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带有目字的成语
带有目字的成语
目别汇分 指分门别类.
目不别视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目不苟视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目不交睫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目不窥园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目不识丁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目不识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暇给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目不暇接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目不斜视 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目不知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目不转睛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目成心许 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
目达耳通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结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歪 形容气极时的神情.
目瞪口张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舌强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舌挢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舌强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心骇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同“目眐心骇”.
目定口呆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目动言肆 指神色不安,语调失常.
目睹耳闻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目断魂销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目光炯炯 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目光如豆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目光如炬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目光如鼠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或行为不正.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目击道存 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目击耳闻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目见耳闻 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目交心通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目睫之论 比喻肤浅的见解.
目空一切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目空一世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目空余子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无人”.
目量意营 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
目乱睛迷 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同“目乱精迷”.
目乱精迷 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
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目目相觑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
目逆而送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目牛无全 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目染耳濡 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同“目擩耳染”.
目濡耳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目擩耳染 ?焙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目若悬珠 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
目食耳视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目使颐令 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目送手挥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目挑眉语 以眉目挑逗传情.
目挑心悦 指眉眼传情,两心相悦.
目挑心招 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传情,心神招引.
目窕心与 指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目无法纪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目无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目无王法 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目无下尘 下尘:佛家语,凡尘,尘世,比喻地位低下者.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目无余子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目无尊长 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
目下十行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目眩神摇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目眩头昏 犹头昏眼花.眼睛发花,头脑昏晕.
目眩头晕 眼睛发花,头脑昏晕.同“目眩头昏”.
目语额瞬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目眢心忳 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
目怔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目眐心骇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
目睁口呆 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目知眼见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目指气使 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
目治手营 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目中无人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目注心凝 犹言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目注心营 指竭尽心力以赴.
目眦尽裂 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比目连枝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闭目塞聪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闭目塞耳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闭目塞听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侧目而视 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长目飞耳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嗔目切齿 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瞋目扼腕 形容愤怒、勇敢的样子.
瞋目切齿 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瞠目而视 瞪大眼睛看着.
瞠目结舌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鸱目虎吻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怵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触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触目皆是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瞪目哆口 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瞪目结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耳目闭塞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耳目一新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耳目昭彰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耳目众多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反目成仇 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蜂目豺声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纲目不疏 比喻法令细密.
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相见 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刿目怵心 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刿目鉥心 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
过目不忘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过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骇目惊心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骇目振心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同“骇目惊心”.
蒿目时艰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极目迥望 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极目远眺 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极目远望 指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贱目贵耳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举目千里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举目无亲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抉目东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吴门”.
抉目吴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抉目胥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吴门”.
抉目悬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吴门”.
括目相待 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
朗目疏眉 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满目疮痍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满目荆榛 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满目凄凉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眉目传情 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眉目如画 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面目可憎 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面目全非 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面目一新 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面目狰狞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名目繁多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明目达聪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明目张胆 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目目相觑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
怒目而视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怒目横眉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怒目切齿 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前目后凡 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雀目鼠步 比喻惶恐之极.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拭目而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拭目以俟 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同“拭目以待”.
鼠目寸光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鼠目獐头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鼠目麞头 麞,同“獐”.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同“鼠目獐头”.
万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万目睚眦 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嵬目鸿耳 犹言动人观听.同“嵬眼澒耳”.
眩目惊心 使人眼花心惊.
掩目捕雀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游目骋观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游目骋怀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有目共睹 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有目共见 指人人都看见,极其明显.
有目共赏 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有目无睹 犹言有眼无珠.用来责骂人瞎了眼,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鱼目混珍 比喻以假乱真.
鱼目混珎 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同“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鱼目间珠 比喻以假乱真.
悦目赏心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悦目娱心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众目共睹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
众目共视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众目具瞻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众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众目昭彰 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道存目击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耳聪目明 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耳濡目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耳视目食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耳视目听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耳闻目睹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闻目击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耳闻目见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纲挈目张 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
魂飞目断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
魂销目断 指情思凄苦.
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口呆目钝 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同“口呆目瞪”.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眉清目秀 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眉语目笑 指以眉目传情.
神摇目夺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水母目虾 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头昏目眩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同“头昏目晕”.
头昏目晕 犹言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头眩目昏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同“头昏眼花”.
头晕目眩 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心存目想 指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心开目明 犹心明眼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案剑瞋目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避人耳目 指避免走漏消息.
避人眼目 指避免走漏消息.同“避人耳目”.
播穅眯目 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不堪入目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骋怀游目 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疮痍满目 疮痍:创伤.满眼创伤.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慈眉善目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璀璨夺目 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动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动心骇目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洞心骇目 形容使人惊异.
夫妻反目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甘心瞑目 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光采夺目 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
光彩夺目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光彩耀目 光采鲜明,视之耀眼.
光彩溢目 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
光华夺目 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
刿心怵目 指触目惊心.见“刿目怵心”.
贵而贱目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贵耳贱目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骇心动目 犹言惊心动目.
横眉瞪目 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
横眉冷目 愤怒、轻蔑的样子.同“横眉冷眼”.
横眉立目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横眉努目 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横眉怒目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豁人耳目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戟指怒目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金篦刮目 比喻翻然醒悟.
金刚怒目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金刚怒目 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荆榛满目 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荆榛.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惊耳骇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惊世骇目 指使世人见而惊奇.
惊心惨目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惊心怵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夺目 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惊心骇目 指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同“惊心骇瞩”.
惊心眩目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臼头深目 形容相貌丑陋.
举世瞩目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历历在目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两叶掩目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琳琅触目 原指所见皆名流.后指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琳琅满目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赁耳佣目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令人瞩目 瞩:注视.使人注视.
令人注目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龙眉凤目 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
庐山面目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罗之一目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迷人眼目 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
狞髯张目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巧立名目 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巧作名目 指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倾耳注目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伤心惨目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伤心蒿目 旧时指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适心娱目 犹言喜心悦目.
鉥心刿目 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爽心豁目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赏心悦目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洗眉刷目 比喻清晰明白.
鲜艳夺目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悬门抉目 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掩人耳目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扬眉瞬目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扬眉眴目 指横眉怒目.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以耳代目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耳为目 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只听信别人说的.
引人注目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鹰嘴鹞目 形容外貌奸诈凶狠.
庸耳俗目 指学识浅薄的人.
游心寓目 指留心观看.
有何面目 指没有脸见人.
娱心悦目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鸢肩豺目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在人耳目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张眉努目 扬起眉毛,瞪着眼睛.比喻粗犷浅露.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昭昭在目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遮人耳目 遮:遮掩.遮掩他人视听.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遮人眼目 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遮掩耳目 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狰狞面目 形容凶恶的相貌.
直眉怒目 形容发怒的样子.
属人耳目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助我张目 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二 : 带目字的成语有解释例句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成语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例 句: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成语解释: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成语解释: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
成语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例 句:诸君记得当年常肃剥皮做衮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是做得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成语解释: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成语解释: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例 句: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成语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例 句: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成语解释: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例 句: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毛泽东《实践论》)
成语解释: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例 句: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成语解释: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成语出处: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成语解释: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成语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成语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例 句:又因他姓赤,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因此把他派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成语解释: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例 句:却说这中堂正对着那个围场,四扇大窗洞开,场上的事,一目了然。(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
成语解释: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例 句:台风过处,满目疮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成语解释: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成语出处:《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例 句: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成语解释: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成语解释: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成语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例 句:中间坐着一位神道,面阔尺余,须髯满颊,目光如炬,肩臂启动,象个活的一般。(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成语解释: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例 句: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成语解释: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成语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成语解释: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成语解释: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成语出处: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例 句: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成语解释: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成语出处:《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成语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例 句:(蔡元培)对于鲁迅始终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成语解释: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例 句: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
成语解释: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成语解释: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成语出处:《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成语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例 句: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 句: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成语解释: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成语解释: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例 句:这事众目昭彰,你不必强词夺理了。
成语解释: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例 句: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成语解释: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例 句:说着,早一屁股坐下,那种气极败坏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三回)
成语解释: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成语出处:《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带目字的成语有解释例句】。”
成语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成语出处:《汉书·董仲书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例 句:董江都目不窥园,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成语解释: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例 句: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秦牧《菊花与金鱼》)
成语解释: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成语出处: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例 句:方志敏同志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璀璨夺目的革命红旗已经插遍祖国大地。(穆欣《南线巡回·“又照秦淮一叶枫”》
成语解释: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成语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先达葛苍公讳麟,号瞿庵,性敏多才,状奇伟,目光炯炯有英气,胆力过人。”
成语解释: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成语解释: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成语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例 句: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
成语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成语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例 句:慎卿先生此一番评骘,可云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目迷五色,奈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成语解释: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成语解释: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成语解释: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成语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成语解释:形容怒视的样子。
成语出处:五代·后蜀·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例 句: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怒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老舍《茶馆》第一幕)
成语解释: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成语解释: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成语解释: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成语解释: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例 句: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例 句:朝廷旧臣,册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解释: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成语解释: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成语出处: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
成语解释:头发昏,眼发花。
成语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主乎?”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例 句: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成语解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例 句: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成语解释: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成语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成语解释: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成语出处: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成语解释: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成语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成语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例 句: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成语解释: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成语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成语解释: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例 句: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庄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成语解释: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小孩唤做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例 句:因为本是贵族子弟,所以往往眉清目秀,举止娴雅,而知识水准也相当高。(闻一多《屈原问题》)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成语解释: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成语解释: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手则面目全非。”
例 句: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成语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例 句: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
成语解释: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成语解释: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成语出处:《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例 句: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成语解释: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带目字的成语有解释例句】。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例 句:近日京师奔竞之风,是明目张胆,冠冕堂皇做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百三回)
成语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例 句: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成语解释: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成语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
例 句: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唐·白行简《李娃传》)
成语解释: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成语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例 句: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成语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例 句: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善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
成语解释: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成语解释: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成语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成语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例 句: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
成语解释: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例 句:胸无大志,目光如豆的人,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成语解释: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解开来,只见一团绵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例 句:展览馆里展出的艺术品光彩夺目,让人看了留连忘返。
成语解释:形容人眼神奸滑。
成语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例 句: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成语解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成语解释: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例 句: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吧。(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解释: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
例 句: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成语解释: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成语出处:《新唐书·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成语解释: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成语出处:《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例 句:先本是台湾的臬台,因蒿目时艰,急流勇退,威毅伯笃念故旧,派了这个清闲的差使。(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成语解释: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传情,心神招引。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例 句:目挑心招,捭阖以为术焉,则可以钳塞天下之游士。(清·龚自珍《京师乐籍说》)
成语解释: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例 句:大人的根器厚的很,天庭开阔,地角也称的过。况且河目海口,是人间有一无二的相。(清·嘿生《玉佛缘》第二回)
成语解释: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祢衡传》:“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例 句:听他口气,已是目无余子。(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
成语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例 句: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闻一多《龙凤》)
成语解释: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赵奢子赵括,自少喜谈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一览而尽;尝与父奢论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虽奢亦不能难也。”
成语解释: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成语解释: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衿,怒目切齿。”
例 句:谈到这些,壮族老人和两三个壮族年轻人都怒目切齿。(秦牧《壮族与我》)
成语解释: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成语出处:《周易·鼎》:“耳目聪明。”
例 句: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成语解释: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成语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乃星使临工,以为巧立名目,不容申辩。”
例 句:向企业巧立名目收费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成语解释: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成语解释: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也?”
例 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形单影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伤心惨目。(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成语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成语解释: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成语解释: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荆榛。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卢文进传》:“文进在平州,率奚族劲骑,鸟击兽搏,倏来忽往,燕赵诸州,荆榛满目。”
成语解释: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例 句: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成语解释:形容相貌丑陋。
成语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成语解释: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成语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例 句: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成语解释: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成语解释: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成语出处:唐·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例 句:他到得京里,是举目无亲的,自然留他住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六回)
成语解释: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成语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例 句: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陈毅《手莫伸》诗)
成语解释: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带目字的成语有解释例句】。
成语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成语解释: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成语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例 句: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成语解释: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卷九:“言人之非,目 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成语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例 句: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成语解释: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成语出处:《南史·陶弘景传》:“神仪明秀,朗目疏眉。”
成语解释: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成语解释: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例 句:也有敲打铜锣,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成语解释:形容外貌奸诈凶狠。
成语解释: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成语解释:指没有脸见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成语解释: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例 句: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成语解释: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这人负一时盛名,而《湘军志》一书做的委实是好,有目共赏。”
成语解释:疮痍:创伤。满眼创伤。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例 句: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清·李渔《风筝误·和鹤》)
成语解释: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成语解释: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成语出处:《后汉书·梁冀传》:“为人鸢肩豺目。”
成语解释: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成语出处: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例 句:豫省一灾,官吏以吞赈款兴大狱,昭昭在人耳目。(章炳麟《满洲总督侵吞赈款书》)
成语解释:形容容貌端正秀丽。
成语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例 句:帝姿貌端华,眉目如画。(《南史·宋顺帝纪》)
成语解释: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成语出处: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成语解释:遮:遮掩。遮掩他人视听。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因为幕友赵大架子被参在内,留在衙门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给他,叫他暂时搬出衙门,好遮人耳目。”
成语解释: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成语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例 句:众目睽睽之下,拿他调到一边咬耳朵,人家心里会怎么想?(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成语解释: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
例 句: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毛泽东《质问国民党》)
成语解释: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例 句:留学生中助我张目的人,较从前增加百倍,才晓得人心进化,是实有的。(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
成语解释: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例 句: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成语解释: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例 句: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三 : 带目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带目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一叶障目、
耳濡目染、
头晕目眩、
刮目相看、
琳琅满目、
目不窥园、
目无全牛、
历历在目、
瞠目结舌、
目不暇接、
赏心悦目、
鱼目混珠、
触目惊心、
眉清目秀、
纲举目张、
侧目而视、
目空一切、
拭目以待、
鼠目寸光、
刮目相待、
目瞪口呆、
满目疮痍、
目不见睫、
面目全非、
目不转睛、
耳目一新、
过目不忘、
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目张胆、
眉目如画
四 : 带目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目字的成语有哪些
头晕目眩、
琳琅满目、
鼠目寸光、
耳濡目染、
一叶障目、
历历在目、
触目惊心、
刮目相看、
瞠目结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赏心悦目、
纲举目张、
目不暇接、
鱼目混珠、
目无全牛、
满目疮痍、
拭目以待、
目不见睫、
侧目而视、
死不瞑目、
耳目一新、
举世瞩目、
众目睽睽、
眉清目秀、
目不转睛、
面目全非、
道路以目、
明目张胆、
一目了然、
目空一切
本文标题:带有目字的成语-带有目字的成语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