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正月初三的习俗

发布时间:2017-12-21 所属栏目:小学作文

一 : 正月初三的习俗

正月初三习俗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猪,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猪会养得很好,养猪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www.61k.com”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习俗

农历正月初四,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春节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正月初三的习俗

二 : 春节风俗——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春节习俗]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春节习俗]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三 : 春节风俗——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四 : 难熬的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普通孩子在看来都是一个非常good的日子。但在我看来却是个非常难熬的日子。

  早上,早早的离开自己的被窝,生怕别人偷看到。所以,我用0.0000000001秒的时间穿好衣服,吃过早饭后,七大姑八大姨又来“恭喜恭喜!”。难关来了,又得假惺惺的装作不要似的推让压岁钱。哎!这么迷信干吗?收了“贿赂”还不是要长大!算了算了,不说这个了。

  早上好不容易熬过了,下午又该大难临头了。挨着亲戚一个一个的去串门,就算脚不累,鞋都快磨破了!又得硬着头皮去“领”那个该死的压岁钱!寻思着晚上就应该没事了吧,谁了到爸妈又让去走亲戚。完了,晚上的计划又该泡汤了!

  哎,正月初一真难熬!!!

五 : 正月初一的太阳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摘自春晚

  一早睁开眼睛,一束阳光已经俏皮的绕过窗帘舞动在我的枕边,叫嚷着“新年快乐”。揉揉睡眼,趿拉着棉布红拖鞋,踩着木楼梯,咯吱咯吱的下楼,然后洗手间便传出一阵霹雳扒拉的声响……

  这时候,阿婆来到楼梯门口,叫道:“啸啸,起来了么?”“恩——起了。”我满嘴泡沫昏昏的答道。“早点下楼,喝枣子茶,今天是大年初一,非说不吉利的话,还有,不要冲抽水马桶,会把喜气冲走的。”“切……年年这样,都没见喜气过。”“刚说过,不要讲不吉利的话!”阿婆提高了一个分贝,一双小脚腾腾的往前挪了好几步。“晓得在……”“恩,那我下去了噢——快点下来,听见没?!”看着阿婆转身下楼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心中突然升起一阵伤心:每年的这个时候阿婆总是唠叨着相同的话,用相同的口气,只是一年比一年憔悴的面容,一年比一年白的头发,一年比一年蹒跚的下楼,便会突然害怕有一年会听不到她的唠叨声。想想阿婆今年85岁了,早已经是耄耋之年了,本可以安安心心的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总是要一刻不停的为后代操劳,操完儿女操孙辈;想起她常在饭桌上说:你阿爷走的早,阿婆一个人把侬爸爸了五兄弟和两姐妹拉扯大,天没亮就去田里,挑四五十斤的货色走十几里路……想着,我打开窗户,一道阳光跳跃在我的洗脸盆上,闪闪烁烁的喜悦一下子把我的伤感隐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那人做个大大的笑脸,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何必去伤感过去的日子和未来的事情呢……

  穿着碎花棉衣下楼。楼下早是一片烟雾腾腾,阳光折射出点点黄晕,爸爸在装煤饼炉,妈妈在洗菜,阿婆坐在桌子旁喝枣子茶——一片和气融融的景象。我淡淡的笑着,阿婆见我,就端着一大搪瓷碗说:“啸啸,来,喝。”“太多了,我喝不下的。”“哪里多了!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每餐要吃一饭盒的饭类——慢慢喝就喝下了。”看看阿婆满脸的笑容,再看看满满的一碗,妈妈笑着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么。以前象啸啸这么大的女小孩早就嫁人带小孩了,现在看看她个人,每天睡到大中午,洗张手帕都不会!”我撇撇嘴巴,端着碗,一口一口的喝着,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呵呵,现在真的是不同了呀!

  “来,阿婆眼睛不亮,帮我贴下春联。”阿婆拿着折叠整齐的两张红纸春联跟我说到。我放下碗,接过来,展开,轻轻念道:“牛耕沃野千畦绿,鹊闹红梅万朵红。”“眼睛亮真好。你阿婆认识的字没几个——你要好好读书啊……”看着她老人家一眼的期盼,觉得肩膀沉甸甸的,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千斤压在了心头。其实,阿婆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头牛呢?勤勤恳恳本本分分任劳任怨的做了一辈子,风也好,雨也罢,她都默默的过来了。站在板凳上,听着妈妈在一旁说“左边低了,右边下面点……”,眼角看到阿婆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母女俩,阳光在她那双眯起来的小眼睛里,闪亮闪亮的,我想:阿婆此刻是开心的。

  大年初一,阳光很明媚,一改年三十那天冷的连自来水都放不出来的面目。在这样温和的冬日里,是应该好好陪陪家人的。

  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三 岑啸

本文标题: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正月初三的习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95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