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泰戈尔的名言
二 :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我费了一些周章才找到泰戈尔故居,比起我过去参观过的很多名人故居,它显得太过低调。
穿过大大小小十几条街道,它终于出现在我眼前,与我想象中的豪华尊贵大相径庭。
两层楼的红色建筑被掩盖在茂密的绿色植物之中,院子不大,有一块草坪,一进门就自然而然地与外界的喧闹嘈杂隔绝开来。
作为1个文艺青年,那一刻我虔诚得仿佛朝圣。
工作人员告诉我,必须脱鞋进去,里面不可以拍照,但参观完出来之后可以去拍后面的学校。
1913年,这位不仅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凭借《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距[www.61k.com]今1个世纪过去了,那些美丽忧伤的句子仍然在时光洗涤之后,闪耀着隽永的光芒。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_外国诗人
我在心中默念着这句诗,赤足踩在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企图从眼前这些蒙尘的陈旧物件中,窥探诗人昔日的风采。
在某个转角处,挂着泰戈尔的家族史,他出身于1个大家庭,是家中第十四子,爸爸是1个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他从8岁开始写诗,后来的创作广泛至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甚至是歌曲各个领域。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足球即时比分因素,他仅仅是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1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是印度史上第1个拒绝[www.61k.com)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泰戈尔最令人赞叹和景仰的地方,在于他并非只为自己的人民所蒙受的灾难斗争,并非只为自己的祖国遭受强权和暴力对待而呐喊。
一位工作人员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向我讲起泰戈尔与中国的渊源,比如他与梁启超、徐志摩、林徽因……除了这些文士风雅之交,泰戈尔还数次着文为中国鸣不平,谴责对象从英国烟贩到日本鬼子。
我站在陈列着诗人手迹的博物馆里,看着墙上那些年久的黑白照片,隔着漫长的茫茫岁月,他的五官看不清楚,身材也是嶙峋,但依然有种坚定的力量穿过时光迎面袭来。那是足球即时比分1种博大仁慈的情怀所带来的力量。一张张老照片看过去,画面中找到了徐志摩、林徽因,还有爱因斯坦,看着照片上两颗装满智慧的白头,不禁很好奇他们谈了些什么,还有——谁说搞科学的和写小说的一定聊不到一起?
1941年,泰戈尔留下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着名遗言《文明的危机》,随即长逝。从博物馆里出来之后,我在学校的台阶上坐了好半天,四周寂然无声,仿佛他的灵魂还守护在这片故土。
三 :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爱情语录
1、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 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泰戈尔《飞鸟集》
2、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飞鸟集》
3、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不要什么报酬——泰戈尔《飞鸟集》
4、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么把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5、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飞鸟集》
6、绿叶恋爱时便成了花。花崇拜时便成了果实。——泰戈尔《飞鸟集》
7、生和死都属于生命举足落足都是在走路——泰戈尔《飞鸟集》
8、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丢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泰戈尔
9、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泰戈尔
10、我们如海鸥与波涛相遇似地,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泰戈尔
11、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泰戈尔《生如夏花》
12、“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向我将让位给他的太阳致敬。”——泰戈尔《飞鸟集》
13、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14、宗教就会像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泰戈尔
15、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作业的事业吧。——泰戈尔
16、回声嘲笑她的原声,以证明她是原声。——泰戈尔《飞鸟集》
17、你已经安坐在我心灵深处的圣殿。——泰戈尔
18、时间还没有来到,歌词也未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儿从旁边叹息走过。——泰戈尔《吉檀迦利》
19、"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飞鸟集》"
20、最好的不会单独而来;它伴随着所有的东西一起来。——泰戈尔
21、我宁愿要那种虽然看不见但表现出内在品质的美。——泰戈尔
22、让爱融为纪念,苦痛化成歌曲。让飞行掠过天空,终结于归巢的敛翼。让手的抚触,温柔像夜的花朵。——泰戈尔《晚安》
23、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
24、宗教并不是仅仅教人温顺,因为这样只能鼓励作恶。——泰戈尔
25、贞操是从丰富的爱情中生出来的资产。——泰戈尔
26、在任何情况之下,天神都不会用镣铐来束缚他所创造的人的;他使他们的生活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启发。——泰戈尔
27、我无法选择最好的,是最好的选择了我。——泰戈尔
28、我的情人们,要知道我们都是凡人。为一个取走心的人而心碎,是件聪明的事情吗?时间是太短暂了。坐在屋角凝思,把我的世界中的你们都写进韵律里,是甜柔的。把自己的忧伤抱紧,决不受人安慰,是英勇的。但是一个新的面庞,在我门外偷窥,抬起眼来看我的眼睛。我只能拭去眼泪,更改我歌曲的腔调。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泰戈尔《飞鸟集》
29、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泰戈尔
30、只有人类精神能够蔑视一切限制,想信它的最后成功,将它的探照灯照向黑暗的远方。——泰戈尔
31、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泰戈尔《飞鸟集》
32、我曾在百种形象百回时间中爱过你,从这代到那代,从今生到他生。我的爱心织穿起来的诗歌的链子,你曾仁慈地拿起挂在颈上,从这代到那代,从今生到他生。——泰戈尔《泰戈尔诗集》
33、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
34、当我和拥挤的人群一同在路上走过时,我看见您从阳台上送过来的微笑,我歌唱着,忘却了所有的喧哗。——泰戈尔
35、绿叶在爱之时成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时成为果实。——泰戈尔
36、蓓蕾盼望凉夜与朝露,盛开的鲜花却呼唤自由的阳光。——泰戈尔
37、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38、医治罪恶的正确方法是和它进行斗争——泰戈尔
39、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40、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泰戈尔《飞鸟集》
41、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泰戈尔
42、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43、屋里的小灯熄灭了,但我不畏惧黑暗,因为总有群星在天上。——泰戈尔
44、日子的指尖踌躇地从琴弦划过,奏出忧郁的声音——泰戈尔《飞鸟集》
45、眼睛为他下着雨,心却为他打着伞,这就是爱情。——泰戈尔
46、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泰戈尔
47、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泰戈尔
48、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末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泰戈尔
49、让我设想一下,繁星中有一颗星,引导我的生命去穿越那未知的黑暗。——泰戈尔
50、你微笑着,向我走来,不说什么。而我觉得,为着这刻我已等待的久了。——泰戈尔
四 : 泰戈尔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批判
摘 要: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等级制度,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泰戈尔通过其作品,对种姓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分析了造成种姓制度的原因。
关键词:泰戈尔 种姓制度 原因 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95-02
在印度雅利安人从部落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三个等级是“再生族”,有权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处于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内,由于没有公社成员身份,不能参加宗教礼仪,也没有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种姓制度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若不同种姓通婚的话,所生子女被视为“贱民”“不可接触者”,地位比首陀罗还低,但另一方面低种姓女子被强烈鼓励嫁给高种姓男子以提高种姓的地位;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出生于商人兼地主家庭的泰戈尔,属婆罗门种姓的亚种姓,即低等婆罗门。以高种姓自诩的纯正婆罗门不愿与其联姻,因而在婚姻问题上这个家庭可供选择的范围极为有限。在父亲的安排下,泰戈尔娶了一个陌生的刚满十一岁且无文化教养的姑娘为妻。泰戈尔对民众生活的深入体察反映在具体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种姓制度的无情批判。
在故事诗《婆罗门》中,苏陀伽摩渴望在圣者乔[www.61k.com)达摩座下诵习圣典《吠陀》。因为传授和学习《吠陀》经典是婆罗门的专利,所以圣者乔达摩问询他的种姓。苏陀伽摩在回家后得知自己是连父亲是谁都不清楚的首陀罗,于是在第二天找到圣者,坦白了他的身世。圣者的婆罗门学生一致骂他是“无耻的非亚利安贱种”,但圣者“为孩子的坦白深深感动……离开坐席伸出双臂,把苏陀伽摩抱在怀里说:‘孩子,你不是一个非婆罗门,你属于再生种姓里最高的种姓,你生于一个从不欺骗人的婆罗门家庭。’”并将他收为弟子。
这首诗对于种姓制度的批判首先表现在对正面人物并没有一味赞美:在初见苏陀伽摩时,圣者说:“只有婆罗门才有权利诵习圣典《吠陀》”,这是对婆罗门特权的下意识捍卫。被苏陀伽摩打动后,圣者一再强调的不是苏陀伽摩的个人品格,而强调他“不是一个非婆罗门”“生于一个从不骗人的婆罗门家庭”。从圣者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到,他接受苏陀伽摩为其弟子的前提并未改变,圣者认为凡是真诚的人都应该是婆罗门,便赋予了苏陀伽摩新的种姓。再看苏陀伽摩,他不知道只有婆罗门才能诵习《吠陀》,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等级;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也没有失望和悲伤的情绪;在对圣者诉说身世时,只是照搬母亲的原话――可见他对种姓制度毫无了解,也对自己所处等级的劣势不以为意。这与其说是“坦诚”,不如说是“天真”。成为婆罗门之后的苏陀伽摩,在有了种姓意识之后会不会和其他弟子一样排斥低种姓人,是值得担忧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看到,种姓制度的悲剧是高低种姓人共同造成的。首先,低种姓人竭力往高种姓圈子里钻,不惜以亲人的牺牲为代价:短篇《素芭》中,女主人公素芭出生于农村,相亲的男子家住加尔各答。这一居住地的差别含蓄道出了双方等级的差别。文中素芭的家长安排她相亲时还提到一句“他们的种姓和来世都有了保障”,一针见血地指明素芭这桩由父母包办的婚姻,目的就在于提升家庭的地位,她只是作为等级制度的牺牲品,以个人幸福换取家庭种姓的保障。
其次,高种姓人竭力排斥低种姓人。《偏见》中种姓制度的维护者科莉卡说:“你常说,你不同意把人分成各种种姓。可你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穿没有染过的白色手工织的粗布衣服,实际上取消了差别的面纱,也就抛弃了种姓差异的外表。”即主张从衣着这一外在开始,显示高种姓的优越感。“我”的种姓意识并不鲜明,曾试图反驳妻子:“种姓差别,口头上,我不接受,甚至我还会喝穆斯林做好的鸡汤!这就不仅是口头上说说而以,而是口头上的事实。这是运动的核心部分。”在看到可怜的爷孙后想让他们坐自己的车离开,但“我”的态度仅止于同情,他的一番话只是“本想说”,事实上没说,他的车也只是“打算”停,事实上没搭载爷孙俩。因为“我生性懦弱,一点也承受不了多余的压力”“我生性胆怯,我沉默了”“我失败了,我是胆小鬼”。这是作者对“我”的矛盾心态的开脱。事实上,“我”对种姓制度的抗争一点儿也不坚决,这种心理和言行难以统一的矛盾让“我”痛苦又无奈,最终以沉默收场,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样心怀矛盾的观望者,又何尝不是种姓制度另一种形式的推波助澜者呢?
第三,种姓制度所依附的印度教让人们陷入在印度教内部排斥低种姓人,在外部又一同排斥异教教徒的层层束缚中,愚昧又势利。但人们对种姓制度的维护和对其依附的印度教的虔诚只保持了和谐的表象,实则虚伪不堪。《赎罪》中的奥纳特般图利用种姓制度及其依附的印度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凡是漂洋过海去异国他乡的人,就被认为失去了种姓。所以他在英国学成归国后,必须通过举行赎罪仪式恢复种姓,才能为社会所接纳,进而施展自己在法律上的才能。他对自己的亲密朋友们说:“既然社会喜欢听假话,那么,顺应这种潮流,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对。凡是吃过牛肉的人,他的舌头就要用牛粪和谎话这两种秽物进行清洗,这是当今我们社会的规矩。我不想违反这种规矩。”之后的赎罪仪式像一场闹剧,人们根本不介意他在英国是否做了有损婆罗门名誉的事,一个口头承诺即可了事。大家更关注的是奥纳特般图的个人光彩、一顿盛宴和实惠的赏钱。轻易恢复种姓的奥纳特般图对他的婆罗门同胞更加蔑视,在客厅公然搂抱亲吻了英国姑娘――他们所谓的异教徒。这一讽刺辛辣无比,奥纳特般图是假虔诚,其余的婆罗门何尝不虚伪?
泰戈尔对种姓制度的思考不止于表面批判,在长篇小说《戈拉》中,他还考虑种姓制度在当时社会为诸多年轻人推崇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各式人物的激烈论辩,将该问题全面展开。冷静的观察者梵社成员帕瑞什,始终站在“人”和“人性”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种姓制度使一个人如此轻视和侮辱另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谴责它呢?要是这还不算罪过,我不知道什么才算。”在这些年轻人中,斗争与自我斗争最激烈的是爱国斗士主人公戈拉。但即使像戈拉这样一个博学多识、热爱祖国、时刻追求真理的人,都是通过身份的改易才从种姓制度中获得解脱,况且这种拥有平等意识的方式显然无法在真实的印度社会中适用,可见戈拉的思想转变不得不说是泰戈尔的理想寄托。他在《戈拉》中向我们透露了美好的希冀,同时留下了本质问题――如何才能在现实社会中,让人们在固有身份下不介意种姓制度,真正拥有平等意识,拥有对祖国的共同信仰?甚至这个共同信仰是否有可能冲破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界限,冲破国家间的界限,成为一个更高的共同信仰?这是值得我们世代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泰戈尔.泰戈尔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泰戈尔.刘寿康 译.戈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编辑:李小叶)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