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白马湖之冬夏尊-夏丐尊《白马湖之冬》赏析

发布时间:2018-04-26 所属栏目:夏丏尊与爱的教育

一 : 夏丐尊《白马湖之冬》赏析

夏丐尊(1886—1946),原名夏铸,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文章作法》(与刘薰宇合作)、《文心》(与叶圣陶合作)、《平屋杂文》《爱的教育》等。他的散文多为随笔、杂感式议论文字,也有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小品型文字。《鲁迅翁杂记》《猫》《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等是其代表作。

原文:

白马湖之冬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

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历害哩!”

赏析一:

《白马湖之冬》是一篇从风中领略的情味的散文.它通篇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撩人遐思的情愫,这情思像风一样,是无形的,却无所不在,将你紧紧裹挟住.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开宗明义:“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的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而那时“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是从风来”。欲写无形之风,恐怕不易,于是作者把它置于种种场影中去描绘在荒凉的山野,两三里内没有人烟,风,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而独有作者坐在书斋煤油灯下,领略着冬夜的情味。好一幅霜月当空,松涛如吼的水墨画!在其中,静中有动,动静交织,风号湖鸣中绵密地融进作者对于夜的静谧和冬的萧瑟的深切感受,表现了作者从心底涌起的一股远离喧嚣城市,远离腥风血雨的欣慰之情.接着作者把笔触宕开,似乎不再写风,而写那无风的睛空丽日,然而这恰恰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对比手法,因为"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来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何等可怕!接着作者又似极精练的富于色彩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严冬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大地,山,湖,作者很注意渲染形象,让读者借视觉去触动情愫.此时,我们似乎看到作者站在窗前,发出长长的叹息,叹息自然界冬日的冷峻,及跋涉在社会,人生途中的艰难.我们看到作者的笔法是十分灵活的,他以白描为主,又间杂着比喻,对比等手法的穿插,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所思所想的直露表白,然而通过种种场景的描绘,我们却能分明感受到作者一颗落寞的心和一份浓郁的思乡之情。

这正是夏丐尊散文的高妙之处,作者并没有刻意为文,却用舒徐自如的笔自然创造出一种清幽,遐远的境界.文章第一段交待来白马湖的时间及生活环境:“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寥寥数语,即为下文安置了特定的背景,定下全文的基调.当那夜深人静风啸之际,“我于这种时候感到萧瑟的诗趣”,“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作者并未直言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然而读者自会在这含蓄的字里行间了其情趣所在,自会咀嚼出深长隽永的意味来。不是吗当文章行将结束,作者无限深情地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时,我们知道这正是作者厌恶动荡,嘈杂的城市而向往思念纯静美好客居他乡的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素朴优美的语言像一阵阵轻风,吹起感情的涟漪,始终在全篇无声地荡漾,浸裹着读者的心。

赏析二:

《白马湖之冬》选自《平屋杂文》(开明书店1935年版)。“平屋”,乃夏丐尊为在白马湖故居的题名。它与闻名远近的上虞春晖中学隔湖相望,是几间砖瓦结构的平房,前面碧水如天,后面青峰舒抱,风光秀美。但是,正如作品中所写的,是“荒凉的山野”,他移居此地,“宛如投身于极带中”,而且房屋构造“极粗率”。由于这样,也就有了冬日的“风”的内容展开。

此文成功之所在,既是着力写“风”以表现其“冬”,更在于全篇充溢着一种深沉的、撩人心怀的情思。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来占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冬就是由“风”体现出来的。然而,风无形无色无影,要写它,就须借助有关事物的运动、变化和人们的感觉予以表现。夏丐尊写白马湖冬天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这就写出了它之多之大之猛,当然也就扰人慑人,乃至改变人的生活了。又写它通过“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特别是“刮得厉害”时,“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完夜饭即入被窝,“静听寒风的怒号”。还写若太阳好时。在“庭间曝日”,“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逃入屋内,急急关门;“至于大寒风,那是整日夜狂吼,二三日才止”。这样风多、风大、风狂、风寒的地方,生活起来自然别有一种情味了,不似生活在杭州那样舒暖。作者追根求源,还写了之所以多风,是因为“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风完全是“灌”进来的了,不用说会势不可挡地猛、急、利,袭击他们。这样,风情、风势、风源,都写够了,同时也就写够了“冬”。感觉冬天的风,白马湖“与别的地方不同”而尤其特别。由此看来,“风”与“冬”在那里成了同义语。

不过,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止于表现白马湖“风”和“冬”的本身,而是着意于表达一种深沉、幽远的情思,这也是作品所含的艺术分量所在。开头就直言道:“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后面又写:那时“领略冬的情味,几乎都是从风来”,在夜晚风狂,家人都早入被窝,“我”却“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于松涛、明月、老鼠吱吱奔窜中,“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作种种幽邈的遐想”。表达了他那时远离嚣尘、居于山野的落寞思绪与心境。后来移居上海,深夜听到风声,就会提到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的厉害哩”!依然是情思连绵。可见,白马湖之冬的

风给了作者怎样难忘的深刻印象!

所有通过写“风”以显“冬”的情景和心境,都是舒缓的笔路表现出来,简当明畅,几无疵累;平实、朴素的语言,蕴含着不平静的思绪,激起波澜,荡漾于读者心中。因此,此文可以说是“白”到无技巧,却富有诗一般韵味的感染人的境界。

二 : 白马湖的夏荷与鲦鱼

白马湖的夏荷与鲦鱼

文/孟冬

去年初冬,天气变坏,北风狰狞,白马湖的荷一片枯叶全没留住。有的半浸在湖面,有的被风刮起披在了柳树叉上,有的荷枝被摧残的只在冰冷的湖面冒出一点尖,甚至有的没留下半点影子。我担心这白马湖的荷熬不过冬,四季的更迭,草木的凋谢本是很寻常不过的事,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我这个局外的人的担心也仅是见此凋零之景,暴突而至。

初夏,我在白马湖边晨读,眯着眼睛看见湖面冒出荷尖。我昨晚没见到湖面上有荷迹,今早像捡了个宝似的看到荷尖。当是时,一只蜻蜓立在荷尖上,岿然不动。那瞬间多美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自然之景与心中之境相契合,无形当中给了我鼓励。薄雾,荷尖,蜻蜓,我,这个早晨。

到了六月,这几天清晨我去看望它,白马湖的荷花四散在各处。从南到北,呈带状分布的荷,绿间怀揣着花苞,熹微的风一吹,荷叶一摆动,荷花就冒出来,一翕一合,若影若现。我靠着湖边的柳树,平静下激动或是浮躁的心,闭目冥想两三分钟后,我想我得及时把所遇之景刻幕在心。

脚下的步子再往前迈一步,湖水就可漫过脚踝,水藻横七竖八交错在水中,小鱼、浮游动物从东头蹿到西头,好像是在直奔向我,向我友好地打招呼;目光再移前一寸,视线就被荷叶遮住,微小之景更加生动、复杂,蜻蜓贴着水面巡视,时不时点一下,在荷杆间结好网的蜘蛛等着小飞虫钻入,鲦鱼绕着水中的荷杆闪动;定睛四看,风不吹,荷花就不肯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其雕饰。我融情于景,我把自己比作一只浮游生物。寄蜉蝣于白马湖面,也只为窥得白马湖的荷花一两丝颜色。(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总被琐事缠身的我们,有一两盏茶的功夫耗在白马湖的荷这里,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很多事情都是自我设限,自寻烦恼。一颗简单的心,其实不用搞得那么复杂。如果可以的话,我要借上这几天有工人在清理白马湖中的水藻的船,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白马湖的鲦鱼是我意外的发现。站在紫菱桥上,望着桥下成团的小鱼在水中翻转,晕头转向。以前白马湖水藻繁盛,不见鱼影,这几天湖中清净,鱼影,白鹭频频现身。少去一些束缚我们的东西,自由就多一点,快乐就多一点。而这些都是自己给的。听朋友说这鱼是鲦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梁濠之上的对论。我看到桥下成团的鱼在水中簇拥,它们是快乐自由的,我怎么知道它们是快乐自由?我不是鱼,它可能是快乐或者也有烦心的事呵。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学期就快结尾,应试考试感觉实在有点难为自己,短短几天强硬着把知识塞进脑子里。这不能说不算是难为吗。在图书馆看得最多的是与专业无关的闲书,这几日我认识了中国现代四大才女:张爱玲、石评梅、萧红、卢隐。靠着柳树,看看白马湖的夏荷,拿着文集一晃就是大半天,等时间过了,发现自己的功课还没做好,要是自己是鲦鱼,是水中浮游动物,是那舞动的荷,多好。

也就今天在白马湖旁忽然得到一句话:人生的相遇太多,我竟不知你是哪一个,也难怪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在各自的生命中悄然出现,转而化为一个淡影便匆匆消失,你知道我是谁?我当然不知你是谁。

用一颗简单的心看世界,世界就很简单。快乐是自己给的,你想要,别人给不了你。

(写于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六时,白马湖畔)

三 : 白马湖之冬夏丐尊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作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大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白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⑤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文章题目为”,但实际上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白马湖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第②段中,可以看出白马湖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把笔墨宕开,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突现白马湖冬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第④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不写其他景致而单写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语言概述白马湖多风的地理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文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笔法,勾勒了一幅幅乡间冬日的写意画。
8.第④结尾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白马湖冬天的风
2.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一片荒野。
3.风多,风大风多: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风大: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
4.对比 来势猛烈
5.白马湖的山水和昔日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
6.环湖皆山,北有空隙。
7.白描
8.厌恶动荡、嘈杂的城市而向往思念纯净美好客居他乡的情感。


考点: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不同分类: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散文经典语段摘抄:
1、秋之思
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
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
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

2、冬之盼
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
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
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

3、四季的帆
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
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
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
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

4、夏之恋
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
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
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

5、秋日感怀
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
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
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
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杀人,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
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
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
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四 :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侯,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江,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像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侯,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文章品读

《白马湖之冬》选自《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白马湖冬天萧瑟的场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有着平实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一种达观泰然的人生态度。

在白马湖冬天众多的可写素材中,风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无影,去无踪。行文从风入手,便已有了一种独辟蹊径的况味。对于这种无形景观的描绘,作者运笔也可谓风般的气势横绝,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风声大作,文中有“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语言简洁利落,无丝毫拖泥带水。寥寥之笔,传神地写出了冬日之风的凛冽、寒冷。白马湖之冬的萧瑟、冷峻跃然纸上。

在间接描写风的语句中,人们也能够轻易捕捉到作者的生活状态,“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写风之景,也不留痕迹地展现了生活之情。

《白马湖之冬》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浓烈的感慨抒怀,唯朴实真切地表述出一种对白马湖的思念之情。所谓“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篇小文的清新、秀雅,身在其列。

?作者简介?

夏丏尊(1886~1946年)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早年留学日本。1908~1920年在两级师范和一师任通译助教、国文教员兼舍监。曾参与木瓜之役和“五四”新文化运动。1927年任开明书店总编,创办《中学生》杂志。1936年当选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抗战爆发后,参与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坚持“孤岛”文化斗争。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文章作法》及《平屋随笔》、《人间爱晚情》等。

五 :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侯,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江,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像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侯,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文章品读

《白马湖之冬》选自《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白马湖冬天萧瑟的场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有着平实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一种达观泰然的人生态度。

在白马湖冬天众多的可写素材中,风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无影,去无踪。行文从风入手,便已有了一种独辟蹊径的况味。对于这种无形景观的描绘,作者运笔也可谓风般的气势横绝,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风声大作,文中有“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语言简洁利落,无丝毫拖泥带水。寥寥之笔,传神地写出了冬日之风的凛冽、寒冷。白马湖之冬的萧瑟、冷峻跃然纸上。

在间接描写风的语句中,人们也能够轻易捕捉到作者的生活状态,“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写风之景,也不留痕迹地展现了生活之情。

《白马湖之冬》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浓烈的感慨抒怀,唯朴实真切地表述出一种对白马湖的思念之情。所谓“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篇小文的清新、秀雅,身在其列。

作者简介?

夏丏尊(1886~1946年)原名铸,字勉旃,浙江上虞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早年留学日本。1908~1920年在两级师范和一师任通译助教、国文教员兼舍监。曾参与木瓜之役和“五四”新文化运动。1927年任开明书店总编,创办《中学生》杂志。1936年当选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抗战爆发后,参与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坚持“孤岛”文化斗争。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文章作法》及《平屋随笔》、《人间爱晚情》等。

“www.61k.com。
本文标题:白马湖之冬夏尊-夏丐尊《白马湖之冬》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54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