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财政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8-02-03 所属栏目:岩石的分类

一 :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1. 土壤的营养库作用: 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 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 ;

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

3. 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 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 ;

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 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 缓冲库)。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关系

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 数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

地球表面形成 1cm 厚的土壤,约需要 300 年或更长时间。

2. 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的可更新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3. 土壤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1.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及生产性;

2. 对水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 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固定和解毒作用;

4. 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作用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壤圈 (Pedosphere) 的概念

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1. 土壤圈涵义

( 1 )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 2 )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

( 3 )记忆块的功能

( 4 )时空限制特征

( 5 )仅部分为可再生资源

2. 土壤圈功能

( 1 )对生物圈

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但土壤圈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也起不良影响。

( 2 )对水圈

影响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 3 )对岩石圈

作为地球的 ― 皮肤 ‖ ,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同时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

(二)土壤圈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1. 通过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物质交换,影响土壤的全球变化

2. 通过全球土被在时空上的演变,引起土壤全球变化

3. 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全球土壤变化以至生存环境发生影响

( 1 )人为砍伐森林,加剧水土流失;

( 2 )对土壤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壤退化严重;

( 3 )水稻田、沼泽地及湖泊产生痕量温室气体。

(三)土壤圈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1. 研究方向

土壤圈研究的总方向是研究土壤圈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 1 )研究土壤圈与生物圈之间养分元素的交换与平衡,土壤圈与水圈之间的水分循环与物质运动,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的大量气体及痕量气体的交换与平衡,以及土壤圈与岩石圈之间元素迁移与转化;

( 2 )研究土壤圈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球生命、人类生存条件、自然环境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关系。

2. 研究任务

( 1 )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研究低耗土壤资源的节约型开发利用;综合治理和集约经营耕地;土壤资源承载能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提高土地质量;土地动态监测及土地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

( 2 )土壤肥力调节与农业持续发展

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 ; 施肥技术与提高肥效 ; 持续稳定的土壤肥力培育的研究 ; 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 ; 农业持续发展中高效适度技术的管理、对策与合理布局;不同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 3 )土壤生态环境的建设

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生态环境演替规律,土壤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防止土壤污染。

( 4 )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变化

①土壤圈与大气圈大量与痕量气体交换与平衡;

②土壤圈与水圈的水循环;

③土壤圈与岩石圈元素迁移;

④土壤圈与生物圈养分元素交换与平衡;

⑤土壤圈物质组成、性质、类型及时空变化规律;

⑥全球土被演变及土壤退化 ( 土壤侵蚀、沙漠化、肥力退化、盐渍化、酸化、沼泽化 ) 的时空变化,形成机理及预测预控;

⑦人类活动对土壤全球变化及人类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土壤圈的地位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soil)

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二、土壤肥力

土壤具有肥力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 一)土壤肥力类型

1.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 ( 耕作、施肥、灌溉等 ) 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2. 潜在肥力与有效(经济)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基本观点

1. 肥力因素的全面观点

水、肥、气、热 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2. 肥力因素的供应和协调观点

供应、协调

3. 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统一的观点

土壤肥力的发挥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三、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1.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2. 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

3. 土壤发生学派

4. 土壤学发展的新观点

5. 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一)土壤物理

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土壤学分支。主要研究土壤水、气、热运动及其调控的原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力学性质、土壤溶质移动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中的水分运行和能量转移等。

(二)土壤化学

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为开展土壤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三)土壤微生物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及其功能和活性的土壤学分支。研究内容:

1. 土壤微生物生态;

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物质循环(陆地 N,P,S,C 素循环) ;

3. 土壤酶活性 ;

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固氮作用 ;

5. 根际微生物与菌根 ;

6. 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7. 农业措施对微生物的影响 ;

8.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的污染防治 ;

9. 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应用。

(四)土壤生物化学

研究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结构及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土壤学分支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土壤腐殖质形成,特性、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 土壤碳、氮、磷、硫的生物转化(有机碳、氮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3. 土壤酶活性;

4. 有机生物制剂包括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生物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

(五)土壤地理学

研究土壤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土壤学分支科学,是由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交叉发展而成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1. 土壤发生和分类:

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地理的核心,重点研究土壤形成与自然成土因子和人为活动的复杂关系,回答地球表层系统多样性土壤的形成特点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土壤诊断学属性进行土壤分类。

2.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一个时间上处于动态、空间上具有垂和水平方向上分异性的三维连续体,搞清土壤和土被结构在地面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搞好农业区划及生产布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质量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现代新技术(如 3S 技术),建立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技术与措施。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 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

2. 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农学中的栽培学、耕作学、肥料学、灌溉排水等,都以土壤学为基础的,土壤学是农业基础学科的一部分。

3. 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除能生产绿色植物外,还具有对环境污染物质的缓冲性、同化和净化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学的任务

(一)合理利用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农药和三废)、土壤盐碱化、土壤潜育化等。

(二)中低产土壤改良

中低产田土面积约占一个地区土壤面积的三分之二

(三)基础理论研究

1. 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 CH 4 、 N x O y 、 CO 2 )。

2. 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

3. 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重点是荒漠化(西北)、盐渍化(黄淮海)、沼泽化(东北)、土壤酸化(西南及东南)、肥力减退(南方)及土壤污染(经济发达区)。

4. 土壤质量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

5.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

6. 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

7. 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四、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二)综合、交叉研究

(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四)新技术的应用

五、 21 世纪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来自人口膨胀的挑战 —— 如何保证粮食的持续增产;

来自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 如何保持土壤的生态健康功能,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来自土壤学自身发展的挑战——加强基础研究,加速新技术在土壤学领域内的应用;

社会对土壤学认同的挑战——强化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立足于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和环境健康问题服务。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和化学组成,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的主要性状及其分布。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

1. 几乎包括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

2.O 、 Si 、 Al 、 Fe 为主,四者共占 88.7% 以上;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含量低,分布不平衡。

二、矿物组成

( 一 ) 原生矿物

1. 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

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矿物占绝对优势。常见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 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

石英最稳定,是粗土粒的主要成分;

白云母和长石较稳定,在粗土粒中较多;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暗色矿物易风化。

3. 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

ü Ca 、 Mg 、 K 、 P 、 S 等 。

(二)次生矿物

1. 原生矿物分解转化形成的矿物。

2. 以粘土矿物为主,又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矿物为主;

3. 此外有 Si 、 Al 、 Fe 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

第二节 粘土矿物

一、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 一 ) 构造特征

1. 基本结构单位

(1) 硅氧四面体( SiO 4 4- → Si 2 O 5 2- → Si 4 O 10 4- )

(2) 铝氧八面体 (AlO 6 9- → Al 4 O 12 12- → Al 4 ( OH ) 8 O 4 4- )

2. 单位晶片

硅氧四面体 硅层

铝氧八面体 铝层

3. 单位晶层

( 1 ) 1:1 型 一层硅层与一层铝层重叠而成

( 2 ) 2:1 型 两层硅层中间夹一铝层

( 3 ) 2:1:1 型 2:1 型基础上增加一铝层 ( 或镁层 )

4. 同晶替代

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发生同晶替代后,硅酸盐矿物产生负电荷。

( 二 ) 硅酸盐矿物的种类

1. 高岭 ( 石 ) 组( 1:1 型):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等。

特点:

( 1 ) 单位晶胞(层)化学式为 Al 4 Si 4 O 10 (OH) 8 ,硅铝铁率为 2 ;

硅铝铁率:土壤粘粒部分的 SiO 2 和 Fe 2 O 3 、 Al 2 O 3 ( R 2 O 3 )含量的分子比。

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 SiO 2 和 Al 2 O 3 的分子。

硅铁率:土壤粘粒部分 SiO 2 和 Fe 2 O 3 的分子比

例:某土壤粘粒部分 SiO 2 含量为 41.89% , Al 2 O 3 含量 33.27% , Fe 2 O 3 含量 11.85% ,计算其硅铝铁率、硅铁率。

解 :SiO 2 的分子含量= 41.89/60 = 0.698 Al 2 O 3 的分子含量= 33.27/102 = 0.326 Fe 2 O 3 的分子含量= 11.85/160 = 0.074 SiO 2/ R 2 O 3 = 0.689/ (0.326+0.074) = 1.75

意义:

①硅铝铁率可以反映土壤母质的化学风化程度;

②硅铝铁率还可以反映土壤的成土过程和保肥能力。

(2) 膨胀性小

晶层间距约 0.72nm, 硅片和铝片之间存在氢键

(3) 电荷数量少

同晶替代极少

(4) 颗粒较大(有效直径 0.2 ~ 2 μ m ), 可塑性、粘结性、吸湿性、粘着性弱。

2. 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绿脱石、蛭石等。

特点:

(1) 2:1 型

单位晶胞的理论化学式: Al 4 Si 8 O 20 (OH) 4 ·nH 2 O 蒙脱石理论硅铝率 SiO 2 /Al 2 O 3 =8/2=4

(2) 膨胀性大

晶层以分子引力联结,晶层间距:蒙脱石 0.96 ~ 2.14nm 蛭石 0.96 ~ 1.45nm

(3) 电荷数量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4) 颗粒较细,呈片状,可塑性、粘结性、吸湿性、粘着性显著,对耕作不利。

蒙脱石在我国北方土壤分布较广,蛭石分布在风化不太强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3. 水化云母 ( 伊利石 ) 组(又称 2 :1 型非膨胀性矿物)

特点:

(1)2:1 型

单位晶胞化学式: K 2 (Al·Fe·Mg) 4 (Si·Al) 8 O 20 (OH) 4 ·nH 2 O SiO 2 /Al 2 O 3 :3 ~ 4

(2) 非膨胀性

晶层之间吸附的 K+ 的强吸附力,层间距 1.0nm 。

(3) 电荷数量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主要发生在硅片,电荷量较大,但部分被层间 K+ 中和,有效电荷量少于蒙脱石。

(4) 可塑性等性质介于高岭组和蒙脱组之间。

伊利石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土壤中。四川盆地紫色土和河流冲积土一般以伊利石为主。

4. 绿泥石组(以绿泥石为代表,富含镁、铁)

特点:

(1) 2:1:1 型

三八面体,化学式为 Mg·Fe·Al) 12 (Si·Al) 8 O 20 (OH) 16

(2)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硅片、水铝片和水镁片上均有发生,硅片中 Al 3+ 代 Si 4+ 、铝片中 Mg 2+ 代 Al 3+ 产生负电荷,水镁片中 Al 3+ 代 Mg 2+ 产生正电荷,两者相抵为净负电荷,介于伊利石与高岭石之间。

(3) 颗粒较小 可塑性、粘结性、吸湿性、粘着性居中

土壤中绿泥石大部分来自母质遗留,沉积岩和沉积物中较多。

二、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1. 氧化铁

( 1 )氧化铁的类型

针铁矿 ( α -FeOOH) :晶体较大者为黄色,较小者为棕色,存在于湿润土壤有较高氧化性的亚表层,锈纹锈斑,铁结核。

赤铁矿 ( α -Fe 2 O 3 ) :红色,存在于干燥的氧化性表土层及胶膜。

纤铁矿 ( γ -FeOOH) :棕橙色,存在于排水不良而富含有机质土壤。

磁赤铁矿 ( γ -Fe 2 O 3 ) :暗红棕色,存在于高度风化且有机质少的表土。

磁铁矿( Fe 3 O 4 ):棕黑色,多存在于母质中 , 有时与磁赤铁矿共存。

无定形铁( Fe(OH) 3 ):棕色,胶膜,锈水。

( 2 )氧化铁的形态及转化

土壤铁的游离度( % ) = Fed/ Fet × 100

土壤铁的活化度( % ) = Feo/ Fed × 100

土壤铁的络合度( % ) = Fep/ Fed × 100

无定形→隐晶质→晶质

2. 氧化铝

硅酸盐矿物彻底分解产物

土壤中常见 : 三水铝石 [Al 2 O 3 ·3H 2 O , Al(OH) 3 ] 。

粘土矿物 : 湿热强度风化 —— 脱硅富铝化的指标之一 。

我国北纬 30 度以南土壤(红壤、砖红壤等)中才出现 。

花岗岩风化土壤中较多。山地土壤中也有三水铝石存在

无定形铁铝氧化物比表面大,包被土粒,改变表面性质可吸附固定 H 2 PO 4 - 等阴离子,减低其有效性。

3. 氧化硅(粘粒)(结晶质和非晶质)

晶质以α — 石英为主;非晶质为蛋白石 (SiO 2 ·nH 2 O) ,脱水结晶为玉髓、石英、方石英、鳞石英等变体。 土壤中部分蛋白石来源于有机体 , 其含量常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可作为古土壤埋藏表层的指示性矿物。

4. 水铝英石

非晶质硅酸盐矿物,火山灰土壤的主要粘土矿物 ,Si/Al 变化在 1-2 之间。比表面较大,带较多负电荷,数量决定于水化程度和溶液 pH 。

三、粘土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 粘土矿物形成途径

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 , 有两种形成途径。

( 1 )原生矿物风化淋溶直接演变

+H 2 O , -K -K -Mg -Si -Si

云母类 —— →伊利石 — →蛭石 — →蒙脱石 — →高岭石 — →三水铝石

( 2 ) 风化沉淀(自然合成)学说

原生矿物彻底风化产物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SiO 2 ·nH 2 O :土壤 pH 条件下带负电荷,酸胶基。

Al 2 O 3 ·nH 2 O , Fe 2 O 3 ·nH 2 O :带正电荷,碱胶基。

盐基离子 Ca 2+ 、 Mg 2+ 、 K + 、 Na + 等,决定溶液 pH ,并参与矿物形成。

正负电荷胶体相互中和沉淀组成新矿物。

沉淀 — →老化、结晶

溶胶 — →凝胶(非晶质) — →结晶质

当溶胶 SiO 2 /Al 2 O 3 > 3 ,可形成 2:1 型矿物;

当溶胶 SiO 2 /Al 2 O 3 < 3 ,可形成 1:1 型矿物及氧化铝矿物

风化液 pH 与盐基淋溶有关,并影响胶体的正、负电荷数量和沉淀凝胶中正负电荷胶体的比例。

盐基离子 Mg 2+ 、 K + 等直接参与新矿物合成,分别形成富钾(伊利石)、富镁(蛭石、绿泥石)等矿物。

2. 粘土矿物的形成条件

粘土矿物形成与气候等成土条件密切相关。

南方热带砖红壤、亚热带红壤矿物风化程度高,粘土矿物以 1:1 型为主,并有三水铝石,粘粒硅铝铁率为 2 左右,属铁铝土。

北方温带地区,粘粒矿物为各种 2:1 型 ( 伊利石、蒙脱石等 ) ,粘粒硅铝铁率多在 3 以上。风化度低,属硅铝土。

3.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

全国分为 7 个分布区。

北方以水云母(伊利石)为主的 1 、 2 、 3 区;

秦岭、长江中下游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交错分布区 (4 区 ) ;

南方西部蛭石和高岭石为主的分布区( 5 区);

南方以高岭石为主的 6 、 7 分布区。

西北和青藏高原水云母区 (1 区 ) ,土壤风化程度最低;

华南高岭区( 7 区)土壤风化程度最高。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来源、含量与组成,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主体腐殖质的形成与性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与管理。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森林土壤:枯枝落叶

草原土壤:草、根系

耕作土壤:作物残茬 ( 一般占籽实产量的 35 - 40%) 、施用的有机肥。

作为土壤有机质最主要来源的各种植物残体,其化学组成和各种成分的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年龄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差异。

森林土壤:酸性有机质

草原土壤:中性有机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

1. 含量

土壤学中,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 20% 以上的土壤 , 称为有机质土壤,在 20% 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 但耕作土壤中,表层有机质的含量通常在 5% 以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农耕措施密切相关。不同土壤中含量差异很大。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体而言 , 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土壤。

四川土壤有机质含量( % )

OM% > 4.00 3.01 - 4.00 2.01 - 3.00 1.01 - 2.00 0.61 - 1.00 < 0.60

水田 % 1.29 6.19 39.9 51.99 0.63 0.004

旱地 % 3.14 5.52 18.72 46.26 24.66 1.10

2. 元素组成(水 % = 75 ,干物质 % = 25 )

干物质 C H O N +灰分元素

% 44 8 40 8

C/N 大约为 10 左右。

3. 化学组成

成分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蛋白质 脂肪、树脂等

% 2 - 10 0 - 2 30 - 50 28 - 35 1 - 8

4. 土壤腐殖质( humus )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由非腐殖物质( Non-humic substances )和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s )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 90% 以上。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矿质化: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 一 ) 碳水化合物的矿质化

在低温、嫌气条件下 , 有机酸变为 CO 2 和 H 2 O 的过程受到阻碍 , 产生有机酸的累积 , 从而造成植物根系萎缩、腐烂。如:甲酸 3.2 × 10 -3 M 、乙酸 4.6 × 10 -3 M 、 正丁酸 7 × 10 -4 M ,就会对植物根系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排水晒田、施草木灰(中和酸、补充 K 素)有机肥施用前进行堆沤。

(二)含 N 化合物的矿质化

N 素生物固定与有效化过程与有机物 C/N 比密切相关。 C/N > 25 时,产生 N 素生物固定; C/N < 25 时,产生 N 素有效化。

豆科绿肥(三叶草等) C/N 小,施入土壤后能提供 N 素( N 素有效化)。禾本科作物秸秆 C/N 大,直接还田易造成 M 与作物争夺 N 素,造成 N 素的生物固定。

秸秆还田应配施化学 N 肥:一般亩施秸秆 300 - 400kg, 需要配施化学纯 N3 - 4kg 。

( 三 ) 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的矿质化

这类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与碳水化合物基本相同,不同之点是在嫌气条件下产生多酚化合物,这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

(四)木质素的矿质化

木质素是芳香性聚合物,含碳量高,在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作用下缓慢的转化,最终产物是 CO 2 和 H 2 O ,但往往只有 50% 可形成最终产物,其余仅为降解产物,作为形成腐殖质的原始材料。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为有机质的矿化率,一般在 1% ~ 3% 。由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与有机氮的矿化率同步,因而可通过测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率来代表有机质的矿化率。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

1. 可溶性有机化合物以及部分类似有机物入土壤后的头几个月很快矿化 。

2. 残留在土壤中的木质素、蜡质以及第一阶段未被矿化的植物残体碳相对缓慢分解。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1. 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芳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2. 释放的简单有机物质被分解(矿化)和转化,酚类聚合物被氧化。

3. 脂肪酸被分解,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的形成。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1. 温度

25 - 35 ℃条件下, M 活动最为旺盛,利于 OM 矿质化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 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好气:水少气多 , M 活动旺盛 ,OM 矿质化分解 , 释放养分

嫌气:水多气少 , M 活动受抑制 , OM 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3. 干湿交替

一方面增加土壤呼吸作用,破坏土壤结构体,利于 OM 的矿质化分解,另一方面干燥时引起 M 死亡,又不利于 OM 分解。

4. 有机残体特性

(1) 物理状态:多汁、幼嫩绿肥易于分解,磨细粉碎易于分解

(2)C/N 大,不易分解 小,易于分解

一般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的 C/N 在 8:1 到 15:1 ,平均在 10:1 到 12:1 之间,处于植物残体和微生物 C/N 之间。

(3) 硫、磷等元素缺乏也会抑制土壤有机质分解。

激发效应 ( 作用 ) :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5. 土壤特性

( 1 ) pH 中性条件下利于 OM 分解

( 2 )质地 质地愈粘重,腐殖化系数愈高,愈难分解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质形成

1. 腐殖化作用

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2.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 1 )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 2 )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的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 3 )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腐殖物质。

3. 腐殖质的形成途径

二、土壤腐殖质 - 粘土矿物复合

三、土壤有机质的分组

四、土壤腐殖酸性质

(一)物理性质

1. 分子量、形状、颜色

①分子量

很大。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和聚合度有关;

②形状

球形结构,疏松多孔,似海棉;

③颜色

分子量愈大,颜色愈深( HA 分子量大,褐色; FA 分子量小,呈淡黄色)

2. 溶解性与吸收性

①溶解性

FA 、 HA 都溶解于碱, HA 不溶于酸,而 FA 溶解于酸。

②吸收性

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吸水量可达其重量的 500% 。

(二)化学性质

1. 元素组成

C 、 H 、 O 、 N 、 P 、 S 为主

C : N : P : S = 100 : 10 : 1 : 1 ~ 120 : 10 : 1 : 1

含 C 量为 55 ~ 60% ,平均 58% , 100/58 = 1.724

实验测定土壤有机质时,测出含 C 量后× 1.724 即得土壤有机质含量 OM% = C% × 1.724

2. 功能团:含有- COOH 、- OH 及酚羟基等多种功能团,能团的解离导致腐殖酸带电

(三)分子结构特征

分子结构极其复杂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单体中有芳核结构物质,芳核上有多种取代基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 养分较完全

含有植物生长所需各种养分。

N : 80 ~ 97% ,平均 95% ; P : 20 ~ 76% ; S : 38 ~ 94% 为有机态,由有机质提供。

2. 促进养分有效化

OM 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 P 的固定,提高 P 的有效性。

3. 提高土壤保肥性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 , 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 吸附能力大于矿质胶体 , 从而大大提高土壤保肥性。

胶体对阳离子吸附能力比较( cmol/kg )

胶体类型 有机胶体 高岭石 蒙脱石

吸附力 150 ~ 450( 平均 350) 3 ~ 5 80 ~ 100

4. 提高土壤緩冲性

①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团 , 遇 OH - 时 , 电离出 H + 与之作用生成水对碱緩冲 ;

②遇 H +时则由于带负电荷而吸附 H +对酸緩冲 ;

③由于腐殖质胶体带负电荷 , 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 , 对肥料起緩冲作用。

5.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粘结力:砂<有机胶体<粘粒

因此,有机质能改变砂粒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又能改善粘粒的粘重大块结构,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性质。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 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2. 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 DDT 易溶于 HA ;

3. 全球 C 平衡的重要 C 库(含 C 平均为 58% )。

三、其它方面作用

1. 为 M 提供 C 源和 N 源;

2.OM 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3. 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 M 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四、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常作为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1. 大量施用有机肥;

2. 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沃土计划)

目前四川还田秸秆不到 20% ,川中丘陵区不到 10% 。

(1) 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时注意配施速效性化学氮肥。

(2) 过腹还田

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蓄牧业。

第四章 土壤生物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和功能。

土壤生物活性 (biological activity) 和肥力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壤生物有关。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 (soil formation) 和发育过程 (development process) 中起主导作用 (the leading effects) 。也是评价土壤质量 (soil quality) 和健康状况 (health level) 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章重点阐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第一节 土壤生物多样性

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

(一)后生动物 (metazoa)

后生动物由小的土居性的多细胞动物,主要包括线虫、蠕虫、蚯蚓、蛞蝓、蜗牛、千足虫、蜈蚣、轮虫、蚂蚁、螨、环节动物、蜘蛛和昆虫等混合组成。

(二)原生动物 (protozoa)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真核生物,简称原虫。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有:①调节细菌数量;②增进某些土壤的生物活性;③参与土壤植物残体的分解。

(三)微生物 (microbe)

土壤中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

1 公斤土壤可含 5 亿个细菌, 100 亿个放线菌和近 10 亿个真菌, 5 亿个微小动物。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一)原核微生物 (procaryotes)

1 、古细菌 (archaea)

2 、细菌 (bacteria)

( 1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

( 2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

( 3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

( 4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

( 5 )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 )

( 6 )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

3 、放线菌 (actinomyces)

4 、蓝细菌( Cyanobacterium )是光合微生物,行光能无机营养,过去称为蓝(绿)藻,由于原核特征现改称为蓝细菌,与真核藻类区分开来。

5 、粘细菌 (myxomycota)

(二)真核微生物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1 、真菌 (eumycota)

2 、藻类 (alga)

3 、地衣 (lichens)

(三)非细胞型生物即分子生物 — 病毒 (virus)

三、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

(一)化能有机营养 (chemoorganotrophy) 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又称为化能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二)化能无机营养 (chemolithotrophy) 型

化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化能自养型,以 CO 2 作为碳源,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

(三)光能有机营养 (photoorganotrophy) 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但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 CO 2 ,并合成细胞物质。

(四)光能无机营养 (photolithotrophy) 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供氢体以还原 CO 2 , 合成细胞物质。

四、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

(一)好氧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土壤中大多数细菌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硝酸化细菌、硫化细菌等以及霉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属好氧性微生物。

(二)厌氧性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厌氧性微生物如梭菌、产甲烷细菌和脱硫弧菌等,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进行不需氧的呼吸过程,基质的氧化不彻底,产生一些比基质更为还原的终产物,释放的能量也少。

(三)兼厌氧性微生物兼性呼吸

兼厌氧性微生物能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生长发育,但在两种环境中呼吸产物不同。典型的例子就是酵母菌和大肠杆菌。

第二节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超出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

水是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水分对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决定它的含量,更重要决定水的有效性。水分的微生物有效性,用水的活度( a )表示。

三、 pH

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宜的 pH 值为 6.5 ~ 7.5 ,在 pH4.0 ~ 10.0 也可以生长。

四、氧气和 Eh 值

通气状况或氧化还原电位( Eh 值)的高低对微生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因此,结构良好、通气的旱作土壤中有较丰富的好氧性微生物生长发育。

五、生物因素

1 、土壤中微生物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土居性 ( 土生土长的 ) 和客居性 ( 外来的 ) 两种类型。

2 、土居性微生物 (edaphon) 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土壤环境变恶劣时,能存活下来,环境好转时又重新繁殖。

六、土壤管理措施

(一)土壤耕作 (soil tillage)

常规耕作、覆盖减耕和免耕 (zero tillage) 等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二)杀生剂和其他化学制剂 (chemicals)

大田施用的除草剂 (herbicide) 和叶面杀虫剂 (insecticide) 的剂量很少会使土壤达到足以直接伤害土壤微生物。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不同土壤微生物总数,呈如下变化趋势: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在土壤的不同层次中,由于水分、养分、通气、温度、 pH 等因素的差异及不同微生物的特异性,致使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不均。

一般来说,表土层微生物数量最多,随层次加深,数量减少。

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各种团聚体 (cluster) 是微生物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环境。团聚体内外的条件不同,微生物的分布也不一样。

四、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合

(一)根圈微生物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二)菌根 (mycorrhiza)

(三)共生固氮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四)联合固氮 (associative nitrogen fixation)

第四节 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一、土壤酶

( 一 ) 土壤酶种类和功能 P61-63

( 二 ) 酶在土壤中存在状态及特性

( 三 ) 环境条件对土壤酶活性 (soil enzyme activity) 的影响

1 、土壤物理性质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的影响

2 、土壤化学性质 (soil chemical property) 的影响

3 、耕作管理的影响

二、生物活性物质

植物激素 (phytohormone)

植物毒素 (phytotoxicant)

维生素和氨基酸 (vitamin and amion acid)

多糖 (polysaccharide)

第五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密度、容重、孔隙度与三相组成,土壤机械组成与质地分类,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与利用改良;土壤结构的概念及类型,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其肥力意义。

第一节 土壤三相组成

土壤固、液、气三相容积比,反映土壤水、气关系。

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

(一)土壤密度

1. 概念

单位容积固体土粒 ( 不包括粒间孔隙 ) 的质量。 (g/cm 3 )

2. 影响土壤密度的因素

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土壤密度一般取平均值 2.65g/cm 3 。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 4 ℃时纯水密度之比。一般取 2.65 。

(二)土壤容重

1. 概念

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体 ( 含粒间孔隙 ) 的重量。( g/cm 3 )

2. 土壤容重作用

(1) 计算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 1 -容重 / 比重)× 100%

(2) 计算工程土方量

土壤重量 = 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3) 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

设耕层厚度 0.2m ,容重 1.3t/m 3 ,有机质含量 15g/kg=0.015t/t ,全氮量 0.75g/kg=0.00075t/t 。

1hm 2 ( 10 4 m 2 ) 0.2m 土层计:

土壤 =10000 × 0.2 × 1.3=2600t

有机质储量 =2600 × 0.015=39.0t

全氮储量 =2600 × 0.00075=1.95t

(4) 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设土层厚度 1m ,土壤含水量 25% ,容重为 1.3 t/m 3 。

1hm 2 的 1m 土层储水量 =10000m 2 × 1m×1.3 t/m3 × 25%=3250m 3 /hm 2 = 325mm

3. 浸水容重

反映土壤在浸水条件下的结构状态和紧实度。

4. 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紧实度等,主要通过影响孔隙而影响容重。

二、土壤三相和孔度

1. 土壤孔度

土壤全部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水和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2. 土壤三相组成及孔度计算

总孔度= (1 -容重 / 比重 ) × 100%

固相= ( 容重 / 比重 ) × 100%

液相= ( 水分重量百分率×容重 ) × 100%

气相= ( 总孔度-液相 ) × 100%

土壤三相比=固相 : 液相 : 气相

3. 土壤三相组成的适宜范围

多数旱地作物适宜的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为: 0.5 ∶ 0.25 ~ 0.3 ∶ 0.15 ~ 0.25

第二节 土壤质地

一、土粒和粒级

1. 土粒:

土壤颗粒 —— 土粒,通常专指矿物颗粒。

土粒大小以粒径为标准,土粒形状大多不是球形,只能用当量粒径(即与其静水沉降速度相同的圆球直径)代替之。 土壤< 1mm( 卡氏制 ) 或< 2mm 部分 ( 国际制、美国制 )

2. 土粒的大小划分 — 粒级:分级标准: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基制 及中国制。

二、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一)矿物组成

(1) 砂粒以原生矿物为主,最多的是石英;

(2) 粉粒除原生矿物外 , 还有一些风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

(3) 粘粒则以次生矿物为主。

(二)化学组成

(1) 随粒径由大到小, SiO 2 含量由多到少;

(2) R 2 O 3 ( 即 Fe 2 O 3 与 Al 2 O 3 的总称 ) 与 SiO 2 相反,随粒径由大到小, R 2 O 3 含量由少到多;

(3) CaO 、 MgO 、 P 2 O 5 、 K 2 O 随土粒由大到小,含量增加。

(三)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

土粒由大到小,保水能力增加,但通透性降低。随着土粒由大到小 , 土壤湿胀性和可塑性增加,对耕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

1.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又称土壤颗粒组成。

2. 土壤质地概念

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 。

划分土壤质地的目的在于认识土壤的特性并合理利用土壤和改良土壤。

3 、土壤质地分类制

( 1 )国际制

① 根据粘粒含量将质地分为三类即:

粘粒含量小于 15% 为砂土类、壤土类;

粘粒含量 15%—25% 为粘壤土类;

粘粒含量大于 25% 为粘土类。

②根据粉砂粒含量,凡粉砂粒含量大于 45% 的,在质地名称前冠 ― 粉砂质 ‖ 。

③ 根据砂粒含量,凡砂粒含量大于 55% 的,在质地名称前冠 ― 砂质 ‖ 。

( 2 )美国制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表示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在图中查出其点位再分别对应其底边作平行线,三条平行线的交点即为该土壤的质地。

( 3 )卡庆斯基制: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物理性粘粒含量,将土壤分为三大质地类型九种质地,通过查表 4-6 确定。

②根据砂粒(砂质)、粗粉粒(粗粉质)、中细粉粒(粉质)、粘粒含量(粘质),进一步划分质地,确定质地详细名称。

第二优势粒级+第一优势粒级+质地名称

③根据石砾含量,查下表,冠在质地详细名称之前。

大于 1 毫米的石砾含量 % 石质程度

<0.5 非石质土

0.5—5.0 轻石质土

5.0—10.0 中石质土

>10.0 重石质土

川农大农场几种类型土壤的颗粒组成及详细质地命名(卡氏制)

土壤名称 颗粒组成( % ) 质地名称

物理性粘粒 砂粒 粗粉粒 中细粉粒 粘粒 石砾

白鳝泥(苹果园) 62.4 10.9 26.7 28.8 33.6 0 粉粘质轻粘土

黄泥小土 ( 张家坪 ) 43.8 38.2 18.0 31.0 12.8 0 粉砂质中壤土

白鳝泥(张家坪) 49.5 24.2 26.3 31.3 18.2 0 粉质重壤土

半泥砂(沙湾) 38.0 29.0 33.0 18.0 20.0 0 粗粉质中壤土

石骨子土 ( 老板山 ) 31.0 56.4 12.6 19.2 11.8 30 重石质粉砂质中壤土

注:详细质地名称命名时,若优势粒级为粗粉粒和中细粉粒,则以第一优势粒级冠在质地名称前,不再加第二优势粒级,如举例中的川农张家坪白鳝泥。若优势粒级为砂粒和粗粉粒,也以第一优势粒级冠在质地名称前,不再加第二优势粒级,如举例中的半泥砂土。

(4) 中国制: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和粘土 4 组共 22 种质地。

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改良

(一)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1. 砂质土类

( 1 )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 2 )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 3 )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 4 )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 5 )耕性

松散易耕。

2. 粘质土类

( 1 )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 , 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 2 )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 3 )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 4 )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 5 )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3. 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二)土壤质地层次组合

1. 粘盖砂 不良组合

2. 砂盖粘 优良组合

(三)土壤质地改良

1. 客土法

客土是质地改良中通常采用的方法。粘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粘改良,由于粘或砂是搬运来的,故称 ― 客土 ‖ 。

2. 改良土壤结构

改良土壤结构是改善土壤不良质地状况的有效方法。土壤中各级土粒如果不是分散存在而是形成团聚体,可从根本上改善分散砂粒形成的砂质土或分散粘粒形成的粘质土的特性,协调土壤中水气状况,使肥力提高。改良土壤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大量施用有机肥,通过有机质胶结作用,便使土粒团聚。

第三节 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体

(一)土壤结构体概念

1. 土壤结构性

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称为土壤结构性。

2. 土壤结构体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等)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称为土壤结构体。

(二)土壤结构体种类 (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

1. 块状结构 (cloddy structrue)

立方体型,即结构体的纵轴和横轴大体相等,边面不明显,内部紧实。熟化度较低的表层土壤或缺乏有机质而粘重的底土多为块状结构。根据其大小可进一步划分为:大块状结构,直径大于 10cm ;小块状结构直径 5 ~ 10cm 。 形状与块状相似,但较块状结构小,略呈圆形,表面不平的称为团块状。按其大小进一步划分为:大团块结构,直径 5 ~ 3cm ;团块状结构,直径 3 ~ 1cm ;小团块状结构,直径小于 1cm 。

2. 核状结构 (nutty structure)

立方体型,边面明显的多棱角碎块,内部紧实,泡水后不易散碎。在粘重的心土层或由氢氧化铁胶结土粒后形成核状结构。根据其大小进一步划分为:大核状,直径大于 1cm ;核状,直径 7 ~ 10mm ;小核状, 5 ~ 7mm 。

3. 柱状 (columnar structure)

侧面,横断面形状不规则。柱状结构是碱化土壤的标志特征,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底土出现。根据横断面的直径进一步划分为:大柱状结构,大于 5cm ;柱状结构, 3 ~ 5cm ;小柱状结构,小于 3cm 。

4. 棱柱状结构 (primatic structure)

形状同柱状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棱角尖锐明显,横断面略呈三角形。粘重土壤的底土,由于干湿交替频繁形成棱柱状结构。根据横断面的直径进一步划分为:大棱柱状结构,大于 5cm ;棱柱状结构, 3 ~ 5cm ;小棱柱状结构,小于 3cm 。

5. 片状、板状结构 (platy structure)

横轴远大于纵轴,呈扁平状结构体。在雨后土壤表面结壳或老耕作土壤的犁底层多形成这种结构体。根据其厚度划分,大于 3mm 者为板状,小于 3mm 者为片状。

6. 团粒状结构 (granular structure)

近似于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称团粒结构,是含有机质丰富肥沃土壤的标志特征。团粒结构的大小一般为 0.25 ~ 10mm ,小于 0.25mm 者称微团粒,水稻土中多为微团粒结构。

二、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形成结构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粒在自身的粘结、凝聚或和外物胶结作用下粘聚形成次生复粒(微团聚体)或致密土体;第二阶段是团聚体进一步粘结形成结构体或致密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破碎成型。

1. 土粒的粘聚

( 1 )阳离子的凝聚作用

土壤胶粒通常带有负电荷,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在阳离子作用下,发生相互凝聚。

阳离子凝聚能力的大小与阳离子的价数有关,通常是高价离子凝聚能力大于低价离子。同价离子的凝聚能力取决于离子的水化半径,水化半径大的离子与胶粒表面的距离大,凝聚能力弱,反之则较强。根据阳离子的凝聚能力可排列成以下顺序:

Fe 3+ >Al 3+ >Ca 2+ >Mg 2+ >H + >NH 4 + K + >Na +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通过施用石灰或石膏(用于碱性土),利用 Ca 2+ 的作用促进土粒凝聚。

增加介质中电解质浓度也可促进胶粒凝聚。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采用排水晒田、晒垄、冻垄等措施,提高土壤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促进土壤胶粒凝聚。

( 2 )水膜的粘结作用

土粒在水膜的作用下,粘结在一起形成土团。在土粒接触处形成弯月面,由于弯月面内侧的负压,把相邻的土粒团聚在一起。但必须指出,水膜粘结作用形成的土团是没有水稳性的,水分增多,会造成土粒分散。

( 3 )胶结作用

土壤中很多物质都具有胶结作用,使土壤形成结构。胶结物质主要有:

①简单的无机胶体

土壤中的 Fe 2 O 3 ·xH 2 0 、 Al 2 O 3 ·Y H 2 0 、 SiO 2 ·Z H 2 0 等,常以胶膜形态包被在一起。由于凝胶的不可逆性,由此形成的结构体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水稳性。但这样形成的结构,往往是致密紧实的结构体,如核状结构,对协调水肥的能力极差。

②粘粒

粘粒具有巨大的表面积,粘结力很强,同时可通过带正电和带负电边面的静电引力使其团聚。

③ 有机质

土壤中的腐殖质、多醣类、蛋白质、木质素以及许多微生物的分泌物和菌丝均有团聚作用。其中以腐殖质,特别是胡敏酸的胶结作用,对结构形成的作用较大。

2. 土壤结构的成型

在上述土粒互相粘聚的基础上,或在有机质的作用下进一步团聚,通过多级团聚形成团粒结构;或者在致密土体的基础上,再通过外力作用下破碎成型。这些外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干湿交替作用

土壤具有湿胀干缩的性能,而各组成部分的湿胀干缩程度又有差异,如蒙脱石类的膨胀收缩性强,而水云母类和高岭石类的膨胀收缩性则较弱。当干湿交替时,由于胀缩性的差异使土体产生不等的变形而依脆弱线开裂成小块。在土体吸水时还由于孔隙中闭蓄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力,使土体破碎。土块越干,骤然灌水湿润,这种作用愈明显,有如 ― 爆破 ‖ 一样。促使土体破碎形成结构。

( 2 )冻融交替作用

水分结冰时体积膨胀增大约 9% ,对周围的土体产生压力而使土壤崩裂。不同孔径大小的孔隙内,水分的冰点有差异。孔径愈小,结冰的温度愈低。这样会造成膨胀压力的差异使土体产生裂痕,一旦融化,土壤就会沿裂痕酥散。

(3) 生物的作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可使土体破碎形成结构。具有垂直主根的豆科植物和具有强大须根的禾本科配合种植,效果则更好。此外土壤中的蚯蚓、昆虫、蚁类等对土壤结构形成均有一定作用。

(4) 土壤耕作

通过合理耕作,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土体破碎形成结构。同时耕作使土肥相融、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三、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团粒结构是疏松的小土团,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 小水库

团粒结构的小水库作用主要表现为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雨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这是由于天旱时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 小肥料库

团粒结构的小肥料库作用是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这是供应养分的物质基础。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 空气走廊

空气走廊作用是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

四、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

1. 大量施用有机肥;

2. 实行合理耕作;

3. 施用石膏或石灰;

4. 施用结构改良剂

第四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性与孔度

土壤总孔度、大小孔隙分配、孔隙在土体中分布。

(一)土壤总孔度和孔隙比

1. 总孔度

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

2. 孔隙比

(二)土壤孔度分级

1. 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隙直径称为当量孔径。

T=3/D

D 为孔隙直径(毫米)。 T 为水吸力,可理解为土壤对水的吸力,单为厘米或百帕( hpa )

2. 孔度分级

(1) 非活性孔隙 : 又称无效孔隙,孔径 <0.002mm ( <0.0002mm )。

水分水吸力 T=3/0.002=1500 百帕,土壤对水的吸力很强,水分对植物基本无效。

(2) 毛管孔隙

孔径 0.02(0.06)—0.002(0.0002)mm 。

水分水吸力在 T=3/0.06=50 百帕至 T=3/0.002=1500 百帕之间,对植物是有效的,而且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都可在其中生长和活动。

(3) 通气孔隙

孔径> 0.02(0.06)mm ,透水通气,通常有空气存在其中,同时植物根毛、根系和微生物均可在通气孔隙中活动。

二、团粒结构的多级孔度模型

1. 初级团聚体(复粒):孔度 24.5% ~ 47.7%

2. 次级团聚体(微团粒):孔度 43%( 最紧 )——60%( 中间 )——72%( 最松 )

3. 多级团聚体(团粒):三、四级团聚体

三、土体构造

1. 耕层构造

耕层三相比和上下层紧实状况,人为耕作活动创造对生产有利的耕层构造。

2. 质地剖面

剖面质地层次组合情况。

( 1 )上砂下粘(上松下紧)

( 2 )上粘下砂(上紧下松)

( 3 )砂夹粘或粘夹砂(夹层型)

( 4 )特殊夹层型 红壤铁结核层和铁盘层

( 5 )均一的砂土型或粘土型(松散型或紧实型)

3. 结构剖面:与质地剖面关系密切。

耕层结构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心土、底土结构主要是自然过程的产物,改良难度大。

( 1 )淹育层( A 层)

( 2 )渗育层( P 层)

( 3 )潴育层( W 层)

( 4 )潜育层( G 层)

4. 孔度剖面:主要决定于质地剖面和结构剖面。

作物适宜的土壤孔度剖面:上虚下实。

耕层上部 (0 ~ 15cm), 总孔度 50 ~ 56%, 通气孔度 10 ~ 15%

耕层下部 (15 ~ 30cm), 总孔度 50% 左右 , 通气孔度 10% 左右

南京土壤所研究表明:高产水稻田种麦(旱作)期间,耕层总孔度 55% 以上。在田间持水量时,通气孔度 8%

第六章 土壤水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分的来源和类型,水分的有效性与水分测定、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运动状况。土壤空气与热状况以及水、气、热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一节 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

土壤能保持水分是由于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以及毛管孔隙的毛管力。根据水分被土壤保持的力,将水分划为不同类型。

1. 吸湿水

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特点:

吸附力很强,对水汽分子的吸附可达 31 至 10000 个大气压,因而水的密度增大,可达 1.5g/cm 3 ,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是在 105 ° C ~ 110 ° C 条件下烘干除去。对植物无效。

只含有吸湿水的土壤称为风干土;除去吸湿水的绝对干土称为烘干土。

风干土重

烘干土重 = ———————

1+ 吸湿水 %

风干土重 = 烘干土重×( 1+ 吸湿水 % )

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的影响,粘质土吸附力强,保持的吸湿水多,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

吸湿水含量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也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

2 、膜状水

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

特点

保持的力较吸湿水低, 6.25 ~ 31 大气压,水的密度较吸湿水小,仍粘滞而无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的地方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速度仅 0.2 ~ 0.4 毫米 / 小时。膜状水对植物有效性低,部分有效。

3. 毛管水

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又分为两类:

①毛管上升水

与地下水有联系,随毛管上升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②毛管悬着水

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象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毛管悬着水。

4. 重力水

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主要存在于通气孔隙中。

(二)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中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随土壤性质而定,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故称水分常数。

1. 吸湿系数

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

吸湿水的含量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因此测定吸湿系数是在空气相对湿度 98%( 或 99%) 条件下,让土壤充分吸湿 ( 通常为一周时间 ) ,达到稳定后在 105 ° C ~ 110 ° C 条件下烘干测定得到吸湿系数。

土壤质地愈粘重,吸湿系数愈大。

土 壤 紫色土 黄 壤 潮 土 砂 土

质 地 粘 土 重 壤 中 壤 砂 土

吸湿系数( % ) 7.53 4.11 2.52 0.8

2. 凋萎系数

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土壤凋萎系数的大小,通常用吸湿系数的 1.5 ~ 2.0 倍来衡量。质地愈粘重,凋萎系数愈大。

3. 田间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计算土壤灌溉水量时以田间持水量为指标,既节约用水,又避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作为重力水下渗后抬高地下水位。

4. 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受地下水压的影响,因此毛管持水量通常大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依据。

5. 饱和持水量

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

(三)土壤水的有效性

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有效水的范围是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的水分。

二、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

1. 重量百分数 ( 水 w %)

土壤样品水分重量( Mw )占干重( M 5 )的百分数。

Mw

水 w %= — × 100

M s

计算土壤含水量时,是以干土重为计算基础,这样才能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

2. 容积百分数 ( 水 v %)

土壤所含水分的容积总量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容积百分数是根据土壤容重计算出来的,即:

水 v%= 水 w% ×土壤容重

根据水分的容积百分数可算出土壤中空气含量并进而算出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

3. 水层厚度(水 mm )

即在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水分的厚度毫米数。计算公式为:水 mm= 水 v% ×土层厚度

用水层厚度(水 mm )来表示土壤含水量的优点在于与气象资料和作物耗水量所用的水分表示方法一致,便于互相比较和互相换算。

例:容重为 1.2 克 / 立方厘米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 10% ,田间持水量为 30% ,降雨 10mm ,若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田间持水量?

解:先将土壤含水量水 w% 换算为水 v%

初始含水量 水 v%=10% × 1.2=12%

田间持水量 水 v%=30% × 1.2=36%

因水 mm= 水 v% ×土层厚度

故土层厚度 = 水 mm/ 水 v%=10/(0.36-0.12) =41.7 ( mm )

4. 水贮量 ( 方 / 亩 )

1 亩地土壤水贮量 ( 方 / 亩 ) 的计算公式为:

方 / 亩 =2/3 水 mm

公式来源为:方 / 亩 = 水 mm × 1/1000 × 10000/15=2/3 水 mm

这种水分表示方法的作用在于与灌溉水量的表示方法一致,便于计算库容和灌水量。

例:一容重为 1 克 / 立方厘米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 12% ,田间持水量为 30% ,要使 30 厘米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的 80% ,需灌水多少(方 / 亩)?

解:田间持水量的 80% 为: 30% × 80%=24%

30 厘米土层含水达田间持水量 80% 时

水 mm= ( 0.24-0.12 )× 1 × 300=36(mm)

2/3 × 36=24( 方 / 亩 )

5. 相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是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某种水分常数的百分数。一般是以田间持水量为基数,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为相对含水量。

通常相对含水量的 60% 至 80% ,是适宜一般农作物以及微生物活动的水分条件。

三、水分含量的测定

1. 经典烘干法

在 105 ~ 110 ℃条件下,烘至恒重,为烘干土重,以此为基础计算水分重(蒸发损失量)的百分比( % )。 此法费事,不便定位测定。改进快速法 ——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烘干法、酒精烧失法等。

2. 中子法

简便、较精确。但只能用于较深土层水分测定,不能用于土表薄层土。有机质中的氢也会影响 H 2 O 的测定结果。

3.TDR 法(时域反射仪法)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

1. 土水势

土壤水的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自由能的差值称为土水势。标准状态水是指:纯水,即无溶质;自由水,即无束缚力; 1 个大气压;一定高度和温度。以标准状态水的自由能为零,土壤水的自由能与其比较的差值一般为负值。差值大,表明水不活跃,能量低;差值小,表明土壤水与自由水接近,活跃,能量高。

2. 土水势分势

使土壤水的自由能发生变化的各种力,就构成了土水势的分势,主要有:

①基模势Ψ m

基模势也称基质势,是由土粒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在土壤水不饱和的情况下,非盐碱化土壤的土水势以基模势为主。

②溶质势Ψ s

溶质势又称渗透势,是由溶质对水的吸附所产生的。土壤水不是纯水,其中有溶质,而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与溶质之间可产生静电吸附,产生溶质势。

③重力势Ψ g

由重力作用产生的水势。如果土壤水在参照面之上,则重力势为正,反之,重力势为负。

④压力势Ψ p

标准状态水的压力为 1 个大气压,但在土壤中的水所受到的压力,在局部地方就不一定为 1 个大气压。

如果土壤中有水柱或水层,就有一定的静水压;悬浮于水中的物质也会产生一定的荷载压。若存在上述状况则Ψ p 为正值。

土水势是这些分势的总和,即Ψ t= Ψ m+ Ψ s+ Ψ g+ Ψ p

二、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承受一定吸附力情况下的能态,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土壤对水的吸力。

水吸力只相当于土水势的基膜势和溶质势,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基膜势和溶质势一般为负值,使用不方便,故将其取为正数,定义为吸力( S ),分别称为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 在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中,不考虑ψ s ,故一般所说的水吸力是指基质吸力,其值与ψ m 相等,符号相反。溶质吸力只在根系吸水(有半透膜存在)时才表现出来。

三、水分能量的表示方法

土水势或水吸力的表示方法,以使用水柱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最简便,最易理解。

pF :水柱高度厘米数的对数。

1 大气压 (atm)=1033cm 水柱 =p F 3.0 ≈ 1bar=1000mbar

标准压力单位为帕 (Pa) ,常用百帕 (hPa), 兆帕 (MPa=10 6 Pa)=10bar

1 Pa=1.02 × 10 -2 cm 水柱, 1bar=1020cm 水柱 1bar=1020cm 水柱 =10 5 Pa=10 3 hPa=10 -1 MPa

1mbar=1hPa=1.02cm 水柱

四、土水势的测定方法

①张力计,又名负压计或湿度计,测定水不饱和土壤的基质势或基质吸力。张力计适用范围 800/850hPa 以下,超过此范围,就有空气进入陶土管而失效。

旱地作物可吸水的吸力范围多在 1000hPa 以下,故张力计有一定实用价值。

②压力膜法:根据土壤在不同压力下排水的原理测定,可测水吸力 1~20bar 。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土壤水的能量指标(水吸力)与数量指标(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其水吸力增大,基质势降低,植物根系吸水难度增大,水分有效性降低。土壤水吸力( S )与含水量 的经验公式:

S= a θ b 或 S=a( θ / θ s ) b

S=A (θ s - θ) n / θ m

式中: S—— 水吸力( P a );θ —— 含水量( % );θ s —— 饱和含水量( % ), a 、 b 、 A 、 n 、 m 为相应的经验常数。

(一)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因素

1. 土壤质地

假定土壤水吸力为 300cm (水柱高),各种质地的对应土壤的含水量(容积 % )约为:细砂土 8% ,砂壤土 15% ,壤土 34% ,粘土 42% 。

2. 土壤结构和紧实度(容重)

在同一吸力值下,容重愈大的土壤,含水量愈高。

3. 温度

影响水的粘滞性和表面张力。土温升高,水的基质势增大,有效性提高。

4. 水分滞后现象

土壤吸湿(水)过程中,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的速度较快。土壤脱湿 ( 水 ) 过程中,水吸力随含水量减少而增大的速度较慢。同一土壤的两种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砂质土的滞后现象比粘质土更明显。

(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应用

1. 用于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之间的换算

不同土壤的水吸力相同,水分有效性相同,但含水量不同,因而有效水的数量不同。

2. 用于各级孔径、孔隙及其容积( V , % )的计算

D=3/T

3. 计算水容量(又称比水容)

指水吸力变化 1 个单位土壤吸入或释出的水量 (ml/bar·g) ,即水分特征曲线的斜率( d θ /ds ),可作为土壤供水能力的指标。

第三节 土壤水的运动

第一阶段是在下渗过程中被土粒和毛管吸收,直到饱和为止,这一阶段叫渗吸,实际上是水分的不饱和流动;此后如果水分继续增加,水分将向下渗透补充地下水,这一阶段叫渗透(渗漏),即土壤水的饱和流动。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可用达西定律来表示:

q=-kdh/dx

式中 q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水的容积,可理解为速度。

dh/dx 水压梯度

k 导水率,即单位压力梯度下水的流量;

- 负号表示水流方向,因水流由 0 → x , dx=0-x 为负,前面加 ―-‖ 则正。

一、土壤水的饱和流动

饱和流的推动力是重力和静水压力。

饱和流中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垂直向下的饱和流,发生在雨后或稻田灌水以后。

二是水平饱和流,如发生在灌溉渠道两侧的侧渗,水库的侧渗,或在不透水层上的水分沿倾斜面的流动等水平饱和流。 三是垂直向上的饱和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或因不合理灌溉抬高了地下水位,就会引起垂直向上的饱和流,这是造成土壤返盐的重要原因。

饱和导水率 k 是单位水压梯度下的流量。 k 主要受孔径大小的影响。

影响孔径大小的因素一是质地;二是结构;三是土壤吸附的阳离子种类。

在生产中要求土壤保持适当的饱和导水率。若 k 值过小,造成透水通气差,还原有害物质易在土壤中积累,易造成地表径流。若 k 值过大则造成漏水漏肥现象。

二、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

土壤水不饱和时,推动其流动的力主要是基模势梯度,也有一定的重力作用。不饱流的流量仍用达西定律反映。与饱和流比较,不饱和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饱和流推动力( h )包括基模势和重力势;二是不饱和流的 k 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量,受含水量的影响。含水量高,水势高则 k 值大,含水量低,水势低则 k 值小。同时 k 值受土壤中水分存在状态的影响。若水分是连续的,则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 k 值逐渐降低;若水分是不连续的,则 k 值随着含水量降低后急剧下降。

不饱和流在土壤中具体的流动方向就是由水膜厚的地方向水膜薄的地方移动;由曲率半径大的孔隙向曲率半径小的孔隙移动;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移动。

三、土壤中的水汽运动

1. 水汽运动的方式

土壤中水汽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扩散,即由水汽压高的地方向水汽压低的地方扩散移动。

土壤水汽的扩散系数低于大气 。

2. 影响水汽压梯度的因素

水汽压梯度是水汽运动的主要推动力,它受土水势和温度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又以温度的影响为主。

温度引起的水汽压变化,使白天水汽由温度较高的表层向底层移动,有利于防止蒸发;夜晚则由温度较高的底层向表层移动,有利于土壤回润。

四、土面蒸发

1. 土面蒸发的条件

(1) 有足够热量达到地面满足水的汽化热;

(2) 水汽从地面移走。例如风、乱流的作用,将土面的水汽带走;

(3) 土壤水传导至地面。当地表由于蒸发损失水分以后,能得到下层水分的供应,则蒸发可以持续进行。

2. 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

(1) 大气蒸发力控制(蒸发率不变)阶段

这一阶段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大气蒸发力,包括太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风力等。要求土壤的导水率大于蒸发力,则蒸发损失的水分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蒸发率不变。这一阶段蒸发损失的水分多。但若大气蒸发力很强,蒸发率大,土壤含水量降低得快,不能长久维持蒸发失水与导水补给的平衡,则此阶段维持的时间短;反之,若蒸发率小,则此阶段维持的时间长。

(2) 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土壤导水率,发生的条件是土壤水分流向土表的流量小于大气蒸发力,因而只能导来多少水,才能蒸发多少水,蒸发量降低。随着蒸发失水使土壤含水量减小,导水率越来越低,蒸发量也随之降低。 ( 3) 扩散控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土壤蒸发失水,土壤表层变干,导水率几乎降为零,水分不能以液态运行到地表,而是在干土层下先汽化为水汽,再散发到大气中,这一阶段蒸发量减小。

五、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

雨水、灌水进入土壤的两个阶段:入渗和再分布。

1. 入渗阶段

土壤供水期间的渗吸和渗透过程,一般是地面供水,水自上而下垂直运动。

( 1 )渗吸 —— 土壤吸水,直至毛管孔隙水饱和,入渗速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当供水强度小时 ( 喷灌、滴灌、小雨等 ) ,入渗速度主要取决于供水。

当供水强度大时 ( 大水漫灌、大暴雨 ) ,入渗速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入渗能力。

入渗能力又取决于土壤的干湿度和孔隙状况 ( 与质地、结构、紧实度有关 ) 。

干燥的粗质土和结构良好的土壤的入渗能力强,反之则弱。

入渗能力是决定地表径流的土壤因素,以入渗速率表示, mm/h , cm/d 。

( 2 )渗透 —— 水分通过大孔隙下渗

饱和水流,速度恒定 —— 最后入渗速率,反映土壤的渗水能力,称渗透系数。

地面供水期,土壤入渗水自上而下形成饱和层→延伸层→湿润层(毛管水)及湿润前锋

2. 土壤水的再分布

地面停止供水,入渗终止。土壤入渗水在重力、吸力梯度和温度梯度的作用下继续运动,称为土壤水的再分布。

土壤水的再分布,对研究植物从不同深度土层吸水有较大意义。某一土层水的损失,不完全是植物吸水所致,还与上、下层水的再分布有关。

六、田间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 (SPAC)

(1) 土壤水来源 ( 收入 )

降水 (P) ,灌水 (I) ,地表径流 (R) 上行水 (U)

(2) 土壤损失 ( 支出 )

土面蒸发 (E) ,叶面蒸腾 (T) ,冠层截留 (In) ,下渗水 (D)

以△ W 表示计算时段初、末土体储水量之差,土壤水分平衡表达式如下:

△ W= ( P+I+U ) ? ( E+T+R+In+D )

蒸发和蒸腾合称蒸散( ET )。

地区水量平衡:收入 — 降水,支出 — 地面径流和蒸散,即 P=R+ET

岷江上游流域年降水量 850mm, 径流量 ( 深度 )657mm, 蒸散量 193mm ,径流系数 R/P=657/850=0.77 。青衣江流域年降水量 1667mm ,径流深 1326mm ,径流系数 0.80 。

七、土壤水的调节

1. 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 1 )河谷平原坝区

建立以引水为主和能灌溉能排的农田水利系统,旱涝兼治。渗漏过快的 ― 漏水田 ‖ ,因土种植或创造犁底层,维持适宜的渗漏量 10 ~ 15mm/d( 日本 15 ~ 25mm/d) 。下湿田,水旱轮作。旱季土壤湿害,结合区域排水,搞好田间排水,开 ― 三沟 ‖— 背沟、十字沟和厢沟,以及环山排洪沟。

( 2 )丘陵山区

建设集雨蓄水工程,拦洪保土蓄水,旱洪兼治。

沉沙函、蓄水池、积肥池(山茅坑) ― 三池 ‖ 配套。

2. 开发土壤蓄水功能,有效拦蓄雨水,开源节流

( 1 )截留雨水径流,蓄水于土,以蓄调用

工程措施 — 坡改梯 ( 增加入渗量 ) 、薄改厚 ( 增加贮水量 ) ,熟化土壤,改良结构 ( 增加田间持水量 ) ,增大土壤接纳积蓄雨水能力。

农耕措施 — 坡地等高耕作,沟、垄间套种植。

冬水田、下湿田 —— 半旱式水稻栽培,半旱式 ( 水厢 ) 小麦等。

( 2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人工覆盖(地膜、秸秆),植被覆盖(根不离土,土不离根),免耕,中耕松土,保水剂应用等。

3. 发展节水灌溉

智能化灌溉 — 灌水期(土壤临界含水量)、灌水定额(土壤蓄水能力)和灌水周期。节水灌溉技术 —— 管道灌、喷灌、滴灌等。

4. 增加土壤有效水数量

提高田间持水量,降低凋萎系数。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增加孔隙度,减少无效孔隙,提高土温。

第四节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

一、溶质的对流运移

对流:是指土壤溶质随土壤水分运动而运移的过程。

溶质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单位横截面积的溶质质量,通过对流运移的称溶质的对流通量。

二、溶质的分子扩散

溶质的分子扩散是由于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即布朗运动引起的,其趋势是溶质由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运移,以求最后达到浓度的均匀。

三、溶质的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溶质在随水流动过程中逐渐分散并占有越来越大的渗流区域范围的运移现象。

四、溶质的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与机械弥散综合,称为水动力弥散。

当土壤中的水流速度相当大时,机械弥散的作用会大大超过分子扩散作用,以致水动力弥散中只需考虑机械弥散作用;反之,当土壤溶液静止时,则机械弥散完全不起作用而只须考虑溶质的分子扩散了。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空气、热量的来源、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区别、土壤热性质、土壤空气与热状况以及水、气、热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组成

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主要差别:

1. 土壤空气中的 CO 2 含量高于大气 ;

2. 土壤空气中的 O 2 含量低于大气 ;

3.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二、土壤空气含量

水分和空气均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空气存在于未被水所占据的孔隙内,因此土壤空气含量可由土壤总孔度减去水占孔隙而得到,即:

土壤空气含量(容积百分率) = 总孔度 - 水分含量(容积百分率)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1. 土壤空气与根系

植物根系生长发育要求的氧气来自土壤,若土壤空气中 O 2 的含量小于 9 %或 10 %,根系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O 2 含量低至 5 %以下时,绝大多数作物根系停止发育。 O 2 与 CO 2 在土壤空气中互为消长, O 2 含量减少意味着 CO 2 增多,当 CO 2 含量大于 1 %时,根系发育缓慢,至 5 ~ 20 %,则为致死的含量。土壤空气中的还原性气体,也可使根系受害,如 H 2 S 使水稻产生黑根,导致吸收水肥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2. 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

植物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所需氧气主要由土壤空气提供,缺氧时,葡萄糖酒精发酵,产生酒精,会使种子受害。

3. 土壤空气与微生物活动

土壤空气影响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转化。通气良好有利于有机质矿质化,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根系吸收养分,也需要通气良好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4. 土壤空气状况与作物抗病性

植物感病后,呼吸作用加强,以保持细胞内较高的氧化水平,对病菌分泌的酶和毒素有破坏作用;呼吸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以利于植物形成某些隔离区阻止病斑扩大;伤口呼吸显著增强,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四、土壤空气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关系

大气中痕量温室气体( CO 2 、 CH 4 、 N 2 O 、氯氟烃化合物)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壤是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土壤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因此说土壤是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源。

土壤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消耗,称为汇。

五、土壤空气的运动

1. 土壤空气的对流

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质流。对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压力梯度的产生:

气压变化、温度梯度、土壤表层风力、降水或灌溉等。

土壤对流公式: q v =-(k/ η ) ▽ p

q v — 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

k— 通气孔隙通气率; η — 土壤空气的粘度;

p— 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向)梯度;

负号表示方向。

从公式可见空气对流量随土壤透气率和气压梯度增加而增大。

2. 土壤空气的扩散

在大气和土壤之间 CO 2 和 O 2 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 O 2 ,同时排出 CO 2 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土壤中 CO 2 和 O 2 的扩散过程分气相、液相两部分。

气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

液相扩散: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

两种扩散都可以用费克( Fick )定律表示:

q d = - Ddc/dx

式中:

qd— 扩散通量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 ; dc/dx— 浓度梯度;

D— 在该介质中扩散系数 ( 其量纲为面积 / 时间 )

从公式可见,气体扩散通量 ( qd) 与其扩散系数 ( D) 和浓度梯度 ( dc/dx) 或分压梯度 ( dp/dx) 成正比。 浓度梯度是不易控制因素,所以只有调整扩散系数 D 来控制气体扩散通量。

扩散系数 D 值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性质,主要取决于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 ) 。

D=D 0 ·S·l/le

式中:

D 0 — 自由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S— 未被水分占据的孔隙度; l— 土层厚度;

le— 气体分子扩散通过的实际长度。 l/le 和 S 的值都小于 1 。

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气体在团聚体间的大孔隙间扩散,而团聚体内的小孔隙则较长时间保持或接近水饱和状态,限制团聚体内部的通气性状。所以紧实的大团块,即使周围大孔隙通气良好,在团块内部仍可能是缺氧的。所以通气良好的旱地也会有厌气性的微环境。

六、土壤通气指标

1. 土壤孔隙度

总孔隙度 50 ~ 55% 或 60% ,其中通气孔度要求 8 ~ 10% ,最好 15 ~ 20% 。这样可以使土壤有一定保水能力又可透水通气。

2. 土壤呼吸强度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 CO 2 数量。

土壤呼吸强度不仅可作为土壤通气指标,而且是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3. 土壤透水性

水田土壤适当的透水性可反映土壤透水通气状况。

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二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来源( P122 )

1. 太阳辐射能;

2. 生物热;

3. 地热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

三、土壤热量平衡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Cp ):指单位重量土壤温度升高 1 度所需的热量(卡 / 克 · 度)。

容积热量( Cv ):指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升高 1 度所需的热量(卡 / 立方厘米 · 度)。

Cv=Cp ×土壤容重

二、土壤导热率

单位厚度( 1cm )土层,温差 1 ℃,每秒经单位断面( 1cm 2 )通过的热量卡数,称导热率λ。

水的导热率远大于空气导热率,当土壤含水量低时,由于空气导热率很小,因此土壤导热率小,特别是疏松孔隙多因而空气多的土壤,导热率小。若含水量低但土壤紧实,热量可通过土粒 ( 矿物质 ) 传导,导热率则较大。

第四节 土壤温度

一、土壤温度年变化

升温阶段,一般为 1 月至 7 月, 7 月达最高;

降温阶段,一般是为 7 月至次年 1 月, 1 月达最低。

土层愈深,最高温和最低温达到的时间落后于表层土壤,称为 ― 时滞 ‖ 。温度的变幅也随土层深度而缩小,至 5 ~ 20 米深处,土温年变幅消失。

在升温阶段,表土温度高,底土温度低,热量由表土向底土传导;降温阶段则相反。

二、土温日变化

土表温度最高值出现在 13 ~ 14 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之前。

土温日变幅以表土最大,至 40 ~ 100cm 深处变化幅度小甚至消失。

三、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1. 纬度

纬度影响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 随纬度由低到高,自南而北土壤表面接受的辐射强度减弱,土温由高到低。

2. 坡向

北半球以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多,东南坡、西南坡次之,东坡、西坡、东北坡、西北又依次递减,北坡最低。

3. 坡度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30 ~ 60 0 )的南向坡,随着坡度增加,接受太阳辐射增加。

4. 土壤因素

影响土温变化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颜色、土壤湿度、地表状态及土壤水汽含量等。

第八章 土壤形成与发育

目的要求;

掌握土壤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与主要成土过程,不同土壤的发育过程。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成土因素: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人为因素

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

坡积物(细、厚、肥)

1. 母质类型的影响: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紫色岩,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 易发生淋溶酸化。

2. 母质影响土壤养分

①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

②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③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

④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 主要是水热条件 )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 累积 N 素:固 N 生物、固 N 菌、三叶草、大豆等;

2. 富集养分:广泛分布的植物根系吸收、富集养分;

3. 形成土壤结构:根系穿插、微生物合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六、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1.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

2.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母岩差异大;

3. 成土时间短,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短,与母质、母岩差异小。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1. 定向干预土壤形成过程。

2. 耕种熟化、改善自然条件,影响程度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限制。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实质

土壤形成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1. 地质大循环

2. 生物小循环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

土壤物理退化(坚实硬化、铁质硬化、侵蚀、沙化)、土壤化学退化(酸化、碱化、肥力减退、化学污染)、土壤生物退化(有机质减少、动植物区系减少)。

第三节 土壤发育

一、土壤剖面和土体构型

1. 土壤剖面 ————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概念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 1 )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 2 )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外部表现,是成土因素长期作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 土壤发生层(土层)

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分化形成的层次。

发生层的区分:主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石灰性和酸碱性等形态特征。

二、自然土壤发生层

1. 枯枝落叶层( A 0 ):分解、半分解的有机物质积累的层次,木本植被下的森林土壤最为明显。

2. 淋溶层( A )

腐殖质层( A 1 ):由于腐殖质的累积,腐殖质和矿质养料含量丰富,且结合紧密,多呈良好的团粒结构,土色较深。 淋溶层( A 2 ):由于雨水的淋洗作用,土体中易溶性盐类及铁、铝水化物、腐殖质胶体受到淋失,向下移动,使该层腐殖质及养分含量减少,土色较浅。

3. 淀积层( B ): A 层淋溶下移物质淀积而成,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4. 母质层( C ):位于淀积层之下,是未受淋溶和淀积作用,发育程度很低或未发育的岩石风化层。

5. 母岩层( D )

三、旱地土壤发生层

1. 耕作层( A ):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影响, OM 含量丰富,颜色较深,疏松多孔,结构良好。( 20cm 左右)

2. 犁底层( P ):耕作层之下,由于长期受耕犁、机械挤压,粘粒下移,较紧实、粘重,起托水托肥作用。( 6—8cm )

3. 心土层( B ):犁底层之下,起保水保肥作用,对作物后期生长有一定影响作用。( 20—30cm )

4. 底土层( C ):未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或自然土壤淀积层原来面貌。

四、水稻土发生层

1. 淹育层( Aa ):即水稻土的耕作层,受人为活动影响最深刻, 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淹水季节表层呈氧化态,其余部分处于还原状态;干旱季节处于氧化状态。一般 20—25cm 。

2. 犁底层( Ap ):起托水托肥和调节水分渗漏作用。( 10cm 左右)。

3. 渗育层( P ):由季节性淹灌水的渗淋作用发育而成。多为大棱柱状结构。有微弱锈纹锈斑或呈浅灰色、灰白色土层。

4. 潴育层( W ):长期潴积水和地下水升降作用形成,多呈小棱柱状结构。含较多粘粒、有机物质、盐基和铁、锰等。

5. 脱潜层( Gw ):沼泽或潜育型母土的潜育层经排水及实行水旱轮作后向潴育层的过渡层,有铁、锰斑纹。

6. 潜育层( G ):长期渍水形成的还原层,一般呈青灰色或篮灰色。

7. 母质层( C )

第九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概念、种类与构造、性质;掌握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作用、盐基饱和度的概念与计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了解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作用。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土壤胶体 —— 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殖质)。多呈有机 — 无机复合胶体。

按表面位置可分为:

内表面 — 膨胀性粘土矿物的层间表面和腐殖质分子内的表面,其表面反应为缓慢的渗入过程。

外表面 —— 粘粒的外表面和腐殖质、游离铁铝氧化物等包被的表面,表面反应迅速。

按表面的化学结构特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表面。

1. 硅氧烷型表面 —— 硅氧片的表面

硅氧烷 Si—O—Si 。 2 ∶ 1 型粘粒的上、下两面, 1 ∶ 1 型粘粒 1/2 面。

非极性的疏水表面。主要电荷来源为同晶置换( Al 3+ → Si 4+ ),少部分是边角断键。

2. 羟基化表面 (R - OH)

M (金属离子) —OH ,铝醇 Al—OH ,铁醇 Fe—OH ,硅醇 Si—OH 等。水铝(镁)片,铁、铝氧化物及硅片边角断键。

极性的亲水表面。电荷来源为表面 —OH 基质子的缔合 —OH 2 + 或离解 —OH → —O - + H + 。可变电荷。

3. 有机物表面

腐质物质为主的表面,表面羧基、酚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离解 H + 或缔合 H + 产生表面电荷。可变电荷。

二、土壤胶体的比面

1. 土壤胶体的表面积

比表面:单位重量(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

物体颗粒愈细小,表面积愈大。

土粒直径( mm ) 总表面积( cm 2 ) 比面( cm 2 /cm 3 )

10 3.14 6

1 31.42 60

0.05 628.32 1200

0.001 31416 60000

①膨胀性 2 ∶ 1 型粘土矿物总表面积大,以内表面积为主;

②非膨胀性 2 ∶ 1 型和 1 ∶ 1 型粘土矿物总表面积小,一般以外表面为主(水化埃洛石例外);

③水铝英石比表面较大,内、外表面各一半;

④铁、铝氧化物的比表面与其晶化程度有关,以外表面为主;

⑤土壤有机质的比表面大,表观比表面可达 700 m 2 /g 。

2. 比表面的测定方法

( 1 )仪器法

先测粘土矿物颗粒的形状与大小,再计算其理论比表面。

( 2 )吸附法

根据表面对指示物质的吸附量计算。

三、土壤表面电荷

1. 电荷种类和来源

( 1 )永久电荷

①来源于粘土矿物晶层中核心离子的同晶替代。

②不受介质 pH 值的影响,也不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2 )可变电荷

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 pH 依变电荷。

①腐殖质产生可变电荷

腐殖质具有很多含氧功能团,这些功能团在介质 pH 值发生变化时,可解离而带电。

羟基、酚羟基解离使腐殖质带负电,氨基质子化使腐殖质带正电荷。

②层状铝硅酸盐产生可变电荷

1:1 型粘土矿物的晶面特点是一面为硅氧烷型表面,另一面则为羟基化表面,后者在介质 pH 值发生变化时,吸附或释放一个 H + ,使表面带电。

③氧化物带可变电荷

氧化物不带电时的 pH 值称为电荷零点 ,简称 ZPC 。介质 pH > ZPC 时氧化物带负电, pH < ZPC 时,氧化物带正电。氧化物的电荷零点,与金属的价数有关。

④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一般为 M 2 O 3 的形态,其 ZPC 大于 6.5 而小于 10.4 ,故在酸性条件下,一般带负电很少,甚至带正电。

2. 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

( 1 )土壤质地

土壤所带电荷的数量, 80% 集中在粒径小于 2 微米的部分,故粘粒数量愈多的粘质土,带电愈多。

( 2 )胶体类型

①有机胶体带负电荷的量为 150 ~ 450cmol/kg, 平均为 350cmol/kg ,无机胶体为 5 ~ 100 cmol/kg ,平均为 10 ~ 80cmol/kg 。

② 2:1 型粘土矿物带负电量大于 1:1 型粘土矿物, 2:1 型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类粘土矿物带负电量又大于水云母类粘土矿物带负电荷量。

③土壤中氧化物类胶体,由于电荷零点较高,因此一般带负电荷很少。甚至带正电荷。

( 3 )土壤酸碱度

①土壤 pH 值大于胶体的电荷零点,则土壤带负电荷,大得愈多带负电荷也愈多;

②土壤 pH 值小于胶体的电荷零点,则胶体带正电荷。

( 4 )有机无机胶体的结合

土壤中的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往往结合在一起成为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带电量不是二者分散存在时带电量的加和而是负电荷减少,存在非加和性。

原因:

①带负电荷的有机胶体与铁(铝)胶体结合后,消耗了有机胶体带负电荷的交换点 ;

②有机胶体沉淀在无机胶体上,掩盖了无机胶体的交换点。

( 5 )非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

同晶替代所产生的永久电荷可能被粘土矿物晶层间所吸附的非交换性阳离子所补偿,使其带电量降低。

如:伊利石单位晶胞的负电荷比蒙脱石高,但由于伊利石硅层晶穴中所固定的钾离子(非交换性)补偿了同晶替代所产生的负电荷,故实际上伊利石所带负电荷低于蒙脱石所带负电荷。

( 6 )配位体交换的影响

土壤中氧化物类胶体表面的 (-OH) 或 (-OH 2 ) 基,与阴离子进行配位体交换后可使土壤所带负电荷量增加 。

3. 土壤胶体表面电位

扩散双电层。土壤带电胶体与溶液界面的双电层 —— 胶体表面的(负)电荷层 / 紧靠表面溶液的反离子或补偿(阳)离子层。两者电荷数相等,符号相反,维持体系的电中性。静电引力使反离子靠近表面,热运动又使其脱离表面而形成具有扩散特征的反离子层,又称扩散层。其中反离子呈不均匀分布,如同地球的大气层。

扩散层反离子分布和表面电位变化特征。

扩散层中反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可用 Boltzmann 方程表示:

C x = C O exp(-ZF ψ x /RT)

(C O — 本体溶液反离子浓度; exp— 以 e=2.718282 为底的指数函数 )

㏑( C X /C O )= –(ZF/RT)· ψ x

双电层中距表面 x 处的反离子浓度 C X 是 x 处电位ψ x 的指数函数。不是直线而呈曲线降低。

ψ x =ψ O exp (-κ x ) (ψ O — 表面电位)

κ常数与离子浓度、价数、介电常数和温度有关。在室温下,κ= 3 × 10 7 ZC O

1/ κ(κ的倒数)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主要受离子价 Z 和离子浓度 C O 的影响。

κ值大,双电层压缩,动电位(ξ)= 0

第二节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一、基本概念

1. 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互换位置。

2. 交换性阳离子

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土壤溶液中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

交换性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氢离子和铝离子两种;另一类是盐基离子,是除铝以外的金属离子。

3. 阳离子吸附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胶体表面,为土壤胶体所吸附。

4. 阳离子解吸

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溶液中。

二、阳离子吸附

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通过静电力(库仑力)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胶体表面形成扩散双电层。

阳离子静电吸附的速度、数量和强度,决定于胶体表面电位(电荷数和电荷密度)、离子价数和半径等因素。 表面负电荷愈多,吸附的阳离子数量就愈多;表面电荷密度愈大,阳离子的价数愈高 , 就吸附愈牢固。

不同价的阳离子与胶体表面亲合力的顺序:

M 3+ > M 2+ > M + 。

红壤、砖红壤和膨润土对阳离子吸附力的顺序:

Al 3+ > Mn 2+ > Ca 2+ > K + 。

胶体对同价阳离子的吸附力主要决定于离子的水合半径。水合半径较小的离子,与胶体表面的距离较近,彼此的作用较强。

同价阳离子的吸附力:

NH 4 + > K + > Na + (随离子水合半径增大而减小)

三、阳离子交换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主要特征

1. 可逆反应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这种交换作用是动态平衡,反应速度很快。

2. 以离子价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二个一价的铵离子,交换一个二价的钙离子,即 36g 铵可交换 40g 钙;一个一价的铵离子可交换一个一价的钠离子,即 18g 铵可交换 23g 钠。

3.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高时,其交换能力增大,既可以将交换能力弱的离子交换出来,也可将交换能力强的离子交换出来。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Fe 3+ 、 Al 3+ > H + > Ca 2+ > Mg 2+ > K + > Na +

H + 例外, —— 半径小,水合度低,运动快,交换能力强。

(二)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1. 概念

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 ( 一价 ) 的总量,简称 CEC 。单位是 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可作为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

CEC ( cmol/kg ) <10 10 ~ 20 >20

保肥力 弱 中等 强

四川紫色丘陵区由紫色砂页岩风化而形成的石灰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 CEC 一般均大于 20cmol/kg ,酸性紫色土 CEC 为 15cmol/kg ,红壤、黄壤 CEC 一般在 13cmol/kg ,甚至更低。

2. 影响土壤 CEC 的因素

( 1 )土壤质地

质地由砂质向粘质变化,阳离子交换量逐渐增大。

质 地 砂土 砂壤土 壤土 粘土

CEC(cmol/kg) 1-5 7-8 7-18 25-30

( 2 )有机质含量

有机胶体所带负电荷量平均为 350cmol/kg ,较无机胶体大得多,因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阳子交换量高,保肥力强。 ( 3 )无机胶体类型

一般 2:1 型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量大于 1:1 型粘土矿物, 1:1 型粘土矿物大于氧化物, 2:1 型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类大于水云母类。

( 4 )土壤酸碱性

带可变电荷的土壤胶体,酸碱性是影响其电荷数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土壤保肥能力。

例如:砖红壤的 pH 值由自然条件下的 5 左右提高到 7 左右时,其负电荷量约增加 70% 。

(三)土壤盐基饱和度 ( 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 )

盐基离子占吸附阳离子总量 (CEC) 的百分数。

交换性盐基总量

土壤盐基饱和度( BS ) (%)= ———————— ×100

CEC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大致以北纬 33° 为界,以北盐基饱和度较高,一般达 80% 甚至 100% ,以南盐基饱和度均较低,一般只有 20% ~ 30% ,有的甚至少于 10% 。

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 Ca 2+ 为主,其次是 Mg 2+ ,分别占 80% 和 15% 。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 H + 和 Al 3+ 为主。

BS ≥ 80% 肥沃土壤;

BS 50 ~ 80% 中等肥力土壤;

BS < 50% 低肥力土壤

(四)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交换性阳离子对植物都是有效性的,但有效程度却不一样,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 离子饱和度

土壤吸咐某种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占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该种离子的饱和度。离子饱和度愈高,其有效性愈高。

2. 互补离子效应

对某一指定吸附离子,其他并存的离子都是它的互补离子。

互补离子效应是由于各种阳离子被胶体吸着的能力不同所致。有的阳离子被土壤胶体吸着的力大,吸着很紧;有的阳离子被胶体吸着的力小,吸着松散。

一般说来,某离子的互补离子被土壤胶体的吸附力越强,该离子的有效度越高。

3. 粘土矿物类型

高岭石类粘土矿物,主要是外表面而无内表面,阳离子吸着于外表面上,容易解吸,有效性高;

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既有强大的外表面,又有内表面,吸着的阳离子有效性低于高岭石。

水云母类粘土矿物由于硅层的晶穴对阳离子 K + 或 NH 4 + 产生固定作用,降低其有效性。

氧化物类胶体对阳离子产生专性吸收,使阳离子失去有效性。

四、阳离子专性吸附

1. 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机理

土壤铁、铝、锰等的氧化物胶体,其表面阳离子不饱和而水合 ( 化 ) ,产生可离解的水合基 (—OH 2 ) 或羟基 (—OH) ,它们与溶液中过渡金属离子 (M 2+ 、 MOH + ) 作用而生成稳定性高的表面络合物,这种吸附称为专性吸附 (Specific adsorption) ,不同于胶体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静电吸附。

过渡金属(Ⅰ B 、Ⅱ B 族等),水合热较大,在水溶液中呈水合离子形态,并较易水解成羟基阳离子

M 2+ + H 2 O → M ( H 2 O ) 2+ → MOH + + H +

水解阳离子电荷减少,致使其向吸附胶体表面靠近的能障降低,有利于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若过渡金属呈 M 2+ 离子态被专性吸附,形成单配位基表面络合物( —O—M ),反应后释放 1 个 H + ,并引起 1 个电荷变化。

若呈 MOH + 离子态被吸附,形成双配位基表面络合物( —O—M—OH ),反应后释放 2 个 H + ,但表面电荷不变化。

专性吸附在胶体表面正、负、零电荷时均可发生,反应结果使体系 pH 下降。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边面上裸露的 Al—OH 基和 Si—OH 基与氧化物表面的羟基相似,也有一定的专性吸附能力。 专性吸附的金属离子为非交换态,不参与一般的阳离子交换反应。可被与胶体亲合力更强的金属离子置换或部分置换,或在酸性条件下解吸。

2. 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

( 1 ) pH

金属离子水解和专性吸附反应均释放 H + , pH 升高有利于反应进行。

( 2 )土壤胶体类型

对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主要是氧化物。其中非晶质的氧化锰>氧化铝>氧化铁。

非晶质>结晶质。

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多,具有更大意义。

3. 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 1 )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

在红壤、黄壤的铁锰结核中, Zn 、 Co 、 Ni 、 Ti 、 Cu 、 V 等都有富集,其中 Zn 、 Co 、 Ni 与锰含量呈正相关,而 Ti 、 Cu 、 V 、 Mo 与铁含量呈正相关。在地球化学探矿上有实用价值。

( 2 )控制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通过专性吸附和解吸,控制土壤溶液中 Zn 、 Cu 、 Co 、 Mo 等微量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从而控制其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被 Pb 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抑制植物对 Pb 的吸收,降低毒害。

( 3 )净化与污染作用

土壤氧化物胶体对重金属污染离子的专性吸附固定,对水体起一定的净化作用。对植物从土壤溶液吸收和积累这些金属离子起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同时给土壤带来潜在的污染危险。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一、土壤中的阴离子吸收力

不同阴离子被土壤吸收的力不相同,可分为三类:

1. 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

磷酸根 (H 2 PO 4 - 、 HPO 4 2- 、 PO 4 3- ) ,硅酸根 (HSiO 3 - 、 SiO 3 2- ) ,有机酸根 ( 如 C 2 O 4 2- ) 以及 F - 。

阴离子被吸收的机制通常是化学吸收或专性吸收,如 F - 易被土壤中氧化物产生专性吸收,故土壤是 F - 的净化剂。

2. 吸收力弱或进行负吸收的阴离子

这类阴离子包括 Cl - 、 NO 2 - 、 NO 3 - 等,它们主要是被土壤负吸收,很容易从土壤淋洗出去。 NO 2 - 、 NO 3 - 的流失,不仅造成氮肥的利用率降低,而且造成水体污染。

3. 中间类型的阴离子

这类阴离子包括 SO 4 2- 、 CO 3 2- ,被土壤吸收力居于上两类之间。

二、阴离子的静电吸附

1. 正吸附

土壤胶体带正电荷的表面对溶液阴离子(主要是 Cl  ̄ 、 NO 3  ̄ 、 ClO 4  ̄ )的吸附。交换性吸附。其特点和影响因素类似于负电荷表面对阳离子的静电吸附。

土壤中铁、铝、锰的氧化物是产生正电荷的主要物质。高岭石边缘或表面的羟基也可产生正电荷。有机胶体表面的胺基 R—NH 2 + H + → R—NH 3 + 也可吸附阴离子。正电荷主要是可变电荷,受 pH 的影响。当 pH > 7 时,土壤胶体的正电荷基本消失,不发生阴离子的静电吸附。

2. 负吸附

土壤胶体带负电荷的表面对阴离子的排斥作用,其斥力的大小,视阴离子距土壤胶体表面的远近,距离愈近对阴离子排斥力愈大,表现出较强的负吸附,反之负吸附则弱。

2 价阴离子( SO 4 2  ̄ )所受排斥力大于 1 价阴离子( Cl  ̄ 、 NO 3  ̄ )。

三、阴离子专性吸附 —— 配位体交换吸附

阴离子作为配位体,进入粘土矿物或氧化物表面金属原子的配位壳,与其中的羟基或水合基交换而被吸附。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内层。

发生专性吸附的阴离子有 F  ̄ 和磷、钼、砷酸根等含氧酸根离子。

专性吸附的阴离子是非交换态的,不能被 Cl  ̄ 、 NO 3  ̄ 离子置换,只能被专性吸附能力更强的阴离子置换或部分置换。

阴离子专性吸附主要发生在铁、铝氧化物表面,因此富含铁、铝氧化物的可变电荷土壤如砖红壤、红壤中,阴阳离子的专性吸附现象都普遍发生。

专性吸附既影响土壤的表面电荷、酸度等化学性质,又决定多种养分和污染离子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迁移和转化,制约它们对植物的有效性及其环境反应。

第十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酸碱性的成因、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影响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酸度类型与土壤的缓冲作用,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土壤酸碱性、氧化还原状况与肥力的关系。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一、土壤酸性

(一)土壤酸化过程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被活性 H + 交换进入土壤溶液后被淋失,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 H + 不断增加,并出现交换性铝,形成酸性土壤。

1. 土壤中 H + 的来源

(1) 水的解离

(2) 碳酸解离

(3) 有机酸的解离

(4) 酸雨

(5) 其它无机酸

2. 土壤中铝的活化

当土壤交换性 H + 的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就会破坏硅酸盐粘粒晶体结构,其水铝片中 Al 转化为活性 Al 3+ ,取代交换性 H 而成为交换性 Al 3+ 。这种反应十分迅速。因此,矿质酸性土以交换性 Al 3+ 占绝对优势。

(二)土壤酸的类型

1. 土壤活性酸

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土壤 pH 值和酸碱性分级

土壤 pH <4.5 4.5-5.5 5.5-6.5 6.5-7.5 7.5- 8.5 > 8.5

级别 极强酸性 强酸性 微酸性 中性 碱性 强碱性

用水浸提,得到的 pH 值反应土壤活性酸的强弱。用 KCl 浸提,得到的 pH 值除反映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外,还反映由 K + 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显出的酸性。故 pH 水 通常大于 pH 盐 。

pH 水 与 pH 盐 差值可反映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 pH 水 与 pH 盐 的差值小;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 pH 水 和 pH 盐 的差值就大。

测定土壤 pH 值时的水土比,按国际土壤学会推荐用 2.5:1 ,水土比大时,测出的 pH 值稍偏大。

2. 土壤潜性酸

潜性酸 —— 土壤胶体吸附的 H + 、 Al 3+ 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 1 )强酸性土

交换性 Al 3+ 与溶液 Al 3+ 平衡 , 溶液中 Al 3+ 水解显示酸性:

强酸性土中,交换性 Al 3+ 大大多于交换性 H + ,它是活性酸(溶液 H + 离子)的主要来源。

如: pH < 4.8 的红壤,交换性 Al 3+ 占总酸度的 95% 以上。

( 2 )酸性和弱酸性土

盐基饱和度较高,交换性铝以 Al(OH) 2+ 、 Al(OH) 2 + 等形态存在。当其代入溶液后同样水解产生 H + 离子 可见土壤酸性起源:先有活性酸,再转化为潜性酸;酸性的强酸又决定于潜性酸,主要是交换性 Al 3+ ;活性酸是潜性酸的表现。

强酸性土 —— 以交换性 Al 3+ 和以共价键紧束缚的 H + 及 Al 3+ 占优势。

酸性土 —— 致酸离子以羟基铝离子为主。

中性、碱性土 —— 交换性阳离子则以盐基离子为主。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

1. 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

土壤中碱性物质 — 主要是 Ca 、 Mg 、 Na 、 K 的碳酸盐及重碳酸盐,以及土壤的交换性 Na + 。

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是碱性形成的主要机理。

( 1 )碳酸钙水解

( 2 )碳酸钠水解

碳酸钠的来源:土壤矿物质中钠的碳酸化。风化产物硅酸钠与碳酸的作用(析出 SiO 2 )。

中性钠盐与 CaCO 3 的相互作用

( 3 )交换性钠的水解

当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 Na + 积累到一定数量,而土壤溶液的盐浓度较低时, Na + 离解进入溶液,水解产生 NaOH ,并进一步形成碳酸盐 Na 2 CO 3 、 NaHCO 3 。

2. 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

( 1 )气候因素(干湿度)

碱性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中的盐基物质,随着蒸发而表聚,使土壤碱化。

( 2 )生物因素

Na 、 K 、 Ca 、 Mg 等盐基的生物积累。一些植物适应在较干旱条件下生长,而且有富集碱性物质的作用:海蓬子含 Na 2 CO 3 3.75% ,碱蒿含 2.76% 。盐蒿含 2.14% ,芦苇含 0.49% 。

( 3 )母质

碱性物质的基本来源。基性岩、超基性岩富含碱性物质。含盐基物质多,形成的土壤为碱性。

( 4 )施肥和灌溉

施用碱性肥料或用碱性水灌溉会使土壤碱化。如都江堰水质偏碱,长期用都江堰水灌溉的水稻田土壤 pH 有所提高。

第二节 土壤碱度的指标

一、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1. 土壤 pH

pH= - lg(H + ) (土壤平衡溶液)

中性溶液: (H + )=(OH - )=10 - 7 mol/L , pH=pOH=7 土壤 pH 表示法, pH(H 2 O)—— 水浸提; pH(KCl)—— 中性盐 1mol/L KCl 溶液浸提。 一般土壤 pH(H 2 O) > pH(KCl) 。

地理分布。我国土壤大部分 pH 在 4.5~8.5 之间。 ― 南酸北碱,沿海偏酸,内陆偏碱 ‖ 的地带性特点。

2. 石灰位

土壤酸度主要决定于胶体吸附的致酸离子 H + 、 Al 3+ ,其次决定于致酸离子与交换性盐基离子(以 Ca 2+ 为主)的相互比例,即盐基饱和度。

在交换性阳离子以 Ca 2+ 为主的土壤溶液中,为一定值,取负对数为 pH - 1/2pCa ,定义为石灰位,将 H + 与 Ca 2+ 数量联系起来,既是酸度指标,又是钙的有效度指标。

pH - 1/2pCa 是 Ca(OH) 2 ( 石灰 ) 的化学位的简单函数,称钙的养分位。它比 pH 更全面和更明显地反映土壤的酸度。

二、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

1. 交换酸

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用 1 mol/L 的 KCl(pH5.5 ~ 6.0) 处理土壤, K + 交换出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滴定得到的酸度。

交换性酸是酸度的容量因素,单位是 cmol/kg 。

2. 水解酸

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子后所产生的酸度。

交换酸和水解酸从概念上讲其酸度的实质是不相同的,但水解酸的实际测定时 , 因用 pH 8.3 的 CH 3 COONa, 既测定出羟基化表面解离的 H + ,也测出了因 Na + 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因此测定的结果是土壤总酸度。

三、土壤碱性指标

1. 总碱度

土壤溶液中 CO 3 2 - 和 HCO 3 - 的总量, cmol(+)/L 。

土壤碱性是由 CO 3 2 - 和 HCO 3 - 的水溶性强碱( Na 、 K 、 Ca 、 Mg )盐的水解产生的:

CaCO 3 、 MgCO 3 溶解度很小,产生的碱度有限。在正常 pCO 2 下,石灰性土壤的 pH 一般不超过 8.5 。 Na 2 CO 3 、 NaHCO 3 及 Ca(HCO 3 ) 2 为水溶性盐类,在土壤溶液中产生的碱度高,导致很高的 pH 。

2. 碱化度 —— 钠碱化度或钠化率

土壤交换性钠占 CEC 的百分率 (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 )

土壤碱化度分级:

ESP 5% ~ 10% 10% ~ 15% > 15%

轻度碱化 土中度碱化土 强碱化土

盐土 —— 土壤表层可溶性盐(以 NaCl 、 Na 2 SO 4 等中性盐为主)超过一定含量( 6~20g/kg )。

盐化作用 — 盐分表聚。

碱土 —— 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而可溶性盐含量较低,总碱度高,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土粒高度分散、物理性质极差的碱化层。

碱化作用 — 盐分底聚。

我国碱土定义:碱化层碱化度> 30% ,

表层含盐量< 5g/kg , pH > 9.0

四、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1. 气候

高温多雨地区,风化淋溶较强,特别是降雨量大而蒸发势较弱的地区,矿物岩石风化所产生的盐基物质大量淋失,使土壤酸化。

我国大陆以北纬 30 °为界,形成 ― 南酸北碱 ‖ 的局面,就与气候条件有关。

2. 生物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CO 2 ,有机质的矿质化也产生 CO 2 , CO 2 溶解于水则成碳酸。 土壤中的专性微生物如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可将含硫含氮有机物转化成硫酸和硝酸,增强了土壤酸度。

3. 施肥和灌溉

施用酸性肥或生理酸性肥,是导致土壤酸化的因素。

4. 母质

母质中含酸性物质会使土壤酸化。

5. 酸雨

6. 土壤空气的 CO 2 分压

石灰性土壤 pH 随 Pco 2 增大而降低,变化于 7.5~8.5 之间(田间)。

CaCO 3 —CO 2 —H 2 O 体系: pH=6.03 – 2/3lgPco 2

7.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 pH 测定时的稀释效应,应控制土水比 ( 一般 1:2.5)

8. 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土壤淹水还原 pH 向中性点趋近,即酸性土 pH 升高,碱性土 pH 降低。

酸性土还原 pH 升高,主要由于 Fe 2 O 3 、 MnO 2 还原溶解度增大,显示碱性。有机质加快还原过程。 碱性土还原 pH 下降,主要由于在嫌气条件下有机酸和 CO 2 的积累过程及其综合作用。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土壤中同一物质可区分为氧化态 ( 剂 ) 和还原态 ( 剂 ) ,构成相应的氧化还原体系。

1. 土壤空气中O 2 是主要氧化剂,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氧体系控制氧化还原反应,使多种物质呈氧化态,如 NO 3 - 、 Fe 3+ 、 Mn 4+ 、 SO 4 2 - 等。

2. 土壤有机质特别是新鲜有机物是主要还原剂,在土壤缺O 2 条件下,将氧化物转化为还原态。

3. 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可分为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

无机体系的反应一般是可逆的,有机体系和微生物参与条件下的反应是半可逆或不可逆的。

4.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是纯化学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有微生物的参与,例如 NH 4 + → NO 2 - → NO 3 - ,分别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作用下完成。

5. 土壤是不均匀的多相体系,不同土壤和同一土层不同部位,氧化还原状况会有不同差异。

6.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随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灌水、排水而变化。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1 . 强度指标

( 1 )氧化还原电位( Eh ):单位为伏 (V) 或毫伏 (mV)

( 2 )电子活度负对数 —pe

( 3 ) Eh 与 pH 的关系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总有 H + 参与, H + 的活度对氧化还原平衡有直接影响。

2. 氧化还原强度指标与数量因素的关系

土壤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还原性物质,还原性物质总量可以测定,但很难直接与 Eh 联系起来。当然土壤还原性物质的浓度仍与 Eh 有密切的统计相关性。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1. 土壤通气性

2. 微生物活动

3. 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

4. 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5. 土壤的 pH

第四节 土壤缓冲性

一、土壤缓冲性概念

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变酸和变碱而保持 pH 稳定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作用,或缓冲性能。

二、土壤酸减缓冲性

1. 土壤酸、碱缓冲原理

( 1 )土壤中有许多弱酸 —— 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等,当这些弱酸与其盐类共存,就成为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的体系。

( 2 )土壤胶体的交换性阳离子对酸碱的缓冲作用更大

胶体 — 交换性 H + 、 Al 3+ —— 弱酸,缓冲碱性物质

胶体 — 交换性盐基 —— 弱酸盐,缓冲酸性物质

根据弱酸平衡原理,弱酸用碱中和形成盐, pH 与中和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pH = pKa + lg[ 盐 ] / [ 酸 ]

pH = pKa + lg[ 盐基 ] / [H + 、 Al 3+ ]

当土壤 BS = 50% 时,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最大。缓冲能力随弱酸及其盐的总浓度或土壤 CEC 增加而增大。

2. 土壤酸碱缓冲体系

( 1 )碳酸盐体系

石灰性土壤的缓冲作用主要决定于 CaCO 3 —H 2 O—CO 2 体系 pH = 6.03 - 2/3LogPco 2

( 2 )硅酸盐体系: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 3 )交换性阳离子体系:对酸、碱物质的缓冲作用

( 4 )铝体系:对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 5 )有机酸体系:有机酸及其盐对酸碱物质的缓冲作用

3. 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和滴定曲线

缓冲容量 (Buffering Capacity)—— 使单位 ( 质量或容积 ) 土壤改变 1 个 pH 单位所需的酸或碱量。用酸、碱滴定获得,绘制滴定曲线,称缓冲曲线。不同土壤的缓冲容量 ( 曲线 ) 不同,同一土壤的缓冲容量 ( 曲线斜率 ) 也有变化。 土壤胶体带负电荷,可看作酸胶基或弱酸,但 H + 饱和胶体的滴定曲线与强酸相似,而 Al 3+ 饱和胶体的滴定曲线则与弱酸相似,腐殖酸有羧基、酚羟基等解离度不同的多个酸基,其滴定曲线类似于多元酸。

4. 土壤缓冲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缓冲容量与其 CEC 呈正相关。凡影响土壤 CEC 的因素都影响缓冲容量。主要有:

( 1 )土壤无机体的类型

蒙脱石>伊利石>高龄石>水合氧化铁、铝

( 2 )土壤质地: 粘土>壤土>砂土

( 3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土壤加入少量氧化物质或还原物质,缓冲 Eh 变化的性能

设 [Ox] = X [Ox] + [Red] = A [Red] = A - X

当 [Ox] 略有增加引起 Eh 增加 dEh / dX ,其倒数 dX / dEh 即可作为氧化还原缓冲性的指标。

表示使单位土壤的 Eh 提高 1 个单位所需加入的氧化物质量,此值愈大,缓冲指数愈大。若 A 值一定,在 A = 2X 即 [Ox] / [Red] = 1 时,体系的缓冲性最强,如右图,曲线两端 Eh 变化显著,曲线中间 Eh 变化接近于零。 土壤的情况复杂,理论推导难于简单应用,但可在实验一致条件下相对比较。

第五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环境

一、 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的适应性

1. 植物适宜的酸碱度

大多数植物适宜的 pH 范围 6 ~ 8 ,即微酸至微碱性。有的植物能适应较宽的 pH 范围,有的只能在一定的 pH 范围生长,可作为土壤酸碱性的指示植物。

酸性指示植物 —— 马尾松、油茶、茶、映山红、铁芒箕、石松等。

钙质指示植物 —— 柏树、蜈蚣草等。

盐碱指示植物 —— 盐蒿、碱蓬等。

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差别在于:

( 1 ) 生理适应性,与遗传性有关。

( 2 ) 营养生理病,如酸性土缺钙引起梨的黑心病。

( 3 )营养菌害病,如马铃薯的疮痂病为生链霉菌引起的,对锰敏感,酸性土中有效锰较多,能抑制这种病菌,故马铃薯适宜于酸性土。

2. 土壤 Eh 值范围和植物生长

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都在水的氧化还原稳定范围内进行的。

氧体系( O 2 —H 2 O ) E O 为 1atm O 2 时的 Eh ,代表氧化极限。

氢体系( H + —H 2 )的 E O 为 1atm H 2 时的 Eh ,代表还原极限。

土壤 pH 一般在 4 ~ 9 之间, Eh 有相应的变化。

土壤氧化性和还原性一般作如下区分:

( 1 ) Eh > 400mV

氧化性, O 2 占优势,各种物质呈氧化态,如 NO 3 - 、 MnO 2 、 Fe 2 O 3 、 SO 4 2 - 等,对旱作有利,对水稻不太适宜。如果 Eh > 750mV ,有机质好气分解过旺, Fe 、 Mn 等处于高度氧化态,有效性低。

( 2 ) Eh400 ~ 200mV

弱还原性, O 2 、 NO 3 - 、 Mn 4+ 发生还原,水稻生长正常,旱作开始受影响。

( 3 ) Eh 200 ~- 100mV

中度还原性, Fe 3+ 和 SO 4 2 - 发生还原,出现有机还原物质。旱作发生湿害。

( 4 ) Eh 在- 100mV 以下

强度还原性, CO 2 、 H + 被还原,土壤积累多量还原性物质,可使水稻受害

3. 土壤 pH 、 Eh 与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细菌、放线菌适于中性和微碱性环境, pH < 5.5 的强酸性土中活性明显下降。真菌适应酸性土。

土壤微生物呼吸需要 O 2 , Eh 值高,微生物活性强。微生物活动消耗 O 2 ,使 Eh 值降低,在土壤通气性基本一致条件下, Eh 值可反映微生物活性。

二、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 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与 pH 有密切关系 。

( 1 )土壤 pH6.5 时,各种养分的有效性都较高;

( 2 )在微酸至碱性土壤中,氮、硫、钾的有效性高;

( 3 ) pH6 ~ 7 的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最高。 pH < 5 时,土壤活性铁、铝增加,易形成磷酸铁、铝沉淀; ( 4 ) pH > 7 时,易形成磷酸钙沉淀;

( 5 ) pH6.5 ~ 8.5 的土壤中,有效钙、镁含量高,而强酸和强碱性土中,其含量低;

( 6 ) Fe 、 Mn 、 Cu 、 Zn 的有效性在酸性土中高,而在 pH > 7 的土壤中则明显降低,常出现 Fe 、 Mn 供给不足;

( 7 ) Mo 在酸性土中的有效性低,当 pH > 6 时,其有效性增加。 B 在强酸性土和石灰性土中的有效性较低,而在 pH6~7 和 pH > 8.5 的碱性土中有效性较高,表现较复杂的情况 .

2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主要影响变价元素的有效性。

Fe 3+ 、 Mn 4+ 还原成 Fe 2+ 、 Mn 2+ 后溶解度和有效性增加。此外,氮的形态: Eh > 480mV 时,以 NO 3 - —N 为主,适于旱作吸收。

Eh < 220mV 时,以 NH 4 —N 为主,适于水稻的吸收。

SO 4 2 - → S 2 - ,形成硫化物。

几种硫化物的溶解度: MnS > FeS > ZnS > CuS 造成土壤 Zn 、 Cu 的有效性降低。

三、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的积累

1. 强酸性土的铝锰胁迫与毒害

在 pH < 5.5 的酸性土中,锰、铝易被活化。大田作物幼苗期对 Al 3+ 极为敏感,当游离 Al 3+ 达到 0.2cmol/kg 土时可使作物受害。施用石灰,使 pH 升至 5.5~6.3 ,大部分或全部 Al 3+ 被沉淀,铝害消除。

交换性 Mn 2+ 达到 2~9cmol/kg 土或植株干物质含锰量超过 1000mg/kg 时产生锰害。豆类易产生锰害,禾本科抗性较强。施石灰中和土壤至 pH > 6 时,锰害可全部消除。

2. 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积累

在长期淹水的强还原性土壤中,往往有 Fe 2+ 和 S 2 - 等还原物质的大量积累。

( 1 )亚铁:主要呈沉淀状态,但在偏酸性土壤中,水溶性 Fe 2+ 可高达 400mg/kg ,如锈水田,可毒害水稻根系。 ( 2 ) H 2 S :在土壤富铁条件下,形成 FeS ,但如果土壤缺铁或在 pH < 6 的条件下,就可出现较多 H 2 S 对水稻发生毒害。

( 3 )有机酸:水田在大量施用新鲜有机肥时可积累较多的丁酸等有机酸,抑制水稻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 H 2 S( > 0.07mg/L) 和丁酸 ( > 10 - 3 mol/L) 对水稻吸收养分抑制程度的顺序为:

H 2 PO 4 - 、 K + > Si 4+ > NH 4 + > Mg 2+ 、 Ca 2+

四、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1. 酸性土的改良:施用石灰 CaO 、 Ca(OH) 2 、 CaCO 3

石灰需要量的计算:

以潜性酸为基础,活性酸量很少;也可以用土壤交换性酸为基础进行计算 ; 根据酸性土的缓冲滴定曲线计算。 石灰物质的换算系数: Ca(OH) 2 /CaO=74/56=1.32 CaCO 3 / CaO=100/56=1.79

在施用 CaO 或 Ca(OH) 2 时,不易与土壤混合均匀,致使局部土壤 pH 上升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应乘以经验数值 0.5 ,得出实际施用量。但若施用 CaCO 3 ( 石灰石粉 ) ,作用缓和,经验数值一般为 1.3 。

2. 碱性土的改良 —— 改良 pH > 8.5 的碱性土

施用石膏( CaSO 4 ? 2H 2 O )、硅酸钙等。

施用硫磺粉和 FeS 2 粉(同时补铁)

施用有机肥,产生 CO 2 ,提高土壤空气中 CO 2 浓度。

五、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重点在水田土壤,核心是水、气关系。

( 1 )水分过多的下湿田、深脚烂泥田,排水不畅,渗漏量过小,还原性强, Eh 为负值,还原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作物低产。加强以排水、降低地下水为主的水浆管理,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

( 2 )缺水、漏水的水稻田,氧化性过强,对水稻生长不利,应蓄水保水和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适度还原。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和分布

目的要求:

了解土壤分类的概念和要求、目的和意义、原则,我国土壤的分布状况以及西南地区土壤的分布,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

土壤分类目的在于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壤并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以反映它们的肥力和利用价值, 为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和提高肥力提供依据 。

二、土壤分类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经俄国道库恰耶夫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和 50 年代三派(地理发生分类、形态发生分类和历史发生分类)鼎立的阶段,目前已跨入了定量的系统分类阶段。

三、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分类应以 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 。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行,不能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四、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五、我国土壤分类(第二次土壤普查)

1. 土壤分类的原则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其中土纲、亚类、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 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包括: 12 个土纲, 28 个亚纲, 61 个土类, 233 个亚类的(详见 P236 - 237 表 11-4 )

3. 命名方法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纲名称,即亚纲名称为连续命名,如铁铝土土纲中的湿热铁铝土是含有土纲与亚纲的名称;

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了土壤发生学思想,但其最大的特点是将过去惯用的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来鉴定和命名土壤的主要依据。

诊断层: 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的目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

诊断特性与诊断层的不同在于所体现的土壤性质并非一定为某一土层民特有,而是可出现于单个土体的任何部位。

第二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的地带性

原因:成土条件在地球上分布有规律。

主要是气候和生物→地带性土壤;

地形、母质→非地带性土壤

二、土壤水平地带性

平原地区与纬度或经度相平行的土壤带状分布规律。

1. 土壤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 :棕色针叶林土 ( 针叶林 ) →暗棕壤 ( 针阔混交林 ) →棕壤 ( 落叶阔叶林 ) →黄棕壤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红黄壤 ( 常绿阔叶林 ) →砖红壤 ( 热带雨林 )S

2. 土壤经度地带性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南北延伸,东西逐渐更替。

温带: E :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W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

山地土壤,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北而南)。

汶川映秀 —— 卧龙 —— 四姑娘山顶

黄壤 (800-1500m) →黄棕壤 [1500-1800(2000)m] →棕壤 [1800-3000(3200)m] →暗棕壤 [3000-3400(3500)] →棕色针叶林土 [3400-3800(4000)m] →亚高山草甸土 (3800-4200m) →高山草甸土 [4200-4400(4500)m] →高山寒漠土

(4000-5000m) 。

第十二章 土壤耕作与管理

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土壤耕作、各种土壤力学性质的概念,以及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的意义。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一、耕作的概念

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加工。

耕作的基本目的:

1. 改良土壤结构;

2. 把作物残茬和有机肥料掩埋并掺和到土壤中去;

3. 控制杂草或其它不需要的植株。

二、耕作的基本作业

1. 犁耕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污染、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与各种污染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农业污染、化学污染的机理与防治的措施。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1. 土壤污染的概念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强度和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大小,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就将导致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特性

( 1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 2 )土壤污染的持久性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壤退化的概念、种类与退化的背景、态势;掌握土壤质量的内涵与其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了解土壤退化的类型与防治。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1. 土壤(地)退化的概念

土地(壤)退化指的是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 1 )土壤(地)退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2 )土壤(地)资源从数量上是无再生能力的,因而具有土壤(地)数量有限性的特点,但从质量上,可以改良培肥土壤,保持―地力常新‖。

耕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最珍贵的土壤(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

( 1 )土地退化

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

①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②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③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 2 )土壤退化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1. 土壤侵蚀

2. 土壤沙化

3. 土壤盐化

4. 土壤污染

5. 土壤性质恶化

6.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

1. 土壤(地)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

( 1 )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

( 2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开发压力大

( 3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 4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

2.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3. 水资源短缺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

1. 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2. 土壤退化的发展快、影响深远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二、土壤流失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五、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土壤质量主要是依据土壤功能进行定义的,即目前和未来土壤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

( 1 )土壤的植物和动生物持续生产能力;

( 2 )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涵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

( 3 )改善土壤质量的管理还应包括减低污染潜力的技术和方法。

二、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1. 选择评价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条件

代表性、灵敏性、通用性、经济性

2.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 1 )农艺与经济学指标 ( 2 )微生物学指标

( 3 )碳氮指标

( 4 )生态学指标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1.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2. 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

3. 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

二 : 【岩石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 绪论

一、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1. 概念

岩石(rock):天然形成的、由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岩石的基本特点:

1) 岩石多由不同矿物组成,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

2) 岩石可由玻璃质(如黑曜岩)、有机质(如沥青)、胶体物质等组成;

3) 岩石一般指天然产出的固体物质,人工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为工业岩石。

2、分类: 岩石可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① 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地面以下或喷出地表

后冷却、凝结的产物。占地壳体积的66%。

侵入岩: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凝固成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到地表形成。

② 沉积岩:地表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约占地表面积的70%、地壳体积的8%。以下两种作用综合产物的沉积 → 混积岩:

☆化学及生物风化 → 化学溶液及胶体的沉淀 → 化学沉积(岩);

☆剥蚀及机械破碎 → 碎屑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或生物碎屑) → 碎屑岩;

③ 变质岩:已有岩石(火成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应力变化及化学流体等内动力作用

下,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20%。

◇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状态下,一般未经过熔融过程。

◇变质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介于地表的沉积作用及岩石的熔融作用之间。

3、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

互相过渡: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混合岩与火成岩;沉积岩与低级变质岩。

火成岩经风化沉积或变质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变质岩;

互相转换: 沉积岩经变质改造或进一步的重熔作用,可形成变质岩或火成岩;

变质岩经风化沉积或重熔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火成岩。

2010-6-27 14:11 回复



3楼

第二篇 火成岩 (Igneous rocks)

二、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岩浆

1、岩浆的定义: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的高温、粘稠熔融体,以硅酸盐成分为主,含有挥发分及少量固体。有以下两层含义:

1)岩浆产生的部位、性状和成分;

2)岩浆的基本特点:具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具有流动性。

2、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包括→成分、粘度、挥发分、温度、压力)

2.1 岩浆的成分

△SiO2、Al2O3、Cr2O3含量高,岩浆粘度增加;

△Ca、Mg、Fe、K、Na、OH-含量高,粘度低。

2.2 温度:温度增高,粘度显著减小,流动性增加。

例如→相同成分相同密度的酸性岩浆,有些喷出地表形成流纹岩,有些形成呈花岗岩侵入体,原因之一是前者温度高,因而导致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

2.3 压力:压力对粘度的影响较小;

例如→压力从1巴增高至30仟巴,粘度仅增大1/10。

2.4 挥发分:一般挥发分含量增加,岩浆粘度降低。

主要为H2O,溶于硅酸盐熔体时,羟基代替硅氧四面体中的共用氧,使阳离子与共用氧断开,出现了更多的[SiO4]4-单体,从而减弱了硅氧四面体之间的聚合程度,岩浆的粘度也随之下降。

3、岩浆的温度

起源较浅的低温酸性岩浆往往形成中深成花岗岩体,而来源较深的高温(过热)酸性岩浆则可喷出地表形成熔岩。目前技术条件下直接测定的现代火山岩浆的温度如:

基性玄武岩岩浆:1100-1250 ℃

安山质岩浆:900-1100 ℃

流纹质岩浆:700-900 ℃

1)从基性岩岩浆到酸性岩浆,温度降低;

2)不同岩浆源区,要求的部分熔融温度有很大的差异;

3)岩浆的温度对岩浆的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

4、岩浆中的挥发分

⑴挥发分:CO2, CH4, NH3, H2, HCl, HF, H2S, SO2, P2O5 和H2O等。其中H2O最丰富占99%

⑵挥发分对岩浆作用的影响:

①岩浆的喷出方式;

挥发分聚集时,在近地表处会强烈膨胀,使岩浆爆裂成火山灰,导致火山强烈爆发。

②岩浆结晶的温度;

挥发分含量高结晶温度下降,挥发分迅速从岩浆中逸出后,岩浆会快速结晶,其中的晶体数量也随之加多。

⑶了解挥发分的类型及含量的途径:1)从现代火山喷发的气体中取得;2)通过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获得。

补充→矿物分离结晶的顺序-鲍文(Bowen,1928)反应系列

5、岩浆演化的方式(岩浆分异、同化、混合作用)

5.1分异作用 :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作用。

• △未发生相分离:扩散作用、熔离作用;

• △结晶相和流体相分离:分离结晶作用、气体搬运作用。

5.2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及捕虏体,或与其发生反应,而使岩浆的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当熔化或溶解较彻底时为同化作用;不彻底时可有未熔物质的残留称混染作用5.3岩浆混合作用: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岩浆。

三、火成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一、火成岩的野外特征

1.侵入岩的野外产状(注意看构造识产状,看颜色识岩性)

◇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包括岩盆、岩盖〔又称岩盘〕、岩床〔又称岩席〕、岩 鞍。

◇不整合侵入体:侵入体切割围岩片理、层理,接触面产状与围岩片理和层理产状不一致;

包括岩墙、岩脉、岩株、岩基。

二、火成岩的结构

? 结构的概念: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的形态、自形程度和矿



4楼

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 结构分类的依据:结晶程度、矿物的自形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矿物颗粒之间的

相互关系、矿物的排列方式。

2.1 依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

1)显晶质结构:肉眼能够分辨矿物颗粒

粗粒结构:d > 5mm

中粒结构:d = 2~5mm

细粒结构:d = 0.2(0.1)~ 2mm

微粒结构: d = 0.02(0.01)~ 0.2 (0.1) mm

※ d=1~3cm的矿物称为巨晶: d > 3cm的矿物称为伟晶

2)隐晶质结构:肉眼不能够分辨矿物颗粒(d <0.02mm)

2.2 依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似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粒组成,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斑晶与基质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颗粒呈斑点状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补充→斑晶:大颗粒基质:细小的隐晶质及玻璃质)

等粒结构→ ←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 ←不等粒结构

斑晶的变化: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结构类型,斑晶一般在深处(岩浆房)或上升过程中晶出的,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

☆熔蚀结构:因压力降低使斑晶矿物的熔点降低,或因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升高等,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

☆暗化边结构:含挥发分的斑晶(角闪石、黑云母等),因低压、高温氧化、脱水等原因,在斑晶的边部出现不透明的边缘(一般由磁铁矿及高温无水的透长石、白榴石、橄榄石、辉石等集合体组成)。

☆细晶结构

由细粒它形的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细粒它形粒状结构。在手标本上,断口常呈细砂糖状。

2.3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晶形完好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结构:

①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自己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的晶面所包围的自形晶。说明岩浆中矿物结晶中心少,结晶时间长,有足够的空间,或者矿物结晶能力强。

②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的形态。

③它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找不到完整规则的晶面。结晶中心较多,矿物颗粒几乎同时结晶,没有足够的结晶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形成的。

2.4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常见结构有:条纹结构、文象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填隙 (间) 结构等。

☆条纹结构

即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正条纹结构指主晶为钾长石;反条纹结构指主晶为钠长石。

2010-6-27 14:13 回复



5楼

☆文象结构

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象形文字)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镜下才能见到的叫显微文象结构。成因:文象结构是长石和石英在共结点同时结晶形成的。

☆蠕虫结构

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或指状的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其中石英的消光位一致。

成因:固溶体分离和交代(交代是指斜长石交代钾长石,使多余的SiO2析出,生成蠕虫状石英,被包裹于斜长石中)。

☆反应边结构

早生成的矿物或捕掳晶,与岩浆发生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矿物的边缘形成一种新矿物,完全或部分包围早结晶的矿物。常见的类型有橄榄石的辉石反应边,辉石的角闪石、黑云母反应边。

☆环带结构

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不同的组成而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斜长石中常见。

☆包含结构(又称嵌晶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被包裹的矿物结晶较早,而包裹它的矿物结晶较晚,可作为分析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的证据。

☆填隙 (间) 结构

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形成的结构。见于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玻基斑状结构:基质全为火山玻璃;玻璃质结构→斑晶少于5%

间粒结构: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

间隐结构: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

间粒间隐结构:二者的过渡类型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半自形-它形粒状。辉长岩典型结构。

☆辉绿结构:自形晶斜长石之间形成近三角形空隙,其中充填单个的它形辉石颗粒。浅成基性侵入岩(辉绿岩)中的典型结构。

☆二长结构:斜长石和碱性长石含量相近,斜长石自形程度好,为自形—半自形,它形钾长石充填在斜长石间隙中。

☆安山结构(玻晶或玻基交织结构):岩石的基质中斜长石微晶呈杂乱-半定向排列,微晶之间有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充填。

☆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高,长石次之,石英呈它形充填在不规则的空隙中。

2.5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主要有3种)

☆交织结构喷出岩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呈交织状或半平行排列。

☆玻晶交织结构:基质中玻璃质含量明显;在安山岩中常见,又称安山结构。

☆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石微晶呈平行排列。

三、火成岩构造

构造的定义: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与其它组成部分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常见的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层状构造或带状构造,斑杂构造,面理构造、线理构造,球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动构造,柱状节理构造,枕状构造。

四、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4.1 SiO2

SiO2含量高:酸性程度高、酸度大、或者基性程度低;SiO2含量低:酸度小、基性程度高。火成岩酸性程度和基性程度的划分 (Bi指黑云母) :

超基性岩:SiO2 < 45%,主矿为橄榄石和辉石,主岩为苦橄岩/ 橄榄岩,色率>90

基性岩:SiO2 45~53%,主矿为辉石与基性斜长石,主岩为玄武岩/ 辉长岩,色率40~90

中性岩:SiO253~66%,主矿为角闪石与中性斜长石,主岩为安山岩/ 闪长岩,色率15~40

酸性岩:SiO2 > 66%,主矿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主岩为流纹岩/ 花岗岩,色率< 15

&(主矿指主要矿物,主岩指主要岩类,中性岩含暗色矿物少,酸性岩含暗色矿物多为Bi)

4.2 Na2O + K2O

1) 里特曼(组合)指数(δ)δ= (K2O+Na2O)2/(SiO2 – 43)(wt%),钙碱性岩(δ< 3.3)

碱性岩(δ= 3.3~9);过碱性岩(δ> 9)。

2)SiO2 - Na2O+K2O图解(见右图)

火成岩分类:◇亚碱性系列(S)(可分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

◇碱性系列(A)

2010-6-27 14:13 回复



6楼

例如:S型花岗岩:一般具 K2O/Na2O>1;

M型或I型花岗岩:K2O/Na2O<1。

K2O/Na2O比值是火成岩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五、矿物成分

5.1矿物组成

♀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统称;

火成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有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云母类、碱性长石类、斜

长石类、似长石类和石英类等。火成岩中常见的矿物只有20多种。

♀主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次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

♀副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5.2化学成分分类

☆硅铝矿物:

矿物中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及似长石类。

☆镁铁矿物:

矿物中FeO、MgO的含量较高,有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

5.2.1对应的按矿物颜色的分类:

◇浅色矿物:颜色较浅的矿物,如白色、灰色和无色,与硅铝矿物相对应。

◇暗色矿物:颜色较深的矿物,如黑色、绿色、褐色、蓝色等,与镁铁矿物相对应。有些富含Na2O的暗色矿物称之为碱性暗色矿物,如霓石、钠闪石、星叶石等。

5.2.2色率(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数))及其意义

浅色岩:色率在0~30间,习惯上把花岗岩、正长岩等浅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称为浅色岩。

暗色岩:色率在60~100间,以暗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如橄榄岩 、辉长岩等。

色率随岩石酸度变化的大致情况:超基性岩:色率>90;基性岩:色率=40-90;中性岩:色率=15-40;酸性岩:色率<15。

五、超镁铁质及镁铁质杂岩

1、超镁铁岩

2、镁铁质岩类(钙碱性系列→如辉长岩;碱性系列→如碱性辉长岩)

2.1 辉长岩类(钙碱系列)

主要组成:辉石,基性斜长石(拉长石或培长石)

主要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包橄结构反应边结构

主要种属:辉长岩、辉绿岩、斜长岩

2.2 碱性辉长岩类(碱性辉长岩)

六、镁铁质火山岩→玄武岩及相关岩

镁铁质火山岩:主要是玄武岩,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当

相关岩类:超镁铁质火山岩,如苦橄岩、科马提岩和麦美其岩等

1、 常见种属

1.1 亚碱性系列

钙碱性玄武岩:一般K2O、Na2O偏高而CaO、FeOT和MgO较低, Al2O3较高,当Al2O3 >16-17%时,称为高铝玄武岩。

拉斑玄武岩:相对钙碱性的玄武岩贫碱、尤其是贫K2O,低TiO2。FeOT /MgO 的比值具随SiO2 增加的趋势。

大洋拉斑玄武岩:MgO、CaO 稍富,显著低K2O(K2O<0.3%),Na/K(>10)高;

大陆拉斑玄武岩:SiO2 稍富,相对富K2O、贫Na2O,Na/K(在1.1-3.5 间)比值低;

岛弧拉班玄武岩:既贫钾又贫钠,且以贫TiO2为特征;

◇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划分:拉斑玄武岩、高铝玄武岩、粗玄岩、玻基玄武岩、细碧岩

1.2 碱性系列:碱玄岩、碧玄岩

1.3 钾玄岩系列:钾玄岩

2、相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苦橄岩、麦美奇岩(即玻基纯橄岩)、科马提岩

七、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类

1、中酸性熔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相关岩石:粗面岩(与正长岩成分对应的喷出岩)。

2.火山碎屑的类型及特征

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碎屑物分为“三屑”

2.1岩屑:喷出时是完全凝固的刚性(不可塑)固态物质,呈棱角状。也可能喷出时尚未完全固结,在空中飞行时旋转、碰撞,降落堆积时溅落和压扁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2.2晶屑:矿物晶体的碎屑;多源自岩浆中析出的晶体,也可源于早形成的粗粒结晶的岩石。

(最常见的晶屑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其次是黑云母、角闪石。)

2.3玻屑:气泡化的岩浆气孔壁爆碎的产物,喷发时多尚未完全凝固,可分为半塑性和塑性。

3、火山碎屑岩: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定量粒级分类

1-凝灰岩;2-角砾凝灰岩;3-集块凝灰岩;4-火山角砾岩;5-集块角砾岩; 6-角砾集块岩;7-集块岩

◇按岩石中主要碎屑(一般大于50%)的粒度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砾角砾岩和凝灰岩等类型。

☆凝灰岩中“三屑”命名图

1-玻屑凝灰岩;2-晶屑凝灰岩;3-岩屑凝灰岩;4-晶玻屑凝灰岩;5-岩玻屑凝灰岩;6-晶岩屑凝灰岩;7-复屑凝灰岩

八、花岗质岩及相关岩类

1常见花岗岩种属

1.1花岗岩

花岗岩(狭义):酸性侵入岩,SiO2>66%,石英大于20%,主要矿物为石英、碱性长石。

花岗岩类(长英质岩类):SiO2 含量>53%、石英含量>5%,主要组成矿物仍为长石和石英。

花岗岩类岩石(广义):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1.2闪长岩:石英<5% ,暗色矿物20-35%,长石类矿物主要为中性斜长石(中长石),常具环带结构;不含或仅含少量碱性长石;最常见暗色矿物角闪石,也有以黑云母或辉石为主者。

1.3正长岩:浅色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或似长石(霞石、方钠石等,与石英不共生),分别出现在钙碱性岩和碱性岩中。暗色矿物主要是角闪石、辉石及黑云母。

细晶岩与伟晶岩(见课件)(火成岩中所对应的侵入岩和喷出岩请自己归纳)

九、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及其它硅不饱和的岩石(见课件)

另外(区分如闪长玢岩与花岗斑岩等,可依据以下规律鉴别)

玢岩:岩石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及暗色矿物,主要见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

斑岩:岩石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主要见于酸性岩、碱性岩。

2010-6-27 14:13 回复



7楼

第三篇 沉 积 岩(Sedimentary petrology)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

1、概 述

沉积岩:在表生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介质的搬运,再经各种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沉积物,在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又经胶结和成岩改造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见课件)

2.1沉积物的来源

◇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四种:

陆源物质—母岩风化的产物

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

深源物质—火山碎屑和深部卤水

宇宙物质—陨石

其中,母岩风化产物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它们构成了最常见的三类沉积岩的基本物质→陆源碎屑岩、泥质岩、内源沉积岩)

①碎屑物质:未遭受分解的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②不溶残积物: 母岩分解过程新生成的不溶物质,如粘土和氧化物等

③溶解物质:以溶解状态被带走。如钾、钠、钙等。

2.2沉积物的搬运作用

2.2.1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和沉积

牵引流:水流、波浪、空气;重力流:浊流、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

a.流水的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搬运方式为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或推移载荷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或悬浮载荷

跳跃搬运:介于前二者之间

2.2.2化学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2.2.3生物的搬运和沉积

3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

3.1矿物类型:从矿物的“生成”的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分为“它生矿物”和“自生矿物”。

它生矿物(继承矿物):从母岩继承来的矿物,即在沉积岩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主要的它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

自生矿物: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或者说是由所赋存的沉积岩自己生成的矿物。常见的典型自生矿物有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海绿石、石膏、铁锰氧化物或其水化物等。

3.2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直接反映了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可分为:

◇继承色→主要由陆源碎屑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

◇自生色→主要由自生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

①白色或浅灰白色:岩石不含有机质、构成矿物基本上都是无色透明矿物。如纯净的高岭石、蒙脱石粘土岩、钙质石英砂岩、结晶灰岩等。

②红、紫红、褐或黄色:岩石含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其含量低至百分之几即有很强的致色效果)。如深海硅质岩、长石砂岩等,可指示氧化条件,但并非一定是暴露条件。

③灰、深灰或黑色:岩石含有机质或弥散状低铁硫化物(如黄铁矿、白铁矿)微粒,可指示还原条件,如黑色页岩、炭质泥岩等。

④绿色—绿灰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的铁离子有Fe2+和Fe3+两种价态,如海绿石石英砂岩可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

4、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4.1结构

泥状结构:细小的粘土矿物(粒度一般<0.005mm)构成粘土岩后所形成的岩石结构。

生物结构:直接由生物遗体构成,在某些生物灰岩、硅质岩中出现。

碎屑结构:就是由母岩机械风化产生的碎屑进入沉积物后被胶结起来所形成的岩石结构,为砾岩、砂岩所特有。

晶粒结构:是指由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从溶液中沉淀的晶粒或成岩后生作用中重结晶形成的晶粒所构成的岩石结构,主要在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中发育。

4.2构造

2010-6-27 14:14 回复



8楼

4.1层理: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现象。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描述层理的基本术语: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层系界面;

♀纹层:层理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最小层状单元,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最小的单元。纹层内无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层系:由一组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型纹层叠置而成。也可不含纹层而只显示粒度的渐变特征。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岩性、成分、结构上基本一致的或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置而成,期间没有明显间断。

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细层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并都与层面一致。但二者形成的水动力条不同。水平层理主要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灰岩中(低能环境);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中。

粒序层理(递变层理):层理中的颗粒粒度在垂向上连续递变,无任何内部纹层或纹理显示。

叠层构造: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或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成的纹层状构造。

鸟眼构造: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

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生物扰动构造:由动物的机械行为(同沉积的爬行、沉积后的挖掘等等)使松软沉积物原有

的沉积特征、特别是原有的构造特征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无定形构造。

6沉积岩的分类

二、化学风化和风化中矿物的稳定性

三、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1.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

1.1牵引流:低粘度、低密度。一般的河流、海(湖)的波浪流、沿岸流、潮汐流等均属于牵引流。其搬运机制是流体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

1.2颗粒被水流牵引时的搬运方式:

①滚(挪)动:粒径>2mm 的碎屑物在牵引流底部,以滚的方式向前挪动,如:砾;

②跳跃:粒径为2-0.05mm 的细碎屑物,在牵引流底部时跳时落,如砂;

③悬浮:粒径为0.05-0.005mm 的细碎屑物, 起动后浮在水中很难下沉,如粉砂;

当粒径<0.005mm的颗粒,易于悬浮,并可能向胶体转化,如泥质。

1.3控制颗粒搬运方式的主要因素

总体受水流牵引力大小的控制,还有流速(或流态),颗粒的大小、密度和形态等因素。

1.4碎屑沉积物的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

☆粒度:中粒状碎屑的粗细程度。(很重要,尤其是砂的细分,见课本P174)

☆分选度: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

分选好:一个粒级颗粒达75%以上;

分选中等:一个粒级颗粒为75-50%;

分选差:一个粒级颗粒未超过50%,多级别颗粒共存。

☆圆度:颗粒棱角磨蚀的程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镜下或标本上观察)等。

☆球度:颗粒度按近于球体的程度,分为:圆球体、扁球体、椭球体、长扁球体等。

☆支撑类型:基质和颗粒的充填关系——可反映流体类型和环境的动力条件等特征。

◇杂基:与砂或砂级以上颗粒共生的细粉砂和泥级颗粒;泥级颗粒更多时也称泥基。

◇砂基:与砾石颗粒共生的粒度明显不连续的砂级颗粒。

①颗粒支撑:碎屑颗粒直接堆垒起来搭成颗粒格架、彼此相互接触,而基质充填在颗粒之间、含量很少,可同时形成粒间孔。

②基质支撑:基质和较大颗粒共同搭接形成沉积物格架,基质含量高,颗粒充填在基质

之间、被基质隔开而“漂浮”在基质背景中。

③过渡支撑:基质含量相对适中,部分颗粒互相接触,另一部分被基质隔开。

2010-6-27 14:14 回复



9楼

☆孔隙: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未被固态物质占据的空间。

四、成岩作用

1、它生沉积岩(陆源碎屑岩)的基本组成:碎屑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和孔隙。

碎屑颗粒:碎屑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岩石的50%以上,并决定岩石的基本性质。

杂基: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细粒物质,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

胶结物:是对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孔隙: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孔隙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后期形成的。

2、主要成岩作用及作用特点

胶结类型: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⑴ 基底式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间不相接触呈飘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

⑵ 接触式胶结:颗粒之间彼此接触,胶结物只分布在颗粒之间的接触点附近;胶结物含量很少, 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发育。

⑶ 孔隙式胶结:颗粒构成支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含量少。形成于晚期成岩阶段。

⑷ 镶嵌式胶结:颗粒之间因压溶而多呈面接触、凸凹接触或缝合线接触。

⑸ 悬挂式胶结:胶结物和它附着(或胶结)的颗粒具有相对一致的方位性。

♂加大边结构(共轴增生状结构):胶结物与被胶结颗粒的成分相同、晶格连续,就好像被胶结颗粒向着粒间边缘向外加大一样。

五、它生沉积岩类

1 概述

2粗碎屑岩

即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砾级碎屑体积分数占30%以上的沉积岩。

3(中)碎屑岩

即砂岩,砂岩是砂级陆源碎屑体积分数高于 50%、砾级低于30%的沉积岩。

3.1按主要粒度分类:

3.2砂岩按基质含量分类

①净砂岩(Arenite,砂岩):基质含量<15%,结构成熟度相对高。

②杂砂岩(Wacke,瓦克岩):基质含量>15%,结构成熟度相对低。

3.3按砂岩的成分分类

除去填隙物,按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相对百分比,分别对净砂岩和杂砂岩进行分类。

通常根据碎屑的化学稳定性分为三个端元成分:(三单元四组分)

Q端元为单晶石英; R端元为岩屑 F端元为单晶长石

1-石英砂岩

2-长石石英砂岩

3-岩屑石英砂岩

4-长石砂岩

5-岩屑长石

6-长石岩屑砂岩

7-岩屑砂岩

注:当杂基的含量大于15%时,要参与定名!

4细碎屑岩

☆即粉砂岩,粉砂岩是粒度0.05-0.005mm之间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50%以上的碎屑岩。

☆即泥质岩,泥级质点(主要指粘土矿物)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

黄土:一种未固结至半固结的粉砂岩,浅黄色、褐色或红色呈土状,是一种半固结多孔粉砂。

六、自生沉积岩类

1、碳酸盐岩

定义:自生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类称碳酸盐岩。自生碳酸盐矿物中若一半以上为方解石称石灰岩,若一半以上为白云石称白云岩。

2、硅质岩

定义:由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及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 50 %)的沉积岩称硅质岩,欧美国家或国际上则多统称为燧石岩。

3、其它自生沉积岩类

①磷质岩:磷块岩和磷质岩的泛称,磷酸盐矿物体积含量大于20%的沉积岩。

②铁质岩:是富铁岩。有经济价值的铁沉积岩、铁质沉积岩、含铁沉积岩,称为沉积铁矿。

③铝质土岩:由富含氢氧化铝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如果铝土岩中A12O3的含量(ω%)大于40%,其A12O3:SiO2>2:1,则称为铝土矿。

④蒸发岩:在强烈蒸发条件下,海盆或湖盆水体因盐分逐渐浓缩以至发生沉淀,这种由于蒸发作用以化学沉淀方式而形成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沉积岩。





11楼

第四篇 变质岩

一 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的概念: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地壳中已经形成的矿物群体(岩石和矿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变化,在特殊条件下,可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这些作用的总和称之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一个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变质结晶 、变形和变质分异作用等。

注意两种过渡的状态:在高级变质中可出现部分熔融,可以划在岩浆作用范畴;在很低级变质(埋藏变质)中还可出现压实作用,则主要属于沉积成岩作用范畴。

2、变质岩: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也随之变化,致使固态岩石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方面遭受改造而变化成新的岩石。其形成与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 变质作用机制 (“方式”):⑴重结晶 ⑵交代

1、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1)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的条件下,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2)基本特征: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外,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

(3)分类:①静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低应变区或应力消失以后, 是在没有应力或应力较弱的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近等轴粒状,无定向组构,同种矿物之间往往发育三边平衡结构。

②动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强应变区, 是在有较强应力作用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一般具有定向构造。

2、交代作用(metasomatism或replacement)

(1)交代作用:在变质条件下,由于变质岩以外物质的带入和原岩物质的带出,而造成的岩石中一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即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的带入带出,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2)基本特征:在交代过程中岩石体积保持不变(开放系统)。尽管岩石基本处于固态,但以H2O和CO2为主的流体流体的存在是必要条件。交代作用产物有混合岩、矽卡岩、气热变质岩等。

(3)活动组分(mobile components):可以在系统中带入、带出的组分。流体相是完全活动组分。活性组分的迁移方式:①渗透(infiltration):裂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压力差。②扩散(diffusion):粒间孔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浓度差。

(4)变质作用的化学分类(chemical classification):

①等化学变质作用(is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及Fe的价态变化外,总的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 视为封闭系统。

②异化学变质作用(all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分外,其它组分也发生变化。 岩石系统是开放系统,伴随交代作用,K+、Na+、Ca2+、Mg2+、Si4+等金属阳离子成为活动组分可带入带出。

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无组分带入带出 有组分带入带出

矿物成分可不变 矿物成分改变

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 岩石总化学成分改变

体积改变 体积不变

三、影响变质作用因素

a.地质环境条件是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根本因素,如:大地构造位置(岛弧、海沟、洋中脊等)、构造过程(沉降、隆升等)、岩浆作用等。

b.地质环境条件最终都会以物理化学因素的体现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主要包括:温度T、压力P、流体x、时间t、偏应力(应力)等。

2010-6-27 14:21 回复



12楼

⒈温度T

⑴温度范围:200-800℃,超高压可达1000℃。

Mus+Q→Or+Sill+H2O(T>650℃,P<3.5kb)

⑵温度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混合岩化;增加流体活性; 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

⑶ 生热原因: 岩浆;深部热流;地壳放射热;机械摩擦;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km)。(4)温度因素影响表现

①T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T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

②大大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

③T升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

④T升高产生脱水、脱碳酸等化学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

⑤T升高还可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⒉压力P

(1)静压力(负荷压力):热力学上的压力P是各向相等的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影响矿物的相平衡。压力增加,有利于体积缩小的反应,形成高密度矿物组合。在35km范围内与深度关系为0.029GPa/km。压力的标准国际单位为Pa(帕斯卡),地质上也常用bar(巴)和Kbar(103bar):1GPa=109Pa; 1bar=105Pa; 1Kbar=0.1GPa

流体压力: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体压力。

(2)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①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②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压力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km 范围内,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深度大于5km,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作用形式:①控制变质反应方向,影响变质反应温度;②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③改变岩石的熔点。

Ca[CO3]+SiO2 → CaSiO3+CO2↑

P=105Pa,T=470℃;P=108pa,T=670℃。

(3)压力类型

①负荷压力(Pl):来自上覆岩石;作用于矿物颗粒边界,使颗粒结合在一起

②定向压力(σ):来自构造运动;如垂直直应力、侧向直应力等。

③流体压力(Pf):来自粒间孔隙流体。

总压力 P = Pl + 构造超压 + 流体超压

⒊流体x(Fluid composition )

(1)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作用:

①变质作用中流体起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在没有流体参予的干系统中,反应难以发生或难以反应完全。

②可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Cc+Q ®Wo+CO2

③可降低岩石熔点,如长英质岩:无水950℃,含水640℃

④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2MgO+SiO2®Mg2SiO4,该反应在干体系 1000℃条件下,须时近四天,只有26%转化;在湿体系 460℃条件下,只须时间几分钟,就全部转化。

(2)对整个岩石圈来说,变质作用中的流体最主要是CO2、H2O等。流体在较高温压条件下,具有较大的活性,对变质作用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流体相的证据:变质岩中存在含H2O矿物(云母、角闪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这些矿物的包裹体,特别是流体包裹体。

①制约变质作用中大量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

e.g. 对脱水反应和脱碳酸反应,流体xH2O的增加(xCO2减少),反应将向xH2O减少、xCO2增加的方向进行,即阻碍脱水反应而促进脱CO2反应进行。提高脱水反应温度、降低脱CO2反应温度。相反,则将促进脱水反应而阻碍脱CO2反应进行。

②促进交代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的发生;

流体中可溶解K、Na、Ca、Si等造岩组分以及Fe、Cu、Ag等成矿组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岩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元素带入带出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可形成矿床。

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主要来源:

①原岩中的流体:主要是沉积岩的孔隙流体,在埋藏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海水:在洋底变质和俯冲带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③变质流体:变质过程中可产生脱流体反应,广泛出现在各类变质环境。

④岩浆流体:在接触变质和交代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⑤深源流体:主要来自地幔放气作用,高级变质流体相的主要来源

4、时间t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的两重含义:

⑴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年代:由于地球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不同时代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

⑵一次变质作用自始至终经历时间:不同时间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当变质作用P、T条件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就构成了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各种因素的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⑴温度: 一般是最重要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⑵压力: 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⑶应力:不是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⑷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2010-6-27 14:21 回复





14楼

四、变质作用的地质分类

局部变质作用

(local metamorphism) 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

规模 很局限(<100km3) 在岩石圈范围规模巨大(>数千km3)。

分布 局限分布在一个具体的地质构造(断裂带、接触带等) 地质环境多样,可发生在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甚至发生在岩石圈地幔中。

变质因素与变质机制 往往一个因素、一种机制起主导作用。 多因素,往往是温度、压力、偏应力和流体综合作用,P/T比范围很大,高、中、低、很低都有。多机制,主要是重结晶和变形,有时伴有明显的交代和部分熔融。

过渡性 在局部变质地区可清楚观察到变质与未变质岩渐变过渡。 在区域变质地区,很难找到变质岩与未变质岩的界线。

⒈局部变质作用

根据产状划分:

⑴接触-热变质作用

⑵动力变质作用

⑶冲击变质作用

⑷交代变质作用

⑴接触-热变质作用(contact-thermal metamorphism)

接触-热变质作用:由岩浆热而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

主要控制因素:温度

主要变质机制:重结晶

P/T比:很低

⑵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作用下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可与不同的区域变质伴生。

主要控制因素:偏应力

主要变质机制:变形(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及动态重结晶。

P/T比:高至低,但通常较高。

⑶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

在陨石冲击地表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用,是分布在陨石坑附近。

瞬时的高压、高温条件是其控制因素。变形和伴随的部分熔融是其主要的变质机制。

⑷交代变质作用(metasomatic metamorphism)

交代变质作用主要由岩浆热液引起的异化学变质作用。分布上局限于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和火山喷气活动区。

变质作用机制:主要为扩散交代作用和渗透交代作用。

控制因素:主要为流体中的活动组分化学位(或浓度)

围岩蚀变:产在热液矿脉两侧的交代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分布在侵入体接触带的交代变质作用。

典型的交代变质岩有夕卡岩、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等,与金属矿床关系密切。

⒉区域变质作用

根据产状划分:

⑴造山变质作用

⑵洋底变质作用

⑶埋藏变质作用

⑷混合岩化作用

⑴造山变质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

主要变质机制:重结晶和变形,形成的岩石常显示面、线理,又称为区域动热变质作用。

P/T比:范围宽广,可分为高P/T、中P/T和低P/T型区域变质类型。高P/T型见于俯冲带和碰撞带,中—低P/T型见于岛弧、大陆拉张带、大陆碰撞带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⑵洋底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洋壳岩石在大洋中脊附近上升热流和海水作用下产生的规模巨大的变质作用。

主要变质因素:温度和流体(海水)中活动组分化学位(或浓度)。

变质作用机制:重结晶作用并伴随有交代作用,岩石面理、线理不发育。是区域规模的异化学变质作用,P/T比很低。

典型的洋底变质岩为绿岩,是一种主要由钠长石Ab、绿帘石Ep和阳起石Act、绿泥石Chl组成的绿色块状区域变质岩。

⑶埋藏变质作用(burial metamorphism)

埋藏变质作用:无明显变形的大规模的很低级(很低温)变质作用。通常出现在区域变质(造山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或独立出现在强烈坳陷的沉积盆地的底部;

P/T比:变化范围很大。

埋藏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向成岩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的岩石无明显面理、线理,重结晶作用不完全,残留许多原岩结构构造。

⑷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zation)

混合岩化作用:高级区域变质(造山变质)伴随的部分熔融产生的低熔物质(新成体)与变质岩(古成体)混合,形成混合岩的大规模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又称为超变质作用。

2010-6-27 14:22 回复



15楼

五、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特征

1、等化学变质:变质岩化学成分(除H2O、CO2外)取决于原岩化学成分。这类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可用于恢复原岩类型,对比变质地层等。

异化学变质: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原岩的化学特征与交代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其化学成分特征可用来推断原岩成分特点,了解交代过程中元素带入带出情况,查明交代作用的特点和强度。

等化学系列(等化学变质):指具同一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组合的不同是由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的。

等物理系列:指具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组合的不同是由原岩化学成分决定的。

(重点)2、变质岩五个常见的等化学系列类型:

⑴富铝系列(泥质):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贫钙;铁、镁低;钾> 钠;原岩主要是泥质岩石(泥岩、页岩)及少量的火山凝灰岩。有两个亚类:

①Al2O3过剩(K2O不足)的泥质变质岩:原岩为高岭石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等。变质岩矿物成分特点是含富铝矿物,中低温时无钾长石,高温时出现钾长石。

②K2O过剩(Al2O3不足)的泥质变质岩:原岩为水云母粘土岩类。矿物成分特点是含钾长石,中低温时无富铝矿物,高温时出现富铝矿物(夕线石、堇青石、石榴子石等)。

两亚类中矿物成分总的特点:① 云母含量高,石英常见;②中低温时富铝矿物与钾长石不共生,两类岩石中矿物组合明显不同;③高温时富铝矿物与钾长石共生,两类岩石中矿物组合相同,但矿物含量有差别;铝过剩的泥质变质岩中富铝矿物含量高、钾长石少,钾过剩的泥质变质岩情况相反,钾长石含量高、富铝矿物少。

⑵长英质系列(长英质):化学成分特征是富硅; 贫钙、 铁、镁;铝含量也较低;原岩主要是各种砂岩、 粉砂岩和中酸性火成岩。

⑶ 碳酸盐系列(钙质):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钙、镁;铝、铁、硅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大。原岩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⑷ 铁镁质系列(基性):化学成分特征是贫硅; 富铁、镁、钙;钠 > 钾;含一定量的铝。原岩是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辉长—辉绿岩、铁质白云质泥灰岩、 基性岩屑砂岩等。

⑸ 超铁镁质系列(镁质):化学成分特征是极富镁,铁含量高;贫钙、 铝、硅;原岩是超基性侵入岩、超基性火山岩和极富镁的沉积岩。

其它系列:硅质、铝质、铁质、锰质、磷质、碳质等6 个特殊类型,为较少见的副变质岩石,以某个元素特别富集为特征。

3、不同化学类型变质岩的变质行为差异:

4、变质岩原岩性质的判断

泥质、钙质变质岩:副变质岩石系列。

镁质变质岩:原岩主要是超基性火成岩,富镁的沉积物很少。

长英质和基性变质岩:综合考虑地质产状、岩石组合、变余的结构构造、岩石化学等多方面特征。

如果强烈的变质、变形使得地质产状、变余结构构造破坏、消除,用岩石化学方法恢复原岩更显重要。

六、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特征

⒈变质岩矿物成分一般特征:变质岩矿物成分复杂多样,因为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变质作用的温压变化范围宽广,界于岩浆作用与沉积作用之间,同时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有应力和溶液参与。

①常见的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石英、云母类、角闪石类、辉石类等(三大岩类都具有)。

②变质岩中特有矿物:硬绿泥石、十字石、堇青石、 铁铝榴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硅灰石等。

2、变质岩矿物成分一般特征:

与岩浆岩中的矿物相比, 变质岩中的矿物在内部结构和结晶习性等方面,有如下特点: 层状和链状晶格的矿物较普遍,其延展性也较大;出现一些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体积小,密度大的高压矿物;出现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等同质异相矿物;矿物的变形现象发育;斜长石的环带结构在变质岩中少见。

3、影响变质岩矿物成分的因素

⑴原岩化学成分:相同变质条件下,不同化学类型岩石会出现不同的变质矿物组合。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可推断原岩的化学类型。如:

硅质灰岩:主要成分为Ca[CO3]和SiO2,经变质后可出现Q、Cc、Wo等碳酸盐和钙硅酸盐矿物,而不会出现And、Ky、Sil等富铝矿物。

成分为纯SiO2的硅质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仅出现Q,形成纯的石英岩,而不会出现任何其它矿物。

⑵变质作用条件:同一化学类型原岩,在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矿物组合。

如:Barrow带泥质变质岩。

(3)矿物成分与原岩化学成分的关系:

①富铝系列(泥质):化学成分是Al2O3和K2O含量高,主要为云母类、石英。特征变质矿物:硬绿泥石、十字石、堇青石、铁铝榴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

②长英质系列(长英质):化学成分是SiO2含量高,以石英、长石为主,极少出现富铝系列特征变质矿物。

⒋矿物成分与变质条件的关系——等物理系列

等物理系列:指具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组合的不同是由原岩化学成分决定的。

等物理系列概念说明图解

(重点)等物理系列的划分:Winkler (1974) 按温度将变质强度划分为四个变质级: 很低级、 低级、 中级和高级。

⑴很低级变质: 低限以变质基性岩中浊沸石出现为志。其他标志性矿物有葡萄石、绿纤石、硬柱石等。 温度区间为200-350 ℃ 。

⑵低级变质: 低限以变质基性岩中葡萄石或绿纤石与绿泥石反应形成黝帘石和阳起石为标志,温度区间为350-550 ℃ 。

⑶中级变质:标志是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堇青石)出现和绿泥石消失。 在变质基性岩中以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17)为特征。温度区间为550-650℃。

⑷高级变质:标志是泥质岩石中白云母和石英反应形成矽线石和钾长石组合(变质成因的紫苏辉石代表高级变质条件),温度区间 > 650℃。

2010-6-27 14:23 回复



16楼

七、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⒈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⑴概念:变质岩中矿物晶体的粒度(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矿物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按成因分四类:

①变余结构 ②变晶结构

③变形结构 ④交代结构

变晶结构与结晶结构的区别:

⑴变晶结构的岩石为全晶质,没有非晶质组分。

⑵同一时代矿物没有明显的先后结晶顺序,相对自形程度不定。

⑶变斑晶的形成一般稍晚于基质矿物的,故变斑晶中常有大量基质矿物包体。

⑷柱状、片状及放射状矿物发育,切其延展性大,常定向排列,矿物变形现象也较普遍。

2、主要类型:

⑴变晶结构(blastic texture):变晶(变质结晶产生的变质矿物,blast)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一般自形程度较差、粒度较细、包裹体多、常见反应现象、常具有定向性等。是变质岩中最普遍的结构类型。

变质结晶作用在岩石基本保持固体的状态下进行,晶体生长是不自由的,不像在熔浆或溶液中那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固态化学反应不像熔浆中和溶液中那样容易反应完全;往往有偏应力参与。

⑴变晶结构:依据“变晶粒度、自形程度、形状、包裹关系”可有不同的分类。

虽然晶体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包裹关系可用来判别火成岩中的结晶先后关系,但一般不能用来判断变晶的先后关系。变晶的自形程度、相对大小甚至包裹关系取决于晶体在固体状态下形成自形晶的能力(成面能form energy) 和生长速度。判断变晶先后要靠变晶之间的反应关系研究,部分情况下变晶的包裹关系也反映变晶的先后关系。

变晶系(crystalloblastic series): 区域变质岩中按照矿物在固态生长条件下结晶形成完成好晶面的相对能力, 自大至小排出的经验性顺序。

如:结晶片岩中的变晶系:榍石、金红石、赤铁矿、钛铁矿、磁铁矿、石榴子石、电气石、十字石、蓝晶石、夕线石、硬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堇青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如:硅酸盐矿物变晶系:

①岛状硅酸盐:榍石、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等

②链状硅酸盐:夕线石、辉石类、角闪石类

③层状硅酸盐:云母族、绿泥石族、滑石、硬绿泥石等

④架状硅酸盐:石英、长石,以及堇青石(环状硅酸盐)

位于变晶系前面的矿物,如Gt、St、Ky,不仅易形成自形程度较好的变晶,而且往往形成粒度较大的晶体(变斑晶)。Q、长石在变晶系中的位置靠后,在变质岩中往往形成粒度小的它形变晶,很少形成变斑晶。而在火成岩中,Q、长石斑晶却很常见,这是火成岩与变质岩的一个明显差异。

(2)变晶结构的类型:

①按变晶的自形程度划分:

全自形变晶结构(idioblastic)

半自形变晶结构(hypidioblastic)

它形变晶结构(allotrioblastic)

②按变晶的粒度划分:当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粒度相差不多(同处于某一粒级范围)时,这种粒度等级的划分才有意义。

2010-6-27 14:24 回复



17楼

粗粒变晶结构(coarse grained):粒度>2mm

中粒变晶结构(medium grained):粒度1-2mm

细粒变晶结构 (fine grained):粒度0.1-1mm

微粒变晶结构 (micrograined):粒度<0.1mm

③按变晶粒度的相对大小划分:

等粒变晶结构(homogranular texture):主要变质矿物的粒度大致相近。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常见——“角岩结构”。

不等粒变晶结构(heterogranular texture) :主要变质矿物的粒度不等,但粒度变化基本上是连续的。

斑状变晶结构(porphyroblastic texture):主要变质矿物粒度不等、变化不连续,在大量较细粒矿物集合体(基质)中分布有粒度特别粗大的斑状晶体(变斑晶),基质和变斑晶粒度相差悬殊。在斑状变晶结构中,基质可以是各种结构,变斑晶中也可发育其它结构类型。

④按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划分:

鳞片变晶结构(lepidoblastic texture):变晶结构以板状或叶片状矿物为主;

交叉结构或横交结构:板、片、柱状矿物为主、无定向分布;

纤状变晶结构:以针状或长柱状矿物为主;

束状结构(sheaf texture):由板状至针状矿物的发散束状集合体组成;

⑤按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划分:

花岗变晶结构(granoblastic texture):变晶主要为等轴、近等轴状颗粒。

a.花岗变晶多边形结构:颗粒边界呈直线状或微弯状,在高级变质岩中典型;

b.花岗变晶多缝合结构:颗粒边界为叶片状或锯齿状;多见于低级变质岩

⑥按变晶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包裹和交生)划分:

嵌状变晶结构(poikiloblastic texture ):大颗粒包含有细小颗粒包裹体。大颗粒称为变嵌晶(poikilolblast)

筛状结构(sieve texture):包裹体很多,变嵌晶呈筛状;

变晶结构的命名原则:三级命名原则

整体结构®基质结构®局部交生结构

⑴岩石整体结构的命名:岩石中如果存在变斑晶,则命名为斑状变晶结构

⑵基质结构的命名,如:中细粒片状粒状变晶结构

粒度 + 次要形态 + 主要形态 + 变晶结构

⑶局部交生结构的命名,如:筛状变晶结构

局部交生结构以交生结构的具体名称命名。

(3)变形结构(deformation texture):岩石遭受变形所产生的粒度减小等结构效应。主要见于动力变质岩中。

常见类型:①碎裂结构 ②糜棱结构 ③玻璃质碎屑结构

①碎裂结构:矿物被压碎和裂开,由脆性变形作用形成。

碎斑和碎基:因压碎和裂开的强度不同,矿物分为大小两群。碎斑具不规则的破碎边缘、较多的裂隙、波状消光及边缘颗粒化等特征。碎基粒度很小,甚至是超显微的矿物粉末。

碎裂结构—碎粒较为均匀;碎斑结构—由碎斑和碎基构成

②糜棱结构:岩石在塑性状态下以显微破裂、蠕变、颗粒边界滑动、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具糜棱叶理的定向结构。

主要特点:受到应变的碎斑分布于细粒至隐晶质基质中,基质含量50%-90%,有明显的韧性流动迹象;碎斑颗粒具显微破裂、圆化现象。矿物晶内塑性变形现象很普遍,如波状消光、亚颗粒化、扭折、机械双晶、变形纹等。

2010-6-27 14:24 回复



18楼

③玻璃质碎屑结构:碎斑是破碎的原岩岩石或矿物碎屑,有时可见到熔蚀现象,基质为玻璃质。是高应变速率下强烈变形伴随的部分熔融的产物。

(4)变余结构(palimpsest texture)或残余结构(relict texture):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结构。例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和变余流纹构造等。

变余结构是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进行的不彻底,原岩中部分结构保留下来形成的,它总是与变质结构相伴生,是恢复原岩性质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变余结构或残余结构:

①与正常沉积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变余泥状结构。

②与火成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余辉长-辉绿结构、变余环带结构、变余交织结构等。

③与火山碎屑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晶屑结构、变余岩屑结构、变余玻屑结构。(5)交代结构——概念:是指新生的矿物交代原有岩石中的矿物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如:交代假象结构(如黑云母被绿泥石交代,绿泥石里具有黑云母的外形)、交代残留结构和交代环状结构等。

又称反应结构(reaction texture)或不平衡结构(disequilibrium texture):变质反应或交代反应不彻底、未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的现象,结构上可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

? 交代结构—— 基本特点:

①矿物颗粒的形态复杂多样,边缘多为港湾状等不规则形状;

②矿物粒度变化大;

③同种矿物的不同颗粒,甚至同一颗粒的不同部分,其成分、光性等性质变化明显,且这种变化多是渐变的;

④变斑晶中包裹物与不是交代成因的同种矿物相比,数量减少。

? 交代结构——按交代程度和方式分类:

①边缘交代结构:分为交代蚕食结构、交代残留结构和交代净边结构等。

②核心交代结构 :交代穿孔结构和穿心交代环状结构等。

③透入交代结构:沿原有矿物中的裂隙、条纹等薄弱处进行交代作用形成。往往受薄弱带的形态所控制,常见有网环状结构、交代条纹、交代蠕英结构等。

④整体交代结构: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完全取代。如交代假象结构。

? 交代结构——常见类型:

①港湾结构(embayed texture ):先成矿物为后成矿物代替,二者之间的边界呈港湾状。 边界线尖角通常指向先成矿物。在后成矿物中可找到先成矿物的残留,且保持了与先成矿物的光性连续性。Ms被Q-Sil交生体替代,边界呈港湾状。Q-Sil交生体中有Ms残留,Ms残留与Ms主晶之间解理连续。

②岛屿结构(island texture):反应进一步增强,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分割成孤立分散的岛屿状残留。

这些彼此分离的岛屿有一致的光性方位,暗示它们原先是同一个矿物。

③反应边(reaction rim)或冠状体(corona)结构:当后成矿物呈环状全部或部分包绕先成矿物,作为先成矿物的包边或环边。反应边可以是一种矿物,如单斜辉石的斜方辉石环边,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矿物的交生体,如白云母的夕线石-石英交生体环边。

④后成合晶(symplectite):交生体呈细小蠕虫状。

⑤假象(pseudomorph):后成矿物完全或几乎完全替代先成矿物,但仍保留先成矿物外形。

假象可以是一种矿物的单晶或集合体,也可以是多个矿物的交生体或后成合晶,其中可有少量先成矿物残留。

2010-6-27 14:24 回复



19楼

变质岩的构造特征(meta. structure)

2、变质岩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按成因可分为变余构造和变成构造。

⑴变余构造(palimpsest structure)或残余构造(relict structure):变质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的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等。变余构造是恢复原岩类型的主要依据。多见于低级变质岩中,与变质构造相伴生。

⑵定向构造(directional structure):非等轴颗粒近平行排列,出现优选方位。偏应力作用下岩石变形的结果,多垂直最大压应力方向发育。形成机制包括机械旋转、粒内滑移、优选成核、优选生长(压溶)等。如面状构造、线状构造等。

①面状构造: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面,统称为面理(foliation)。按其先后顺序以S1、S2、S3等记录,便于构造分析。变余层理是最早的S-面,记作S0。

面状构造包括变余层理、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层状(条带状)构造及眼球状构造等类型。

②板状构造(slaty structure)或板劈理(slaty cleavage):由密集的间隔平面(劈理面)显示,沿着劈理面岩石容易裂开,呈平整、光滑但光泽暗淡的板片。

③千枚状构造(phyllitic structure):细小的(多小于0.1mm)片状硅酸盐定向排列形成面理,重结晶程度比板状构造高,但肉眼仍难以识别矿物颗粒。岩石易沿面理裂开,劈开面不如板劈理面平整,但有强烈丝绢光泽(绢云母、绿泥石等片状硅酸盐矿物造成)。明显特征是存在折劈、微褶皱和扭折带。岩石中矿物已全部重结晶,细小片状(鳞片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由于矿物太细小,一般肉眼不能分辨,片理上具有绢丝光泽。

④片状构造(schistose structure):岩石重结晶程度高,面理由肉眼可识别的(粒径>0.1mm)的片、板、针、柱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而成。岩石沿面理较易裂开,但裂开面平整程度比千枚状构造差。 千枚状构造和片状构造又称为片理(schistosity)。片状或柱状矿物定向且连续排列,肉眼已能分辨,(矿物粒度一般大于0.1mm),片理发育。

⑤片麻状构造(gneissose structure)或片麻理(gneissosity):岩石重结晶程度高,矿物肉眼可识别,其中粒状矿物含量高,而板片状、针柱状矿物在其中断续定向分布,岩石沿片麻理无特别强烈的裂开趋势。

⑥层状构造(layered structure, stromatic structure)或条带状构造(banded structure, banding)或成分层: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浅色与暗色层(或透镜体)互层构成面状构造。

⑦条带状构造:由矿物颜色、成分或粒度不同集中成连续的“薄层”,它们相间产出而形成条带状构造,是定向构造之一。

⑧眼球状构造(augen structure):眼球状巨大颗粒或颗粒集合体在基质中定向分布。见于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中。

⑨糜棱状构造:由残斑和基质组成,至少发育一组面理或线理,基质很细、定向,发育眼球、拔丝、压力影、变形斑晶等显微构造现象。

类型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可劈性 易 至 难

劈开面 平整光滑 至 粗糙

结晶程度 矿物肉眼不可分辩 矿物肉眼可分辩

其它 黯淡丝绢光泽

无微褶皱、褶劈 强烈丝绢光泽,微褶皱、褶劈 定向且连续 定向但不连续

⑵定向构造(directional structure):

? 线状构造:①线理(lineation):岩石中各种线状要素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可有不同期的线理,按先后顺序以L1、L2、L3等记录。

①拉伸线理(stretching lineation):由针、柱、板状矿物(角闪石等)、等轴状矿物的棒状集合体(如石英棒)、拉长的岩石碎屑或拉长的砾石等的定向排列指示拉伸方向。

②皱纹线理(crenulation lineation):面理微褶皱的枢纽的平行排列。

③交面线理(intersecton lineation):两组面理的交线。

⑶无定向构造(nondirectional structure ):颗粒无定向、随机分布。变质作用是在缺乏偏应力条件下进行,通常出现在接触热变质岩、交代变质岩、埋藏变质岩和洋底变质岩中。主要有块状构造、斑点构造、瘤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云染状构造等类型。

①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且均匀分布。见于接触变质岩、洋底变质岩和埋藏变质岩中。

②斑点构造(spotted structure):铁质、炭质或新生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矿物雏晶聚集体呈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斑点,不均匀分布在致密的基质中。

③瘤状构造(nodular structure):斑点由一两种矿物细小颗粒集合体组成。见于受轻微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

④角砾状构造(breccia structure):含大的棱角状碎块为特征。见于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中。

⑤云染状(星云状、阴影状)构造 (nebulitic structure):浅色长英质物质(新成体)含量高,暗色变质原岩(古成体)几乎消失,仅残留有暗色矿物集中的斑点、条片或团块不均匀分布,与浅色长英质物质之间无明显界限,如星云状,有时可隐约的分辨出原岩轮廓。见于强烈混合化岩石中

2010-6-27 14:24 回复



20楼

3、变质的命名原则:

⒈ 矿物名称+基本名称:基本名称前矿物按“少前多后”排列,矿物间以“-”分开。

如Gt-Ch-Ms-Q片岩

⒉ 当原岩变余构造非常发育、原岩特征十分清楚时,以 “变质+原岩名称”或“变+原岩名称”命名。

例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等

变质岩的分类原则

一级分类: 变质作用类型或变质岩

详细分类: 等化学系列 (原岩成分)

等物理系列 (变质条件)

变质岩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①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 片岩:具有片状构造。片状矿物>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25%);具有特征变质矿物。

云母片岩:矿物组成: 云母、石英、酸性斜长石及富铝特征变质矿物

岩石类型: 黑云母片岩、白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

绿片岩:矿物组成: 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角闪石、钠长石、石英

岩石类型: 绿泥片岩、 阳起片岩等。

蓝闪片岩:矿物组成: 蓝闪石、钠长石、石英等

岩石类型: 蓝闪片岩、蓝闪钠长片岩等

石英片岩:矿物组成: 石英(>50%)、云母(>30%)等

岩石类型: 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等

钙质片岩:矿物组成: 透闪石、绿帘石、云母、石英等

岩石类型: 透闪绿帘片岩、绿帘透闪片岩等

镁质片岩:矿物组成: 叶蛇纹石、滑石、绿泥石等

岩石类型: 蛇纹石片岩、滑石片岩等

? 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矿物组成: 长石+石英>70%;暗色矿物 <30 %;长石>25% 。

2010-6-27 14:25 回复



21楼

富铝片麻岩:矿物组成: 长石(以钾长石为主), 石英, 黑云母及富铝特征;变质矿物为蓝晶石、矽线石、堇青石、铁铝榴石等。命名原则: 特征变质矿物+片柱状矿物+长石种类+片麻岩。

长英质片麻岩:矿物组成: 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少量辉石、石榴石,基本不出现富铝特征变质矿物。岩石类型: 钾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 斜长片麻岩等。

钙质片麻岩:矿物组成:斜长石、石英、云母、透闪石、透辉石、阳起石、帘石及一定数量的碳酸盐和富钙的铝硅酸盐矿 物 (如方解石、方柱石钙铝石榴石等)。

? 糜棱岩(具有糜棱构造):可按成分或变形程度做进一步划分。例如:

长英质糜棱岩; 云母质糜棱岩;

角闪质糜棱岩; 钙质糜棱岩等.

? 碎裂岩(具有碎裂构造):可按碎裂程度做进一步划分为:

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

②以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⑴ 石英岩:矿物组成: 石英>75%,少量长石、云母、帘石、闪石等。岩石类型: 纯石英岩; 长石石英岩; 磁铁石英岩。

⑵ 大理岩:矿物组成: 方解石+白云石(>50%)。 其它矿物有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镁橄榄石、金云母等。岩石类型: 透闪石大理岩、滑石大理岩、石墨大理岩。

⑶ 斜长角闪岩:矿物组成: 角闪石(50-90%)和斜长石,可含石榴石、透辉石、黑云母、绿帘石等。岩石类型: 石榴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角闪岩等。

⑷麻粒岩:矿物组成: 紫苏辉石+斜长石,可含有透辉石、石榴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等。岩石类型: 紫苏麻粒岩、透辉麻粒岩、二辉麻粒岩。

榴辉岩:石榴石 + 绿辉石,不含斜长石,可含有透辉石、蓝晶石、石英、金红石、金刚石等。

超铁镁质岩: 铁镁质矿物>90%的岩石。例如:角闪石岩、辉石岩。

混合岩: 变质岩基体+花岗质脉体组成。可根据构造进一步命名:如眼球状混合岩; 条带状混合岩等。

③其它常用的岩石名称

⑴变粒岩和浅粒岩:矿物成分与片麻岩相似,但一般具有块状构造,细粒近等粒状变晶结构,按国际惯例已经归入片麻岩类。

⑵角岩:指具有典型等粒粒状变晶结构的接触变质岩的统称. 明确岩石为接触变质岩后方可应用该名称。

⑶灰色片麻岩:一般为太古代所特有,指颜色发灰、成分近于英云闪长岩的一类片麻岩。

⑷钙硅质岩:目前已归入钙质片岩和钙质片麻岩中。

⑸矽卡岩:特指由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与钙镁质碳酸盐岩接触时, 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010-6-27 14:25 回复



22楼

第二十一章 共生分析和变质相

一 矿物相律(了解)

二 矿物组合

⒈矿物组合(mineral assemblage)或矿物共生、矿物共生组合(mineral paragenesis):在共生分析中,一定化学成分的岩石达化学平衡时的矿物成分。矿物组合是岩石化学成分和P、T等条件,是共生分析的对象或出发点。由于温度升高的进变质过程反应速率达,易于达到平衡,因此岩石中见到的矿物组合多为热峰矿物组合。

⒉矿物组合确定标志:保证属于同一个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的岩石系统。

⑴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中各种矿物都有相互接触的关系;

⑵各矿物相互间无反应和交代现象;

⑶同种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光性特征相近。如有环带,则其边部化学成分及光性特征近似;

⑷一对矿物之间元素的分配符合Nernst 分配定律,即各处元素的分配系数近相等

⑸矿物共生关系符合矿物相律,即矿物相数不超过惰性组分数。通常不超过五六种。

三 共生分析(了解)

四 变质相

⒈变质相的概念

变质相:在热峰附近一定P-T-μH2O范围内达到化学平衡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有固定的、可以预测的关系。

⒉变质相的含义

⑴ 一个变质相是一个等物理系,与岩石化学成分无关;

⑵在一个变质相中,对应不同的岩石化学成分有相应的不同的矿物组合。给定岩石化学成分,可以预测相应矿物组合;一个变质相内岩石化学成分与矿物组合的这种关系是岩石系统达到化学平衡的必然结果,用成分-共生图解可很好地表示这种关系。

⑶变质相的标志是矿物组合 。

变质相的分类及各变质相基性变质岩的临界矿物组合表

产状 变质相 代号 基性变质岩的临界矿物共生组合







质 钠长绿帘角岩相

普通角闪石角岩相

透长石相

辉石角岩相 AEH

HH

S

PH Ab+Ep+Act(阳起石)+Ch

Pl+Hb

HT-Pl+Aug(普通辉石)+Pig(易变辉石)

Pl+Di+Hy

区域变

质 沸石相

葡萄石—绿纤石相

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

蓝片岩相

绿片岩相

绿帘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

榴辉岩相 Z

P-P

LA

BS

GS

EA

A

G

E Ab+Lm+Prh+Ch

Ab+Prh+Pu+Ch

Lw+Ab+Ch

Ab/Lw+Gl+Ch

Ab+Ep+Act+Ch

两相Pl(晕长石)+Ep+Hb+ Act

Pl+Hb

Pl+Di+Hy

FeMgCa-Al-Gt+Omp

3.变质级(metamorphic grade):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受到改造的程度,按温度的高低,将变质作用分为四个等级。

很低级:包括沸石相(Z)、葡萄石—绿纤石相(P-P)、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LA)、蓝片岩相(BS);

低级:包括钠长绿帘角岩相(AEH)、绿片岩相(GS)、绿帘角闪岩相(EA);

中级:包括普通角闪石角岩相(HH)、角闪岩(A);

高级:包括辉石角岩相(PH)、透长岩相(S)、麻粒岩相(G);

榴辉岩相(E)以高压为特征,温度包括低温—高温的的范围,未列于上述以热峰温度为标志的变质级中。

2010-6-27 14:25 回复



23楼

第二十二章 动力变质岩和接触-热变质岩

一 动力变质岩

⒈动力变质岩一般特点:

⑴产于断裂带及韧性剪切带中,呈线状分布;又称为断层岩(fault rock)

⑵由于与围岩的差异风化,动力变质岩在地貌上常形成洼沟或陡墙;

⑶具碎裂结构、糜棱结构,含棱角状或眼球状碎斑或碎块;

⑷动力变质带内岩性变化大,岩石面貌受原岩、变形机制和变形强度控制;

⑸动力变质带是流体活动地带,常伴随有蚀变和矿化 。

⒊动力变质岩的常见类型

⑴碎裂岩系列(Cataclasite)

以脆性变形为主,显著特征是岩石无定向或略具定向。具碎裂结构(微裂隙发育)、块状构造。岩石没有或少有重结晶作用。

按碎基含量和性质划分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假玄武玻璃,表现为随着变形增强,岩石粒度减小的趋势。

① 构造角砾岩(tectonic breccia):具有碎裂结构,角砾状构造。主要由较大的碎块(角砾,d>2mm)组成,角砾碎块呈棱角状、排列紊乱。基质由细小破碎物(碎基)和铁质、硅质、钙质胶结物组成,碎基含量<50% 。

②碎裂岩(Cataclasite):碎基占50%-90%;

超碎裂岩(ultracataclasite):碎基含量>90%;

③假玄武玻璃:黑色、貌似玄武岩,具玻璃质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在隐晶质—玻璃质基质中有或多或少残余的石英、长石、石榴石等晶体碎屑(碎斑)。常呈细脉状、层状沿裂隙或面理产于碎裂岩或糜棱岩之中。

构造角砾岩 → 碎裂岩 → 超碎裂岩: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⑵糜棱岩系列

①糜棱岩

糜棱岩的进一步命名:冠以原岩名称或主要矿物名称,如花岗糜棱岩或长英质糜棱岩等。

初糜棱岩(protomylonite):基质<50%;

糜棱岩(mylonite):基质50%~90%;

超糜棱岩(ultramylonite):基质>90%。

②千糜岩(phyllonite)

具千枚状构造的糜棱岩、超糜棱岩。重结晶作用明显,基质中富含水的片状或纤维状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透闪石等,呈丝绢光泽(貌似千枚岩);岩石中仅残留少量碎斑,其中可见各种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产于韧性剪切带中。

③变余糜棱岩(blastomylonite)

完全重结晶而具有变晶结构的糜棱岩,原有的糜棱结构已很难看出,碎斑重结晶形成的细粒集合体保留原碎斑的外形轮廓和压力影等特征。具有片状、片麻状构造以及条带状、眼球状构造等。

碎裂岩 糜棱岩

以脆性变形为主; 以塑性变形为主;

岩石无定向或略具定向; 具明显的面理(常具线理);

具碎裂结构或玻璃质碎屑结构,微破裂发育,无或少有重结晶作用; 糜棱结构或变余糜棱结构;

按碎基性质划分为碎裂岩及假玄武玻璃(玻璃质); 根据基质性质分为糜棱岩 及变余糜棱岩(重结晶为主);

按碎基含量划分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据基质含量划分为初糜棱岩 、糜棱岩、超糜棱岩,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二 接触-热变质岩

⒈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为主要热源,围岩受到岩浆的热烘烤而发生变质。

产状: 地壳较浅部位, 火成岩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带。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 以高的地热梯度(>60℃/km)、高温低压为特征。 温度范围为300-800℃(有的达1000℃以上),压力范围为0.02-0.3GPa, 缺乏偏应力。

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和变质重结晶,交代作用不显著。

⒉接触-热变质岩的一般特点

⑴局限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围岩之中,围绕侵入体分布。分布宽度变化很大;岩墙周围接触变质岩可窄到仅几mm,形成烘烤边;大的侵入体周围其宽度几m到几km,形成足以在地质图上标绘的接触晕。如北京房山燕山晚期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体的接触晕宽约1km。

2010-6-27 14:26 回复



24楼

⑵接触—热变质岩(角岩)一般具变晶结构、无定向构造,在接触变质晕外带,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如周口店接触变质作用叠加在区域变质作用之上,因而接触变质岩常继承了区域变质的面理,出现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⑶接触—热变质属于很低P/T变质(视地热梯度>80℃/km),形成深度浅(通常P<0.3GPa),矿物成分以And、Crd、Wo等低压矿物为特征。如周口店有Cld(硬绿泥石)、St、Alm,而无Crd。

⑷接触—热变质作用的热和流体来自侵入体,接触变质晕自侵入体接触带向外变质程度逐渐降低,围绕侵入体呈同心圈状分布。

⑸由于岩浆流体的作用,接触—热变质岩往往有夕卡岩等交代岩伴生。

⒊接触-热变质岩主要岩相(各种岩石类型见书本及课件)

⑴钠长-绿帘角岩相(AEH)

一般特点:

①低级变质; ②分布在接触晕的最外圈、与未变质岩石渐变过渡;

③具低压低温矿物组合,Kfs与富铝矿物不共生; ④明显的变余结构构造。

⑵普通角闪石角岩相(HH)

一般特点:

a.中级接触变质相,分布广泛;

b.低压中温矿物组合,重结晶程度较高;泥质变质岩中红柱石、堇青石(Crd)形成发育很好的变斑晶,但富铝矿物不与钾长石共生;新出现矿物:斜长石(An>25,代替钠长石+绿帘石)、普通角闪石(Hb)(代替阳起石)、透辉石(Di)、钙铝榴石(Gro)、直闪石(Ant)、镁铁闪石(Cum)。 c.斑状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构造通常不发育。

⑶辉石角岩相(PH)

基本特征:高级接触变质相,高温无水矿物组合、钾长石与富铝贫钾矿物共生,岩石的变余结构构造几乎完全消失。 多数接触晕中该相缺失

⑷透长岩相(S)

一般特点:特殊的高热接触变质相,见于火山岩捕虏体和接触带或一些侵入体的顶棚悬挂体中,在侵入体接触晕中并不出现。温度很高(>800℃)、压力很低(近地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分布于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和火山活动区,主要由岩浆热液引起的异化学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流体活动组分化学位。变质作用方式主要为交代作用。

典型岩石:夕卡岩—产在火成岩体(主要为中性火成岩及酸性火成岩)与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接触带或其附近的一种接触交代变质的岩石。

2010-6-27 14:26 回复



25楼

第二十三章 区域变质岩

一 区域变质岩一般特征

⒈区域变质作用:大规模(区域尺度)的变质作用;不论变质条件、变质环境,囊括各种复杂因素和各种变质环境下的变质作用。

⒉区别变质作用分类

⑴造山变质作用 :分布在大陆地区; ⑵洋底变质作用:分布在大洋地区;

⑶埋藏变质作用:向成岩作用过渡类型,出现在造山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

⑷混合岩化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类型,与中、高级造山变质岩伴生。

⒊常见区域变质岩及其基本特征

二 埋藏变质岩

⒈ 一般特征

⑴出现在造山变质(区域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或独立出现在强烈坳陷盆地沉积的下部,与未变质沉积岩、火山岩渐变过渡;

⑵变质因素以很低温(150~350℃)、低压(<0.35GPa)为特点,流体成分是重要因素,常伴随低温交代作用,但很难达到化学平衡;透入性变形微弱,偏应力较次要;P/T比变化范围很大,从高P/T直到很低P/T各类型都有; P-T范围小,仅包括沸石相Z和葡萄石-绿纤石相P-P两个变质相;

⑶矿物成分以含沸石、葡萄石(Prh)、绿纤石(Pu)、混层状粘土矿物等很低温矿物及大量原岩中残留矿物为特征;

⑷ 岩石无片理,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原生的沉积、火山或火山碎屑结构等结构,以及原生的层理、气孔等构造保留完好,外貌上与未遭受变质的原岩很难区分;

⑸由于温度很低,通常缺乏与埋藏变质相关的岩浆活动;

⑹主要类型:一般用“变质××岩” 命名,包括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变质硬砂岩和变质泥质岩等类型。

⒉埋藏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见课件及课本)

三 造山变质岩

⒈造山变质岩的一般特点

⑴广泛分布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显生宙造山带。面积往往达数百乃至数千km2,在太古宙结晶基底,变质区以面状为主,如加拿大地盾;在元古宙、显生宙造山带的核部,呈带状。

⑵ 受区域性热异常和构造应力场联合作用,变质因素复杂、变质条件变化大, T、P、偏应力和流体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热峰温度变化范围自200~800℃以上,热峰压力自0.2GPa至2.0GPa,甚至大于3.0GPa,P/T比自5℃/km至80℃/km,包括高、中和低P/T比三种主要类型。

⑶偏应力起重要作用,通常都遭受构造变形,发育明显的面理、线理。

⑷P/T 比变化大,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质带演化复杂多样,可划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和一系列过渡类型。

a.低P/T 型(红柱石—夕线石型)b.中P/T 型(蓝晶石—夕线石型)c.高P/T 型(蓝闪石型)⑸变质区(带)内部有P/T 比变化。在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一个大面积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内,热峰压力(深度)通常显示很大的变化,导致变质区(带)内部由于P/T 比的变化而分为不同类型的相系列区域。

⑹构造背景多样

主要的构造环境:弧—沟带、大陆碰撞带、大陆拉张带

⒉中P/T 和低P/T 区域变质岩(低级变质)(岩相及岩石见课件、课本)

⑴中P/T和低P/T区域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①有类似的构造背景(岛弧带、大陆碰撞带、大陆拉张带和前寒式纪结晶基底);

②往往共存于同一构造背景之中;

③具有Z→P-P→GS→EA→A→G的变质相系列,但低P/T相系列中EA发育较差 ,后4个变质相分布广泛,是4个常见的区域变质相;

④除泥质变质岩随P/T比变化有明显的矿物组合差异外,其余各化学类型的矿物组合变化不大。

⒊高P/T 区域变质岩(岩相及岩石见课件、课本)

产于海沟带和大陆碰撞带,是地壳俯冲的标志;三个变质特有的相:LA、BS和E;

典型的高P/T 变质相系列:Z→LA→BS→E。

2010-6-27 14:26 回复



26楼

四 混合岩

混合岩:由浅色花岗质物质和暗色铁镁质变质岩共同组成的宏观上不均匀的复合岩石。

⒈混合岩的一般特点

⑴大面积分布在前寒武纪地盾区和显生宙岛弧带、大碰撞带、大陆拉张带低—中P/T区域变质区,与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及花岗岩类深成侵入体共生和相互过渡;

⑵混合岩包括基体和脉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

基体(中色体、古成体):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

脉体(浅色体、新成体):长英质或花岗质; 暗色体:

⑶浅色体的化学成分为长英质,常具有Q-Ab-Or系统共结点或同结线成分,为部分熔融产物;古成体可包括泥质、长英质、钙质、基性、镁质等各种化学类型变质岩。以长英质片麻岩最常见

⑷古成体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等变晶结构和交代结构,往往强面理化;新成体通常具半自形粒状结构等熔体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定向性较古成体弱。古成体中的交代结构往往是部分熔融结构,新成体中的交代结构往往是熔融残留结构。

⑸混合岩的构造与类型

① 基体与脉体的空间排布方式;

最常见的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和云染状混合岩(云染岩)等4类。

② 混合岩化强度和基体构造

面理发育的片岩、片麻岩:随着混合岩化增强,出现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云染状混合岩的岩石系列;

弱面理化的斜长角闪岩:随着混合岩化增强,出现细脉状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云染状混合岩的岩石系列。

2010-6-27 14:27 回复



27楼

第四篇 变质岩

一 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的概念: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地壳中已经形成的矿物群体(岩石和矿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变化,在特殊条件下,可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这些作用的总和称之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一个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变质结晶 、变形和变质分异作用等。

注意两种过渡的状态:在高级变质中可出现部分熔融,可以划在岩浆作用范畴;在很低级变质(埋藏变质)中还可出现压实作用,则主要属于沉积成岩作用范畴。

2、变质岩: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也随之变化,致使固态岩石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方面遭受改造而变化成新的岩石。其形成与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 变质作用机制 (“方式”):⑴重结晶 ⑵交代

1、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1)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的条件下,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2)基本特征: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外,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

(3)分类:①静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低应变区或应力消失以后, 是在没有应力或应力较弱的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近等轴粒状,无定向组构,同种矿物之间往往发育三边平衡结构。

②动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强应变区, 是在有较强应力作用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一般具有定向构造。

2、交代作用(metasomatism或replacement)

(1)交代作用:在变质条件下,由于变质岩以外物质的带入和原岩物质的带出,而造成的岩石中一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即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的带入带出,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2)基本特征:在交代过程中岩石体积保持不变(开放系统)。尽管岩石基本处于固态,但以H2O和CO2为主的流体流体的存在是必要条件。交代作用产物有混合岩、矽卡岩、气热变质岩等。

(3)活动组分(mobile components):可以在系统中带入、带出的组分。流体相是完全活动组分。活性组分的迁移方式:①渗透(infiltration):裂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压力差。②扩散(diffusion):粒间孔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浓度差。

(4)变质作用的化学分类(chemical classification):

①等化学变质作用(is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及Fe的价态变化外,总的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 视为封闭系统。

②异化学变质作用(all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分外,其它组分也发生变化。 岩石系统是开放系统,伴随交代作用,K+、Na+、Ca2+、Mg2+、Si4+等金属阳离子成为活动组分可带入带出。

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无组分带入带出 有组分带入带出

矿物成分可不变 矿物成分改变

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 岩石总化学成分改变

体积改变 体积不变

三、影响变质作用因素

a.地质环境条件是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根本因素,如:大地构造位置(岛弧、海沟、洋中脊等)、构造过程(沉降、隆升等)、岩浆作用等。

b.地质环境条件最终都会以物理化学因素的体现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主要包括:温度T、压力P、流体x、时间t、偏应力(应力)等。

2010-6-27 14:51 回复



28楼

⒈温度T

⑴温度范围:200-800℃,超高压可达1000℃。

Mus+Q→Or+Sill+H2O(T>650℃,P<3.5kb)

⑵温度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混合岩化;增加流体活性; 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

⑶ 生热原因: 岩浆;深部热流;地壳放射热;机械摩擦;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km)。(4)温度因素影响表现

①T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T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

②大大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

③T升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

④T升高产生脱水、脱碳酸等化学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

⑤T升高还可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⒉压力P

(1)静压力(负荷压力):热力学上的压力P是各向相等的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影响矿物的相平衡。压力增加,有利于体积缩小的反应,形成高密度矿物组合。在35km范围内与深度关系为0.029GPa/km。压力的标准国际单位为Pa(帕斯卡),地质上也常用bar(巴)和Kbar(103bar):1GPa=109Pa; 1bar=105Pa; 1Kbar=0.1GPa

流体压力: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体压力。

(2)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①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②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压力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km 范围内,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深度大于5km,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作用形式:①控制变质反应方向,影响变质反应温度;②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③改变岩石的熔点。

Ca[CO3]+SiO2 → CaSiO3+CO2↑

P=105Pa,T=470℃;P=108pa,T=670℃。

(3)压力类型

①负荷压力(Pl):来自上覆岩石;作用于矿物颗粒边界,使颗粒结合在一起

②定向压力(σ):来自构造运动;如垂直直应力、侧向直应力等。

③流体压力(Pf):来自粒间孔隙流体。

总压力 P = Pl + 构造超压 + 流体超压

⒊流体x(Fluid composition )

(1)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作用:

①变质作用中流体起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在没有流体参予的干系统中,反应难以发生或难以反应完全。

②可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Cc+Q ®Wo+CO2

③可降低岩石熔点,如长英质岩:无水950℃,含水640℃

④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2MgO+SiO2®Mg2SiO4,该反应在干体系 1000℃条件下,须时近四天,只有26%转化;在湿体系 460℃条件下,只须时间几分钟,就全部转化。

(2)对整个岩石圈来说,变质作用中的流体最主要是CO2、H2O等。流体在较高温压条件下,具有较大的活性,对变质作用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流体相的证据:变质岩中存在含H2O矿物(云母、角闪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这些矿物的包裹体,特别是流体包裹体。

①制约变质作用中大量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

e.g. 对脱水反应和脱碳酸反应,流体xH2O的增加(xCO2减少),反应将向xH2O减少、xCO2增加的方向进行,即阻碍脱水反应而促进脱CO2反应进行。提高脱水反应温度、降低脱CO2反应温度。相反,则将促进脱水反应而阻碍脱CO2反应进行。

②促进交代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的发生;

流体中可溶解K、Na、Ca、Si等造岩组分以及Fe、Cu、Ag等成矿组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岩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元素带入带出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可形成矿床。

2010-6-27 14:51 回复



29楼

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主要来源:

①原岩中的流体:主要是沉积岩的孔隙流体,在埋藏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海水:在洋底变质和俯冲带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③变质流体:变质过程中可产生脱流体反应,广泛出现在各类变质环境。

④岩浆流体:在接触变质和交代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⑤深源流体:主要来自地幔放气作用,高级变质流体相的主要来源

4、时间t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的两重含义:

⑴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年代:由于地球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不同时代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

⑵一次变质作用自始至终经历时间:不同时间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当变质作用P、T条件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就构成了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各种因素的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⑴温度: 一般是最重要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⑵压力: 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⑶应力:不是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⑷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四、变质作用的地质分类

局部变质作用

(local metamorphism) 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

规模 很局限(<100km3) 在岩石圈范围规模巨大(>数千km3)。

分布 局限分布在一个具体的地质构造(断裂带、接触带等) 地质环境多样,可发生在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甚至发生在岩石圈地幔中。

变质因素与变质机制 往往一个因素、一种机制起主导作用。 多因素,往往是温度、压力、偏应力和流体综合作用,P/T比范围很大,高、中、低、很低都有。多机制,主要是重结晶和变形,有时伴有明显的交代和部分熔融。

过渡性 在局部变质地区可清楚观察到变质与未变质岩渐变过渡。 在区域变质地区,很难找到变质岩与未变质岩的界线。

⒈局部变质作用

根据产状划分:

⑴接触-热变质作用

⑵动力变质作用

⑶冲击变质作用

⑷交代变质作用

⑴接触-热变质作用(contact-thermal metamorphism)

接触-热变质作用:由岩浆热而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

主要控制因素:温度

主要变质机制:重结晶

P/T比:很低

⑵动力变质作用(dynamic metamorphism)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作用下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可与不同的区域变质伴生。

主要控制因素:偏应力

主要变质机制:变形(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及动态重结晶。

P/T比:高至低,但通常较高。

⑶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

在陨石冲击地表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用,是分布在陨石坑附近。

瞬时的高压、高温条件是其控制因素。变形和伴随的部分熔融是其主要的变质机制。

⑷交代变质作用(metasomatic metamorphism)

交代变质作用主要由岩浆热液引起的异化学变质作用。分布上局限于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和火山喷气活动区。

变质作用机制:主要为扩散交代作用和渗透交代作用。

控制因素:主要为流体中的活动组分化学位(或浓度)

围岩蚀变:产在热液矿脉两侧的交代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分布在侵入体接触带的交代变质作用。

典型的交代变质岩有夕卡岩、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等,与金属矿床关系密切。

⒉区域变质作用

根据产状划分:

⑴造山变质作用

⑵洋底变质作用

⑶埋藏变质作用

⑷混合岩化作用

⑴造山变质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

主要变质机制:重结晶和变形,形成的岩石常显示面、线理,又称为区域动热变质作用。

P/T比:范围宽广,可分为高P/T、中P/T和低P/T型区域变质类型。高P/T型见于俯冲带和碰撞带,中—低P/T型见于岛弧、大陆拉张带、大陆碰撞带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⑵洋底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洋壳岩石在大洋中脊附近上升热流和海水作用下产生的规模巨大的变质作用。

主要变质因素:温度和流体(海水)中活动组分化学位(或浓度)。

变质作用机制:重结晶作用并伴随有交代作用,岩石面理、线理不发育。是区域规模的异化学变质作用,P/T比很低。

典型的洋底变质岩为绿岩,是一种主要由钠长石Ab、绿帘石Ep和阳起石Act、绿泥石Chl组成的绿色块状区域变质岩。

⑶埋藏变质作用(burial metamorphism)

埋藏变质作用:无明显变形的大规模的很低级(很低温)变质作用。通常出现在区域变质(造山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或独立出现在强烈坳陷的沉积盆地的底部;

P/T比:变化范围很大。

埋藏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向成岩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的岩石无明显面理、线理,重结晶作用不完全,残留许多原岩结构构造。

⑷混合岩化作用(migmatization)

混合岩化作用:高级区域变质(造山变质)伴随的部分熔融产生的低熔物质(新成体)与变质岩(古成体)混合,形成混合岩的大规模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又称为超变质作用。

三 :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01经济学

圆梦强化课程讲义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www.shufeym.com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1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01经济学

圆梦强化课程前言圆梦强化课程前言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团队是目前中国第一个研究生辅导咨询团队,由上海财经大学历届优秀研究生组成,旨在帮助圆梦学子了解上财考研状况,熟悉上财命题解题思路,提升经济学水平,顺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同时也有助于圆梦学子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顺利接轨,为上海财经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学弟学妹尽可能一次性通过初试,提供最全最好的复习资料,最全最好的复习资料,最人性化的全程一对一咨询辅导服务,最人性化的全程一对一咨询辅导服务,以最真诚、以最真诚、最细微的关心和服务,的关心和服务,创造最高性价比!创造最高性价比!凭借着过来人的考研经验和考研辅导经验,以及强大的上财师资力量,齐全、权威的内部核心考研资料,在此基础上推出了2012上财经济学一对一全程辅导。(www.61k.com]

上财圆梦依托与上财之良好关系及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年成功辅导经验和权威的内部辅导精品资料,在2011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首次推出2012上财考研专业课803经济学强化辅导班。专业课803经济学强化辅导班主要通过面授或网络远程现场一对一指导及圆梦官方配发的辅导班讲义为授课和学习形式。辅导班上课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院系专业实力与报考难易度、历年录取保送情况、奖学金情况;历年出题风格分析、命题规律讲解;指定教材各章节重难点与常考点解析、核心考点要点串讲;下一年考点考题预测;历年典型试题解析与高分应试技巧点拨等。网络远程现场一对一指导辅导班与现场授课内容完全一致,解决本地、外地学弟学妹们时间与地域限制。

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已经对外公布,详细内容可以在本站“资料下载”栏目进行下载查看详细招生简章,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变化:

一、很荣幸,今年学硕招生计划和去年持平,大家可以按照原先的计划加油复习;二、803经济学改为801经济学,大纲没有任何变化,说明今年的风格将继续沿袭去年的风格,“801”据老师介绍是为了逐步提升上财经济学档次,所以今年的经济学预计会增加难度;三、统计学只招硕博连读;四、金融学硕只有硕博连读,且金融专硕中财富方向不允许应届生报名,这个将增加801经济学的竞争;五、十月报名、十一月现场确认、一月初初试;六、选择圆梦,成功之路!七、我们将继续关注最新信息!

801经济学曾为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的初试经济学代码,如今上海财经大学的初试经济学也为801经济学,这必将是一次质的飞跃,将大大提升上海财经大学在我国大学中的“身份地位”,由于近几年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就业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甚至优于复旦大学等名校,报考上海财经大学的学子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区分上财考研学子经济学水平,更好地选拔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才,我们上海财经大学在考研初试命题方面必然需要得到一定的提升,由原来的803经济学改名为801经济学,而大纲却完全不变,其主要用意是为了增加初试经济学的区分度,更加注重我们所研究的“自建模型”命题方向,今后的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将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也将越来越具有优势性,随着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而上海金融人才中高层均来自于上海财经大学,这将意味着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将逐步“后浪推前浪”,成为上海金融中心未来的高端人才!

803经济学已经成为过去,但803经济学难度逐步提升也告诉我们,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考研已经不再是看几本教材能够拿下,而更加注重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经济学水平接轨,逐步提升初试经济学考试难度与深度,从而圆梦教育应运而生,我们集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高分研究生和经济学教授等多种优势资源,为大家倾心研究编写核心资料,为大家提供研究生一对一真诚全程系统化指导,以帮助提升上海财经大学考研竞争力!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2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01经济学

圆梦强化课程目录圆梦强化课程目录

院系专业分析、............................................................................... 4 院系专业分析、历年报录情况、历年报录情况、奖学金情况

801经济学真题研究...................................................................... 15 经济学真题研究、研究、命题思路和应对策略分析

801经济学框架体系...................................................................................................................... 19

【A】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与体系 .................................................................................................. 19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B】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与体系 .................................................................................................. 20

801经济学重难点解读、.................................................................. 21 经济学重难点解读、命题预测、命题预测、解题思路点拨

历年真题典型题目解析、..................................................................................... 52 历年真题典型题目解析、高分技巧点拨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3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院系专业分析、院系专业分析、历年报录情况、历年报录情况、奖学金情况

一、院系专业分析

??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120222)/会计学(120201) ?? 人文学院 伦理学(010105)/经济哲学(020121)

??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020101)/经济思想史(020102)/经济史(020103)/西方

经济学(02010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劳动经济学(020207)/数量经济学(020209)

??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民经济学(020201)/财政学(020203)/投资经济(020221)

/税收学(020224)/公共经济政策学(020225)/房地产经济学(020226)/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行政管理(120401)/社会医事业管理(120402)/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社会保障(120404)/土地资源管理(120405)

?? 财经研究所 区域经济学(020202)/国防经济(020210)/城市经济与管理(020227)

/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020232)/农业经济管理(120301)/林业经济管理(120302) ?? 金融学院 金融学(含803经济学)/保险学(020222)

??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世界经济(020105)/产业经济学(020205)/国际贸易学(020206)

/企业管理(120202)/旅游管理(120203)/市场营销学(120221)/体育经营管理(120226)

?? 统计与管理学院 统计学(020208)A组 经济管理统计

二、历年报录情况

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专业报考录取情况

学院名称

专业代码 10101 10105 10108 20121

人文学院

30301 30501 30503 30505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25 3 4 16

22 3 1 12

345 335 335 335

55/83 53/80 53/80 53/80

2.5 1.5 2 5.33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伦理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哲学

报考人数 44 12 4 7

实考人数 37 10 2 7

复试分数线 总分 305 305 305 345

单科 46/69 46/69 46/69 55/83

报考录取比 3.14 3 2 2.33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4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50104 50105 50106 50301 60105 20101 20102 20103

经济学院

20104 20106 20207 20209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0122 20123 20201 20203 20221 20224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5 120204 120401 120402 120403 120404 120405 20202 20210

财经研究所

20227 20232 120301 20204 20222

金融学院

20223 120223 20105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205

工商学院

20206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206 315

188 276

355 348

55/83 55/83

8.96 10.8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闻学 专门史 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制度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财政学 投资经济 税收学 公共经济政策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行政管理 社会医学卫生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区域经济学 国防经济 城市经济与管理 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 农业经济管理

金融学 保险学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 世界经济

1 4 66 136 163 62 48 33 6 4 10 21 14 99 8 37 26 18 1328 141 131 94 115

1

345

4 58 122 143 49 42 27 6 3 10 20 12 90 7 32 21 17 1144 117 112 83 104

375 361

55/83

375 362 356

55/83

8.73 10.44 7.19

345

55/83

345 345 360 345 345 345 345 345 345 345 345

55/83 55/83

2 5.08 4.12 9.06 6.2 3.69 3.67 0.75 0.67 2 3.5 2.33 5.5 1.6 3.7 4.33 3 13.15 5.64 0.33

315

245

342

55/83

3.99

1 12 1 22 2

0 11 1 17 2

350 350 350 350 290

55/83 55/83 55/83 55/83 41/123

0.5 1.5 0.25 2.44 0.4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5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会计学

725

599

16.1

380

55/60/90 55/60/

417

358

12

370

90 55/60/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会计硕士

137

96

18.6

335 200

MBA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 全校

1923

1923

1510 21.5

188

10156

8584 13.7

110/55

1453

7

120 120/60

499

499

3.9

122

42

17.3 13.9 2.7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1279 30

50

三、奖学金情况

1、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别,学术型学位有7个学科门类的66个学科专业,专业学位有 11 个专业领域对外招生,所有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均为教育部承认的全日制学历教育。[www.61k.com]除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外,所有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荐免试生。具体见招生专业目录。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确定了“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的发展目标。

2、我校实行师生互选制。入学三个月后,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3、我校于2010年开始实行培养机制改革,针对学术型硕士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标准,设置4种等级的学业奖学金,见下表。

学业奖学金等级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奖励金额(奖励金额(万/年) 全额学费+0.36+0.264全额学费+0.264半额学费+0.2640.264获奖学生比例入学当年阶段考核后0%25%55%30%15%30%30%15%除上述设立的奖学金外,研究生可通过申请三助岗位并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获得资助。硕士生助教、助管岗位津贴标准为5000元/年。导师还可根据硕士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为硕士生自主设置助研岗位并提供津贴。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按规定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保证顺利完成学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不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不享受学业奖学金,但在正常学制内可享受220元/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每年按12个月计,共0.264万/年;还可申请助学贷款,通过申请三助岗位并完成相应的工作获得资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还可参加各类专项奖学金的评选,在校期间享受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待遇。

4、为鼓励优秀硕士生申请硕博连读,提高我校硕博连读生比例,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学校为处于硕士阶段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提供硕博连读硕士生津贴。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取得硕博连读资格后至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13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801经济学真题研究、经济学真题研究、命题思路和应对策略分析

随着上财考研人数不断增加,考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热门专业的报录比由原来的10比1增长到近年的20比1甚至30比1,许多学弟学妹们都抱着试试的想法在坚持和努力着,就算复习很好也认为很有可能成为“垫底”,也正是如此,上财经济学试题出题方向也在调整,为了更好地区分大家的经济学水平,更好地和研究生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接轨(最近几年真题大题都出现了博弈论和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等基础知识结合出题,而高级微观经济学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博弈论)。(www.61k.com)

根据2011年参加上财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反映,今年公共课都比较简单,而专业课却让绝大部分学弟学妹们都感觉要挂了,因为他们考前没有料到财大出题如此新鲜且题量大,导致他们考场发挥较差,大题也很多空白……从这我们可以得知:考上财,公共课不是问题,但是专业课却将绝大部分考生区分开……在专业课方面,真题作为我们考研的“根本”,对其进行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由于对真题不够重视的一些学弟学妹们也曾败在考场发挥上,今年财大经济学考完,许多同学都感叹自身的考场发挥比较差,其根本原因是不知道真题的命题思路和相应的解题策略,现在我们作为财大研究生团队,作为过来人,很有必要给大家详细说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各位海归、博导、教授出题的思路,以及针对这种出题思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呢?

拿2010、2011年的真题为例,2010、2011年经济学考试试题150分,其中宏观和微观严格的各占75分。试题题型:判断,选择,计算,论述。题型设计合理,布局清晰。从总体上讲,2010、2011年各类题型的难度较往年都有所上升,选择题和主观大题尤为明显,选择题和主观大题尤为明显,总体难度大于历年试题难度,总体难度大于历年试题难度,符合经济学院老师预测的命题方向。

仔细分析11年试题会发现11年试题紧紧围绕11年的经济学大纲,但是又不是完全雷同于书本,试题会在书本原有知识点上有所拔高和有些原创的新题,如今年的经济学大题,注重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点的能力。某些学弟学妹当看到圆梦给出今年经济学大题详细解题思路时,表示非常遗憾,为什么在考场上死都想不到,为什么当初没有求助于或者买到圆梦的核心笔记,否则大题也就不至于想了大半天依然不知所措,看到解题思路才发现原来只要抓准财大老师的出题意向,就能很快得出解题思路,同时计算也比较简单且符合财大老师的出题逻辑……题目大部分都非常新颖,这其实间接地告诉大家,经济学不同于数学,做再多的题目也未必能取得经济学高分,因此我们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停留在做题或者课本理解层面,而应该更多的透过一道题目去思考一类题目的解题思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共54页 第 15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可以这么解释,有些经济学题目答案好几种,但是唯有和出题意向一致的才是正确的解法,要做到这点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功底,我们作为财大研究生,希望有机会将这类分析技巧教给大家,从而尽可能得到更高的分数。[www.61k.com]

从近五年题型来看,两张卷子必考的题型有判断、选择、计算、论述。就每种题型的作答要点分析如下: 题 型 作 答 要 点 分 析

通常宏微观题量相当,真确与错误的数量相当,但是偏差不大,若发现自己真确

与错误数量过于不平衡,可以试着进行检查,考察的知识都非常基础,关键是平

判 断

时注意细节信息,更多的是考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以及熟练程度,也就是平时看

书的仔细和认真程度。

通常宏微观题量相当,真确与错误的数量相当,但是偏差不大,若发现自己真确

与错误数量过于不平衡,可以试着进行检查,考察的知识都非常基础,关键是平

时注意细节信息,更多的是考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以及熟练程度,也就是平时看

选 择 书的仔细和认真程度。做选择题的技巧在于:经常会碰到计算特别复杂的题目,

对于这类题目必须跳过,时间不允许,分值只是1分,需要进行衡量,不能因小

失大,这其实是上财老师在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做人也是如此,不能钻牛角

尖。

通常有3~5个不等的计算题,基本上每个题考的是一本参考书的内容,有些题目

可能有多门课程和参考书的综合和交叉。这部分题目需要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运

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做适当的延伸。答题技巧是计算题一定要有计算依据,也就

计 算

是平时学习的理论依据,不能像在做数学题那样,只求结果,过程分非常重要,

财大老师看的是你的思维过程,不是你的数学计算能力,计算过程可以因为时间

关系省去,直接写出计算结果,但是文字描述不能少。

一般来说一次也只会出现一到两题。这样的题型考得比较灵活,也没有标准答案

可言,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把这种题目做好对于跨专业考试

论 述

的来说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应该关注相关的期刊、

网站和报纸,以加深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0~30分 60~70分 40分 20分 分 值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18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801经济学框架体系

【A】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与体系

根据上图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供求理论

??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论

?? 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 要素市场理论

?? 市场失灵、博弈论、福利经济学 一般市场均衡理论

上财 上财资料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19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B】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与体系

我们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历年真题研究与分析,最终总结出以上宏观经济学框架图,主体部分是经济增长模型相关推导与计算、IS-LM模型相关推导与计算、总供给模型等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体章节分布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财 上财资料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IS-LM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 失业、通胀、消费、货币供给与需求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20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801经济学重难点解读、经济学重难点解读、命题预测、命题预测、解题思路点拨

一、重难点解读符号说明

1. 章节重要程度:章节重要程度:★表示本章不重要,除了个别重要概念外,大部分只需了解,★★表示本章不太重要,在考试中出现大题目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其中需要熟练掌握的部分仍需充分准备。(www.61k.com]★★★表示本章是重点章,是考点频繁出现的章节,绝大部分内容读者烂熟于心,也是大题目出现频率最高的章节。

2.考点内容:考点内容:表格中的考点内容大多是按照指定教材的小节标题来定的,少数是以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作为考点内容的标题。

3.掌握程度:掌握程度:代表词内容在考试中出题的概率,以便广大学子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了解(★★),代表改知识点不重要,只需掌握该知识点中出现的一些名词概念,或知晓一些历史、经济学上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学习;掌握(★★★★),代表该知识点一般重要,这些知识点要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更深入地探讨,要么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但与其它知识点联系不太紧密的知识,读者需要对其中涉及到的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一些,以应对一些小题目;熟练(★★★★★),代表重要知识点,无论从细节还是整个宏观逻辑,读者都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熟练,以应对各类考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4.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代表本考点或本小节内容的相对难度。这个难度系数仅作为参考,以便大家在复习时心中有数。★表示几乎没有难度,基本上一看就能明白;★★表示普通难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以及一定的思考,但又不是很难,所以读者在学习时不必把这些知识点想得太复杂,这样就便于引导读者从简思考。★★★表示有一定难度,需要读者多花点时间多看几遍方能看懂。

5.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有了难度系数和掌握程度的比较,读者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但又不是考试重点时,就可以适当放弃,以免浪费复习时间,从而把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用到更重要的知识点的学习和复习上,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题型预测:题型预测:根据对历年财大考研真题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自身考研学习和考研辅导经验,对所有知识点的出题类型进行准确预测,帮助大家更好地判别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和复习方法技巧等,为经济学高分奠定基础。

7.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基于我们团队对经济学有着较高的熟练程度,也学习过财大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为大家分析各个知识点所对应的主要解题思路,有利于大家在考试时能够短时间内做对更多题目,也为提升经济学思维提供巨大帮助,能够通过我们的指点让您也成为经济学高手!

8. 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根据我们的考研经验和辅导经验,有了解题思路之后,接下来是将您的解题思路很好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通过特定的答题技巧,能够让您的答题变得更加完美,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9. 真题出题:真题出题:我们对历年真题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个知识点最近几年所出现的题型和难度等进行研究分析,方便大家在复习时能够很好地知道历年本知识点的出题情况,从而也进一步证明我们的重难点和题型预测的准确性。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21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二、801经济学微观部分重难点解读经济学微观部分重难点解读

微观经济学(第七版)

知识点 最优化原理 均衡原理 保留价格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市场均衡 比较静态分析 帕累托效率 预算约束与预算集

复合商品

★★

预算线性质 预算线变化 税收、补贴和配给

消费者偏好 偏好的几种假设 无差异曲线性质

★★★★

几种典型无差异曲

线特征 良好性状偏好 边际替代率

效用

重难点 难点 重点 了解

★★★★★★

★★ ★★★ ★★

★★★ ★★★ ★★ ★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效用类

类别 重点 重点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了解 重点 了解 了解 重点 重点 重点 了解 了解 重点

掌握程度 ★★★ ★★★ ★★ ★ ★ ★★★ ★ ★★★ ★★★ ★★ ★★★★ ★★★★ ★★★★ ★★ ★★ ★★★★

难度系数 ★★ ★ ★ ★ ★ ★ ★★ ★★ ★ ★ ★★ ★★ ★★ ★★ ★★ ★★★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偏好类型,根据特定类型特征求解相关题

特殊值求解 快速解题法

2010 2006

判断、选择

判断

★★ ★

2009

判断、选择

★★

确定预算线方程、斜率

画图求解

一般不单独命

2006 2007 2008 2009 2006 2007 2008

判断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 ★ ★ ★ ★

题型预测

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 真题年份

真题题型

难度系数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22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

单调函数 几种典型效用函数

特征

边际效用与边际替

代率

最优选择及条件 几种典型偏好的最

优选择

★★★★

估计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条件的

含义 税收类型的选择 需求函数 收入提供曲线 恩格尔曲线 价格提供曲线

★★★★★

需求曲线 正常、低档商品 普通、吉芬商品 奢侈品、必需品 相似偏好

了解 重难点

★★ ★★★★★★

★ ★★★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型,根据特定类型特征求解相关题

重点 重点 重点 了解 重点

★★★

★★ ★★★★★★

★ ★★★

★★★

★★ ★★★ ★★★ ★★★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偏好类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计

算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选择

根据特定偏好类型的曲线特征求解

画图求解

型,根据特定类型特征求解最优解

特殊值求解 快速解题法

2009

2008

选择

2009 2010 2006 2007

选择 选择 计算

★ ★ ★★

特殊值求解 快速解题法

2008

判断

2007

判断、选择

★★

重点 了解 难点 难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 ★ ★★★★ ★★★★ ★★★★ ★★★★ ★★★★ ★★★★ ★★★★ ★★★★

★★ ★ ★★★ ★★★ ★★★ ★★ ★★ ★★ ★★ ★★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判断、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 ★★ ★★ ★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23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历年真题典型题目解析、历年真题典型题目解析、高分技巧点拨

1. 给定两种商品,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单调递增的,而且边际替代率递减,那么该消费

者的偏好一定是凸的。(www.61k.com)

【正确答案】T

【圆梦解析】考察偏好的凸性。边际替代率递减使得消费者的偏好凸向原点。

【圆梦提示】大家谨记两句话:良好性状偏好的单调性决定了无差异曲线不相交,边际替

代率递减使得消费者的偏好凸向原点。以后若遇到此类题目,以后若遇到此类题目,两秒内将其秒杀两秒内将其秒杀!内将其秒杀!

【难度系数】★

2. 如果企业拥有规模报酬递增技术,那么该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是产量的递减函数。

【正确答案】T

【圆梦解析】考察规模报酬特征。根据红宝书经典结论,如果企业拥有规模报酬递增技术,

那么该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是产量的递减函数。

【圆梦提示】对于跨专业的学弟学妹而言,很有必要把经济学基础知识恶补一下!每年都

会出现这类题目!

【难度系数】★★

3. 假设某个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y)=min{x,y},收入为12,他面临的初使

价格是(2,1)。如果价格变为(3,1),那么 ( )

A. 补偿变化比等价变化大1;

B. 补偿变化比等价变化小2;

C. 补偿变化比等价变化大2;

D. 信息不足以比较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的大小。

【正确答案】A

【圆梦解析】考察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根据圆梦核心笔记总结的快速解题思路,补偿变

化为16-12=4,等价变化为12-9=3,答案为A。

4. 假设市场上的产品有一半是优质品,一半是劣质品。若劣质品假冒优质产品,每件可

售60元,否则只能卖20元。优质产品商考虑提供保养承诺。已知优质产品提供一年保修的成本是5元/件,劣质产品提供相同承诺的成本更高,为20元/件。那么,优质产品应该提供多少年的保修承诺最好? ( )

A. 4年; B. 3年; C. 2年;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圆梦解析】考察次品市场。根据圆梦核心笔记对此类题目的详细解题思路分析,先求出

期望售价:60/2+20/2=40元,为了能够完全区分优劣产品,按照劣质产品的承诺成本20元/件,只要超过40元即可将劣质品赶出市场,因而优质产品应该提供3年的保修承诺最好!

【圆梦提示】对于核心笔记总结的相关题目解题思路和技巧,希望能够活学活用!

【难度系数】★★★

3. 在一个线性城市,城市的长度为1,消费者均匀分布在城市中,人口分布密度为1,假

设有两个企业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消费者对产品有单位需求(即最多只买一个数量),对产品的评价为v,假设v足够大。消费者获得商品需要支付价格之外,还需要承担运费,如果x是消费者与购买企业的距离,那么运费为tx。两家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假设两家企业的边际成本都是为0。

(1)如果给定两家企业的定价是p1,p2,求出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假设全部市场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52 页

上财 上财资料

上财 上财资料

上 海 圆 梦 国 际 教 育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Shanghai Drea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o.,LIMITED

被产商覆盖,每家企业都有正的市场份额)。(www.61k.com)

【圆梦提示圆梦提示】运用逆向思维,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入手解题,】运用逆向思维,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入手解题,从而判断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的最优选择,得出两家企业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得出两家企业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这也将是圆梦团队在平时的辅导咨询里经常会提到的,询里经常会提到的,抓住问题本质,抓住问题本质,才能获得解题思路,才能获得解题思路,我们教的不是“我们教的不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的理论咨询,的理论咨询,不是讲些大道理,不是讲些大道理,而是切实抓住问题本质,而是切实抓住问题本质,让大家深刻理解和领悟解题思路的来源以及技巧。思路的来源以及技巧。

(2)列出企业价格竞争中的反映函数,并计算相应的纳什均衡。

【圆梦提示】,而如今却又出现“价格反应曲线”,圆梦提示】在课本里经常提到“产量反应曲线”产量反应曲线”价格反应曲线”其实其本质还是一样,其实其本质还是一样,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求解,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求解,即可快速得出答案,即可快速得出答案,而纳什均衡也就是根据反应曲线联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就是根据反应曲线联立求解即可得出答案。圆梦考研在此提醒大家,圆梦考研在此提醒大家,平时做题应该多发散思维,有利于经济学的学习学习,能够应对此类有区分度的题目。发散思维,有利于经济学的学习,能够应对此类有区分度的题目。

(3)问单位运费t对企业的利润有什么影响,当t等于什么时,此时的价格竞争纳什

均衡与质产品价格竞争下的伯川德(Bertrand)均衡相同?

圆梦提示】这一问相对较难,但是也有规律可循,首先按照我们经常讲述的,【圆梦提示】这一问相对较难,但是也有规律可循,首先按照我们经常讲述的,对于经济学试题要解读经济学概念,也就是先说明或者自我回忆,于经济学试题要解读经济学概念,也就是先说明或者自我回忆,伯特兰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有哪些特征呢?有哪些特征呢?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做题技巧,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做题技巧,当遇到类似这种难题无从下手时,千万别空白,千万别空白,至少您老得把伯特兰均衡条件写出来吧,至少您老得把伯特兰均衡条件写出来吧,这也是拿分的啊,这也是拿分的啊,让老师知道,知道,我是学习了伯特兰均衡的。我是学习了伯特兰均衡的。下面的解题思路也是因此而来的下面的解题思路也是因此而来的,是因此而来的,根据这个条件逆向思维去寻找t的解答,的解答,肯定是结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或者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进行求解的,行求解的,否则无法得出t的值。的值。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圆梦解答】

(1)假设某消费者离企业1的距离为x1,离企业2的距离为x2,根据题意可得出: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表示为:Min(p1+tx1,p2+tx2)

且有:x1+x2=1

又令p1+tx1=p2+tx2 p-p+tp-p+t;x2=。 2t2t

p-p+t时,消费者选择企业1; 当x1<2t

p-p+t当x2<时,消费者选择企业2; 2t

p-p+tp-p+t当x1=,x2=;消费者选择企业1和企业2直接无差异。 2t2t

p-p+t根据街道长度为1,人们居住平均密度为1,可知,企业1的市场份额为;2t

p-p+t企业2的市场份额为。 2t可得出:x1=(2)根据题意,假设企业1和企业2的成本分别为C1和C2,那么它们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选择圆梦,选择圆梦,成功之路!成功之路! 上财圆梦考研辅导中心

共54页 第 53 页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财政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9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