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礼
“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孔子认为知礼而后自立,自立而后立人,礼的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在儒家看来,礼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然而正是因为礼所具有的自身约束和克制他人行为的特性再加上古时严重的等级观念使人们从服从到厌烦,从厌烦到反抗,最后从反抗走向了改革。
1911年的辛亥革命翻开了中国封建向新共和转型的新篇章,尽管反抗之声从未断绝,尽管几乎颠覆了所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三纲五常、三跪九叩的传统礼仪,他最终被接受,人们思想的进步也使礼的意义随之改变。
一百年前的成果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它的进步性,古时充满了等级性的繁文缛节早已该被时代淘汰。然而,正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与世界交流的频繁,收到西方平等民主文化的中国人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大力推崇着西方的民主与人权,使中国的传统礼仪逐步淡化,他们打着“人人平等”的旗帜,却毫不客气地不尊重他人,在这样可笑的矛盾下,也让中国礼仪渐渐地得不到重视。
可以说,那些对礼仪淡化甚至蔑视抵触的人可能与态度并无关系,而恰恰是因为自身的浅薄,因为浅薄,他们盲目地吸纳着国外的自由思想,因为浅薄,他们对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自我的约束上,而却误解了礼的根本含义。
礼的确是一种约束力和克制力,我们以此来规范社会生活与自身行为,可以说没有礼就没有了规矩。此外,对长辈、对他人、对师长的礼仪,并非体现了等级制,反而恰恰反映了自身的涵养。以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举例,他们对长辈师长的尊敬远胜于中国,起立鞠躬更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生活在儒学发源地的我们,岂不汗颜?
要论原因,无非是太过自我,历史的变迁使中国人越来越执着于自身的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反观古代先哲,他们都以宏观的角度讨论整个群体,在礼的问题上质疑,古代哲人太多注重群体而忽略了个体,其实他们正是将个体看成群体的一份子,实现相互统一,在群体发展中促进个人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文化除去等级性质的一部分,依旧存在着大智慧,有所扬弃是必要的,但其本质经久不衰。
高三:李衡
二 : 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三 : 礼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二年级:李皓8
四 : 礼
礼包括了修养和品德,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的。
古人有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礼的作用,是处事和谐为贵。古代先王治国之道,也以次为美好,大小事情都遵循礼而行之。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那就是只知道和谐可贵而一味追求和谐,却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亦不可行啊。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意为:林放请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在礼仪上,与其奢侈,宁可俭朴;在丧事上,与其樊如,宁可悲痛。”
但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认真地去观察人们的举动,我们会发现,一些行为非常不文明的行为经常出现,比如:随地吐痰、从高空扔垃圾下来、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或吵架,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看不过的就是,在公交车上,一些青年与年幼的小孩,孕妇或年长的老人为座位而争吵,看到这些,你是否会感到非常的悲愤,在公交车上,为小孩、孕妇和老人让座,是一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行为,很显然这些青年没多大的修养,而且品德败坏,但我觉得很奇怪,在公交车上的其它乘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能出来说一句公道的话呢?是不敢还是不想,不知道,不清楚也不明白。
中国的礼仪是世界闻名的,但现在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现在人民的生活富裕的关系吗?还是因为中国已经开始腐败了?,还是……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和去反思。
广东南海桂城东翔学校初一:柳震
本文标题:礼-礼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