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与千年古镇对话的村庄
这是古丈县一个平凡的村庄,就如湘西山区里很随意生长的一棵草或一株树。因为撒落在酉水之南,故名河南村。
其实,有很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见到过这个村庄、至少也遥望过她,却没有几个人能记得起,她究其实就是别人旅途上偶尔擦肩而去的过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过客,却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王村这个千年古镇进行着近百年的对话。对话,却不平等。王村,处在酉水之北,承接了无数的繁华与喧嚣;河南,卧于酉水之南,只能见证一百多户村民的起居哀乐。从滔滔激流到如镜平湖,酉水的变迁对南北的村庄是公平的,但王村在岁月的风尘里长成了一名古典婉约的大家闺秀,河南却让时间淘洗成了一个简单粗犷的乡野男子。
这简单、这粗犷,却因为乡野的农耕,因为杂夹了鸡鸣狗吠的袅袅炊烟,弥漫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穿过王村瘦长的古街,站在河边的码头,一眼就可以看见河南醉人的绿。如果恰好是初夏时节的晴天,那绿便会随着山势,挥洒动感;在平面的视野里,上可以浸润到蔚蓝色的天边,下可以沿着河岸淌过酉水一直沉静地铺张至码头的脚下。
一艘小小的渡船,一把轻巧的木橹,一个精瘦的老人,构筑了王村与河南最近的水上通道。这通道很短,再慢的木橹也不需要摇过五分钟的时间。但透过历史的烽火,这通道却又是十分漫长。就在这通道的水下,淹没了用四块巨石刻成的“楚蜀通津”四个大字,淹没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从山里走向世界的铿锵脚步,淹没了无数土家汉子追波逐浪时从灵魂深处吼出来的《酉水号子》,也淹没了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开始一直统治了该地七百四十多年至今却仍然像迷一样的酉阳县城……(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拾级而上,踏进河南村的土地,就是踏上了一个古代的战场。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密密麻麻地分布了一百多座战国以来的古墓群,出土过陶、铜、铁器,有各种古代兵器、钱币、印章和生活用具,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生活制度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可以看出,金戈铁马的嘶鸣曾经在这里嘹亮,楚巴文化的融合曾经在这里上演。然后,作为一方壮志未酬者的归宿,这里一直以沉寂的状态横亘于天地之间。如今,一切都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老去的岁月和两千多年的回想。
但是,作为村庄,河南却是年轻的。最初的河南村,只有很少的人家散居在这重丘迭岭的坡坡湾湾。七十年代初,酉水河形成了水库,山脚下的住户搬上了山,河里飘流的船上人家靠了岸,河南村才变为了固定的家园。原来的家园苦呀,到处是四壁透风的茅草房;原来的家园穷呀,“一年需借半年粮”;“养女莫嫁河南村,打柴挑水饿穿心”,就是当年在这个小村及其附近流传过的民谣。
而对面的王村,却因为一部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和放映逐渐声名鹊起,山外的声音和脚步为沧桑的古街编织了一个全新的梦想。一水之隔的河南村却沉默了,河南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插不上借以腾飞的翅膀。十几个青壮年,为了生活再次在酉水河上追波逐浪,却留下了三个人船毁人亡的伤痛。伤痛是沉重的,若没有新的出路,这伤痛还将会继续下去。
上山吧!有人说。于是河南村人扛上锄头,握紧钢钎,抡起大锤,披荆斩棘凿石开荒。下雨了,披上一张胶纸或者干脆光着膀子干;天黑了,搭上临时窝棚,借着月光或点上一盏马灯,继续搬岩砌坎。夏天,岩灰与泥粉掺合着汗水裹在身上,硬绑绑的钢钎铁锤震得全身发麻,手掌常常鲜血直流;冬天,皲裂的皮肤在寒风中阵阵刺痛,伤口久久难以愈合。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叫累,没有人半途撤下山去。
一边是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劳作,一边是老街旧居寻幽探古的欢笑;一边是茅草棚外昏暗的月光,一边是吊脚楼里明亮的灯火;河南村第一次主动与王村展开了反差强烈的对话。
乡镇干部来了,移民干部来了,省、州、县的领导来了,带来的还有资金、肥料、技术和苗木,河南村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战场上拉开了新的序幕。这里没有号角的嘶鸣,却激荡着鼓励的声音;这里没有战马的弛骋,却涌动着呵护支持的温馨。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当一丘丘的苗木茁壮成长了的时候,当一颗颗的果实缀满枝头的时候,河南村就像那把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青铜宝剑,斩除贫困走向了富裕。一幢幢的砖瓦房建了起来,一件件的家用电器买了回来,一部部的手机、电话响了起来,一张张的笑脸露了出来,河南村以乡村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与王村一个阶段的对话。
走进河南村绿意肆流的田间地头、果园小楼,大多可以观赏到王村轰然作响的瀑布、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静下心来才发现只有这里才能看得全王村的古朴与隽永、才能读得透王村的精致与流畅,难怪河南人自豪地说:王村的美天生是让河南村看的!这话不假。
河南村的支部书记有一段很有哲理的话:透过王村的风景,我们会看到更美的希望。王村是一幅画了千年的古画,而我们才刚刚落笔,一定要比她画得更好。
其实,王村在古韵长存的同时也正孕育着新的起点。那么,河南,这一个新生的村庄,又将以怎样的方式与王村这个千年古镇展开一场富有诗意的对话呢?
二 :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古镇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公里,2006年末,西塘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虽向往已久,此次行程却纯属意外,匆匆一翻收拾就上路了。
温州驱车至嘉善约六小时左右,中途在服务区里尝到了地道的嘉兴粽,把这出游的状态都给调了出来。由于是下午开始出发的,到达嘉善的时候已是灯火辉煌的夜晚,入住到景文华都国际大酒店,行李放下,就出来寻找食物来填肚子,七拐八拐的,终于找到一家,用中药材来煮的面条,颇有特色。
第二天,早起,嘉善至西塘约半小时左右,一路阳光明媚,神清气爽,很快就到了。
车下,还没到检票口,就有当地模样的一中年男子过来拉生意了,说可带我进去,只需二十元,如我自己进去买门票的话需五十元。曾在上网的时候,看到过,现在许多的风景区,当地人进出都是不需要门票的,西塘如不逢周末的话,也是不需要门票就可进的。一算,刚好是周六,还是先一探虚实。走到检票口,一问,果真五十元。赶紧回头,找那人,以我,是他女儿朋友的名义帮我带了进去。给钱的时候,还是被管理员发现了,不过,不要紧,看他递了支烟过去,也就把这事给解决了。
就这样,以现代人的方式,一个人晃悠晃悠的来到了这个明清的建筑,春秋的水,唐朝的镇。(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橹声悠远,古镇西塘像尘封的记忆被缓缓展开,祖祖辈辈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解这个水乡古镇,寻进临水而居的小店,购得一本旅游局推荐的小书,八元,还可当地图用。凭借这笔小生意,客坐小店竹椅,将那里关于西塘的书本全部浏览了一翻。西塘是一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她首先是个社区,其次才是景区。
里面许多小店都是有两个主人的,当地人弄张竹凳就可在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天,然后售几张地图,小书本什么的打发日子,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就把门面一半承租给了来此经营小生意的外地人,大家各行其事,相安无事。
水乡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自宋以来,已建有安仁桥,安境桥,安善桥,五福桥,永宁桥等等,清代又建有卧龙桥,渡禅桥,来凤桥等,现少说也有一百多坐吧!印象深刻有那来凤送子桥,又来凤,有送子的,比例均衡。喜欢桥多的地方,到达不了彼岸的时候,也不用感叹没有可渡的船了!其实西塘的船也多,一些船家在戏耍着鸬鹚,一些载着游客悠哉悠哉的的轻划。
西塘弄多,石皮弄因石薄如皮而得名,长长的,不知深几许,进去了,就有一探尽头的欲望。
来西塘旅游,廊棚可遮日晒,挡风雨,无需在乎天气。
站在永宁桥,夕阳斜照,瓦屋倒影,临水遥曵,一半阳光一半灰暗,一半浪漫一半遗忘,一半火焰一半冰山,一半热情一半阴凉,真的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
西塘是安静的,水乡宁静的夜更是另我留连忘返。
夜幕降临,明清食代,钱塘人家,沿河的红灯笼都在逐渐亮起,整条的烟雨长廊朦胧暧昧,恍惚进入聊斋,含羞女子赴书生之约,可在桥边诉钟情,对弈,品茗,博古论今,也可到河边放莲花灯,纤纤玉手下,河灯盏盏,随水而流,许下千年愿望,许下生生世世。
西塘的夜,在十点左右后就越发的静静了,除了巷子几家酒吧外,梦里水乡,诗意的水乡渐渐的进入了睡眠。
由于入住的假日酒店距西塘较远,次日,五点就起,错过了酒店早餐,坐了趟乌龙车,出了点小洋相,逃过了门票(早07:30前进入西塘,无需门票),一个人总算是莽莽撞撞的再次进入,赶在日出之前。
晨间,小桥流水,一屋,一瓦,一石阶,一廊木,都透露出睿智沉淀的历史气息,路上行人稀少,清清冽冽。
在西街,两边商家尚未开始经营,暖暖的感觉,透过石街,透过古老门板,还有这永恒的阳光,不得不感叹,人生有限,自然永恒。
在桥上,旁是柳枝飞扬,偶遇一老年摄影师,拍日出之余,还热心的帮旁人拍照,一直在那念叨着说:“缺少点红色,哪怕一条红色丝巾也好”。由于时间尚早,有点冷,出来的大多披外衣,有点厚重,没有他要的感觉。
他说,要帮我拍照,说我的脸形很适合这里的风景,嘿嘿,长这么大,还从没听过如此舒心恭维人的话,赶紧把相机递了过去。
坐在路边,吃了一碗西塘地道的早点,小馄饨。西塘小吃很多,荷叶粉蒸肉,麦芽糖,八珍糕,芡食糕,臭豆腐,粽子,五香豆,菱角等等,都是当地特色的美味佳肴,特别是那豆腐花,又白又细腻,滑滑地很是可口,我是一口气就吃了两碗。
西塘酒家客栈的名字到处飘扬,望河人家,依水阁,寻梦园,西厢阁,江南庭院,缘分小屋,又一村等等比比皆是,都是雅得不得了。
慢悠悠的把西塘的条条小路都踏遍了,倪宅,醉园,西园,护国寺,明清木雕馆,酒文化博物馆等,无一不显示出西塘悠久的底蕴。
人处其间,真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游,江南水乡的丰润魅力,丝丝入心。
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些特产小吃,却带不走这一汪的古朴与宁静。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将这样静静的继续悠然生活下去……
三 : 访千年冯村,探金岭隧洞,登牛栏坪记
今年的3月20日,与数位朋友、同事一道,走冯村、七勘岭、金岭洞、牛栏坪。这条路线,虽排不上皖南古道十甲之列,但其文化底蕴、自然风景则算得上笔者所走古道之上乘:你想,1100余年古村落,虽经岁月风雨侵蚀,风韵依然;千亩油花如海如洋;穿越1500余米大山的人工隧洞,深深烙印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如今纵深穿入,伸手不见五指,却有惊无险;俗有江南小内蒙之称的牛栏坪千亩大草原矗立于海拔近千米的丘陵之巅,又将给予人们多少奇思遐想……
这样的线路,近在咫尺,对于我们这些好驴一族,怎能不往一游?!
冯村——一个具有浑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落
早上8点乘绩溪车到浩寨,徒步冯村,游览古村落。
感悟冯村历史人文的厚重美。冯村,绩溪岭北四大古村落之一,尤其对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慕名已久。资料显示:冯村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150多年历史。相传公元865年,歙州刺史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路过这里,爱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冯硅、冯云龙登科及第。明代,冯村更是名人迭出。据清嘉庆《绩溪县志》载:“有明一代,冯村列入科第行列的有5人,而列入仕宦行列的有14人之多。”清代,又有冯端光、冯朝元、冯端本、冯汝骐、冯熔等人荣登进士……
冯村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崇德尚礼。 如冯熔,考取明成化戊戌科(1478)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神州府推官,在职期间为政有声,又被朝廷提升为兵部车驾司主事。一次,他奉命前往陕西主持交换马匹,由于精打细算,为朝廷节省了不少银两。冯熔奉公廉洁,将所剩的银两如数退还国库,深得好评。后来,冯熔告老还乡,其子冯馆为了孝敬父母,亦乞求朝廷准予回乡尽孝。他在冯村居家30多年,期间官方多次举荐,请他出山,他都婉言辞谢再也没有走进官府一步。冯熔父子的一举一动,为冯氏家族树立了榜样。此后的冯德望、冯尚志、冯科、冯哲等人身居官宦,都能克己奉公,政绩名传,为冯氏家族争得了荣誉。冯氏族人为激励后人效仿学习,于是便将冯氏父子居住的租屋冠名为“临清堂”,并规定以后重要宅第都应临溪而建,寓意为盼族中后人不论为民、为官,皆以溪流之清彻,清清白白行事,端端正正做人。兄弟应友爱相尊,妯娌要和睦相处,邻里要互敬互爱……(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临赏冯村水口文化之气韵美。我们从浩寨逆槐溪水西上约1公里左右,到达冯村水口处。面东而立,左右两峰对峙,左峰名曰狮子峰,右峰名日象麓山,自然形成一个袋状环抱,称为狮象把门。而转过身来,目光跳过村庄亦有两座山峰称为龟蛇二将,南称龟墩,北曰蛇形。整个村子东南西北四隅钟灵,如屏环抱,人住其中,定当宁静安详,福寿双全。
目光收回到村子水口,在临近村口处有一方形如圆月的巨大人工池塘,塘边是一座拱桥,其桥下单孔为全村之水的流出之处,寓兜水聚财之意。如今塘中鱼翔浅底,白毛浮水,一派生机。池塘东向有如星般布局的七口人工小池塘,组成一幅“七星赶月”的吉祥画面。在狮子峰麓,槐溪坝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这便是氤氲葳蕤、聚风藏气的水口林了。
我们临赏着冯村水口自然与人工组合成的这幅优美画卷,便可清晰的体味出古代徽州人在质朴的自然观念支配下,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的需求与愿望所生发出的一种物化实践所创造的人文美感……
览观冯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美。走进村中,槐溪水由西向东穿村而过,将整个村庄分割成南北相望的水街。槐溪,清澈如玉带,溪水之上十余座石桥,造型丰富,或直或拱,座座轻盈枕水。众桥之中尤以龙门桥别具一格,它建于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之间,桥下溪床有一石砍,溪水下泻至石砍便形成一处跌水,跌水下冲又遇一巨石横亘,下冲之水遇此石的阻挡,银浪翻卷,从石旁夺路而下,汹涌奔腾,气势可观。
溪水两边的曲岸之上,是宽敞的石板村道,村街道旁便是清一色的高大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倒映水中,写意出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众多人家千百年来就在溪边枕水而居,于是家家门前都有石凳、石椅,有的还有精致的“美人靠”,更为别致的是溪岸上都插石为阶直通水面,以便村民洗涮上下,这样悬空插挑的石阶,可谓别具一格。
品鉴冯村物态文化的庄重、气派、雄浑美。古代文明的创造与传承,往往是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的。冯村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人文功绩,通过现存的府第与牌坊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徽州牌坊多,冯村也不例外。从浩寨入冯村,距古村一里多地,即见一座石牌坊孤伶伶地立在村口的一片新房当中。这是一座四柱三门五楼的石牌坊,通体用花岗岩雕琢而成,故虽经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完好,坊上祥云走兽雕工精细,牌坊正面略显模糊的“恩荣”二字以及背面“大夫弟”三字,彰显着它当年的荣耀身份。
村中除了村口的大夫坊外,还有石坊4座,其中位于水街中段,南北朝向,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进士弟坊,堪称是古徽州牌坊建筑中的上乘之作。这座石坊四柱三门五楼,仿木结构,歇山式楼顶,通体为花岗岩石雕凿而成。明间上部有竖式“恩荣”匾,花板中书有“进士第”三字。梁枋采用浮雕工艺,镌刻双龙戏珠、祥云织锦、鸿鹄腾飞、骏马驰骋、麒麟降福、平安如意等精美图案。
冯村古建筑保护完整,村落依然保持着沧桑古韵。历史上有皇赐名门府第8幢,依然完好的依次排列在槐溪两岸。它们是:大夫第、协政第、刺史第、大树第、州牧第、五马第、进士第、州司马第等。这些府第的建筑规格都比较高,用材、做工都比较讲究。如刺史第,坐北朝南,硬山屋顶,开间、进深各五间。大门两旁有抱鼓石、荷花柱;垂带板上镌刻如意花卉;大门外框用水磨青砖砌筑成2柱单间3楼式门楼,匾额中书以“刺史第”三字,四边盘以龙凤纹;门楼的梁枋间有砖雕装饰,极为精美。抬梁式的木构架,豪华气派,拱轩、人字轩相互增辉;撑拱、驮峰、雀替、平盘斗等构件均有雕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显现出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此外,府第前立有石质华表、石马槽以及供人歇息的石桥、石凳,让人感悟出冯村昔有的繁华岁月和厚重历史……
七勘岭古道穿行于千亩油菜花海中
出冯村,继续逆槐溪绕向西北,古道穿入龟蛇二峰夹持的窄形豁口。过一单孔石桥,地势便如扇形般打开,一票平阔的农田向北铺展到山脚下,东西两侧与低矮的缓坡梯田连成一片。此时正值油菜花开之际,绩溪人用他们的勤劳,为我们布局出一汪油花金灿如海般的世界。
古道穿行于金色的花海里,我们亦仿佛在齐腰深的金浪里游弋着。
停下脚步,细看这眼前大片大片的油花织就的海面,密匝匝的又好像是厚厚一层黄地毯。试着提起脚踩下去,踩进那金色的地毯里,却没了腰身,齐了肩膀,渐而围了脖颈。摘一枝带露的油菜花,捉住那一连串重叠的小圈圈,细细打量:花朵,滋滋润润的;花瓣,薄薄黄黄的;花枝,纤纤弱弱的。很是平常,有点招人垂怜。而一旦连成这成片成海一般,则不可小觑了。你若轻轻的,小心翼翼的抬脚潜行,仿佛顷刻就会淹没在这金灿灿的海洋里;拨开丛丛油花继续向前,越往里走,越是深邃。花枝拂面,痒痒的,撩人心脾。清新的泥土气息和着馥郁的油花香味直扑你的脸。停下脚,做个深呼吸,吸口油花的气息,凝神静气的享受着那份芬芳……蓦然回首,嗨,那黄黄的油花铺天盖地,像是金子一般,铺满你的面前,直逼你的眼帘!一株株,一排排,结成盟,联了姻,在你面前无限伸展,蔓延……
“哎,走了!”正当我们神凝心怡,静赏花景之际,一声吆喝,将我们随花海放飞的情思拉了回来,我们依依不舍般退回到花海中的古道,沿着左侧缓坡梯田、山地向七勘岭爬坡而上。地势渐高,我们到达一个背靠大山的山岗上的村落——七勘上。站立村前的平台高地下瞰,顿感四野空阔,浩寨、冯村、梧川数村之梯田、山地连成一片,数千亩油菜花金灿灿的怒放着,就如同那无边无涯的金色海浪流溢着,翻卷着,涌动着……其壮观,其宏阔,其磅礴,其灿烂,真是叫人震撼,叫人感动,继而叫人留连……
金岭洞——“农业学大寨”文化的一笔惊叹号
过七勘上,走一段山路到达大山腰上的一个人工隧道洞口——金岭洞。该洞为浩寨到模范去的穿山隧道山洞。大山将浩寨东西分割开来。古往今来,人们只能通过爬山,翻越过去。山那边住着模范村、百坑村等。从模范下去可以直接通往旌德县。山那边还有着常年奔流不息之玉水,如能引过山来灌溉浩寨这边的农田,那更是浩寨农业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丰功伟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如火如荼之际,浩寨人便开始了开凿金岭洞(隧道)的伟大壮举。经过数年的挖掘,隧道大约于1976年贯通,从此模范、百坑人免除了翻山之苦,浩寨人则得益于农田灌溉之利。可谓一举两得。
隧洞长约有1.5公里,洞口高约2.5米,宽约3米,整个隧洞穿越的全是坚硬的花岗岩体山壁。试想,这样一个巨型工程,恐石方就达数十万方之多。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只能是铁锤、钢钎、手拉板车加炸药。要将这么大的石方量开凿出来,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它磨损掉的几乎是大半代人之青春岁月。
如今走进洞口,目视着黑黝黝洞孔,用手触摸着犬牙突兀的洞壁,静听着脚底暗渠里汩汩的流水之声,眼前仿佛浮现当年那黯淡的灯光里,开凿工手抡大锤上下起落的光影;粉尘弥漫中,运石工双臂挽着堆满块石的平板车猫背昂首佝偻而行的图腾般身影;耳边似乎听见大锤砸在铁钎上铿锵之声和着抡锤壮男调节步调的“嗨吆!”“嗨吆!”的号喊声以及一阵哨音之后的地动山摇般的隆隆炮响声……这一幕似乎已随历史渐行渐远,渐趋模糊,但它却永远定格在悠悠岁月的尘埃里,烙印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洞内未拉电线,没有装灯,从这头仅可以看到另一头的一个很小的亮点。进入洞深处,便显得漆黑一团。由于洞内开凿的凸凹石面裸露于外,只是在部分部位进行了稀少的拱形加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撞着额头。我们一行均未带电筒,洞内不时有洞顶的渗水滴到头上、脸上,也有人走偏了不小心撞着洞沿的石壁上,还有后面的人踩着了前面人的脚后跟,或是撞着了前面的人,便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有些胆小的女人们就不免有些心悸。大约快到洞中间处,洞地面出现水宕,有人踩着了水宕,便惊叫起来,后面的人心更是拎到了嗓子眼处,大气不敢出,一个劲提着脚往前蹦串,生怕也踩着了水宕。好不容易,前面的人走出了洞口,却见又有人折了回来,据说是脱下的羊毛衫丢到了洞中了,于是不得不回头找寻。找寻的人仅凭着两部手机的微弱光亮向洞中寻觅。直至找到洞中水宕附近方才找着。原来正是在黑暗中盲目跨越水宕时,因震荡抖落掉的。走出洞口,发现好几位额上沁出了丝丝冷汗,对他们来说不啻是一次小小的深度探险。
牛栏坪——江南小内蒙的魅力风光
出金岭洞,我们选择向东直奔牛栏坪的山路。
这是一条新开辟的山道,先是步步登高,达到一定的高度,便可以平视向远处延伸的叠嶂起伏的山峦、溪谷。
站在半山腰的山道上遥看对面满山翠竹围拢的小山冲里,农家房舍一叠一叠,一直叠码到半山凹里。
山路盘旋向上,路沿边的小草刚刚冒出尖而细的嫩芽,给人一种远看青青近却无的感觉。
这条山路虽不算陡峭,但由于雨水冲刷,路面坑洼不平,有些路段简直有点儿乱石嶙峋。
正因为有些儿难走,才显得印象深刻:牛栏坪——我们这群人已经把脚印烙在了你的体表里。
路边的一处石林,虽不很高大威武,但苍枝、枯藤爬满岩头,苔痕、石墨深透岩缝,沧桑之美已在言表之外。
来个纪念吧,就用你的沧桑韵味来反衬我们不减的青春之魅。
终于到达山顶,转过一个山嘴,眼前豁然开阔起来,心也随之一振,一眼望不到头的平旷草坪比想象的还要宽广旷远。
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山里长大的人来说,很少见过宽广无垠的草原美景,更体验不倒那种空旷、高远,辽阔、浩瀚的雄壮之美,今天突然身临一方平日难得见到的宽广草坪,心中自然难抑惊喜:牛栏坪——江南小内蒙,不虚此名也!
谁能想到在皖南这样一个盆地起峰峦,峰屏挟峡谷的丘陵山地,在这七八百米海拔之上的高山之巅竟有这么一方宽广平旷之所?也许是大自然故意伸展鬼斧神工的巨掌削峰尖,填沟豁创造出这么一片神奇之境吧。今天,我们来到了大自然你的怀抱,欣然享受你的恩赐,真切感受你为我们创造的大境之美。
我们队伍中的女同胞们更易激动,也是最易喜形于色,不加掩饰的一群。你看她们一融进这宽而广的大草地,就立马用她们轻灵的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欣喜与快乐演绎的淋漓尽致。所以说成熟女性犹如夏花,没有了遮遮掩掩,没有了羞羞答答,没有了躲躲藏藏。一旦绽放,就灿灿然,红如火,白如雪,粉如霞,紫如胭,热烈而奔放,厚重而端庄。
也许是土层过于稀薄、贫瘠,地表上看上去只有单一的扒地草,矮而枯、细而短的草茎感觉上毫无生气的匍匐于地表。虽然时令已近春分,虽然在一轮一轮春日暖阳的催促下,枯黄的草茎下面也渐渐挺起尖尖嫩嫩的芽,使得黄中透出茵茵的浅绿,如同天鹅绒地毯一般。但由于高寒低湿、贫瘠荒凉的山地特征使得这里的春天来得比别处迟,这里的小草复苏的明显比别处乏力。
只是当我们脚踩在松松软软的草坪上时,我们似乎能感觉得到:小草的根部无数的细胞活跃的像要跳荡起来,它们正在顽强的与高寒、低湿、贫瘠抗争着,奋斗者、拼搏着,它们正在用谁也压抑不住的生命的张力和活力酝酿着新一轮生机勃勃的葱茏绿意,酝酿着生命绽放的灿烂与美丽。
山巅高地毕竟不如大平原那么平展方正,低而缓的坡,平而阔的凹,均爬满着这种密而瘦、浅而短,根部初透新芽的扒地草。平旷的草坪上很少 能看到几株像样的树,即使有几株稀稀拉拉的荆状的树,也显得纤弱而瘦小。只有很远的山崖处有稀少的几株矮脚松,也许是土壤过于贫瘠,像是几百年也长不高似的匍匐在那里。
我们大约在牛栏坪上盘桓一个多小时后,依依不舍的向延伸向下的草地斜坡走去,手中仍忍不住咔嚓咔嚓摄下一片片绵柔如毯般草地镜头,以寄托心中的流连之意。
往百坑下行的山路几乎穿行在山林里,时不时有奇石异景勾留住我们的注意。
一块分化的千层岩傍路壁立,斑驳的苍苔透蚀进深陷的岩隙,凌乱的古松寥落成稀疏的发丝。
反差亦是一种美。就让它作为我们的背景吧,它的凌乱斑驳正好可以映衬我们的边幅不修。
天空终于飘着小雨,向下的山路也显得有些陡峻。松与石的错立,新绿与枯黄的变奏,鸟声与幽谷的唱应,空山新雨与游人花伞的搭档……这一刻,风景任由我们自己纵情演绎!
迷蒙烟雨中,远山梦虚幻境般虚无缥缈,时隐时现,本与我们对面而峙的巍峨黄高,这时也似乎害羞般用一片梦幻般的影纱将身姿遮掩,似乎徐娘已老,羞露真颜。
穿越迷蒙,雨雾收敛,终于看到山下的路和田野、村落。
山脚下,新雨后的百坑村既显得清新又有些迷蒙。
石板古道穿村而过,玉水潺潺流韵,林间众鸟飞歌,田间油花流金,野旷云淡风轻……
记于2016.3
本文标题:探访千年古镇之寨市-与千年古镇对话的村庄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