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过华清宫赏析-《过华清宫绝句》赏析—玄宗不一样的传奇

发布时间:2018-03-26 所属栏目:华兹华斯诗歌赏析

一 : 《过华清宫绝句》赏析—玄宗不一样的传奇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负盛名的朝代,唐朝物阜民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鼎盛的国家,尤其是在唐太宗之后周边的效果八方来朝。唐朝被誉为尚志天国。这一强盛的社会始终还是与唐朝的统治者们分不开的。诸如初唐时期的唐太宗,初唐中唐时期过度的武则天(武曌),另外还有中唐时期的唐玄宗,他们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传奇,皇帝也是,尤其是在爱情上专一不二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我们就要来联系一下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来看过玄宗传奇一般不一样的人生。

  话说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登位,唐朝在继太宗、武曌之后又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之治”。开元之治让唐朝又多了几十年繁荣昌盛的日子。虽然当时在李显统治时期很多的领土被北方的匈奴和突厥两大王朝夺取一大半,但就当时而言,唐朝的实力仍然是各国家之间的佼佼者。于是就这样繁荣了几十年,直到一个被玄宗深爱的女子出现,这个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唐朝也开始陷入了政治地位危机的局面。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位女性是谁!她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当时倾国倾城,引得安禄山对她有非分之想的杨玉环,杨贵妃!

  杨玉环我们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先前在网上炒得很响的一首《新贵妃醉酒》就是对玉环生活的真实写照。说实在的玄宗爱玉环爱到了一种近乎是疯狂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其他的妃嫔,这在当时的后宫是前所未有的。玄宗爱玉环并不仅仅只是说在嘴上,而是表现在了实际行动上,然而这些实际行动正是造成了唐朝走向“安史之乱”的原因。正如我们今日赏析的《过华清宫绝句》里写的那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面是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话说杨玉环喜好吃荔枝,但当时的交通运输完全是木牛流马的社会,而荔枝的特性则是一日变色,三日变味,五日则全部腐烂。我们都知道荔枝是盛产在南方的。进贡宫廷自然是进贡最好的荔枝,但是很可惜当时的长安距离南方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到达的。而唐玄宗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为了杨玉环,玄宗仍然不顾劳民伤财的唾骂,毅然下旨宫中举办荔枝宴,并且邀请了杨玉环的亲友,包括当时的权臣杨国忠、安禄山以及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等人一同品尝荔枝。在运送荔枝的过程中,很多的人为了这些荔枝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最终杨玉环还是如愿以偿尝到了荔枝。此后有一位名将郭子仪也是在运送荔枝到宫中时候被玄宗发现赏识的。根据郭子仪的回忆,当时出发的时候有11人,后来在驿馆病死、累死的,包括他弟弟在内一共有10个人,最终在京接受玄宗封赏的仅仅只有郭子仪一人。更别说此间累死的马匹了!因此这一劳民伤财的举动加之当时杨国忠的贪污,举国民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杜牧才借古讽今,道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真实感慨。

  在当时的社会,对于百姓来说,杨玉环犹如是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说得不好听的那就是红颜祸水,她们以为唐玄宗已经被杨玉环迷得神魂颠倒,而杨玉环则是犹如妖孽,举国人人皆可讨之。但是很多的人不知道玄宗和玉环是真爱,而不是犹如妲己和褒姒,仅为了一时之欲望。毕竟她和玄宗的感情是真的!虽则如此,但是她们的爱却是不相容的,倒霉就倒霉在玄宗和玉环不是普通人,一个皇帝,一个贵妃。若是玄宗和玉环是一对普通的农民,或许她们的爱不仅不会是当时抨击的对象,而且还将可能千古流芳,传为佳话。在封建社会中,后宫的爱永远都是以悲剧收场的。正如玄宗和玉环,也是面对当时的社会压力,逼不得已。但是我不得不说玄宗爱的真切,爱的勇敢,爱的豪迈,爱的疯狂!然而,用自己的权利不顾全国人民的死活而去深爱着一个女人,为她付出。这确是我不赞同的。作为皇帝,首先就应该明白“民为重,君为轻”的道理。正如是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贞观之治”让唐朝在当时空前的强大!就此分析的话我们应该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年龄问题。“贞观之治”的时候,唐太宗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而“开元之治”的玄宗则很年轻。一个年轻人处在恋爱的年纪,难免便会有点爱的疯狂。虽然玄宗有很多的妃嫔,但是绝大多是先皇李显所留下的,和玄宗在年龄上就有明显的差距,估计是做玄宗的大婶都行了的那种。因此,对于玄宗而言是选择当时仅有20岁年轻貌美的杨玉环还是在后宫之中犹如残花败柳的前朝妃嫔呢?

  总而言之,玄宗与玉环的爱情是玄宗不一样的传奇,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玄宗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用情深的皇帝。例如玄宗所创的《霓裳羽衣曲》,在排练舞蹈的时候他的首选便是杨玉环,其次是与玉环相处极好的梅妃(后宫相处闺蜜,也算得上是奇迹了)。再例如杨玉环和唐玄宗中秋赏月,玄宗竟然以瞻仰月神为由,为了与杨玉环共度春宵,叫人在与御花园搭起了罗帐,露天的环境和杨玉环过着云云雨雨的生活,竟然连续7天不上朝,引得大臣激起公愤,难怪直到清朝的时候玉环还蒙着红颜祸水的不白之冤呢!

  那么玉环和玄宗又是如何的呢?不言而喻,他们的感情可谓情比金坚,天地盟誓。就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众武官一同向玄宗请命处死杨玉环。在当时这对玄宗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打击,玄宗甚至为了这个决定杀了两个武官!最终玉环深明大义,毅然慷慨赴死。这件事情就足以证明玉环并非妲己、褒姒之流。至少她死的有尊严!因此,说玉环是红颜祸水这是完全错误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了解玄宗和玉环的故事,在这里我要评述一次:“我们分析人物应该要客观地分析,同事也要用宽容的心情来看待历史。至少我们应该为死去的人平反,换得他们的安息和自己心灵上的安宁!”

    高三:沉默星空

二 : 李约《过华清宫》赏析

李约《过华清宫》赏析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华清宫,中国古代离宫,以温泉汤池(www.61k.com)著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华清宫在后世名声大噪,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功不可没。而历来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也基本都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密切相联。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其中的一首,此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抒发黍离之悲。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三 : 《华南虎》赏析

《华南虎》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华南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整体把握

(一)主旨

诗歌描写的是一只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了自由的华南虎,这只华南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趾爪破碎、鲜血淋漓,但是它有着“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健壮的腿”,你仍能够看到老虎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同时作者描写了老虎的神情“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它都一概不理”这些句子显现出的是华南虎骨子里的威严,决不向世俗低头的高傲;还有那“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正是华南虎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吗?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只肉体被囚,但是精神自由的华南虎。联系此诗诞生的社会背景正值十年动乱期间,作者正是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了自己以及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二)结构

全诗共5节。

第一节:叙述在公园见到虎。

第二节:写人们对虎的围观以及我对虎的期望。

第三节:通过描写虎的动作神情来体现老虎内心无尽的孤独和忧愤。

第四节:着力刻画虎的趾爪,体现虎的反抗和威严。

第五节:写出“我”对华南虎不屈的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

(三)延伸

1.作者相关资料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人,蒙古族。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两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55年因胡风一案被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两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半棵树》、《悼念一棵枫树》等。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两本。

2.创作背景

1955年5月1日,牛汉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因“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遭到拘捕的“胡风派”诗人,自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苦难生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诗人的命运更加不堪,仿佛坠入了苦海深渊。1970——1976年间,牛汉被遣于湖北省咸宁地区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思想改造”。在这里,他每天被迫接受强制性的劳动,精神上的摧残则集中表现于每日必写的“交代材料”。正是在这种政治与自然环境下,牛汉为我们写下了著名的《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麂子》等为后人传颂的诗篇。《华南虎》作于1973年6月,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3.象征手法

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本文通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

(1)“华南虎”的象征含义

华南虎是身处困境中的知识分子的象征,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和执着的灵魂。

华南虎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正象征着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困囚的处境。华南虎背对着观众“安详地卧着”, 无论是“用石块砸”“厉声呵斥”,还是“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这是对围观者的轻蔑,这正象征了遭到迫害的知识分子对于苦难的轻蔑,对于那些迫害者的无畏无惧,华南虎骨子里蕴藏的那股涌动的威严,正是人的威严和高傲,虽然肉体囚困在囹圄中,但是一个人的精神怎能屈服呢?华南虎不仅被囚困而且遭到肉体的折磨,趾爪被“活活地铰掉”, 被“钢锯锯掉”了坚强的“牙齿”,面对这法西斯般的残忍,“灰灰的水泥墙壁上”还是留下了“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由做过勇士般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可是,它一直不屈不挠不悔地抗争下去,因为抗争是它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这正象征着追求自由、固守人格的人们对于罪恶和黑暗的反抗,将永不屈服,哪怕流血哪怕牺牲!

这是肉体被困但精神自由的虎,这也是身陷困境遭到迫害但是蔑视苦难、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他们所超越的是世俗之苦,所跨越的是现实的自由。他们是精神的孤独者,也是精神的强者!

(2)“铁笼”“观众”的象征含义

“铁笼”毫无疑问是专政的工具。它象征对自由的禁锢和邪恶。这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囚具,那些胆小卑怯的人希望用这些东西来困囚高尚的灵魂自由的精神,但是恰恰相反,这只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的幼稚和胆小,华南虎和高尚的人们被困囚的是肉体,而那些卑劣自私麻木的市侩们被困的恰恰是灵魂!与之同意象的还有“钢锯”、“水泥墙壁”、“栅栏”。

(3)“观众”的象征含义

“观众”围观华南虎,对于虎的境遇丝毫没有同情,甚至还做出“砸”、“呵斥”、“劝诱”等事来,足见他们的卑劣、无聊、麻木;当没有看到他们想看的便“唧唧喳喳”、“胆怯”甚至“绝望”足见他们的可笑、愚蠢、无知。这正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苍白的只是一个符号,而丝毫没有血肉,他们是当时冷漠、市侩有时候还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4.对“我”的形象的理解

在这首诗歌当中“我”是多角度表达的一个复合体。首先,我是一个围观的群众。我也和他们一样开看这只被困囚的老虎。其次,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观众,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当“我”看到了虎被囚禁的时候,我渴望看到“老虎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说明我想看到虎的威严,期待着虎的反抗!当看到虎破碎的趾爪和“血淋淋的沟壑”时,我感觉到了虎的不屈服,迸发了内心潜藏已久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看到了众生的堕落,最终“我终于明白了……”明白的是笼中的并不是一只虎而是一种高贵自由的精神;明白了在高贵面前才能逼现出世俗的卑劣无知猥琐;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所以这里的我不是一个普通观众,而是一个和普通观众相互映衬的良知未泯、精神觉醒、对人格独立和自由极度渴望的观众。这个“我”正是整个遭遇迫害身处困境中保持着不羁灵魂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华南虎》赏析的全部内容。

四 : 清代《天后宫过会图》释析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件清代《天后宫过会图》画册,这是反映天津祭祀海神娘娘盛会的生动写照,又是华北地区民间文艺的集萃。《天后宫过会图》是一部以绘画形式,并配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真实地描述了清代天津天后宫的盛会场面。该图纸本设色,共有89幅,每幅纵63厘米、横113厘米,清人无名氏绘。其中介绍了过会组织近百家,描绘人物四千余人,还有各种民间游艺形式数10种,说明文字数万字。该图画面,多数是以1个行会的表演素材为内容,又是以当地有影响的行会为旗号,少数是根据2个行会的不同表演内容绘制的,如画面上有一半为杠箱会,一半为高跷会等。这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艺术画册,但是由于它是民间艺人的创作,绘画技巧欠佳,文字说明皆为天津土语,而且错白字很多,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在具体释析该图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天后宫过会活动的全过程。

一、天津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内的主神为天后娘娘,又称海神娘娘、妈祖。该神本为宋代福建湄州岛上的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并沿着水路──沿海和江河,向南北传播,以致于传到港澳、台湾,甚至随着华侨传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说,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妈祖信仰(11)。

  在向北方传播中,以天津的天后宫庙宇最为宏伟、壮观。目前天津天后宫旧址尚存,主要有大殿、配殿、钟楼,是当地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天津民俗博物馆。

  清末时期羊城旧客在所著的《津门纪略》卷五《风俗门》中称:“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天津系濒海之区,崇奉较他处尤虔。东门外有天后宫一所,金碧辉煌,楼台掩映,俗称‘娘娘庙’也。庙前一带即以宫南、宫北呼之。向例此庙于十五日启门,善男信女,络绎而来。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

  该宫庙会又称皇会,实际是祝贺天后诞辰,会期七、八天,一般是从三月十五日开始准备,十六日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二十二日两天辇驾出巡,俗称“巡香散福”,二十三日为天后寿诞,庙会达到高潮。民国望云居士、津沽闲人撰《天津皇会考记》记载的更为具体:

  “第一天(十六日),名为“送驾”日。有扫殿会领导各会上香,然后起驾。门幡、太狮前导,各会依规矩秩序鱼贯而列,最后为銮驾,四位娘娘宝辇,天后华辇。大会出发,沿途表演。送至西头如意庵,由接驾会跪香迎入,升殿拈香献戏。十七日留如意庵中受西头万众之香火竞日(1──2、3)。

  第二天(十八日),为“接驾”日。各会均云集于如意庵,接驾返回天后宫,经过路线虽有不同,但是表演大致无异。

  第三、四天(二十、二十二日),为“巡香散福”日。大会由天后宫出发,沿途各通衙大路,各地善男信女愿进香者,即候大会经过,将香烛投入接香会所抬之的香锅中,即为致意。

  最后一天(二十三日),为天后寿诞之正日,即在宫中受人间香火之祝贺,大会亦即在宫中表演最精彩的节目。进香之客自晨至夕络绎不绝。大殿之上无时不在拥挤,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人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白。盛大皇会,乃告终矣。”

  庙会又称走会、过会,是1种民间传统的文艺组织,解放以后改为花会。《燕京岁时纪》中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鼓、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其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睹。”

  朝香庙会,有一定的时间,一般认为天后宫是在妈祖的诞辰日三月二十三日举行。过去清朝地方官在此日也要举行官祭,同时民间也流行祭祀活动。

二、 庙会组织

  在民间为了祭祀天后,取悦于神,必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并成立许多庙会组织。这些组织是由天津地区各行各业组成的,类似各种行会的演出队。它既体现了各会对天后的虔诚,又是各会的招幌和门面,因此各行各业都竭力办好行会。每个行会都有一定名称,一般是先地名,次为行业名称,最后为会种,并且有一定的历史。天津的著名行会有:

  1、盐坨六局净街会:会址设在李公楼,始于清同治十三年。《天津皇会考纪》称:“当年盐坨六局势力颇大,人位也多,并且经济充裕,便聚集了大众,把盐船满装着盐坨(就是成包的盐),行驶到单街子靠岸,把船砸漏,沉在水中,再由上面垫土。数百人连日工作,才把单街子这条道路修好。从此开始每有皇会,盐坨六局净街会必定参加,担任修路、打扫工作。”

  2、东园法鼓会:会址设在东园紫竹林,庚子赔款以后,迁往大直沽。该会历史悠久,随着农村经济破产,东园法鼓会也就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大觉庵金音法鼓。故有“要听法鼓,先听东西园,后听大觉庵。”

  3、西园法鼓会:会址设在西乡大园村和小园村一带,与东园法鼓会有同样的历史。《天津皇会考纪》:“西园法鼓会的组织,是1个鼓,4个铬子、4个铛子、四副铙、十六副钹,前面有茶催子、旗帜和软硬对联,最后是一面大旌,上面写着‘西园法鼓老会’。”该会的《狮子滚绣球》、《老河西》、《拉纺车》等都是著名的节目。

  4、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会址设在西乡大觉庵。成立于明永乐年间,是由西乡大觉庵村、辛庄村、侯家庄、杨家庄等四村合办,平时各村分别练习,出会时集合在一起。

  5、芥园庙花音法鼓:会址设在芥园庙。成立于清道光年间。出会时有2个戏班,共80多人,起初演员皆武生打扮,后来改为蓝布大衫。

  6、龙亭公议井音法鼓会:会址设在龙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天津皇会考纪》:“他们的组织是1个法鼓、四副钗铬、四副铛子、六副铙、七副钹,出会的时候,前行也和旁边的法鼓会一样,有茶桃子、软硬联、旗子、灯牌等等东西。”

  7、侯家后永音法鼓会:成立于明永乐年间。法鼓特点是以乐器出手见长,即把乐器抛在空中,并在落后接住,继续敲打。《天津皇会考纪》:“他们的组织,是5个人敲钹,4个人敲铙,4个人敲铬子,4个人敲铛子,1个人敲鼓。”

  8、宫前宫音法鼓: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出会时队伍浩大。《天津皇会考纪》:“前边为软硬对联,茶筲、茶催子、旗子、灯牌等等的物件。练法鼓的人随在中间,最后是2个鼓。”

  9、南头窑同心法鼓会:成立于清道光年间。《天津皇会考纪》:“每逢出会的时候,前行有高照4个,软硬对联各一副,围笼、茶筲、茶催子,应有尽有。后随着十副铙,十副钹,八副铬子,八副铛子,大鼓一面。四周有会员打着旗子,负责维持秩序。”(2-1、2)

  10、永丰西池八仙会:成立于清光绪年间,又称“上八仙”。《天津皇会考纪》:“由十余岁之幼童分扮成上八仙中的人物,各骑以藤胎制成之各种禽兽。此种禽兽,有的系藤胎的外面用布油绘,有的用呢绒制成,其式样逼真。各禽兽中心有孔,由扮八仙的幼童钻入,再用绳将其系于两肩,将各禽兽悬于胯上。禽兽身上有作成之假腿,幼童足踩高跷,各禽兽之下,均以布绘成彩云之势,俨如悬于空中。”

  11、东南城角同议庆寿八仙老会:成立于清乾隆以前,又称“中八仙”。《天津皇会考纪》:“由十三、四岁的幼童装扮成中八仙里的各种人物,踩着跷,并不耍练,只唱唢呐庆寿歌”。

  12、西头芥园鲜花会:成立于清初,与花音法鼓是1个会。《天津皇会考纪》:“鲜花会的组织,是用茉莉、松枝扎成的鲜花对联一对,名贵的鲜花四抬,用玻璃罩罩着,接着是法鼓,法鼓后边便是鲜花亭。”

  13、姜家井狮子会:成立于清初,因得到乾隆赐封,得过黄皮褂,名气较大。《天津皇会考纪》:“捷兽会里的狮子,共合是5个大的、4个小的。狮子头部是藤胎,外面完全是染着颜色的珍珠线,全身也全是珍珠线织成,价值昂贵。”他们的练法是按着八卦,乾、坎、艮、震、撰、离、坤、兑,八八六十四,技艺很多。”(2──3、4)

  14、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军人组织,玩真枪真刀。《天津皇会考纪》:“一般杠箱会,是杠箱官一位,扮成戏台上小丑一般,由两人抬着,到处可以有人随便地问他,他便在答言中滑稽诙谐,引动大家一笑。五虎杠箱则不然,纯是以武的一切技艺,穿插在1个很简单的故事中来表演。”队前有若干仪仗,“最前是大旗、灯牌,大乐引路,接着才是五虎棍、杠箱,随着众会大队一路走着。”(2-5、6)

  15、门幡老会:是由钱行组成,建立于清康熙四年,专门抬天后宫前的两根大门幡。《天津皇会考纪》:“这门幡是下有方座几,中间竖立一丈五六高的红油桅杆。上有一龙头横棍,一端系宝盖,下有小幡6个,中为大帜,系黄呢所制,上贴青呢大字,系天后圣母受封之法号,其文曰:‘敕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嬴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等二十四字。”(2──7)

  16、西沽太平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说是由一位安徽凤阳艺人传下来的。《天津皇会考纪》:“花鼓的演员共是八位,都是十三四岁的童子,扮成六女二童,采取梁山泊故事上的人物,各照旧戏里装饰起来,手中也都各自拿着击节乐器。”

  17、陈家沟子阖乡公议德善重阁老会:建于清道光年间。重阁又名节节高。《天津皇会考纪》:“这会是1个人上面再驮1个人来表演歌和舞,所以叫节节高。下面的人,男子装束,上面的人是女装。两人算是一组,此会一共八组。”(2──8)

  18、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成立于清康熙四年,受乾隆封赐,红极一时。《天津皇会考纪》:“跨鼓的组织,是大鼓八面,由鼓手八人分别击奏。各人均穿黄马袍、红缨帽。鼓用红绿油油饰,以黄色绊系颈上,击之声隆隆然。铛子八面,亦每人击一面,均穿黄坎肩。”“中幡是高有三丈的竹竿,杆上扯着幡。”

  19、闽粤会馆太狮会:《天津皇会考纪》:“狮子是木料刻成,形状非常威严,彩绘绚烂,颇为美观。下为灯座,四周均有灯彩。狮子中心有一木棍,上为一灯亭,亦均有灯彩。出会时由八人抬着,并不要练,仅是抬着行走。”

  20、侯家后十不闲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天津皇会考纪》:“即设驾于台,使人抬之。令幼童数人,坐于其上,包头甚美。”

  此外,还有各种法会,如大乐老会、宝鼎会、宝塔会、津道老鹤龄会、銮驾会、黄轿会、宝辇会、华辇会、护辇会、请驾会、灯牌会、接香会等等。

  在这些香会中,又分几种:1种是圣会,是新成立的会;1种是老会,成立已久的,短者二十年,长者几十年;1种是皇会,是受皇帝赐封过的,在会旗上镶有“龙”,地位较高。从演出的节目看,又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是指没有表演武术,武会则不唱词。武会中,各会有不同的技艺,同1个会,也有不同的内容,五花八门,影响较大。各种会又都是代代相传。

三、 出会秩序

  天津皇会出会的秩序,是有一定规定的,据徐肇琼《天津皇会考》记载,其先后如下:

  “第一为门幡,门幡为黄地青字,金铎垂六角,拴在高桅上,引以绳索,使其直立,作为诸会之首。

  第二为太狮会,又为太狮会,即以庙前山门内的两座石狮为模拟对象,形状威武,多人舞狮,众者围观。

  第三为报事灵童,以幼子为探子,抓巾抹额,短衣束带,腿纟并革少鞋,腰间挂面具,肩头荷令旗,缚置抬阁座上,抬之以行,皆为痘疹许愿者扮演。(3-1、2)

  第四为中幡会,由厨行中人组成,幡高丈六,以大呢洋绉,镶边绣花,重百余斤。(3-3、4)

  第五为跨鼓会,由十余个成年男子演出,颈上系大鼓,不断击之,又有系铛者数人。还有16个小童,唱哨呐曲,各执二小钹,堆有‘天下太平’四字。(3-5)

  第六为杠箱会,置旗铃于上,以巨竹穿其中,数人荷之,动摇掀簸,群儿在前作纲贼状,棍棒拳脚齐,连呼:“打,打!”(3──6)

  第七为杠箱官,以蒸饼为朝珠,蒜头为佛头砂酒壶为记拈。一手持扇铺作幌子之扇,又一手持烟袋铺用以作拈牌之烟袋,跨在骆驼背上。(3──7)

  第八为捷兽会,两人入一壳中,宛转而滚。

  第九为高跷会,以一人驮七、八人,及卷一足行数10步,有扮青蛇者,身段姣活,令人称赏。(3-──8、9)

  第十为十不闲会,设架于台,使人抬之,其上坐幼童数人,包头艳装,轮流唱歌。

  第十一为重阁会,以一人驮一人,演出诸戏,如《下山赶妓》、《思春跑驴》等。

  第十二为抬阁,高两丈许,以铁信饰诸器物,而缚五七小儿于上。行时必以长竿为仰叉,纳顶颠小儿两肩胛下卫之。(3──10)

  第十三为爬竿会,立一长竹或木竿,演出者以两臂揉作种种姿势。(3──11)

  第十四为地秧歌,二鬼穿黑衣,服虎皮,执两木杆,为索室之形。

  第十五为灵官,庙中准备2个纸糊的灵官,出巡时抬出。在法鼓会和要耍会后都有些节目。

  第十六为许愿者,这是许愿还愿队伍,出痘疹者必抱花瓶,或作道童装束,女儿有许愿巡风者,则宫衣翠钿,坐小车中,使人曳之。

  第十七为宝塔七级,有二灯亭,一曰‘德照’,内置银鼎一,四周各缀串灯,顶上用红灯,二曰‘海灯亭’,中悬一灯,下为假水,有莲花,亭周挂有玻璃灯,又有玻璃盆盛水,水中有游鱼。

  第十八为盖华会,即华盖会,有数十柄,其后为顶马,亦为出痘疹许愿者。其中又有仙童会,皆童孩装扮。各会皆有茶汤担随之。(3-──12)

  第十九为鲜花会,俗称痘疹为‘花’,该会是由患者许愿者组成,有松亭一座,唐花四抬。(3──13、14)

  第二十为花童会,人扮水夫形,担肖戴笠。

  第二十一为大乐会,吹头号唢呐,为‘大江东去’之声,七眼一板,铛,眼也,铜鼓,板也。

  第二十二为鹤铃会,亦为高跷,在天后辇前。行时以唢呐伴奏,有声无字。

  第二十三为銮驾会。

  第二十四为娘娘五尊,有子孙娘娘、癍疹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天后娘娘,皆衣钵秉圭。

  第二十五为接香会,以四人抬一灯座,中置大锅,收所焚之香。还有二人各扛1个大锅,数起分行。

  最后殿以护驾回銮会。

  以上秩序,应该是较早的过会情形,后来有明显变化,如望云居士等在《天津皇会考纪》中所谈的各会参加秩序,不仅各会的数量倍增,而且在十六日送驾、十八人接驾,二十、二十二日出巡散福等各个活动中,各会的排列秩序也不尽相同,说明上述秩序是因时代而变化的。

四、民艺形式

  在天妃庙会上,有一系列宗教和娱乐活动,《天津皇会考纪》:“参加的会名,专司事务的,有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护棚会等,参加出会行列、表演各种技艺的,有法鼓、大乐、鹤龄、重阁、狮子、跨鼓、中幡、高跷、五虎杠箱、十不闲、庆寿八仙……,关于仪仗銮驾1类的,有门幡、太狮、广照、宝鼎、接香会、日罩、灯扇、銮驾、宝辇、华辇、护驾……。出会之时全是各本心愿前来伺候老娘娘。大会出发,沿途表演,各自炫耀。”另外,还有些行会在举行活动时,还跳1种专门祭祀天后的舞蹈,并有专门的舞谱。其目的一是取悦海神天妃,二是举行民间文艺表演。

  在香会上所表现的文艺节目,基本都是民间的戏曲,具有宗教性、群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但是,任何1个香会组织,都不限于演出1种节目,而是把多种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从《天后宫行会图》分析,大体有以下艺术形式。

  秧歌(4──1)

  秧歌是极其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将演唱和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起源于农业劳动,在广大农村相当流行。道光《晃州县志》:“岁,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拔,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一般认为秧歌包括地秧歌和高跷,这2种秧歌在天津天后宫过会活动中均有,如“洼洼秧歌圣会,”是以演出秧歌见长,驰名津门。

  高跷(4──2)

  高跷是秧歌的变种和发展,其特点是脚上装有一副高脚,因此古代称为“长脚”、“乔人”。《天后宫行会图》中就有不少高跷香会,如石桥升仙高跷圣会、金山寺高跷会、东大寺高跷会、混元盒高跷盛会等。其中的盛芳进香会的高跷最为闻名,在《天后宫行会图》第十四记载:“盛芳的高跷会,排演的共有三十六位,上的人均有扮角,共合十八出戏。”

  太狮(4──3、4)

  太狮实为狮子会,《京都风俗志太狮会》:“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绸布,彩色绒线,如狮皮毛状,二人穿彩裤为狮腿,前直立,后岖偻,舞动如生,有滚珠戏水之名目。”《天后宫行会图》上也有太狮会、太狮圣会、姜家井捷兽会等香会,均以舞狮出名。

  旱船(4──5)

  旱船的由来已久,唐代已有“山车”、“旱船”之称,五代又称“彩舟”。《燕京岁时记跑旱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因此,在天津天后宫过会期间也有不少旱船表演。

  中幡(4──6)

  中幡又名大执事,是在五、六米长的竹竿上挂许多布或绸幡,幡上画有各种神像,各会神像不一,一般都绘有海神娘娘,有的绘有关公,有的绘有观音,有的绘有十二神,有的绘有八仙庆寿。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幡条:“佛会中戏,幡如四、五丈高,上悬铃铎。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天后宫行会图》中的门幡老会、院署内庆祝中幡圣会、乡祠前中幡圣会都以舞中幡善长。

  太平鼓

  太平鼓在唐代已有记载,明清时期普遍流行。《清稗类钞音乐类》太平鼓又名:“年鼓者,铁如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围冒以皮,击之咚咚,名太平鼓。京师睹目有之,儿童之所乐也。”

  挎鼓

  挎鼓,又名大鼓会,它是由若干对男子,肩挎大鼓,排成两行,边走边击,进行表演,由于它的声音洪亮,气势不凡,在香会中总是殿后。挎鼓有2种形式:1种是文挎鼓会,是由十面大鼓组成,配八面小鼓;另1种是武挎鼓会,配以二十四对花拔。《天后宫行会图》中的远音挎鼓会,就是以表演挎鼓的香会,总位于诸会之后。

  小车

  小车会,又名太平车、云车会,也是北方较流行的文艺形式之一,分布较广,以京津地区最为出名。其主要道具是独轮车,车上有1个彩绘的布凉棚,四角镶有花边,悬璎络,四角各挂1个大绣球。

  什不闲(4──7)

  什不闲,又名莲花落、天平会。表演时,在广场中央放1个八仙桌,,上面安置1个天平架子,在架子上悬挂2个锣、二列小钹,一面丹皮,全部属于打击乐器。《天后宫行会图》中的妙显寸轿莲花格圣会,就是把什不闲作为自己香会的主要节目。

  法鼓(4──8)

  法鼓以敲击大鼓与响器为主,并伴以舞蹈的民间文艺形式。法鼓在天津天后宫香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广音法鼓老会、善音法鼓圣会、心音法鼓圣会、庆音法鼓会、洪音法鼓会、津音法鼓会等等。

  飞叉

  飞叉,又名滚钢、耍钢叉、开路。《天后宫行会图》第十八记载河东大寺高跷会中就提到“叉子会”,耍飞叉是该会的重要内容。

  石锁

  石锁,又名掷子。道具是1个扁平、长方形石块,靠头一端穿一孔,修成为把手。其形制类似铜锁,而故名。表演有2种形式:1种是单练;二是对练,能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

  双石头

  双石头,又名举砘子。《都门琐记》:“杂耍有以一木贯两巨石,一人仰卧,竖两足擎之,木两端近石,各二人踏肩立,中复一人亦以木贯两巨石,举而转之,久乃下,两足所擎近千斤。”石砘子大小不一,是由20斤至360斤重量不等,可分七级,表演时人站在木板凳上。

  杠子

  杠子又名盘子会,类似现代的单杠。杠子以木制成,固定在马拉的大车上。表演有挂肘、片腿等,最难的的动作是在杠子上“拿大顶”,其动作是十分惊险。

  杠箱(4──9)

  杠箱前有一堂执事,进而为两道锣,一对回避牌,以及数副飞虎旗,执行后为师爷,再后为二、四对杠箱,其上画有戏剧人物,最后为县太爷。这是“县太爷出巡”的意思,已具有戏剧的特点。

  五虎棍

  五虎棍,又称开路五虎棍,内分许多类别:一是出场人物除用棍棒外,也使用刀枪等十六班武艺;一是少林棍;一是藤牌少林棍,必持8个藤牌;一是跟斗棍,类似猴戏。

  耍花坛(4──10、11)

  耍花坛,又称耍坛子,类似现代杂技中的顶花坛。道具有瓷缸、瓷坛,重达几十斤。表演有单练和对演2种,后者是由2个人配合,对演出种种花样,在《天后宫行会图》中的同寿缸圣会就是这种香会。

  以上是主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天后宫行会图》中都有充分反映,此外还有其他文艺形式。庙会中所举行的文艺活动丰富多采,除祭祀妈祖外,还可供群众观赏文娱节目。庙会上还有各种民间戏剧演出,吸引众人观看。(4-12、13、14)

  在过会活动中,数以百计的香会组织,都能提出自己的文艺形式,争奇斗艳,各显其能,其中有传统的戏曲,也有古老的健身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平常是极其缺乏的,也没有条件享受这种精神财富,但是在过会活动中,人们以虔诚的心情,巨大的热情,利用祭祀神的机会,把人们组织起来了,拿出最好的文艺节目,取悦于神,又炫耀于人,因此,这些文艺节目,不仅种类多,水平高,也能无偿地献给观众,从而能活跃民间的文化生活,也是1种自我娱乐的最好形式。对于香会,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批判继承,其中的精华应该发掘,发扬光大,对其中的糟粕则要摒弃,这是对我国民俗文化应有的态度。

李露露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本文标题:过华清宫赏析-《过华清宫绝句》赏析—玄宗不一样的传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7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