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忆往昔看今朝-今朝再看昔日醉

发布时间:2018-03-25 所属栏目:科学知识

一 : 今朝再看昔日醉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是周瑜的赤壁。

  当年的他,是何等的英俊潇洒,运筹帷幄,让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事例。

  周瑜,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么心胸狭窄。他,是一个足智多谋,聪明无比的人。在《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策划人是诸葛亮,但是,再《三国志》的记载中,这个主意是周瑜想出的。

  在赤壁的战争上,周瑜英姿飒爽,醉在赤壁之战大获全胜的喜悦之中。

  在前年后的今天,我充满向往,醉在赤壁之战中周郎的无比神勇之中。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再次回味昔日周郎的醉,会再一次醉倒在赤壁之中。

  周郎啊周郎,千年之前,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可知道,你的实际何止是千年便可沉寂的?谈笑间便可讲完的?

  周瑜的赤壁,周瑜的赤壁啊!

  赤壁的辉煌是因为周郎的胜利。

  赤壁的伟大是因为周郎的不朽。

  赤壁的一切都是周郎所赋予的。

  赤壁会永远的存在,而周郎,早在前年前就已经融入地下。可是赤壁啊,你可知道周郎在你身上留下了多少幸福的目光?留下了多少不舍?赤壁,你因周瑜而伟大,你永远也不要忘记。

  周郎,你可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你,赞美过你的赤壁?你可知道,仅苏子的三篇赤壁就足以让你名垂千古?

  有人说,赤壁是苏轼的。不!赤壁只属于你!而属于宿舍子的那个赤壁,该是黄州的赤鼻矶吧!因为吃你是你造就的,不是他。

  我早已醉在赤壁之中,醉在你的伟大之中。

  ”你那千年的眼神,是我醉醉坠入赤壁的伤痕。”

  ——《醉赤壁》

 

二 : 忆往昔,看今朝

黄河水奔腾着东去,依旧(www.61k.com)。

五岳群峰还缄默着,依旧。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依旧。

春风又绿江南岸,细雨润物无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遥想当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才换来了如今。想了又想,念了又念,却依旧无法表达出我们的哀思。

站在这高楼林立,繁华无尽的城市里,闭了双眼,就这样静静地跨过时间的鸿沟,让思绪飞到那战火连天,枪声不断的峥嵘岁月里。

忆往昔。

曾今这片土地流着怎样屈辱的泪水,中国在黑暗中走了多少年,被压迫者,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光明。是谁,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生命,给这无尽的黑夜带来了星星点点的希望的光芒?

忘不了。在那昏黄的烛光下,中山先生已经开始规划治国的方略,他消瘦的身影在摇曳的光下却显得那么的伟大。头顶青天,背靠黄土,毛泽东已经开始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和骨骼。

忘不了。雪山草地上,每一个脚印写着真诚,每一颗红星闪着希望,每一声枪响都寄托着信念,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气壮山河。

忘不了。邱少云,为了整个作战的计划,为了革命的胜利,忍受着火的灼烧,然后化为乌有;江姐,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残酷的刑罚,即使自己已经遍体鳞伤,却始终没有屈服;刘胡兰,镇定自若的面对敌人的刺刀,用她那颗重于泰山的爱国的心坚信革命会胜利,即使付出了她如花般的生命……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有多少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干洒一腔热血,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那枪林弹雨里嘶吼着,呐喊着,他们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乐章,换来民族的新生。

突然的一声汽笛响起,睁开双眼,这里依旧是那高楼林立,繁华无尽的城市,没了那战火的硝烟,没了那鲜血的喷洒,没了那喑哑嘶吼,恍若隔世,心里只剩怅然。

看今朝。

逝这如斯夫,多少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我们,站在你们曾流泪流血的土地上,感受着你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无私,你们的崇高,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感激。我们将你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让你们英魂永存,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铭记历史,让我们能够发扬你们的伟大精神,让我们能够记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而现在的我们早已长大成人,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肩负着这个民族的一个新的希望。我们应当继承先烈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用我们的力量为我们的社会,为大家的更美好的生活做出贡献。

而我们现在能做的是珍惜学习的机会,用科学知识武装我们头脑,铭记我们国家的历史,用先烈们的话语、精神鞭策我们不断前进,希望有一天为谱写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晨光缓缓升起,它像那太阳,照亮我们要前行的路,温暖着我们的心。就让这被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国旗见证我们新一代的付出和努力,向着前方迈出更大的一步。

那么,就让我们在春天播种理想,在秋天里收获辉煌吧!

三 : 英法500年恩怨纠葛:往昔之敌手,今日之友盟

导语:从百年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近500年历史长河中,欧洲列国因宗教、领土之争纷扰不断,硝烟弥漫之中,英法两国多次兵刃相见。自拿破仑战争以后,二者开始走向联合;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强悍的德国,两个日渐衰弱的老牌帝国不得不联袂结盟、共同御敌。从英法500年的恩怨纠葛中,我们可以厘清近代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

一、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战争的根本原因源于领土纠纷,当时英国的金雀花王朝在西欧保有自己的领地,而法国力图夺回这些领地,以将英国在欧陆的势力范围彻底清除。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查理四世死后绝嗣,其旁系后裔腓力六世继位建立瓦卢瓦王朝。但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名义与腓力争夺王位,因此成为引发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战争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337~1400年间为第一阶段,初期,英王亲率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打击法军。时值英军斗志昂扬,攻城夺地,捷报频传。法国被迫签约,将加来和西南大片领土忍痛割予英国。1364年,查理五世继承法国王位,登基伊始,他便集中整顿军备,力图收复失地,以昭雪昔日战败之耻。此一时期,法军在多场战役中大败英军,收回诸多土地,英军退守沿海。英王为保住欧洲残余领地,被迫向法国求和停战。1415~1453年为第二阶段。当时,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发生农民起义之机,重新挑起战端,攻占大片领土,法国几乎亡国。之后,法国民间力量纷纷揭竿而起,顽强抵制英国入侵,法军亦逐渐扭转战局,节节收复失地。英格兰最终痛失欧陆领地,退居本岛。

战争后期,法国圣女贞德的故事一度流传为佳话。1429年,英军包围法国的奥尔良,由于此地毗邻卢瓦尔河,战略意义非凡,乃是法国抵挡英军长驱直入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民族存亡之际,一位出生在法国香槟地区的农村姑娘贞德挺身而出,自告奋勇率军解围。冲锋陷阵中,她义当前锋,英勇杀敌,大振士气。即便中箭负伤,仍坚持不殆,为士兵所动容。最终,贞德率法军突破英军包围,挽救法兰西于命悬一线之中。1431年,19岁的贞德不幸为英军俘获,并以女巫之罪处死。这进一步激起了法国的民族义愤,唤醒了法兰西人民的斗志,贞德也以民族英雄的形象为人所膜拜。伏尔泰曾说过:“在一个祭拜英雄的时代里,贞德理应享此殊荣。”

英法百年战争最终以英国退出欧陆收场,经过断断续续的百年之争,两国的民族主义逐渐萌发,彼此都开始向民族国家转型。

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1700年,西班牙国王死后无嗣,法国波旁王室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后裔均有资格继承,二者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以致引发战争。太阳王路易十四力图让自己的孙子继承西班牙王位;但英国不希望法国称霸欧陆,故以扶弱抑强为策略,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站在奥地利一边对抗强大的法国。

1701年,法国仗恃其强大的军力首先对奥地利发动进攻,随后,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结成同盟支持奥地利。法王路易十四也拉拢其他诸侯国壮大自身力量。1704年,英国借助海军优势攻克了直布罗陀。两年后,奥军将领叶夫根尼率军在意大利赢得都灵会战的胜利,从而逼迫法军撤回本土。1710~1714年间,双方展开消耗战,在城池要塞之间进行拉锯。最后,在英国的调和下,双方签约停战。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虽然主要以法国和奥地利为对峙双方,但真正的主导者却是英国。1714年英国之所以积极地调和双方停战,主要是不想过分削弱法国。因为英国介入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欧洲的霸权力量,也就是说谁强大,它就制约谁。英国为何不想进一步打击法国?主要因为北方的俄罗斯在彼得一世改革以后逐渐强大起来,并在1714击败瑞典,夺取了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英国希望法国保存一定实力,牵制日益强大的俄国熊。这正好符合其在欧陆的均衡策略。

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是英国,它不仅控制了地中海的出口,还获得了法国的大量海外殖民地。法国实力大为削弱,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虽然获得西班牙王位,但条约规定两国不得合并。奥地利获得一些领土补偿。

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死后无子,其长女玛丽亚·特雷西亚继承王位。但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等国为了攫取奥属领地,决绝承认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英国、匈牙利、捷克、俄国等则站在奥地利一边。因此,这场战争体现的仍然是英法之间的间接对抗。

普鲁士首先发起战端,占领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地区。普军火炮优势明显,奥军则以骑兵占上风,最终骑兵不敌火炮,奥军节节败退。1742年,奥地利军队主动进攻普鲁士盟国巴伐利亚。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亲率盟军威逼奥地利边境,奥军将领卡尔亲王率3万大军迎战,双方互有胜负。1743年,英奥联军大败法军,攻占阿尔萨斯,进逼那不勒斯。1746年,双方签订《亚琛和约》,战争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中,英王乔治二世以61岁高龄仍跨马扬鞭,亲自指挥联军作战,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曾经做过德国汉诺威的选帝侯,对汉诺威领地情有独钟,介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这块领地。在1743年6月的德廷根战役中,他身跨一匹黑色战马,威风凛凛,不断高喊口号,大振英军士气。据说他在失去战马的情况下,仍然镇定自若,挥舞宝剑徒步指挥作战。这场战役最终以少胜多,乔治二世也因此威名远播。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亲自驰骋疆场的国王。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依旧施展大陆制衡政策;法国欲趁火打劫,却遭当头一棒,打劫不成反丧失领土。普鲁士作为一个强劲之邦已初显本色;奥地利失地求和,但赢得自我休整时间。

四、七年战争(1756~1763)

英法为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全球霸权矛盾加剧,而普奥之间为争夺德意志帝国主导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法国、俄国、西班牙等为自身利益也纷纷加入战争。丘吉尔评价这场战争时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在王位继承战争中丧失的领土,欲联合法、俄、西、瑞等国对普鲁士发动战争。英国则联合普鲁士以对抗法国。在欧洲战场上,普军纵横捭阖,愈战愈勇,最终击退俄军和法奥联军赢得胜利。在北美、印度、西印度群岛等殖民地,英国击败法国、西班牙、荷兰,拓展了大片殖民地。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战事结束。

七年战争中,英法之间的直接对抗不是在欧陆而是在美洲殖民地。1759年的魁北克战役就是决定北美战局的一场重要战役。当时负责守卫魁北克城的是法军将领蒙卡尔姆,他在该城内外部署了1万多名士兵,约占整个新法兰西人口的1/4。英国舰队由查尔斯·桑德斯率领。英军试图从圣劳伦斯河北岸登陆,但遭到蒙卡尔姆的强烈反击,英军损失较多。后来英军成功控制了圣劳伦斯河口,切断了法军的内外补给线,最终以优势兵力击败守城的法军。攻取魁北克对英国意义非凡,他为英军占领整个新法兰西殖民地打开了一个重要豁口。这场战争也改变了日后加拿大的发展格局,倘若英军不敌法军的话,今天绝大多数加拿大人说得将是法语而不是英语。

七年之战,英伦斩获颇多,为“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铺就道路;法国丧失北美、南亚大部分殖民地。普鲁士异军突起,日渐成为欧洲强国;奥地利则相形见绌,日趋衰弱。俄国对东南欧虎视眈眈,待机而动。

五、拿破仑战争(1799~1815)

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君主制的颠覆令欧洲其他国家的国王诚惶诚恐。各君主国家欲联合绞杀“变色”后的法国,以确保自己江山不会像法王路易十六那样轰然倒塌。初期,法国人为了自卫而奋起反抗反法同盟的侵略,拿破仑崛起后则走向对外扩张。战争演变为一场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的对抗。

1799年11月,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法国,大敌压境之际,拿破仑被从埃及远征军中调回国内,承担起率军御敌重任。他成功击败奥地利军退,迫其退出战争。又与俄国、土耳其签订合约,以孤立英国。当时,英国借助海上优势对法国进行海上封锁,拿破仑则以牙还牙,在控制欧洲局势后对英国采取大陆封锁。因英吉利海峡之隔,拿破仑对征服英伦只能望洋兴叹;而英国对法兰西这头雄狮也畏惧三分,一时束手无策。英国先后联合欧陆各国组成七次反法同盟,前五次都被拿破仑以奇迹般的军事才能成功击破。胜利后的拿破仑日益痴迷于战争,1807年侵入西班牙,遭到西班牙人民的顽强抵抗;1812举兵入侵俄罗斯,为恶劣的严寒所逼退。1815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与英国威灵顿将军旗下反法盟军在滑铁卢一决雌雄,法军彻底溃败,拿破仑黯然谢幕,被流放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一代枭雄,虽惨败滑铁卢,仍丝毫不损其威名。根据著名作家茨威格分析,滑铁卢一役败北仅仅是1分钟的失误而已。在手下无悍将的情况下,拿破仑只好任命惟命是从的格鲁西为元帅去追击布吕歇领导的普鲁士军队,因为这支军队随时有可能与威灵顿的部队汇合。在拿破仑与威灵顿已经大伤元气之后,二者都等待着自己的救援部队。拿破仑焦急地等待着格鲁西,威灵顿则热切地盼望着布吕歇,仅1分钟的迟滞,姗姗来迟的格鲁西却彻底葬送了拿破仑的江山。

拿破仑战争后,法国驰骋欧洲战场的霸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普鲁士王国。英国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

六、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俄国以建立东正教“圣地”为由企图控制奥斯曼土耳其,以扩大在东南欧的影响力。这严重危及英法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为了遏止俄国染指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等向俄国宣战。

初期,主要是俄国和土耳其进行交战,土军力不从心,多次败北。俄军击毁土耳其舰队,控制黑海出口。1854年,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增援土军,战争出现转机。1856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以俄国放弃黑海的势力范围告终。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场现代意义的战争,许多现代化的武器和设施如铁甲船、爆炸性炮弹、电报、火车等都首次在战争中张显威力。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出现了一位被誉为“提灯女神”的传奇人物,她就是跟随英军进行伤员护理的南丁格尔。当时,许多奋战疆场的英国士兵负伤后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南丁格尔主动请缨,率领38名护士随军护理,这在战争史上尚属首例。每当夜幕降临,她都去伤员病房执灯巡视,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在其精心护理下,英国伤员的死亡率由原来的42%下降到2%。她被国人尊崇为民族英雄,并在大英帝国历史上青史留名。

通过这次战争,英法联手成功地钳制了俄国的对外扩张,瓦解了俄、普、奥之间的“神圣同盟”。英国巩固了对黑海、地中海的控制权,从而保证了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枢纽。法国也保障了自己在东南欧的传统利益。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4年6月,在“萨拉热窝事件”中,奥匈帝国皇储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这次事件直接引发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以后,德国在欧洲的势力如日中天,对外扩张也咄咄逼人,严重威胁到英法的传统利益。于是,英法力图联合俄罗斯等国夹击德国,而德国与奥匈帝国为伍计划予以各个击破。

1914年8月,德军依照“施里芬计划”准备先取西欧、踏平法国,再掉头攻击俄国斯。一战之初,德军锐气难挡,英法不敌,德军攻占法国东北大片领土。1916年,英法联军与德意志军队大战凡尔登,双方伤亡惨重,元气大伤。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西线战场出现转机。德军意图在美国援军到达之前击败英法,遂发起猛烈攻击,英法军队则巧妙避其锋芒,耗其精力。在东线战场,俄国亦成功击退德奥联军。德国背腹受敌,同时,其国内民主革命也风起云涌,内外皆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告终。

一战后期,英国对德国海军的成功封锁对整个战局起了很大作用,这得归功于英国海军将领杰里科的周密部署。他采取“远程封锁”战略,保障英国远征军补给线的畅通,竭力封锁德国的海上通道。虽然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损失要比德军惨重,但杰里科的防御战略使英国海军一直保持着对德国海军的战略优势,德国公海舰队实际上成为“瓮中之鳖”,纵有威力也无处施展。如果没有对海上通道的成功保障,西线战场的胜利几乎不可想象。

协约国在一战中的胜利成功地维护了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加强了法国在欧洲主导权。德国遭受重创,奥匈帝国解体。美国趁机插手欧洲事务,称霸野心初露端倪。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掠夺分赃与军事限制过于严苛,不仅其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国内经济发展也举步维艰。在经济萧条的境况下,德国的复仇主义情绪甚嚣尘上。希特勒上台后,全力摆脱英法束缚,加紧武装军备。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实为助纣为虐,进一步助长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1940年,德军执行“曼斯坦因计划”,通过闪电战术成功击垮西欧各国,法国沦陷,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随后,希特勒又剑指英伦,双方展开空战。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皇家空军奋力御敌,军民一心,坚不可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开始。期间,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轴心同盟,意图在侵略扩张中相互协助。同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成立。特别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卷入战争站在反法西斯同盟一边,促使战局发生重大转变。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苏军从东线发起进攻,德军在夹击之下陷入溃败。法西斯国家先后投降,二战结束。

英军在二战中杀出一匹黑马,其卓越的指挥才能使之很快成为媒介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就是后来升任英国陆军元帅的蒙哥马利。其威名鹊起于阿拉曼一役。当时享有“沙漠之狐”美誉的德军将领隆美尔率其军团盘踞北非,英军多次受挫,被迫退守阿拉曼。丘吉尔亲自任命蒙哥马利指挥第8集团军以扭转北非战局。受命于危难之际,蒙哥马利精心筹备、待机而动,力图给隆美尔致命一击。届时英国情报专家成功破译隆美尔的作战计划,这使蒙哥马利有备而战,通过巧妙的声东击西战术最终在阿拉曼战役中挫败隆美尔军团。之后,他配合盟军在突尼斯彻底歼灭敌军残余。丘吉尔在评价阿拉曼战役的意义时这样说道:“在阿战之前,我们未曾赢过一仗;但在阿战之后,我们所向无敌。”

二战是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统治的一次正义之战,以德、意、日的彻底失败告终。英法两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最终退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历史舞台。美国通过战后重建的契机开始支配世界事务,全球霸权逐步确立。

本文标题:忆往昔看今朝-今朝再看昔日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4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