸吡格列酮可能造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降低。就所有临床研究而言,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病人的血红蛋白指标降低了2%到4%。这一变化主要出现在治疗开始的4到12周时,之后基本保持平稳。这些变化可能与血浆容积增加有关,在血液学方面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见【不良反应】,实验室异常,血液学)。
水肿:水肿病人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时应谨慎。在2型糖尿病双盲临床试验中,曾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发生轻到中度水肿(参见【不良反应】) 。
心脏:在临床前的试验中,噻唑烷二酮,包括吡格列酮,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有334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为期6个月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和有至少350名2型糖尿病的长期(1年或以上)开放性研究中,超声心动显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平均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增加,平均心脏指数无显著降低。
在排除了按照纽约心脏病学协会(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后,在临床试验中未见与容量增加有关的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在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不包括以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对于NYHA标准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不宜使用。
对肝脏的影响:曲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中的另一药物,它有体质特异的肝毒性。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中,曾报道过罕见的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病例。在知情同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照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曲格列酮组具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更多见,还报道了很少见的可逆性黄疸病例。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研究中,共有超过4500名受试者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研究中,超过2500名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了盐酸吡格列酮。结果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肝毒性和ALT升高。
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526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4名(0.26%),793名安慰剂治疗病人中共有2名(0.25%)出现过ALT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情况。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ALT的升高是可逆的,且不一定与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有关。
尽管无临床数据显示盐酸吡格列酮存在肝毒性或可使ALT升高,但吡格列酮与曲格列酮在结构上相似,而后者有体质特异性的肝毒性,并曾有罕见病例出现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将来盐酸吡格列酮投入广泛临床使用后,会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临床对照试验,会有上市后的临床数据,这样,盐酸吡格列酮对肝脏是否安全将更明确。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酶测定。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所有病人均应测定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再行测定,之后此项检查也应定期进行。当有症状提示病人肝功能异常,如: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时,也应进行肝功能测定,是否继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在实验室测定基础上进行临床判断。如出现黄疸,应停药。
如病人有活动性肝病的证据或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不应服用本品治疗。在基线测定或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期间,肝酶轻度升高(ALT水平在1到2.5倍正常上限之间)的病人,应加以评估,判断肝酶升高的进程。对肝酶轻度升高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开始和继续都应谨慎,应进行适当的临床随访,包括更频繁的肝酶监测。如血清转氨酶水平再升高(ALT超过2.5倍正常上限),肝功能检查应更频繁,直到肝酶水平恢复正常或回到治疗前水平。如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应尽快重复检验。如ALT水平仍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病人出现黄疸,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中止。
对于使用曲格列酮时出现过肝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的病人,目前尚无数据说明使用吡格列酮是否安全。服用曲格列酮时出现黄疸的病人不应使用盐酸吡格列酮。使用曲格列酮时肝酶正常的病人,当换用盐酸吡格列酮时,我们建议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至少有一周的清洗期。
实验室检查
为监测血糖对盐酸吡格列酮的反应,应定期测定FBG和HbA1C。
所有病人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应定期进行肝酶监测(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和【不良反应】,实验室异常,血清转氨酶水平)。
病人宣教
对病人进行如下宣教是很重要的。病人应坚持饮食控制,定期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应激,如发热、外伤、感染、手术等期间,治疗可能需要调整,应提醒病人及时咨询。
应告知病人,治疗开始前要抽血检查肝功能,同样的检查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以后也要定期进行。应告知病人,有无法解释的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应告知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每日服药一次,服药与进餐无关。如漏服,次日不应加倍服药。
当与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时,会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以及其症状、治疗和易导致低血糖发生的情况均应向病人及亲属说明。
对于绝经期前无排卵的胰岛素抵抗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可能使排卵重新开始,有可能需考虑采取避孕措施。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吡格列酮。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类型C。在器官发生过程中,大鼠口服80mg/千克,兔口服160mg/千克(基于mg/㎡,分别约为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17倍和40倍),未见吡格列酮存在致畸性。大鼠口服达30mg/千克/日和以上(基于mg/㎡,约相当于10倍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时,可观察到过期产和胚胎毒性(表现为种植后流产增加,发育延迟和出生体重下降)。在大鼠的后代中,未见功能性或行为毒性。兔口服剂量达160mg/千克(基于mg/㎡,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40倍)时,可观察到胚胎毒性。大鼠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口服10mg/千克和以上剂量(基于mg/㎡,约为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2倍)时,其后代体重下降,出现出生后发育迟缓。
在女性方面,尚无足够且控制良好的研究。只有当对胎儿潜在的好处超过潜在风险时,才应在孕期使用盐酸吡格列酮。
因为现有数据强烈提示孕期血糖异常与先天异常和新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升高相关,大部分专家建议,怀孕期间使用胰岛素尽量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
哺乳期母亲
在泌乳大鼠中,吡格列酮可分泌到乳汁中。尚不清楚人可否将盐酸吡格列酮分泌入乳汁。因为许多药物可分泌入乳汁,母乳喂养的妇女不应使用盐酸吡格列酮。

儿童用药:

儿童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是否安全有效尚不确定。

老年用药:

在安慰剂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约有500名病人年龄在65岁或以上。盐酸吡格列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这些病人和年轻病人之间无显著差别。

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避孕药:同时应用另一噻唑烷二酮和含乙炔雌二醇、炔诺酮的口服避孕药时,二者的血浆浓度都会降低约30%,这可能会使避孕作用消失。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尚未进行。所以,对于同时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的病人,避孕应更谨慎。
格列吡嗪: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毫克1次/日)和格列吡嗪(5.0毫克1次/日)共7日,未改变格列吡嗪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
地高辛: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毫克1次/日)和地高辛(0.25毫克1次/日)共7日,未改变地高辛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
华法令:对于健康受试者,同时应用盐酸吡格列酮(45毫克1次/日)和华法令,未改变华法令的稳态药代动力学指标。而且,接受长期华法令治疗的病人,服用盐酸吡格列酮不会对凝血酶原时间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二甲双胍:对于健康受试者服用7日盐酸吡格列酮(45毫克1次/日)后,再同时予二甲双胍(1000毫克)和盐酸吡格列酮(45毫克),未改变二甲双胍的单剂药代动力学指标。
吡格列酮的代谢需细胞色素P450的CYP3A4同功形式。需此酶代谢的药物还有:红霉素、阿司咪唑、钙通道阻滞剂、西沙必利、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tacrolimus、三唑仑、trimetrexate等,抑制此酶的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等。盐酸吡格列酮与上述药物的相互作用尚未进行特定的、正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在体外,酮康唑显著抑制吡格列酮的代谢(参见【药代动力学】代谢)。由于尚需收集更多数据,同时服用酮康唑和盐酸吡格列酮的病人应更频繁的评估血糖控制。

药理作用:

本品为β2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从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和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

本文标题:玄宁说明书-宁通说明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5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