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谁给点对《唐朝穿越指南》这本书的解析?
谁给点对《唐朝穿越指南》这本书的解析?
字数多一点(500-1000)字,历史内容多一点!!!
谁给点对《唐朝穿越指南》这本书的解析?的参考答案
你好 百度直接搜索 这个
《唐朝穿越指南》中的参考资料 (评论: 唐朝穿越指南)
满意请采纳 如有问题可追问
二 : 《唐朝穿越指南》读书笔记
唐朝穿越指南
第一章:穿越先过语言关
一、想穿越到长安过夜生活?城管叔叔欢迎您!——夜禁制度
1、夜禁制度
除非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三天,或者您面子大,能弄到特别通行证,才能日落以后在街上合法行走。[www.61k.com]
长安城城郭被横竖三十八条街道分割成一百多个居住区(坊),每个居住区都由坊墙和坊门围起来。太阳下山以后,所有城门和坊门一齐关闭。
2、全城钟鼓报晓
冬夜五更三点,夏夜五更二点(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太极宫正门承天门的城楼上,第一声报晓鼓敲响,各条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楼依次跟进。随着鼓声自内而外一波波传开,皇宫的各大门,朝廷办公区(皇城)的各大门,各个里坊的坊门,都依次开启。同时,城内一百几十所寺庙,也会撞响晨钟,激昂跳动的鼓声与深沉悠远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唤醒整座长安大城,共同迎接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的朝阳。
3、道路沿街
走在长安纵横三十八条主要街道上,您能看见的是脚下黄土压实的路面,路两边成行遮阴的榆树、槐树,道旁边深深的排水沟,沟外就是各坊坊墙,坊墙内有深宅大院、寺庙道观的飞檐重楼。偶尔能看到一座很气派的宅院,在坊墙上开了自家大门,门口列着两排戟架,还有甲士豪奴看守。这是王公贵戚三品以上大官的家,经制度特许,才能对着大街开门,一般人家的门都只能向着坊内开。
4、东西二市
东、西两市都有政府设立的市场管理委员会(市署),每天中午,两市击鼓三百下,各家店铺开始营业。日落前七刻,敲锣三百下,店铺关门,顾客回家,不准开夜场玩通宵。入夜以后有市场保安巡逻。
东、西二市只相当于北京上海的CBD中央商务区。在全城一百多坊居民区里,各坊都有自己的小型商业服务设施,相当于各社区的便利店、食堂、裁缝铺、洗衣店、菜市场等等。
5、平康坊
长安城里最着名的红灯区,俗称的北里名花集中居住在此坊。
东市西侧紧邻。
6、崇仁坊
旅店集中地。
附:唐朝长安各坊布局图
参考文献:
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二、是谁在叫“太巴荒”?那是杜甫呼唤“太白兄”……——中古汉语
1、驿站
驿站在古代一直是官方,甚至军方机构专门用来接待公务人员的。唐朝明文规定,只有军务紧急报告、在京诸司须用、诸州急速大事须汇报、国事活动时各州的奉表祝贺、诸道租庸调附送驿务、在外科举人员进京应考、政府要员过往迎送、政府官员因公去世家口还乡照顾等十三种情况下,才能够动用或住宿驿站。
领取凭证:
京城→尚书省兵部下属的“驾部郎中”;
地方→州政府兵曹的“司兵参军”。
凭证类别:
①“银牌”,由门下省统一发给。宽两寸半,长五寸。银制。上有隶书“敕走马银牌”;
②“角符”;
③“券”;
④“传符”。
券和传符都是纸质的,上面也写着字,大致是说明携带人的身份和任务等。
参考文献:
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三、见了官员别乱叫“大人”,除非您想拜干爹……——称呼
1、母亲:阿娘、娘娘、母亲。
2、父亲:阿耶、耶耶、哥哥、父亲、大人。
3、皇帝:圣人;
主上;
大家(皇帝身边的人,大臣一般不用);
万岁(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皇上(书面用语)。
4、兄:阿兄、排行+兄。
5、“大人”和“爷”的称呼变化
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作“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6、对官员的称呼。
①姓+官爵。
②姓+“公”。
③姓+官名别称。
7、太监:宦官、宦者、给使;
宫女:宫人、宫婢、侍女。
8、正式册立的皇太子:太子殿下;
封了王的王子:大王;
公主:公主、贵主。
重要奴婢可称“郎君”、“(排行)+郎”;“娘子”、“小娘子”。
“五郎”“六郎”和“大娘”“七娘”这样的“排行+郎/娘”词组,是唐代社会里,对于男性和女性最普遍、最亲切的尊称,上至皇室,下到贱民,通行无阻。
9、有年纪的老人(男):丈人、老丈;
有年纪的老人(女):阿婆、老夫人;
青壮年男子:郎君;
青壮年女子:娘子;
少年男子:小郎君;
少女女子:小娘子。
10、对于不太熟的人,您不要像现代社会一样随便叫人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这种“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在唐代并不普及。
11、很熟的亲人以外的朋友:郎、君、卿、公、足下、姓+排行。
12、地位比自己低下的
子侄:大名、小名、你、汝、尔;
自家奴婢:名字、狗奴、贱婢;NO奴才。
13、自称
①谦称;
②自己的名字。
14、男性谦称:仆、愚、鄙人、下走;
女性谦称:婢、妾、儿。
15、某: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
奴:各种阶层人士的小名、闺名常用字,可以用来骂人,表贬义,做父母的也经常用来称呼子女,表示怜爱。
参考文献: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四、哑巴亏不能吃,教您几句唐代骂人话——俚语
1、职业身份:
①农民:田舍汉、田舍奴、田舍儿、田舍郎;
②商人:市井儿、市井奴、市井无赖;
③乞丐:乞索儿、叫花子;
④僧人:秃奴、贼秃、粗行出家儿;
⑤军人:老兵、兵奴;
⑥读书人:醋大、措大(形容这些家伙成天没事找事,抬肩、拱臂、攒眉、蹙目,讥评这个,议论那个的模样,好像被灌多了酸醋一样)。
2、动物鬼怪:
①狗:狗鼠辈(卑劣下贱的人)、死狗奴(用于骂仆人)、猪狗、犬彘(zhi)、犬豚、狗屎;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②驴:瞎驴(屡),文雅地、宗教性地骂人没有道眼、不能彻悟、见解不当;
③妖鬼:老鬼、妖鬼、夜叉(不孝子或长相可怕)。
④禽兽、畜生。
3、性别年龄:
①“妇人”:骂男人→指责他胆小懦弱、婆婆妈妈;
骂女人:×老妪(yu)→老年妇女;
妒妇、悍妇→野蛮女友;
贱婢→侍女;
②小孩:(乳臭)小子、小二。
③“汉”:专门骂男人。
职业+汉:军汉;
形容词+汉:老汉、痴汉。
4、民族籍贯:
①“獠”:按传统的地理名词划分,骂“胡”“狄”很可能一不小心骂到皇帝家里去,而“獠”一般是指西南少数民族,安全系数较高,于是大大流行起来。除了“獠”以外,像“突厥”“奚”“羯”“高丽”等族号都能用来骂人。
在唐朝,凡是南方人都特别容易被骂成“獠”。
阴沉难测→险獠;
长相抱歉→獠面;
獠子、獠奴、獠贼、憨獠。
参考文献:
刘福根,汉语詈词研究—汉语骂詈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第二章 如何在唐朝做一名合格的吃货
一、上朝请务必参加公款吃喝,品种丰富,料足量多——官府食堂
1、油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动物脂肪、肥猪肉炼的油啦,羊肉也会出点儿油。炼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红蓝等。
2、朝参
朝参日,也就是要进宫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
①三品以下的官员(不含三品),每个月逢一、五日朝参,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
②三品(含三品)以上的官员,每月一、五、九日朝参;
③一些位置比较重要的官员,理论上是每天都得入宫参见皇帝的,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他们被称为“常参官”。
早晨五点半就得进入皇宫大门。
3、朝参日廊下食
从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每次朝会结束以后,公家都会让上朝的官员们在宫殿飞檐下、廊庑上坐地吃顿饭。
在日常供应以外,夏季还有防暑降温餐,冬季有烤火餐,各个节日也有加餐。
①三九天:热汤饼;
②夏天:用凉水拔过的冷面、冷粥,再配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
③寒食节:甜米粥;
④正月初七(人日)、三月初三:煎饼;
⑤正月十五、三十:糜糕;
⑥端午:粽子;
⑦七月初七:斫(zhuo)饼;
⑧九九重阳:糕;
⑨十月一日:黄米羹。
4、宰相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也就是三省里不止一位高级官员,可以通过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衔,被承认为等同于宰相。
5、政事堂——“堂厨”
一间专供宰相们一起使用的办公大厅,位置在皇宫里面,靠近上朝大殿和皇帝办公室的地方。
皇帝隔三岔五地把自己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赏给宰相们的“堂厨”,这都算是一种制度了。
最基本的礼仪要求:首先,您不能随随便便地进政事堂蹭饭吃,必须有了宰相资格以后才能上桌;其次,您还不能随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门,别的宰相必须停筷等着,人齐全以后再继续吃。
6、非朝参日公厨堂食
食堂的建设规格有一定标准,大致是在各部门财力范围内,力求宏大严整。
开饭的时间大都是午时。
至于就餐的仪式,管理的严格程度,吃饭时让不让说话谈笑,各个部门有自己的规定。管得最严的可能是御史台,,开饭前主官要训话,各级工作人员固定座位,吃饭时不准走动,也不许说话谈笑。
京外州郡的工作餐成本,是由地方财政列预算,有时候是财政直接支付所有支出,有时候是财政上出一部分钱当本钱,由相关管理部门拿着本钱去做生意、放高利贷,以利息收入来支付“公厨”的消耗。
首都里各部门的“公厨”预算几乎全是以朝廷赐本钱,各部门自己去营运收利的形式来应付。
PS:大理寺的食堂墙壁上写满了常用法律条文。
7、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和财政收入都乱七八糟,实在没钱供应官员们天天公款吃喝,皇帝也没辙,只能下诏叫官员们隔天上班,也就是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后,第二天你在家歇着。
参考文献:
拜根兴,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浙江学刊,1996(2)
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8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二、“没见过吧,这叫日式刺身!”“不就是切鲙嘛……”——荤食
1、禁食马、牛
《唐律卷十五·厩库》:“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主人杀掉自己养的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国家禁止杀死这两种大牲畜,当然更禁止吃牛肉。
2、牛头褒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头,先在火上烧一下去掉毛,再用开水烫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净。锅里下酒、豆豉、葱、姜,把牛头煮熟,剥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块,跟酥油、花椒、酸橘等一起调好味,塞进瓶瓮里,用泥封住瓮口。最后把肉瓮埋进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热烘出风味来。
主要在南方地区流行。
3、公家发肉
①亲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个月供给二十头羊、六十斤猪肉;
②三品官,每个月只给十二头羊;
③四品五品官,每个月给九头羊。
4、正堂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没有墙的,只用几根柱子支起来檐顶。南面需要挡风时可以用屏风行障之类围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们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贵客坐在堂口的位子,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时先敬给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观看歌舞—那时候举办正式宴会,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节目佐餐。
5、过厅羊
只见一名庖人牵着一头活羊,走到堂前阶下,向堂上行礼毕,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的尖刀,熟练地插入活羊颈子,杀羊放血,剥皮斫肉。
这时候主人请众宾客下堂,也来到刚杀好的肥羊前,客人们觑来看去,瞅中哪块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来。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颜色不同的彩锦,把自选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时间到,蒸好的羊肉一块块送回来。您可要认准自己选的那块彩锦,接过来打开,把羊肉放进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撒上胡椒,浇上杏酱。
6、腌制
用盐、醋、酒、花椒等各种调料,加上风干、烘干、发酵等制作技术,就能做出脯、腊、酢、菹等各种纯天然、无公害,保质期又很长的食物。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7、家禽
家禽类里面,鸡是占了绝大多数份额,仅次于它的不是鸭,而是鹅。
8、浑羊殁忽
这道菜,也得在有钱人家的大宴会上才能见得到。几个仆人共扛一张大木盘上厅,盘子里放着的是一头完整的冒着热气和焦香的烤全羊……
等等,您说我们要吃的是禽类名菜,为啥端上来的是羊?唉,客人您继续看下去啊,厨子拿出刀来,把被缝合起来的羊肚子剖开,原来里面藏着一只烧鹅呢!
这鹅肚子里还有东西哦,是用调味品拌匀的肉和糯米饭。把收拾干净塞填饱满的整鹅塞进羊肚子,一起在火上炙熟以后,我们只把烧鹅取出来,切开一一分着吃,烤羊作为容器就扔掉了,当然一般会扔给仆人们去享受。
9、鱼类
①切鲙(kuai):类似生鱼片;
②鱼羹。
鱼需配饭。
参考文献: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
三、欢迎光临正宗河北醋芹老店,本店专营魏家菜——蔬菜
1、西红柿、土豆、红薯、玉米
明朝才从美洲传入。
2、青椒以及辣椒家族:清朝从美洲传入;
洋葱:清朝从西亚、南亚传入。
3、烹饪方法
唐朝以水煮、汽蒸、火烤为主,“炒”菜技术,到宋朝才有明确记载。
4、醽(ling)醁(lu)、翠涛
唐开国名相魏徵魏玄成,家藏西域酿酒法。
5、河北醋芹
以水芹为主。
6、葵
冬苋菜。葵的地位相当于北方的大白菜,种植普遍,非常重要。
7、薤(xie)
蕌(lei)头。易保存,可以越冬。唐朝喜欢把它腌制成酸辣的菹(zu)菜,或者干脆投入食锅里当调味料。
8、大块菜蔬
萝卜、蔓菁、芋头、茄子、嫩葫芦、笋、藕。
9、凉拌菠菜
唐朝太宗文皇帝开西域后,从天竺引进的新种“波棱菜”,很珍贵。
10、蘑菇
以野生采摘为主。
11、藿
豆叶,与葵并列,都是最常见、最大众的蔬菜。
参考文献: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
四、茶里不加葱姜盐果汁,让人怎么入口啊,掀桌!——茶文化
1、博士
小二。唐朝对服务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
2、要喝茶,选准地理位置
①西汉:蜀中;
②南北朝:整个南方,最好上层贵族社会
③初唐:保持了南方生活习惯的江东华族家里,或者,寺院。
3、茶中佐料
除了茶叶的涩香味外,还可能有葱、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枣、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凉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猪肉的油腥味……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喝茶的习惯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开来,从那之后,普通人家和饮食饭店大多都能供应茶水了。但是,终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说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时候,习惯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说的种种作料。
4、刘姥姥式熬茶法
①拿茶叶,茶叶是用鲜叶蒸焙烘干加工出来的,有可能是零散叶状,但更多的是紧压成饼状,比较像现代的生普洱饼。
②把茶叶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红又干,捣碎了倒进瓷瓶里。
③烧水,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上述种种作料。
④水开后,把茶叶末倒进水里,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锅茗粥,倒出来分好杯,开喝。
5、唐式煎茶法
①掰碎茶饼,丢容器里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匀地烤两回,越干燥越好,据说这样可以使茶味增厚。
②把烤好的茶叶趁热放进纸袋子里,防止香气外溢,放凉。
③把茶叶倒进专用的茶碾子里的,碾得越细越好。碾成菱角那么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细米状,能碾成松花粉状最佳。
④碾碎的茶屑再倒进茶罗子,用罗筛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细细的茶粉。
⑤茶粉收好,可以开始烧水了。陆茶圣认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较差,井水最差,自来水的话……
⑥用特制的风炉、上好的炭、专用的小锅釜烧水。水面有鱼眼纹,微微发声的时候,叫初沸,这时候加盐。
⑦锅边缘如涌泉连珠冒泡,二沸了,这时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来,放旁边备用。
⑧一边用竹具搅动锅里的沸水,一边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开了,汹涌激荡,于是把刚才那瓢水倒回锅里,压一压火头,别让茶粉迸到外头。
⑨腾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现,这茶就算煎好了,赶紧离火,别再继续煮,端着锅往那些高贵的青瓷白瓷茶碗里分倒吧。
⑩分茶的要诀,在于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里呈漂浮状)艺术地倒进各个茶碗里,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匀,看着舒服,高手甚至能把这些浮沫斟成各种图案造型来比试斗茶。
⑩①煎一釜茶最多只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钱,再多了就不够高贵冷艳,而是饮牛饮骡的蠢物了。
陆氏煎茶法公布以后,很快作为上流社会贵族人士玩高雅的标准之一,风行全国,传至后世,祸延东瀛,经久不衰。开元天宝之后,在民间乱逛的时候至少可以喝到味道奇怪的八宝乱炖茶,在皇室贵族家里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参考文献:
黄仲先主编。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四、李白斗酒诗百篇……你给老子喝的是假酒吧?——酒文化
1、白酒
浊酒、绿蚁酒。
2、自制浊酒、清酒
第一步,先做酒曲。这是类似于发酵粉的东西。您可以从外面买或者邻居家借,或者用自己家留点儿的酒药做。每年六七月间,用粳米或者谷子,跟酒药混在一起捣熟,热水和成饼状,放在干净地方,控制好温度湿度让它慢慢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绑悬起来挂在灶上熏着,能保存挺长时间。
第二步,投料。把大酒瓮洗刷干净,往里投入酒曲、米和水,比例大致控制在1∶10∶10,也就是要用1斗酒曲的话,同时配投1石米和1石水。这个根据对酒质的要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减用量,比如您希望酿出来的酒比较浓郁,那么就少放点儿水,多放酒曲,多放米。
第三步,开坛。酒曲、米、水在瓮内发酵时间需要多久呢?也是根据个人要求,如果您是个急嘴子,做了酒就想喝,那封酒六七天以后,马马虎虎的也就能开坛取酒了。不过这样倒出来的酒,只能是上面您在酒店里看见的“浊酒”,酒精度数低、卖相差、很便宜、很山寨。
如果您能沉得住气,等上两三个月再取酒,倒出来的酒就清亮多了,酒精度数也高。不过不要直接倒啊,如果要获得更高级的酒,还得经过几道加工程序。
第四步,加灰。在开坛取酒的前一天,往坛子里倒进少量石灰、石炭、草木灰之类的玩意儿,这个是为了结束坛内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否则酒取出来以后,还在继续发酵,很容易放酸败了。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第五步,榨酒。这是为了把酒液里那些漂浮的酒糟分离出来。用木制的酒床、槽床或者竹器,甚至您一时人品发作还可以用自己的头巾,把瓮里的原生态酒液倒进去,过滤出来的清亮无杂质部分,就是“清酒”了。剩下的满是酒糟的浓浊液,也不要倒掉,可以拿来加工食物,也可以作为“浊酒”喝掉。
第六步,客人您别急着喝啊,这样做出来的酒叫生酒。您要是一顿能喝完也就算了,如果喝不完留起来,还是有变酸败的危险,喝了可能拉肚子哦,所以最后这些酒还是要加热一下来杀菌。加热的方法,分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两种。高温加热又叫“煮酒”,您听着这词儿熟不?两个大男人对坐,一边谈论天下英雄,一边在火上把酒煮得沸腾冒泡什么的……不过这种煮沸过的酒,据说味道变异得很厉害,很多唐朝人不喜欢。
3、好酒
郢州富水、乌程若下、荥阳土窟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河东乾和葡萄、岭南灵溪博罗、宜城九酝、浔阳湓水、齐地鲁酒。京师佳酿:西市腔、新丰酒及虾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
用稻米酿的清酒:原产地在南方的郢州富水、乌程若下、岭南灵溪博罗、宜城九酝;
高粱酒糜子酒:鲁酒或者长安本地的西市腔、新丰酒、郎官清、阿婆清。
4、酒精度数
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蒸馏法造出来的,元朝才传入。
唐宋年间的酒,最高不会超过二十度。
5、葡萄酒
西汉张骞通西域时传入。
唐朝之前,中原人不会酿葡萄酒,需从西域输入,贵,一般人吃不到。
唐初唐军开西域,将高昌国(吐鲁番)设置成唐朝的一个州,同时,当地的特产马奶子葡萄和酿酒技术,传入了中原地区。
河东乾和葡萄,扬名天下,皇驾贡酒。
6、无酒精饮料
①酸奶:酪, 采用牛、羊、马等牲畜的乳汁经过加工制成,酥、酪、醍醐等;
②果饮:乌梅浆、葡萄浆、桃浆、蔗浆、三勒浆。
7、冰镇
皇室有专门的官员按照明文规定负责冬天藏冰、夏天取冰;一般贵族大臣家也经常自己弄藏冰窖,皇帝还经常在夏天对大臣赐冰。甚至在长安市面上,也有向普通百姓卖冰的商人,当然卖得很贵,穷人就不要奢望了。
参考文献: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
第三章:入乡随俗,基本生活常识要具备
一、站累了想坐会?抱歉,您可能找不到椅子哟!——坐具
1、塌
安史之乱前的初盛唐时代,青砖地面上,只放着几座扁扁矮矮的架空方形台子,台面上铺着席子褥子,这就是塌。家境清寒,可能连塌也没有,地上丢几方坐席。
2、跪坐、跽坐、正襟危坐
“双膝跪下,屁股压在自己小腿肚和脚裸”的坐姿。最隆重庄重的坐姿。
3、胡坐、跌坐
把双腿从身下抽出来,盘腿而坐。
3、凭几
像小板凳似的木制品,上面窄窄的一条木板,下面两条腿或者三条腿,可能是个通体直方的家伙,也可能呈半圆弧形正好围住腰。
放在坐塌或坐席上,放于身前。往前一趴,手臂搁上去,全身都倚在凭几上。
4、隐囊
布制,类似于现代抱枕。可以在跪坐时斜倚着。相对凭几,更私密、更不严肃。一般初次见面的主人家不用于待客。
5、室内用餐
在各人的坐塌前放置一个比塌稍高一点的小长方桌“食案”,酒菜主食按人分成份,以此往各人面前食案上摆放自己的那一份吃食。
大手笔的富贵人家,还会请门客们来陪着用餐,命家养的伎人在餐厅中央凑乐歌舞。
6、户外野餐
简单点儿的话,就在主人家后花园里摆上一桌酒食,赏花作乐;更时尚小资一点的,去曲江池、甚至出长安城到郊外的喂水之滨、终南山脚。
用帷幕把地围起来,或者围三面,留一面对着河水花树以便欣赏风景。如果全是洒脱风流的郎君们,围幕这种气闷的东西,干脆去掉算了。(不用围幕的后果可能是招来一堆乡人乞丐密集围观)
简单:席子毯子一铺;
复杂:每人发一具胡床,也就是我们现代还在普遍使用的马扎子,各人坐着马扎子,面前摆上食案,一边看风景聊天,一边各吃各饭。
7、分餐制→合餐制
唐朝之前:分餐制。
入唐以后:西风东渐,群众认为各吃各的的“分餐制”不够热闹,逐渐演变为合餐制。当中摆一张很大很大的高足食案,跟我们现在的餐桌基本没有区别了,大家的饭都摆在桌上。桌边放置三条又长又宽又大的坐具。
8、坐墩
当时叫做“笙蹄”,或瓷或木,圆桶状或月牙状都有,算是最早出现的高足坐具。家中妇女平时在塌、床、席上坐着的时候,都是盘腿的,只有在使用这种坐墩时,才能垂下双腿,舒筋活血。
9、由晚唐到两宋,即使高桌靠背椅已经广泛普及,社会这地仍然普遍认为,最端庄规矩的坐姿,还是最难受的跪坐法,其次是盘腿胡坐,最后才是显露出腿部线条的垂足坐。特别是对于受礼制要求苛刻的妇女们来说,在外人面前垂足做椅子,是一种家教不好的表现。
10、唐代是一个由坐塌、坐席、低案等矮足家具,像桌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过度的时代。前期还是以塌、床、案等低矮家具为主,基本上看不到长腿靠背的椅子。后期接近五代十国的时候,带靠背的椅子和高腿桌子,才算在全社会普及了,但即使是到那时,甚至是两宋明清,供人盘腿的塌也没有绝迹,还在社会各个阶层里广泛使用着。
二、户口本、暂住证、单位介绍信,一个都不能少——户籍制度
1、公验
唐朝的身份证明、驾照、身份证、军官证、护照、单位介绍信一类。
“告身”:当上官任用;
“总历”:民兵开拔用;
“符券”:驿站工作人员用;
……甚至买卖土地的凭据,只要是加盖了公章的官方凭证,都可以叫“公验”。
2、门卒过关
门卒如果放了没有“公验”的人,要被处以一年流放苦役。如果被放走的人还有其他罪行,门卒加罪。
如果有合法的“公验”,唐律也保障行人的权利,如果门卒无故吃拿卡要留难行人,留碍行人一天,负责人要被打四十板子,最多可以打一百板子。
没“公验”去闯关叫“私渡关津罪”,一年半徒刑。到了关卡处没闯进去,甚至只是接近关卡还没开始闯,都得判刑。“公验”有问题、过期,或者带了“公验”上没写明的物品,也要入罪。
3、手实
唐朝的户口本,报到当坊里正那里。
里正,介于居委会主任和街道办事处主任之间的一个公务员。
4、团貌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里正确认报户口的人,是否和户口簿上写明的年龄、身貌相符。
5、户口本费用
唐律规定,进行人口普查造户口簿时,用到的纸、笔、墨和人工费用,按人头向老百姓收税。每口人交一文钱,一口人家再总共交一文钱。
6、过所
证明是良民,有籍贯、有家业,来路正派,全国各地都应予放行。
7、过所程序
里正核实过所中的情况是否属实,属实则签字送往上一级官府;县尉(县衙)再次核实,属实则签字送往再上一级官府;户曹(州府)根据县里上报的材料来判断是否开具过所,若材料不完整,则以书面形式要求县里继续调查、上报、补充材料,直至户曹决定是否开出过所为止。
8、行人过险要地方的关卡和过河码头的时候,守卫必须要查勘每个人的“公验”,查完没有问题就签字盖章留记录,以备万一出事后追究责任。
行人进入州县、城市,也有可能要求出示“公验”勘察。
9、“过所”有效期
一般是从过所签发日期开始的三十天内。
可向所在地官府上报,延期。
参考文献: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白净:中华书局,2000
陈立华.从敦煌手实文书看唐朝的户籍制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三、对不起,本朝拒收银两,有诚意请背来50斤铜钱——货币
1、假母鸨儿
开妓院的女老板,一般为退休的年长妓女,与年轻妓女母女相称,所以叫“假母”。
2、白银
在宋朝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不把白银作为流通性货币使用。
唐朝每年的白银产量,大约只有1.5万两。
白银通常会铸成长方形的银铤,长一尺,宽两寸,50两一铤的比较多。铤面上要刻上或写上银的重量、成色、来历,进贡人的姓名、官职、年份,等等。
唐朝人迷信生活中使用金银器可以包治百病、延年益寿。
白银的获得渠道:①皇帝赏赐给臣下;
②有些地方官会向朝中大臣进行馈赠或者行贿;
③跟西域的胡商或者南洋蛮夷们生意往来所得。
3、黄金
唐朝接受金子作为大额支付手段。
4、在唐朝中后期,一名小有名气的平康坊娘子,需100两百金赎回。
5、金价
最低时,1两金子曾经只能换3500文铜钱;最高时则能换8000钱。
6、物价(以1两金子6000文铜钱算)
①酒:普通酒一斗,150文钱;好酒一斗:300文钱;专供达官贵人的珍藏限量版御酒一斗:十贯。
一斗相当于6000毫升。
②奴婢:根据不同时间、地区、条件相差很大。一个绝色婢女可能叫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钱,也有体弱蠢笨的奴婢给两三贯钱就卖。您要买的这种健壮男奴……大概是每个五万钱左右吧,五十贯。
③交通:一头壮牛+一辆双轮车:三十两金子(二百贯钱);打的雇车,每载重一斤行走一里路,花一文钱,而且的哥不打表,需要上车前先谈好价钱。
④地段不错的房子:五百贯钱(人民币一百万)。刚刚出台了廉租房政策,硬性规定繁华商业区附近的住宅,每间的月租金不得超过五百文钱。如果您租一间,给两个奴仆租一间,主仆三人在长安住一个月,也就一贯钱(人民币2000元)的事。
⑤食物:
a.下馆子:全长安城最高级的天上人间北里名花宴,开宴三百文钱,吃喝到天黑掌灯翻一倍,如果您看上了哪位小娘子,第一次留宿,就得再翻倍,一夜掏一贯二百文钱,比一个月房租都贵。
b.自己生火做饭:太平盛世的时候三文钱就能买一斗米,遇个水旱兵灾的,黄金一两只能买杯水喝……一般来说,安史之乱前的粮价平均是15钱一斗米,安史之乱后涨了10倍,150文钱一斗米。
唐朝的壮丁标准口粮是“日二升”,月六斗。北方人吃麦子磨的面和粟(小米),比吃大米普遍。唐朝官方的定价是3斗大米=5斗粟。
c.一斤盐:四十文;
一升醋:五文;
三个鸡蛋:一文;
一只鸡:三十文;
一口猪:五百文;
一口能煮三斗米的大锅:七百文;
一只碗:三十文;
一把钢菜刀:八十文;
一束柴禾:十几文钱;
一斤炭:两三文;
一升酸奶:五文;
一升葡萄干:十五文;
一升大枣:五文;
一升梅子:八文;
一升杏仁:二十文。
⑥衣服
一件不错的布衫:1000文;
一件半臂(坎肩):400文;
绫罗制的幞头(裹头巾):100文;
精制鞋子:100文
(这种上好的行头,置办一身,出门时穿。唐朝人还是更习惯自己买布做衣服。)
质量较好的绢(一匹):500文;
给仆人们穿的粗布(一匹):100文。
(“一匹”是1.8尺宽,40尺长,做两套衣服应该没问题。 )
裁缝一件男式袍衫:500文。
⑦代步工具
一匹马(初唐官方定价):25贯,即两万五千钱;
一副马鞍:80文;
一套嚼子和缰绳:500文;
一根马鞭:50文;
每月要供这匹马三石粟、六十围草,还得再弄点盐,买粮买草约1300多文钱;
一口上好的镔铁横刀:2000文。
⑧文具
象佛经这样的书:一贯钱;
一百张白纸:60文钱;
更好的纸(一张):三文钱;
毛笔:20文;
墨:15文。
⑨泡妞小礼物
一双钏子:40文;
一帖轻粉:18文;
一面铜镜:2000文;
一分麝香:110文;
一分沉香:60文。
7、铜钱
外圆内方,直径八分,成分有铜、锡、铅,铜多一点颜色就偏红,锡多一点就偏白,重量重一签,钱中央的四方孔洞周围,还铸着四个纯正的欧体字。
8、开元通宝
唐朝开国第四年以后,就能看见满大街的开元通宝了。
当时的年号是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将自己铸的钱取名开元通宝,是“开辟新纪元、走进新时代”的意思。唐代既没有武德通宝,也没有贞观通宝,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还是后期德宗、宪宗、宣宗当政的时候,市面上流行的一直都是开元通宝。偶尔也能见到一些乾元重宝、大历元宝,这些是年号钱,但是发行量很少,不占重要地位。
9、星星纹、新月纹
①八卦秘闻: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的时候,工匠们先用蜡造了几枚样钱,送给当政者过目。那时候朝廷里最大的官是身为“尚书令”的秦王李世民同 志,蜡样到他手里,他那后来被封谥“文德皇后”的妻子长孙氏也在身边,小俩口一起欣赏,长孙氏拿起一枚蜡钱来细看,结果不小心用自己的长指甲在钱背上掐了 一个半月形痕迹出来。
李爱妻大手一挥,我家娘子做什么都是对的!蜡样就这么还回去了,工匠更不敢乱改,在蜡钱外面做了泥胚子,往里浇铜汁,铸出来的这部分铜钱就跟蜡钱一样也带了半月形印痕。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这个故事是初唐的版本,到了盛唐,故事男主角换成玄宗李隆基,女主角换成杨贵妃,情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情节类同但主角是鬼的版本,说那长指甲属于李渊的老婆李世民的妈“太穆皇后”窦氏,因为这位老太太在唐朝建立的时候已经死了好多年了,所以,嗯……
②学术研究:这”,出现在安史之乱后,而当时造反的安禄山是有自己铸钱炉的,他的造反也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宗教手段。
10、绢帛
中等额度交易常用货币。
从唐初,官府明文规定民间交易要“钱帛兼用”,甚至还规定交易额超过十贯钱了,就得用绢布来支付。
正常的价大约在500文,半贯钱。不过这玩意也是时代不同变动得厉害,同时也跟绢布的质量有关,绫、罗、绸、缎、缊、绨、绡、缯……各种布料在各种情况下价格都不一致。拿出来买东西的,还是以绢为主。
参考文献: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加藤繁著);
关于古代和现代度量衡换算的是《三至十四世纪中 国度量权衡》(郭正忠著);
关于各种物价的是《金泥玉屑从考(中国物价史)》(王仲荦遗著郑宜秀整理)和《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编著)。
四、尚书省将出台政策,遏制长安房价过快增长——住宅
1、皇宫和官府公衙不进入房地产市场流通。
2、长安城居民住宅区格局
长安城的三大皇宫区域都在北城,其中最重要的大明宫是在东北角,所以就带动了周围区域成为全城地价最贵、最能彰显身份的居住区。
长安人以居住地划分特性的话,应该说是“东贵、西富(西半城住了好多胡商)、南贫贱”。
3、唐制规定,王公贵戚和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自己家在坊墙上开大门,不经由坊门,自家出入。
4、外墙
由黄土一层一层夯筑起来,什么涂料都没抹,就是夯土的本色。这种外墙一般要绕宅一圈,把整座府第围起来,作为一种保护和界限划分。这墙虽然简陋,但墙内是宰相家的私人地盘。
5、乌头门
土墙中间。比较简陋。三根木柱横竖一搭,像个草字头“艹”形状,其中突出在横梁上面的那两根柱头,通常要雕饰一下并涂成黑色。
6、阍室
相当于门卫的住宿和值班室。有谁要来拜见,得先到阍室来通报。
阍室后面,夹在外墙和宅墙之间,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通常用作马厩。除了马厩外,还可能在这里减仓库甚至菜园子,马夫等奴仆也搭个草棚子住在这里。
7、戟架
唐朝特色的一种建筑物装饰品。
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和王公贵戚可以在正门外面排列竖立一根根长戟,官品越大,列戟越多,从十根到十六根不等。戟顶往往还绑有幡旗,风一吹,呼啦啦地抖动,就像现代建筑物门前的旗杆似的,这些长戟要插在木制的底架上。
8、大门
Eg:这座大门楼高二层,左右宽度相当于三个房间,前后深度则有五架房梁。屋顶是悬山式的,顶上覆盖着黑色的陶瓦,屋顶两角还各有一只上翘的“鸱(chi)尾”。
鸱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支撑起二层门楼的一根根大柱子,还有两扇好大的门板,都被刷上了朱红色的漆,所以老杜一形容权贵人家就感叹说“朱门酒肉臭”。至于柱子之间的墙壁,虽然也是夯土筑的,但是土层外面会抹上厚厚的白色涂料,显得高雅洁净。当然,现在这些白墙已经被风雨吹打得污损了。
这座门楼,还有门楼两边延展开去的白色宅墙,全都建筑在突出于地面的台基上。这些台基,也是先由夯土筑成矮矮的长方体或者梯形体,外面再包一层砖石,砖面上再造门楼或垒墙。对着门洞的台基处,要凿铺出几级石阶来,如果台阶比较高比较长,旁边还有栏杆让人扶着爬阶。
9、院子
基本上,所有唐人宅院都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做局部变化。四合院大家都熟悉吧,用正房、东西厢房、回廊、门厅等围合起来的方形闭合院落,前后左右一进套一进的。宰相家这个外宅部分,虽然很大很宽阔,但也是由好多个四合院套起来的。
院子的地面,大部分是砸实的黄土,只有主要道路用砖石铺了一下。各个房前屋后,种植着花草树木,但是不太多。
10、正堂
正堂的建筑风格,跟大门保持一致,也是黑瓦屋顶、朱红柱子、砖砌台基。一般人家也是用白涂料来抹正堂的内外墙。
11、采光
门一关,室内光线明显暗下来了。虽然门两边有两扇朝南的不小的直棂窗,其他三面墙上也在高处有开窗,窗户上糊的白纸现在还破损了不少,漏光更多,但是正堂太大、太深了嘛。南边靠近门窗的地方还有点儿亮光,北边屋内深处,几乎啥都看不清了。
为了解决这个采光问题,有的主人家干脆就不建正堂的南墙,而用几根柱子与北、东、西三面墙一起支撑屋顶,做成个半露天的戏台模样。还有更不怕冻的,四面墙都不建,纯用柱子撑起屋顶,把正堂盖成一个大亭子。
12、室内摆设
堂上正中靠北,摆放着一架很大的屏风,锦面上是名家绘制的山水人物画。
屏风前面放一张大床,不做睡觉用,主要用来做人,有点像后世的罗汉床。床面上铺着厚软的茵褥,床上床下都可以放几案,用来搁东西。床上还有凭几,供坐着的人往前依靠。
大床前,两边各放着一排小型坐床,也各配茵褥几案。角落里立着各种香炉、暖炉、灯烛等,整个房间用帐幄、帘幕分隔和装饰。
北方城市很少用木地板,是用雕纹花砖铺砌的室内地面,另一种高级做法是用水磨石平铺,光亮如镜,也更容易清洁。甚至常年在地面上铺一层厚厚的宣城红地毯。
13、外宅
包含正堂在内的外宅,都是家里男主人会见客人、讨论公事、进行社交活动的地方,女眷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往这里乱跑的。
14、二门
外宅和内宅之间,要被墙和门分隔开。中间这道门后世俗称“二门”,通常也有人看守,外人不得乱入,内宅婢女也不准乱出。
15、寝堂
进了二门,一座孤零零的堂,不过要比外宅的正堂规模小一些。这是由女主人主管的内堂,也叫寝堂。
如果是普通人家,这里就算是男女主人的卧室了。不过宰相家嘛,房子多,他家夫人只在这里接见她自己的客人,主持家务,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16、二层小楼
外宅正堂是一座高大的单层建筑,内堂则是一座二层小楼。
这小楼的一层,是四面有墙的,看上去墙还很厚实。而二楼则像个亭子,只用木柱支撑,没有墙,是完全显透于室外的。我们现在站在内堂外头,就能清楚地看到二楼地上放着一具很大的坐床。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不过再看仔细点儿,二楼四面屋檐下,都有竹卷帘,现在是卷成一束吊在上面。如果女主人上了楼,坐下来看风景,侍婢只要把竹帘放下来,形成半透明的效果,就可以起到遮蔽人身而不妨碍观景的作用。
这种用帘幕当墙的透空阁楼,在长安城非常流行。长安的冬天并不算太冷,夏天却非常闷热,所以在高处迎风纳凉是件很舒服的事。
17、房价
占地将近五万平方米的一座豪宅,官府标价仅500万文钱。唐朝开元通宝跟现在人民币的比值,安史之乱前大约是1∶1,安史之乱后是10∶1左右。
唐朝人住房子都得按照等级来。平民百姓,买了房子自己住进来,那就叫逾制,要被抓起来的,轻则打屁股流放,重则说你谋反,杀头都有可能。
18、高官重臣的后人,如果家道败落,住不起大宅了,卖又卖不出去,往往干脆就捐给宗教信徒,改建成佛寺、道观、尼庵(这些宗教建筑一般不存在逾制问题)。
19、中等房屋
首先是地段和面积。中等房屋大多集中在长安城中间的那些里坊,总的趋势是:价格差不多的房子,越往南,面积越大;越往北,面积越小。要取个平均面积的话,稍微像样点儿的设施齐全的宅子,怎么也要占个10亩地吧。我们现在参观的宰相大宅可是占地近百亩。
这种用来出租出售的房子,为了避免逾制的麻烦,大门往往不开在宅院正中间,而是开在东南角“巽”(八卦之一,代表风)位上,这也是有讲究的。
没有外墙和外门,只有一圈宅墙,白色或者土黄色。正门也很朴素,一般就是乌头门了。进门以后,就是外宅的院子,院里有正堂,也是建在台基上的独栋屋子。
隔一道墙和门就进内院,内堂兼作主人的卧室,内院里有些假山花木,也兼作花园了。就这么前后两进院子。
下人住在靠墙的耳房里,马圈和仓库则沿着宅墙外另搭一个院子,在宅墙上掏个门出入。如果那个院里还养着猪,就挨着猪圈建厕所,结构跟近代农村还普遍使用的“连茅厕”[连茅厕,农村常见的一种厕所,建在院子里,与猪圈连在一起,人的粪便直接落入猪圈作为猪食。]一模一样。
至于价格嘛,视情况从几万钱到十几万钱不等。租金?也要视情况而定,每月1贯钱应该算是比较贵的了。
第四章:娱乐生活要抓紧
一、长安城五大热门静电一日游开团!——名胜
1、灞桥风雪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长安的东大门,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说灞河上最早的桥是由秦穆公修建的,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称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成了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
桥头河附近河岸堤坝上,栽植了许多柳树,早春时节,大风扬起,这一团团的柳絮漫天飞舞,像隆冬飘雪。
2、送别
按照唐朝人的习俗,他的朋友们来送行,一直送到灞桥边,可能还要在桥边的驿站里住上一夜,饮酒话别,第二天早上再送到桥头,折柳相赠,这才算是完成了送行。
“柳”与“留”为谐音,送人柳枝,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就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插土就活、发展壮大。
3、兴庆宫
一进春明门,街北即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巢。
又叫“南内”,非常大,占了一坊半的地界。
4、勤政务本楼
开元天宝盛世之时,逢年过节,玄宗皇帝会登上这座楼。
5、东西市
西市胡商多、进口货多,比东市繁华热闹。
东市附近大多为达官贵人的高级住宅区。
6、长安大街
主干道宽度都在一百米以上,次干道也有几十米。街上以行人为主。普通人不许再城里跑马。
7、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为藏经译经而修建。
大雁塔秀在大慈恩寺里。大慈恩寺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先有寺,后有塔。
7、埋雁造塔
有一只雁以自杀的形式拯救了僧人们空空的肚子,于是和尚们葬雁建塔。玄奘在印度曾经瞻仰过那座雁塔,然后回国山寨了一版,用来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
8、大雁塔修建
大雁塔刚建成的时候,只有五层,武女皇时代重修了一次,增建为七层青砖塔,后来又增高到十层。此后历经修葺,最高达到过十一层,样子都是比较细、比较高。千年间经过几次大地震,在明朝万历年间,所剩七层唐代塔体的外表被完整地砌上了六十厘米厚的包层,造型比以前更厚重,这才算给它“定型”了。
9、曲江
长安城里最重要的公共浏览风景区。
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园林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原本是一个天然湖泊,因为南北长而东西短,西岸弯曲,所以叫 “曲江”。玄宗皇帝时,曾经人工改造过,引来更多水流,曲江水域扩大到七十万平方米。
曲江水面附近遍建行宫台殿,南面那里有紫云楼、芙蓉苑,西面有杏园、慈恩寺。大家看身边,真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菰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看这些出来游春的唐朝人,“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10、紫云楼
皇室禁区。玄宗皇帝特意下令沿着长安东城墙筑了一条专用夹道,供他老人家一行神不知鬼不觉不扰民地从兴庆宫来紫云楼玩乐。
11、杏园
杏园在曲江池的西边,与大慈恩寺南北相望。因此地多栽杏树,故名“杏园”。每年春天杏花开放时,灿若云霞,是曲江风景最佳处。唐朝的读书人考上最高级的“进士”以后,就在这里举行“探花宴”。
12、两街探花使
一开始,探花还不是指进士榜上的第三名,而只是大家从新科进士里推选两位最帅的小哥,称之为“两街探花使”,叫他两骑马游遍曲江附近或者长安各处名园,采摘各种早春的鲜花,特别是要采到牡丹、芍药最好。如果有别的人更早一步采得牡丹、芍药等鲜花回来,“探花使”就要受罚。采花大盗们胜利回杏园以后,就开宴啦,朝廷请客,杏园宴上还有不少歌伎参加助兴,才子佳人聚会,自然是风流韵事,也更显新科进士们的风光无限。
13、终南山
在唐朝经常被简称为“南山”。“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是。
它是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有奇峰秀岭、碧水幽径、茂林修竹、繁华蔓草。
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14、樊川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西北起于韦曲塔坡,东南止于终南山北麓王莽乡,是一处长约十五公里的平川,系纵贯其间的潏河长期冲刷、下切、淤积而成的一道冲积平原。这里地肥水美,植被葱茏,林木繁盛,是初春时节长安人最爱出城踏青野游的地方。
樊川从汉代起就是长安达官贵人营建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韦、杜两族世代贵族就聚集在这里,这里还有韩愈送子读书处、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郑驸马池台、岑参、郎士元、权德舆、元稹等人的别墅。
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yu)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院池花亭,景色撩人。
15、乐游原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长安城内东部的一块高地,高地上面比较平坦,而且面积不小,离大雁塔、曲江池都很近,在那两处的北边。
武女皇时代,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建了亭台楼阁。长安人有在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登高饮宴的习俗,每到那时候,乐游原上真是人头攒动啊。后来原上又建了一座“青龙寺”,是密宗道场,一个日本的和尚来此学习,该和尚回日本后做了一番事业。
总之,乐游原就是唐朝人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李商隐在这里望夕阳,杜诗圣在这里望太宗昭陵,白居易在这里望十二街。我们也来望一望吧,大唐帝国那轮血红绚烂的落日,正慢慢沉入长安大城的西墙外呢。
二、秦淮风月休闲会唐朝分店盛大开业,胡姬八折!——青楼妓院
1、平康坊(里)
长安名妓集中居住地。又叫“北里”,位于长安城靠北的地方,与聚集了大量政府办公楼的“皇城”隔十字路口相望。
妓女们大多住在坊东的三个“曲”(小区)里。大牌名妓都在中曲、南曲,北曲住的是中低档次的。
2、唐朝建筑风格
颜色与样式比后世简单大方,没有那么多繁复堆砌。大都是黑灰色屋顶,红色柱子,白色或土黄色墙。红墙和绿瓦都不是平民百姓能随便用的。
3、妓院名称
一般叫“谁谁家”。
非“某某馆”、“某某院”、“某某楼”。
4、平康坊潜规则“新郎君嫖资加倍”。
5、大堂
用来摆宴开席。
恩客们来逛窑子,没有进门就脱的,都是先入席饮个花酒。场地、家具、酒食、乐队都由妓院方提供,价值不菲,郎君们只要开宴,就得付钱3锾(huan),如果一直吃喝到了晚上掌灯的时候,还要翻倍。
6、都知
唐朝最顶尖的名妓,妓女里的最高级职称。据说有“都知”称号的妓女一露面,别的妓女都得服服帖帖低头听管教,有上进心的还暗自发奋将来要向人家看齐。
7、唐朝名妓重才艺
一、席纠;二、作诗。
8、酒令
唐朝人习惯,喝酒得行酒令。也就是设定一种规矩,让在座人等依次按规矩来做件事,做得好,大家称赞;做不好,大家嘲笑你,还罚酒。
推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当监令,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大家一称呼县令的尊称叫他“明府”。
“明府”下面管两个人,“律录事”和“觥录事”。其中“律录事”就是“席纠”,也叫“酒纠”,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这是名妓们的专职;“觥录事”又叫“主罚录事”,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的。
明府拿出一双骰子、一只酒杓(shao),由他负责掷骰子,开始行酒令。名妓席纠则掌管着一面小旗、一组筹子、一只小纛(dao)——这些东西由觥录事捧着,名妓娘子只是掌管,用时拿去,用完了还扔回觥录事处。
旗是用来宣令的。宣令,就是宣布这次酒令的规则。
都知娘子令旗一举,先饮一杯酒,发号施令,确定规则。席上众人就按照她说的规则,轮流表演下去。一个人行完令以后,席纠用纛指示下一个行令的是谁,如果有人犯规或者出错,“啪擦”一声,一根竹筹丢过去,觥录事就拎着酒壶上去灌酒。
9、良贱不得为婚
10、初夜权:求其元、获其元
11、妓女不得随意出门。平康坊风俗,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妓女们到坊里的保唐寺听尼姑们讲经说书,但得先向假母交一贯钱作为押金,才能出妓院门。而那三个“八日”,也就成了举子文人们争相去保唐寺免费看名媛的日子。
12、国忌日
妓女们的房间里还都有一块彩板,上面写着唐朝历代皇帝皇后的死亡日期。这些帝后的死亡日期叫“国忌日”,朝廷规定这一天不准玩乐,如果被抓住了要处罚。
13、胡姬
平康坊的妓女以汉人为主,可能偶尔也有胡姬,但大量的胡姬还是集中于西市、义宁坊、居德坊等长安城西部的坊里。而且胡姬名义上从事的职业以酒楼女侍为主,很多人也兼营陪宿,但不能说是公开的“胡妓”。
参考文献:
(唐)孙棨(qi),北里志
王晓鹃.唐末长安民俗生活论——从《北里志》看.社会科学家,2010(8)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8
三、骑上骏马,带上豹子,一起来体验大唐最流行的户外运动吧!——贵族狩猎
1、猞猁
也叫猞猁狲、山猫,体型介于豹子和猫之间。
唐朝的高官贵族们很喜欢驯养猞猁来捕猎,它们前腿短,后腿长,擅长扑杀兔鼠羊鹿等动物,轻捷灵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强,爬树游泳无所不能,体型大小也正适合被放置在马背上主人身后,一起参加狩猎。
2、豹奴
唐朝的有钱贵人们也很爱养猎豹来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驯养的小豹子,还有不少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一般还会附带“豹奴”。
3、藏獒
在唐朝应该已经由吐蕃传到了长安,供王孙公子们打猎和炫耀用。
4、打猎用宠物:猞猁、豹子、各种猎狗。
5、鹞
短翅飞禽。唐朝人养它用来抓鹌鹑和一些灌木丛小鸟。严格来说,这种鸟也是鹰属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猎鹰小很多。
6、鹘
比鹞大一号的驯鹰类,黑眼长羽,用来捕捉苍鹭等大鸟以及野鸭、水禽。
7、闲厩
包括五坊,狗坊、鹞坊、鹘坊、鹰坊、雕坊。
8、鹰
体型比鹘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区别是鹘一般是黑眼睛,而鹰是黄眼,又称“苍鹰”,可以捉野鸡和兔子。上等的鹰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们养的好鹰被唤为“决云儿”。
唐朝出产鹰鹘的最重要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玄宗年间那里的“渤海国”和“新罗国”,经常向长安进贡各种神骏的鹰鹘。
9、围猎
先勘察好地形,选一片林草茂密野兽多的地方,同时撒出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号人马,各就各位把那块地区包围起来。各人听着号令,敲锣打鼓飞鹰走狗地往中间驱赶猎物,直到把大量惊慌失措的野兽都集中到一片狭小地域内(比如一道凹沟里)。这时有钱大爷们才出场,冲着密度很大的猎物群发威炫技。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10、京巴狗
在唐朝叫“拂林子”、“猧(wa)子”。拂林是当时人对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称呼。顾名思义,这种狗本来是唐初武德年间,从今土耳其一带经过吐鲁番(高昌)进贡给唐朝皇帝的。据说这狗很聪明,很亲人,容易训练出很多技巧,又是物以稀为贵,所以在唐朝的上流社会中风行一时,贵妇人给自己画张像,都要把家养的“拂林犬”一起画进去炫耀。
再后来,这种中东、西欧地区的狗,在原产地几乎绝迹,反倒在中国一代代生存下来,近世西方人又从北京引种,重新在欧美繁衍开来,于是中国古代的“拂林犬”,变成了西方现代的“北京犬”。
参考文献:
(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四、“这位郎君,老夫能请你跳个舞吗?”——贵族男子舞蹈文化
1、唐朝著名乐舞
《秦王破阵乐》、《太平乐》、《公孙大娘剑气浑脱》。
2、打令
唐人的一种通俗性叫法,在唐以前它被文雅地称为“以舞相属”。
主人在酒席上先起舞,舞到客人身边,示意邀请客人来舞。客人起身,跟主人一起左旋右转、手舞足蹈一番,再去邀请下一个客人起身来舞。如果主人热情的话,一直要把宴会上所有的客人都邀请一遍才肯罢休。
3、唐代(和唐以前)贵族男子在公众场所跳交谊舞很常见,贵族腐女一般不会再公众米安全跳舞(以歌舞技能上位的一些半职业性质的妃妾除外),也没有看到过贵族男女混合伴舞的记载。
4、踏歌
一群男男女女手臂相挽,有节奏地整齐跺踏地面,边踏边唱歌,高兴的时候能从傍晚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参考文献:
吕建文编著.中国古代宴饮礼仪.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五、吐蕃马球队表示:我们没有恐唐症,黑色三分钟并不存在——马球
1、大明宫梨园马球场
总体呈长方形,周长有一千步,东、南、西三面都用矮墙圈住,只在背面造了一排高台子作为观众席。台上的VIP坐席上面,还有丁武遮风挡雨,做成亭子形状。
2、幞(fu)头
唐朝男子用来宝珠发髻的布,一般是一块黑色纱罗。唐朝男性从皇帝岛百姓均郭裹幞头,是最有代表性的首服。
3、把赛马脖子上的鬃毛剪短了,或者编成三花形,马尾巴都紧紧地编扎起来,为了在比赛中不发生纠缠碰撞。
4、球杖
球杖由握柄、杖杆和杖头三部分组成,整个球杖为长圆柱体,杖头初自然弯曲成月牙形状,所以也有人叫它“月杖”。吐蕃球员的球杖只在木头表面刷了一层红漆,皇家队球员的球杖外面是包裹着兽皮的,兽皮上还有灿烂的花纹,威风凛凛。
5、球
马球比蹴鞠用的球小很多,只有拳头大,而且是木头琢成的实心球,很坚硬,没有弹性。为了便于马上骑手寻找,球面被绘上了彩漆。
6、短赛制
第一个球进了,有一方得了“第一筹”以后,就可以宣布获胜,比赛也就宣告结束。
7、长赛制
双方约定哪一队打够二十(?)筹,才能取胜,让比赛结束。
8、长沙窑
以向海外出口销售瓷器为主业,虽然长沙窑的瓷器在国内没有什么名气,外观和质量都不如越窑、邢窑的产品,但是它胜在物美价廉、成本低、审美迎合国外市场的品位,所以在吐蕃、波斯、大食一带很受欢迎。
9、在对抗赛中,只要双方同意,场上人数可以不必相等。
10、照夜白
第五章:长安潮女指南
一、单身上街者,必是穿越女,捉来杖六十——妇女出行
1、街上单身行走的妇女
挑水的、卖菜的、推小车运货的、坊里店铺柜上还有卖酒姬、售饼妇、女裁缝、开旅馆的老板娘……诸如此类靠自己双手劳动挣饭吃的中下层腐女,在外面抛头露面毫不稀奇。
2、女性服装款式
上下阶层差距不大。中唐以前,从农妇到后妃,常服都以高腰裙和短襦上装为主。款式差不多,面料和颜色却差得很多——按照朝廷颁布的正式命令,贵重的绫纱锦缎,大红大紫的颜色,金银珠宝首饰,只有高级官员家妇女才能穿着,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颜色则只能用浅黄、青、黑等等。
3、唐代蓄奴成风
别说达官贵人,城乡的中等平民人家,经济基础还过得去的,家里也普遍都有一两个男奴女婢使唤。当时人还特别爱买异族奴婢,中亚的胡姬、朝鲜半岛的新罗婢、南亚东非的昆仑奴。
4、劳动阶层的妇女,一人出门还行。但是大户人家,按当时人们普遍承认(虽然经常不履行)的礼教来说,作为女性就不该在外抛头露面。被无关男子看到容貌身形,是一种很跌份儿的事。
5、女子出行遮蔽物
武德贞观年代:幂篱,一种宽檐的帽子,帽檐上垂下长长的罩沙,把全身都遮住;
高宗时代:帷帽,将罩纱缩短到颈部,只遮脸。
玄宗时代:连面纱都省了,美女们华服浓妆骑马驰骋。
6、贵族妇女出门,没有不带侍婢家奴的。
7、男装
从唐初开始,后妃、公主、贵妇们的侍女,经常有穿男装的形象出现。这些男装侍女,很可能是为了在内室与外庭之间传递消息方便而做如此装扮,也就是奉女主人的命令,走出二门去向男主人及其男性朋友传些话什么的。一般来说,男性客人不会把这些侍女误认为男仆(唐代男人除了宦官天阉,都是留胡子的),但是似乎宾主双方都认为侍女穿上男装在外面走动,更容易让人接受,可算是对“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要求的一种变相尊重。
参考文献:肖建勇.唐宋女性出游与出游活动研究.河南大学,2006
二、《祥丽》杂志打造秋冬首都史上潮人——女子时尚衣着
1、诃(he)子
流行于唐朝的内衣,外形和穿法都类似如今的无肩带文胸。诃子常用的面料叫做“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2、圆领缺骻袍
唐代代表性男装,从皇帝到农夫都日常穿着,是一种窄袖、较贴身的长袍,圆领,下摆到小腿,为了走路骑马方便,在左右大腿外面开缝,所以叫“缺骻”。
3、蹀躞带
从草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一种腰带,带上开孔镶环,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唐代曾一度规定文武官员上朝必须围这种腰带,带上悬挂算袋、刀子、砺石、针筒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三、上官婉儿倾情代言,本季新香开始发售,满万送香囊!——美妆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1、掖庭
唐朝皇宫太极宫里的一个区域,主要是由宫女、女奴居住。唐朝有把罪犯的女眷关进掖庭做女奴的规定。上官婉儿幼年时,她家因谋反罪名被抄,她与母亲被罚入掖庭宫,在那里长大成人。
第六章:如果您嫁给一个唐朝人
一、新娘子您的红盖头呢?没带?这都能忘带?——婚俗
1、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纳采
礼物中必有的是一只大雁。
3、问名
带一只大雁。
问名字,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交给媒人带回去算算男女二人有没有相冲相克的地方。
4、纳吉
再拿一只大雁(鹅/鸭/木鸟)。
正式把婚事定下来。
5、纳征
男方选择亲族中两位有官位、有才貌的儿郎,作为“函使”和“副函使”,带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木板厚二分、盖厚三分、内宽八分的杨木或者楠木盒子,盒子用五彩线扎缚,封题上“通婚书”。
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匹押函骏马,不着鞍髻,以青丝做笼头,然后是抬那个放置着杨木楠木礼函的人力轿子,礼函旁边有三名漂亮婢女守着,再后面抬着的是五色彩缎、大束锦帛、成堆铜钱、猪羊牲畜、米面粮油、野味猎物、点心水果、奶酪油盐、酱醋葱姜。
女方家,在男方到达之前,先设一张大矮床,床上再放个案子,岸上设香炉、水碗、刀子。
函使到达以后,女方父亲接过礼函,用刀子撬开盒盖,拿出里面的一张精美好纸,展开,当中朗读《通婚书》。收下这封书信,也拿出另一张书信,《答婚书》,放进同样规模的礼函里,送给两位函使,劳烦人家带回去给男方家里。
从此女方算夫家的人了。
6、请期
男方算好了办喜事的日子,派媒人上女方家请求准许。
也要带一只大雁。
7、亲迎
黄昏才迎亲。(原始部落社会“抢婚制”的风俗残余,“昏礼”。)
新娘礼服颜色为深青色衣服。头上可以戴一对掩耳的“博鬓”,然后用金银杂宝花钗簪笄之类插满。凤冠霞帔不需乱用。
新郎衣服:一、爵弁(九品以上子)。一种公服,要戴黑缨冠,青色的袍子,橙红色下裳,白纱里衣,黑色腰带,白袜红鞋,另有一些零碎装饰。二、绛公服(平民),红纱单衣,白内裙,黑靴子,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概念里的“大红喜服”了。这种新郎装在唐代很流行,婚礼上男穿红,女穿绿,这也是“红男绿女”一词的由来。
唐朝的官方规定,小伙子们结婚的时候,都可以穿比自己真正品级高一些的礼服,这叫“摄盛”,也是为了表明政府鼓励婚配的要读。
弄女婿。
蔽膝,红盖头。新娘在婚礼的前半段,在自己家里,基本上是不蒙面的。可以是任何颜色的。只有登上婚车出门前,才给蒙上。南北朝的时候才兴起来。
障车族,一些凑热闹开玩笑的家伙,他们在婚车经过时拥上来围堵道路,唱歌跳舞要吃要喝要财帛。伸手的时候嘴里还要唱许多词。
到男方家后,领头的婢妇把毡席铺在车下,后面人依次铺开成一条路,直引进家里大门。新娘在毡子上走过去,身后就有人把踏过的毡席拾起来,小跑着继续往前铺,这个仪式叫做“转毡”或“传毡”,要保证新娘子从车上走进室内的一路上都脚不沾地。
先用三升粟把石臼填满,把三斤麻把窗子塞上,用一张席子把井口盖住,大门门楣上还要放三支箭,新娘子就从箭下走过去,进院子以后,要先拜猪圈,再拜炉灶。拜的时候,夫家公婆以下人等,纷纷从偏门出院子,再从正门进来,一个个都踩在新娘子的脚印上,叫“躏新妇迹”。
弄新妇,以口头调戏为主。
小夫妻行礼圆房也不在屋子里,而要在院内西南角找一块吉地,搭起“青庐”和“百子帐”。这个帐篷当然是早已经搭好的,搭的时候,女家要专门派人来参加“撤帐”仪式,就是把一些果子金钱花钿之类往帐里四处抛撒,一边撒一遍唱《咒愿文》:“今夜吉辰,**女与**儿结亲,伏愿成纳之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愿总为卿相,女即尽聘公主。从兹咒愿以后,夫妻寿命延长。”
行礼时新郎要双膝跪地拜倒,新娘子不用跪地,双手在胸前合十躬身就行,这叫“男跪女不跪”,然后“坐账”。
同牢盘,喂新娘和新郎各吃三口饭。
合卺。传统酒杯应该是“以小瓢作两片,安置拓子里”。如果找不到小瓢,就用两个小金银盏子,让一对童子分别递给小夫妻两,同时喝一口。这时候还有人用五色丝锦把新娘子和新郎的脚趾系在一起,“系本从心系,心真系亦真。巧将心上系,付以系心人。”
有人帮新郎脱衣服。吟诗。
新娘脱衣服,先是去“帽惑”,一种类似于假发的头饰吟诗。再摘掉头上的花吟诗。为新娘和新郎梳头合发,吟诗。
第二天起来,拜见舅姑(公婆)。三个月以后去夫家的家庙里行礼。
8、二女五男
两个女儿五个儿子,唐朝人认为的最理想的生育情况。
9、唐朝郡望大户
太原王、郭,郑州崔、陈,河东裴、柳,陇西牛、羊,南阳张、李。
10、在唐朝,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如果结婚时女家比男家富贵、势力大,或者男家不在结婚当地,那婚礼全程都在女家举行,什么撤帐、同牢、合卺,全是女家一力承办。甚至结婚后很长时间内,小夫妻俩也是生活在女家的,这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新郎不是那种被人看不起的“上门女婿”。
参考文献:
李正宇.下女夫词研究.敦煌研究,1987(2)
二、斗二奶,打小三,唐朝麻辣主妇的婚后生活——婚后生活
1、一介平民想通过驿站寄家信,基本不可能。互通情书这种小情小调的甜蜜事件,在唐朝的婚后生活中,所占比例是非常小的。
2、良贱制度
贵族、平民之类的“良人”,和奴婢乐户之类的“贱人”,两个阶层之间绝对不准通婚(指明媒正娶)。法律规定,如果男人立自家隶属“贱籍”的婢女为正妻,那官府要出面干涉,判男人做两年苦役,女人打回原阶层还去当婢女,不准享受正室待遇。
3、在当时的唐朝朋友之间相互赠婢、赠妓是很流行的贵族范儿。
4、作为家主“一不小心”把奴婢活活打死了,不入罪。
5、按当时风俗,可以要求回娘家(也叫本家)待产,生活习惯更舒适些,娘家人也会照顾得更周到,一般夫家不会反对。
参考文献:
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三、嫁妆还我,赡养费拿来,负心汉咱离婚吧!——离婚手续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1、七出
①无子。(唐律规定,正妻要年满五十岁以上无子,才能使用此条。)
②淫佚。
③不事舅姑。
④口舌。
⑤盗窃。
⑥妒忌。
⑦恶疾。
2、三不去
①京持舅姑之丧。
②娶时贱后贵。
③有所受,无所归。
3、“七出”与“三不去”特殊情况
若犯了“恶疾”和“奸”这两条罪名,那么即使符合“三不去”的情况,夫家也可以秀气。除这两条以外,只要符合“三不去”,即使犯了“七出”的其他五条条款,夫家也不能休妻。
4、如果丈夫在妻子没犯七出、没犯“义绝”条款时,蛮不讲理应把妻子秀了,官府会判他一年半徒刑,把妻子追回来,不准脱离关系。如果妻子犯了“七出”里的其他五条,但有“三不去”的情况,丈夫还是把人家秀了,丈夫要杖打一百,妻子仍旧要追回来。
5、休妻程序
把休妻的情况写个书面文件,他的父母、叔伯、姨舅要在文件上签名,妻子这边的父母、叔伯也要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连带邻居朋友见证人什么的一起签名作为凭证。
8、义绝
夫妻双发可能都不想离婚,但是官府会强迫他们离婚,情形如下:
①妻打骂夫的父母、祖父母。
②妻杀伤夫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姑。
③妻蓄意谋害丈夫。
④妻与夫的近亲通奸。
⑤夫与岳母通奸。
⑥夫殴打妻的父母、祖父母。
⑦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姑互相杀害。
9、和离
协议离婚。
名义上,和离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丈夫手里,所以要写一封《放妻书》。
把嫁妆原价归还,给妻子一笔足够三年花用的赡养费。
10、“七出”是南方提出离婚,“义绝”是官府出面判定离婚,“和离”是双方协商。“七出”和“义绝”,一旦夫妻以这两种方式离异,都是非常伤感情的,两个家族之间基本上也都会由此结下仇恨。同时,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当地都会落下不好的名声,总之是影响安定团结,不利于维护和谐。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男女两家不想撕破脸皮的话,八成会选择“和离”。
11、在唐朝和唐以前,女子离婚、再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12、离婚后回娘家吃白食,父母死后,当家的兄弟有责任继续供养,就算兄弟死了,继承家业的侄子也要一直供着你白吃白喝到死为止,死后还得按礼制为你服丧。这是唐朝人普遍认同的家庭责任,如果做不到,要受社会舆论谴责。
第七章 有心进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
一、吓死你不偿命,秦琼、敬德的门神工资——公务员收入
1、工资每年领一次,大部分是白花花的大米。
2、在唐朝名目繁多的各种工资项目里,最重要的“禄米“月俸”和前期“力课”,都是按“散官”的品级来计算发放的。(“散官”这个系统,经常也被叫作“寄禄官”,意思是这个官衔没啥实际工作可干,纯粹是用来标志收入待遇。
3、禄米(第一大收入)
唐朝京官每年能拿到的禄米如下:
正一品官700石,从一品官600石;正二品官500石,从二品官460石;正三品官400石,从三品官360石;正四品官300石,从四品官260石;正五品官200石,从五品官160石;正六品官100石,从六品官90石;正七品官80石,从七品官70石;正八品官67石,从八品官62石;正九品官57石,从九品官52石。
唐朝外官每年能拿到的禄米如下:
正一品官650石,从一品官550石;正二品官470石,从二品官430石;正三品官370石,从三品官330石;正四品官280石,从四品官240石;正五品官180石,从五品官140石;正六品官95石,从六品官85石;正七品官75石,从七品官65石;正八品官64.5石,从八品官59.5石;正九品官54.5石,从九品官49.5石。
4、职田(第二大收入)
朝廷给官员们发的土地,让他们雇农民来种地,自己收地租来作为工资补贴。
按“职事官”算。
因为京城仓库多、人均耕地少,所以京官的职田比较少。而地方上闲置耕地较多,所以地方官分到的职田就多,正好可以补贴少拿禄米的心理不平衡感。
京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一品官1200亩,二品官1000亩,三品官900亩,四品官700亩,五品官600亩,六品官400亩,七品官350亩,八品官250亩,九品官200亩。
外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地方职事官没有一品官)二品官1200亩,三品官1000亩,四品官800,五品官700亩,六品官500亩,七品官400亩,八品官300亩,九品官250亩。
唐朝廷规定,职田收租不能超过每年每亩6斗粟。
5、月俸
一开始主要是发肉鱼、果菜、香皂、洗发水、笔墨纸砚等实物,当然也发钱。后来大家都觉得发钱最合适了(在商品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用钱买东西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于是朝廷也定了章程,规定每个月按等级给官员们发钱或者相当于这么多钱的实物。
京官的月俸收入如下:
一品官11贯钱,二品官9贯钱,三品官6贯钱,四品官4.2贯钱,五品官3.6贯钱,六品官2.4贯钱,七品官2.1贯钱,八品官1.85贯钱,九品官1.5贯钱。
地方官的月俸嘛。因为前期地方官的月俸基本上由本地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同级的官员,因为所在地区不同,福利收入差距就非常大。
6、力课
唐朝的百姓男丁,每年除了种地交租子交粮食以外,理论上还要服役,即给官府免费出力气干活。到官员们家里来看家护院、站岗放哨,官员们出行的时候前呼后拥当卫兵,也是他们服劳役的内容之一。
服这些劳役的男丁,根据品级和位置不同,分别叫防阁、庶仆、白直、执衣等等,一律叫“役力”。
唐朝京官给配备的役力人数如下:
一品官九十六人,二品官七十二人,三品官四十八人,四品官三十二人,五品官二十四人,六品官十五人,七品官四人,八品官三人,九品官两人。
唐高宗之前是按“散官”算,高宗以后按“职事官”品级算。
如果家里有事抽不开身,或者干脆就是不乐意去给别人低三下四看家护院,就宁可交一笔钱完事。这笔钱,我们就叫它“力课”。
官方定价,每个月交200钱多一点。
7、封爵
有了封爵未必就一定有了经济上的好处,这取决于是否有“食实封N户”。没有“食实封”,只有虚封的,一分钱都拿不到。
食实封,就是朝廷在某些地区划出几十几百户人家,规定这些人家本来应该交给政府的赋税(唐代是租、庸、调三种),转去交给爵爷们作为他们的收入。正常情况下,皇族亲王的食实封最高不超过1000户。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唐朝有规定,如果有了“食实封”,那么禄米、职田这两项都不再发了。
初唐的租庸调制,要求每个成年男子(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税粟2石或者稻3石,是为租;每人一年服役二十日,是为庸(如果不服役,每日交三尺绢);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3两;输布者,麻3斤。
8、“亲事、帐内”课钱
“亲事、帐内”是对免费卫士的称呼,但这些卫士一般都是高官家的子弟(充当高级官员的“亲事、帐内”是他们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可是大少爷们去站岗总是不情愿。老法子,交钱赎身吧。也因为都是高官家子弟,油水足,,这笔钱也就成了配备“亲事、帐内”官员的一笔大财源。
参考文献: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张国刚.唐代管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黄慧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二、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吗?为您指点一条升官之路——唐后期文官仕途
1、在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当官的主要途径还是拼爹拼机遇,到了唐朝后半段,科举制已基本成熟。
2、御街夸官、雁塔题名、杏园探春、北里饮宴
中进士后的庆祝仪式。
3、守选
唐朝中后期,考中明经和进士的,都不太可能立刻授职,一般要在长安等上三五七年,吏部才有空位子。这段时间叫做“守选”。
4、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
进士科的加强精英版,考试难度比进士还要大,但只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
5、杂途、流外
唐朝人当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祖上当过大官,子孙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叫“门荫”;另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除这两种途径以外,其他当官的方法,比如先当小办事员(吏),再慢慢升职成为官员,或者通过捐钱买官等,被称为“杂途”“流外”当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员看不起。
6、考课
类似于现在的工作考核。
内容大致包括品行、官声、工作成绩等,标准是德、慎、公、勤,吏部专门有一个司负责。每年根据考核结果把官员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当面宣布,被考核人不服可以申诉,考核结果记录到各人档案里,考绩高的涨工资,累计升官,考绩差的罚工资免官,中等的一般继续留任。
7、唐朝特别是后半期制度,官员做满一任(四年)以后,自动进入下岗再分配状态,先回家等着,等吏部再给您安排一个新职务。这个等待时间因人而异,从一年到十二年不等,这也叫“守选”。如果想缩短“守选”时间早点儿有个新职务,要么名气大,要么背景深厚。要么多给吏部主事官员塞点钱。
8、御史
管官的官,相当于现代的纪检委监察局,专门负责督查官员们有没有过失。
9、拾遗、补阙
管皇帝的,专门给皇帝跳错进谏。
10、对于大部分唐朝官员来说,一辈子做到六品的中级官员,也就到头了。在往上,能做到五品以上,就会被唐朝人视为高官,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11、从五品到三品
部分幸运儿的顶峰。
在京: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文件的秘书)、各部郎中(国务院各部的实际工作负责人)、九寺各署监(负责朝廷内外事物执行的部门负责人)等。
在外地:各州的刺史、边疆各部护府的职副。
12、三品
那些掌握实权、真正有固定工作要做的“职事官”,就没有一品二品的,最高也就是正三品,像侍中(门下省首长)、中书令(中书省首长)、吏部尚书(尚书省吏部首长)、十六卫大将军等等。但真当上京城里的三品职事官,基本处于被架空的退休状态。
13、一二品
全部都是拿着高工资混吃等死的荣誉头衔。
一二品的爵位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等,文武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特进、辅国大将军等,名义上的虚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
参考文献:
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08
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11
三、历史的垃圾桶里躺满了低估我军实力的蕃首——唐前期武将仕途
1.被征入伍需要携带的物品
一张弓、三十支箭、一个箭囊;随身横刀、火石、解结锥;毡帽、毡衣、绑腿;九斗炒干饭、两斗米。
2、火
十人组成一“火”。“火”需要配备:六头马(或驴、牛,运输物资用),一顶供十人同睡的乌布帐幕,一只煮饭大铁锅,一具布做的马槽,一套包括锸、?、凿、碓(dui)、筐、斧、钳、锯的工具,两具放置兵器装备的甲床,两把镰。如果有条件,还要再配一头用来驮伤病员的马驴。以上物资由十人均摊,有物出物,没物出钱。
3、队
五个“火”,也就是五十名士兵,组成一“队”。
每队需要配备:一具火钻,一套拴马的胸马绳,三套防畜生走散的首羁、足绊。以上物资由十人均摊,有物出物,没物出钱。
参考文献: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四、“凤凰男”安倍仲满的海外留学之路——赴唐留学生
1、日本遣唐使团路线
日本刚开始派遣唐使的时候,一般是走北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处罚,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录,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
后来,日本和半岛上的新罗(今朝鲜祖先)开掐,走北线走北线不安全,于是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在茫茫东海上航行,难以靠岸,危险较大。自从改走这条航线,除了一次奇迹式的平安出返外,其他遣唐团就没有不沉船不死人的。
2、团内人员
知乘船事、船师、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航海人员;史生 、射手、声音生 、杂使、玉生 、锻生、铸生、细工生等杂役人员;船上的译语、主神(神官)、医师、阴阳师、画师、卜部 、音声长等专业人员。
3、最高团长押使
从天皇手中接过节刀。节刀就代表他受日皇命令统理这个遣唐使团,副使以下任何人都可以用这把刀随便砍杀,不用偿命。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4、押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遣唐团官员层级)
5、国子监
唐朝的中央大学。
设六个分院,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四门学、太学和国子学,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书为主,这三个学院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本科、硕士、博士。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孙和民间优秀人才,最多时学生额有一千三百人;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孙,最多时学生五百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最多三百人。
这三个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旬考、月考、季考、年考和毕业考。毕业考成绩优秀而又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学生可以升级为太学生,太学生可以升级为国子学生,国子学生可以……没得升啦,国子学最多让你吃九年闲饭,九年过后踢你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有官做,考不中踹回原籍饿死活该。
至于其他三个学院,都偏重职业技能教育一点儿。律学院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书学训练书法和普通话,算学教你学数学搞经济,这些在当时都被正经读书人看不起,一般留学生也不会去这三个学院就读,最多选修旁听一些课程。
6、作为留学生,在大唐受到一定优待,可以直接进入太学读书,不必经过四门学那一级。前提是要通过鸿胪寺、礼部、国子监这几个部门的考察审核,认为水平足够直接入学听课。
7、一旦被录取入学,国子监会免费分配宿舍,每天免费供应饮食,仅收取少量的象征性学费(当时叫“束”)。入国子学和太学,每人交纳三匹绢,入四门学交二匹绢,非官员子弟还有贫困生减免政策,跟那三个职业学院的学生一样交一匹绢就行了。
8、国子监老师和校长
校长的官名是“国子监祭酒” ,是一位从三品的高官。他手下还有国子监司业、丞、主簿等行政管理人员。老师分博士、助教、直讲等多种职称级别,一个老师带三十至七十名学生不等。学院等级越高,老师带的学生越少。
9、国子监学习内容
主要课本内容是儒学的“九经”,按文字多少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同时还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
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和《诗经》《周易》《尚书》)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一年;《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各为一年半;《周易》《诗经》《周礼》《仪礼》各为两年;《礼记》《左传》各为三年。
除了这些儒家经典以外,旁听学习律学、书学、算学的课程,也是允许的。
10、太学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论、问难、诵读等。讲论和诵读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问难则有点儿像辩论会,师生多人围绕着一个议题各抒己见,反复辩诘。
参考文献:
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张白影.阿倍仲麻吕研究.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
五、想去华清池偷窥李世民、武则天洗澡的看过来——府兵三卫制度
1、三卫
翊卫、勋卫、亲卫。
2、三卫要求
①长相,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仪表端正,水桶腰、肉包子脸更好。
②说话,声音要清楚有力,口音要接近当时的官话“金陵洛下音”,地方口音不能太重。
③字,书法端正优美。
④事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不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维稳工作。
3、三卫工作内容
总共将近五千人,分散到几个卫队里。
皇帝上朝,当仪仗队,站在宫殿门里墙边充场面;皇帝太子亲王出行,打打旗子扛扛兵器。不上朝不出行的时候,在自己的划定守卫位置里站岗,不准让闲杂人等乱逛。
4、飞骑
从三卫和别的渠道挑选的一批敏捷伶俐的,跟在皇帝身边。到了高宗武后年间,飞骑进一步扩大,成了专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
5、千牛卫
十二卫里面很特殊的一个组织,这一卫的卫士很少,总共只有二百七十四个人。他们别的不干,专门贴身地跟在皇帝身边宿卫侍从。其中最高级的是“千牛备身”,一共只有十二个人,职责就是轮班滴给皇帝拿御刀(千牛刀)。千牛备身的品级也是最高的,正六品下阶。
6、“选三卫”这档子事,在贞观年间比较有效,高宗武后时代这制度就废弛得差不多了。玄宗年间基本就没这事了。
参考文献:
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六、不能一高兴就“诛九族”,也不能“拉出去剐了”,请依法治国!——法律
1、刑罚种类
打屁股、流放加苦役、杀头。
2、打屁股
最少打十下,最多打一百下,中间分成十等。五十下以下(包含五十下),叫“笞刑”,打六十下到一百下,叫“杖刑”。
3、徒刑
贬为奴婢去做苦役,往往跟“流刑(流放远地)”并用。徒刑也分五等,即做苦役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流刑
分三等,即流放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5、死刑
只有两种:绞刑,用绳子把人勒死,因为可以留个全尸,是较轻的一种死刑;斩刑,砍掉头,是较重的死刑。
6、唐代合法的刑罚,只有以上这些。除此之外,那什么夹手指啦,割耳朵啦,砍手砍脚啦,剥皮碎剐啦,绑台上烧死,沉水里溺毙,被三炮捧杀……一律属于法外的“私刑”。
非法的私刑滥刑一直在社会各阶层存在着,但始终是被批评指责的行为。
参考文献:
钱大群撰.唐律疏义新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八章 一千多年前我们这样过节
一、欢迎来到唐朝教堂过圣诞节!——三夷教
1、景教
唐朝基督教的称呼。
义宁坊波斯胡寺,景教的天主堂。
2、火袄教
唐朝最热闹最强势的洋教,也叫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那些从丝绸之路来中国做生意的胡商,大部分都信这个。
袄教不随便传教,也基本上不收汉人教徒。
袄教徒死后不进棺材,不土葬,也不直接火葬,而是要曝尸,让狗吃掉肉皮,剩下的骨头装进个小瓮里埋起来。
一些“高贵的纯血”袄教徒,遵行血亲通婚的乱伦律法,比如父亲曲亲女儿为妻。
参考文献: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翁绍军校勘注释.汉语景教文典诠释.北京:三联书店,1996
龚方震,晏可佳.袄教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二、五色丝线端午抛,帅哥你往哪里逃——端午节
到得五月五日,江边早有无数人家搭起彩楼、席棚,两岸绵延十数里,内中挤满盛装华服的乡民仕女,一早就等着观赛。官府在龙舟出发点立起红旗,在终点扎一座驿楼牌坊,坊上挂起锦标。鼓声三下,红旗开处,龙舟两两跃出,飞光逐电般在水面上滑行。两岸丝竹箫笙大作,喊声如潮,和着船头鼓声、舟夫的号子声、浆叶击水声,交织成一年一度让人兴奋狂醉的舞乐。忽然驿楼处声如霹雳山呼海啸而起,乃是一舟已到终点,鼓手抡起鼓槌打下了锦标,紧紧捉住飚扬示意,赢得一波又一波喝彩欢呼。
参考文献:
张宏梅.唐代的节日与习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三、七月七日长生殿,没人满屋抓蜘蛛——七夕
1、从唐高宗时代起,皇帝们不在“西内”太极宫办公居住,而是在“东内”大明宫。玄宗李隆基在“南内”兴庆宫。
2、从汉魏开始,民间就有在七月七中午晒书、晒衣服的风俗。
参考文献:
张宏梅.唐代的节日与习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四、过年喽!穿棉袄、放鞭炮、压岁钱……对不起,您穿错朝代了——春节
1、驱傩大队
最简洁环保的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戴着老翁老婆婆的面具领舞,他俩的角色叫“傩翁”“傩母”;围在他俩身旁身后的,有千儿八百个戴小孩面具的,叫 “护僮侲子”;另外的人就是戴各种鬼怪面具,当反面角色的了。大家边走边跳边吹拉弹唱,大部分人以凑热闹起哄为主,前面专业领舞的有歌词,歌词内容大都是 描写正义人类如何胖揍鬼怪的。
2、爆竹
往火堆里扔竹竿。
带火药的鞭炮,宋朝以后。
3、小孩子们在火堆上烧竹,家里大人却在搜罗过去一年用坏的扫帚、鞋子,扫帚也扔进火堆里烧掉,不能丢出院外,说是这样可以在新的一年“令仓库不虚”。至于破旧鞋子则要埋在院里,迷信这样家里会出当大官的儿子哦。
4、拜年话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5、压岁钱
有的家里很有钱或者长辈很疼小孩的,可能会准备点特制的金、银、铜钱,或者贵金属饰品,甚至是珠宝绸缎类的东西,在过年过节时赏给小孩子取个吉利。
但是“压岁钱”这个名词,或者叫“压祟钱”“压惊钱”,以及过年一定要给钱的风俗,唐朝是没有的。同上,宋以后。
6、大年初一在院子里悬挂起类似于日本影视中鲤鱼飘的幡子,用来祈福祈长命。
7、桃符
用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木片,一般涂成红色,挂在大门两边,据说有辟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旧的换上新的。如果实在穷得换不起新的,也得摘下来,重新刷一遍红油漆再挂上去。
最早两片桃符上,一片写“神荼”,一片写“郁垒”,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邪鬼的门神。到了唐朝中后期,被秦琼敬德代替,后将他俩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
8、元日要喝几种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
“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有的人是把这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元日从井里打水上来喝,也有人是用这药来浸制药酒来喝。“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味道相比也是十分之古怪离奇。
元日饮屠苏椒柏酒,规矩从小孩子喝起。
7、五辛盘
大蒜、小蒜、韭菜、芸薹(tai)、胡荽,过年吃五辛盘就是为了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8、胶牙饧
大致是今日所说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黏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蔗糖制糖法刚从国外引入,蔗糖还不普及,麦芽糖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主要给老人吃。
固牙,一方面是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住院老人牙齿永不脱落长生不老。
9、汤中牢丸
饺子。半月形状,面皮里裹着各种馅。
10、传座
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互相拜年的时候,都可以一路吃将过去。
11、大朝会
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打卡上朝,不准迟到,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自进京贺朝,连远方的羁縻府州、附属国也都要派人来送礼朝贺。
先是由宰相带着进皇宫正殿,拜贺皇帝,读贺年骈文,然后内臣替皇帝作答,宰相们再退出来,接受外地府官藩属的贺文朝表,选一道高官的贺表继续宣读……如果本朝还有皇太后健在,皇帝这边弄完了,宰相们还要率官员去给太后拜年。
扩展:唐朝穿越指南 / 唐朝穿越指南txt / 唐朝穿越指南 pdf
三 : [评论随笔]唐朝穿越指南1:别装纯了,请我吃晚饭不就等于一起过夜么(脱水版)
唐穿指南:“我出一千两银子买你初夜!”“银子?真没诚意!”
今天咱们来给大唐首都的娱乐休闲文化产业做点贡献吧。
穿越成贵族子弟的您,在平康坊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民间疾苦时,邂逅了一位身世悲惨的劳动阶层妇女。该妇女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在美声唱法和舞蹈专业方面有很深的造谐,另外对于裁剪、化妆、发型设计、文学、诗歌、心理咨询、异性按摩等技能也颇有心得,真是一位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的红颜知己。
最难得的是,虽然她从小不幸,沦陷在风化区,但其品德高尚,生活作风严谨正派,至今还没被扫黄打非办列入监控名单。当然,对于这样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白莲花,贪财的假母鸨儿和满脑子不纯洁欲望的背景炮灰人物,是不会放过的。
这不,假母今晚就在家里搞违法乱纪活动,请来了您和一堆炮灰,为白莲花的同流合污之夜公开叫价。您呢,耳听着这个公子出一千贯钱,那个郎君出五十匹绢,眼看白莲花坐在旁边楚楚动人地低头不语,热血一时上涌,为使红颜知已不凋落风尘,老子豁出去了!伸手一拍几案,大喊:
“某以纹银一千两为小娘子赎身从良!”
假母和白莲花果然都惊了,双双转头看向您。假母大概是上年纪了耳音不好,又问一次:“郎君出多少?”
“纹银一千两!”哈哈,吓着了吧?吓着了吧?看别人也是一脸的目瞪口呆哈哈……至于这一千两(相当于现在的40多公斤)白银从哪里背过来……讨厌这种时候不要问哥无关问题>_<!
假母看看白莲花,白莲花看看假母,小嘴一撇,从衣袖里抽帕子开始擦眼泪。假母呢,站起来向您肃拜一下,满脸铁青地下逐客令:
“国法森严,蓬门荜户,消受不得贵人深恩,郎君请吧,恕不远送。”
被拎着脖子踢出门外的您,想必是一头雾水满脸黑线,觉得这老鸨TMD也太不识抬举了!一千两银子嫌少吗?嫌少哥可以再加呀!怎么直接就轰出门了?难不成哥这银子是偷来抢来的?
恭喜您,说对啦!您要是在唐代,当街掏出“银子”这玩意来买东西,那还真是非盗即抢,要么就是失心疯病人。
为什么呢?难道唐朝没有白银这种东西?
白银嘛,当然是有的,但是在宋朝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不把白银作为流通性货币使用。
好比说,咱们现代也有白银制品,很多人还会随身佩戴点银首饰,但如果您在街上买个煎饼,摘下手上的银镯子给钱,卖煎饼的大叔收不收?您去苹果店买爱疯四,抛出个银锭付帐,店员要不要?
人家当然不要,苹果店是因为没有检验银子成色和真伪的手段,煎饼大叔除了这个,可能还因为没那么多钱找回您……总之,缺乏“以白银作流通货币”的社会大环境的话,就算大家都知道银子这是好东西,值钱,但在一般性买卖交易中,也不会收取的。
您这就说了,老鸨不收银子她可以直说呀,哥换个别的东西出价,她也不用直接就把哥踢出门吧!
唉客人呀,您知道在唐朝要是能拿出“一千两银子”,这么多白银,会是啥来路啊?
唐朝呢,大家都知道疆域很辽阔,但是金银矿的探测和开采技术都不高明,于是全国每年的白银产量,您猜是多少?大约只有一万五千两左右= =
这一万五千两新炼银,再加上各地地方官搜刮民间存银进献给皇帝的,以及有时候各州郡也把上交的赋税折成银子运送进京,这些白银通常会铸成长方形的“银铤”,长一尺、宽两寸、五十两一铤的比较多。铤面上要刻上或者写上重量、成色、这银的来历、进贡人的姓名、官职、年份等等。
皇帝收到这些银铤,会拿一些用来铸造各种器具。唐朝人迷信生活中使用金银器可以包治百病延年益寿,所以这种需求很大。铸成的金银器,皇室自己留一部分使用,也有很多会赏赐给臣下。
当然,皇帝有时候也会把一些收到的银铤原封不动赏给臣下。另外呢,有些地方官,特别是产银地区的地方官,也会用白银向朝中大臣进行馈赠或者行贿。
还有一个可能得到大量白银的渠道,比如您家是从事跨国贸易的大富商,跟西域的胡商或者南洋蛮夷们有生意往来,刚刚做完一笔大额交易,对方用金银支付了货款。
好,明白了这三种主要收银渠道,咱们来看您刚才那一掷千银的壮举,会让白莲花母女脑补些什么情景。
首先,您说的是“一千两银子”,那就不会是银瓶银碗各种银制器具,而应该是标明了重量的银铤银锭之类。这些东西的来源——
第一种可能,您说这些是天子赏赐我家的……很好,皇室赐物,时间产地来源进献人都还刻在上面呢,一查就能查到来龙去脉的玩意,您老大居然用来嫖妓,真给皇帝老儿和府上长脸哈?
第二种可能,这是地方官“送”给您家里的……您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您家里受贿卖官是吧?
第三种可能,这是跟外商贸易收来的货款……大哥,既然是商人出身,咱有点经济头脑行不行啊?银子这玩意中原老百姓不爱要哒,跟胡商们做买卖才是最有用哒,明珠暗投费力不讨好的,这是何苦哟。
第四种可能,您半路劫了交税上贡的车队,或者胡商们的商队,或者半夜穿墙进官府仓库,偷了朝廷的存银,这是急着销赃来了,所以出手才这么不合理的大方……
现在明白了吧?知道人家为什么直接把您轰出门了吧?
拍肩,您也不用沮丧,天涯何处无芳草嘛,穿越者的宇宙位面里更是处处白莲花盛开,只要您下回买初夜赎身的时候,先恶补点货币知识就行啦。
比如说,您就是喜欢贵金属那种沉甸甸的手感,觉得劈头砸一大堆金子银子过去才过瘾够气派,那好,下回去平康坊慰问文艺工作者的时候,记得别带银子,带点金铤金饼子,或者更自然的方式是随身带些小型金银器,球形的香囊啦,为某位红颜知己特意打造的金簪银梳啦……
对,您没听错,在唐朝直接用银子付钱不行,但大额数量的支付,直接用金子倒是挺常见。
吐血吧?坑爹吧?您问为什么?这……需要理由吗?从秦汉时代起,黄金就是贵重价值的代表,西汉的各位皇帝尤其特别喜欢“赐金”给臣下。大家都知道黄金直到现代也是最流行的保值品对吧,那么经过五胡变乱几百年大分裂大动荡,直到隋唐,一方面人们普遍对黄金迷恋崇拜乐意接受,另一方面社会上的黄金保有量也比较多、比较常见,于是大家都接受金子作为大额支付手段,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吗?
好吧,您问为白莲花赎身需要多少黄金?哟,这可就难说了,艺术是无价的嘛哈哈……作者俺可以给您提供个参考价值:在唐中后期,据一位小有名气的平康坊娘子自述,拿出“一二百金”就能救她脱离火坑。当然如果您倾心的白莲花炙手可热追求者众多,她的假母拿个小锤站在台子上拍卖竞价,那就是无底洞了。
一二百两黄金是个什么概念呢?
唐代的金银“一两”,约等于现在的42克左右。一百两黄金,4200克,古代冶炼工艺不强成色可能不高,算含金量90%,现在的黄金价格是315元/克左右,那么——您揣着一百两唐代黄金穿越回来,能在现代卖120万人民币。
如果您穿不回来了,要把这一百两金子在唐朝就地花掉,那能买些什么呢?
首先提醒您,上面说的金子能直接花出去,一直强调是“大额支付手段”,也就是您可以拿黄金请明星陪酒陪唱啦,给官员送礼行贿啦,给皇帝进贡或者跟外商进行国际贸易什么的。您要是拿着一铤金子(通常是十两),走进西市酒店去买酒喝,店主八成会往门口一指:郎君出门左拐,街角有家金银器铺子,麻烦贵人去换成铜钱再来光顾小店。
成,您去换钱,当然您肯定会问,哥这一百两金子能换多少钱啊?刚穿过来人生地不熟的,别让奸商占哥的便宜呀。
唉唉,您这就难为我了。唐朝呢物价一直在波动,金价变化挺大的,据说最低的时候一两金子曾经只能换3500文铜钱,最高的时候一两金能换8000钱,挠鹿头……这样吧,综合俺手头的资料,似乎取一两金子换6000钱比较常见合理,那么您这黄金百两,能换钱60万,也就是600贯。
您在那家金银店里换了一个十两的金锭子,拿到60贯钱……什么什么?您说一趟趟跑金店怪麻烦的不如一次性全换成铜钱算了?老大您知道600贯铜钱有多重不?现代的2500多公斤!您是打算开着三一重工的吊车穿过去吗?就60贯钱,也有现代的五百多斤(市斤)了,您出门就得买几个壮劳力男奴再买辆大车装铜钱用……其实作者俺劝您在金店里把十两的锭子剪开,换一两,拿6贯钱背走算了。
您吭哧吭哧背着五十多斤铜钱,回到刚才那个酒店里,抹一把头上的大汗,把背囊往酒案上一墩(这实木的家具就是结实啊,案子吱吱扭扭晃了半天,愣没倒塌),大喊:“渴死了!博士给上一斗酒!”
一斗酒?为啥?难道是因为“李白斗酒诗百篇”么……好吧,酒店店主大概也见识过不少穿越者了,淡定地过来一摊手,请先赐酒钱——小店的普通酒一斗一百五十文,好酒一斗三百文,专供达官贵人的珍藏限量版御酒一斗要十贯,数量不多,欲购速抢。
您嘬嘬牙花子,数出三百文铜钱丢他手里,店主一转身——咣当!
一个庞然大物般的酒坛子就这么掼在您面前的食案上了(实木家具质量不错……真的……),里面是您要的一斗好酒。一斗是多少呢?嗯,您知道您穿越前经常喝的德式扎啤,一杯是差不多600毫升对吧?唐制的一斗酒,恰恰差不多相当于——十杯扎啤……您老慢慢享受哈……
(啥腰缠十万贯骑大力神运输机下扬州……啥李大桶斗酒诗百篇……知道文人们有多坑爹了吧……好啦好啦,别哭啦……)
一边抹眼泪,您一边慢慢喝这十扎好酒。没啥可干的,手上还有几枚刚从背包里抓出来的铜钱,咱就仔细看看这种在唐代最最通行无阻喜闻乐见老幼皆宜的流行货币吧。
穿越以来,您看啥都陌生得很,处处碰壁,现在看着这些铜钱,终于感到了一丝熟悉和亲切。这些就跟您穿越前在电视剧里,或者在啥啥文化街假古董摊上见过的那些铜钱差不多,外圆内方,直径八分,成份含铜、含锡、含铅,铜多一点颜色就偏红,锡多点就偏白,重量嘛……就是重“一钱”= =(后世通用的“一钱”这个计重单位,就是以唐朝的铜币为基准的)钱中央的四方孔洞周围,还铸着四个字,您上下左右地一转脑袋,读出来:“开元通宝。”
“原来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的钱啊。”您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十分佩服自己知识渊博,却见酒店店主投给您一个有气无力、见怪不怪的淡定眼神,忙人家自己的事去了。
怎么了?哥又说错了?难道唐玄宗李隆基不是有一个叫“开元”的年号吗?难道这些“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制造的吗?
还真不是。
只要您穿越降落的时间,是唐朝开国第四年以后,那就能看见满大街的“开元通宝”了。当时的年号是唐高祖李渊的“武德”,他老人家给自己铸的钱取名“开元”通宝,是“开辟新纪元、走进新时代”的意思。所以,唐代既没有武德通宝,也没有贞观通宝,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还是后期德宗宪宗宣宗当政的时候,市面上流行的一直都是“开元通宝”。嗯,偶尔您也能见到一些“乾元重宝”“大历元宝”,这些倒是年号钱,但是发行量很少,不占重要地位。
把几枚开元通宝放手里翻来覆去,您又发现了个稀罕事:有一二枚钱币背后,刻着半月形印记,还有刻星星的,也有光板啥都不刻的,这有什么讲究呢?
这个啊,是唐代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很多皇室八卦秘闻的出发点。
比如说,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的时候,工匠们先用蜡造了几枚样钱,送给当政者过目。那时候朝廷里最大的官是身为“尚书令”的秦王李世民同志,蜡样到他手里,他那后来被封谥“文德皇后”的妻子长孙氏也在身边,小俩口一起欣赏,长孙氏拿起一枚蜡钱来细看,结果不小心用自己的长指甲在钱背上掐了一个半月形痕迹出来。
李爱妻大手一挥,我家娘子做什么都是对的!蜡样就这么还回去了,工匠更不敢乱改,在蜡钱外面做了泥胚子,往里浇铜汁,铸出来的这部分铜钱就跟蜡钱一样也带了半月形印痕。
——这个故事是初唐的版本,到了盛唐,故事男主角换成玄宗李隆基,女主角换成杨贵妃,情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情节类同但主角是鬼的版本,说那长指甲属于李渊的老婆李世民的妈“太穆皇后”窦氏,因为这位老太太在唐朝建立的时候已经死了好多年了,所以,嗯……
拍肩,赶紧喝几口酒暖胃驱邪吧,其实俺讲鬼故事也是为了帮您消化这十扎好酒啊……咳,根据现代学者们的正经研究呢,说是这些钱币上的星星纹、新月纹,可能跟西域胡人们信奉的宗教有关。大量带月纹的“开元通宝”,出现在安史之乱后,而当时造_反的安禄山是有自己铸钱炉的,他的造_反也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宗教手段。总之这些都是没啥关系的闲话,扯来给您下酒好了。
咱说点正经的,您呢,现在怀里揣着九十九两黄金,背上背着五贯又七百钱,想在唐朝败家一番,那么这些货币都能买到啥呢?
第一,作者俺劝您先买上两个强壮能干的奴仆,帮着背货币扛东西……您说您做不出买卖人口的事?= =|||||这没办法,入乡随俗嘛,您在唐朝要找个临时雇工扛活,可比买奴婢困难得多。如果您实在绕不过自己的正义道德感那一关,您可以先买了他们,干完活再立字据把这些奴仆“放良”,让他们恢复自由民身份,也算做了件好事对不?
至于奴婢的价格,也是根据不同时间、地区、条件相差很大。一个绝色婢女可能叫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钱,也有体弱蠢笨的奴婢给两三贯钱就卖。您要买的这种健壮男奴……大概是每个五万钱左右吧,五十贯。您花十七两金子,应该能买到两个健奴。
第二,解决交通工具问题。您如果想自购动力强劲的名车(一头壮牛+一辆双轮车),得花三十两金子(二百贯钱)。舍不得了?那您打的雇车吧,价格大概是每载重一斤行走一里路,花一文钱,而且的哥不打表,需要上车前先谈好价钱。
第三,跟穿越前一样,您要在帝都买房子呢,就十分苦逼。长安居,大不易,地段不错的房子至少也得卖五百贯钱(人民币一百万),您那百两金子将将够,再追求豪华装修就力不从心了,茅草棚黄土地先住几年再说吧。(您说您大老远的穿到唐朝去干啥哟……)
不过有个好消息,就是帝都的房价和房租,连官府都看不过眼了,刚刚出台了廉租房政策,硬性规定繁华商业区附近的住宅,每间的月租金不得超过五百文钱。如果您租一间,给两个奴仆租一间,主仆三人在长安住一个月,也就一贯钱(人民币2000元)的事。
第四,民以食为天,下面要解决您主仆三人的肚子需求。
最简单也最腐败的,咱下馆子去!全长安城最高级的天上人间北里名花宴,开宴三百文钱,吃喝到天黑掌灯翻一倍,如果您看上了哪位小娘子,第一次留宿,就得再翻倍,一夜掏一贯二百文钱,比一个月房租都贵……
您说这太奢侈了,要自己生火做饭吃?也成,咱先去买粮食。唐朝的粮食价格也是变动特别剧烈,太平盛世的时候三文钱就能买一斗米,遇个水旱兵灾的,黄金一两只能买杯水喝……一般来说,安史之乱前的粮价平均是15钱一斗米,安史之乱后涨了10倍,150文钱一斗米。
您那百两黄金=600贯钱,在安史之乱前,能买到4万斗大米,带着穿越回现代来,大致相当于170吨大米(唐斗米=8.5今市斤);在安史之乱后能买到4千斗大米,现代的17吨。
唐朝的壮丁标准口粮是“日二升”,月六斗,您主仆三壮男,先买一个月口粮18斗吧,花270钱或者2700钱。(您别问我当时人肚子有多大,怎么可能一天吃掉现在的一斤七两粮食,资料上就是这么写哒。那一斤七两,有可能是没脱壳的谷子,也有可能包括了猪饲料等副食品的费用)
当然北方人吃麦子磨的面和粟(小米),比吃大米普遍。唐朝官方的定价是3斗大米=5斗粟,盛唐的时候西域一斗小麦约35文钱,有购买需要请自己换算。
一斤盐四十文钱,一升醋5文钱,
一文钱能买三个鸡蛋,30文钱能买一只鸡,五百钱能买一口猪,不想吃鸡肉猪肉想吃牛肉?——忍着吧,杀牛犯法,要打屁股的!有钱您也买不着牛肉。
一口能煮三斗米的大锅700钱,一只碗30钱,一把钢菜刀80文钱。当时的工业产品真贵啊。
有了锅碗瓢盆米面肉盐,还得有燃料才能做饭。十几文钱能买一束柴禾,两三文钱能买一斤炭。
您说夏天怪热的,家里想常备点饮料?唐玄宗之前,市面上都不好买到茶叶,家里除了酒以外,还可以准备点酸奶,外买五文钱一升。
有饮料了还想吃零食?= =||||您是不是打算连可乐也一起扛过去几箱啊……算了算了,葡萄干15文钱一升,大枣5文钱一升,梅子8文钱一升,杏仁20文一升……谢谢是西域产杏仁,不是美利坚大杏仁。
第五,吃食有了,好歹买两身干净体面的衣服吧!
您要买现成的衣服,那比较贵,一件不错的布衫得1000文钱,一件半臂(坎肩)也得400文。绫罗制的幞头(裹头巾)100文一条,精制鞋子100文一双……这种上好的行头,您给自己置办一身,出门时穿一穿就算了。唐朝人还是更习惯自己买布做衣服。
质量较好的绢大概500文钱一匹,给仆人们穿的粗布100文钱就能买一匹。“一匹”是1.8尺宽,40尺长,做两套衣服应该没问题。
不过,您家里没女人,让男奴缝衣服估计那两个会鸭梨很大,那就拿着绢布上外面找裁缝去做好了,一件男式袍衫差不多500文能搞定。
第六,出门的代步工具。前面买的或雇的牛车,那是运货用的,您要去平康坊泡妞儿或者结交上流社会朋友,怎么也得弄匹马骑骑,男奴倒可以在您的马前马后步行。
初唐给马的官方定价是一匹25贯,即两万五千钱。当然您要拿着不到五两黄金去买“昭陵六骏”那样的宝马,肯定会被人家踹出来……真正的好马叫价千金也不奇怪,您那一百两黄金还是不要去凑热闹了。
一副马鞍80文,一套嚼子和缰绳500文。一根马鞭50文。
马要吃草,还要吃料(粮食),每月要供这匹马三石粟、六十围草,还得再弄点盐,买粮买草约1300多文钱。(别再抱怨油价了,真的……)
骑马的时候腰里挎一把唐刀才好看,上好的镔铁横刀一口2000文,掏钱吧。
第七,赶紧恶补功课。多看看唐代的书,练练毛笔字(否则写张条子都没法拿出去给人家看),熟悉熟悉当时人常用典故什么的,才能附庸风雅地冒充文化人去逛北里妓馆。
学费是很贵的,象佛经这样的书,一部开价一贯钱算少的。一百张白纸要60文钱,更好的纸三文钱一张。毛笔20文一管。墨15文一两。
第八,正式开始泡妞!*(^_^)/* 去拜访白莲花别忘了带些小礼物过去,一双钏子40文,一帖轻粉18文,一面铜镜2000文,一分麝香110文,一分沉香60文……
作者:森林鹿
回复日期:2011-06-21 22:24:21 回复
您在酒店里喝够了那十大扎酒,出门买了奴婢,雇了车,正在街市里东挑西拣地买别的货物,突然听到兵丁的喝道声,一个家奴赶紧扯着您避到一边。
只见一行两列人马赫赫扬扬地行进过来,前面人骑着马举着不知啥牌子旗子,后面有十几个挑夫,挑了满满七八担各色绫罗绸缎,排成一队往前走,还有人在旁边敲锣打鼓,真是热闹。
围观人众就有人议论了,说这又是天子给魏秘监的赏赐吧?魏公胆大敢谏,前几天圣人刚赐了五百匹绢,上个月还有一次赏了一千匹,去年还有一回记得是赏了八百匹绢……
“这魏秘监家里是开布店的么?赏这么多绢布有什么用?”您听头晕,忍不住嘀咕一句,身边刚买来的奴仆连忙制止您:“阿郎勿浪语,魏秘监出身河北名门,怎能诬人是商贾一流?”
好吧,知道古代歧视商人,咱就不多嘴了。不过真的,皇帝赏大臣这么多绢帛是做啥呢?
刚才咱们知道了唐朝不能直接用银子买东西,大额交易可以用金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那么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算是中等额度交易常用的货币吧,就是这绢帛。
您知道古代开采、冶炼铜矿锡矿和铸币的技术都很落后,是吧?每年新铸的铜钱数量说是不少,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民间商业活动的需求。于是从唐初,官府明文规定民间交易要“钱帛兼用”,甚至还规定交易额超过十贯钱了,就得用绢布来支付。
那么一匹绢相当于多少钱呢?上面咱也说过了,正常的价大约在500文,半贯钱。不过这玩意也是时代不同变动得厉害,同时也跟绢布的质量有关,绫、罗、绸、缎、缊、绨、绡、缯……各种布料在各种情况下价格都不一致。拿出来买东西的,还是以绢为主。
所以,皇帝赐大臣绢,其实就等于直接给钱。大臣家里的仆人完全可以拉一车绢上街,边走边用绢直接买粮食买器具。您呢,也完全可以带一堆绸绢去平康坊找红颜知已白莲花(哎哎,别自己背啊,那俩奴仆买来是干啥用的?)。
到了白莲花家里,您就明白了,过来欣赏她文艺表演的王孙公子们,很多都也是带着绫绢来的。白莲花在堂上歌舞的时候,这些郎君就不断送上绫绢,说是“上娘子缠头”用。
很多年以后,白莲花被一个富商买走了,带到江州去安置。夫婿常年在外面经商做生意,白莲花自己守着一艘空船,百无聊赖,夜夜弹着琵琶忆苦思甜。某一天,有个也姓白的江州官员听到了她的琵琶声,请过来聊聊天,白莲花回忆起她韶颜如花的盛年,这样唱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货币这一篇比较复杂,所以说明注释要多一点,请想穿越的同学提问质疑之前先看完下面这些:
1.这一篇里提到的所有物品价格,金、银、钱、粮食、绢布、车马、房屋、奴婢…… 在资料里都有大量的不同记载,价格相差悬殊还很大。作者鹿取的价格指数,要么是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对比认为可信的,要么是自己在不同数值里取了中间值觉得比较合适的,只保证数量级上的准确。换个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东西的价格就可能会变化较大。
2.这一篇的主要参考资料,关于货币和金银的是《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和《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加藤繁著),关于古代和现代度量衡换算的是《三至十四世纪中国度量权衡》(郭正忠著),关于各种物价的是《金泥玉屑从考(中国物价史)》(王仲荦遗著郑宜秀整理)和《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编著)。以上书籍都可以在新浪爱问免费下载到。
所以哪位如果想了解唐朝别的东西的价格,请下载参考书自己查询。书上没有的物价,那是原始资料缺失,俺也不知道,打死这头鹿剥了皮也编不出一个字来(刘野猪举手:鹿皮卖给我卖给我,高价收购……)
3.关于白银和黄金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成为货币,一直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有人认为直到清末民国发行了银元,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之前在明清都只属于以物易物)。唐代白银能不能用来直接买东西,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加藤那本参考书的观点就与本文观点不同。这个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俺就不掉书袋了。
唐朝的边疆地区和产银区,也有直接用银子买东西和交税的现象。如果您是穿越到西域、广州越南这些外贸频繁地区,拿着银子上街买东西就没人奇怪了。敦煌吐鲁番还有用银子铸成的通宝,称为“银钱”,也是日常流通货币。
中原内地也发掘出不少用金子银子铸成的“开元通宝”,模样跟铜钱基本一致,但这是皇室贵族赏赐玩乐收藏用的,也不能直接拿上街买东西。
4.汉代的大量“赐金”,近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很有可能赐的是黄铜,明确表述为“赐黄金XX”的给的才是黄金。而且,有时候“赐金多少”只代表一个价值尺度,也就是宣布的是赐金、铜,但实际上给到被赐人手里的,是价值相等的铜钱或实物。这现象在唐朝也存在。
汉代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五百”“赐金八百”,一般指“五百斤”“八百斤”,但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不说明数量级的“赐金五百”“赐金八百”就变成了“五百两”“八百两”。当然,唐两比汉两大得多。
5.唐朝的“一贯钱”=1000枚铜钱,是官方法定数值,但是实际上,因为钱荒现象太严重,民间的“短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一贯钱里可能只有七八百文,但是大家还都承认它有一贯钱的购买力,用来买东西还可以,不过给官府交税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官府一般会要求交税人把少的那部分钱添足。所以正文里所说的一贯钱的重量,实际可能要打个七折八折的。
6.正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唐长安城,所述物价也尽量找长安城或者内地的资料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很多来自文人的笔记小说,夸张、猎奇的性质浓重,很多是不太可靠的。比较可靠的是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帐目文书,但是那个地方离长安城又太远了,即使在交通方便的今天,新疆和西安的物价也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文中的各种物价,是把两地资料做了综合,为了行文顺畅,不再一一说明哪个物价是哪里的。
7.正文里根据结构需要,出现了用黄金作等价物,计算唐代铜钱和现代人民币比价的文字【地段不错的房子至少也得卖五百贯钱(人民币一百万)……主仆三人在长安住一个月,也就一贯钱(人民币2000元)】。这种计算方法,如果真能带着黄金穿越来穿越去,倒也可以成立。但如果您穿越不成功,这方法就是不准确的。
因为从古代到现代,别的物品生产技术飞速提高,而黄金的开采则相对进展迟缓,所以在现代,黄金价值远远比在古代高。举个例子,黄金和白银的比价,现代已经到了1:40左右,而在汉唐只有1:5,现代的黄金比汉唐的黄金值钱多了,同学们千万不要从现代买了黄金带在身上穿越到古代去卖,要亏死人的……
比较科学的、能正确反映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货币折算方法,是用大米作为等价物。就是在唐代用一贯钱买了多少大米,把这部分大米穿越……咳,是在现代用人民币购买同等重量的大米,然后计算这些人民币与唐代一贯钱的比价。
以目前的去壳大米2元/市斤计算,安史之乱前的一枚“开元通宝”,约能购买大米0.57市斤,一文钱约等于一元人民币,一贯钱=1000元人民币。安史之乱后,一文钱约等于人民币一角,1贯钱=100元人民币。
本篇配图: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代银铤(“锭”为“铤”字的俗写)
唐穿指南:新娘子你的红盖头呢?没带?这都能忘带?
两眼一睁,您被一堆闹嚷嚷的人群包围了。这回穿越落地选的四维坐标太绝了,您听了半天才弄明白,身边人笑逐颜开地对您说的是:
“小娘子大喜!有夫家遣媒来纳采了!”
得,这穿过去连东南西北都还没分清楚呢,就要结婚出嫁了?
算了,反正您也做不了主。而且嫁到夫家以后,就算举止跟以前有啥不一样,穿帮的机率也少点,就当免费参观一下唐人婚礼好了,白吃白喝连份子钱都不用出……啥?您问要是嫁了个猪头一样的老公咋办?好办,洞房花烛夜再穿回来呗!穿越往返票还可以打折的哟!
塌下心来,咱先好好体验一把唐朝的MM们都是怎么样被嫁出去的吧。
汉朝以来的结婚“六礼”,在唐朝也遵行不悖着。“六礼”分别有个文绉绉的名字叫: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其实到了近代,民间一般管这几个步骤叫:提亲、合八字、过大帖、送彩礼、算日子、接媳妇。
您穿到的这家姓张,算是个小康之家,父亲张九做过几任七品八品小官。您未来的夫家姓李,社会地位也差不多,可能稍稍高一点,公公李阿大做过六七品官,但夫婿李四还是白身,正在读书准备考科举。两家之前就认识,提过婚事,彼此都觉得差不多满意,于是拣个好日子,请了官媒人王五,上您家来正式提亲“纳采”。
媒人不能空手来,男方家给准备了几样礼物,其中必有的是一只大雁……捉不到?没大雁用鹅也行,再不然用鸭子凑和一下,连鸭子都没有?用木头雕一只家禽类形状吧……啧,穷成这样,还娶什么媳妇哟……
您父亲张九知道媒人今天要来,就在正堂西边铺设个席子,作为行“纳采”礼的地方。当当当,穿着正式礼服的媒人在外面敲门了。
您家的人出去应门,问有啥事,媒人王五说:“张公有惠,赐妻李某。李某有先人之礼,使王五请纳采。”家人回来通报,您父亲回答:“某之子蠢愚,又不能教,王郎命之,某不敢辞。”
于是您父亲也穿着正式的礼服,出门把媒人迎进家门,宾主各自站定自己的位置,相对行礼。媒人说一句:“敢纳采”,把拿来的一只雁(鹅/鸭/木鸟)送给您父亲。这算完了一礼。
媒人再拿一只雁(鹅/鸭/木鸟),开始行“问名”礼,说:“王五既受命,将加之卜,敢请女为谁氏?”
您父亲说:“王郎有命,且以礼而择,某不敢辞,曰阿穿。”——这是在向对方交代新娘您的名字。
其实光交代了名字还不够,得再把您的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交给媒人带回去算算男女二人有没有相冲相克的地方。媒人拿了帖子,谢绝女方留下款待的邀请,回男方那边去打卦。“问名”这一关算过了。
如果男方的占卜结果,你俩八字相合,适宜匹配,就再找个好日子,还请媒人过来您家里“纳吉”,再拿一只雁(鹅/鸭/木鸟)送给您父亲,说:“张公有赐,命李某加之于卜,卜曰吉,使王五也敢告。”。您父亲回答:“某之子不教,唯恐不堪,既有吉,我兼在,不敢辞。”——这就算把您的婚事定下来了。
这之后,男方选择亲族中两位有官位、有才貌的儿郎,作为“函使”和“副函使”,带着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木板厚二分、盖厚三分、内宽八分的杨木或者楠木盒子,盒子用五彩线扎缚、封题上《通婚书》。二男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抬彩礼队伍,就往您家里杀过来了。
彩礼都有啥呢?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匹押函骏马,不着鞍辔,以青丝做笼头(考验两个帅哥的骑术么?);然后是抬那个放置着杨木楠木礼函的人力轿子,礼函旁边有三名漂亮婢女守着;再后面抬着的是五色彩缎、大束锦帛、成堆铜钱、猪羊牲畜、米面粮油、野味猎物、点心水果、奶酪油盐、酱醋葱姜……要俺说,这些比现在弄几十辆高级轿车上街转圈好看……
您家里呢,在他们到达之前,先设一张大矮床,床上再放个案子,案上设香炉、水碗、刀子(喂,不是让你杀了送彩礼的洗干净熏着吃……)
男方的二位函使到达以后,你们两家再罗嗦一番,您父亲接过礼函,用刀子撬开盒盖,拿出里面的一张精美好纸,展开,当众朗读纸上的正楷字,是新郎李四的父亲李阿大写的《通婚书》:
“阿大白:第四男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第三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结高援。谨因媒人王五,敢以礼请。脱若不遣,贮听嘉命。阿大白。”
您父亲张九收下这封书信,也拿出另一张书信,是写好的《答婚书》:“九白:第三女年尚初笄,未闲礼则。承贤第四男未有伉俪,顾存姻好,愿托高援。谨因媒人王五,敢不敬从。九白。”
这封书信也要放进同样规模的礼函里,送给二位使者,劳烦人家带回去给男方家里。然后您家收下这一大堆彩礼,再款待这些送东西的人,“纳徵”这关算过了,从此您已经算夫家的人了。以后就算您父亲谋反抄家,按律也与您没关系了。
六礼的第五礼是“请期”,就是男方家算好了办喜事的日子,派媒人上您家来请求准许(其实是通知您家一声)。
请期也要用一只雁(鹅/鸭/木鸟……大雁咆哮:尼玛老子们不就是守规矩脾气好坚持一夫一妻制嘛,就这点好处你们人类也不放过害得老子们现在成了濒危动物啊有木有!),使者王五拿着上您家门,对您父亲说:“李阿大命王五听命于张公。”您父亲回答:“张九惟命是听。”媒人说:“李阿大使某受命于张公,张公不许,李阿大敢不期,曰四月初六。”您父亲答:“张九敢不敬须。”
媒人回去复命,您的出嫁日子定在了四月初六,这门亲事已经办完一大半了,不过……您是不是觉得到此为止,都没您这个新娘子啥事?除了扒门缝偷看偷听以外,似乎一直是您父亲在忙活啊?到底您父女俩谁要出嫁?
别急啊,第六礼“亲迎”才是重头戏,您这个女主角也终于要出场了。
数着日子,四月初六到了,您一大早起床,出了自己卧室,想着家里不定忙乱成啥样子呢,结果……人人神定气闲,包括您亲娘亲姐妹在内,该干啥干啥,一点儿都不慌张。
气得您直想仰天狂吼:姑奶奶我今天要出嫁!一会儿新郎官就来接人了,你们怎么现在还没准备好!
就算您真吼出来,八成也会被家里人白眼:真没见过这么心急的新妇子!夫婿黄昏才来迎亲,一大早你吼吼啥?
啊……晚上才来啊……真的……为神马? ̄﹏ ̄|||
为神马,您家里人也不知道,只能说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古礼,从开天辟地到如今都是这样。其实呢,这是原始部落社会“抢婚制”的风俗残余,当时男女结合都是由男方带着自己弟兄们去女方家里抢老婆……既然是上门打劫,那当然趁月黑风高的时候最好,古代的成亲礼本来也是叫做“昏礼”,黄昏的昏,那个女字旁是后来才附会上去的。
闲话少说,您家里反正有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准备,打扫屋里屋外,放置装饰饮食,迎接客人,分发棍棒刀枪(咦)……您呢,由几位姑姨姐妹帮着穿嫁衣做头发,里里外外折腾一通,被套上了笨重的衣裳,自己睁眼往身上一看,吓一跳,又大叫一声:
“你们给我穿错了!这身衣裳是蓝色的!”
青天白日,哪有人穿蓝衣结婚的?不应该是大红喜服吗?——抬眼见您的姨姑姐妹们又白眼摇头嘀咕“这女人疯了”,懒得理你,自顾往您头上的发髻插钗子。
您呢,因为父亲做过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小官,按礼制可以穿“大袖连裳”出嫁。照照镜子,这一套麻烦的礼服包括:深青色的大袖外袍,素纱的连体内衣,围在腹前的“蔽膝”、大小腰带、袜子、布鞋也都是深青色的。平民女出嫁的时候,也是深青色衣服,装饰物少一点而已,那什么大红喜服之类请过几百年再找人家要。
您头上可以戴一对掩耳的“博鬓”,然后用金银杂宝花钗簪笄之类插满。凤冠霞帔不许乱用,那都是有品级的穿越者才有资格穿戴的。
您问啥?新郎官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唉,真是个心急的新娘子,过一会儿不就能看见了吗……好吧好吧,您的丈夫李四郎,因为也是六七品小官的儿子,他结婚的衣服有两种选择:
一是作为九品以上子,官家规定结婚的时候可以穿“爵弁”。这是一种公服,要戴黑缨冠,青色的袍子,橙红色下裳,白纱里衣,黑色腰带,白袜红鞋,另有一些零碎装饰。
但是呢,如果李家自己愿意,也可以不穿这套比较呆板复古的礼服,而象平民一样穿“绛公服”,就是红纱单衣,白内裙,黑靴子,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概念里的“大红喜服”了。这种新郎装在唐代很流行,婚礼上男穿红,女穿绿,这也是“红男绿女”一词的由来。
唐朝的官方规定,小伙子们结婚的时候,都可以穿比自己真正品级高一些的礼服,这叫“摄胜”,也是为了表明政府鼓励婚配的态度。 “摄胜”不仅表现在穿衣服上,整个婚礼的过程,都会伴随男方的吹牛皮夸大话骗媳妇儿……
太阳西斜了,新郎官要准备从家里出发来接您了。出发之前,他得先拜祭自己祖先,通知天上各位俺要往家里领人口了……磕完头以后,他爹站在牌位旁边发令:
“往迎汝妻,承奉宗庙!(去接你媳妇回来,给俺家接续香火)”
新郎磕个头说:“唯不敢辞。”起来上马,又抱一只雁(鹅/鸭/木鸟……大雁:T_T),带着几个傧相、一辆装饰好的迎亲花车,再纠结几十上百号壮汉,大义凛然地上路,直奔新娘您家里去。
一行人明火执仗地到您家门前时,已经入夜了,只见您家里大门紧闭,戒备森严,里里外外全然是一派防贼气势(本质上也没错哈)。
新郎官下马,敲门,清清嗓子喊:“贼来须打,客来须看。报道姑嫂,出来相看。”
隔着大门,您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发话了:“不审何方贵客,侵夜得至门停?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
新郎或者傧相答:“本是长安君子,赤县名家。故来参谒,聊作荣华。姑嫂如下,体内如何?”——(俺是帝都贵家子,没事上门来拜望拜望,姑嫂们你们身体咋样啊?)这是撇清来意兼套近乎呢。
门内姑嫂们答:“迟前井水,金木为兰,姑嫂如下,并得平安。公来此问,未之体内如何?”(要闲扯套近乎咱就套,谁怕谁啊。)
男方答:“下走无才,得至高门。皆蒙所问,不胜战陈。更深夜久,故来相过,有事速请,语莫干着。”(劳您几位动问,人家我有正事,麻烦别在这儿瞎扯了。)
门内姑嫂们就哈哈笑了,问:“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那你来是干啥的呀?)
男方答:“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家是来接媳妇的TT)
门里笑得更开心了,姑嫂们说:“君等贵客,久立门庭。更须申问,可惜时光?”(你们嫌不嫌俺们噜嗦呀?)
男方答:“并是国中窈窕,明解书章。有疑即问,怎惜时光?”(你们全是美女兼才女,问俺们问题是给面子,俺们怎么会嫌噜嗦呢啊哈哈……)
听这郎君嘴甜会说话,姑嫂们终于开恩了:“立客难发遣,鹿辱俥锦床,请君下马来,缓缓便商量。”(俺们恩准你下马了——且慢,谁说答应开大门了?)
新郎下马,站在大门前发呆——不给开门,难道要翻墙进去,还是要动用攻城槌啊?
当然不是,这里要吟诗,吟诗!
吟啥呢?当然如果新郎或者傧相才华横溢,能现做一首诗最好,要是没那本事,咱这儿有现成的,一首五文钱(喂!不准向穿越客人卖私货收小费搞二次收费!)……TT好吧,免费提供《下女家大门词》一首:
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这是形容新娘您家大门的材质,纯实木的哟!)
门额长时在,女是暂来客。(姑娘家迟早要出门子的,就别难为老公了)
诗吟完,大门果然哗啦一下子开了。新郎满心欢喜地迈步要往里走,却被有经验的傧相一把扯住,往边上一推——堪堪躲过迎面劈来的一根大棍子。
这是要干啥?开人肉包子店么?
只见女方家大门里冲出来一群手持棍棒的BH娘子们,一边嘻嘻哈哈一边见人就打,尤其认准了新郎官噼哩啪啦一顿围殴,主事娘子还一边打一边喊:“女婿是妇家狗,打杀无问!”
做人家女婿的只能躲闪告饶,不能生气更不能还手……您说新郎不是带了百十来个壮汉护身么?这时候咋不上来对打?得了吧,那些壮汉这时候只会欢呼鼓掌起哄狂笑,才不管人新娘家“弄女婿”弄得有多欢乐呢。
姑嫂们打得手累了,如果新郎还剩一口气的话,又有两个女人上来给女婿灌酒,口中念念有辞:“酒是蒲桃(葡萄)酒,将來上使君,幸垂兴饮却,延得万年春。”
男方答:“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嫂己不常?——其酒洒南墻。”一扬手,泼掉算了。
女方当然不干了:“酒是蒲桃酒,千钱沽一钟。(尼玛这酒很贵哒!)即问二姑嫂,因何洒我酒?”
男方答:“舍后一园韭,刈却还如旧,郎问二姑嫂,因何行药酒!”——你以为我不知道那是加了蒙汗药的玩意啊?
这女婿还不傻嘛……在大门口折腾够了,放一行人进院,到中门前,还得吟诗!吟吧:“团金作门扇, 磨玉作门环。掣却金鈎锁,拨却紫檀关。”——玉兰儿,开门哪!
进了中门,眼前又一个人造堆关,上着锁,新郎扶额念:“彼处无瓦砾,何故生此堆。不假用鍬鋜,且借玉把堆。琉璃為四壁,磨玉作基阶。何故相要勒?不是泰山崖。暂請钥匙开,且放儿郎过。”
到正堂门前,喵的还锁着……“堂门筑四方,里有四合床。 屏风十二扇,錦枝画文章。钥开如意锁,帘拢玉奁妆。好言报姑嫂,启户许檀郎。”
真是不容易啊,过五关斩六将吟七诗念八咒,新郎终于迈进老丈人家正堂了!堂门一开,帘幕拢起——
屋里没人,空的。(=@__@=)
作者:森林鹿
回复日期:2011-07-04 22:25:17 回复
新娘在哪里呀新娘在哪里?新娘在……后头自己的闺房里,慢条斯理做头发化妆呢。
作为一个(穿越到)唐朝的女性,这是您一辈子最应该装十三拿脾气自高自大为难老公的时候,作者俺严重劝您珍惜这个大好机会,千万别早出门,免得那小子觉得娶媳妇忒容易,以后看轻了您。
咱把真发假发绞一起再盘几圈,脸上的白粉腻子再刷一层,眉毛重画一遍,花子多帖几个,胭脂洗了涂,涂了洗……然后您应该就能听到窗外阳台下的深情呼唤了:
“……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哎哟!不好意思背串词了!姑嫂饶命……”
啧,不靠谱的男人╮( ̄▽ ̄)╭这时候本来他们应该在您闺房外面一首接一首地吟“催妆诗”:
“今宵织女降人间,对镜匀妆计己闲;自有夭桃花菡面,不须脂粉污容颜。”
“两心他自早心知,一过遮阑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娥眉。”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总之一句话:天儿不早啦,美女你装修得差不多就行啦,咱还有正事呢,赶紧出来出来吧。
新郎这是上门求亲,不能动粗,只能好言相求当红脸儿。不过这时候他从家里带来的那百十来口子壮汉,就可以当白脸儿了,跟在新郎后面呐喊鼓噪助威:
“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
这边是唐僧念经似的念诗,那边是噪音污染,什么时候娘家人受不了了,行,新妇小娘子咱出去算啦,反正后面还有得是折磨新郎的机会。
姑嫂侍娘婢女扶持围绕着,拥了新娘子您出闺房。送去跟新郎见面?——美死他!新妇就算出室登堂了,您家也会在堂上张挂一重重屏风帐帘行障,帐内地面上放一具马鞍。您呢,被扶持着坐到马鞍上,面南背北,就算瞪大了眼睛往外看,也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帐外有个胖大魁梧的身影打磨转圈,正准备行“奠雁礼”。
“奠雁”,是唐朝结婚亲迎礼中的核心部分(大雁:核心你头!核心你妹!T_T)。具体流程是:
新郎拿过自己一行从家里带来的大雁,在帐幕那边运运气,发一声喊,把雁隔着行障掷过来。您家这边,多上几个人,眼疾手快地接住大雁,抖开一幅红罗裹住,再用五色丝锦缠住雁嘴,不让它呱呱乱叫。等到婚礼结束,新郎家的人会拿东西来“赎”走这只雁,把它放生哒。
扔完了雁,下一步干啥呢?恭喜您,猜对了!新郎那边要——又要——吟诗= =||||。这次是请求把分隔开新婚夫妇的行障撤掉,他要进去见见新娘子您:
“夜久更阑月欲斜,绣障玲珑掩绮罗。为报侍娘浑擎却,从他驸马见青娥。”(新郎自称“驸马”是吹牛的,这也是“摄盛”允许的,您别恍惚以为自己又瞬间穿越成公主了。)
还不撤障?继续催:“锦障重重掩,罗衣对对香。为言侍娘道,去却有何妨?”喵的再不撤老子要自己动手了……
出面撤障的,是一对特意找来的童男童女。新郎进帐以后,接过一只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您这时候是面南坐在马鞍上的),把雁(鹅/鸭/木鸟/结彩……)放在您身前。您呢,这时候可以大大方方地瞅一瞅自己的老公,他也可以抬眼瞧瞧自家娘子的模样……喂喂,干嘛一副五雷轰顶的样子!老娘哪有这么丑!-皿-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时候悔婚也太晚了。奠雁礼行完,新婚夫妻辞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嘱咐几句。老丈人岳父说的是:“戒之敬之,宫室无违命!”岳母也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导您这个做媳妇的,到夫家以后要小心顺从,收敛脾气,老实听话。
其实在夫婿亲迎前,您父母就应该多次叮嘱过这些了,叮嘱的具体内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训女文》,概括得很仔细:
“……教汝前头行妇礼,但依吾语莫相违。好事恶事如不见,莫作本意在家时。在家作女惯娇怜,今作他妇信前缘。欲语三思然后出,第一少语莫多言。路上逢人须敛手,尊卑回避莫挡前。外言莫向家中说,家语莫向外人传。姑章(嫜)共语低声应,小郎共语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诸房伯叔并通传。妯娌相看若鱼水,男女彼此共恩怜;上和下睦同钦敬,莫作二意有慵偏。夫婿醉来含笑问,迎前扶持送安眠;莫向人前相辱骂,醒后定是不和颜。若能一一依吾语,何得翁婆不爱怜。故留此法相教示,千秋万古共流传。”
这些话,说到没说到是做父母的责任,做到没做到就看您自己的个性了。作为一个穿越过去的现代新女性,作者俺打赌您连一半都做不到……不信?不信咱等着瞧,嘿嘿嘿嘿。
父母拜了,家庙辞了,您这个新娘子终于要登上婚车去往夫家了。上车之前,陪您同去的姑嫂侍娘傧相们突然一阵忙乱,相互问:“娘子的蔽膝呢?哪去了?谁准备了?不会都忘了吧?不会吧不会吧……”
您听得发晕,问一句“蔽膝又是啥?”就有人回答您:“就是蒙在娘子你头上,防止路上被外人看到容颜的那块大方布巾嘛!”
昏倒,原来是红盖头啊……咦咦,不对呀,这婚礼都进行到一半了,新娘您的脸也被新郎看了个溜够了,怎么才想起“红盖头”这东西来?不是应该一开始就给您蒙上,等拜完堂喝完交杯酒才让新郎挑开看脸吗?
瞧瞧,您又穿错时代了不是?唐朝呢,可以说就没有“红盖头”这东西,新娘在婚礼的前半段,在自己家里,基本上是不蒙面的。那块可能是任何颜色的“蔽膝”,只在登上婚车出门前,才给蒙上,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外人看脸,而不是防着自己丈夫。这玩意并不合古礼,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兴起来,所以虽然普及程度挺高,但不用也不算失礼,要是找不到,干脆您就别蒙头,直接上车算了。
红盖头可以不蒙,不过,作者俺认真郑重地建议您,手里可以拿个狼牙棒,身上还可以藏把小刀子……咳,不是用来对付老公的,他正骑着马绕车转三圈,转完了就出发。棒子刀子都是为了对付埋伏在半路上的“障车族”。
一般而言,“障车族”只是些凑热闹开玩笑的家伙,他们在婚车经过时涌上来围堵道路,唱歌跳舞要吃要喝要财帛。当然,伸手的时候嘴里还要唱许多词,不是“老爷太太行行好”那种没文化的,而是也充满了出口成章的唐朝范儿:
“儿郎伟!我是诸州小子,寄旅他乡。形容窈窕,妩媚诸郎。含珠吐玉,束带矜装。(晕,原来是一群小受……)故来障车,须得牛羊!夫人班瀍浚发,金缕延长。令仪淑德,玉秀兰芳。轩冕则不饶沂水,官婚则别是晋阳。两家好合,千载辉光。
“儿郎伟!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亲,头头相当。某甲郎不夸才韵,小娘子何暇调妆。甚福德也,甚康强也。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自然绣画,总解文章。叔手子已为卿相,敲门来尽是丞郎,荣连九族更千箱。见却你儿女婚嫁,特地显庆高堂。
“儿郎伟!重重遂愿,一一夸张。且看抛赏,毕不寻常。帘下度开绣闼,帷中踊上牙床。珍纤焕烂,龙麝馨香。金银器撒来雨点,绮罗堆高并坊墙。音乐嘈杂,灯烛莹煌,满盘罗馅, 大榼酒浆。
“儿郎伟!总担将归去,教你喜气扬扬。更叩头神佛,拥护门户吉昌。要夫人娘子贤和,会事安存,取个国家可畏忠良!”
啧,听这一套一套的吉祥话哟……您这边也不能示弱,就有人在车上喝问:
“今之圣化,养育苍生。何处年少,谩事纵横!急手避路,发我车行!”——光天化日之下(不对,现在还是深夜里哈……),哪家混小子挡我婚车!快闪开让道!
人家障车族回应:“吾是三台之位,卿相子孙。太原王、郭,郑州崔、陈。河东裴、柳.陇西牛、羊。南阳张、李,积代忠臣。陈君车马,岂是凡人!”——以上都是唐朝的郡望大户,说来吹牛的……
吹牛啊?那大家一起吹好了。您这边的人说:“障车之法,先自有方。须得麒麟一角,三足凤凰。辽东酒味,西国胡羊。拟成桂昔,秦地生姜。少一不足,实未形相!”你们先凑那些珍禽异物去吧,凑够了再来玩障车!
人家也不傻:“吾等今来障车,自依古人法式。君既羊酒并无, 何要苦坐呰则。问东定必答西,至南定知说北。犹自不别时宜,不要数多要勒!”
这样一问一答纠缠一会儿,如果您小夫妻实在急着要回家,多少也得出点血,给人家送些牛羊布帛酒肉,差不多的人家也就让路放行了。不过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或者实在是RP不好遇上了真强盗,那也真有当街抢新娘打劫死人的……
一路吹吹打打,新郎骑马前引,您坐车在后面跟着,傧相从众簇拥,护送到夫家大门口,停车。侍娘挑开车帘,您伸腿就要下——且慢且慢,莫急莫急,从夫家门里涌出一群妇女来,人人手持一块毡席……唉,您不用躲,这些不是上来揍您替新郎报复出气的,人家是替您铺路的。
领头的婢妇把毡席铺在车下,后面人依次铺开成一条路,直引进家里大门。您在毡子上走过去,身后就有人把踏过的毡席拾起来,小跑着继续往前铺,这个仪式叫“转毡”或“传毡”,要保证新娘子您从车上走进室内的一路上都脚不沾地。
您走过的这一路呢,在婚车到来之前,夫家都收拾好了:先用三升粟把石臼填满,用三斤麻把窗子塞上,用一张席子把井口盖住,大门门楣上还要放三支箭,您就从箭下走过去,进院子以后,要先拜猪圈(= =),再拜炉灶。拜的时候,夫家公婆以下人等,纷纷从偏门出院子,再从正门进来,一个个都踩在您的脚印上,叫“躏新妇迹”。
为神马要搞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咳,还不是封建迷信外加歧视妇女,说什么新娘子容易把妖魔鬼怪带进夫家,所以要做好防护,再有就是为了压服您的锐气,以免日后不好管教……
跟您家里人“弄女婿”相似,夫家的人也要“弄新妇”,不过相对来说没那么暴力,以口头调戏为主。然后,你们小夫妻行礼圆房也不在屋子里,而要在院内西南角找一块吉地,搭起“青庐”和“百子帐”来。
这个帐篷当然是早已经搭好的,搭的时候,女家要专门派人来参加“撒帐”仪式,就是把一些果子金钱花钿之类往帐里四处抛洒,一边洒一边唱《咒愿文》:
“今夜吉辰,张氏女与李氏儿结亲,伏愿成纳之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愿总为卿相,女即尽聘公王。从兹咒愿以后,夫妻寿命延长!”
成亲的“青庐”和“百子帐”,都是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您进家的时候,可以让侍娘用行障和团扇遮住您身形脸蛋儿,再矜持地走进去行礼(如果这时候是武周之后,那么行礼时新郎要双膝跪地拜倒,新娘子您却不用跪地,双手在胸前合什躬身就行,这叫“男跪女不跪”),然后“坐帐”。
这时候,虽然新郎已经见过您了,但您下车后都用团扇遮着脸,夫家其他人却还不知道您这个新妇长啥样。想知道?那好——继续吟诗吧- -|||。《去扇诗》三首:
“青春今夜正方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
“千重罗扇不须遮,百美娇多见不奢。侍娘不用相要勒,终归不免属他家。
“闺里红颜如舜花,朝来行雨降人家。自有云衣五色映,不须罗扇百重遮。”
团扇移开,您的美貌又一次雷倒众生……傧相强撑着精神,请您和新郎在帐中男左女右并肩坐好,随后吟诵着“一双同牢盘,将来上二官。为言侍娘道,绕帐三巡看”,捧上盛着肉饭的“同牢盘”,喂您和新郎官各吃三口饭。
下面是喝交杯酒,文绉绉的讲法叫“合卺”。传统的酒杯应该是“以小瓢作两片,安置拓子里”。如果找不到小瓢呢,就用两个小金银盏子,让一对童子分别递给小夫妻俩,“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您两位同时喝一口就行。这时候还有人用五色丝绵把您俩的脚指系在一起,“系本从心系,心真系亦真。巧将心上系,付以系心人。”
好啦,可以真刀真枪了……那边有人帮新郎脱衣服,“山头宝径甚昌扬,衫子背后双凤凰。「衤盖」裆双袖双鸦鸟,罗衣接緤入衣箱。”“既见如花面(新郎:= =),何须着绣衣。终为比翼鸟,他日会双飞。”
比起新郎来,您这边要麻烦得多。先是去“帽惑(一种类似于假发的头饰)”:“璞璞一头花,蒙蒙两鬓渣(遮)。少来鬓发好,不用帽惑遮。”
再给您摘掉头发上的花:“一花去却一花新,前花是假后花真。假花上有衔花鸟,真华更有采花人。”
为您和新郎两人梳头合发:“月里娑罗树,枝高难可攀。暂借牙梳子,算发却归还。”“本是楚王宫,今夜得相逢。头上盘龙结,面上贴花红。”
好了没?念叨完了没?再不完老娘不干了穿回去!——您已经烦得忍无可忍,于是无关人等终于退场:“天交织女渡河津,来向人间只为人。四畔旁人总远去,从他夫妇一团新。”
帐帘放下吧,让您和小丈夫说说话那啥啥吧……“宫人玉女白纤纤,娘子恒娥众里潜。微心欲拟观容貌,暂请旁人与下帘。”
最后,帐幕一合,吹灯拔蜡——大家散了吧,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起来,您还得拜见舅姑(公婆),又是一大套繁琐礼仪。三个月以后去夫家的家庙里行礼,正式告知天上各位俺把户口本迁入您家了,还是一堆乱七八糟的规矩。如果到时候您还剩一口气在,咱们再细聊吧。唐朝的婚礼嘛,大致就是这样子了。
最后补充:上面说的是新郎亲迎新娘,回自己家行婚礼的过程。在唐朝,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如果结婚时女家比男方富贵、势力大,或者男家不在结婚当地,那婚礼全程都在女家举行,什么撒帐、同牢、合卺,全是女家一力承办。甚至结婚后很长时间内,小夫妻俩也是生活在女家的,这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不是那种被人看不起的“上门女婿”。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下女夫词>研究》李正宇著
本篇附图: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场面
唐穿指南:斗二奶打小三踹飞生活助理秘笈
穿越到唐朝张家、排行三娘小字阿穿的您,上回吹吹打打风风光光地出嫁了。想不想知道您的婚后生活会是啥样呢?
您的丈夫李四郎,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外表雄壮性情敦厚的男子,人品尚可。所以您想着,好歹先做一段夫妻试试看,不忙着穿回现代来?
新婚夫妇总是会有一段甜蜜期,比如您夫婿因事外出分居两地的时候,你们小两口写写家书诉说思念之情,倒也能肉麻当有趣……咳。
大唐XX几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只大雁……算了,有一个邻居,在您家的门口递了一封信。您拆开外封套,展开纸张,费力地阅读繁体、竖排的毛笔行楷字:
“自从面别 已隔累旬 人信劳通 音书断绝 冬天甚寒 伏惟三娘子动止康和 儿女佳健 此某推免 今外游学 且得平安 唯忧家内如何存济 努力侍奉尊亲 男女切须教训 今因使往 略附两行 不具一一 李四状通三娘子左右”
这封信的意思,大致是说老公我已经在外面游学几十天了,一直没跟家里通信(没手机没QQ就是不方便啊)。天气很冷,希望老婆你和儿女们都还好,有点担心你们的生活费够不够。要努力照顾父母,管教孩子。因为正好遇到可以带信的人,俺就写两行算了,不长篇大论了。
您呢,看完一点头,找出家里的笔墨纸砚准备写回信。怎么说咱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写个家书还不是小意思吗……本公司友情提供唐代书信模板:
“拜别之后 道路遥长 贱妾忧心 形容憔悴(老公你要是还不回来俺毁容了都怪你)当去之日 云不多时 一别已来 早经晦朔(尼玛你骗我出去几天就回来,这会儿跟狐朋狗友干啥去了弄这么久?)翁婆年老 且得平安 家内大小 并得寻常时候 伏唯四郎动止万福 事了早归 深所望也 谨奉状不宣 张氏状上李郎”
喂喂,毛笔字写得象乱柴横叉也就算了,拜托您写繁体行不?不会?那至少竖着一行一行写……我说,应该从右向左写好不好?逗号问号不能用!您以为古人都象啥啥心计的道具那么脑残,用word简繁体工具把大白话转换一下,就连标点一起往纸上打印蒙人?
唉,真费劲,脑残穿越剧害死人哪……您这又想干什么?拿着封好的信找邮票找信筒?= =您干脆带着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穿回去好了……您问官办驿站负责不负责邮寄信件?除非您老公已经是比较有地位的朝廷命官,而且跟驿站系统交情不错,可能驿将们会把您的家书混杂在政府公文里一起送达目的地,否则一介平民想通过驿站寄家信,那基本不可能。您还是老实打听四邻八舍的谁恰好要出门途经老公所在地,把信托给人家吧。
象互通情书这种小情小调的甜蜜事件,在您穿越成唐朝女的婚后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大部分时间里,您恐怕都在痛苦地适应当时人的种种封建观念和混帐做派。
好比说,您婚后第一天,经过了昨夜婚礼的一番折腾(咳),好不容易爬起来,上堂去拜过了公公婆婆,又把新妇应履行的礼节折腾一遍,终于觉得没事了,就见夫家的婢仆领进来一个穿着光鲜的两三岁小娃,到了堂前,指着您让那小娃:
“快行礼,叫阿娘!”
您还以为是哪个亲戚家的孩子呢,开始没在意,但这时候您的新婚丈夫侧过身,满脸笑容地告诉您,这是他的(庶)长子,小名阿一,自此以后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天雷轰轰吧?嫁人刚一夜,就当孩子的娘了(*>﹏<*)……哎,不对啊,负心死鬼你上俺家求婚的时候,明明说“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没结过婚这娃从哪里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你老公理直气壮伸手一指:“侍婢所生”——从昨夜起就一直忙前忙后眼圈红红的一个年轻仆妇连忙上来向您跪拜,口称“娘子万福”。这就是您老公的儿子的生母,早在您这个正妻进门前就开始跟少主人XX,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凡爷们没娶妻前房里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的那种“通房大丫头”。
您眼燃怒火地左右逼视,却见在场所有人都一脸淡定模样,仿佛男人未婚前就跟婢女生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倒是您从娘家带来的婢妇赶紧上前,附在您耳边低语,劝您要拿出高门大家女的雍容气度来,可别显得不高兴,被夫家指“嫉妒不容人”,就连父母的家教声名也一并辱没了——喵喵的,这都是什么世道啊掀桌!
拍肩,没办法,您就忍忍吧。唐朝那些家境不错的臭男人,一个个全是这副德性。偶尔有一个两个洁身自好、婚前不搞婢女不玩妓乐的,那都稀罕到要被写入传奇小说里了,而且肯定会被朋友们嘲笑为“不行了”或者有断袖癖。
您问啥?既然臭男人跟婢女连孩子都有了,干嘛不娶她为妻算了,还要祸害清白loli您?唉,说不定您老公倒真想娶他的初夜袭人姐姐当正妻呢——如果他不怕夫妻双双做苦役的话。
在唐朝,对于“良贱制度”那是相当重视,贵族、平民之类的“良人”,和奴婢乐户之类的“贱人”,两个阶层之间绝对不准通婚(指明媒正娶)。法律规定,如果臭男人立自家隶属“贱籍”的婢女为正妻,那官府要出面干涉,判男人做两年苦役,女人打回原阶层还去当婢女,不准享受正室待遇。
即使婢女生了男主人的儿子也不行?对,不行,婢女生子的话,或者虽然没生子但是男主人特别喜欢她,那要先经过官府批准履行一道“放良”手续,把袭人姐姐的户口从贱籍上剔除出来,才可以让她做比婢女高一级的“侍妾”(不经过放良直接让她当妾,那也犯法,男主人要服一年半徒刑)。
难道唐朝就没有侍妾直接扶正当正妻的?这个……倒也有,但前提是这个妾入夫家门时,她是良人,不在贱籍上,这样可以扶正。如果这个妾原本曾经是婢女,那最多也就到侍妾这一级了,绝对不能再立为正妻,否则按“以妾为妻”的罪名惩治夫主,徒一年半,婢妾打回原形。
如果这个袭人姐姐的运气特别好,真是遇上了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忠贞专一的男主人(穿越过来的?),那她的夫主可以一辈子不娶正妻,一心一意跟婢妾过日子。只要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嘲笑,他跟婢女生十七八个娃也没人管,而且因为没嫡出的孩子,庶生的娃也可以正常继承家产。不过这种男人在唐朝估计比貔貅(今名大熊猫)还珍贵,您嫁的老公,显然不是这种人。
您老公是个相当普通正常的男人,跟大多数人一样要面子,正妻必须是象您这样出身、陪嫁、地位教养都不错的良家女,才能在他所属阶层常见的“夫人外交”中发挥应有作用。
那边有个穿越的MM说啦,古代男人都是“爱她就让她当婢妾”,把真爱宠在手心里呵护着。无爱的包办婚姻大老婆,那是用来推到风口浪尖承受四面八方攻击的,命运比当二奶的悲惨多了。所以她要穿就穿成小三,跟男主角情投意合甜甜蜜蜜双宿双飞……
那好吧,欢迎穿成咱们家的男主人的宠婢╮( ̄▽ ̄)╭一定要来哦,不来的话一年会长胖二十斤哦……(磨拳擦掌准备ing)
白光闪过,在家内诸人的围观下,那个给您老公生了儿子的婢女果然昏倒后又苏醒了,张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怎么回事?我穿越成功了吗?”
家内上下人等面面相觑——谁听得懂这一千多年以后的幽州方言啊——再问几句,见她还是满嘴鸟语,您这个主母就可以冷笑一声,指挥下人:“这婢子被邪灵上身了,拿板子给我打!”
女主人有命,奴仆们哪敢怠慢,纷纷抡圆了鞭子板子藤条就冲着宠婢一顿乱抽。哭爹喊娘的惨叫中,只有您一个人听懂了,穿越袭人姐姐喊的是:“李四哥哥啊你快来救我啊……”
摊手,敢情她还真指望着那个忍心让自己做小的情郎为她出头对抗正妻?别说臭男人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就算回来了,主母责笞奴婢那也是完全理所应当的(跟臭男人搞婢女一样理所应当哟),何况您又有十足的理由——小三邪魔上身了嘛,怎么能驱邪咱怎么来。万一手软导致她体内的邪灵跑出来侵害了父母尊亲,那算谁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奴婢有罪或者主人“有正当理由”的时候),您作为家主,就算“一不小心”把奴婢活活打死了,那也不入罪。如果有人能证明您是故意成心要打死奴婢,也就是唐律里“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那种情况,您所得的处罚也不过是“杖一百”,不用偿命。甚至“无罪而杀者”,最高也就“徒一年”。
而且呢,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考虑,即使您老公回来以后对宠婢的死痛不欲生,也基本上不会向官府去告发自己妻子。99%的可能性,全家会异口同声都说是“一不小心”行刑过度误杀的。
您说打出人命总归不好,做人还是别太残忍了,把小三踢出家门别在眼前晃就行?那好,直接让下人叫来人牙子,把袭人姐姐卖了吧,邪崇祸星还是早点滚最好……她说啥?她是这家小主人的生母,不能被卖?剔牙,一个贱婢而已,连她生的儿子都不乐意认她,你看谁把她的话当回事啊?
人牙子来了,验货立券,主母您签字按手印,接了身价钱,赶紧把这灾星领走吧——完活儿。
过几天以后,您丈夫回来了。听完您神定气闲的讲述,有那么0.001秒的时间,他眼睛里还是迸发出了深刻的悲痛、怀念、惋惜、留恋之情……但是0.001秒后,他不带走云彩地挥一挥衣袖,表示这事就这么办吧,然后一转身,把另一个漂亮的婢女带到您面前:
“来拜见娘子——这是我在路上新得的婢子。”
?????X﹏X%……>_<%……=皿=……╰_╯:“这又是哪里来的!!!!!”
“朋友王九赠我的家伎啊。”您老公一脸的洋洋自得,仿佛杀了贼王擒了反叛似的——其实他也不是成心气您啦,只是当时朋友之间相互赠婢、赠妓是很流行的贵族范儿,赠人者显示自己有多豪爽大方,受赠者则觉得自己到处受人欢迎尊重,也是大有面子的事……唉唉别掀桌啊,咱们从长计较、从长计较……
是啊是啊,李四这负心郎交的都是些什么狐朋狗友啊,有送女人的心思,还不如把自己洗干净送上他的床呢……要是骂一顿能让您消消气,您就先骂着,俺喝口水去,骂完了叫我啊,咱再商量怎么对付这新来的狐狸精。
喝水归来……在唐朝严苛的“良贱制度”下,主母要治死个奴婢,比斩杀牲畜困难点儿有限。所以只要您脑筋灵活一点,要在自己家里折腾婢妾,方法还是很多的。
比如,某天宣称自己有一把嵌宝金插梳找不到了,叫心腹侍婢带人翻查。心腹查到男主人宠婢的房里,掀开枕席,手里一扬,那把插梳赫然在目。好啊,奴婢偷东西,这还了得!不打一顿撵出去卖了,还等啥呢!╮( ̄▽ ̄)╭
再比如,臭男人又迷上了一个婢女,您就打发这宠婢去照顾小主人(上个倒霉女留下的那儿子)。小孩子总是很任性的嘛,少不了有叫嚷哭闹的时候,等小孩子一闹,您就说这宠婢有意虐待少主人,打……撵……卖……
当然了,您这么一个又一个往外扔跟男主人有染的婢妾,您老公就算再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应该也会觉察出不对劲了。同时,如果您是跟公公婆婆同住一宅,轰走了他们孙子的生母,估计两老也会背后指戳。
这倒有办法解决。假如您自己娘家在当地势力大,那夫家上下全体都会睁一眼闭一眼的糊涂过去算了。如果您娘家势力一般,那么您要巩固在夫家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怀孕生个儿子。
在跟臭男人吵吵嚷嚷争争闹闹过了两年以后,春天来了,您发现自己怀孕了。正室有身非同小可,全家上下大喜,众星捧月似的小心翼翼照顾您,您老公也不例外,几个月过去了都非常安份。
不过,就冲他那【标准唐朝大男人】的秉性,您相信他能忍几个月不找女人XXOO?少不得要派心腹侍婢奴仆四下打探,果然,费了一番气力打听出来,李四这负心汉在外面养了一个“别宅妇”,每月总有那么十天八天晚上不在家,说是跟同学喝酒作诗拼文,其实是跑去金屋找尤二姐销魂去了。
别动气,别动气,孕妇要保重……您呐,先装不知道,然后在家里嚷嚷自己头晕目眩,白日如同见鬼,某一天接到了一封从门缝里塞进来的信,里面写明尤二姐的住址。于是您派些下人上门去抄查,精确地在别宅妇床脚下发现了一个用草或者纸做成的人形,上写您的闺名和生辰八字外带粘着一缕不知道是啥的毛发……
您可还怀着李四这小子的嫡子哟,别宅妇这贱婢是想连母子一起害死好让李四接她进家门哟,估计这种情况您公公婆婆会比您本人还恨得厉害……没说的,打个半死报官发卖吧。
夏去秋来,您这么劳心劳力的,肚子又一天天膨大起来,终于熬够十个月,快要临产了。按当时的风俗,您可以要求回娘家(也叫本家)待产,生活习惯更舒适些,娘家人也会照顾得更周到,一般夫家不会反对(臭男人大概更巴不得送BH老婆离家自己好去偷鸡摸狗吧)。
古代生孩子的女人,死亡率是很高的。到了临盆那一天,娘家和夫家都去寺庙求神拜佛献供,希望您母子平安(夫家估计主要是希望孙子平安&新妇一定要生个男孩哟)。献供的时候还要念《难月文》:
“……患者乃遂因往劫,福凑今身,感得妇人之身,难离拓胎之患。今者旬将已满,朔似环周,虑恐有伤毁之酸,实惧值妖灾之苦。故即虔心恳切,望三宝以护持;割舍珍财,仰慈门而启颡。伏闻三宝是济危拔苦之能人,大士弘悲,无愿不从而惠化。以斯念诵功德,总用庄严,患者即体:惟愿日临月满,果生奇异之神;母子平安,定无忧嗟之厄。观音灌顶,得受不死之神方;药上纹摩,垂惠辰长之味。母无痛恼,得昼夜之恒安;产子仙童,似披莲花而化现……”
这边喃喃诵经,那边您腹痛欲裂哭天抢地,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幸亏您肩宽体壮膀大腰圆,顺利把婴儿生下来了,还真是个男孩!这下扬眉吐气,从此以后可以把那个贱婢生的儿子踹一边去了!老公(未来的)官职爵位门荫归自己儿子继承!夫家大部分财产也是您的了!“七出”里的“无子”这一条再也派不上用场!哪怕公公婆婆也不能随便轰走您这个儿妇了!
夫家也派人来娘家看探过了,对这个全须全尾的孙子表示满意,顺送了不少慰问品过来。正当您觉得完成任务可以松一口气了,没过几天,小儿突然惊风抽搐……扎针灌药也没抢救过来,死了= =。
唉,没办法,古代那个医学水准和卫生观念,婴幼儿死亡率是太高了,差不多有三个孩子以上的家庭都经历过死婴的过程……您抱着自己儿子的尸体,窗外是一片毫无生气的冰天雪地……回想结婚三年来天天斗二奶打小三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日子,有意思吗?还想过下去吗?
要不,咱们穿回来吧?
回来之前,先去跟臭男人打个离婚手续把他休掉,怎么样?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姚平著
唐穿指南:嫁妆还我,赡养费拿来,负心汉咱离婚吧!
在《斗二奶打小三踹飞生活助理秘笈》那篇唐穿指南里,嫁给李四郎的您,经历了种种不愉快的婚后事件,决定要跟李四离婚。今天俺们就来看看唐朝的离婚手续怎么办。
首先,作为穿越爱好者的您,请牢记“七出、三不去”,也就是男方“休妻的七大理由”和“不能休妻的三大原因”。这个不仅是在唐朝,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基本都适用,无论您穿到了哪里都有应用价值。
按《唐律》,可以被臭男人休掉的妻子所犯的“七出”分别是:
1.无子——这个应该说不适用于您,因为上篇您已经给李四生了个儿子。虽然刚生下不久就死了,但是以您的年龄,显然生儿子的可能性还很大。唐律规定,正妻要年满五十岁以上无子,才能适用此条被休。(如果是男方患不孕不育症呢?也要归罪于女方……喵的这什么世道啊!赶紧找糖果老师去看病是正经!)
2.淫佚——咳咳,无论您看到帅哥动没动过心思,只要没有真凭实据被夫家抓住,这理由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他们说跟自己老公XXOO太多也算淫佚?(×_×)少乱来了,结婚两年才怀上娃……
3.不事舅姑——跟公公婆婆关系不好,不好好侍奉老人。这就是考验儿媳妇的情商了,会不会哄老人高兴……估计穿越女们这一项都不及格……
4.口舌——成天东家长西家短的说闲话,跟妯娌小姑们吵架拌嘴也算。
5.盗窃——在夫家乱拿不属于自己(嫁妆)的东西,私藏起来或者偷偷给人。
6.妒忌——不容许自己老公跟其他女人XXOO,这一条您张三娘那可是板上钉钉坐得实实的……
7.恶疾——染上了妨碍正常生活的疾病,包括麻疯等传染病,也包括聋哑、眼盲、秃头跛脚驼背等等……其实这一条也十分之混帐,比如老公在外面乱交染上了艾滋病,回来传染给妻子,结果妻子却要因为“恶疾”被休,上哪儿说理去啊……╰(‵□′)╯
以上是“七出”条款,历代都差不太多。“三不去”也就是“男人不能休妻的三种情况”,分别是:
1.经持舅姑之丧——公公婆婆死后,按礼法规定为他们服过三年丧的妻子,不能被丈夫休弃。
2.娶时贱后贵——丈夫又穷又贱的时候娶的妻子,后来发达了,也不准休妻。作者俺觉得这一条还是很人性化的,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果臭男人发达以后糟糠妻自己想离婚那倒可以)。话说贞观年间,大脑经常短路的李二陛下曾经表示过要嫁女儿给门神尉迟敬德,就被尉迟以这条“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律令规定给顶回去了。(尉迟默默内牛:尼玛李二你自己比俺小十五六岁,你女儿可以当俺孙女了,你小子居然要当俺便宜老丈人,坑爹呢……)
3.有所受,无所归——这一条的“受”和“攻”……不对,“归”,解释起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说“妻子成婚时带来的嫁妆,如果休妻时夫家无力归还,就不能休妻”,也有解释成“明媒正娶进门的妻子,如果休妻时她的父母兄弟已经不在了,没有娘家可回,就不能休妻”。大致上,理解成“妻子被休以后无生活来源”应该错不到哪里去。
“七出”和“三不去”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关系,如果一个妻子,比如说张三娘您,既犯了“七出”(妒忌),又有“三不去”的情况(假如说您在李家当媳妇时丈夫当上了官吧),那怎么办呢?
按唐律规定,如果您犯了“恶疾”和“奸”这两条罪名,那么即使符合“三不去”的情况,夫家也可以休妻。除这两条以外,只要您符合“三不去”,那么即使犯了“七出”的其他条款,夫家也不能休妻。
如果丈夫在妻子没犯七出、没犯“义绝(下面会讲这个)”条款时,蛮不讲理硬把妻子休了,官府会判他一年半徒刑,妻子追回来不准脱离关系。如果妻子犯了七出里的其他五条,但有三不去的情况,丈夫还是把人家给休了,丈夫要打一百杖,妻子仍然追回来。
如果以上都不存在,丈夫“合理合法”地休妻,倒不用报经官府批准,但是需要把休妻的情况写个书面文件,他的父母、伯叔、姨舅要在文件上签名,妻子这边的父母、伯叔也要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连带邻居朋友见证人什么的一起签名作为凭证。
以上说的是丈夫主动休妻时的情况,唐朝还有一种情况,夫妻双方可能都不想离婚,但是官府会强迫他们离婚,这种叫“义绝”。
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官府会动用行政手段强迫夫妻分开呢?
比如说——您跟李四小夫妻吵架,吵着吵着动起手来了,公公婆婆过来劝,估计少不了要向着自己儿子拉偏架,您一时气急,骂公公婆婆“老贱奴”“老虔婆”——得,妻打骂夫的父母、祖父母,这都算犯“义绝”,官府如果知道了,直接就判您和李四离婚,如果不离,要服一年徒刑。
类似犯“义绝”的行为还有:
1.妻子杀伤夫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姑
2.妻子蓄意谋害丈夫
3.妻子与丈夫的近亲通奸
4.丈夫与岳母通奸= =b
5.丈夫殴打妻子的父母、祖父母
6.丈夫杀害妻子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姑
7.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姑相互杀害(好壮观啊……= =bbbb)
总之,如果有以上家族大火拼的情形发生,夫妻俩要被强迫离异,断绝两个家族的联系,哪怕遇到“大赦”也非离不可,违者徒一年。
以上“七出”也好,“义绝”也好,一旦夫妻以这两种方式离异,都是非常伤感情的,两个家族之间基本上也都会由此结下仇恨。同时,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当地都会落下不好的名声,总之是影响安定团结,不利于维稳河蟹。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男女两家不想撕破脸的话,李四和您这对小夫妻,八成会选择“和离”,也就是“协议离婚”,这是影响面最小、对双方家族伤害最少的办法。
“七出”是男方提出离婚,“义绝”是官府出面判定离婚,“和离”呢,是双方协商,所以您作为妻子,就可以从本家派个人去夫家,向李四提议:咱俩结婚三年,一直“不相安谐”,吵吵闹闹的没意思,咱离了吧。
李四那边,虽然有点不舍,有点肉痛(娶个媳妇挺贵哒),但想到那些个被您赶走的美妾宠婢,为了他今后半辈子的性福,也就同意了。小夫妻禀明双方父母,都强调自己在婚姻生活中很受伤,心疼儿女的老人也没办法,离吧。
名义上,和离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作为丈夫的李四手里,所以他要写一封《放妻书》给您:
“盖次伉俪情深 夫妇义长 幽怀合卺之欢 叹同牲牢之乐 夫妻相对 恰似鸳鸯 双飞并膝 花颜共坐 两德之美 恩爱极重 二体一心 死同棺椁于坟下(这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夫妻关系标准)三载结缘 则夫妇相和 按年有怨 则来作仇隙 今已不合 想是前世冤家 眅目生嫌 作为后代增嫉(结婚三年还成天吵架,估计前世就是对头,就别硬扯着连累子孙了)缘业不遂 见此分离 聚会二亲 夫与妻物色 具名书之 已归一别(合不来就离婚,双方亲属一起见证,李四给妻子您的东西都一一写清楚)相隔之后 更选重官双职之夫 弄影庭前 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这是李四祝愿您再嫁个好丈夫,下次婚姻幸福)解缘舍结 更莫相谈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给您“三年衣粮”作为赡养费) 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李四放妻书一道”
从《放妻书》里能看出来,你们协议离婚以后,李四不但要依律把您带到李家的嫁妆原价还给您(唐朝经济条件不错的人家,嫁女一般都会陪送丰厚嫁妆,包括布匹钱粮等等),还给了您一笔足够三年花用的赡养费。三年以后呢——一般三年之内您就能再嫁出去了,再找一个男人当饭票就是。
您问啥?古代不是宣扬“从一而终”吗,您这离了婚的妇女,还能再嫁出去吗?
怎么说呢,当然大家还是承认娶初嫁闺女比娶二婚妇人强,也承认头婚元配的地位比续弦正房的地位高一些,但是在唐朝和唐以前,女子离婚、再嫁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尽管官府和社会舆论也尊重“妇人守节”是一种品德高尚的行为(啊呸),但是如果您夫死了或者离婚了,再找个人结婚,一般不会有人出面指责您不守妇道啥的。
唐朝的男人找老婆,首先看对方的出身,是不是高门大姓或者至少是当地望族;其次看地位家产,如果对方父兄官职高、家里有钱最好;再次看女方本人是否有才有貌德行口碑好,至于女方是不是初婚的闺女,考虑次序那是比较靠后的。
象您这样的情况,在当地算不错的人家,父母疼爱给的嫁妆很多,自己又还年轻能生儿子,三年之内再婚,鸭梨不大。当然,再婚不再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您个人的意愿。
基本上来说,唐朝的大男人个个都跟李四差不多,要他们一辈子只对您一个人保持忠贞,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您还是不肯接受这个穿越现实,那干脆别再嫁人了,以“父母年老需要侍奉”为借口,您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赖在娘家吃一辈子白食。父母死后,当家的兄弟有责任继续供养您,就算兄弟死了,继承家业的侄子也要一直供着您白吃白喝到死为止,您死后他们还得按礼制为您服丧啥的……
其实别说您自己一个人回娘家吃白食,就算再带几口子,好比说,跟李四离婚以后您又嫁给了赵六,过了几年生了两个孩子,赵六病死了,就算他家里还有父母兄弟户主,您也可以收拾收拾应得的家产,带着两个拖油瓶回娘家居住。
这种情况下,您孩子的外祖父母、舅舅表哥,都有责任有义务供养寡女(姐妹/姑)一家几口,衣食标准和自己家人一样,还要负责送您的孩子上学读书、赴科赶考、甚至结婚成家立业。这是唐朝人普遍认同的家庭责任,如果做不到,要受社会舆论谴责的。
然后,如果您的后半辈子是在娘家度过的,到了您的弟弟或者侄儿当家时,您对于家庭事务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家里的重大事项做决定前要和您商量。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能这个家就由您来管了。死后您也可以葬入家族坟地,长眠在父母身边,晚辈给立个碑文墓志,还要写您是为了侍奉父母才回娘家长住,称赞您是一位孝女……= =||||
本篇附图:敦煌出土文卷《放妻书》
作者:森林鹿
回复日期:2011-08-05 11:44:13 回复
唐穿指南:救命啊啊啊啊!有一头豹子趴在我背后45度角望天!
穿越有风险,参团需谨慎。本公司再次提醒您,在决定参加唐朝穿越旅行团之前,请先充分考虑好各种情况,做好心理、生理、技能上的各项准备工作。
比如说,如果您想要穿到唐朝人身上,无论穿男还是穿女,都得事先熟练掌握“骑马”这项必备技能。唐人上到皇帝王公,下到农民奴婢,骑马出行的机会都很多,连娇滴滴的小姑娘们纵马在田野里飞速奔驰的场景都很常见。
好啦,您闭眼一穿,再睁眼时,发现自己正跨在起伏飞驰的马背上。四周呼哨呐喊声此起彼伏,几十骑在疏林山场间驰骋包抄,驱赶着黄羊兔子们惊慌逃蹿——这是赶上了唐朝上流社会最烧钱的运动:围猎。
您呢,手忙脚乱地抓住马缰,双腿夹紧马腹,稍稍向前弯腰,努力维持身体平衡。摇晃半天总算有点适应了,心里正暗自得意,突然觉得后腰处有个热烘烘毛茸茸的东西动来动去的。扭头去看,正对上一双绿幽幽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您,眼睛里满是疑惑和警惕……
咦,好可爱的大猫咪啊哈哈……猫……不对,这体型也太大了,而且还满身的金钱纹——救命啊啊啊啊!有一头豹子蹿上了我的马屁股啊啊啊啊啊啊!O口O!
……那啥,别怕别怕……看看,掉下马了不是,这就是准备工作不足的恶果啊……您说您至于嘛,自己从小养大的猞猁哟,脖子上还戴着项圈呢,瞧您落马以后,人家也跟着跳下来,跑到您身边舔舔脸……是是,挺疼的,猫科动物舌头上都有好多倒刺哈哈……要是不想被舔破皮肤,扭头躲开为妙。
对,人家不是豹子啦,也不是猫,这是体型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猞猁”,也叫猞猁狲、山猫,没见人家耳朵尖尖的还带丛长毛嘛……(该猞猁默默地扭过脸去表示它不认识您)。唐朝的高官贵族们很喜欢驯养这种动物来捕猎,它们前腿短、后腿长,擅长扑杀兔鼠羊 鹿等动物,轻捷灵便、奔跑速度快、忍耐力强,爬树游泳无所不能,体型大小也正合适被放置在马背上主人身后,一起参加狩猎。
您躺在地上左右看看,除了马背上的猞猁们,地面上倒也确实奔跑着体型更大的猫……嗯,那些是真的豹子没错,而且您看,负责带着豹打猎的,还有好多高鼻深目的胡人。唐朝的有钱贵人们也很爱养猎豹来炫耀,除了本地捉到驯养的小豹子,还有不少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一般还会附带豹奴。
那这西域进贡来的豹子,跟本土捉到的小豹子,有什么不一样呢?嗯……确切的说没什么不一样= =||||。看它们身上一样有华丽的金黑斑纹,修长矫健充满力量的四腿,圆短的耳朵,绿幽幽的眼睛,双泪线,嘴巴两边胡须翕张,上唇腮抽动,露出白森森的犬牙和鲜红的唇肉……
嗯,没错,这头豹子冲着您过来了,大概把躺在地上的您,当成他老人家的猎获物了吧╮( ̄▽ ̄)╭
这时候,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那位)跟自己驯养的猞猁同学感情深厚,该猞猁也许会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救主,跟猎豹呲牙对吼一阵。不过最稳妥的措施,还是您自己扯开嗓门狂喊,叫那豹子的驯养人赶紧过来管管他家喵,别随便在外面乱吃穿越物,万一染上了西班牙黄瓜病怎么办。
豹子被拉走了,猞猁正蹲在您身边抬起后脚挠耳朵,看看周围还有什么动物?咳,最多最常见的还是——各种猎狗。
象那边马上猎手抱着挺大的一只,狗头又窄又长,鼻子很尖,脖颈细长成拱形,身长腰细,肩斜腿瘦,很象现代狗种里的“灵缇”,擅长抓兔子。又看见一种小点的狗,也蹲坐在马鞍后,耳朵下垂,短小精悍,大概是某种小猎犬。
您说大狗才威猛豪迈带着有面子?成,藏獒够大够威猛不?这种狗在唐朝应该已经由吐蕃传到了长安,供王孙公子们打猎和炫耀用。还要啥?德国黑背?= =||||这个真没有,您可以穿越到希特勒时代去找……
草里蹿的打猎用宠物,常见的也就这三种了。您仰躺在地下,抬起下巴望天……天空里还飞着大大小小好多种鸟啊……这些是猎物呢,还是人工驯养的打猎用宠物?
空中一声清唳,一头白色大鸟伸直了脚爪,向着您脸上一对乱转的眸子直插下来。离得近了,您都能看清这鸟比鸽子略大一号的身材、双翅扑展开比您的肩膀宽一些,黄喙灰钩似铁狠狠啄下来……啊啊别看了!赶紧打个滚躲开它要紧!
您身边的猞猁同学嗷呜一声怒吼,直起身子一个巴掌搧过去,成功地抽开了来拣便宜攻击您的……那只扁毛畜牲叫什么来着?
您记好了,那种小体型的,叫“鹞”,是一种短翅飞禽,唐朝人养它用来抓鹌鹑和一些灌木丛小鸟。严格说来,这种鸟也是鹰属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猎鹰小得多,也幸亏如此,唐朝人尊崇的“天可汗”陛下才免遭开肠破肚的惨剧……
事情是这样的:出身军事贵族家庭、最喜欢纵马斗鸡打猎玩鸟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只好鹞子,正把在臂上玩,忽听通报说魏征老先生来了。为了避免被魏唐僧唠叨砸砖,李二同志赶紧把鹞子塞自己怀里藏起来(古人的袍子宽大……)。本来指望老魏说完事就走,没想到魏老同志眼尖得很,早看见李二这小子袍子下面揣着活物动来动去的,不用说肯定又是啥玩物丧志的东西。
我叫你玩! ( >O< ) /魏唐僧超水准发挥,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地念呀念呀念,不顾皇帝陛下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一阵白好似内急模样,一直念到自己过足了嘴瘾,才施施然告辞离去。李二赶紧把鹞子掏出来看……已经闷死鸟T T
这个故事呢,在各种转述中,常常被误传为“李二把一只猎鹰藏到了怀里”,但如果真是大块头的凶猛猎鹰,而不是小鹞子,那故事的经过和结局会变成这样:
“太宗得鹰,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鹰癫狂求存,征语不时尽,太宗肚腹溃破而崩。”
如果您穿越到贞观年间的宫廷里,不但能围观动物杀手李魏二人闷死鹞的现场,还可能见到李二陛下豢养的另一只很有名的大鸟,一只叫“将军”的白鹘。
“鹘”是比“鹞”大一号的驯鹰类,黑眼长羽,用来捕捉苍鹭等大鸟以及野鸭、水禽。李二的这只“将军”,浑身白色,近世被称为“格陵兰鹘”,可能是北方贡品。这鸟的特长是很会溜须拍马邀功请赏,常常把猎物一直追击驱赶到李二所居的宫殿前,当着主人的面击杀猎鸟,据说李二为此把居殿命名为“落雁殿”。
更神奇的传说里,“将军”还会替主人送信,李二在长安给它绑上信,该鸟就直飞洛阳,落到李二爱子魏王李泰面前,等李泰写好回信再替他送回长安给他爹,一天能往返好几次(李二:没电话没手机没email没QQ的,不用这个鸟办法你让俺用啥?)
其实呢,贞观年间唐朝还比较穷,玩乐的东西算是少的。如果您想领略真正的富贵风流气象,应该穿越到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这个败家子富八代才是最会玩也最敢玩的。象您这种驯养猞猁的“狸奴”,很容易在皇家的“闲厩”里混口饭吃。
“闲厩”里包括五坊,其中有上面说过专养犬的“狗坊”,也有“鹞坊”“鹘坊”。剩下两坊是啥呢?其一是“鹰坊”。
“鹰”的体型,比“鹘”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区别是“鹘”一般是黑眼睛,而“鹰”是黄眼,又称“苍鹰”,可以捉野鸡和兔子。上等的鹰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们养的好鹰被唤为“决云儿”。
唐朝出产鹰鹘的最重要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玄宗年间那里的 “渤海国”和“新罗国”,经常向长安进贡各种神骏的鹰鹘。唐人窦蛩写过一首《新罗进白鹰》诗:
“御马新骑禁苑秋,白鹰来自海东头。汉皇无事须游猎,雪乱争飞锦臂鞲”
这种“来自海东头”的鹰鹘,后来被称为“海东青”,唐以后大大闻名……五坊的最后一坊是“雕坊”,这是所有猎鹰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有多大呢?请自己去拜读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展开想像(喂喂,不带这么偷懒的……)
我说,您在地上也躺够了吧?该起来干活了吧?如果肋骨还没断的话,俺劝您快点爬起来,抱猫上马,往原定目的地赶过去围堵猎物。否则,万一被围的猎物从本应由您看守的环节突破逃走,那些来打猎的王孙公子们不怒才怪,只抽您一顿鞭子算是轻罚,没准哪个脾气暴烈的直接上刀子招呼了。
您说啥?不懂什么叫“围猎”?唉,这又是电视剧看多了,以为贵族们打猎也象山野穷人家,自己带点工具干粮,进山找着野兽脚印就只身跟踪下去,挖坑设套矛刺刀砍的什么时候抓住它什么时候算完。有钱的大爷们才没这个时间精力,人家讲究的是短时间出大量战果,那就只能用“人海战术”了。
先勘察好地形,选一片林草茂密野兽多的地方,同时撒出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号人马,各就各位把那块地区包围起来。各人听着号令,鼓锣打鼓飞鹰走狗地往中间驱赶猎物,直到把大量惊慌失措的野兽都集中到一片狭小地域内(比如一道凹沟里)。这时候有钱大爷们才出场,冲着密度很大的猎物群发威炫技。如果有支打霰弹的火铳枪在手,那一天打死三百来只兔子倒也不是不可能。
唐朝有火铳枪吗?——当然没有,各位还是老老实实射箭挥刀吧。
以上说的都是唐朝人打猎时能见到的动物。王孙公子们满载猎物回家以后,在内闱寝室里,也能看见不少小动物,大多是妇女小孩子养着玩的宠物。
比如某些海外国家一直很喜欢往长安进贡各种鹦鹉,贞观年间,东南亚某国就给李二陛下进贡过“五色鹦鹉”,声称这鸟会说人话。李二叫把该鸟带上殿,兴冲冲地期待听它喊“大唐威武”“天子万年”什么的,结果丫一张鸟嘴:
“好冷!好冷!好冷!长安好冷!好冷!好冷……”
李二:“…………= =||||算了,把这祖宗还给使者带回本国去吧……”
相比之下,玄宗年间杨贵妃养的一只白色鹦鹉,就比较乖巧亲人。杨妃给它起了“雪衣娘”的名字,还教这鸟学会了念经。不过它最大的用处还是——帮着李隆基同学赖棋= =。李三陛下跟兄弟近臣下棋的时候,一看大势不妙要输,雪衣娘就飞上棋枰去一阵乱扇乱踹,把棋局搅乱得没法再下,赖成平局收手。谁不服?还想整理棋子摆回原局?我啄你手……
跟雪衣娘干同样工作的,还有一只白色京叭儿,也是成天被杨贵妃抱在怀里,看着玄宗要输棋就往坪上丢的(李小三同学,你说你这棋艺得差劲到什么程度,给您搅乱棋局都成了新兴朝阳产业了……)。
京巴狗在唐朝,叫“拂林犬”或者“猧子”。“拂林”是当时人对于拜占廷帝国(东罗马)的称呼,顾名思义,这种狗本来是唐初武德年间,从今土耳其一带经过吐鲁番(高昌)进贡给唐朝皇帝的。据说这狗很聪明很亲人,容易训练出很多技巧,又是物以稀为贵,所以在唐朝的上流社会中风行一时,贵妇人们给自己画张像,都要把家养的“拂林犬”一起画进去炫耀。
再后来,这种中东西欧地区的狗,在原产地几乎绝迹,反倒在中国一代代生存下来。近世西方人又从北京引种,重新在欧美繁衍开来,于是中国古代的“拂林犬”,变成了西方现代的“北京犬”。
唐朝人爱养的宠物,咱也说的不少了。不过呢,不是小业务员俺偷懒,唐代风行全国、人人追捧、最能代表当时审美取向和整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那种动物,这一篇里俺基本没八到……(下手轻点,别打鹿头!有鹿角呢,万一扎着您怎么办……)
您问什么时候开八?等过了七夕以后吧……七夕本公司的“佳节特惠穿”活动将带您去偷拍长生殿艳照,即时起接受报名哦。
本文标题:
唐朝穿越指南-谁给点对《唐朝穿越指南》这本书的解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