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古语 古语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学生古汉语词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1而(1)。(www.61k.com)2尔(1)。3耳(1)。 4迩(2)。5也(2)。6耶(2)。7邪(2)。8之(2)。 9所(3)。10以(3)。 11矣(4)。12亦(4)。13噫(4)。14于(4)。 15与(5)。16欤(5)。17焉(5)。18遂(5)。 19者(6)。20乃(6)。21然(6)。22则(6)。23犹(6)。 24是(7)。25其(7)。
一、而ér:本义颊毛。
1、代。你的,你们的。《聊斋志异·促织》:“~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动。如;像;似。《新序·杂事三》:“白头~新,傾盖~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3、连。表并列关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4、连。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
5、连。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荀子·劝学》:“君子博学~参省乎己。”
6、连。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却”。宋·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7、连。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8、连。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江浙之梅皆病。”
9、助。表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着、地”。《荀子·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A、 而公:名。傲慢自称之词,如同今自称老子。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事!’”
B、而或。代。有时候。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而况。连。何况。宋·苏轼《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乎。”
D、而立。动。《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后称三十岁为“~之年”。
二、尔ěr。
1、代。你(们)(的),《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庭有县特兮。”(县:通“悬”)
2、形。通“迩”,近。《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
3、形。浅近。《荀子·天论》:“其说甚~,其灾甚惨。”
4、词尾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论语·先进》:“子路率~而对。”
5、代。这样,如此。晋·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
6、代。这,那。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来二十有一年矣。”
7、助。表肯定语气。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非死则徙~。”
8、助。表陈述语气等。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始~未为久。”
A、尔曹。代。你们。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B、尔尔。1、拟声。应答之辞。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
2、代。如此。宋·朱熹《舫斋》:“筑室水中聊~,何须极浦望朱宫。”
C、尔汝。代。活用作动词,以你我相称,表示亲昵。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者,从道旁私语。”
三、耳ěr。
1、 本名。耳朵。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 假动。听(说)。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通宵~高论,饮恨知何涯。”
3、 引助。相当于“而已,罢了”。唐·柳宗元《黔之驴》:“技止此~。”
A、耳耳。叹。表示有所不足或不满,可译作“罢了罢了”。
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平生无一女,谁复叹~。”
四、迩ěr。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1、 本形。[www.61k.com)近(的)。《孟子·离娄上》:“道在~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A、迩言:名。浅近的话。清·刘开《问说》:“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
五、也yě。本义是蛇。
1、 助。句末语气助词。
A、 表判断。《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B、 表疑问或反诘。《史记·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
C、 表解释,可不译。《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
D、 表感叹,可译为“呀”。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
2、助。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3、副。相当于“还”。北周《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自随。”
A、也欤。助。两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欤”字上,表感叹。可译为“呀”。
唐·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B、也哉。助。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势,重点在“哉”字上。表感叹、反诘、反问等,可译为“啊、吗、
呢”。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
六、耶yé。1、本助。句末语气助词。
A、 表疑问,相当于“吗”。宋·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
B、 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聊斋志异·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
C、 反问,相当于“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
D、 表感叹,相当于“啊、呀”。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时~,命~!从古如斯。”
2、假名。父亲。后作“爷”。唐·杜甫《兵车行》:“~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七、邪yé。
1、 假助。表疑问。可译为“吗”。《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何泣也?”
2、 助。表示反问。可译为“呢”。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又安敢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
(二)邪xié。本形。邪恶,不正派。《荀子·大略》:“此~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1、 引形。妖异,怪诞。“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2、 名。中医指致病的因素。“风客淫气,精乃亡,~伤肝也。”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八、之zhī。
1、 本动。往,到?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由是~扬、~杭、~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庄子·马蹄》:“行不知所~。”
2、 代。A、第三称代词,“他,她,它”。《韩非子·喻老》:“桓侯故使人问~。” 《聊斋志异·狼三则》: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则受壁,置~坐上。”
B、指示代词“这”。《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 助。A、相当于“的”。清·钱大昕《弈喻》:“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失。”
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清·刘开《问说》:“君子~学必好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C、凑足音节,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 《聊斋志异·狼三则》:“久~,目似瞑,意暇甚。”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九、所suó。(www.61k.com]伐木的声音。
1、 假代。?的人(地方、事物、部位)。常与后面的动词相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及也。” 古乐府《木兰辞》:“问女何~思,问女何~忆。”
2、 名。处所,地方。《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
3、 量。计量房屋的单位。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
4、 连。假如,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可详也,言之长也。”
5、 助。表语气,无实义。《尚书·无逸》:“君子~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6、 助。与“为”连用,表示被动。《礼记·檀弓》:“世子申生为骊姬~谮。”
7、 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由,察其~安,人焉瘦哉。”
8、 数。表示不定的约数。《史记·留侯世家》:“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
A、所从来:从哪里来。所从,是一个倒装的介宾结构短语。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具答之。”
B、所谓:像人们说的。《战国策·齐策一》:“此~战胜于朝廷。”
C、所以:a、即“以所”,意思是“用这来,通过这来,借此来”。《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b、固定短语,意为“?的原因”。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颓也。” E、 所以?者:表示原因的固定短语,意为“?的原故,之所以?的原因。”
《史记·项羽本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F、 所欲:要求的?。古乐府《木兰辞》:“可汗问~,木兰不用尚书郎。”
十、以yǐ。本,指已成形的胎儿。
1、引动。用。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2、动。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美于徐公。”
3、 介。拿。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授~书而告之曰?” 《聊斋志异·狼三则》:“~刀劈狼首。”
4、 介。赁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之欹之疏之曲以非蠢蠢求钱之民能~其智力为也。”
《左传·庄公十年》:“何以战?”
5、 介。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一壁之故欺秦邪?”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6、 连。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清·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7、 连。表示结果,意为“因而,才”。宋·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至于永嘉。”
8、 连。表示条件,意为“则,那么”。《战国策·齐策一》:“战而不胜,~亡随其后。”
9、 连。表示假设,意为“如果”。《战国策·楚策一》:“五国~破秦,必南图楚。”
10、连。以及。《史记·滑 列传》:“三老、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11、假副。通“已”。已经。《史记·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A、以降jiǎng:a、以后。《汉书·逸民传序》:“自兹~,风流弥繁。” b、以下。苏轼《上皇帝书》:“凡京东多盗之郡,自青、郓~,如徐、沂、齐、曹之类,皆慎守臣。”
B、以便。连。以求有利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国家。”
C、以故。连。连接结果分句,相当于“因此”。宋·王安石《诗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归之。” 《史记·六周年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灭。”
D、以是。连。相当于“因此”。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人多以书假余。”
E、以为。a、动。认为。《史记·陈涉世家》:“或~死,或~亡。”
b、动。即“以之为”。《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功。”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十一、矣yǐ。[www.61k.com)本表已然。可译为“了”。《韩非子·喻老》:“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
1、 引,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史记·滑稽列传》:“状河伯留察之久,若皆罢去归~。”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
2、 表感叹。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久~!欲人之不惑也难~!”
3、 表反问。相当于“呢”。《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4、 表限止。可译为“耳”。《战国策·燕策一》:“齐者,我仇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
5、 表停顿。既表停顿又表感叹,以启下文。《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亦黠~,而頃刻两毙。”
十二、亦yì。本“腋”的本字。《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也。”
1、 假借。又,也。《孙子·虚实》:“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奚益于胜败哉。”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今如耳,万乘之相也。外有大国之意,其心不在卫,虽辩智,~不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2、 只有;只不过是。《韩非子·难二》:“臣闻之:‘~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
《战国策·齐策四》:“王~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3、 副。已经。《庄子·让王》:“韩之轻于天下,~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
4、 助。加强语气。《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灰之矣。”
(媪ǎo,年老的妇人。)
十三、噫yī。本(叹)表示感叹。《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
清·方苞《狱中杂记》:“~!谍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
A、 噫嘻xi1。叹。1、赞叹。《诗经·周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2、慨叹。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
十四、于yú。本指婉转悠扬的竽声。
假1、介。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时间、对象。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列子·汤问》:“达~汉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学。”
2、介。连接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过”。汉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
4、 介。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吾不能举全关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人。”
5、 介。和,跟。清·刘开《问说》:“虽有切~身心性命之事。”
6、 介。根据,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诸侯之约,大王当王汉中。”
7、 助。语气助词,无意义。《诗经·周南·葛覃》:“黄鸟~飞。”
十五、与yǔ。动。给予。《史记·项羽本记》:“玉斗一双,欲~亚父。” 引
1、 动。帮助。《战国策·秦策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魏以劝之。’”
2、 动。赞成。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
3、 动。交好。宋·苏洵《六国论》:“~赢而不助五国也。”
4、 动。追随,亲付。《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己也。”
5、 动。等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
假借。1、动。结盟。《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国,战必克。”
2、名。党与,同盟者。《汉书·燕刺王旦传》:“群臣连~成朋,非毁宗室。”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唐·韩愈《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www.61k.com)”
3、 介。同;跟。《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聊斋志异·促织》:“日~子弟角,无不胜。”
4、 介。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人佣耕。”
5、 介。被。《战国策·秦策五》:“(吴王夫差)遂~勾践禽。”(通“擒”)
6、 连。和;跟。《列子·汤问》:“吾~汝毕力平险。” 《史记·项羽本记》:“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7、 连。与其。《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吾~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qu1,屈服。
A、与夺。1、动。决定;裁决。《三国志·魏书·明元郭皇后传》:“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大事。”
2、取舍。白居易《论考试进士事宜状》:“虽诗赋之间,皆有瑕痼;在~之际,或可予矜量。”
B、与国。名。友邦;盟国。《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约~,战必克。”
(二)与yú。本同yǔ。假借同“欤”。
1、 助。疑问助词。《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
2、 助。表示感叹。《论语·公治长》:“子在陈曰:‘归~!归~!’”
3、 助。表示选择。用在选择问句中。常与表选择的连词“抑”相配合。《论语·学而》:“求之~!抑与之~。”
(三)与yù。本同yǔ。假借。
1、动。参加;加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师。”
2、 动。参预;干预。《史记·范睢泽列传》:“(须)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天下之事。”
十六、欤yú。本语气词。表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 引
1、 表反诘。相汉于“吗,么”。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
(末,尾。掉,摆动。)
2、 表选择。相当于“呢”。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3、 表感叹。唐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十七、焉yān。本。名。一种鸟。假借。
1、 代。表人称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们)”。宋王安石《伤仲永》:
“问,曰:‘泯然众人矣。’”
2、 代。表疑问。相当于“哪里”。《列子·汤问》:“且~置土石?”
3、 相当于“怎么”。《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得虎子。”
4、 兼。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的作用。《论语·述而》:“三人行,必
有我师~。”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
5、 助。A、加强语气,意为“啊”,一般可不译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
B、 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呀”。《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
十八、遂suì。本。动。边走边撒播。引
1、 副。就,于是。《韩非子·喻老》:“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死。”
2、 连。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紧跟着前一个动作行为而发生,意思是“便,于是就”。
《搜神记》:“鬼言:‘我亦欲至宛市。’~行。”
3、 连。表示承接,意为“因而,因此。”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
4、 副。终于。《韩非子·说林上》:“乃掘地,~得水。” 《桃花源记》:“寻向所志,~迷,不复得路。”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十九、者zhě。假借。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1、 代。(www.61k.com]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指人或指事物。 “后遂无问津~。” “佣~笑而应曰。”
“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其他祖父及子孙弃~无论焉。”
2、 代。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的”。《列子·汤问》:“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操童子业。”
3、 代。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史记·项羽本纪》:“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庄子·齐物论》:“昔~十日并出。”
4、 代。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商君书·去强》:“农、商、官三~。国之常官也。”
5、 助。A、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资治通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诸将吏复
有言当迎操~,与此案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义也。”
B、表疑问。清方苞《狱中杂记》:“无差,谁为多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何~?”
C、 表比拟。相当于“?的样子”。《聊斋志异·促织》:“言之,貌若甚戚~。”
二十、乃nǎi。假借。
1、 代。你(的)。《汉书·翟方进传附翟义》:“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发,发兵)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志,~父之志!”
2、 副。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歌
夫长铗归来者也。’”
3、 副。竟,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副。于是,就。“陈涉~自立为王。”《搜神记·宋定伯捉鬼》:“得钱千五百~去。”
二十一、然rán。本。动。燃烧,后作“燃”。《汉书·韩安国传》:“死灰独不复~乎?” 假借。
1、 代劳如此,这样。《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后施行。”
2、 形。对,是。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固有所闻。”
3、 动。认为?是对的。《聊斋志异·促织》:“成(名)~之。”《史记·高祖本记》:“沛公~其计,从之。”
4、 连。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
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志犹未已。”
5、 助。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可译为“像?的样子”。“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6、 助。形容词、副词的词尾。《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唯巨石岿~挺立耳。”
A、 然则:“然”承接上文的事实,意为这样。“则”是由此进行阐明或论断,意为那么。加起来意为:
“既然如此,那么(就)?”。宋苏洵《六国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清钱大昕《弈喻》:“~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二十二、则zé。本。名。法则,准则。战国楚·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引。动。效法。《史记·周本纪》:“遵后稷、公刘之业,~古公、公季之法。”
假借。1、副。表示范围。仅,只。《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连。A、表时间,相当于“已经”。《左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在舟口
3、 中矣。”
B、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唐韩愈《师说》:“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那么?”。《左传·定公八年》:“公子~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拽以从。”
唐韩愈《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D、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论语·为政》:“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
二十三、犹yóu。本名。猴子一类的动物。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山多~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 假借。1、动。好像。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昏。”《左传·隐公十年》:“夫兵,~
古代汉语字典 学生古汉语词典
火也。(www.61k.com)”
3、 副。还,仍。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可识。”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厉。”
4、 副.尚且。《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守义不辱。”唐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得备晨炊。”
二十四、是shì。本。直,正。引
1、 形。正确。晋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而昨非。”
2、 动。认为正确,肯定。《论衡·奇怪》:“儒生~古,固生其说。”
3、 代。此,这(个),这样。古乐府《陌上桑》:“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
4、动。判断句,表示肯定。古乐府《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
A、是非:a、名。对的和错的。《庄子·天道》:“~已明,而赏罚次之。”
B、名。纠纷,争执。《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
B、是故:连。起连接分句的作用,表示结果。因此,所以。《郁离子·说虎》:“~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
唐韩愈《师说》:“~圣益圣,愚益愚。”
C、是以:连。即“以是”的倒装。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无请也。”
《论语·公治长》:“子曰:‘敏而好学,有耻下问,~谓之文也。’”
二十五、其qí。本。名。簸箕。假借
1、 代。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室家。”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事,必先利~器。”
2、代。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那,这,其中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犬坐于前。”
3、副。用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大概,也许”。
《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4、 副。用在祈使句里,表示商量、劝勉、请求、希望等。可译为“还是,可,希望”等。《左传·僖公三十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林觉民《与妻书》:“汝~善抚之,使之肖我。”
5、 副。表示反问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为死君乎?”
6、 连。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唐韩愈《马说》:“~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7、 连。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如是,孰能御之?”
8、助。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承宇。“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古汉语词典-古语词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