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简爱是人生追求的-跌跌撞撞的人生路 站长也许是我终身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8-02-04 所属栏目:追族

一 : 跌跌撞撞的人生路 站长也许是我终身的追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本来就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 我是80年代出生的,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难,也没有体会过曾经国家最困难,最贫穷的年代,没有太多的风雨,也没有太多的彩虹。每天都在无谓的忙碌,没有了日期与星期的概念。甚至忘记了自己。很少静下心写些什么,想些什么,静下心想想突然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走了不小的一截路。但是仍不知道这路是不是通往终点的那条小道。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路要走。有些是要靠自己去找,自己去踩。才能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扬长小道,有些人也许生下来属于他的那条阳光大道都已经被铺的很平坦。我是在农村出生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是所有的生活还是和所有人一样,长大了要上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学习不算好,但还是拿到了毕业证。毕业5年了。去了N个地方换了N个工作,在学时总想早一点的走出校门来实现自己的那个赚钱梦想。不是为了钱只是想用钱来证明一些事情。去报答自己年迈的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也可以有让他们炫耀的资本。可是自己好像永远都找不到终点。在未出校门时总是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阳光。毕业写留言总会在自己的梦想一栏填上什么什么公司老总CEO。几个朋友聚一起总是说我要在5年内赚100W.....或者几年内做个经理还是主管。因为感觉自己不比任何人次多少。满身的激情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在外流浪了几年才知道生活是残酷的现实的。现实的无法让人接受。慢慢的自己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与斗志不再想着什么主管和经理,那是有钱人玩的东西。不再想着几年赚多少只想着这个月不饿肚子就行,就这点要求,换了几个工作。工资也从原来的三百块大洋涨到了快三千。但是自己不在满足那种过了一日就知道一生的生活。去当个主管经理吧。自己知道不是那个料,本人不爱说话更不爱去拍马屁今天请这个吃饭,明天请那个喝酒。不是不会拍只是不愿拍太虚伪太累。在别人眼里我就是那种说的好听的话就是老实人,不好听的话就是一个“傻逼”。虽然这份工作在别人眼里很轻松,工资很高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我厌倦了那种虚伪那种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很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心里就想着存点钱回去做生意。两年后在家人亲戚所有人的不解种我选择了离开。

  逛了几年带着一身的沧桑回到了老家,没有给家人带来什么。虽说父母看着自己没有说什么但是从无意的谈话中知道了我无法留在这里。无意中总会听到诸如“你看人家张三初中毕业现在一个月多少钱多少钱。李四和你一样上了学现在房子盖了媳妇娶了,而你呢上学有什么用......"诸如此类我无语。是我的无能,如果我赚了很多钱,如果我找了一份在他们心种很满意的工作。可是我知道自己所要的。为了父母们不再为自己无谓的操心。好好的反思了一下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如果一个管理一个技术给我同样的工资我会去选择一个技术,也许我得了自闭证我不喜欢和人交往。可技术自己什么也不会凑了些钱去郑州学了半年的手机维修。拿了家里所有积蓄和自己的女朋友办办喜事然后在镇子上开了一个店。原本想着就这样过下去,不是赚很多钱。之少我不感觉这那么累至少我不用每天都考虑这怎么去讨好上司。这样也能养的起家。至少别人再谈起我已不在是个一无所有的人。

  好日子没过多久,在2007年春节来临时,和自己相恋四年结婚一年的女友分手了。突然感觉自己的天完全暗了下来,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为了父亲少点担心我把这件事一直埋在心底。(因为平时我们在店里住)痛苦的熬过了一个月还是被父母发现了不对头。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彻底的崩溃,对着老天大吼了几声。随即自己就瘫软在地。一个月让我过的好累好累好似10年的煎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累。虽然对生活感到了绝望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因为我有自己爱的人和爱我的父母。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继续走完自己的人生。店里的生意早已没有心思照顾。就这样在自己没有挣到钱的前提下花完了所以的积蓄,本来想着至少还有一个自己爱的妻子。可是什么都没有了。好像自己就是个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去照顾。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除了打工还能做什么。

  在这最无助的时候,遇到了对我来说这人生中第一个所谓的贵人。他就是ADMIN5的图王。让自己认识了还有站长这个行业,也让自己明白了坐在电脑前照样也能赚到钱来养活自己.随后的日子有空就泡在站长网上去学去看,慢慢的也了解站长这个行业。知道了很互联网的牛人原本都是不起眼的从做网站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在图王大哥的帮助下我做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站:伤感部落www.shangganbuluo.com .我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那个让人心痛的两个字“心碎”。不是为了这个去赚钱虽说已经知道网站可以去赚钱。只是想建立一个情感倾诉的平台让大家最孤独最无助时有个可以去的地方。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只是为了一句安慰。因为我品尝了那种一个人孤独的痛苦特别是在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我不像看到有更多的人去心碎。不是我爱好伤感,而是我想让更多的人去走出这个伤感的阴影。由于自己不会宣传和经营。到现在了虽说注册会员很多达到了1W多但是都是匆匆过客,每天只有寥寥的几个帖子。然后不得不去思考靠网站赚钱的东西。今天听这个站长赚了100明天听那个站长一年赚了几十万。自己也学这做了几个站,不求能赚多少只求养得起这个样,只求让我有个活下去理由。可是网赚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做了几个站几个月了百度就没收录。每天看了一次次统计还是那可怜的几个IP。我再次的迷茫与无语。原本想着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了一个唯一可以接近自己那个梦想的路,可是这个路却让我这样迷茫,迷茫的看不到脚下的路。但是我会坚持,坚持站长这个路。因为走过了这几年只有站长感觉最适合自己这个在别人眼中的”傻逼“,写的有点乱。顺祝天下站长朋友所有有情人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安慰多一点尊重。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让我们无悔的去拼搏吧!这样你才不会有遗憾!首发站长网。

二 : 王羽佳:活出真我,是我的人生追求

“我是王羽佳,我是弹琴的,从小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钢琴,自然而然地学习着钢琴,可以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我的音乐梦想。[www.61k.com)其中离不开音乐界前辈们对我的深远影响,很幸运与他们有着相同的音乐上的理解,与他们说话并不多,更多是用音乐在沟通。”

打破“面条手”不能弹钢琴的谬论,还能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采访之前正在与摄影师沟通,眼看着身穿紧身黑色皮裤裹着娇小的王羽佳从摄影棚的另一端走进来,漂染的栗色短发,脚踩细高跟鞋,整个打扮绝对“时尚”,活脱一个欧美流行歌手,气质不凡的进入大家的视线。尽管之前没有现场听过王羽佳的演奏,但对于这位近些年在世界音乐舞台非常活跃的中国年轻女钢琴家,多少赞美之称已然如雷贯耳——“ 钢琴女神” 、“ 技法超然” “、外放霸气” 、“不同凡响”... ...但对于王羽佳最早传播的事迹,可能还是她的救场经历。

2005年的一天,罗马尼亚钢琴家拉杜·鲁普(Radu Lupu)因病无法完成演出,当时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的王羽佳接到该场的演出通知,她凭借良好的心态,与著名指挥家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 Dutoit)执棒下的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合作演绎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其精湛的钢琴表演被媒体评价为“一颗巨星冉冉升起”。此后,王羽佳还担任过“替补”多次,其中包括阿根廷钢琴大师阿格里奇。也许因为这样的经验,中国女孩王羽佳在上天给予她的一次次机会中,用其超卓的技法以及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向世界展示了她扎实的基本功,也让她练就了面临突发状态的淡然心态,同时成就了她在短时间内准备超难曲目的能力。

这位任指尖在黑白键上肆意且灵动飞舞的钢琴公主,身材娇小瘦削却有着强大的爆发力、速度和力量感。虽然王羽佳还很年轻,但成就已不可小觑,她曾与诸多享誉全球的指挥大师如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 Dutoit)同台合作,赢得无数赞誉。她的演奏曲目非常丰富,证明她的记忆力超群。她的演奏风格严谨精准又自然随性,证明她懂得传承与创新。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王羽佳

Q:据了解,你学习钢琴与家庭环境有关?

A:我父母都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妈妈是舞者,爸爸是打击乐手。父母都会弹琴,家里就有架钢琴,应该是他们结婚时的定情物吧。我第一次听音乐就是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我是6岁开始随罗征敏老师学习钢琴。随后,开始跟随中央音乐学院凌远老师学习,直至出国。我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习期间,已在德国公开演出。当年在德国,演绎的是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La Leggierezza》。同时期在中国、澳大利亚也进行过公开演出。

其实,小时候的爱好还是很多的,包括舞蹈、书法、绘画等等,最喜欢的还是钢琴。由于我上小学后,学习课程增加,精力不够用了,这么多爱好,只能专攻一门兴趣,我就保留了弹钢琴。

Q:那时候有想过长大了成为钢琴家吗?在小时候练琴过程中,有感觉厌倦想过放弃的时候吗?

A:回首来看,我是自然而然的喜欢上音乐的,最初学习的时候并没想过长远梦想。记得我小时候听CD并不多,直到9岁10岁时开始大量的听古典音乐,感觉特别美好,而且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很兴奋,恐怕那就是我意识到真正爱上音乐的时候吧。

当然,幼时练习指法是有枯燥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基础打好了将来会受益也就坚持下来了。我比较幸运,老师教法都是很正确的,没有让我走什么弯路,而且老师的想象力丰富,引导的好,没有让我觉得有乏味之感。

Q:很多孩子学琴时,老师会看“手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谬论(哈哈大笑)!你看我的手,小小的细细的软软的,被老师称为“面条手”。当年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觉得我学小提琴或跳舞比较好,这手型不太适合弹钢琴。不过,挺感谢我妈妈,她说喜欢钢琴就学呗,一个爱好不用想太多。事实与时间证明,我这样的手,灵活度还是蛮好的,加上力量的控制,成为了我的特别之处吧。所以,并不是手大手长的人弹琴就容易,各有优势吧。

Q:听说,至今为止,你每天都得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你觉得天赋和勤奋哪个更重要?

A: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达·芬奇至少画了10000小时,才有了《蒙娜丽莎》 ;莫扎特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才写出了第九号协奏曲;比尔·盖茨设计了7年的程序,才有了微软。达尔文说:“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人要想有所作为,更多的是靠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我认为天赋和勤奋都重要,天赋越大越需要耐心和时间,把天赋挖掘出来。对于我来说,一般花费在练琴上的时间还是越多越好,但练习钢琴不分地点,有钢琴的时候猛练,没有钢琴的时候,比如在候机或飞机上,我会听音乐,把乐曲的结构一次次解读吧。

Q:古往今来,你最喜欢的钢琴家是哪位?为什么?

A:每个阶段,我喜欢的钢琴大师不太相同,最喜欢的莫过于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他被称为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他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他仿佛把自己的灵魂都埋在钢琴中,弹奏的色彩感非常好,特别像魔术师的表演,很生动很抓人。当然,我也有不喜欢他的时候,有的弹奏让我觉得真实度不够,不过我都是以取长补短的心态去看待。

Q:你已经与国内外多家交响乐团与数十位指挥大师合作过,最让你印象深刻是哪个?与他们的合作对你的音乐生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A: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绝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师级代表。第一次与老先生合作,是我22岁在卢塞恩音乐节的大剧院,当时觉得他太霸气了,之后我的协奏曲的录音也是跟他合作过。合作时他看我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不过,老先生在前几年去世了。我真的比较幸运,儿时在CD上看到过的那些老艺术家们,后来我都能有幸与他们合作,简直太棒了!

Q:你的现场我没有听过,听的专辑和视频中感觉到曲目量很大,技法很丰富,风格比较外放和大气,很有自己特色。请你总结下自己个人风格?

A:无论是激情的曲子还是安静的曲子,我都喜欢,欣赏丰富的曲目、学会更多的技法是音乐人必备的专业素养吧。弹琴是表现乐曲,理解作曲家的意境,而不是个人风格,所谓演奏风格都是别人评价的,所以,我更多关注是在音乐本身。

之前我弹的多数是热情的曲风,例如俄罗斯风格,比较张扬的感觉。最新出的首张全法国作品专辑《RAVEL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是与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合作的,拉威尔的作品中总有法国音乐的精致、典雅与轻快,同时又有极为精巧的和声与细部处理,这也是我今年开始以唱片形式探索法国音乐的原因之一。专辑中录制了拉威尔最著名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 以及大众相对陌生的《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希望带给大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此外,今年还会跟纽约乐团合作莫扎特的曲目,我还年轻,还在探寻更多的可能性,不同的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乐曲,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生涯。(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三 : 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道出了我的心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你愈快乐,悲惨离你就愈近。所谓的生命意义就是为了含辛茹苦。现在整个社会的趋向即是追寻苦难超过了追寻欢乐。这被看做是崇高的人生观,因为追求快乐是自然而然的,而追寻苦难是非本性所愿的。对于快乐的人来说,及时履行一定的义务也是心甘情愿的,虽然他困惑而不知道该感谢谁。但受难者却大不一样,空虚远胜过满足。更重的是,我们这种年龄的人在许多方面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空虚,不再相信快乐。如果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话,那只剩下苦难了。

一个没有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就像一个只知道追求女人所带来的快乐的人,而不知道悲惨的命运已在他的身体上降临。通过乱性带来的欢乐——他的身体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病:梅毒或艾滋病。至于梅毒,那是容易治疗的,而艾滋病人,那只能等待上帝的判决了。当然,悲惨并不是苦难,而是人自己亲手酿造的一种结果。悲惨是个体的存在价值导致,而困难是普遍性的体现。

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里,每个人的追求都是在寻找幸福和快乐,但就是没有一个人遵循整个社会的趋向:苦难是远胜于欢乐的。用佛家的语言来说: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四苦,这四苦就是四大皆空。出生时最大的苦难,因为你出生了,就意味着后面的三苦:老、病、死。虽然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这些是轻描淡写的:他出生、活着、死去,但是,就其中的活着这一项,不知要经历怎样的苦难,才能到达死的其所。生的苦难还体现在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听、看、闻、尝、摸、想)。曾经,我给我的学生讲述过七情六欲的痛苦,特别是在六欲上。我们的听是这样对应的:听——耳——听觉,其他类推:看——眼——色觉,闻——鼻——嗅觉,尝——舌——味觉,摸——手——触觉,想——心——感觉。这几大对应,已经包括了我们苦的因素。因为我们有听觉,我们就会听见褒扬与贬斥。我们听到褒扬时,欢喜若狂,我们的情绪激动到高出;我们听到贬斥时,悲伤愤怒,我们的情绪就沉落到低处。我们看到好事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也是欢喜若狂的;而我们看到灾祸降临到我们自己时,我们悲伤哭叫。色觉还给我们辨别了这世界的所有事物,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种和类,在我们的脑海中记忆着它们,使我们永远脱离不了记忆之苦。而嗅觉给我们的是知道什么食物是臭的,什么事物是香的,因此之故,我们就尝试着去追求香的事物,而糟糕的是,我们总是得到臭的事物。味觉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什么是咸。由于有了味觉,让我们知道了五味人生。而苦是从味觉引申出来的一种比喻。至于触觉,我们也只有通过接触,我们才能分辨出事物的真相来。对于感觉,是我们心的感应。只有我们的心才能真正明白和体会到我们所讲的七情。七情是我们内心的全明体现。就像我开头所说的心声,那是我体会出来的一种结果。从六欲中呈现出来的意义,表达的是苦难的久盛不衰的原因。由于人生的所有途经都是痛苦,于是我就从来不相信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是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上的。

苦难是人生的全部。我所相信的是只有苦难的人生才是值得去过的。只有经历了苦难,你才能被拯救。为什么耶稣宣讲和拯救的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原因在于耶稣自己是从苦难中被拯救出来的;为什么佛祖要给我们讲生老病死?原因也在于佛祖也是经历了苦难才总结出来的。不管我们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我们最后的归途只有一条:死路。所以你的归宿最终会回到苦难的终点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得了。只是在去死的路上,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我们的意志来投入到苦难之中。

四 : 谁是爱的追族?

如果《亲爱的》始终围绕田文军(黄渤)与鲁晓娟(郝蕾)寻找被拐走的儿子展开,那么这部电影不是悬疑主导,也会成为寻找拐卖儿童的父母众生相的写照,然而两者都不是,甚至寻找的结果都很快就明了了。这是令包括笔者在内关注陈可辛导演作品的观众既出乎意料又觉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无论是香港时期还是到大陆拍片,似乎陈可辛影片中的主题都执着地探寻爱之生存之道,哪怕《武侠》或《中国合伙人》,及至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亲爱的》,概莫能外。
  在影片开场非常细腻展示了2009年的深圳南山市井风景,虽然只拍了楼巷一角,但依旧令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一次陈可辛又要打出怀旧牌。网吧、杂货店,挤逼的巷口,是十分详尽的铺陈。这种地理意义上的陈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的处女作《双城故事》里的村屋,但在《亲爱的》中,地理场景作用在推动情感方面微乎其微,其配合的是烘托田文军这个角色的特征,修理电线时细心以口香糖标记自家排线,为日后敏锐寻找被拐卖的儿子埋下伏笔。他与鲁晓娟是离了婚的夫妻,因为幼童儿子被拐卖,共同走上漫漫的寻子之路,他们与儿子一起,构成一个亲切而又隔膜的家庭关系模型,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直接催生了第二组人物的出场。
  影片的前半部分,很容易令人代入到关于寻找过程本身的悬念性情境中:寻子过程中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最终究竟找得到还是找不到?孩子被拐走是否另有复杂过程?这些疑问都在剧情将近一半时被筛除,在整个关于“追寻”的过程里,陈可辛卖力展示了一个基于共同的追寻孩子的目的而集合起来的寻子团体,非常明显地显露出这部影片直接针对的中国当下已成为非常繁复链条的儿童拐卖系统的纪实意味,这在当下的主流商业片实在少见。
  但影片并不因此而变成纯粹的社会写实作品,打拐群体中的领导人物老韩(张译)眼见田文军夫妇距离寻找到自己的孩子的目标越来越近,而充满前路渺茫的孤独感,这是他的妻子所无法排解也无从排解的,这个人物由开始的坚强到最后的崩溃,成为瓦解“田文军/鲁晓娟”角色主体地位的关键人物,由其心理变化,展示影片在各不同侧面敲打人物内心的企图,也为后半部分李红琴(赵薇)的出场设下情绪铺垫。
  三年追寻,最终没有换来完美结局,反而引出了农村妇女李红琴面对一双子女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对本片看似最大悬念的反转破解,更由于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愈加凸显“世事如棋”的逼人况味。近乎疯狂的对子女的想念,伴随着孩子身份的归属问题及对于丈夫“领养”孩子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齐齐向这位朴实又无知的中年女子逼来。赵薇在片中奉献出近年来最厚积薄发的一次表演,尽管影片在许多情绪爆发点上都殊途同归地采用了眼泪来铺陈,但李红琴的数次哭泣,应和完全不同的情境:从孩子被人抢走到孩子从法理与情理上都无法属于自己,精神折磨的加重,分寸拿捏皆可圈可点,是很难演却演出水准的好例子,也因此,李红琴对于亲情的追寻,执着程度与深度,显出了丝毫不在田氏夫妇之下的厚重。而由此带出的对人物本身的拷问同样折磨着田文军夫妇,田文军由开始的戏中有粗大男子性格导致劫难发生,到用尽各种手段不惜主动受骗来寻找孩子并承受精神苦痛,最后以一系列动作细节呈示过分谨小慎微以回归平常心态,皆围绕着儿子展开,同样,鲁晓娟亦在此过程中得以重新思考婚姻关系,面对“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悖论,如何重新圆满家庭甚至要吸纳新的陌生又熟悉的关护对象,都成为表层叙事的情节剧与泪水冲击背后的抉择话题。
  整部电影的情绪在故事的进行中慢慢由浓变淡(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抒发方式的过于繁复导致的麻木),及至最后二十分钟,还花了相当篇幅刻画律师高夏(佟大为)及其母亲的性格,令致叙事线索变得松散,尽管由编剧层面上来说,恰到好处地维护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完整性,但由单纯的观影快感来讲,缺乏真正的高潮,甚至是摧请观众接受平实结尾,这与影片前半部不遗余力建立戏剧冲突与环境烘托的努力是有一定冲突的。
  尽管如此,《亲爱的》还是很有“诚意”姿态的作品,看片尾纪录片,似乎比刚刚过去的110分钟正片更触动人心,现实永远比影戏要精彩得多,人间父母,都是爱的追族。
  
  
  《新民周刊》2014年第41期谁是爱的追族?

五 : 简?爱——追求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简爱》

  她,从小就寄人篱下,从小就受尽了一切的歧视和凌辱,从小就不被他人所同情。她,是可怜,悲哀,以及一切不幸的人性的写照。但是,她却以坚强,朴实,永不低头的性格,蔑视了权贵,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生活。

  还记得洛伍德孤儿院吗?恶毒的舅妈把她与自己的孩子隔离,邪恶的表哥殴打她,在她的童年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快乐过。然而,狠毒的舅妈讨厌她将她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虚伪而又刻薄的院长布洛克尔赫斯特,让她的精神和肉体上受尽了折磨。她目睹了自己唯一的好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这让她极为难过。不过也正因为这场伤寒,孤儿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让她完成了6年的教育,长大成人。

  还记得桑菲尔德庄园吗?是的,她离开了孤儿院,踏上了另外一个新的旅程。她教一个10岁的女孩画画,弹琴,计算。直到那一次邂逅,有一个人走进了她的生活。没错,是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她发现罗切斯特是一个喜怒无常,性格忧郁的人。他年轻时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一次次与简的接触,他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于是,他改变自己,决定认真地追求生活,他开始向简爱诉说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向简爱求婚,然而,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

  还记得庄园里的那个疯女人吗?简爱一次次地在她的笑声惊醒。她纵火想烧死罗切斯特。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她一次次的想摧毁这纯洁的象征。因为她,简爱与罗切斯特并没有结婚。

  还记得后来的结局吗?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是的,这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她厌恶所有歧视她的人。因此,她不甘低头,她不断努力,她不断的去为自己争取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生活中,没有傲慢与偏见;在她的生活中,没有金钱建立的婚姻;在她的生活中,没有出卖尊严的一切。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人认为这些却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自由,平等,幸福的真谛。因此,我们更要去接近她们,像简爱一样,学会勇于追求平等幸福为自己创造一个真正的幸福生活。

 

    乐成公立寄宿学校初三:余斯

本文标题:简爱是人生追求的-跌跌撞撞的人生路 站长也许是我终身的追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75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