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听课感受-听 课 感 想

发布时间:2018-01-22 所属栏目:幼儿园听课心得

一 : 听 课 感 想

清华大学附中心理咨询中心陈纪英主任的讲课给了我很深的启示和反思,我很钦佩她敏锐理性的思维,博学多才的专业知识,真想拜她为师,跟她好好学一学,因为心理常识正好是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专业课。

我们很需要在这方面得到提高,达到陈纪英老师的水平和能力,为全校师生的心理保健服务。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听课之后的体会。

一、教师是一个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教师只有以健康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作为一个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达到对现实有良好有适应能力;了解自己,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乐观、自尊、自制;统一协调自己的行为;乐于学习与工作这些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才能以最好的自我投入到工作中去,教好书,育好人。这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一定要爱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说话、做事之前要稍微过一下脑子,当同学的面要多表扬学生,背后无人时再批评学生,多透过表面去细心地了解学生背后成长的故事,要树同情心,,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交流,说心里话,才会更理解、信任老师,才能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三、教师与学生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顺序关系:从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不断成长、进步,而不应该是管学生→教学生→爱学生。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只有先爱学生了,才能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然后管理学生就比较得心应手,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样,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又教会了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进步。作为教师,只有把这个关系理顺了,弄明白了,才能对做好自己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师生关系和谐统一。

四、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尊重他们,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孩子情况,教给家长方法,真正的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家校紧密配合,孩子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在家长面前,在社会上也给自己逐渐创立了名牌,树立了好的口碑,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而这对一个学校创名牌的工作则意义更为深远。

以上就是我听课之后感触最深的四个方面,我决心就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做好自己今后的教书育人工作。

2对自己讲课的反思

我这次讲课的课题是“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引起学生对造成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不适当的人类活动的忧思和痛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环境问题,愿意积极投入到环保的行动中去,实现情感从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到热爱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的升华,并想办法、谈措施去拯救地球,保护环境

我这堂课重在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要求,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一、专门用一节课和双休日的时间,让全体学生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开展一项社会调查活动,去观察、寻找周围的环境问题,搜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图片或者实物、照片都可以,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环境和库尔勒市的人文环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环境、认识环境的兴趣。

三、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再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再引导、归类、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谈看法、想办法,体现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关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自主学习与互相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的教案设计分了四个阶段,九个栏目的内容。我认为我的设计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在体现学生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认识这一环节上还存在着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展示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去谈他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资料所进行的引导和提问还缺乏一定的深度。

这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我愿意以这节课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端,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

听“汇报、评优”课有感

政治组董瑞雪

听了今年的汇报、评优课后,感觉到今年的水平优于往年。这体现出: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培养新教师,二是我校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三是年轻教师特别努力,而且起点高。

这次共听了六节课,感觉到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听的初一数学、初二物理、初二生物、初一语文、初二政治和高二政治这几节不同的课中,无一课不是采用创新教法的,而且采用的方法多,灵活、得当、手法新。就拿初一董立娟的数学课来说 吧,以往传统的方法是:出概念、出例题、讲例题、学生练题这样的模式,而这节课却别开生面。有故事、有学生自编和改编例题,有古代埃及的草卷问 题,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特点、解题步骤、技巧。以教师为主导导演了一出好“戏”。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自觉争先地学“通”了要掌握的知识,“余味”不尽。

初一张文治的语文课,先以优美的音乐,把同学们引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再请同学们讲述一个类似本课的故事,引出新课。尤其是张老师的范读,声音优美、浑厚、颇具感染力。使我联想到“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张老师的范读水平高,学生们很佩服他,都跃跃欲试,几个小男孩儿在朗读时把张老师模仿得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应了“有什么师傅带什么徒弟”的老话。假设一个语文老师缺少语言功底,很难想象他的学生能有多高的朗读水平。听完了这节课,我们有如身临其境,被美丽的故事和如仙境的“天上的街市”迷惑。

初二白燕飞的政治课——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首先展示了巴音郭楞“美丽的草原、蒙古包、天鹅湖、白色羊群”一组风光图片,而后是美丽整洁的库尔勒“公园、城市、街道建筑”一组风光图片。反映出社会环境的美。接着展示由学生们自己在网上查找制作出的图文并茂的几组图片,有沙尘暴给大地带来的灾难,有淘金者给无人区带来的灾难,有乱杀乱捕给动物带来的灾难,有化工厂乱排废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些真实的图片,非常具有说服力,也使学生们在自我参与和自己讲述中受到启示和教育。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又突出了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这些创新课,反映了老师们的智慧,又反映出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他们方法各异,异曲同工,以多方位多层面展示了每位老师的素质,更反映出各教研组的合作精神。

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求知欲很强,无疑对老师是一种挑战。如果你上的课索然无味,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你再“敬业”又有什么用呢?学校每学期用这样的方式来练兵,对提高老师的能力是既实用又快捷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无论新、老教师,都应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教改”之中去,不然就后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抛弃。

听课感受

政治组郭萍

生动、有趣、创新、耐人寻味的一次评优、汇报课结束了,从这次听课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增长了见识。过去我们的讲课是一种传统式的授课方式,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加强习题的训练,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本次的评优、汇报课,讲课的老师们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大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学生讲得、做得多,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思考互相研讨,从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本次听课我感受较深的是咱们的学生的确不简单,思维敏捷,语言表达精练,分析问题透彻,知识非常丰富,他们所想到的问题可能是咱们老师都没想到的。给我影响较深的是初一的语文老师张百英讲的《春》这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商讨的问题很到位,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学生眼中的春比图画中的春天更美更有生机。他们能在朱自清的《春》的启迪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描述春天的景色,我们听课的教师都感到自己的确是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还有初一数学教师董丽娟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了一番功夫,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应用题在初一是一个难点,学生不会分析题意,因而列方程产生困难,她在这堂课上,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编应用题,为今后突破难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堂课上反映出学生的创造力非常强,从他们的成果展示中看得出编题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化。是一个教师无法在四十分钟内很快创作出来的。

本次讲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们的教师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有形象生动的图片,有发人深思的实物、照片,有自制的小实验,也有一些动画片,还有用画板画图,真正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能提高教学效率,它快捷、直观、形象、具体描述某件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中数学教师陈瑾,使用几何画板,画随意圆、画双曲线,把复杂的几何作图简单化了,而且非常清晰、形象,学生一看就明白,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了他们的讲课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学习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学习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更出类拔萃的人材。

第八届“汇报、评优”课听课感想

政治组 刘仁江

这次“汇报、评优”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前几届“汇报、评优”课相比较这一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讲课教师都能比较好的把握教学新理念、运用教学新方法,更加符合素质教育对课改的要求。下面我主要就董立娟老师和白燕飞老师的课谈谈感想。

董立娟“日历中的方程”这堂课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1)较好的体现了全体性、主动性的教学思想。本堂课从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师生交流等环节都能够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的整个过程中,董立娟能够较好的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例如课的开头新颖、有趣,以游戏的方式导入,产生悬念,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主动性的教学思想。

(2)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堂课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和编题这两个环节设计的都比较合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互相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不同见解,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3)师生关系宽松、民主。董立娟老师比较好的在课堂上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气氛。课堂授课中,董老师语言亲切,表情自然,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这样的课堂气氛对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例如编题这个环节,学生满怀信心地编好题之后,却要求学生下去之后交流。我认为没有处理好,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下面就白燕飞老师的课谈谈我的看法。

白燕飞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比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的一堂课。这堂课的重点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和培养。从白燕飞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上,可以比较充分的体现这一点。

在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大量的图片、资料,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师生互动的整个课堂提问过程中,“环境出了问题”是一个贯串始终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展开,学生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特别是在“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和“编写环保口号”这两个环节充分表达了学生的态度。

“价值观”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内容。这堂课自始至终体现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样一个价值观。这一内容在“编写环保口号”这一环节中体现的比较充分。例如“谁破坏环境,死神就会亲吻你的额头”、“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这些学生自编的环保口号表达了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内容价值观的理解。

总之,这堂课较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对政治课的要求。

评课感受

政治组夏莉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书本上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的过程。所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边的活动,学生只是遵守学校和社会所制定和沿用下来的习惯去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感情的人。其后果之一也正是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角色和简单的操作需要,封杀了教师在理论和创造意义上探索教学工作的需求。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老带新、观摩课又使得教师受已有教学经验束缚难以获得突破。

我校历届青年教师汇报课和评优课比赛,均要求创新。我认为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创新的核心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在本届青年教师汇报课和评优课比赛中,创新自发或自觉的都有所体现。就其差别而言,课改课由于课改大纲要求、教师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日臻完善,所以较好的体现教改精神,使耳目一新。相比之下,非课改课则由于课程限制、任课教师思想局限等因素,虽有所创新,但仅仅限于自发阶段缺乏理论认识和指导。如罗玉梅老师的《门槛》、刘琪琳老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课内容教学设计都非常到位,教师本人也非常想调动学生积极性,但结果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

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就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发挥的够不够,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

如王海霞老师和张文志老师、白燕菲老师的评优课,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申请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在发言时,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随时到黑板上板书,也可以使用投影仪。这看似小小的变化,其实却是一个质的飞跃。

收获远不止这些,学生在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里蕴藏着一个观念上的改变。透过这种民主的、充满个性的、思维活跃而快乐的课堂,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正在向我们走来。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听第八届青年教师汇报评优课有感

政治组:王静

2003年11月5---7日,华山中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汇报评优课在学校六楼演播室进行。在为期三天的激烈比赛中,很多的教师表现都很出色,尤其是王海霞、白燕飞、张文志等表现的更为出色。听完这些课后本人受益非浅,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1、 1、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教学

以前的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同学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习上不用操心,一切老师都会安排好的我照老师说得做就行了。对老师形成了一种绝对被动的依赖性,一旦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了。

而现在的政治课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比如在白燕飞老师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观和环境观。

2、 2、 设疑激趣,利用多媒体快乐教学。

以前单一制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教师激动的“满头大汗”、整整喊了40分钟。而学生却一言不发,整个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学生在很被动、很无奈的接受知识。

而现在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更加注重教师传授与共同探究的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取代了单向传输。比如在刘琪玲老师教学中,在没有经过预习的情况下,给出一个与本课的知识密切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就此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使大家进入开心、舒畅和兴奋的状态,这样一方面学生很主动、很乐意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很和谐。

听评优课有感

政治组曹冰

2003年11月6~7日,华山中学第八届青年教师评优课在学校六楼演播室进行。这次参赛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我国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要求。我听了王海霞、张文治、裴双、白燕飞、保剑萍、刘督莲、刘琪玲七位老师的课,他们在教学中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可以这样说,“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这次评优课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主动参与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心理准备,自主探索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又是自主探索的目的和结果。例如白燕飞老师讲的《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课前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们展示了或独自或合作收集的资料:有图片、照片、实物、文字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危害,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白老师还组织学生就学校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明辨是非。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创作环保宣传用语,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新颖有创意的宣传用语不断产生。刘督莲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观察、发现,使学生充满自信,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录像、课件等多媒体这些先进工具的使用,使参赛教师的课堂充满动感和现代气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白燕飞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设置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湖和家乡库尔勒的城市风光,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的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的几本教科书的更换,也不是教学内容的修补,而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教学不再单纯是教师展示个人授课技巧的活动,而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这次评优课所体现出来的新的教学观念,正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努力学习并且要认真实践的。

二 : 复习课竞赛听课感受

   上个月我有幸去昆明第十四中听了昆明市高三复习课竞赛的五节课,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只听了两个专题的课,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但通过听这五节课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这次课堂比赛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一个专题的复习,对课堂的容量要求特别大,真正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这一样节如此大的容量教师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复习而且还进行了练习,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听这五节课我感受到教学的多样和精彩。

   王媛教师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开始上课前的小摸底让她在后面的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有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几个老师选用泡泡男孩的事例突破了复习无情感教育的教学,特别是张丽娜老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用泡泡男孩的事例做为教学主线设置问题,让一节课完美收山。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讲课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不时的发自内心的笑,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了解到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还有这么奇妙的一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中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学在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做解决矛盾。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就总结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构建。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三 : 听课感受

心得之一

北京之行学习体会

为了能够有效地落实课程改革,在创新中求发展。我们小教部以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为己任。在师校领导的支持下,本学期(2004年11月18日——21日,)我们小教部组织区内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和主管教学领导,参加了《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获奖者观摩课研讨会》学习活动。使他们能亲眼目睹授课教师的教学风采、现场感悟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闻名遐迩的人格魅力;看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课型、新教法,得到最新的教研成果和他们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

学习归来我们组组织骨干教师写心得体会,采取跟踪听课和上展示课和的方式,将全国最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及最新的课改信息、课改动态,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全区,希望能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更好地学习、贯彻、实施新课标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希望在实践探索中,我区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能有一个新的飞跃,下面是典型教师学习时的一些感受。

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获奖者观摩课研讨会》有感

白塔小学夏君代 2004年11月

2004年11月18日——21日,我得以有幸参加了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获奖者观摩课研讨会》这次活动。首先,我对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表示深深地感谢。这确是一次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可以如此近距离的感受一堂堂生动而富于美感的语文课。这些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让我体会了教育教学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含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它还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者,对于自己的需要还有很多很多。

这次活动中,主办方为听课者准备了十一节不同年级,不同风格的语文课。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这些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各有教学背景,但他们都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语文标准。可以说这些老师给我指了一条前进的路,这将使我少走很多弯路,最直接地与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引用张光璎老师评课时所用到的一个词:反璞归真。这些位老师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是真真实实地在上课,全然不是做课的空架子。比如《戈壁滩上古长城》一课中,老师扎扎实实地讲字与词的教学作为全课的教学基础,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课文中的字词之后再进入到句子乃至文章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确实的有效学习,这是我区别于以往印象里的“做课”的最深感受之一。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而这些位老师都将情境教学充分地运用到他们的教学之中,达到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军神》中,来自陕西省的温侠老师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电影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刘伯承不愧为军神;《从现在开始》中,来自厦门的吕云萍老师让学生自己扮作森林中的小动物,给学生一个亲身感受课文内容的机会;湖北的董琼老师不禁在课堂上献歌一段,以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草原》之美;《激动人心的时刻》中,重庆的潘老师也让学生们亲自为“神五”升天做之前十秒的倒数;《秋天的雨》中张媛老师的生动语言、《少年闰土》张贵民老师的配乐……这些老师们都适时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身地去“感悟”课堂,“感悟”语文。他们充分倡导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深刻理解了“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我自认为没能很透彻地理解叶圣陶老先生说这句话的内涵意义。但在《会飞的叶子》一课中,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许扭曲了叶老先生这句话本身的含义。这堂课是两位来自香港的老师执教的。之前就对这堂课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虽然也许从内地的课堂教学习惯来看算不上教学内容很充实,但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体会到了“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的伙伴”。两位老师在课堂中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会飞的叶子》不过是一首很简短,内容很简单的小诗。两位老师用这个小“例子”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自己学编小诗,与学生进行猜谜语游戏等等。我感到这是不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课文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再是绝对的主导地位。知识其实是可以在此基础上无限量延伸的,只要学生喜欢。

——在你的课堂里给孩子带去了什么。(引用刘永胜老师评课时的一句话。)

谈到喜欢,自然属于感受范畴。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有的感受:喜欢、不喜欢、没感觉。刘老师的话实在是很警醒我:你的学生情绪如何?你给孩子们带去了什么?是啊,我的学生上课时开心吗?怎么样才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到知识的一堂课?也许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太注重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必定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试想我们成年人在愉悦的心情下做事和在苦闷的心情下做事能是一样的效果吗?答案显而易见。

——将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将学生的课堂推向生活

一位北京市的老师上了一堂《介绍电视广告》的口语交际课。首先,课的内容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有意无意间,电视广告充斥了大家的生活,这里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学生。就好像只有一个有生活的人才可以写出好文章一样,学生们有了生活才可以畅所欲言,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些生活中随处可即的内容。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演一演的环节,编一编、演一演生活中的广告。学生们很乐于展示自己,我想这样也就达到了一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这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入手,将学生的生活带进了课堂,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原来学习就在我的周围,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目的吧。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湖水

一位来自浙江省的王自文老师讲了《古诗二首》一课。首先我有感于浙教版在课文编排上的巧妙,将《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同时出现以做一对比。同时我更感慨这位王老师可以那样动情地将学生引出教学情景。甚至台下的我都似乎不自觉地进入了那样一个百姓民不聊生、显贵纸醉金迷的动荡社会。

还有一位山西的李秀英老师同样把一首送别的诗入情入境地带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不单了解了四行诗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还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情感的意境。这两位老师用自己丰厚的文学底蕴感染了课堂上的学生,同时也感染了听课的我。现在才真正懂得为什么说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在你给学生一杯水之前,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这样才能让你的教学更生动,更感性,更引人入胜。

其实这次北京之行所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总觉得更多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述。我想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更深层的思索。那是一种心灵的体会。我想这种体会带给我的影响将是更有意义,更深远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使我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的确是任重而道远。我想通过这次北京之行,我将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搞好教育教学,给孩子们一段快乐的教育,快乐的生活。

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辽沈街第二小学 董玉

这次参加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组织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奖观摩课研讨会”,可以说是让我受益匪浅。听了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李春旺老先生的讲座《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使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观看了十位这次大赛中获奖教师的课,使我从中看到了新课标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这十位年轻教师各有所长,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新课标实实在在地在语文课堂上开花、结果了。下面我就谈谈这次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注重识字教学,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阶段目标中还具体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们祖国的汉语言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六书”造字法造就了千万个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每个汉字都像一首诗,像一幅画。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多认少写”降低了写字量,必须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虽然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发展,但汉字的书写指导还是必须不可少的。例如:厦门的吕老师在识字教学时,先用课件出示“现”、“轮”两个字,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老师又强调左边最后一笔要写成“短提”,老师在黑板上亲自范写,边写边讲怎样写得好看。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练习写字,老师随机指导。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这样进行识字教学,我想每个孩子的字都会写得工整、规范。

词语是组成句子、文章的单位。理解好词语的意思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只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只理解不会使用。所以,重点词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理解。例如:河北省的李永梅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挎着”一词时,准备一个皮包请学生表演出“挎包”的动作,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挎着”什么?学生说可以“挎着钥匙”、“挎着手机”……,既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理解了词语,又学会了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应该积累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积累成语;可以积累描写生动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可以积累描写细节的句子,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积累名言警句、古诗词。

二、与文本对话,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是对话。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对话”。

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必须多读,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陶冶性情。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有阅读的“需要”。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呢?从开课开始,在把握文本、了解学生基础上利用或娓娓道来,意趣横生,或丝丝入口、巧设玄机的开场,一开头便引起学生的注意,令学生沉醉,诱发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例如有位教师讲《草原》一课,开场老师用课件伴随着滕格尔的《天堂》的歌声,播放自己在草原上的拍摄的优美照片,然后问学生看到了哪里?学生齐答(草原)。教师说:“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加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之旅’”。学生们带着对草原的向往,投入到阅读之中。

还有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学生们带入了一种优美的境界,令学生沉醉,诱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以读代讲是现在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以读代讲的方法也很多,但方法合适,才会凸显效果,这里我只谈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1)提问式引读法。即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准确诵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回答。例如:一位教师讲《军神》一课时,提出“为什么说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阅读,在汇报时教师又注重了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

(2)插叙式引读法。即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入一些课文的空白,如叙事中周围环境或历史背景的空白,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浩然之广陵》时,绘生绘色地讲述了李白与孟浩然相识、相知、相别的故事,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用教材教”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但它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有趣”起来、“实”起来、“宽”起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成为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教师应该以此为取向对教材进行筛选、重组、增删和延伸。

一位教师在教学《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时,没有按教材的顺序一首一首地教,而是将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学生们发现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南宋人,两首诗都是描写南宋被强敌入侵后人们的生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两首诗的内容穿插、对比,使学生既了解了南宋权贵们的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又了解了南宋百姓们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生活,从而体会了两位诗人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完两首古诗,教师又向学生介绍了面对强敌入侵、国家沦陷、人民悲泣涌出的爱国志士中的两位:陆游、岳飞,及他们的著作《示儿》、《满江红》。

这位教师对教材重组、增添,使教材为“我”所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还是一堂宏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课。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基本理念时强调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活用教材的同时,加强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位香港教师在教给学生诗歌《会飞的叶子》时,没有给出每节诗的最后一句。而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挥想象,把最后一句补充上。学生们虽然写的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道理,写得都那么美、那么动听。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竟也会作诗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最后一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时,大屏幕上播放秋天美丽的风景图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请学生仿造这一段,抒发对秋天的赞美。学生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教师都很好地使用教材,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北 京 之 行 学 习 心 得

新春

2004年11月18 日,我随同区教研室的老师来到北京参加了“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讨会,在这期间我听到了全国十余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也听取了专家们的教育理念。我想,用“不虚此行”这四个字来形容这次北京学习的经历最为恰当。因为在这个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城市中,在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语文课堂上,让我如此近距离地领略到了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课堂上每位老师都驾轻就熟地运用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都在老师营造的自主学习的情况和气氛中尽情地吸吮着知识的精华,在老师们那一声声激励的话语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取着成功的机会。这一切让我折服。同时也十我感觉到,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正在渐渐地变“厚”了。厚在老师们在教“渔”而非给“鱼”,也厚在孩子们的情感空间更大了,视角更广了。

其中。李秀英老师上的一节《古诗两首》让我体会到了如何突出古诗学习中的“巧”与“妙”。这节课真可称得上“教者痴听者迷”无论是老师激昂的情绪,还是学生们恰如其分的表达,无不渗透着巧、妙二字。教师从送别曲引入,唤起学生记忆中的诗—《赠汪伦》,之后老师巧妙的引入了李白与孟浩然从“相知到相识”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故人”“孤帆”等词语的含义,这就使得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诗文后面的广大空间,让学生象朗读故事一般身临其境,在情节发展中体会诗句含义。在这节古诗教学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在自主学习中突现出来。

在李永梅老师上的《戈壁滩上古长城》这节教学实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老师从组织学生学习识字的规律出发,抓住了从字音——字义——字行的规律,如先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利用演一演的方法帮助学习理解“嘶鸣”“挎”等字词的含义这种从识字方法入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这种“真实、求实、务实”的教学风格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追寻的目标。

一直以来,如何让学生读出印象,读出情感,读出神韵,读出质地,读出个性都是使我不停思考和探寻的,但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真的从中寻到了一些途径和方法。如在张媛老师上的《秋天的雨》一文中,她就特别注重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首先她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去指导,从整体感知到个个击破,既有点到为止的又有重点指导;其次,从理解语言上下功夫指导读,如“五彩缤纷”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把表示颜色的词都读出来,体会色彩繁多,鲜艳夺目。另外,从感觉上指导朗读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如读果实的味道部分,最后在配乐欣赏中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仿佛这篇文章在缓缓的乐曲中化作了一首美妙动人的秋天的歌。萦绕在听者心中,学生置身其中,思想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受到美的熏陶。

这次行程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使我的教学生涯中又多了一盏闪亮的 明灯,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完善。

对于口语交际课的一点思考

新春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奖者观摩课研讨会》。在此次大会上,有十二节获奖的优秀课向我们展示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中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介绍电视广告》,令我印象深刻,受益蜚浅。以下是我对于这节课的一点粗浅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选题“电视广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视节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涉及的生活性、实践性、实用性、互动性等,都具有口语交际的特点。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一、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说”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学生往往在无主题时能说很多话,但当给他们限制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开课,教师就联系生活谈广告,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生活中广告随处可见。电视广告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只要我们打开电视,就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广告……”。这样,就在课堂中营造出了轻松开放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与他们的生活很贴近,使学生愿意在这个情境中去表达自己,这就为口语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你看过宣传什么的广告,给大家说说。”学生把生活中那些从电视、广播、电影、报刊所看到的、听到的广告简单的讲给大家听,由于讲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因而内容丰富,感情自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交际成为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教育活动。

二、 二、 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太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使学生乐说、爱说。

本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四个广告。这几个广告选题贴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一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这几则广告说说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言非常踊跃。

还有一个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扮演学生的奶奶,学生把课上看到的广告讲给奶奶听。教师模仿得维妙维俏,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演起了小品。在演的过程中,教者故意设置小情景,对学生适时进行思维训练,使口语交际有了深度,使思维及时跟上口语交际的速度。让学生能够把话说的明白,再现情景,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也能在课上大胆的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使知识与实践相互交融。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不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如:“你说得真好!把老师都感动了。”“你的声音真响亮,但有一个地方说的不够清楚,好好想想,你一定能行。”等。因为小学生的判断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那些充满鼓励的话语,总会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兴趣,建立表达的自信。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有诚意。除此之外,教师的微微颔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

三、 三、 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指导学生说话。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使之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作用,比如利用每天晨读的时间请“小小播音员”带领大家吟诵古诗,朗读课文,进行普通话训练。由此,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不仅坚持讲普通话,而且力求讲好普通话。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学生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随时随地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字音咬得不准,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并纠正读音;有的学生话说到一半就不说了,教师也要让他把话说完整。这些都是平时口语交际课所要注意的地方。

四、 四、 掌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的目标中指出:“在与别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总之,由过去的“听话说话”变称为今日的“口语交际”,无论是名称还是内质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口语交际教学不仅仅是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还必须结合进行良好的听说态度、机敏的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切实有效地实施口语交际的教学,深入地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科学地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北京之行有感

——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获奖者观摩研讨会的点滴体会

新春

十一月的北京依然温暖如春,好像有意在欢迎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学习的教师,她让我们感到亲切、随和,而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的这次学习的盛会,就像北京前门的“大碗茶”一样,让我们这些学习热情高涨的教师感到清凉、解渴。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至今还是觉得荣幸得不得了,“满载而归”足可以概括我的这次学习行程。对于这次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但只是局限在我个人的认知水平范围之内,这里也只好粗浅地谈谈我的一些收获。

一、领略了一堂好课的风采

在参加展示的十几堂课中,我都不得不赞叹教者的教学设计,因为,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维一体的整和,而这些目标的渗透又是那么巧妙而不留痕迹。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和同桌谈谈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观察找到的内容其实就在每个自然段的什么地方?进而指出中心句,和中心句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规律,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在《戈壁滩上的古长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理解词义的过程中运用了灵活的方法,“乐滋滋”让孩子们做一个表情,“嘶鸣”让学生听录音,“排成一长串”让学生想平时吃过什么串?“断断续续”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线,尤其是“挎着”一词的理解,教师分别让学生挎包,挎手机,两人挎着走,来理解“挎”的意思。这些理解词义的方法轻松、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些词语而且还学会了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参加展示的每一堂课都给人以美的欣赏,美的享受,不但有知识的含量,还充满了文化的底蕴。教学设计中的环节有新意富有创造性,不过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融合其中,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像专家点评的一样: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了读书,在阅读中学会了阅读。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二、欣赏了“天然去雕饰”的教学风格

参加展示教学的教师们教态自然亲切,充满了学者的风范,整个课堂中教者放得宽松,收得自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局限他们的思维,不让学生猜老师让他们说什么,老师要板书什么,而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又很好的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轻松地驾御课堂,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又是没有雕琢的痕迹,谈话中,指导下,微笑里,表演时学生们就已经情有所动,学有所得。

他们的教学风格像一杯淡茶值得细细品位,那是一种境界,一门艺术,那是不断内敛之后的一种风范。

三、学习了真诚的表扬艺术

其实,从工作那一天起就知道让学生在表扬声中进步的道理,自己在课堂中也在随时随处地赞扬着孩子们,不过这一次学习中,教师们赞扬学生的话语着实拨动了我的心弦。他们赞扬、鼓励学生的语气是那么真诚亲切,方式是那么多种多样,当学生朗读时,老师赞扬学生“你读得真有个性!”“你读得很认真啊!”“读得真好,感谢你把美丽的秋雨带到我们身边!”“哎呀,就一个字,你不但读准了音,还读出了情!”当学生们讨论过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有的学生说的是别人已经说过的意见,可老师却耐心地说:“刚才同学说过了,你又想重复一遍是吧?挺好的,请坐。”当老师问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啊!你真了不起!”当老师指导朗读过后让刚才读得不够理想的学生再读一遍的时候,教师赞叹到:“我就知道你能行!” “来试试吧,勇敢点,把爱心留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看到在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之下,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信轻松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在台下听课的过程中,我都陶醉在老师的赞美声中了,更何况是孩子们呢?这些表扬是有艺术的,它是甘甜的泉水慢慢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它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为其动容,为其牵引,这样的表扬才是有实效的。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

四、燃起了专注事业的热情

这次北京之行给我更大触动的还有和我一起听课的教师们。他们对台上的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台上台下教师互动这一环节中,大家都提出了很多想法很深刻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而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也都曾经积极地实践过,所以他们的讨论是激烈有针对性的,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是精彩分呈的。这让我不得不对自身作了一下审视,作为语文教学骨干教师的我在“自我提高”的课堂中“缺课”了。

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教师中,我更加钦佩的是一名江苏的小学校长,他说:“我一直都很困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我的学生,我总会在不同的阶段思考不同的问题。起初,我只想:我的学生学的多吗?那么,我就会在课堂中尽我所能的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可是后来我又想:我的学生更有本事吗?他们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有立足之地吗?然后我就不在更多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而是让孩子多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训练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且不说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也不谈他做校长的工作艺术,让我震动的是这位校长对教育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从他诚恳的发言中我能知道:他是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和不断的修正教学轨道中切合实际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他真正的考虑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因材施教。

更巧的是最后一天的学习,我坐在第一排,坐在了这位校长的身边,我看到在开课之前,他正在用笔记本电脑给自己的学生们写信“孩子们,这是我在北京学习的第四天。。。。。。”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想起了读过的一篇文章,文章里说,人的一辈子从事的事情就像在炉子上烧水,有的人愿意在炉子上烧很多壶水而哪一壶都没有烧开,而有的人却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去努力烧开一壶水。从这位校长的身上我看到他真的是和他的教育事业,他的学生溶为一体了,我看到了他“烧开一壶水”的无尽的热情,我由衷地钦佩他的热情。在这汩汩热情的感染之下我告诉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让自己事业的这壶水尽快热起来!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

——学习体会

杏坛小学 姜杰

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对我来说真是难忘的一天,因为这是我20多年来第一次踏上去往首都的火车。第一次来到伟大祖国的首都,更重要的是,这是各位领导对我的工作一年来的认可和肯定。所以才给了我这次去北京学习的大好机会。

对于领导给我的机会我倍感珍惜,因为我知道在我们杏坛这个大花园里可谓是人才济济,每位教师都在不懈努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我只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也许我不是知识最广博的,但我是最乐于学习的一个。所以在这次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奖者观摩课研讨会》上,我又一次以学生的身份、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众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中。由于年轻,离开校门不到一年,所以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2天半的时间里我不仅听了全国小语协会理事长李春旺先生所做的报告,还听了10节各有特色的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获益匪浅:

首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语文课堂这块阵地,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正确理解祖国语文。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更应侧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写字姿势,执笔姿势等。看似小事,但如果能切实做好就能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应侧重于在课堂上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如建立《采蜜集》等,帮助孩子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文章描写精彩处及时摘抄记录下来。长此以往,能帮助孩子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也有助于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对于语文中课文的理解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我认为重在熏陶,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即不要在讲解课文后强加给语文教学一个生硬的品德教育。这样做太生硬,也许思想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就是点到即可,重在学生感悟,不一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邱少云》一课时,在教授过程中若遇到孩子坐不稳或搞小动作时,马上指出,邱少云烈火烧身都一丝不动,你们上课时还管不住自己,还在动,真不应该。我认为,类似生硬的做法和说教是不太合适的。同时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要涉及过多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概念,所谓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再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谓之自主学习,也应适当加入老师的指导。

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合作、讨论学习。

还应注意的是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而不应流于形式,组内成员搭配应是异质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和谐、均衡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不应光靠老师讲解,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慢慢获得,形成,如:演一演。其实演的过程即是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这种形式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如:北京的一位男老师上的一节《介绍广告片》中:当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看了一则“不乱扔垃圾”的公益性广告后,先是让孩子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再让他们说一说周围的人有没有如此行为,当孩子说到自己周围的亲人也有这样的行为时,教师建议他将这则广告给自己周围的人讲讲,以帮助他们赶快改正自己的错误。随即师生搭配扮演奶奶与小孙子,又有生与生搭配模拟女儿给妈妈介绍这则广告等等,效果非常好。

这些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收获和个人的理解。其实对我来说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这短短的2天半对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会珍惜每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正所谓不积匮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会尽快把我所学到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辜负学校和领导对我的殷切希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注重合作、培养创新、引趣乐学

-------赴京参加“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讨会”体会

上园一校 刘畅

11月19日——21日,我有幸参加由区教委、区师校组织的“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讨会”,共11位全国小语界的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在这次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或上了示范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这次观摩会。

这次观摩会使我受益非浅,对新课改和新课标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下面我就将参加这次会议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一面旗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为这次观摩活动总的指导思想悬挂一面旗帜的话,那么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上面应该打出的是这样一行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理念:60年代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90年代初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适应时代的要求,2001年7月正式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之间的相互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示范课的每位老师的板书都非常工整,朗读勘称典范,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或精炼,或含蓄,或饱含激情,或意境悠远。他们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厚实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也不断地培养和发展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厦门的吕云平老师在板书的时候告诉同学们:写字要像做人——堂堂正正,每一笔都要写到位,间架结构要合理,这就像我们人身上各部分长得匀称才好看,衣服合身才显得精神。这是对学生写字基本功和写字习惯的培养。再如:董凉老师在上《草原》一课在引导学生画出对草原美景句子以后,问学生感受到什么,让同学们想象中的情景,这其实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求异思维)的培养。

总之,我们从这些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所看到的决不是平面的几条知识结构,而是立体的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二、二元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纵观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远的我们不再追溯,五、六十年代,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56年语文大纲强调:“语文学科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把语文学科看成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63年语文大纲强调:“语文是学好各们知识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还是工具。到八、九十年代,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78年、87年、93年三次修订的大纲都强调了“工具性”和“思想性”。那么2001年7月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难就难在真正做到二者统一上。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一部分语文课也曾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改变过去的满堂问,变成了学生的满堂说,为了改变过去的满堂练,老师将画画、表演、辨论、实验等都一古脑儿搬到了语文课堂上,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一篇课文学生没读几遍,课文学完了,读得结结巴巴的学生还大有人在。这就是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

后来,老师们逐渐醒悟了过来,喊出了“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等口号。但真正去落实,却不像喊口号这样容易。

这次观摩会上各位老师上的课在这一点处理得相当好。人文内涵都是由课文生发开去,无论怎样发散,最后还是回到语言文字当中去。如:金明东老师讲的《鸬鹚》这一课是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将研究成果写到黑板上去。学生写出了“抹出了浪花跳跃”、“抹出了很多鱼儿”、“抹出了渔人忙碌”……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研究出的这些成果所具有的感觉来读。接着请学生合上书本,想像:渔人这一“抹”还抹出了什么?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幸福生活”,有的说:“抹出了小船的满载而归”,还有的说:“抹出了夕阳下湖面鱼跃人欢的场面”……最后请再带着自己的这些想象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在讲到“湖面恢复了平静”,老师问:“这时候的静和开始的静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这时候的静是劳动过后的放松的、满足的静,是快乐的、温馨的静”。好,现在请你将自己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将挖掘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处处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这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在了一起。

三、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不妨再来回忆一下,60年代,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那时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70年代,人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这节课漏掉了,下节课还可以再补,但如果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将来是很难弥补的。在这次观摩会上,温侠老师上的《军神》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范:上课开始,老师先做自我介绍,然后引出介绍刘伯承元帅,提问:刘伯承元帅和“军神”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出:刘伯承元帅的所做一切,特别是在以后的战斗中赫赫战功以及其他贡献,被称为“军神”。

四、四种课型: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

这次观摩会上阅读课的10人、上口语交际课1节。

虽然只有1节口语交际课,但我认为每一节课都是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老师们将生活语言引进课堂,并借助文本语言实行口语和书面语的恰当融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上课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课堂上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真情对话、激情表演等等,都是很好的口语交际。

五、五项融合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间的融合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感觉最难把握的就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问题。教师主导性强了,削弱了学生的主体。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课堂上又出现老师跟着学生感觉走的现象。到底如何去把握这个度?靳家彦老师说:“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旦上课了,老师就要忘掉自己的教学设计,眼中只有学生,教学要跟着学生的学情走。”要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很不容易。

这些专家们的课文课堂之所以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融合得那么好,我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各种可能都预测到了,在课堂上才表现得游刃有余。

2.课堂和生活相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的生活方式。”

这些专家们的课所以长得自然,给人的感觉课是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就是因为他们把课堂首先看成是一种生活,是他们和孩子一起过的一段语言生活。在课堂上,他们会启发、诱导孩子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其实,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知识重新建构,在重新建构中又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的过程。

3.学和玩相融合

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出:“新课堂应该是游戏场,因为游戏是自愿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严肃、认真的游戏”。这次观摩会上,我不止听到一位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和大家一起玩一玩。”如:天津的张媛老师在课堂上自己扮演落叶,让小朋友分别演蚂蚁、小鱼、燕子,一起做游戏。山西的李秀英老师的《古诗两首》,边讲边画长江,然后动员学生和他一起画出长江美丽景色,然后启迪学生:满江的船,为什么是“孤帆远影”?进一步体会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师生玩得其乐融融中,解决了难点。

4.课内、课外相融合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在课内教方法,在课外学应用。将课内与课外相互融合是这次观摩课的又一个特点。

如:重庆的潘德良老师上《激动人心时刻》这一课,首先出示杨利伟,问学生想到了什么?还记得那是哪一天?随后联系中国的屈辱史,让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中国屈辱史,在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然后在通过课件展示卫星上天,学生马上就明白那一刻真是中国人民激动人心的一刻!!

5.教师、学生、文本三情融合

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实行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情对话,是这些观摩课共同的特点。

如:张媛老师上的《秋天的雨》,一开始就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气氛,带着学生走进美丽的秋天,走进一个美丽的落叶世界,让学生在这个世界里和落叶对话,和小鱼、小蚂蚁、小燕子一起玩耍……河北李永梅老师的上《戈壁滩上古长城》一课,先带着学生站在长城脚下去感知长城的历史悠久、工程浩大,再领着学生在戈壁滩上上长城去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施工艰难,最后和学生一起走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当中去感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六、六点感受

1.生本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课堂教学才不至于和学生脱节。以学生为本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就要实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2.生命的课堂

在课堂上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生命的成长,张扬生命的个性,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成熟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成长。让我们从课堂上仿佛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3.情感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上成师生激情飞扬的课堂。首先是教师对语文科、对学生深深的爱,才能牵动学生对语文学科,对老师的爱。

4.诗意的课堂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老师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和情感。如:河北李永梅老师的《戈壁滩上古长城》上成了一首激情飞扬的抒情诗;张媛老师的《秋天的雨》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儿童散文诗。

5.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课堂生长的沃土。

语文教师必须得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游仞有余。文化底蕴与学历无关,支玉恒、于永正老师学历都不高,但他们读了很多的书,有着厚实文化底蕴,练就了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

6.观摩课我们学什么

“观摩观摩,只能看,不能模”。我们要看的是观摩课的教学理念,看观摩课的教学设计,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然后内化,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的关键是要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

学大赛获奖者观摩研讨会》有感

大东区珠林路第一小学 王 珺

十一月的北京寒风瑟瑟,但我心里却暖意融融。通过参加这次全国性的研讨活动,使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阅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要任务,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在本次研讨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的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阔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得到扩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应该像研讨课中那样更多的让学生去读,而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而是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索然无味。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很可能不同,并且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以及得出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它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时刻记住这一点,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更加热爱语文。

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

----全国第五界青年教师阅读教学

大赛观摩课心得体会

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第二小学 张瑞

“新”:

1.新的理念

来自陕西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以教材为契机,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生动的讲解,适时的点拨,课件的恰到好处,再现了诗的背景,鲜活了诗的内涵。本是两首距今以一千年的古诗,教者、学者、听者一节课下来各个收获颇多。

2.心的交流

11个40分钟,11次心灵的碰撞。台上师生虽是首次见面,上起课来却犹如共同切磋知识的朋友。没有尴尬、没有生硬,有的只是探讨与交流。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听起课来不是挑剔、不是应付,有的只是对于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对于台上师生的声声赞誉。

“鸿”:

1.如鸿雁

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如同一只鸿雁,联系着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共同汇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进步。也相信她会如鸿雁将好的经验、优的教法传授给教育薄弱地,使各地教育在发展本地特色的同时,取长补短。

2.似洪流

在当今关于新课标的讨论、研改大潮中,新鸿儒为我们结成了一张教改之网。网罗各地精华的同时,更鞭策有心之人,在这一洪流中要不断进取。

“儒”:

最后衷心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领导们,我会以“谈笑有鸿儒”作为为师的前提,更会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为师的精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前进。

大东师校小教部

2004.12

四 : 听课感受怎么写

听课感受怎么写

听课感受怎么写的参考答案

写听课体会时,要先交代你听的是什么课,谁上的课,都谁听,课前的气氛如何,以上内容简写.然后写课堂上师生上课情况,这些内容要详写.可以写当时的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还可以写你的感受.最后结尾是,写一些你的收获,结尾要简洁.至于范文,我不知道你听的什么课,无法写.再说,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是自己生活的体会,别人是替不了的,否则你的作文水平没法提高,还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本文标题:听课感受-听 课 感 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4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