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_百家讲坛_红色经典_别样红_从_省略_播效果谈_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_万卫
《百家讲坛》:“红色经典”别样红
——从传播效果谈《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 万 卫 王 珊
《百家讲坛》从2007年涉足现代史领域,把反映民族奋斗史、创造史的“红色经典”内容纳入节目范畴,于2007年五一播出了系列节目《红旗渠的故事》,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栏目开始思考如何扩大和发挥这一优势,继续制作更多更优秀的近现代史内容的节目。2008年国庆节期间,《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十集系列节目《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下文简称《长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百家讲坛》2008年度一个亮点。《长征》取得的成功促使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总结经验,思考《百家讲坛》如何才能在近现代史领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长征》系列节目
由于刚刚过去数十年,再加上多年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宣传,长征的内容在观众中,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心中具有高度的熟悉度;其二是题材的敏感度,长征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的国家领导人,另外在长征途中也曾出现过党内纷争。内容安排、导向把关,均需高度关注,同时在传播手段的运用上更要倾注心血。
王树增就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文艺创作室,著、《远东朝鲜战争》、《1901一个王朝的背影》等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方面,王树增无疑具有信誉度和专业权威性。
与此同时,《百家讲坛》要求主讲人对主讲内容有个而个性化基于主讲人的多年研究和人生阅历,特别是长征这样的题材,主讲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才能讲出特色。王树
重走长征路,采访上百位红军老人,这些过程和经验都是作为主讲人不可多得的丰富阅历,对形成其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大有裨益。
,曾花费六年时间数度与其他节目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是题材的熟悉度,增为了撰写纪实文学《长征》
二、富有说服力的节目内容的选择
传播者固然是取得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从1934年10月16
到1936年11
月23日“三军会师”结束,长征历时两年多,跨越了中国十多个省份,涉及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四支队伍,共十余万人。这样宏大的历史事件如何取舍,哪些该详述,哪些又该略讲,成为制作节目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作为传播主体的主讲人的选择
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主讲人是《百家讲坛》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红色经典”题材的节目,主讲人的可信性尤为重要。可信性包含传播者的信誉,更包含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遵循以上两个条
1.定体例,明逻辑
长征的内容千头万绪,十分庞杂,王树增的《长
、《雪山草地》、《挺进陕北》以及《三军会师》。征》一书有67万字,其中的电文、个人回忆录无数,天堑》多个方面军的数条线路重叠并进,这样庞杂的内容如何取舍?怎样把数十万字的纪实文学《长征》变成《百家讲坛》的十期节目,是编导在策划之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史书撰写,定体例是核心问题。《百家讲坛》虽然不是严肃的史书,但是这十期节目就是运用电视手段来讲述长征的历史,所以体例仍是首要问题。而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体例就是选择传播方式的问题。
以往《百家讲坛》等节目最常用的便是纪传体和编年体。纪传体纲举目张,利于突出主要人物,但却
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这十个题目与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长征组歌》的内容有颇多重合之处,这也正是利用其他媒介长期传播所形成的熟悉度,来吸引观众的又一方式。
就熟说生的优势明显,缺点同样也明显。因为观众太熟悉,反而会失去神秘感,没有了神秘感,悬念就失去了作用,让观众觉得是老生常谈,节目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就熟说生的重点不是说“熟”,而是说“生”,表面上“熟”的内容里面有大量“生”的信息。“生”的信息必须要与“熟”有关联,是“熟”能达到传播效果。
非鸿篇巨制不能胜任,仅十期节目很容易挂一漏万。的升级版,让观众感觉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
《百家讲坛》的人物类节目多用此经过研究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纪事本末体叙述,每个点回在“关节点”与“关节点”2.就熟说生
就熟说生,即选择在大众中经过宣传和教育而形、“四渡赤水”、“强渡、“飞夺泸定桥”等,数十年来通过电影、文学、根据上述思想,我们选取了十个观众相对熟知:《危急时刻》、《出征前夜》、《突出重、《浴血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
3.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如何使《百家讲坛》的《长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长征”节目,是我们主要关注的问题。长征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在长达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中,发生了太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名字在正史中难觅其踪,但是这些人物同样关乎革命的前途、关乎信仰、关乎国家的命运。所以,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成为《长征》系列节目的重要特点。
这里仅以《长征》系列节目第四集《浴血湘江》中红三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为例:
在湘江边,三十四师和国民党军激战了三个多小时以后,全体官兵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中弹昏迷被捕。在国民党道县保安司令的押解之下,陈树湘师长被抬上了担架,抬往湖南省的省会长沙“邀功请赏”……在田间小路上,抬着这个担架的国民党士兵突然脚下一滑,差点跌倒。仔细一看,陈树湘师长把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掏了出来,扯断了……
陈树湘师长牺牲了,他的头颅被挂在了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
如果故事讲述到这里结束,那么我们塑造的只是一个战斗英雄。但是王树增老师又接着讲下去:
在整整29年之前,陈树湘师长就出生在小吴门的瓦屋街。站在挂着陈树湘师长头颅的这个城墙上,可以看见他的家门。在那扇木板门背后,他年迈的母
亲卧床不起。他的妻子叫陈江英。29岁的红军师长就是以这种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
后面的这段话让陈树湘师长从一个战斗英雄变成了一个“人”。大部分观众并没有听过这个红军师长的故事,但绝大多数的观众会被陈师长的故事所打动,这里体现了普通人在战争年代无奈的悲欢离合,观众从中推己及人看到了共通的人性。正是陈树湘等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成就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史诗,也让《百家讲坛·长征》系列节目在讲述历史风云变幻的同时,体现出了人性的厚度。
在外,这种排挤是使苏区陷入危机的因素之一。同时,结合以后长征的历史,毛泽东的处境在第一集就要有一个必要的交代,为后来局势的变化作铺陈。
三、独具特色的传播手段的运用
1.悬念
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叙事性决定了悬念存在的必要性。《长征》与别的节目不同。相当多节目的叙事是由电视单向灌输,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未知,一切悬念都由编导设计。而长征题材的节目在观众中具有高度的熟悉度,悬念设计需有独到之处。
(1)分析受众熟知的历史常识,提出“真悬念”。悬念的设计要顾及到受众的认知程度。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例如: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从表面上看,事件发展到红军渡河,那么提出能否渡河成功应该是“真悬念”。但是大部分观众都知道红军渡过了大渡河,于是才会有历史书上的“强渡大渡河”,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悬念”,原因就在于它忽视了观众熟知的历史常识。
相反,在《遵义会议》这一集中有一个问题:遵义会议究竟要开创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又有哪些人的命运因为这次会议而改变?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相比,如果从历史认知的角度来看,也会得出“伪悬念”的结论,因为大多数人知道遵义会议的结果:毛泽东重新获得了红军的指挥权。但是实际上这是个“真悬念”,因为遵义会议关系到了党内的很多人,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命运被改变了,其他很多人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哪些人”就是“真悬念”,能够提起观众的兴趣,因为大家的兴趣点在除了毛泽东以外的其他人身上。所以,在讲述历史过程时,需要分析受众已获知的历史常识才能够设置有意义的悬念。
(2)贴合历史背景。以第一集《危急时刻》为例,这一集的总悬念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分开来结构则是:长征前的苏区状况——什么人在领导中央苏区——毛泽东在做什么——红军该怎么办。其中,“毛泽东在做什么”这个层次看似与主悬念发生偏离,但其实是有着历史背景的。当时的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党内、军内威望都很高,但是却被中央苏区核心领导层排挤
2.解说词
解说词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节目从结构到内容的引导、支撑和串联作用。对于《长征》系列节目的解说词,我们追求的首先是客观公正。这种客观公正要求对历史有一种崇敬感,而不是先对某个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定性。
例如第四集《浴血湘江》,这一集的内容非常悲壮,五万多红军牺牲在湘江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湘江之战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党内决策的失误,也有国民党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并不是要去辩论谁是谁非,而是用情感去悼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人,因为他们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最昂贵的代价。
编导在解说词中没有评论任何人的功过,而是一再为中央红军官兵所面临的危险感到焦急:
这三天,在湘江渡口的阻击阵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央红军官兵将如何在血雨腥风的阻击战中,铸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通道?
这种焦急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它超越了政治立场,因而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解说词的另一个作用是释疑、补漏,长征的内容十分庞杂,仅十期节目不可能一一尽述,这时就需要解说词在其中起承转合、查缺补漏,对某些特定性的名词进行解释,或者是对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一些枯燥的“过场戏”或者某些已经定性的历史问题,都可以用解说词过渡,例如在第八集和第十集中关于张国焘问题的决议和电报等。
3.包装
为了丰富内容,达到最好的播出效果,我们在节目色调的调和、音乐的选择和小片的制作上都力求完美。因为是系列节目,所以要求每集节目都要有统一的标识。但是,每集节目中又有根据各自不同内容而使用的个性化包装,包括图像的处理、音乐的铺陈等。
由于长征这段历史距今已经七十余年,当年留下的视频资料非常稀少,在还原某些特殊历史场景时(例如战争现场),不得不借助影视资料。我们本着尽量少用的原则,在使用时标明来源出处,以示对史料认真负责的态度。
正是由于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方面,编导都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使用了符合题材特色的传播手段和技巧,使得《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这个系列节目最终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编辑:朱旭红
二 : 【百家讲坛】《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全十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 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健。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 谢谢光临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