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发布时间:2017-10-07 所属栏目: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

一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内容】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何国治)

二 : 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

厡诗: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早年心仪久,今日眼底收。

东边是吴越,南边有荆楚。

中间洞庭隔,天地水中浮。

亲戚朋友在,书信从未收。

年老且多病,飘零在孤舟。

北方战事紧,将士鲜血流。

登楼凭栏望,为国心中忧。

厡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天下有名楼,岳阳第一流。

长江天上来,波涛洞庭收。

大雁头顶过,带去心上愁。

远山知我意,衔月慰我忧。

楼高插云霄,你我仙界游。

邀约天上客,举杯饮美酒。

高天凉风起,酩酊大醉后。

起舞弄清影,翩跹借长袖。

品读:

两首诗歌体裁相同,都是五言律诗。内容相同,都是登岳阳楼。都是登高望远,写景状物,咏物抒怀。

不同的,首先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此格调也迥异。杜甫登楼远望,紧接着感叹自己的飘零悲苦,“亲朋无一字”,这是由于战争的动乱与破坏,使得“烽火连三月”,从而造成交通阻隔,而自己飘零在外,虽是思家心切,但很难得到亲朋和家乡的消息,真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难怪他要感叹“家书抵万金”了。如果诗歌就是这样表达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悲苦情怀,那思想意义和诗歌格调也就很一般,但诗圣就是不一般,最后一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感情大振,格调高标,尽管自己“老病有孤舟”,病魔缠身,飘零在外,孤老一人,但他登楼凭栏远望,想到的再也不是自己,而是吐蕃入侵,北国边关,烽烟四起,将士御敌,流血牺牲,他丝毫也没有被眼前美景陶醉,却是心忧天下,且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而李白呢,他却是放得开得多,登楼观景,心中的那一点忧愁也被远飞的大雁带走了,远山张开大嘴,为他衔来一颗亮晃晃的明月,就像点着一盏天灯,照着他在高耸入云的楼上,与天上神仙举杯痛饮,带着醉意,在凉风中翩跹起舞。诗仙就是诗仙,他不像诗圣一样先忧后乐,而是“行乐须及春”,“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他来得洒脱得多,飘逸得多。自然,情怀的不同,诗歌的格调也就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自然人们也就把“爱国诗人”的桂冠戴在了现实主义诗人老杜头上。

其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也能从两首诗歌中明显的反映出来。杜甫紧紧的抓住现实生活,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如实的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在痛苦的流血牺牲面前,沉郁顿挫的吟诵着现实的苦难,多沉痛,多悲苦。而诗仙呢,则是浪漫得很,飘逸得很,他不愿让内心的忧愁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压迫着自己,他会洒脱的借酒浇愁,他会凭借着他浪漫主义的大胆联想和神奇想象,让高山带来快乐,让大雁引走愁苦,够大胆的联想吧,还不够,既然楼高百尺,索性下榻云间,既然下榻云间,索性邀约天仙来举杯痛饮,既然痛饮,索性一醉方休,既然醉后凉风起,索性乘风舒广袖,和嫦娥姑娘及仙女们高蹈起舞,醒时同欢乐,醉后各分散。这就是李白,真真是仙气十足,浪漫得无以复加,尘世间真真无出其右者。正是他的浪漫,登得楼来,观景饮酒,快乐无比,轻松无限,“醉后凉风起”,多清新,“山衔好月来”,多俊逸。只怕庾开府和鲍参军转世重来,也不能望其项背了。

由于风格的迥异,表现手法自然也就不同。老杜虽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夸张,虽有“戎马关山北”的联想与示现,但毕竟是基于眼前景物和现实生活的大实在,是基于现实的客观描绘,而太白呢,则是大胆的虚拟想象;他用拟人化手法,让大雁把自己的愁苦引走,更赋予远山以生命和情感,让大山张开嘴把明月给衔来,这比一轮明月在山坳里冉冉升起要形象得多,有趣得多,活泼得多,当然也就热闹得多。“云间连下榻”应该是“下榻云间”的倒装,联想够奇特吧,“天上接行杯”应该是“行杯天上”的倒装,意思是举杯邀明月或举杯邀仙女,够大胆吧。喝醉了,索性和仙女跳个舞,够神奇吧。这都全然突破了现实生活的大实在,但我们就是能够接受他,不惟接收他,还愉快的欣赏他。他就不像杜诗那样来得压抑,让人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

三 : 盛夏登白云山

清晨趁难得的凉爽登白云山。还未入山,远远一股松柏的芳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顿时令人神清气爽。盛夏正是草木繁茂,极速生长的季节。穿行如蛇石径,藤蔓枝条扩充着自己的领地,眼看就要将小径吞没。行走石径感觉困难了许多,多情的草木牵扯你的衣襟,谁言草木无情?灌木丛浓密不可分,枝叶层叠交叉,像卫士一样护卫自己的领地,让人无法穿行其中。脚下是各种草类的世界,不同颜色的小花点缀绿色之中,美不胜收。

密林中时时有婉转的鸟声传来,此起彼伏,鸟儿仿佛在斗歌。互不相让,你动听我比你还悦耳。倾听着这天籁之声,定会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心中郁积倾刻散去。

莫道君行早。行至半山,不时听到“噢——-”声声传来。原来晨练的老人早已在山顶长啸,超棒的肺活量展示着强壮的体质,预示着老人们定能长命百岁。老人们仿佛在唤醒还在睡梦中的城市。受这氛围渲染情绪也高涨了起来。

夏日最夺目的当属正生长中的新绿。站在高坡四望,层次分明的新绿或浓或淡。整座山体披上厚厚的、密密的绿衣,这盛夏独有的绿色透出了草木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长、无限上升的势头。浑圆的野果挂满枝条,即将成熟的果实还略带青涩,耐心地过些时日就可品尝这盛夏的佳品。此时的白云山最富有,仿佛储备了一年的财富。犹如人生的黄金期,精力充沛、事业鼎盛,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刻。

行进在山路,不禁感到人生如登山。有时处于山脚,仰望山顶需努力登攀,虽途中有陡坡险境,但顶峰就在前方;哪怕有时被云雾笼罩、飘渺不可见。跌入低谷,应积极乐观冷静思考,找到登山之路,确定如何登攀。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亦有不同的收获。在人生的低谷,更多的是选择与准备。若在陡坡,更要坚持与拼搏,忍耐是最大的考验。而至人生的顶峰,看惯了不同的风景,经历了起起伏伏,更多的应是洒脱与随意。伫立顶峰“闲看云卷云舒”。

不觉间已至山顶。爬过最后一段陡坡便到了山顶。有一开阔的小广场,此时早已有许多老人在锻炼,真乃“踏遍青山人未老”。老人们精神矍铄,成了山顶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山风徐来。吹走了烦躁的闷热,送来了混合着草木芬芳的凉爽。

本文标题: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146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