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之死

发布时间:2018-04-19 所属栏目:袁崇焕之死

一 : 袁崇焕之死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寒江钓雪 | 点击:1503 | 时间:2013-10-27 17:30:25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据百度百科

袁崇焕曾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还有狱中诗作传世:

入 狱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之死非但是明代一起最大冤案,是袁崇焕的个人悲剧,更还由此导致大明江山亡国之惨的悲剧。所以还可以说是那个曾想励精图治、重整大明昔日雄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即是朱由检同志的最大悲剧!

有网作对袁崇焕之死的论述虽因了情绪化宣泄而有失之偏颇,但却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镜鉴作用。是以择录如下:

“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得更冤。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窦娥被冤杀,连老天都知道用六月飞雪这种奇异的天象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袁崇焕的被杀,天下人(至少是北京人)都认为他该杀,连明辨忠奸的老天居然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看来,袁崇焕比岳飞与窦娥冤得多。”

“明末清初文史大家张岱所著的明史著作《石匮书》中曾记载了袁崇焕伏刑的惨情,令人毛骨悚然。但更令人发指的却是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崇焕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这种恨,甚至甚于中国历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他们的恨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因为忠君爱国吗?是因为痛恨汉奸吗?”

“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皇太极的反间计里的一个步骤是这样的,当清军围攻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城外大肆的掠夺,并且扬言是袁崇焕将清兵引来的,而北京居民的产业恰恰大多都在京郊。还有的就是,明朝虽然奉行的是天子御敌于国门的政策,但真正北京城所遇到的威胁大约只有于谦的那一次。其余的数百年间,天子脚下,王化之地,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都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清兵居然打到了家门口,让这些本来应该安居乐业的良民居然受到了刀兵之苦,袁崇焕简直罪不容诛!”

“十四年后,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当年生吞袁崇焕肉的这些百姓,打开了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这姑且可以认为是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仅仅几个月后,他们又同样打开了城门迎接了清兵——当然,他们也是率先留起辫子,成为大清皇帝圣容庇护之下的最早的顺民。”

“此时,他们恐怕早已忘记了当年是曾经怀着怎样的愤恨去对待一个在他们看来通敌卖国的人。而且还极有可能会在酒足饭饱之后,口沫横飞地讲述当年刑场之上的精彩以及袁崇焕的该死。”

“他的确该死。袁崇焕的悲哀就在于他爱他的大明王朝,爱大明王朝的人民,而他的人民,他的大明王朝,却根本不爱他。不但不爱他,还要生吞他的血肉……所以,当他手下的将领买通狱卒给他送去用以减少受刑痛苦的鸦片时,他断然拒绝了。哀莫大于心死。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无法超越心灵上的剧痛。”

“凌迟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痛苦,无法想象袁崇焕是如何面对的。有资料证明袁崇焕自始至终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但却有人听到从他胸中所传来的呻吟,这呻吟绝对不是来自肉体上的折磨,而是一声长长的无法形容的叹息!”

“公元1630年的北京闹市街头,这一幕惨剧正在上演。深宫中的崇祯不知作何感想?但他一定在等待。因为按照惯例,他要等待监刑官向他报告袁崇焕被剐的刀数以及他受刑的情况,此外,他还要将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就像当年他的兄长天启对待熊廷弼那样。”

“这是崇祯三年的八月,按现行公历应是九月,其时秋风萧瑟,一派肃杀之象……”

“最终,大明王朝已不得不准备谢幕,因为再没有谁有能力或者有胆量去承担这个破碎的山河了。虽然,关宁锦防线其后又存在了十四年,虽然,那支袁崇焕亲自训练的关宁铁骑依然能征惯战。但大明王朝的倒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

我们还是将目光拉回至三百多年前的明王朝。

据《二十四史,明史》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授任邵武知县。为人慷慨有胆识,喜好谈论军事。遇到年老的军官、退役的老兵,就和他们谈论边塞的事情,了解守卫边塞的情形,认为自己是治理边关的人才。

天启二年正月在京都朝觐,御史侯恂要求朝廷破格任用他,于是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的军队溃败,朝廷商议扼守山海关,崇焕马上单人匹马到关内外察看。兵部里不见了袁主事,觉得奇怪,家里的人也不知他去了哪里。察看之后,他回到朝上,详细说明了关上的情势。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带兵就足以守住那里。”大臣们更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他为佥事,监关外军,拨国库银两二十万,给他招募军队。

从上述可以得知,袁崇焕虽是出身进士,是习文的,但却钟爱军事,在当时明王朝被后金(大清)觊觎、屡蒙进犯而自保乏力的国难当头之时,袁崇焕即能锐身自任,不惜涉险历难,以国家危难为己任,此诚属难能可贵了。但我们又说,面对斯时情势,袁崇焕的报国之心只是一方面,既有了此心,还要看是否还有此能耐了。

但在袁崇焕接下来出任边关职务宁前兵备佥事一职时,即为时任大学士之职并坐镇山海关的孙承宗所倚重。因为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治边塞防务,成绩非常显著。可以举出一例以示袁崇焕的整军举措与为政方略:崇焕曾经核查出虚报军卒名册的情况,即时杀了一名校官。为此孙承宗发怒说:“监军可以擅自杀人的吗?”崇焕叩头认错,他执法的果敢决断与此相类似。

由于袁崇焕在边关的卓异表现,朝廷对他的借重由以下可见一斑:天启四年,袁崇焕父亲死了,但朝廷命他不必去职回家守制,而是素服办公,继续管理政事。不久他凭着五防的功劳,升为兵备副使,再升为右参政。

袁崇焕东巡的时候,要求马上收复锦州、右屯等城,孙承宗认为时机未成熟,没有进行。至天启五年春天,孙承宗和崇焕商议,派部属分别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的大、小凌河,修缮城廓进驻。从这时起宁远也成为内地,恢复了二百里国土。十月,孙承宗被罢免,由高第来代替。认为关外必定守不住,命令全部撤回锦州、右屯等城的守备,将那里的将士移入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就此事写信给崇焕说:“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都是前锋要塞。倘若撤兵,已经安定的民众又再搬迁,已经取得的疆土又再沦丧,关内关外经得起几次退守呢!”崇焕也力争不能退兵。说:“用兵应该有进有退,三座城池已经收复,怎可以轻易撤出?锦州、右屯不稳固,宁远、前屯就会震动惊慌,山海关也失去了保障。如今只要选派良将驻守那里,一定不会有什么可担心的。”但高第的意见很坚决,而且想一并撤掉宁远、前屯两城。崇焕说:“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该死在这里,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无法责难他,就撤走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和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备,将屯兵都赶入关内,抛弃米、粟十多万担。兵、民沿途死去、逃亡的不少,哭喊声震动旷野,民众怨恨而军队的士气更加不振。为此崇焕曾要求免职,未许。

由于高第这样的经略胆怯无能,更加助长了大清军队的气焰。天启六年正月派大军向西渡过辽河,二十三日抵达宁远。崇焕得知,与守将召集将士发誓死守宁远。崇焕更刺出血来写血书,用忠义来激励士气,向将士下拜,将士们也都请求不惜以死来报效国家。在崇焕如此激励与亲率下,清军对宁远的进攻终于被解围。

起初,朝廷知道边关警报,兵部尚书广泛召集大臣们商议攻防策略,但没有好办法。经略高第与总兵杨麒都佣兵在山海关却不去救援。朝廷内外都认为宁远一定守不住。当崇焕上书报告战果,朝廷上下非常欢喜,马上提升崇焕为右佥都御使。在此之前大清用兵,所到之处没有不被攻破的,明朝各将军都不敢议论攻防的事。而议论攻防,还是从袁崇焕开始。

虽是袁崇焕如此戍边之功,但他也深知官场之险恶复杂。恐怕朝廷大臣猜忌自己,曾上书道:“陛下把关内外分由两位大臣管治,用辽人住守辽地,边防守边进攻,边筑城边屯田,屯种的收入,可以稍为减少海运军粮。主要以坚壁清野为根本,有机会就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虽然兵力不足以进攻,但防守就有余;防守的兵力有余了,进攻的力量就不会不够。但是勇猛地进攻敌人,敌人一定痛恨,很快地立功,众人一定妒忌。任劳就一定招怨,带罪才可以立功。被怨得不深功劳就不会显著,带的罪不够大就立不了功。诽谤的奏章装满了箱子,诋毁的言辞每日里都传来,从古以来都是这样,希望圣上和大臣们对我能有始有终。”

那一年冬天,袁崇焕等巡视锦州,大、小凌河,大兴屯田,逐渐收复了高第放弃的土地。

这里有必要说起袁崇焕所谓的通敌、议和之罪了。

在大清太祖高皇帝死的时候,崇焕曾派使者吊丧,并且试探其虚实。清太宗文皇帝派使者回复他,崇焕想议和,将书信托使者带回。由于当时大清军队准备征讨朝鲜,便想借议和阻挡袁崇焕的军队,从而一心一意南下而无旁顾之忧。崇焕开始议和的时候,明廷并不知道。及至奏报,下旨批准了。后来又认为不合适,频频下旨禁止。因为袁崇焕想利用议和修复以前的疆土,所以坚持的更加厉害。为此袁崇焕曾上书:“关外四城虽然南北绵延二百里,北靠着山,南到达海,东西才阔四十里。现在屯兵六万,商户平民数十万,地方狭窄人口稠密,哪里去找口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一定不能停止。已经迁来的商户平民,广泛开展的吞种,倘若城池未完工而敌人攻到,势必要撤回,这样就功败垂成了。所以趁敌人在江东有战事,姑且用议和的讲法拖延他们。等敌人知道,那三城已完工,战与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城池更加稳固了。”

……

后人论及袁崇焕被杀,有说是崇祯中了清的离间计,有说是由于魏忠贤余党政治陷害,等等,无论什么释义推测,似乎都有一定的理由依据。但熹宗之因说被忽视,却不免要流于片面。不久熹宗驾崩了。而在封建王朝,决定官员命运的最不可猜测与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皇帝。而熹宗驾崩,庄烈帝即位。正是由于这个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被时论称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朱由检同志的导致下,袁崇焕的命运就发生了转变。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我们知道,朱由检由于出身故致使性格孤僻,即位后于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求治心切,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遂使明王朝面临巨大的军事威胁。但此时并非不能救。也非是不能为。谁知朱由检竟而发了昏,误杀袁崇焕导致众叛亲离。戍边之才也会因了袁崇焕之死而心生寒意,能急国之事救国之才者越发告竭,只能使情势愈发的危急了。

袁崇焕曾上书崇祯帝:“凭我的能力,管理全辽有余,却不足以管制大家的言论。一出国门,就是万里之遥。猜忌贤能嫉妒功劳,难道没有人吗?即使不用权力去掣肘,也会用意见扰乱我的谋划。”这时崇祯还能倚重袁崇焕,曾赐予其尚方宝剑、莽玉和银币等。

等清军绕过蓟州向西进发,袁崇焕带兵入关护卫京师。部队驻扎在广渠门外。崇祯马上就召见,还赏赐御用饭食。但当袁崇焕因为兵马疲乏,要求入城休息,崇祯多疑性格决定不予批准。当时清军入关的关口是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一经得知情况就千里赶来救援,自认为是有功无过。但京都百姓突然碰到兵灾,纷纷说出许多怨恨诽谤的话。说袁崇焕拥有军队却纵容敌军进攻。朝廷大臣因为他以前曾传递过和议,就诬陷袁崇焕勾结敌军迫和,准备签城下之盟。崇祯听了这许多,没有办法不怀疑。又有清朝设计离间,说和袁崇焕秘密达成协议,故意让被捉的宦官知道了,暗地里将他放走。那人跑回去向皇上报告崇祯于是就相信了不再怀疑。十二月初一再次召见,就下诏缚了袁崇焕入狱。

三年八月,就在市中心肢裂了袁崇焕。将他的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抄了他的家。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剩下资产,天下人都认为他冤枉。

自从袁崇焕死了以后,边关的事务更加没有人才,明朝灭亡的征兆已经决定了。

大明江山为什么容不得袁崇焕?即如前文中提到的官职远高于袁崇焕的高第等庸官、狗官之流,也没听说他们被怎么治罪,更别说是肢裂之类的凌迟之刑了。但面对危境锐身自任、舍己报国的袁崇焕却被明王朝残忍处死。我们知道当时明王朝最大的祸患就是外患了,而如袁崇焕这样的安邦定国之材实在是难得。当初熹宗启用崇焕即出此目的。但谁料想如此的倚重与信任却最终成为袁崇焕被致死的前因。而一个容不得好人、好官的王朝,任由投机钻营之辈、蝇营狗苟之徒为非庙堂,作恶天下,它的“寿限”又还会远吗?

崇祯本非亡国之君,但明朝天下却亡于其手。为什么?

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是否崇祯在另一个世界还会这样说:步朕后尘者,非蠢之过。实属太看重了放不开丢弃不了的利益。但国既亡,人自经(吊死),崇祯悔恨绝望赴死之后无论是所谓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在满清八旗的铁骑践踏、蹂躏过处,他们除过做亡国奴才、乱世离人,又还能做什么?

用先前贪占的金银财宝享受?大概是亡国之世、离乱之人,怕也没有此等心情了。即便是有,后来得天下的蛮夷之邦那些志骄意满、杀伐无算的辫帅、辫兵们还能给他们逍遥享受的机会不?

三百多年过去,袁崇焕仍以当年报国的忠贞之为、殉难时的英烈之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依然为后人、今人追崇敬仰而感怀不已。而那个曾享帝王之尊又不幸成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帝,除过饱受后人的指责与非议,在煤山那颗枯树下冷冷地注视着山下满目繁华的京都,他还会做什么?

那个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又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而治国的,抱定了复兴大明昔日辉煌荣光梦想的崇祯亡帝朱由检同志,大概也只好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抱恨终天继续做他的复兴迷梦了。

我们知道,历史没有如果,也不存在假设。但若是没有当初自毁栋梁、自弃干城错杀袁崇焕的那次愚蠢之举,说不定那个风云飘摇的大明王朝还不至于那么迅疾就亡了,也自然就不存在崇祯以身殉国了……

袁崇焕和吴三桂:历史重演

亡国源于自毁栋梁:从岳飞、袁崇焕说起

明亡之鉴:温体仁为何要陷害袁崇焕?!

何新:明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共济会)的海战



我要分享:

34

顶一下

0

踩一下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此查看更多

用户名: 密码: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微信公众号

二 : 袁崇焕之死能详细说一下他是怎么被冤枉致死的吗

袁崇焕之死

能详细说一下他是怎么被冤枉致死的吗


【袁崇焕】(1584~1630) 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骁勇坚毅,好议兵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熟知塞上险要,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以通晓兵略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闻后金军攻占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单骑出山海关察阅形势,对如何抵御后金的进攻,了然于胸,返朝后自请守辽。受明廷赏识,超擢为佥事,监山海关外诸军。以胆略过人受辽东经略王在晋倚重,命为宁远前兵备佥事。在议守卫要塞时,王在晋提出退守山海关,筑重城八里镇,袁崇焕以为非策,主张守宁远以屏关内,得到巡边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三年,奉命领兵万余驻防宁远城,重新修筑城廓,亲定规制,城高三丈二尺,雄高六尺,址广三丈,上广二丈四尺。按以台护铳,以铳扩城,以城护民的原则,将宁远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此外,积极招募壮士,训练士卒,安置流民,屯田自救,广招商贾,发展贸易,一年后,宁远成为“远近望为乐土”的商业城市。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夏,奉辽东经略孙承宗之命,主持宁锦防务,收复和修建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右屯等城堡,遣将分别据守,拓地 200里,防线东移,使宁远亦有所屏障。同年十月,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下令拆除关外城防,尽撤守军。袁崇焕申明利害,坚持不撤。

六年正月,后金汗努尔哈赤率兵13万向宁远进攻。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他召集将士,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动员城外居民入城,尽焚城外积刍;命满挂等四员大将分镇各门,城上置红夷大炮1l门;严令守军不准后退。作战中,不幸中矢负伤,他撕裂战袍,裹伤再战,指挥军民凭坚城和大炮,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努尔哈赤中伤,被迫收兵。明军取得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胜利。袁崇焕劳绩大著,升右佥都御史。同年三月,继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七年,采取“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策略,步步进取,重建宁锦防线。五月,诸军用炮火击败后金汗皇太极的围攻,获宁锦大捷,收复被高第所弃城垣,与后金议和。后遭阉党诬陷,愤然乞休归里。八月,朱由检继位,袁崇焕被召回,任右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朝陈述兵事,提出五年复辽大计,获崇祯帝赞同。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入长城,威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星夜赴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后以士马疲惫,请求入城休整,被阉党诬称“通敌谋叛”。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三年八月,磔于京城,年47岁。冤案直至清初修书时才真相大白。

三 : 袁崇焕的末路: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发生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十五年,这十五年可谓灾难深重,年年战乱纷纷,充满了刀光剑影;

袁崇焕胁和的迷梦给自己和国家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也成为亚马逊河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崇祯皇帝虽然呕心沥血,但适得其反,明朝最终亡在他的手中,他就像是一只泣血哀号的杜鹃;

战乱中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辽东的外患使人民眼泪流干,连滋润的东珠都仿佛都沾上了泪水,而发源于陕北的内乱更是燃起了熊熊大火,氤氲的蓝田玉看上去都像是被烈焰烤得冒了烟,这两地的战乱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己巳之变己经逝去很久了,可是对于这段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人有几个能够看得清楚呢?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己巳之变的过程。

袁崇焕上任一年多的时间里,辽东黎明静悄悄,除了诛杀毛文龙之外,没有一点动静,然而这并不是歌舞升平,而是暴风雨来临前可怕的沉静。果不其然,暴风雨终于来了,而且来得很猛烈。1629年10月下旬,皇太极率后金兵与蒙古兵约十万之众,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哈喇慎部,突袭喜峰口以西长城边隘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峪,进入内地。

由于明军防备空虚,后金军很快就兵临长城南面的军事重镇遵化城下,遵化城离北京只有二百多里地,11月1日,京师戒严,崇祯诏令各路兵马火速赴京勤王。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一马当先,11月4日他亲率精骑四千堵截后金,在遵化城下与后金军激战,赵率教阵亡,援军全军覆没。

5日,后金攻克遵化,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国彦绝望之中自杀殉国,副总兵朱来同等逃跑。好在各地勤王之师行动还算迅速,不久都纷至沓来,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也赶到蓟州,崇祯让袁崇焕负责统一指挥各地前来的勤王部队,与后金展开战斗。

一般人在打架之际都要把5个手指头收回来,攥成拳头打人,只有在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以及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里才有九阴白白骨爪、八褂连环掌、如来神掌等神奇的掌法。然而无厘头的不仅仅是周星驰,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把手指头都伸了出去,打出了一记可与“如来神掌”媲美的“天女散花掌”。

后金入我煌煌华夏内地,其势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袁崇焕本应厚集兵力,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实行关门打狗,以确保京城安全,但他却将各路援军分散到其他地方进行防守,以至于众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袁崇焕的部署是: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返回原地驻守,宣府候世禄守三河,袁崇焕自己率保定总兵曹雷鸣、辽东总兵祖大寿驻蓟州,居中拦截。

对于袁崇焕分散兵力的部署,连最擅长分散兵力的老帅孙承宗都看不下去,他不久前刚刚被崇祯召回,帮助处理当前危难的局面,孙承宗认为袁崇焕的防线过于收缩,尤世威回昌平,候世禄驻守通州的部署不当。

此时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己经起了疑心,他担心袁崇焕“诱敌深入”,要求袁崇焕的部队不得越蓟州1步,袁崇焕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然而他却再次食言自肥,不久,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开往京东,连陷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

后金军越过防线后,袁崇焕没有对后金军进行追击,而是进行跟摄。十一月十五日,袁崇焕赶到通州附近的河西务,与诸将计议前往北京,大将周文郁极力反对,周文郁认为:在军事上,敌军在通州,离河西务很近,河西务有粮有饷,应该就地展开战守。

在政治上,按照明代法律,外镇的军队没有奉皇帝圣旨是不能进入都城的,况且此前崇祯皇帝己经下令不允许辽兵越过蓟州,辽兵跑到河西务己经是抗旨不遵了,如果再开往北京,就是错上加错。然而袁崇焕一意孤行,以父君有难,顾不了这么多为由,带领部队开到北京广渠门。不久后金军也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致使后金在外围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很快杀到北京城下。明朝承平日久,人们几乎都忘掉了外寇的威胁,这次后金围逼京师就像是一滴水掉进了油锅,大明朝上下顿时沸腾起来,每1个人都感觉到了近在眼前的危机,京城内外,舆论大哗,全世界都认为袁崇焕有意召敌。

人们的怀疑不无道理。

有一户人家,日子过得还算安宁,家里的大儿子负责看家护院。突然有一天,有1个强盗闯进院子,想进屋抢东西。好在这家兄弟不少,老爸大喊一声:“救命啊”,马上跑出来七8个儿子。哥几个虽然年少体弱,但是毕竟人多势众,他们撸起袖子,准备美美地把强盗揍上一顿。就在这时,只听大儿子高呼一声:“都闪开,看我的”。于是在大哥的安排下,众弟兄有的去守东厢房,有的去守西厢房,有的去守厨房,有的去守马厩,有的去守厕所。大儿子自己挡住强盗的去路,向老爸保证绝不让强盗进堂屋。然而众弟兄转身离去之际,大儿子突然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身体一晃,让出一条路来,强盗乘机闯进堂屋。这个大儿子的行为,无异于纵敌深入,把强盗放入家中,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的作为,有类于此,这难道不是很可疑吗?

袁崇焕既然认为“父君有难”,就应该御敌于家门之外,而不是打着“父君有难”的旗子跑回家中,把危险引向“父君”。这么做实在是虚与逶迤,匪夷所思。“负总责”的袁崇焕在北京外围没有和后金打1个像样的仗,连不像样的仗也没有打过,以至于后金兵摇头晃脑,走马观花来到了北京城,仿佛是在自家后院遛弯。但是到了北京城下,双方己经没有虚与逶迤的空间了,必须撕下脸皮,给1个说法。

由于明军在北京外围没有集结,而是四处开花,此时到达北京城的除了袁崇焕的部队之外,只有宣府总兵侯世禄、大同总兵满桂率领的少量部队。

二十日,侯世禄和满桂率军在德胜门外与后金兵开打,战事进行得十分惨烈,侯世禄所部招架不住,率先溃败,满桂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边打边走,最后仅剩百余名士兵。满桂带着败兵退入关帝庙中,后来崇祯皇帝破例让其避入德胜门瓮城。有些史书记载,被后金主力击败的满桂部在向关宁军防线靠拢时被关宁军弓箭部队攻击,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的标识,于是告到御前。

与此同时,袁崇焕率总兵祖大寿在广渠门与后金展开战斗,后金军败退南海子。后金退却后,二十三日,崇祯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满桂、祖大寿、黑云龙等将领。袁崇焕身穿黑衣戴黑帽进宫(以示有罪),见到大臣后,袁崇焕危言耸听,进行恫吓,大肆渲染形势危急,制造紧张气氛,企图让朝臣出面提出城下之盟,与后金进行和谈,解决五年平辽的难题。他甚至威胁说:“满人此来是要做皇帝的,己经算好了良辰吉日准备登极了!”朝臣都被这句话惊得目瞪口呆,一贯严肃的毕自严被惊出了吊死鬼的样子,舌头吐了出来,久久不能收回去。

此时除了袁崇焕以外,全世界都怀疑他是在谋款诱敌,有意制造危局,因此没人愿意提出和谈,他的目的没有达到。见到了崇祯以后,袁崇焕又极力强调局势危急,诱导皇帝议和。崇祯隐忍不发,顾左右而言它,只是对他表示慰问,并咨询了战守策略。袁崇焕害怕引起怀疑,始终没敢提出议和的建议,但是他请求援引满桂的先例,让部队进城休息,崇祯断然予以拒绝。

火烧得很旺,烧得时间也很长,然而揭开盖子,水依然没开。

袁崇焕见胁和不成,只好想办法收场,以免露出狐狸尾巴。二十七日,袁崇焕派出五百人的特遣队,潜往南海子,向后金军发炮,于是后金军“逃遁”。崇祯看到后金己经撤退,决定逮捕袁崇焕。十二月一日,在做好京城的警卫工作后,崇祯以“议饷”的名义召见袁崇焕,同时密敕满桂、黑云龙、祖大寿赴召。

见面后,崇祯劈头盖脸地质问袁崇焕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射伤满桂三件事,袁崇焕沉默无语,于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拿掷殿下”,投入诏狱。站在一旁的祖大寿受到惊吓,战栗不己。

此时后金军己经走到了卢沟桥,听说了此事,竟然又杀了回来,崇祯任命满桂为武经略,统领护卫京师的所有部队,统率明军迎战后金。

十二月七日,双方在永定门外战开了一场血战,在这场战役中,明军伤亡很大,满桂和总兵孙祖寿战死,另外两位总兵麻登云、黑云龙被俘。但是后金死伤也很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北京城保住了。这是一场迟来的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名将之花满桂,凋谢在北京城下。

作为军人,满桂是完美无瑕的,他从来不选择对手,打仗很玩命,干活很实在。无论在辽东还是在京师,满桂打过的仗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打了――我赢了。他打仗只有2个结果,一是战无不胜,二是每战必定受伤,然而这次,满桂受伤后再也没能站起来,为了保卫国家,他战死疆场,实现了1个军人的价值。他是大明的战神,国家的栋梁之材。满桂死后,明军中无人再能与后金争锋。请向满桂致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崇焕的心腹大将祖大寿担心受到牵连,大敌当前的情况下,竟然擅自带领明军主力关宁兵跑回锦州,缺席了永定门外的这场大战,并对战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十二月末,皇太极率军东归,沿途攻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让阿敏率兵驻守,其余部队返回沈阳。

崇祯让人从狱中取出袁崇焕手书,去召回祖大寿,并让孙承宗以个人关系影响祖大寿,祖大寿这才放心回师入关,投入到收复永平、遵化一带的战斗中。

在“己巳之变”当中,崇祯拘捕了袁崇焕,之后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审讯,在会审之后宣判如下: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行刑场面惨不忍睹,据《石匮书后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己。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己巳事变中袁崇焕的疑点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李昌钰

这是著名华裔美籍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在调查某岛上一桩著名的悬疑案时所说的名言。这桩悬疑的案子事实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证据,至今也不能戳破盖在真相上面的窗户纸。己巳之变也有类于此。

李警官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反过来说,没有证据是不是就不用说话了?

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因为种种原因,证据早己湮灭,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发表看法了?不用探知真相了?

当然不是。

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用李昌钰博士严谨的精神,去小心求证,大胆推论,但绝不能固步自封。

绝不回避矛盾,绝不和稀泥,绝不模楞两可,绝不含糊其辞,没有任何偏见。这是本书的宗旨。简称“四不一没有”。

在面对袁崇焕的问题时,我觉得有必要说说上面的话,因为这个问题极具挑战性,也容易招来口水。

袁崇焕是1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己巳之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冤枉他?他是民族英雄还是问题人物?几百年来,众说纷芸,莫终一是。

在明代,袁崇焕是1个罪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到了清代,乾隆亲自为袁崇焕翻案,他摇身一变,成了民族英雄;然而到了现代,质疑他的人越来越多。真相究竟如何?到底孰是孰非?

这件事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争论上。其实袁崇焕的疑点非常多,也很明显,我们完全用不着推论,按照李昌钰博士的要求,我们可以滔滔不绝。

粗略统计一下我们可以确定以下事实:

一、袁崇焕和后金有“胁和”的动机。和平对双方都有好处,袁崇焕可以为“五年平辽”解套,可以善始善终。后金则可以获得正式承认,取得法律地位,不用担心明朝发大兵来灭,可以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的诸多好处。对于和平,双方都求之不得,求之不得的原因是朝廷不允许。因此,双方都有“胁迫议和”的动机。

二、袁崇焕和后金有议和的表现。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正在私下与后金频繁通信。

三、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杀死了能够牵制后金的毛文龙。

四、后金威逼北京时,辽东明军连虚张声势的行动都没有。后金和蒙古、朝鲜发生战争时,明军虽没有增援,但都装模作样威胁后金的后方,己巳事变时,连这也免了,极不正常。

五、袁崇焕的军队在北京外围行动较为诡谲,遣散友军,自己的部队与后金军相敬如宾,未加一刀一箭,致使后金军兵一路克捷,顺利开到北京城下。

六、在北京城下的战斗中,后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两次败在袁崇焕的手下,而对其他部队保持全胜。(连最能打的满桂都狼狈不堪,难道袁崇焕比满桂还能打?究竟是真打还是演戏,很让人怀疑。)

七、战斗间隙,袁崇焕要求部队进城。(这样会造成敌人围城的局面)

八、袁崇焕在谨见皇帝之际危言耸听制造紧张,为签订城下之盟造势。

九、祖大寿看到袁崇焕被逮,吓得奔回宁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祖大寿如果心中没鬼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受惊。)

除了袁崇焕方面以外,后金方面的疑点也不少:

一、后金的战略目标不是要灭亡明朝。河西大片土地近在眼前,后金弃而不取,怎么可能去攻占内地?仅仅为了抢劫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攻打北京。

二、千里大跃进对后方一点也不担心。

三、在广渠门不败而退守南海子,从军事角度讲后金完全没有必要退这么远。

四、袁崇焕派人在南海子放了几炮,后金立即撤兵。大炮不是原子弹,后金也不是没见过大炮,完全不应该撤军。(既然炮兵部队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早用这个方法,何必要牺牲那么多官兵呢?谁又能保证袁崇焕放的不是信号弹呢?)

五、撤退途中听到袁崇焕被捕下狱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样做可以给崇祯施加压力,释放袁崇焕。)

六、满清后来的几次攻入内地都没有围攻北京,只有这一次围攻北京。(后金曾经深入明朝内地两千里,而且在明朝最虚弱的状况下,都没有进攻北京,这说明后金缺乏灭亡北京的愿望。原因正如皇太极所说,在汉人内地,既使攻下来也难以守得住,因此己巳事变中后金围攻北京显然是另有原因。)

上述情况都非常可疑,甚至是让人无法相信,要解释清楚其中任何1个都十分困难,把所有的疑点都说圆了更是难于上青天,但是如果用“谋款诱敌”这4个字来解释的话,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这也是几百年来人们怀疑袁崇焕的原因。

结合己巳事变中的种种反常表现,我个人认为比较赞同明代以及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己巳事变是袁崇焕和皇太极自导自演的一场“胁和”大戏。

因此袁崇焕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他和其它的辽东将领一样,是明代官场上的1个普通官员,具有他们所具有的一切趋利避害的品质,在军事上,他更加外行。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出奇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个性。在“己巳之变”当中,崇祯拘捕了袁崇焕,之后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审讯,在会审之后宣判如下: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行刑场面惨不忍睹,据《石匮书后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己。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几百年来,人们对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看法不一,时至今日,争论仍很激烈,我不打算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袁崇焕不是1个民族英雄,而是1个问题人物,他对自己的悲剧难以自辞其咎。

第二,我不认为袁崇焕是1个汉奸卖国贼,他的主观恶性不应过分夸大。

第三,我认为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一方面,他对国家没有太多的贡献,他所谓的英雄事迹大多经不起推敲,他有许多事情做的不恰当,人们对他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他所主张的议和不失为解决问题的1个办法,虽然他的议和主要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考量,但是在他看来,议和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并不损害国家的利益。“胁迫议和”在形式上看有汉奸的嫌疑,但是“胁迫议和”的结果和目的不足以构成汉奸。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只是1个普通的官员,觉悟和道德水平一般,军事上没有什么才能,不具备挽救时局的旷世之才,他更适合做1个县令。

他的悲剧与他胆大妄为、敢于冒险的性格密不可分,是一场性格悲剧。节选自:从万历到永历

四 : 崇焕之死

光和电,撕裂长空

英雄的笑声,划破

宇宙苍穹,木制的囚笼

困住我的肢体

浩然正气,在战死和屈死

之间,总有,一条鸿沟(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可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

依然故我

历史总会还我清白

就算你啖我肉吮我血

刮我肠刨我肚,民族的魂灵

依旧长存

战事,依旧吃紧

宁远和宁锦的炮声已远

虽说,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可是辽东丢了,大明完了

千万英雄烈士的血流尽了

只有,一股民族的正气

浩然长歌

丰功伟绩故然值得赞颂,可是大义凛然之死,一样值得我们讴歌!本诗从另外一个角度赞颂崇焕的英雄伟烈,别开诗歌赞颂之风!故手法有别,请甄选之!

五 : 课前十分钟 袁崇焕之死

英 雄 的 悲 剧
——袁崇焕之死
1202 曹煜

袁崇焕生平
?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 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 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十二年(1584 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 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 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 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 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先后取 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 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传奇的开始——独卧孤城
天启五年(1625)十月 孙承宗 高第 400里土地 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 点 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 宁远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致胜绝招
坚守不出 红衣大炮 坚壁清野 死战决心

惊天一炮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 尸,号哭奔去”(《石匮书后集》)

辉煌再现——宁锦大战
? ? ?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 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大军进攻宁(远)锦(州)。 十一日,后金军至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包围。后金兵攻城数日, 伤亡惨重,别无所获。 十六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兵截获,内称“调集 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 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云云。皇太极信以为真,即收缩围锦兵力,聚集于城西, 以防明援师。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 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 依城墙,迎击强敌。锦州的明兵趁后金军主力西进、势单力弱之机,突然大开城门, 蜂拥冲杀出来,攻向后金大营,予敌一定杀伤。稍获初胜之后,迅即撤退回城。后锦 州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宁、锦前后、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

? ?

?

? ?

?

六月初三,皇太极向锦州城发起进攻,初四,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 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 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

营,大放悲声。”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初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锦州报捷疏》言:“……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 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 也!”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 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

名将的凋零 ? 皇太极的反间计
? 清太宗实录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
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 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 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 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 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真正的祸根
? 五年平辽的诺言
? 袁崇焕任辽东巡抚时向崇祯表明大志,但他忘了崇祯是位务实较真、并急切想要看到 政绩的君主,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看到有寸土收回,崇祯当然不会开心。但这 并不是他被杀的原因,只是祸根之一。

? 巡抚杀总兵
? 据《明季北略》记载:“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 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 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 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但是对于先斩后奏这种行为,属于犯上,崇祯对袁崇焕产生了相当的不满,这是祸根
之二

?

致命原因
? 己巳之变
?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十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 开劲敌袁崇焕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 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

?

袁崇焕于对皇太极只追不击、纵敌深入。皇太极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五天 一仗没打。经他的实际经验证明,这个战略是有效的,但他忘了一件事,这 次被攻的不是宁远,而是北京,是明朝的国都。如果这种战略要是得到崇祯 的认可就结了,但要命的是袁崇焕并未及时禀明作战意图,你让崇

祯如何在 城中心平气和看着你不战不守的跟皇太极兜圈子?

死亡来临
?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谋叛欺 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 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 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 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 辟何辞!”(《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 亥崇祯圣旨)的罪名于三年八月磔(zhé)刑(分 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个人意见
? 入狱之初袁崇焕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 写信召回率兵离开的祖大寿,令人不得不 钦佩。此时崇祯并未打算处死袁崇焕,真 正将他推向死亡的的,是温体仁、周延儒 与钱龙锡的权力斗争。幕后操纵,言官上 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而袁崇焕,便成了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 袁钱密谈 ?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 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 ? 边帅勾结近臣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 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 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本文标题: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之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60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