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发布时间:2017-09-21 所属栏目:我国周边形势

一 :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主讲 宋徽瑾 阮东彪

周边安全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www.61k.com]

一、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中还有不是邻国的邻国,如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

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 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海上邻国六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2、我国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很复杂。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 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表现一: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表现二:强国多。俄罗斯、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 25支最大军队中7支在我国的周边。表现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日本、韩国经济发达,亚洲四小龙,有苦哈哈的朝鲜、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表现四: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宗教与民族冲突尚未解决, 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表现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多,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表现六:热点焦点较多。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使我们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构成当前世界热点问题的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中国周边。还如,除中国之外,世界六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四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二、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邻国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与邻国的关系也不一样。先后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冷战下以美苏为中心的模式。

(一)以中国为中心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同外界交往为内涵的对外关系史。从那时一直到清朝,中国凭借其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周边国家大多向其称臣纳贡,形成了“华夷秩序”或“华夷体系”、朝贡体系。中国的统治者自称为“中国”、“中华”,“华夏”(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 先进民族的意思。而把周边邻近地区被称为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这些蛮夷之地要定期向我国朝贡、接受册封。清王朝1764编纂的《大清会典》中不仅把朝鲜、琉球、安南、缅甸、暹罗、苏禄、老挝、廓尔喀、巴达克山、爱乌罕、浩罕王国等均为中国的属国或朝贡国,而且把葡萄牙、罗马教皇国、荷兰也等列为

我国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朝贡国,它们同清王朝保持着藩属——宗主国关系。(www.61k.com]如清朝曾规定,朝鲜每年、琉球每隔一年、安南每三年、暹罗每四年、老挝和缅甸每十年朝贡一次。荷兰这些国家因为太远了就不确定具体的朝贡时间。中国皇帝对朝贡国的“回赐”,其价值通常高于他们的贡品,即“厚往薄来”。在这种体系中,中国通过文化优势政治威望而不是军事占领的方式对邻国实行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这种体系下,我国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其次,日本虽做过我们的藩属国但16世纪日本建成统一的国家后,就宣布断绝这种隶属关系,反而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时我们沿海深受倭寇之苦。总体上我国周边环境是安全的,这种体系的稳固是以我国国力强盛为前提,一旦国力衰弱,这个体系就会土崩瓦解。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不仅我们保护不了藩属国,自己也是泥菩萨。结果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被纳入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现代国际体系,而成为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性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集团,而后来日本则努力成为该地区新的“霸权国”,企图单独主导东亚国际体系。此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已不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西方列强,沙俄、日本、法国和英国都通过领土扩张或者建立殖民地而与中国为邻;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是西方列强,因为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已经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和侵略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十分险恶。

(三)以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

二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我国周边安全挑战主要是美国为首的阵营的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慑。

1958中苏矛盾公开化,中苏两国同盟关系逐渐名存实亡。美国也更敌视中国,因为我们在鼓足干劲研制原子弹,在抗美援越。我们面临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在我国周边的盟友的压力。60年代开始,苏联由中国最大的邻国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敌手,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事件,最终爆发了1969年珍宝岛战争。同时,,美国通过越南战争在中国周边地区采取行动,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曾提出过“反帝反修”、“世界革命”等激进的政治口号,并且对一些邻国采取了“斗字当头”的做法,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关系比较紧张。进入70年代,中国先后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战略。1972年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建交,

1974年与马来西亚建交;1975年中国同菲律宾和泰王国互派大使。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驻扎重兵,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979年入侵阿富汗,直接危及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1978年11月,与越南订立军事同盟,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使得印度支那成为苏联从南面对中国构成了包围。(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88年因南沙群岛中越又发生冲突。总之,冷战时期,我们周边的首要威胁是苏联,苏联在中国北面、西面和南面构筑了一条威胁中国的包围线。

三、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周边关系发展的新局面。1、中国的周边国家数目增多了,在邻近中国的中亚地区就出现了五个独立的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前三个国家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而中俄之间的共同边界

我国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线也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因为原中苏西段边界线已变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边界线。(www.61k.com]2、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不丹是唯一的未与我国建交的中国周边国家。3000米高原上,最后的香格里拉。辛格国王不一般。君主制自动改革为民主制。平民君主,四个王妃是四姐妹。我们是他们遥远的邻居。印度指导下行动。3、中国与中亚、印度、俄罗斯先后签署了边界协定,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4、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5、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构建的地区性多边组织、论坛和会议等国际制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逐渐发展为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32) 东盟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并在为此而努力。不仅如此,东盟还积极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日韩首脑会晤(东盟+3会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峰会等等多边合作形式的出现,均与东盟的努力分不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等等,也在促进地区的多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现在是我国周边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加大,周边对我国的战略依托也加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周边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特点---“东急、西重、北缓”

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东急:焦点问题集中。

1、东北亚: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从地缘战略学上讲,大陆国家通常把半岛和沿海小岛当作本国领土和防御屏障,而海洋国家则把这些半岛和海岛当作入侵别国、进而向大陆纵深扩张的支点和跳板。因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也一直是国际安全事务的热点。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方向面对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地区,是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战略屏障。我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不可能置之不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特别是长期以来,朝鲜出于“拥核保安全”的考虑,一直在秘密研制核武器。2006年10月,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大了我国维护东北安全稳定的压力。如果其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冲击国际防扩散体系,破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并势必造成有关国家的连锁反应,不但促使美、俄竞相部署核力量,而且会给韩、日等国研发核武器提供借口,使半岛成为“核弹火药桶”,还可能导致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重组。美日也将借机强化军事同盟和军事存在,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他们的意图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美日的封锁和制裁还将加重朝鲜经济和政治困难,对我国东北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目前虽然六方会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我国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www.61k.com)主要有几个问题:修改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油田的问题等等。(以前以作了讲解,大家可上学校精品课程中看。)

2、东南亚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主要是南海问题。南沙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面积比较大、在涨潮时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和5个沙洲,但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一直有渔民在岛上作业,岛上命名基本上是中国做的,如郑和岛、副使景洪岛、翻译马欢岛等。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底油气资源被发现,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世界四大储油区之一,这是引发南海争夺高潮的实质原因。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南沙群岛50多个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加重在南海权益争夺上的砝码,一方面大肆增加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此美国完成了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从战略上看,南海地区在国际海运航道上的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国未来海军建设和潜在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攸关中国的崛起。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 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台湾问题。台湾的地位之重要每位大学生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台湾海峡控制了大陆对外海上贸易的4条交通线,是我们的海上生命线。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8年炮轰金门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是军事战有政治仗,打打停停,不对台湾宝岛放炮,而是打到台湾海峡,以威慑为主的方式,福建离台湾只有10海里处的地方架起大喇叭喊话,希望和谈。同为中华子孙,我们不希望诉诸战争,民进党不上台,打战的可能性不大,要打战台湾想依靠美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1958年的例子已经得到证明。虽然台湾不断加强军备,但我们希望他们还是明智些。不想用战争的办法解决并不代表就坚决不用。祖国的统一也是不能等的。陈水扁在台时,我们已经列出了收回台湾的时间表。2020年。尽全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放弃诉诸武力。

西重: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

西方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就中亚自身来讲,一方面政局不稳,内部冲突不断,“颜色革命”此起彼伏,对我西部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特别“大中东”地缘政治位置的不断提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扩张趋向,“东突独”组织

我国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的猖獗活动等,对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www.61k.com)反恐怖任重道远。看看这位大嫂:

南亚印度也是中国不可小看的安全的隐患。(略)

北缓: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

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

(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不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拥有超强军事力量,依然是个军事强国和核武器大国,拥有核武器21000件,其中战略弹道导弹6000枚。因此又是影响中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蒙古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要有很大的动作比较难,最近两年发现了石油,想要美国跟他合作开发,但要么经过俄、要么经过中国,都不方便。我猜,如果俄罗斯再弱势点,外蒙古最好的出路是回归祖国的怀抱。

最后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圈。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联印制华政策,在政治上,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两国加强经贸往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从而为插手中亚事务,也为从西边遏制中国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北部,美国通过北约与俄罗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机制也许在实际的战略中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会在国家安全空间上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

我国周边形势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其次,加强区域合作。[www.61k.com)(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胡锦涛的讲话:关于外交总体布局,强调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外交工作,重点是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海外合法权益(讲话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

关于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其中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发展趋势: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我们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够构建起一个或多个地区共同体,那么中国与其周边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就有了保障,积极推动开放性的地区共同体的建设,能够为周边国家所认同并为外部大国所接受,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无论如何,周边关系发展趋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两者是成正比的。

二 : 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政治经济是不可分的两个概念,政治清明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有助于政治的稳定。很多国家的元首既是经济学家,也是政治家。我曾经在我的博客里预言,中国经济将下滑,将出现经济危机。那是2011年11月。结果仅半年以后的2012年五月,各种日常用品就开始价格上涨,我的预言不幸命中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这么快。现在根据各种信息来源来看,日常用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比如芒果以前五六块一斤,现在则为20多块,涨了四五倍,西瓜以前几毛钱一斤,现在四块,苹果以前好的四五块,现在动不动就是十块。我家周围的小商铺几乎都倒闭了,虽然铺子还是那个铺子,掌柜的却换了人。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2012,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是百分之七点多,完成了预定目标。但是一个是这个数字也许不准确,也许预定目标太低,总之完成目标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人们不在乎经济增长数据,人们是从自身感受来判断经济好坏的。物价普遍涨而工资奖金不涨,这就是老百姓的经济学。

中国政府也有自己的一套经济数据,比如年GDP增长率、CPI指数、中国进出口增长率(包括年、季),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但是这些数据很难让人相信是否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态,比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二、三左右,而人们的切身感受如前所述,涨了不止一倍。

政治方面,去年十一月的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确定了未来一年的经济政策走向,那就是经济权力部分下放,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杜绝各种公款高消费。去年末公款消费的各种场合门可罗雀就是政府抓腐败的一个结果。但是在经济方面政府拿不出有效地扭转经济颓势的措施。中国经济仍然沿原路继续前行,就像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

今年三月的人大政协两会没什么新意,委员代表们照本宣科,支持最高领导人的各项政策措施,而这些政策是2013年的十八大就确立好的,已经讨论过的,所以委员代表们无权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只有人云亦云。两会不解决任何问题是政治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而政治效率决定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世界上多个独裁政府相继倒台,从阿拉伯国家的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到现在的叙利亚,如今反独裁的烈火又烧向了欧洲国家的乌克兰、俄罗斯。其实俄罗斯已经相当民主自由了,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的收入都是公开的,这一点中国还做不到。普京也是经过普选上台的,这一点中国仍然不及。所以为什么西方国家跟中国动不动就提人权问题,中国的不民主已经是世界之最了,而中国人在国内意识不到这一点,出过国的人一心赚钱,即使回国也不敢宣传普世价值,怕丢了自己的饭碗。

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处受排挤、被敲打,在南海问题上和钓鱼岛问题上腹背受敌,一个同盟国也没有。我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跟中国对抗,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军费年年看涨,已经是日本的两倍了,日本以为军费增加是为了对付他自己,实际上中国的军费增加是维持内部稳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在国际上跟谁对抗,中国连菲律宾越南都不敢打怎么会跟日本打!总之中国现在被重重包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是怕中国强大而故意肢解中国,美国的原则很清楚也很简单,那就是人权。日本也强大,为什么日本强大美国不怕,因为日本是民主国家,跟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如果中国尊重人权,那美国也乐见中国强大。

从去年以来西方重要国家领导人跟中国的互访越来越少,呈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我注意到,中国领导人跟外国领导人见面的一个条件是大笔的经济合同,如果没有合同人家可能不愿见面。今年李克强总理去英国访问,手握3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协议,因此得以面见英国女王、安排各种演讲、会面。可是中国有多少个三百亿美元。2014-6-25

三 : 谈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就是"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要知道,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不能持久,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经济要进入"新常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二,过高的增长率带来哪些不利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资源消耗过快。第二,环境受到影响,生态恶化。第三,带来低效率。第四,出现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第五,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这里展开谈一下。

  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现在我们不得不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到重要位置上。结构调整很重要,比单纯追求经济总量更重要。

  举个例子。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gdp是世界第一的,要比英国大很多,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行。具体来说,英国大约在1770年左右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到鸦片战争时进行了大约70年。经过这70年的发展,此时的英国gdp构成中,主要为蒸汽机、机器设备以及铁轨、铁路机车、车厢等工业品,纺织业中使用的也是机器。而当时中国的gdp完全是由农产品跟手工业品构成。同时,英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是轮船和火车了,而中国当时仍然是帆船和马车。从出口来看,中国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而英国则是蒸汽机和机器设备。所以,英国在经济结构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

  此外,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英国也超过中国。当时英国有一千多万人,而中国据说有四亿人。但是,英国已经进行工业革命70年了,小学已经普及,并开办了大量中学,还兴建了很多大学,每年培养出大量科学家、技术人员,还有经济管理人员、金融专家等人才。而此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妇女也多是文盲,少数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是为了考科举。所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如英国。

  虽然现在中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结构上来说,中国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同时,虽然中国人力资源结构比过去改善了很多,但是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较低,中国的熟练技工队伍正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错过了结构调整时机就是最大的损失。所以现在提出"新常态",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长,尽早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意图。

  目前"xx"时期即将结束,要开展"xx"规划。对于"xx"规划,很多专家(包括我在内)都提出,要保持适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长了。如果中国gdp能够增长7%就不错了,即使能保持在6.5%-7%也属正常,因为要重在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

  第二个问题:硬性的增长指标与弹性的预测值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我以前曾谈过。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靠下死命令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全国各地拼命干,力求最终达到目标。这样下去,就会产生问题: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中央政府,都同样形成压力,因为地方的发展规划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全国的发展规划是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一旦通过这些硬性指标的目标,就意味着要严格执行。于是,各地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赶超别人,有时就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的调整,政府就会很容易陷入被动。

  为什么很被动呢?主要原因在于:硬指标意味着一定要完成,为了完成指标,只顾增长,就把产能过剩、高成本、低效率等都放在次要地位了。过去我们总干这种傻事,政府今后力争改变这种状况。可喜的是,关于把增长率从硬指标改为有弹性的预测值的做法,现在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试行成功,再推广,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调整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个问题:怎么看待当前经济增速的下降

  经济增速下降有许多原因。比如,出口下降、过剩的产品销不出去等。但同时,应该看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中国实际的gdp要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要高,而且年年如此。举几个例子:

  第一,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是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包括自己盖房子、邻居亲戚互助盖房子等,统统不计入gdp。这个量是很大的,而且现在建设新农村和推行城镇化,数据会越来越大。

  第二,中国的家庭保姆有几千万人,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人的收入是计入gdp的,由于中国gdp计算中没有家庭保姆工资这一档,因此,几千万家庭保姆的收入就没有计到gdp里去。加之,近年来,当保姆的人数逐年增加,她们的工资逐年在涨。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

  第三,中国个体户的实际营业额有多少?在中国,个体工商户一年的营业额是通过包税制倒推出来的,他们的实际营业额会高于包税制下推算出来的营业额。也就是说,大量个体工商户少报了营业额。中国的gdp统计也就少算了。最近还规定,月营业额不足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税。免税之后,就更不好统计他们的实际营业额了。

  第四,据前几年数据统计,中国gdp的构成中,国有企业不到35%,外资企业大约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营企业则超过55%。近年来,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的gdp掺水了,存在虚报的可能。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因为民营经济通常选择能少报营业额就少上报,上面不查就不报,报多了就吃亏了,因为要多缴税。同时,有些国有企业为了表现业绩或为了提拔,可能虚报营业额,但是他们的虚报是有限的。因为一审计就审计出来了,多报就露馅儿了。总体上看,由于民营企业占了55%,他们少报的要比国企虚报的要多。两者抵消后统计出来的gdp就比实际上变少了。

  以上四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单纯从gdp的变动看不出大的变化,实际上,gdp的总量却在逐年增加,我们要承认中国实际的gdp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要多。所以,不要怕gdp减速了,下降0.2或0.1个百分点,没什么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要有信心。

  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投资与就业的关系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老问题,却也是当前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为投资的结果而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要增加就业,就必须大量投资。但目前中国的情况变了。中国正在朝完善的市场经济方向走,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或不断更换成套设备的时候,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就业人数往往反而减少了,因为机器人、自动化使得人力减少,新技术下不需要那么多人就业。这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出现、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外,还应该看到,中国正在加强环保建设,推动低碳化。低碳化必然要求关、停一些企业,在环保治理的同时就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岗位。那么,中国增加就业靠什么呢?如何保持就业的可持续性?当前的政策是,要靠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小微企业,鼓励创业。现在创办小微企业,可以先营业后办证,可以省掉很多手续。同时,对小微企业,还有贷款的支持。

  第二个办法:搞农业。中央文件中已正式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这是个新提法。过去家庭农场主要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土地确权,也相应地提出这个概念。确权是什么意思?过去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但是没有确权,农民事实上是被架空的所有制承担者,现在不同了。XX年,全国政协经济组在浙江的嘉兴考察。我们进了一个村子,农民放鞭炮庆祝确权。确权主要是"三权三证":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发证,宅基地的使用权发证,农民在宅基地盖的房子房产权发证。嘉兴市的土地确权之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确权以后,变为1.9∶1,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我们问农民,收入怎么一下子多出那么多呢?这都是土地确权的好处。过去农民权利得不到保护,因为是集体所有制,要圈地就圈地,要拆房子就拆房子。确权以后农民能够依法依证保护自己的权利了,积极性提高了,养殖业发展了,种植业也发展了。同时,农民想外出打工就打工去了,土地转包给别人,收地租,因为确权了,就不担心回来后人家不认账了。

  这就是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农业正在兴起。这就为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五个问题:如何看待"钱荒"问题

  很多人对中国现在发生的"钱荒"感到很奇怪。因为中国的货币流通量并不少,按照m1、m2来看,流通的货币量都是很大的,但老百姓特别是民营企业却到处借不到钱,闹"钱荒"。为什么会发生"钱荒"?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双重转型阶段,一个转型是发展转型,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第二个转型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两个转型过程中,农村对货币需求量大增。现在农民自己经营土地甚至开办小工厂,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中国的货币需求量是很大的,不是光靠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就能够计算出合理的货币需求量的。通常,实际货币需求量比计算出来的货币需求量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钱荒"的根源是由大量的国家投资以及贷款不配套造成的。银行将大部分贷款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很少能够获得贷款。贷不来款,民营企业就慌了,因为手上没有资金,万一有好的投资机会,就丢失了;还有,如果资金链断了,到哪里借钱呢?连企业的日常运行都会感到困难。我们在广东调查发现,很多企业都有"超正常的货币储备",用当地企业家的话说叫"现金为王"。几乎家家都有"超正常的货币储备",自然货币流通量就不够了。

  第六个问题:当前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目标:一个是宏观目标,一个是微观目标,一个是结构性目标。从宏观来看,中国金融业、银行业应该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的自由放任,因为自由放任对经济是有害的。所以,宏观上来讲,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微观来看,就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和微观单位,应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两个效益并重,这是微观目标。从结构性来看,金融改革应该把重点从虚拟经济转到实体经济中来,因为实体经济是最重要的。中国的产品要打入世界,必须有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要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同时,在结构方面,大中小银行分别以大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就是大银行对大企业,中等银行对中等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大中银行都应该为最底层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这是支持"草根金融"。

  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目前还比较弱小。比如支持教育发展,可以成立教育银行,这就是使政策性银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又如,开发西部地区,有许多工作可由政策性银行做,所以,政策性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

四 :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2013~2014)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2013~2014)

一、总述

在2013年,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并且实现了在波动中平稳增长,全年增长速度达到了7.7%。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开始出现向发展新常态转变的积极迹象。但受结构性问题制约,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预计全年GDP增长7.6%左右。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换挡期,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步伐,并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将继续稳中求进,继续保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并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在实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的思路,努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经济运行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二、中国2013年经济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赢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一般贸易恢复弱势增长,加工贸易趋势性衰落特征更加突出。

(一)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首先,重工业回升持续性不强。受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前期持续回升的拉动,煤炭和黑色金属采选、钢铁、电力、铁路制造等重工业增速反弹。但是,房地产投资有所回落,CRB综合指数和工业原料指数走低。其次,本次回升未引发库存积极调整。第三,工业企业利润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工业上下游行业间尚未形成良性联动的局面。

(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依然突出

资金配置扭曲,价格高企。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风险进一步积累。产能过剩严重,调整进程缓慢。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宏观政策效果显现、市场预期改善,是当前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但受需求回升不稳固和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运行中风险因素较多,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

(三)外部需求低迷与内部需求放缓同时出现

2013年国际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但仍然较为低迷,中国的出口依然面临困难。从消费需求来看,2013年消费增速也比2012年明显放缓。在两个方面有明显反映:一是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比重降低,投资重新成为拉动经济最重要的动力。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3年显著下滑。

(四)多种因素导致投资增速放缓

2013年中国主动推动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决定了投资增速放缓的基本态势。2013年的中国经济,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政府换届的影响。首先是密集甚至剧烈的政府官员换届,其影响持续了2013年的大部分时间。其次,2013年是新的中国领导层的政策准备期。在经过了紧张的准备后,新的中央领导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出了规模空前的全面改革计划。在新政府的政策准备期,许多重大政策形势不明朗,使得部分投资出现观望。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也抑制了部分产业的投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在上升,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在2013年没有取得结构性的进步。

(五)中国要素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加剧已构成经济转型的刚性压力

各项要素成本——劳动力、土地、环境、水、能源成本等上升,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推动工资成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紧缺。虽然对于中国劳动力是否短缺还存在争议,但各地普遍出现的招工难则显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年轻劳动力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中国产业转型所面临的刚性压力之一。环境污染这个长期问题在2013年的中国表现得尤为严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一直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现状与中国长期以来不重视甚至放任污染有关,环境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领域都极为严重。环境问题之所以在2013年引人注目,是因为时常出现的大面积有毒雾霾已严重影响在中国的日常生活,有时雾霾天气在中国弥漫数百万公里。环境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六)实业发展环境继续恶化,资源控制型行业获利明显

近年来,在中国做实业(尤其是从事制造业)日渐艰难。2007年以来,随着“世界工厂”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再加上国内市场各种成本上升,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在内外环境演变下,一是内部经营成本不断高企,二是外部竞争加剧和市场恶化,国内市场呈现体系性萎缩。民营经济为了生存只能自我实现非正常转型,大量过去搞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现在都转身去搞房地产、股票和高利贷去了,真正有市场、有技术,还在坚持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2013~2014)

少而又少。

三、中国2014年经济预测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价同权;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一)内需结构有所改善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略低于2013年。投资内部结构呈现一定变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降低工业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长;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提速。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而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左右。

(二)外需拉动作用增强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大国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出口难有大的改变,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2014年进出口将增长9%左右,预计贸易顺差略有扩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所增强。

(三)物价温和回升

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平稳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中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价格看,今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稳定,但肉类、蔬菜价格面临一定上涨压力。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四)国际经济总体趋稳,我国出口维持相对低速增长

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债务上限和QE退出将增加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因两党就预算案未达成妥协,使得联邦政府短期停摆。欧盟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欧盟正逐步走出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日本经济刺激效应缩减。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美欧经济复苏,将拉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通过出口渠道促进我国经济企稳,从而带动大宗商品市场复苏,有利于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增长。

(五)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下降。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长将呈回落态势。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有所下降。三是受终端需求不振、产能过剩及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继续分化。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呈趋稳态势,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我国内需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六)稳增长、促改革、控风险,增强内生动力与活力

增长阶段转换和确立新常态的过程,也是政府、企业和居民逐步调整并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和以稳促进相结合,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释放市场潜力与活力,积极引导、改善市场预期,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泡沫、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等风险,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有序平稳进行。

四、总结

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使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

本文标题: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1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