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秦朝历代君主-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8-03-04 所属栏目:大秦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 :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

秦末王(前207年)

秦灭六国年表: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相关: 唐朝皇帝列表 元朝皇帝列表 西汉皇帝简介列表清朝历代皇帝汉朝皇帝列表宋朝历代皇帝历表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秦孝公

百科名片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孝公画像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中文名:秦孝公
别名:渠梁
国籍:中国
民族:华族(汉族前身)
出生日期:前381年
逝世日期:前338年
职业:秦国国君
主要成就:商鞅变法,迁都咸阳。
在位时间:前361年—前338年
陵墓:弟圉
所处时代:战国

目录

秦国背景
  1. 史料
  2. 注释
当时之势
生平概述
求贤纳才
变法图强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称霸天下
相关信息
人物评价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展开
秦国背景
  1. 史料
  2. 注释
当时之势
生平概述
求贤纳才
变法图强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称霸天下
相关信息
人物评价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展开

编辑本段秦国背景

  秦国为嬴姓,伯翳[yì]之后。在夏朝、商朝两代皆为贵胄。商末,周武王伐纣,秦国祖先恶来效忠商纣被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孝公剧照及历史绘图(13张)杀,嬴姓中衰。  直至西周中期,嬴姓造父一系善于御戎[róng](驾驭马车),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yǎn]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族于是为赵氏。  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连带受宠。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孙非子被安置于汧[qiān]、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别出大骆之族,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  非子始建秦基,至其子秦仲因功位列大夫,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秦之力与日俱增。  前771年,犬戎之乱,西周灭亡。周王子宜臼号召诸侯勤王,秦襄公与诸侯联军共驱犬戎,力保周室。周平王始封秦为诸侯,秦国正式建国。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孝公

[1]襄公之后,秦国进一步强大,至秦穆公时,独霸西戎,称雄一方。公元前621年,即秦缪[miù]公三十九年,春秋五霸之一的“西霸天”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穆公太子罃[yīng]继承王位,这就是康公。在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在位期间秦国达到了春秋的鼎盛时期。然秦国虽强,却不及晋,晋文公、晋襄公、晋悼[dào]公以及权臣赵盾、栾[luán]书等一致抑制秦国,晋国长达百年的称霸使秦国无法涉足中原。  此后,234年间,秦国历经了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13个君主后,公元前387年惠公一岁的儿子出子继位。  秦国在这以前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关系不协调,国势日衰,民生紧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几乎同时,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合成“三晋”,经常军事联合,共同进退,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去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史 料

  秦之先,帝颛顼[zhuānxū]苗裔孙曰女脩[xiū]①。女脩织,玄鸟陨卵②,女脩吞之,生子大业③。大业取少典之子④,曰女华。女华生大费⑤,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⑥。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⑦,赞禹功,其赐尔皂游⑧。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⑨。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⑩。舜赐姓嬴氏⑪。

注 释

  ①“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为嬴姓女祖先。据《封禅书》,秦出嬴姓,奉少皞[hào]为上帝,兼祭太皞、炎帝、黄帝,但不祭颛顼。这里不提少皞,而从颛顼的后代女脩讲起,是采用《世本》等书的帝系。《史记》叙事起自《五帝本纪》,各本纪、世家追溯族姓来源,均归统于《五帝本纪》。《五帝本纪》所叙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其中不包括少皞。  ②“玄鸟”,燕子。女脩吞玄鸟卵生大业,与殷简狄吞玄鸟卵生契是同类传说。  ③“大业”,嬴姓男祖先。古书或以皋陶、益(即下文大费)为父子,皋陶为大业。梁玉绳《史记志疑》已辩其误(详见《陈杞世家》“伯翳之后,周平王时封为秦”下梁氏案语)。  ④“取”,同娶。“少典”,古氏族名。传说黄帝、炎帝都是少典氏之后。  ⑤“大费”,是柏翳因居费地而得氏名。《史记》所记古史人物往往用氏名为人名,如下文“咨尔费”,  省称“费”,就是作人名。古代今山东境内有两个费:一是西周初鲁东郊地名(即《书·费誓》之“费”,春秋时为鲁季氏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是春秋时为鲁大夫费庈[qín]父的封邑(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南,见《左传》隐公二年)。  ⑥“帝”,指帝舜。“锡”,同赐。“玄圭”,赤黑色玉圭。  ⑦“咨”,叹词。  ⑧“皂”,黑色。“游”,同斿[liú ]、旒[liú],旌旗上下垂的饰物。  ⑨“姚姓”,舜为姚姓。“玉女”,美女。指舜族所出美女。  ⑩“柏翳”,下文作“伯翳”,即《五帝本纪》舜所命二十二人中的虞官益,古书一般作“伯益”。《陈杞世家》分伯翳与益为二人是不对的。虞官掌山泽苑囿[yòu],柏翳为舜调训鸟兽,子孙多以养马御车著称,  是有一定传统的。  ⑪“舜赐姓嬴氏”,先秦姓、氏有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逐渐合一,司马迁已不能分辨,常常混淆二者。其实这里的“嬴”是姓而不是氏。一般古书记载皆谓嬴姓出少皞之后,但这里却把嬴姓归于舜赐姓。

编辑本段当时之势

  三晋之首——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的耕耘,独霸中原,至魏惠王时,魏国达到鼎盛。三晋攻伐诸侯,天下震惊,皆欲图强,前385年,庶长改从河西迎接灵公的儿子在外流亡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的公子师隰回国,立他为君,师隰就是秦献公。秦国人杀了出子和他的母亲,把他们的尸体沉入深渊(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战国初期形势图

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的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止了从秦武公时代起的殉葬制度。  四年即公元前381年正月庚[gēng]寅[yín]日,秦献公的嫡长子出生,起名“渠梁”,这就是秦孝公。  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檐[yán],拜见献公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献公去世,儿子孝公继位,这时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  孝公元年,黄河和肴山以东有六个强国,秦孝公与田齐桓公午、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且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县筑起,沿洛河北上,北边据有上郡之地。  楚国的土地从汉中往南,据有巴郡、黔中。  周王室衰微,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争杀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加之贫困积弱,国势多艰,被天下诸侯象对待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即位,受任于秦国兴亡的关键历史时刻,承担起复兴秦国的重任。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2]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孝公

  孝公十二年筑咸阳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栎[yuè]阳徙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孝公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为富国强兵下令求贤,以改变秦落后于关东六国的局面。并东向进攻。  公元前359年,他出师伐韩,至于怀(今河南武陟[zhì]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前356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今陕西澄[chéng]城东南),拔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次年,秦筑关塞于商(今陕西丹风西南),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lìn](今山西离石西)。  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秦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前346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公元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卬,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商镇,属丹凤县辖),故称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卒。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

编辑本段求贤纳才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该怎样呢?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于是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并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下令国中曰):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达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便发兵东进,围攻陕城,西进杀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卫鞅听说颁布了这个命令,就来到西方的秦国,通过景监求见孝公(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编辑本段变法图强

  在战国七雄中,秦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当时秦被称为西戎。公元前361年,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秦孝公为了寻求改革贤才,上任伊始,就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得到重用。因此,秦孝公的发愤图强是商鞅变法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图强图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商鞅变法。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商鞅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实意图。一见孝公,说了些“帝道”之类不实在的空话,以致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类的大话,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见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终于感到“可与语矣”。四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孝公四见商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宽容和耐心。同时还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喜欢那种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此皆乱化之民也)”,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编辑本段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秦孝公是献公的儿子,名渠梁。他继父为国君时,只有21 岁,正是年轻气盛。  秦孝公即位时,虽有其祖简公、父献公的改革,但秦国在诸侯国中,仍然受到歧视。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了完成"先君之意",雪去耻辱,于是在他即位的当年就下令求贤,招选"有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愿与他"尊官",并与他"分土"①。商鞅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远房宗族,称为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称为卫鞅。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於十五邑,而被称为商鞅、商君的。他从小就喜爱"刑名之学",受到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家当过家臣。公叔痤在临死前要求魏惠王任用商鞅为相,委以国政,不然就把他杀死,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就西入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投到秦孝公亲信景监门下,并通过景监的门路,得以求见秦孝公。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时,以帝业和王业的思想游说,都未被采纳。第三次以霸道说孝公,很投合心意,两人"数日语不厌",于是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正当秦孝公准备变法时,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对阻碍变法的言论给予坚决的反驳,他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是不遵循古法而取得天下,而夏桀、殷纣是由于循礼守旧制不变而灭亡。秦孝公听了双方的辩论,支持商鞅的变法主张,任命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②。

编辑本段称霸天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或称大上造,商鞅分爵位为二十级中的十六级,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其上有爵无职〕。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投降(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权衡丈尺)。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5年,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  公元前354年,秦国与魏国在元里交战,取得胜利(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公元前352年,卫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围了魏国安邑,使安邑归服了(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公元前350年,修造咸阳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秦国就迁都到咸阳(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把各个小乡小村合并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全国共有四十一个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开辟田地,废除了井田制下的纵横交错的田埂(为田开阡陌)。这时秦国东边的地界已经越过了洛水(东地渡洛)。  公元前348年,开始制定新的赋税制度(十四年,初为赋)。  公元前343年,天子赐予霸主称号(十九年,天子致伯)。公元前342年,诸侯都来祝贺(二十年,诸侯毕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与诸侯在逢泽会盟,朝见天子(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公元前340年,卫鞅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公子昂〔áng〕(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秦孝公封卫鞅为列侯,号为商君(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国与魏军在岸门作战,俘虏了魏国将军魏错(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出场人物——秦孝公渠梁。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大秦帝国》中的秦孝公(侯勇饰)

该小说中塑造的秦孝公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质是沉雄勇略。  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侯勇饰秦孝公。  该剧对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汉贾谊《过秦论》之评价为根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沉雄,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也。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变图存,第二段在变法强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也就是说,其志向是逐步明确的。不能一开始便过度张扬其势,堕入“神”的泥沼。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极其罕见。就其长期性与目标性而言,远超此前之越王勾践。孝公忍耐力之表现,以其戏剧结构分为两个时期两种表现:第一时期,压制复仇欲望,疏导复仇浪潮;此时之忍耐多见于公开冲突,形式表现相对外在,相对容易表演。第二时期,疏导朝野变法阻力,斡旋变法带来的必然动荡,同时引领秦国闪避列强灭秦之灾难;此时之忍耐力,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种种巨大冲突煎熬。  勇略,大勇而有主见也。孝公为战时领袖,少入军旅久经沙场,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现不足以显示其战时领袖的特质。孝公之勇略,剧中有三层表现:其一战场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国勇略(明耻敢变),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关头的冷静清醒)。三勇之戏剧表现层层递进,直达人的生命状态的最高峰(与商鞅同)。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质是亲厚结人。  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则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则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与亲和力。这方面剧中多有情节,最须注意的是“戒伪”二字。也就是说,不能将秦孝公的亲厚结人表演为临机做秀,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发自内心的真诚。亲而不伪,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间分际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质是权谋无痕。  孝公权谋,是以正大功业为基础的正当权谋,所以不着机谋痕迹。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前期对甘龙等老世族的引而不发;其二,后期对反对派首领的断然处置;其三,病逝前对各种善后事宜的缜密安排。至大无痕,不得不为,是秦孝公权谋的根基状态。  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大秦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19张)帝国的基石君主,坚决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取用军功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征战热情,较为彻底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势蒸蒸日上,为其后代秦始皇赵政[3-4]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秦孝公初立,对穆公以后秦国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他能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编辑本段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前361 庚申 周显王八年 鲁共公16年 秦孝公元年 宋剔成九年 楚宣王九年齐桓公14年  魏惠王十年 韩庄侯十年 赵成侯14年 燕文公元年 卫成侯元年  前360 辛酉 周显王九年 鲁共公17年 秦孝公二年 宋剔成十年 楚宣王十年 齐桓公15年  魏惠王11年 韩庄侯11年 赵成侯15年 燕文公二年 卫成侯二年  前359 壬戌 周显王十年 鲁共公18年 秦孝公三年 宋剔成11年 楚宣王11年 齐桓公16年  魏惠王12年 韩庄侯12年 赵成侯16年 燕文公三年 卫成侯三年  前358 癸亥 周显王11年 鲁共公19年 秦孝公四年 宋剔成12年 楚宣王12年 齐桓公17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元年 赵成侯17年 燕文公四年 卫成侯四年  前357 甲子 周显王12年 鲁共公20年 秦孝公五年 宋剔成13年 楚宣王13年 齐桓公18年  魏惠王14年 韩昭侯二年 赵成侯18年 燕文公五年 卫成侯五年  前356 乙丑 周显王13年 鲁共公21年 秦孝公六年 宋剔成14年 楚宣王14年 齐威王元年  魏惠王15年 韩昭侯三年 赵成侯19年 燕文公六年 卫成侯六年  前355 丙寅 周显王14年 鲁共公22年 秦孝公七年 宋剔成15年 楚宣王15年 齐威王二年  魏惠王16年 韩昭侯四年 赵成侯20年 燕文公七年 卫成侯七年  前354 丁卯 周显王15年 鲁康公元年秦孝公八年 宋剔成16年 楚宣王16年 齐威王三年  魏惠王17年 韩昭侯五年 赵成侯21年 燕文公八年 卫成侯八年  前353 戊辰 周显王16年 鲁康公二年 秦孝公九年 宋剔成17年 楚宣王17年 齐威王四年  魏惠王18年 韩昭侯六年 赵成侯22年 燕文公九年 卫成侯九年  前352 己巳 周显王17年 鲁康公三年 秦孝公十年 宋剔成18年 楚宣王18年 齐威王五年  魏惠王19年 韩昭侯七年 赵成侯23年 燕文公十年 卫成侯十年  前351 庚午 周显王18年 鲁康公四年 秦孝公11年 宋剔成19年 楚宣王19年 齐威王六年  魏惠王20年 韩昭侯八年 赵成侯24年 燕文公11年 卫成侯11年  前350 辛未 周显王19年 鲁康公五年 秦孝公12年 宋剔成20年 楚宣王20年 齐威王七年  魏惠王21年 韩昭侯九年 赵成侯25年 燕文公12年 卫成侯12年  前349 壬申 周显王20年 鲁康公六年 秦孝公13年 宋剔成21年 楚宣王21年 齐威王八年  魏惠王22年 韩昭侯十年 赵肃侯元年 燕文公13年 卫成侯13年  前348 癸酉 周显王21年 鲁康公七年 秦孝公14年 宋剔成22年 楚宣王22年 齐威王九年  魏惠王23年 韩昭侯11年 赵肃侯二年 燕文公14年 卫成侯14年  前347 甲戌 周显王22年 鲁康公八年 秦孝公15年 宋剔成23年 楚宣王23年 齐威王十年  魏惠王24年 韩昭侯12年 赵肃侯三年 燕文公15年 卫成侯15年  前346 乙亥 周显王23年 鲁康公九年 秦孝公16年 宋剔成24年 楚宣王24年 齐威王11年  魏惠王25年 韩昭侯13年 赵肃侯四年 燕文公16年 卫成侯16年  前345 丙子 周显王24年 鲁景公元年 秦孝公17年 宋剔成25年 楚宣王25年 齐威王12年  魏惠王26年 韩昭侯14年 赵肃侯五年 燕文公17年 卫成侯17年  前344 丁丑 周显王25年 鲁景公二年 秦孝公18年 宋剔成26年 楚宣王26年 齐威王13年  魏惠王27年 韩昭侯15年 赵肃侯六年 燕文公18年 卫成侯18年  前343 戊寅 周显王26年 鲁景公三年 秦孝公19年 宋剔成27年 楚宣王27年 齐威王14年  魏惠王28年 韩昭侯16年 赵肃侯七年 燕文公19年 卫成侯19年  前342 己卯 周显王27年 鲁景公四年 秦孝公20年 宋剔成28年 楚宣王28年 齐威王15年  魏惠王29年 韩昭侯17年 赵肃侯八年 燕文公20年 卫成侯20年  前341 庚辰 周显王28年 鲁景公五年 秦孝公21年 宋剔成29年 楚宣王29年 齐威王16年  魏惠王30年 韩昭侯18年 赵肃侯九年 燕文公21年 卫成侯21年  前340 辛巳 周显王29年 鲁景公六年 秦孝公22年 宋剔成30年 楚宣王30年 齐威王17年  魏惠王31年 韩昭侯19年 赵肃侯十年 燕文公22年 卫成侯22年  前339 壬午 周显王30年 鲁景公七年 秦孝公23年 宋剔成31年 楚威王元年 齐威王18年  魏惠王32年 韩昭侯20年 赵肃侯11年 燕文公23年 卫成侯23年  前338 癸未 周显王31年 鲁景公八年 秦孝公24年 宋剔成32年 楚威王二年 齐威王19年  魏惠王33年 韩昭侯21年 赵肃侯12年 燕文公24年 卫成侯24年词条图册更多图册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秦孝公剧照及历...(13张)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大秦帝...(19张)

秦朝历代君主 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词条图片(7张)

秦国历代君主

▪ 非子( 约前900—前858年)▪ 秦侯( 前857—前848年)▪ 公伯 (前847—前845年)
▪ 秦仲( 前844—前822年)▪ 秦庄公( 前821—前778年)▪ 秦襄公( 前777—前766年)
▪ 秦文公( 前765—前716年)▪ 秦靖公( 未即位)▪ 秦宪公( 前715—前704年)
▪ 秦出子( 前703—前698年)▪ 秦武公( 前697—前678年)▪ 秦德公( 前677—前676年)
▪ 秦宣公( 前675—前664年)▪ 秦成公( 前663—前660年)▪ 秦穆公( 前659—前621年)
▪ 秦康公( 前620—前609年)▪ 秦共公( 前608—前604年)▪ 秦桓公( 前603—前577年)
▪ 秦景公( 前576—前537年)▪ 秦哀公( 前536—前501年)▪ 秦夷公( 未即位)
▪ 秦惠公( 前500—前491年)▪ 秦悼公( 前490—前477年)▪ 秦厉共公( 前476—前443年)
▪ 秦躁公( 前442—前429年)▪ 秦怀公( 前428—前445年)▪ 秦灵公( 前424—前415年)
▪ 秦简公( 前414—前400年)▪ 秦出公( 前386—前385年)▪ 秦献公( 前384—前362年)
秦孝公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前337—前311年)▪ 秦武王( 前310—前307年)
▪ 秦昭襄王(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 秦庄襄王( 前250—前247年)
▪ 秦始皇帝( 前246—前210年)▪ 秦二世( 前209—前207年)▪ 秦王子婴( 前206年)
参考资料

二 : 中国历朝历代的62位开国君主:都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开国君主?这个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繁杂的问题,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从每个朝代或时期的开头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共列举了17个朝代或时期,凡举开国君主62位。这62位君主应该是争议不大的,再进一步的列举就可能会有大的争议了。

当然了,从夏禹到满清,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大致有16位,他们是:夏禹,商汤,西周武王姬发,东周平王姬宜臼,秦始皇嬴政,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西晋武帝司马炎,东晋元帝司马睿,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北宋太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极。 其余46位开国君主要么是中国分裂时期的小国君主,要么是和中原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

大凡王朝的创立者都是发奋有为之明君,个个雄才大略,力图建不世之功勋,立王朝百世之基业。开国君主之后的几位君主大都也是有为的君主,再往后王朝的气运就一路衰落下去了。

一、夏:禹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氏族封建王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1、禹,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五十三岁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定国号为夏。改定历日称为夏历,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在位的第十五年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禹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治水,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三过家门而不入、九鼎”等词典出禹王。

二、商:汤

和夏朝不同,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的记载。商前期经常迁都,至盘庚时定都于殷(今安阳),在殷建都达273年,所以商又称殷或殷商。商经历17代31王,约600年。



2、汤(?-前1588年),商朝的创建者,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做了13年商朝君主。原为商族部落首领,任用贤臣伊尹和仲虺[huǐ]为左右相,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汤武革命”。汤立商后,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

三、周

周朝,商朝之后的朝代,分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共传30代37王,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3、西周:姬发



武王姬发(?-前1043年),周的创建者。在位1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文王姬昌次子。于公元前1046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4、东周:姬宜臼

周平王姬宜臼(约前781年-前720年),东周第一代王。在位53年,西周幽王之子。平王于幽王去世后,在东都雒邑建立东周,为一复国君主。此时周国力衰落,多数诸侯都不再听从天子,春秋时代由此开始。

四、秦:始皇帝嬴政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



5、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在位37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及推行中央集权,也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统一天下后推行多项政策,例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及典章法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加上暴政令人民徭役甚重,这也是秦朝在他死后速亡的主要原因。

五、汉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汉人仍为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

6、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史称汉高祖、汉太祖高皇帝或汉太祖。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一决雌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成语都和刘邦有关。由于刘邦喜好蹴鞠(足球),在他成为皇帝以后,促进了蹴鞠成为西汉时期的全国性体育运动。

7、东汉:光武皇帝刘秀



刘秀(前5年-57年),东汉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到刘秀时已是平民。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高会民)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刘秀年少时,只是个没落皇族、一介布衣,刘秀曾经去长安求学,在街上看到执金吾(yù,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走过,场面甚是壮观、阔气,大为感叹,于是做了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广为流传,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

六、三国

8、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曹魏(220年-266年)是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

9、汉(蜀):昭烈皇帝刘备

蜀汉(221年-263年)三国时期西南方的一个政权。



刘备(161年-223年),蜀汉开国皇帝。以延续汉室政权称国号为“汉”,因曹魏和西晋并不承认其国号为“汉”,而称之为蜀,蜀遂成为其俗称。

10、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



吴(229年-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享年71岁年,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七:晋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晋朝可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西晋定都洛阳,东晋定都建康。

11、西晋:武皇帝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265-290年在位。

12、东晋:元皇帝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东晋的第一位皇帝,318年-323年在位。

八、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国(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13、前赵(304/318-329):匈奴 刘渊

14、成汉(304-347):巴氐 李雄

15、前凉(320-376):汉 张茂。

16、后赵(319-351):羯 石勒

17、前燕(337-370):鲜卑 慕容皝

18、前秦(351-394):氐 苻健

19、后燕(384-409):鲜卑 慕容垂

20、后秦(384-417):羌 姚苌

21、西秦(385-431):鲜卑 乞伏国仁

22、后凉(386-403):氐 吕光

23、南凉(397-414):鲜卑 秃发乌孤

24、南燕(398-410):鲜卑 慕容德

25、西凉(400-421):汉 李暠

26、北凉(401-439):卢水胡 沮渠蒙逊

27、胡夏(407-431):匈奴 赫连勃勃

28、北燕(409-436):汉 冯跋

九、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

南朝(420年-589年)

29、宋(420-479):刘裕

30、齐(479-502):萧道成

31、梁(502-557):萧衍

32、陈(557-589):陈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33、北魏(386-557):拓拔珪

34、东魏(534-550):元善见

35、西魏(535-556):元宝炬

36、北齐(550-577):高洋

37、北周(557-581):宇文泰

十、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隋朝(581年—619年),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国祚38年。自隋文帝登基以来,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到很多城市从此出生,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隋朝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以后中国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



38、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朝开国皇帝。他在位24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文帝在位期间,政治上实行去鲜卑化,恢复汉姓,使军队真正成为汉人军队。他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奠定了后世管制的基础。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制定《开皇律》,发展文化经济。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十一、唐:高祖李渊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共历289年21位皇帝(包括武周)。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文学发展达到高峰,以诗最有兴盛。当时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历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时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39、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的母亲是隋炀帝生母的姐姐。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贞观九年,李渊病逝。

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绘有孔雀的屏风)上的孔雀为标准。(@高会民)李渊于数步外竟然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

十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本时期分成五代与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907年-960年)

40、后梁(907-923):朱全忠

41、后唐(923-936):李存勖

42、后晋(936-947):石敬瑭。儿皇帝: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石敬瑭是后唐开国的功臣,后生反意,但力量不足,决定求助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后唐灭亡后,石敬瑭称帝,国号晋;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并向契丹称儿皇帝,契丹封其为“晋帝”。

43、后汉(947-951):刘知远

44、后周(951-960):郭威

十国(907年-979年)

45、吴国(902-937):杨行密

46、南唐(937-975):李昪

47、前蜀(907-925):王建

48、后蜀(934-965):孟知祥

49、闽国(909-945):王延钧

50、楚国(907-951):马殷

51、南汉(917-971):刘龑[yǎn]。南汉刘鋹时,日与波斯女等大宫中游宴,“无名之费,日有千万”,其官制则有特殊的规定,科举被录取者,若要做官必须先净身,也就是阉割。在刘鋹看来,百官们有家有室,有妻儿老小,肯定不能对皇上尽忠。

52、南平(924-963):高季兴

53、吴越(907-978):钱镠

54、北汉(951-979):刘崇

十三、宋

宋朝(960年-1279年),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分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55、北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太祖称帝后第三年,密刻一碑,称为“誓碑”。下令此后四时祭祀及新皇即位时,须恭读誓词。群臣及近侍们皆不知誓词为何。北宋历任皇帝皆承袭故例。直到靖康之变,皇宫大乱,人们才看到誓碑上面的誓词:

“第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第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上述三誓史称“太祖誓约”。

56、南宋:高宗赵构



赵构(1107年-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南迁后第一任皇帝,在位35年。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十四、辽、金、西夏

57、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统治中国北部。开国皇帝为太祖耶律阿保机。

58、金朝(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王朝。开国君主为太祖完颜阿骨打。

59、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开国君主为李元昊。

十五、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语全称大元大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完成大一统的朝代。



60、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在位34年。

(注: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大元大蒙古国的奠基者,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

十六、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历经12世、16位皇帝,国祚276年。(@高会民)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61、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汉族。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民变,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明皇朝。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例行节俭,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废中书省,使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巅峰,史称“洪武之治”。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

十七、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国家。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1644年入主中原后,国祚267年。



6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1、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国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2、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三 : 秦朝历代国君都有谁?

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2年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

秦末王(前207年)

本文标题:秦朝历代君主-秦朝历代君主大事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00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