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书本-书本

发布时间:2018-03-12 所属栏目:初一作文

一 : 书本

  没有什么比它——

  书本,更甜。

  书本的甜,是初春乍暖还寒时的第一缕新芽,是炎炎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凋谢,是深秋的黄昏最后一滴蜂蜜的酝酿,是千里冰封中第一朵腊梅的飘香。

  书本的甜,是潺潺小沟中温柔的缠绵,是涓涓溪水中纤纤的幽闲,是大江中豪迈的金涛澎湃,是汪洋中壮阔的奔腾、灿烂。

  书本的甜,蕴藏着深山老林的淳朴,包含了湖光山色的恬静,蕴涵着东升煦日的温暖,珍藏了亿万颗渴求自由的心。

  书本的甜,是返老还童的良药,是海天相吻的生命,是万物灵气的精华,是穿越国度的精灵。

  书本的甜,是宽容、是饶恕,是自得其乐的美,是跳动飞扬的美,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气概,是“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的壮志豪情。

  书本的甜,让我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咸,让我们学会了叛逆,学会了承诺,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友爱,学会了拼搏,学会了坦荡,学会了做人……

  没有什么比它——

  书本,更甜。

 

二 : 书本

我不是一本书,我的身上没有记载一切你想要的消息,只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额迹象和一个人简简单单。你似乎会发现我的复杂难懂,那我会很庆幸地祝贺你,这种复杂难懂是你区了解一个人的收获,因为你的发现很正确,你达到了读不懂我的目的,因为我不是一本书。

我不是一本书,我也不会去刻意记载自然的语言,不愿意去刻画社会的变迁,不能对普遍的生活有一丝的记录的眷恋,因为我不是一本书,对书也只能是欣赏。

(www.61k.com)

我不是一本书,你也许能够读懂人生,那是因为你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隐藏在里面,你只不过是运用了你自己的思维,翻开了隐藏的那一页,发觉到了上面的足迹,而你却读不懂一个人,因为我不是一本书。

我不是一本书,书会有破损的那一天,而我却能永久地保持住自己那不经意所得到的另一个社会!

三 : 书本

  近来有了翻看旧书的习惯,打点好从幼年到现在订阅过的期刊,买过的杂志,书籍以及无数个写到一半便被抛弃的日记本,把它们用牛皮纸一一包好,放进巨大的箱子里。

  我一直都是对生命有无限敬畏与惶恐的女子,从幼时便开始有对于自身生命需索的顾虑,一丝不苟,步步为营,但仍是无法与疾病抗争。

  听母亲讲起,在我出生几个月后做激光手术的样子,是一个小小的婴孩,皮肤敏感且薄,手臂上的血管过分清晰,压迫上臂血管的肿块必须尽快去除,否则就会危及生命。

  她述说这段记忆时表情平和,眼角有小小的隐忍的情绪,我便也悉心听着,暗自记下一些细节以便拼凑起那样一幅图画,仅供自己回忆,记得,或者记录下来。

  拥有遗忘体质,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记忆只能用沉默应对,无论思考多就,仍只会触碰到空白,同一种迫切的得到相对峙,结果是徒然让人疲乏,狼狈不堪。因此在与人交谈,谈及幼时便只能重复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关于我自身的事情,到最后发现自己实在是苍白的,便索性沉默,任谁追问也不愿开口,怕见到他人失望或者尴尬的表情。由这样的事中,也让我逐渐为母亲的记忆力而惊叹,因她的每句话,都可将我描述得鲜活,全然不同于现在从我口中,那些像是述说与己无关的语气。

  《二三事》中莲安对良生说过,若是有可能,有些事情一定要用所能有的,竭尽全力的能力,来记得它,因很多事情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记得,相信我。

  我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无法从所经历的事情中选出应当被记得或应当被忘记的事情,而遗忘并非我所能控制的,而我也不会去控制,任由它冲撞在身体各处,在所有的它认为应当被清洁的事情都不见了之后,它也会悄然从我身体里撤出,这种遗忘往往等同鸦片,让人上瘾。

  G说我身上有凉薄的气味,所以在他拥抱我时会变得惶惑,甚至无法得到丝毫温暖,他的头发让我的脖子发痒,我轻声啜泣并用尽力气要从他的手心抓住温暖。

  我会细看自己的血管,轻轻亲吻曾被自己伤害的手腕和掌心,我喜欢上在医院做检查时从机器里传来的属于我血液流动的声音,细腻微弱却急速地疯狂地流动,不吃医生开来用于减缓血液流速的药物,我要让不时的疼痛警醒自己的存在,一直笃定相信,我生来便无法繁衍出安分的血液,那些造血的细胞重复着天生就被设定好的工序,反复回环,永无止息。

  有定时封闭自己的习惯,眼睛会主动避开别人,像是在躲避野兽,或许这样的比喻不恰当,但那样迫切的躲避让我无法找出更为贴切的词语,开始出现幻听,偶尔会听不见他人的话语,后知后觉。被许多人质问,也只是用最为无奈且冷静的态度去应对,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我这样的姿态,因此离开成为一个不再被禁忌的词语,他们不曾与我拥抱,或不曾得到我的信任,因此不觉得可惜。他们在我身边留下的气息,便也日渐转薄转淡,直至寂静,无可采集。

  皮肤开始在愈加湿润的空气中变得油腻,开始对一些东西有高度敏感的心性,不会太喜悦,不会愤怒,甚至有无故的清淡决然。

  它们都是美丽的词语。

  删除了所有日志,点击鼠标时心内甚为平静,并不是由于那些文字记载的不堪将从此被省去,只是觉得这是场告别的仪式,应从心底开始肃穆,严谨对待,不用有泪,不用不舍,只是在抹去自己幼稚的心性,一点一点成为理性独立,不需再被称作孩子的人,这样的仪式,不需花费力气,只消一点,被时光历练而自然形成的决心。

  从最开始便陪伴我的人,若是真正视这段心情为妥当安全的,到现在也依然在身边,他们也会一直,陪我延长我的记录与忘却,我已学会不再贪恋,学会适可而止。芙罗达是掌管遗忘的妖,而如今我已学会这样的本领,便无须再纠缠于她,现在,要成为坚定强大的玛俪俹。

 

四 : 书本

  记得放寒假的时候在书店闲逛,偶然看到韩寒的新作《他的国》,斟酌一会决定买来看看,这遭到父亲的极大反对,但由于用的是我过年的压岁钱,父亲并没有多做阻扰,我仍然买下了《他的国》。

  父亲是极不喜欢韩寒的,对郭敬明也没有太大好感,虽说他对“80后”不存在偏见,甚至对汶川地震期间“80后”志愿者的表现很是称赞,但他却对“80后”文坛很是不屑。他觉得“80后”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是绝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在众多“80后”写手中,父亲犹“恨”韩寒,他认为韩寒怪异的性格以及他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定会对当下读者造成影响。从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起,基本上每部小说中都有对社会阴暗面的影射,甚至夸大,近几部书中犹甚。在此情况下,父亲反对,也算是理所当然。

  诚然,我是绝对清楚这一点的。由于过分的偏科让韩寒极讨厌当下这种各科均衡的教育模式,于是自成名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抨击。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缺陷,但韩寒表现出来的态度实属激进,对我们这些还在挤独木桥的学子来说,当然会有不良影响。而对比同为“80后”的郭敬明,两人却完全相反。郭敬明文风忧愁,却“秋意太浓”,20多年的人生便好似尝尽了人间苦痛。在他的书里,青春必然要忧伤,正应了他的那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以至于读他的文章,眼前的画面都是灰蒙蒙的。

  但是我仍关注他们,仍然保持理性地支持他们。我看过的他们的书不多,但是却尽量了解他们的动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代表着“80后”作家。

  从看过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起,我就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兴趣,在他营造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明显隐含着一个年青人对青春及社会的看法与思考。虽说文风与小四大相径庭,但结尾处却总能让人觉出淡淡的愁绪,在一番调侃、讽刺、无厘头后,总是主人公一人和着孤独的背影结束小说,这暗含着的愁绪,除了反映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夸大成分外,是否还有独特的青春的伤感?

  这种伤感定是感性的,就如翠翠那薄薄的凄凉一样,是青春期自然流露的,也是大龄作家不具备的“80后”的特点,哪怕是有着“童姥”之称的美女作家蒋方舟,也会在其作品中似有似无地添加进这些元素,以标示出青春的印记,特殊的印记。

  我支持他们,除了因为喜欢韩寒的荒诞、小四的华美,自然还包括这独特的新一代人的印记,不管他们好坏与否,他们终究代表着这个时代,打着这个时代的年青人特有的青春烙印。我作为一个接近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该对此有所关注。

  “80后”终将过去,他们的作品也许真的会如琼瑶小说一般被人遗忘,但是,他们始终引领了“80后”的文坛。无论怎样,我仍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让社会了解了我们,了解了“80后”的年轻人。就算待他们老了,能写下真正经得起历史洗刷的作品,得到历史的肯定,但那已不属于年轻人,已不再有青春的真实情感。“80后”终将会留下些什么。

 

本文标题:书本-书本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7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