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光催化+有机化学-587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1097 ~ 1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评 述
www.scichina.com chem.scichina.com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 研究进展
张楠, 张燕辉, 潘晓阳, 付贤智, 徐艺军*
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光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 福州大学, 福州 350002 *通讯作者, E-mail: yjxu@fzu.edu.cn 收稿日期: 2010-09-20; 接受日期: 2010-11-19 doi: 10.1360/032010-651
摘要 21世纪, 化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发展一种高效能技术, 用于取代那些对环境有害的耗能过程.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 在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中, 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比传统催化温和, 同时它也避免了一些强氧化剂和危险还原性物质的使用, 通过优化反应环境可以实现对某种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 从而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节能的途径, 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绿色有机化学技术. 本文重点阐述了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领域中的重要进展, 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 光催化
选择性氧化还原 有机合成 应用
1 引言
1972年, Fujishima和Honda[1]发现TiO2单晶电极能够在光照条件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光催化技术的序幕由此揭开. 光催化领域的开拓瞬时点燃了科研工作者们对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热情.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光解水制氢这一体系, 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 有关光催化的研究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目前, 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 降解水和空气中污染物等环境治理和改善方面, 太阳能的转化以及界面电子转移等电化学过程上[2~31]. 尽管如此, 将光催化用于特定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2~48].
众所周知, 传统的有机合成不仅步骤繁琐, 而且所使用的氧化剂通常是一些具有毒性或者腐蚀性的强氧化剂, 例如ClO?, Cr(IV), Cl2等, 还原剂则大多采用H2和CO等危险气体, 并且这些氧化还原剂的
用量需满足化学计量比, 一些反应还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反应体系通常在简单温和的条件下即可发挥作用, 避免了在传统有机合成中所使用的复杂步骤和苛刻条件, 可以很好地解决由此带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 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还将绿色化学这一理念植入其中.
首先, 光催化反应将太阳光引入有机合成体系, 无论从节能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 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太阳能是一种完全可再生的资源; (2)光化学激发所需要的条件比热催化所要求的条件要温和得多; (3)光化学激发为人们设计出更短的反应历程提供条件, 从而将副反应的发生减小到最小程度[46]. 不仅如此, 在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中, 氧气这种容易获得的环境友好型氧化剂取代了传统的强腐蚀性氧化剂, 是一种绿色的选择性氧化方法; 光催化选择性还原反应可以使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用目前大气中过量的温室效应气体CO2作为反应起始物, 既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又可以将CO2还原成有用的有机化合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合成及工业上所要达到的目标.
鉴于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方面展现出的强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 研究人员对光催化在有机合成领域中的应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32~48]. 本文主要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从而展示出光催化技术作为一项绿色有机合成途径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同时, 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2 光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光催化剂(P)通常为分子物种, 如多金属氧酸盐(POMs), 或者半导体化合物. 当照射光的能量大于或者等于其禁带宽度时, 光催化剂则由基态变为激发态(方程(1)), 如果处于激发态的光催化剂中的载流子, 即光生电子和空穴, 能够到达催化剂表面, 而且界面电子转移反应满足热力学条件, 即可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底物发生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2)和(3)). 如果吸附底物是电子给体(D), 则底物可以将电子转移给催化剂表面上的光生空穴, 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阳离子自由基D·+(方程(2)); 若吸附底物为电子受体(A), 它将接受电子, 发生相应的还原反应, 生成阴离子自由基A·? (方程(3)). 由于处于激发态的光催化剂既能参与反应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同时也存在着由激发态回到基态失活的可能性(方程(4)), 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效率, 其效率取决于该反应能否在激发态的光催化失活之前顺利进行.
hυP??→P* (1)
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或者半导体的价带带
边, 且D·+的形成速率与反电子转移速率相当时, 即可发生光催化氧化反应; 同理, 当还原电势和反应速率分别满足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时, 光催化还原反应即可发生[42].
以目前常用半导体化合物为例. 半导体为带隙结构, 由价带和导带组成, 当照射光的能量大于或者等于禁带宽度时, 价带中的电子就会被激发到导带中, 同时在价带中产生相应的空穴. 电子和空穴既可能到达催化剂表面, 与吸附的反应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同时也存在着体内复合和表面复合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 转移到催化剂表面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引发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便是光催化氧化还原作用的普遍原理.
通过有效地控制半导体表面产生的活性物种和优化微观化学反应环境, 可以实现对特定有机合成反应的光催化选择性氧化或选择性还原, 进而得到目标产物, 同时获得较高的选择性. 下面就国内外将光催化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从两个大方向, 即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和光催化选择性还原反应, 分别作详细阐述.
3 氧化反应
3.1 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反应
在化学工业中, 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作用尤
h++D→Di+ (2)
e?+A→Ai? (3) P*→P+hυ' (4)
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D·+和A·?自由基可能发生如下三种反应: (1)上述自由基可能通过反电子转移过程生成某种反应物的激发态, 或者以非辐射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2)与自身或者其他吸附质发生化学反应; (3)从催化剂表面扩散到反应体系中, 参与化学反应. 当吸附底物的氧化电势低于分子
1098
图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示意图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为重要. 在众多光催化芳香化合物氧化反应中[47~54], 苯转化为苯酚是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因为苯酚的用途极为广泛, 例如它可以作为消毒剂、酚醛树脂的前驱物、化学分析中的试剂以及调剂药物的防腐剂等[54].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在TiO2体系中, 苯可以被选择性地氧化成苯酚[54~56]. 在苯直接转化为苯酚的反应中, TiO2表面的亲电子基, 羟基自由基直接加到苯环上, 使其发生羟基化作用, 从而生成苯酚. 但是由于羟基自由基具有非常强的氧化能力, 因此它可以进一步分解已生成的苯酚, 导致该反应对苯酚的选择性很低[57~59]. 就此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
Chen等人[55]发现负载到ZSM-5沸石上的TiO2
对苯酚有较好的产率和选择性. 研究结果表明, 当苯的转化率为70%时, 苯酚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15%和21%. 因为与苯相比, 苯酚在光催化剂表面的亲和力更低, 所以苯的羟基化作用在催化剂表面上优先进行, 同时抑制了羟基自由基对苯酚的进一步分解, 从而提高了对苯酚的选择性. 可见, 反应物和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亲和力的相对大小会直接影响反应体系的选择性, 这为改善体系对某种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Park和Choi[54]研究了各种参数(电子受体, 表面修饰以及光催化剂的联合使用)对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苯直接生成苯酚的影响. 他们发现, 在TiO2的悬浮液中加入Fe3+, H2O2或者Fe3++H2O2等电子受体都可以显著提高苯酚的产率和选择性. 另外, 对TiO2进行贵金属负载或氟化等表面修饰以及TiO2与多金属氧酸盐(POM)的联合使用对苯酚产率和选择性也有明显的提高. 最为显著的是, 在TiO2悬浮液中加入POM之后, 苯酚的产率由2.6%增加到了11%. 此外, 他们还讨论了在每种体系中苯酚形成的机理. 该项研究给出了不同参数对选择性氧化体系可能存在的影响, 同时进行了直观的比较, 是今后光催化选择性氧化体系改进研究的宝贵经验.
对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催化羟基化反应, Shiraishi等人[56]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介孔TiO2对多种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化作用都有很高的选择性, 例如苯氧基乙酸, 4-氯苯氧基乙酸, 2,4-二氯苯氧基乙酸以及苯等. 他们以分布比为参数, 研究了吸附作用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结论与Chen等人[55]得到的相一致, 吸附作用会影响产物的选择性. 在介孔
TiO2的催化体系中, 催化剂上的介孔对于产物的选择性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为显著的是苯转化为苯酚的反应. 苯是疏水性分子, 因此能够很好地吸附于介孔TiO2的内表面, 而苯酚是亲水性分子, 几乎不会在TiO2表面吸附[56], 如图2所示. 由于TiO2表面的羟基自由基会转化成去活的羟基基团, 圆柱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介孔TiO2孔内的羟基自由基的扩散距离小于孔径, 因此孔内的羟基自由基会很快失活, 而不能扩散到孔外[60], 所以羟基自由基能够有效地与良好吸附的苯发生反应, 吸附作用弱的苯酚则几乎不会与羟基自由基反应, 也就是说, 介孔TiO2抑制了苯酚的进一步分解, 从而提高了苯酚的选择性.
Palmisano等人[51, 52]对苯的一元取代衍生物进行了研究, 发现取代基对羟基自由基加到苯环上的位置有定向作用. 当取代基为供电基(EDG)时, 根据亲电子取代的选择性规则, 羟基自由基攻击苯环的临位和对位, 从而生成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产物. 当取代基为吸电基(EWG)时, 羟基自由基的进攻则不具有选择性, 生成物包括临位, 对位和间位三种同分异构体. 这个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 因此对苯衍生物的选择性羟基化作用有很大贡献.
3.2 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烷烃向醇、酮、醛和羧酸等用途更广泛的含氧有机物的直接转化对于未来的化学工业来说意义重大,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对于上述转化具有巨大的潜力, 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61~88].
Gonzalez等人[62]研究了商用TiO2(Degussa P25)的水悬浮液对甲苯、乙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的光催化选择性氧化活性. 他们根据不同反应底物所具有的特性选择目标研究物, 结果表明P25的水悬浮液不仅对含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好的光催化选择
图2 苯和苯酚在介孔TiO2上不同反应性的示意图[56]
1099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性氧化活性, 对饱和的碳氢化合物也展现出较理想的催化活性. 例如, 反应体系(1.0 g P25, 13 mL去离子水和2 mL反应底物)在紫外可见低压阴极汞灯照射2 h的条件下, 乙苯能够完全转化成苯乙酮(转化率为6.71%, 选择性为100%); 加入30 mL浓度为30%的H2O2后, 4.24%的环己烷发生了转化, 对环己醇, 环己酮, 2-环己烯-1-酮, 联环己烷的选择性分别为30.08%, 44.03%, 5.10%, 20.79%. 最显著的是, 在整个反应过程中, 没有CO2和开环产物生成, 即不存在深度氧化和对目标产物的降解现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这项技术用于取代目前所使用的氧化技术所具有的潜在实力.
使用不同形态的反应器及不同的制备方法也会对光催化活性产生影响. Biswas小组[67]分别采用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和火焰气溶胶法制备了TiO2薄膜反应器. 他们使用该反应器对气态环己烷进行了选择性氧化实验, 结果发现采用火焰气溶胶法制备的薄膜反应器具有最好的选择性催化活性, 对环己醇和环己酮这两种产物的选择性高达98%.
最近, 国内的研究小组发现纳米金复合催化剂对环己烷的选择性氧化也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80]. 他们采用光还原法将Au负载在TiO2修饰的介孔分子筛MCM-41的孔道内外, 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 由于Au与TiO2光催化共同作用, 使其具有低温高催化活性. 在温度100 ℃, 压力1.0 MPa及250 W紫外等光照8 h的条件下, 环己烷的转化率为3.9%, 目的产物(环己酮, 环己醇和环己基过氧化氢)的总选择性为90.2%. 浙江大学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氟离子对TiO2选择性光催化环己烷的影响[81], 他们发现在氧气和波长大于320 nm的紫外光作用下, TiO2能够催化氧化环己烷, 生成环己酮和环己醇. 加入少量氟化钠, 能够显著提高锐钛矿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 同时, 还提出了可能的机理.
甲烷作为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 是一种颇具价值的燃料, 其含氧衍生物甲醇通常可作为众多化合制品的基本组成部分
[82]
?ecb+MV2+→MVi+ (6) +hvb+H2O→H++·OH (7)
MVi++H+→2H2+MV2+ (8)
CH4+iOH→CH3i+H2O (9) CH3i+H2O→CH3OH+2H2 (10)
其中, MV表示甲基紫精. 甲烷的转化率较低(大约为4%, 加入H2O2后约为10%), 该反应在室温下不会发生.
经过不断地探索, 研究人员发现提高甲烷的压力或者使用甲烷的水合物对反应的转化率有所提高. Taylor[86]研究了以WO3和TiO2为基础的几种光催化剂. 结果表明采用甲烷水合物后, 即使在非常低的温度下(268 K)也能获得比较显著的转化率. 甲烷的水合物形成于深约280 m (273 K)或者4000 m (296 K)的海洋中, 1体积的甲烷水合物含有约180体积的甲烷. 另外, 在理想的甲烷水合物分子中, 每一个甲烷分子周围有5.75个水分子, 其中甲烷的浓度远远高于通过对水-甲烷体系加压所能达到的甲烷浓度[86]. 通过甲烷水合物的结构我们可以得知, 甲烷分子被水分子包围在的甲烷水合物分子的中间, 这就有利于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经光化学作用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之间发生反应, 从而有利于甲醇的生成(方程(9)和(10)). Taylor发现使用掺有La的WO3光催化剂得到的甲烷转化率最高. H2O2的加入会提高甲烷的转化率及甲醇的产率, 这印证了所提出的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另外, 紫外光的存在对转化率几乎没有影响, 说明体系中光催化剂可以在可见光下发挥作用, 影响转化率的限制因素很有可能是水中甲烷的溶解度.
另外, 一些非TiO2体系对碳氢化合物的光催化选择性氧化也具有较好的活性. Frei小组[77, 78]研究发现当使用可见光(λ > 400 nm)照射含有环己烷和氧气的Y型分子筛时, 环己烷可以被选择性地氧化生成环己酮. Shiraishi等人[66]发现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r-Si二元金属氧化物在乙腈溶液中经可见光照射能够对环己烷进行部分氧化, 对环己酮的选择性可达68%, 最高转化数(TON)为2.5, 在该过程中只有痕量的CO2产生. 可见, 随着光催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方向的深入和拓展, 开发新型的光催化体系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科学家们分
别将TiO2, WO3和NiO等半导体用于甲烷的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83~88]. Noceti等人[84]发现掺杂有La的WO3在367 K和光照的条件下能够将甲烷选择性催化氧化成甲醇, 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方程(5)~(10)).
La/WO3?????→e+h (5)
1100
hv,λ>410nm
?
cb
+vb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3.3 醇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由于醛类衍生物在香料、糖果和饮料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 醇向醛的转化反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45, 89~94]. Pillai和Sahle-Demessie[90]研究了多种脂肪醇和苯类醇的气相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 他们发现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 463 K时TiO2薄板对醇转化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都有很高的选择性(> 95%). 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参数的影响, 例如醇的性质、氧气和醇的比例、水蒸气、接触时间和紫外光等. 结果表明[90], 醇的性质对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很大. 因为在光催化氧化反应中, 起始反应是醇的羟基基团与迁移到TiO2表面的空穴之间的反应, 醇会失去一个质子, 生成金属-氧物种, 另外, 在光催化氧化反应中醇可能会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去氢作 用[95, 96](示意图3). 所使用的醇的碳链越长或者支链越多, 则质子越容易失去, 从而转化率越高. 氧气对于反应的发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过量的氧气对产物的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 当有过量的氧气存在时, 也没有过度氧化产物, 例如酸的形成. 在反应物中加入适量水蒸气对反应有利, 因为H2O能够通过与表面空穴作用形成表面羟基, 从而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另外, 延长接触时间和使用紫外光都可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中科院化学所赵进才小组[91]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染料-TiO2-TEMPO三元组合体系, 并且用该体系对一系列醇类化合物进行了有氧条件下的可见光光催化选择性氧化测试. 在该体系中, 染料茜素红(AR)作为敏化剂吸收光能, 既将光的响应范围拓展到可见光区域, 又避免了体系中强氧化性空穴和羟基自由基的产生. TEMPO作为电子受体, 其氧化产物TEMPO+能够有效地对一系列芳香醇和脂肪醇进行选择性氧化, 生成相应的醛. 他们还以苯甲醇为研
究对象做了相应的放大实验, 也得到了很高的选择性(表1). 之后, 该小组还利用氧同位素法研究了在TiO2光催化选择性氧化醇类中氧原子的转移过程, 对醇类光催化选择性氧化的机理进行了非常有开创性的探索[92].
Higashimoto等人[94, 97]发现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TiO2对苯甲醇及其衍生物氧化生成相应的醛类化合物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9%以上. 他们对可见光响应的原因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94], 吸附在TiO2表面上的苯甲醇类化合物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表面复合物, 使得反应体系对可见光有响应. 以苯甲醇为例, 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4所示. 苯甲醇上的CH2OH-基团或者苯环会与催化剂上的表面羟基相互作用, 生成表面复合物, 正是该表面复合物使得体系在可见区域有吸收. 生成的表面复合物在可见光激发下会产生电子(e?)和空穴(h+), 光生空穴能够夺取CH2OH-基团上的氢. 由于电流的回波效应,光致苯甲醇自由基可能会自发失去一个电子, 从而生成苯甲醛. 在反应过程中, O2作为电子受体捕获光生电子, 苯甲醛的生成不仅是表面复合物与光生空穴反应的结果, 还来自于表面复合物与O2的联合作用.
最近, Higashimoto等人[98]还研究了苯环上的取代基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他们以苯甲醇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O2作为氧化剂, TiO2为催化剂, 研究了在可见光照射下不同取代基对光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苯环上的供电基和吸电基都能够增强光催化反应的活性, 取代基的位置也会影响光催化活性, 当供电基处于苯甲醇的间位, 吸电基处于临对位时, 苯甲醇自由基的共振结构越不稳定, 越能有效地转化成相应的醛.
另外, Kominami 等人[99]发现在流动型反应器中, TiO2能够将气态甲醇光催化氧化成甲醛, 选择性高达
图3 TiO2光催化氧化醇到醛/酮的示意图[90]
1101
光催化+有机化学-587_付贤智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表1 AR/TiO2/TEMPO催化体系在可见光照射下对醇类的氧化反应a) [91]
b)15 59 91 99
20 49 76 98 13 66 101 98 22 20 31 93 16 71 218 94 10 23 36 95 5
Cl
Cl
O2N
6
O2N
7 8 9d) 10
O
a) 反应条件: 醇(0.1 mmol), AR/TiO2 (8 mg, 含6.5×10?4 mmol AR)和TEMPO(2×10?3 mmol)加入到1.5 mL三氟甲苯中, O2的压力保持在0.1 MPa, 可见光照射(λ > 450 nm). b) 产物与AR的摩尔数的比值即为TONdye. c) 放大反应: 5 mmol 反应底物, 40 mg AR/TO2, 0.01 mmol TEMPO加入到30 mL三氟甲苯中. d) 0.2 mmol底物.
氧基苯甲醛(茴香醛)和CO2, 只有痕量的4-甲氧基苯甲酸和开环产物生成. 各样品的催化速率属于同一数量级, 其中金红石晶相的TiO2活性最佳, 其对4-甲氧基苯甲醛的产率高达62%. 同时, 他们通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研究了吸附作用对选择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无光照的条件下, 4-甲氧基苯甲醇主要是以非解离的方式吸附于TiO2表面.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 光催化剂表面上检测到的主要产物是4-甲氧基苯甲醛. 当4-甲氧基苯甲醛在
图4 T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及有氧条件下选择性氧化苯甲醇到苯甲醛的可能机理[94, 97]
TiO2表面上吸附的量增多时, 反应的选择性会下降, 这表明醛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强吸附会使其被进一步氧化, 该结论与实验得到的选择性数据相一致. 在醇类化合物的研究中, 也有一些非TiO2体系的报道. Mylonas等人[43]利用多金属氧酸盐(POM), 研究了水溶液中2-丙醇选择性氧化成丙酮的反应. 他们发现该氧化反应是基于去氢作用的机理, 首先, POM吸收光能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方程(11)), 反应底物可以直接与激发态的POM*发生反应(方程(12)), 也可以通过羟基自由基与其发生间接的反应(方程
91%. 在反应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由中间产物沉积所引起的催化剂失活现象, 当反应温度升高到523 K时, 甲醇的转化率会增加, 同时还可保持高的选择性.
Palmisano小组[100]制备了锐钛矿, 金红石和板钛矿型TiO2, 并分别测试了它们对于选择性氧化4-甲氧基苯甲醇的光催化活性. 得到的主要产物是4-甲
1102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13)和(14)). 底物与POM*的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都可以生成羟基化的烷基自由基, Me2COH, 它可以进一步和POM发生反应, 从而生成丙酮(方程(15)).
hv
POM??→POM? (11)
POM?+Me2CHOH→POM(e?)+Me2COH+H+ (12)
POM?+H2O→POM(e?)+iOH+H+ (13)
i
OH+Me2CHOH→Me2COH+H2O (14)
POM+Me2COH→POM(e?)+Me2CO+H+ (15)
3.4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光催化体系在烯烃的环氧化反应中也表现出一
定的活性[101~116].
Yoshida小组[112~116]一直致力于丙烯的光催化环氧化体系的研究, 他们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将TiO2分散到SiO2上, 并使用该光催化剂对丙烯的环氧化作用进行测试[112]. 结果表明, 制备方法会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影响. 当丙烯的转化率为9%时, 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 对丙烯氧化物的选择性为57%, 高于由浸渍法得到的光催化剂(41%).
Li等人[107]使用相似的体系对气态苯乙烯进行了光催化环氧化作用, 结果得到了氧化苯乙烯, 苯甲醛和CO2三种产物. 他们还对比了TiO2/SiO2催化剂与商用TiO2(Degussa P25)在选择性方面的差别, 发现前者对于苯乙烯氧化物, 苯甲醛和CO2的选择性分别为62%, 23%和15%, 而P25则降解了95%的反应底物, 得到98%的CO2和2%的苯甲醛.
Shiraishi小组[111]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催化剂. 他们采用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了具有六边形MCM-41结构的含Ti的SiO2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对多种环烯和线性烯烃的环氧化作用都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选择性(> 98%). 例如, 当反应体系(10 mg催化剂, 10 mL乙腈, 0.2 mmol反应底物)在波长大于280 nm的光照下反应12 h后, 环辛烯和1-辛烯的转化率分别能达到8%和11%, 对它们相应氧化物的选择性分别为99%和大于99%. 催化机理如图5所示. 首先, 光激发会使得反应底物(I)发生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 电子从晶格氧OL2?转移到Ti4+上, 从而生成激发态的[Ti3+-OL?](II), 该物质能够与O2发生两种类型的反应, 生成两种不同的氧自由基O2·?(IV)和O3·?(Ⅲ). 亲电子的O3·?直接加到环己烯上, 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环氧化物(路径A). 在物质Ⅱ
图5 Ti-O4光催化剂对烯烃乙腈辅助型环氧化作用的选择性反应机理[111]
和Ⅳ上形成的晶格氧(OL?)位也是亲电子性的, 因此可以起到带正电的空穴的作用. 环己烯将一个质子转移给OL?, 从而生成环己烯自由基, 该自由基可以与O2·?发生反应生成烯丙基的氧化产物, 例如己烯醇(路径B和C). 由于乙腈是一种弱碱, 所以乙腈的加入会抑制质子的转移, 从而阻碍了环己烯自由基的生成, 提高了环氧化物的选择性.
4 还原反应
4.1 含硝基的芳香化合物
传统还原反应通常都要使用氢气或一氧化碳等危险气体作为还原剂, 与此相比, 光催化还原反应因其绿色、安全等特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众多光催化还原反应当中, 光引发含硝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44, 117~122].
Brezová等人[119]发现商用TiO2 (Degussa P25)的悬浮液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将处于不同醇溶液(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异丁醇)中的对硝基苯酚几乎完全还原为对氨基苯酚. 他们还研究了溶剂的黏度, 极性和极化率等参数对反应转化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溶剂的黏度会显著影响对硝基苯酚在TiO2上的光催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它们之间
1103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存在着线性变化关系. 溶剂极性的增加会使得带电的中间产物更稳定, 从而加快了光催化还原反应速率. 除异丁醇外, 另外五种醇溶剂反映出的规律是, 极化率与还原反应速率呈线性负相关. 由此可见, 反应溶剂对体系的速率和选择性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所使用的溶剂来改善光催化剂在选择性还原体系中的活性.
Ferry等人[117, 118]的研究发现, 在硝基苯、3-硝基甲苯、4-硝基甲苯和4-硝基苯甲腈的光催化还原反应中, 向TiO2的水悬浮液中加入甲醇或2-丙醇, 可以提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在该反应中, 醇作为电子给体. 加入甲醇或者2-丙醇, 得到的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基本一样, 这表明醇的化学性质与反应活性的相关性不大. 在硝基苯和硝基甲苯的反应中, 苯胺的产率较高, 而在硝基苯甲腈的反应中, 对苯胺的选择性则较低.
Maldotti等人[44]发现在环己烯存在的条件下硝基苯会发生有趣的还原反应. 硝基苯和环己烯的混合溶液在光照条件下(λ > 350 nm)得到的反应产物如图6所示. 该反应主要可以检测到四种产物, 占还原产物的90%. 在均相催化中, 即没有加催化剂的条件下, 主要的还原产物是I和IV. 当加入催化剂TiO2, WO3和CdS后, 得到的主产物分别是II, I和III. 在不加环己烯或者无光照的条件下, 上述还原反应几乎不会发生. 可见, 半导体的存在抑制了产物Ⅳ的形成, 可能的原因是半导体表面几乎被中间体覆盖, 这大大降低了硝基苯还原产物C6H5NH·与环己烯氧化产物C6H9·之间的接触机会, 而IV正是由上述两种产物耦合形成的, 因此半导体的加入对IV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另外, 镉的其他化合物, 例如CdS或者CdSe, 还可用于光催化还原芳香族叠氮化物. Warrier等人[121]
发现CdS或者CdSe纳米粒子能够在室温和中性水溶液中将芳香族叠氮化物还原成胺, 而且反应的量子产率较高(约为0.5), 选择性几乎可达100%. 在该反应过程中, 甲酸钠作为电子给体, 被氧化生成CO2, 芳香叠氮化物接受电子, 被还原成苯胺. 即使芳香环上存在多个官能团, 该体系还原叠氮化物的选择性仍旧很高. 而且, 官能团的位置对反应几乎没有影 响. 该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而使其在涉及叠氮化物的合成转化反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近, Huang等人[122]发现经氨基酸修饰的TiO2
纳米粒子能够将硝基苯光催化选择性还原成苯胺. 他们分别采用天冬酰胺酸, 丝氨酸, 苯基丙氨酸和络氨酸对TiO2纳米粒子进行修饰, 氨基酸主要是通过羰基与TiO2相连接. 与TiO2纳米粒子相比, 经修饰的TiO2对硝基苯还原成苯胺的反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活性.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用供电基团修饰TiO2是提高光还原硝基芳香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4.2 CO2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森林数量的减少, 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 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鉴于此, 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试图将过量的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光催化还原CO2在液相[123~131]和气 相[132~141]中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Kaneco等人[123]发现TiO2能够将异丙醇溶液体系中的CO2催化还原成甲烷. 在该体系中, 异丙醇作为空穴捕获剂, 能够被TiO2表面上的空穴氧化成丙酮. 他们发现提高CO2的压力有利于甲烷的形成, 可能的原因是CO2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加快·C的形成, 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方程(16)~(21)). 尽管该体系的实际应用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但鉴于TiO2催化剂成本低, 该体系简单易操作等优点, CO2光催化还原体系用于大规模生产甲烷具有很大的经济可行性, 并有可能成为最具潜力的CO2固定和转化, 太阳能存储技术.
hυ?+
TiO2??→ecb+hvb (16) hυ
(Ti4+?O2?)??→(Ti3+?O?)* (17)
+(Ti?O)
hvb+(CH3)2CHOH????→2H++(CH3)CO (18) ?(Ti?O)?H+eecb+CO2????→?CO2???→CO+OH? (19)
3+
??
+
?
3+
??
图6 硝基苯光催化还原反应得到的主要产物1104
[44]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2H+2e2H+2e
CO+OH?????→iC+H2O????→?CH2 (20)
i
+?+?
末催化剂. 由于固载型光催化剂免除了催化剂分离过程, 同时还简化了催化剂的再生过程, 因此也成为光催化剂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CH2????→CH4 (21)
2H++2e?
Liu等人
[125]
以SiO2为基体制备了嵌有TiO2单晶
的凝胶薄膜(Ti/Si的摩尔比为0.1), 并将其用于CO2的光催化还原. 在有硝酸根离子存在的条件下, CO2的还原反应存在多种产物, 例如氢气、甲酸、一氧化碳、氨气和尿素. 通过比较不同溶剂中的催化活性, 他们发现介电常数和产物分布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性: 介电常数增大, 生成氨气和尿素的量增多, 而甲酸和一氧化碳的量减少. 这个结果表明, 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环境来优化还原反应的选择性.
另外, 在TiO2 (Degussa P25)中掺杂Cu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iO2的光催化活性. Yahaya等人[127]发现在含有饱和CO2的水溶液中加入CuO-TiO2光催化剂,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 CO2可以被还原成甲醇. 在该过程中, CuO捕获电子, 降低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 从而提高了甲醇的产率和量子效率(19.2%). 但是, 由于CO2转化为甲醇是可逆反应, 因此生成的甲醇很容易被氧化成H2和CO2.
Anpo及其合作者[134~137]发现利用H2O可以实现对CO2的光催化选择性还原. 将Ti的氧化物高度分散到SiO2上, 得到的催化剂对CO2的光催化还原有很高的选择性. 许多沸石和介孔分子筛都可以用于该反应. CO2能够被还原成甲醇和甲烷, 同时还有少量的CO和O2生成. 他们还发现, 镶嵌在沸石框架中的孤立Ti-O四面体对甲醇的形成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 另外, 甲醇的选择性还取决于催化剂表面的亲水/疏水性: 对催化剂进行疏水处理, 则可以促进甲醇的生成.
固载型光催化剂也已经用于CO2的还原[138~141]. 例如, 厚50 μm的TiO2/SiO2混合介孔薄膜光催化 剂[138], 在CO2的选择性还原反应中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 其光催化还原产率和量子产率都高于粉
致谢
5 结论与展望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作为光催化领域的一个前沿方向, 有其突出的优点: (1)使用光能作为能量来源, 应节能时势之需, 必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2)反应条件温和, 其中氧化反应采用O2这种容易获得的物质作为氧化剂, 避免了有毒、腐蚀性强氧化剂的使用, 还原反应则避免了H2和CO这类危险气体; (3)可以通过优化调整催化体系, 对反应途径和产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从而得到目标产物; (4)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反应打破了传统有机合成的常规体系, 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绿色道路. 因此,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需要改进: (1)目前所使用的光源多为人工光源, 能耗高, 需不断改进催化剂体系, 使其激发范围延伸至可见光区域, 从而使光催化的应用更为广泛; (2)催化剂多为纳米颗粒, 回收困难, 同时容易造成流失浪费, 固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3)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的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通常反应只能在小规模的条件下进行, 而且很多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尚不明确, 需要对各反应条件进行尝试性地探索优化; (4)目前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反应在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 所涉及到的有机物还很有限, 有待进一步拓展; (5)有效光催化剂的制备, 合理的光催化反应器设计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尽管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推广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 但是从节能和环保的长远角度看,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有效、绿色的有机合成手段之一.
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03023),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PCSIRT08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CB613306)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的资助, 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Fujishima A, Honda K. 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Nature, 1972, 238: 37–38
1105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2 付贤智. 光催化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新世纪的物理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 丁正新, 王绪绪, 付贤智. TiO2基固体超强酸及其在光催化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化工进展, 2003, 22: 1278–1283 4 卢晓平, 戴文新, 王绪绪, 付贤智. 纳米TiO2的负载化及其在环境光催化中的应用. 应用化学, 2004, 21: 1087–1092 5 林华香, 王绪绪, 付贤智. TiO2表面羟基及其性质. 化学进展, 2007, 19: 665–670
6 陈益宾, 王绪绪, 付贤智, 李玉林. 偶氮染料刚果红在水中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催化学报, 2005, 26: 37–42
7 杨俊伟, 王绪绪, 戴文新, 李旦振, 付贤智. Pt/TiO2上苯和乙烯光催化氧化过程的磁场效应. 物理化学学报, 2006, 22: 92–97 8 刘平, 戴文新, 邵宇, 林华香, 郑华荣, 付贤智. 光催化功能陶瓷及其光降解特性. 环境科学, 2004, 25: 109–112
9 苏文悦, 陈亦琳, 付贤智, 魏可镁. SO42/TiO2–SiO2固体超强酸的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 1398–1400 10 温福宇, 杨金辉, 宗旭, 马艺, 徐倩, 马保军, 李灿. 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 化学进展, 2009, 21: 2285–2302
11 邹志刚, 赵进才, 付贤智, 张彭义, 陈军, 朱鸿民, 叶金花. 光催化太阳能转换及环境净化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 2004,
35: 83–88
12 Xu YJ, Zhuang Y, Fu X. New insight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 by doping carbon nanotubes: A case study on
degradation of benzene and methyl orange. J Phys Chem C, 2010, 114: 2669–2676
13 Zhuang Y, Song HY, Li G, Xu YJ. Ti–HMS as a single-site photocatalyst for the gas-phase degradation of benzene. Mater Lett, 2010, 64:
2491–2493
14 Fu X, Clark LA, Yang Q, Anderson MA.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itania-based binary metal oxides: TiO2/SiO2 and
TiO2/ZrO2.. Environ Sci Technol, 1996, 30: 647–653
15 Hou Y, Wu L, Wang X, Ding Z, Li Z, Fu X.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α-, β-, and γ-Ga2O3 for the destruction of volatile aromatic
pollutants in air. J Catal, 2007, 250: 12–18
16 程明明, 孙振英, 马万红, 陈春城, 赵进才, 王正平. 可见光照射下负载2,2'–联吡啶铁(II)的层状黏土催化剂活化分子氧降解染料污
染物.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6, 36: 110–112
17 刘延秋, 陈德文, 田秋, 徐广智. ZnS/CdS二元共胶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及界面光催化行为的研究.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1999, 29:
47–55
18 Pruden AL, Ollis DF. Photoassisted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The degra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in water. J Catal, 1983, 82: 404–417 19 Ollis DF, Hsiao CY, Budiman L, Lee CL. Heterogeneous photoassisted catalysis: Conversions of perchloroethylene, dichloroethane,
chloroacetic acids, and chlorobenzenes. J Catal, 1984, 88: 89–96
20 Matthews RW. Photooxidation of organic impurities in water using thin films of titanium dioxide. J Phys Chem, 1987, 91: 3328–3333 21 Blake DM, Webb J, Turchi C, Magrini K. Kinetic and mechanistic overview of TiO2-photocatalyzed oxidation react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Sol Energy Mater, 1991, 24: 584–593
22 Legrini O, Oliveros E, Braun AM.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for water treatment. Chem Rev, 1993, 93: 671–698
23 Pichat P. Partial or complete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liquid organic or aqueous phases. Catal
Today, 1994, 19: 313–333
24 Hoffmann MR, Martin ST, Choi W, Bahnemann DW.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Chem Rev, 1995, 95:
69–96
25 Koval CA, Howard JN. Electron transfer at semiconductor electrode–liqu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 Chem Rev, 1992, 92: 411–433 26 Kamat PV. Photochemistry on nonreactive and reactive (semiconductor) surfaces. Chem Rev, 1993, 93: 267–300
27 Sclafani A, Palmisano L, Dav 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henol in aqueous polycrystalline TiO2 dispersions: the influence of Fe3+,
Fe2+ and Ag+ on the reaction rat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1, 56: 113–123
28 Muneer M, Das S, Manilal VB, Haridas A.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ste-water pollutants: Titanium dioxide-mediated oxidation of
methyl vinyl keton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2, 63: 107–114
29 Matthews RW, McEvoy S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henol in the presence of near–UV illuminated titanium dioxid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2, 64: 231–246
30 Pelizzetti E, Maurino V, Minero C, Carlin V, Tosato ML, Pramauro E, Zerbinati O.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and other
S-triazine herbicides. Environ Sci Technol, 1990, 24: 1559–1565
31 刘秀华, 傅依备, 王和义, 钟志京, 许云书. 2,4,6–三硝基甲苯的光催化降解.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8, 38: 631–635
32 Fox MA, Chen CC. Mechanistic features of the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zed olefin-to-carbonyl oxidative cleavage. J Am Chem Soc, 1981,
103: 6757–6759
33 Fox MA, Chen MJ. Photocatalytic formyl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amines on irradiated semiconductor powders. J Am Chem Soc,
1983, 105: 4497–4499
1106
光催化+有机化学-587_付贤智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34 Sakata T, Kawai T, Hashimoto K.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of organic acids and water. New reaction paths besides the
photo–Kolbe reaction. J Phys Chem, 1984, 88: 2344–2350
35 Yanagida S, Kizumoto H, Ishimaru Y, Pac C, Sakural H. Zinc sulfide-catalyzed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of primary amines to secondary
amines. Chem Lett, 1985, 14: 141–144
36 Ohtani B, Osaki H, Nishimoto S, Kagiya T. A novel photocatalytic process of amine N-alkylation by platinized semiconductor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lcohols. J Am Chem Soc, 1986, 108: 308–310
37 Fox MA, Abdel-Wahab A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organic molecules. The effect of an intramolecular aryl thioether
group on the semiconductor-mediated oxidation/dehydrogenation of a primary aliphatic alcohol. J Catal, 1990, 126: 693–696
38 Sabin F, Türk T, Vogler A. Photo-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in the pres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iciency.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2, 63: 99–106
39 Baciocchi E, Rol C, Rosato GC, Sebastiani GV. 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ed oxidation of benzyltrimethylsilanes in the presence of
silver sulfate.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2, 59–60
40 Lin L, Kuntz R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by molybdenum–sulfur complexes supported on titania. Langmuir, 1992, 8:
870–875
41 Muzyka JL, Fox MA. Oxidative photocatalysis in the absence of oxygen: Methyl niologen as an electron trap in the TiO2-mediated
photocatalysis of the Diels-Alder dimerization of 2,4-dimethyl-1,3-pentadien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1, 57: 27–39
42 Fox MA, Dulay MT.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is. Chem Rev, 1993, 93: 341–357
43 Mylonas A, Hiskia A, Androulaki E, Dimotikali D, Papaconstantinou E. New aspect of the mechanism of phototcatalytic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polyoxometalates in aqueous solutions. The selective photooxidation of propan-2-ol to propanone: The role of OH radicals. Phys Chem Chem Phys, 1999, 1: 437–440
44 Maldotti A, Andreotti L, Molinari A, Tollari S, Penoni A, Cenini S. Photochemical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obenzene in the
presence of cyclohexen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0, 133: 129–133
45 Mohamed OS, Gaber AE, Abdel–Wahab A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selected aryl alcohols in acetonitril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2, 148: 205–210
46 Maldotti A, Molinari A, Amadelli R. Photocatalysis with organized systems for the oxofunctionaliz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O2 Chem Rev,
2002, 102: 3811–3836
47 Palmisano G, Augugliaro V, Pagliaro M, Palmisano L. Photocatalysis: A promising route for 21st century organic chemistry. Chem
Commun, 2007, 3425–3437
48 Shiraishi Y, Hirai T. Select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on titanium oxide-based photocatalysts. J Photochem Photobiol C, 2008, 9:
157–170
49 Shimizu K, Akahane H, Kodama T, Kitayama Y. Selective photo-oxidation of benzene over transition metal-exchanged BEA zeolite. Appl
Catal A, 2004, 269: 75–80
50 Mao Y, Bakac 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org Chem, 1996, 35: 3925–3930
51 Palmisano G, Addamo M, Augugliaro V, Tullio C, López EG, Loddo V, Palmisano L. Influence of the substituent on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aqueous TiO2 suspensions. Chem Commun, 2006, 1012–1014
52 Palmisano G, Addamo M, Augugliaro V, Caronna T, Di Paola A, López EG, Loddo V, Marcì G, Palmisano L, Schiavello M. Selectivity of
hydroxyl radical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is. Catal Today, 2007, 122: 118–127
53 郭崇英, 何静, 白琰, Evans DG, 段雪. 单分子双中心Ti–MCM–41分子筛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催化学报, 2003, 24: 181–186 54 Park H, Choi W.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benzene to phenol using modified TiO2 and polyoxometalates. Catal Today, 2005, 101:
291–297
55 Chen J, Eberlein L, Langford CH. Pathways of phenol and benzene photooxidation using TiO2 supported on a zeolite.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2, 148: 183–189
56 Shiraishi Y, Saito N, Hirai T. Adsorption-drive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mesoporous titanium dioxide.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2820–12822
57 Izumi I, Dunn WW, Wilbourn KO, Fan FRF, Bard AJ.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on platinized titanium
dioxide powders. J Phys Chem, 1980, 84: 3207–3210
58 Fujihira M, Satoh Y, Osa T.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on TiO2. Nature, 1981, 293: 206–208
59 Shimizu K, Kaneko T, Fujishima T, Kodama T, Yoshida H, Kitayama Y. Selective oxid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s over photoirradiated
TiO2 pillared clays. Appl Catal A, 2002, 225: 185–191
1107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60 Lawless D, Serpone N, Meisel D. Role of hydroxyl radicals and trapped holes in photocatalysis. A pulse radiolysis study. J Phys Chem,
1991, 95: 5166–5170
61 Mao Y, Bakac A.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to benzaldehyde by molecular oxygen. J Phys Chem, 1996, 100: 4219–4223
62 Gonzalez MA, Howell SG, Sikdar SK.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he aqueous phase. J Catal, 1999, 183:
159–162
63 Navio JA, Gómez MG, Pradera Adrian MA, Mota JF. Partial or complete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neat toluene and
4-picoline in liquid organic oxygenated dispersions containing pure or iron-doped titania photocatalysts. J Mol Catal A, 1996, 104: 329–339
64 Almquist CB, Biswas P. The Photo-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on titanium dioxide: An 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nd its
effects on product formation and selectivity. Appl Catal A, 2001, 214: 259–271
65 Cheng JYK, Cheung K, Che C, Lau T. Photocatalytic and aerobic oxidation of saturated alkanes by a neutral luminescent
trans-dioxoosmium(VI) complex [OsO2(CN)2(dpphen)]. Chem Commun, 1997, 1443–1444
66 Shiraishi Y, Teshima Y, Hirai T. Visible light-induce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to cyclohexanone on Cr–Si binary oxide with
molecular oxygen. Chem Commun, 2005, 4569–4571
67 Sahle-Demessie E, Gonzalez M, Wang ZM, Biswas P. Synthesizing alcohols and ketones by photoinduced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iO2 film reactors prepar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Ind Eng Chem Res, 1999, 38: 3276–3284
68 Yamashita H, Yoshizawa K, Ariyuki M, Higashimoto S, Che M, Anpo M. Photocatalytic reactions on chromium containing mesoporous
silica molecular sieves (Cr–HM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Decomposition of NO and partial oxidation of propane. Chem Commun, 2001, 435–436
69 Boarini P, Carassiti V, Maldotti A, Amadelli R. Photocatalytic oxygenation of cyclohexane on titanium dioxide suspensions: Effect of the
solvent and of oxygen. Langmuir, 1998, 14: 2080–2085
70 Giannotti C, Le Greneur S, Watts O. Photo-oxidation of alkanes b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s. Tetrahedron Lett, 1983, 24: 5071–5072 71 Amadelli R, Bregolar M, Polo E, Carassiti V, Maldotti A. Photo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on porphyrin-modified titantium dioxide
powders.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2, 1355–1357
72 Lu G, Gao H, Suo J, Li S.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nto cyclohexanol and cyclohexanone over a TiO2/TS–1 system by dioxygen
under UV irradiation.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4, 2423–2424
73 Sclafani A, Herrmann JM. Comparison of the photoelectronic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various anatase and rutile forms of titania in
pure liquid organic phases and in aqueous solutions. J Phys Chem, 1996, 100: 13655–13661
74 Brusa MA, Grela MA. Photon flux and wavelength effects on the selectivity and product yields of the photocatalytic air oxidation of neat
cyclohexane on TiO2 particles. J Phys Chem B, 2005, 109: 1914–1918
75 Molinari A, Amadelli R, Antolini L, Maldotti A, Battioni P, Mansuy D. Phororedox and photocatalytic processes on Fe(III)–porphyrin
surface modified nanocrystalline TiO2. J Mol Catal A, 2000, 158: 521–531
76 范会芳, 包宗宏. 分子氧氧化环己烷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精细石油化工, 2008, 25: 73–77
77 Sun H, Blatter F, Frei H. Cyclohexanone from cyclohexane and O2 in a zeolite under visible light with complete selectivity. J Am Chem
Soc, 1996, 118: 6873–6879
78 Blatter F, Sun H, Vasenkov S, Frei H. Photocatalyzed oxidation in zeolite cages. Catal Today, 1998, 41: 297–309
79 Rosenthal J, Luckett TD, Hodgkiss JM, Nocera DG.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a bis-iron(III)-μ-oxo Pacman porphyrin
using O2 and visible light. J Am Chem Soc, 2006, 128: 6546–6547
80 王亚青, 周继承, 杨晓烽. 纳米金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其低温选择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 过程工程学报, 2009, 9: 1186–1191 81 薛晓金, 孙琼, 王妍, 吕康乐, 许宜铭. 氟离子对二氧化钛选择性光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影响. 化学学报, 2010, 68: 471–475
82 Lunsford JH.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more useful chemicals and fuels: A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Catal Today, 2000, 63:
165–174
83 王奂玲, 丁勇, 索继栓. 甲烷光催化氧化制甲醇研究进展. 分子催化, 2004, 18: 388–399
84 Noceti RP, Taylor CE, D'Este JR.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Catal Today, 1997, 33: 199–204
85 Gondal MA, Hameed A, Yamani ZH, Arfaj A. Phot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 of methane into methanol under UV laser irradiation over
WO3, TiO2 and NiO catalysts. Chem Phys Lett, 2004, 392: 372–377
86 Taylor CE.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contained in methane hydrates. Top Catal, 2005, 32: 179–184
87 Taylor CE, Noceti RP.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methanol. Catal Today, 2000, 55: 259–267 88 Ogura K, Kataoka M.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of methane. J Mol Catal, 1988, 43: 371–379
1108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89 Yurdakal S, Palmisano G, Loddo V, Augugliaro V, Palmisano L. Nanostructured rutile TiO2 for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romatic alcohols to aldehydes in water.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568–1569
90 Pillai UR, Sahle-Demessie 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gas phase using light-activated titanium dioxide. J Catal, 2002, 211:
434–444
91 Zhang M, Chen C, Man W, Zhao J. Visible-light-induced aerob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in a coupled photocatalytic system of dye-sensitized
TiO2 and TEMPO.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730–9733
92 Zhang M, Wang Q, Chen C, Zang L, Ma W, Zhao J. Oxygen atom transfer i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by TiO2: Oxygen
isotope studie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6081–6084
93 Palmisano G, Yurdakal S, Augugliaro V, Loddo V, Palmisano L.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of 4-methoxybenzyl alcohol to
aldehyde in aqueous suspension of home-prepared titanium dioxide catalyst. Adv Synth Catal, 2007, 349: 964–970
94 Higashimoto S, Kitao N, Yoshida N, Sakura T, Azuma M, Ohue H, Sakata Y.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and its
derivatives into corresponding aldehydes by molecular oxygen on titanium dioxide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J Catal, 2009, 266: 279–285
95 Djeghri N, Teichner SJ.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is: The photooxidation of 2-methylbutane. J Catal, 1980, 62: 99–106
96 Calza P, Minero C, Pelizzetti E. Photocatalytically assisted hydrolysis of chlorinated methanes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1997, 31: 2198–2203
97 Higashimoto S, Okada K, Morisugi T, Azuma M, Ohue H, Kim TH, Matsuoka M, Anpo M. Effect of surface treatment on the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into benzaldehyde by O2 on TiO2 under visible light. Top Catal, 2010, 53: 578–583
98 Higashimoto S, Suetsugu N, Azuma M, Ohue H, Sakata 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enzylic alcohol by O2 into corresponding
aldehydes on a TiO2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Effect of phenyl-ring substitution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J Catal, 2010, 274: 76–83
99 Kominami H, Sugahara H, Hashimoto K.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methyl formate in gas phase over titanium(IV)
oxide in a flow-type reactor. Catal Commun, 2010, 11: 426–429
100 Augugliaro V, Loddo V, Lopez-Munoz MJ, Marquez-Alvarez C, Palmisano G, Palmisano L, Yurdakal S. Home-prepared anatase, rutile,
and brookite TiO2 for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4-methoxybenzyl alcohol in water: Reactivity and ATR-FTIR study.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9, 8: 663–669
101 Pichat P, Herrmann JM, Disdier J, Mozzanega MN.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propene over various oxides at 320 K. Selectivity. J Phys
Chem, 1979, 83: 3122–3126
102 赵跃强, 吴争鸣, 孙彦平. 液相法光催化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研究.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1, 10: 35–38
103 Shi Y. 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epoxidation of olefins by chiral ketones. Acc Chem Res, 2004, 37: 488–496
104 Lane BS, Burgess K. Metal-catalyzed epoxidations of alkenes with hydrogen peroxide. Chem Rev, 2003, 103: 2457–2474
105 Xi ZW, Zhou N, Su Y, Li KL. Reaction-controlled phase-transfer catalysis for propylene epoxidation to propylene oxide. Science, 2001,
292: 1139–1141
106 Neumann R, Dahan M. A ruthenium-substituted polyoxometalate as an inorganic dioxygenase for activ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Nature,
1997, 388: 353–355
107 Li X, Kutal C.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epoxidation of styrene by molecular oxygen over highly dispersed titanium dioxide species on silica.
J Mater Sci Lett, 2002, 21: 1525–1527
108 de Bruin B, Budzelaar PHM, Gal AW. Functional models for rhodium-mediated olefin-oxygenation 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4142–4157
109 Murata C, Hattori T, Yoshida H. Electrophilic property of photoformed on isolated Ti species in silica promoting alkene epoxidation. J
Catal, 2005, 231: 292–299
110 Murata C, Yoshida H, Kumagai J, Hattori T. Active sites and active oxygen species for photocatalytic epoxidation of propene by molecular
oxygen over TiO2-SiO2 binary oxides. J Phys Chem B, 2003, 107: 4364–4373
111 Shiraishi Y, Morishita M, Hirai T. Acetonitrile-assisted highly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epoxidation of olefins on Ti-containing silica with
molecular oxygen. Chem Commun, 2005, 5977–5979
112 Yoshida H, Murata C, Hattori T. Photocatalytic epoxidation of propene by molecular oxygen over highly dispersed titanium oxide species
on silica. Chem Commun, 1999, 1551–1552
113 Yoshida H, Tanaka T, Yamamoto M, Yoshida T, Funabiki T, Yoshida S. Epoxidation of propene by gaseous oxygen over silica and
Mg-loaded silica under photoirradiation. J Catal, 1997, 171: 351–357
1109
张楠等: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还原体系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114 Yoshida H, Tanaka T, Yamamoto M, Funabiki T, Yoshida S. Photooxidation of propene by O2 over silica and Mg-loaded silica. Chem
Commun, 1996, 2125–2126
115 Yoshida H, Murata C, Hatton T. Photooxidation of propene to propene oxide by molecular oxygen over zinc oxide dispersed on silica.
Chem Lett, 1999, 28: 901–902
116 Yoshida H, Murata C, Hattori T. Screening study of silica-supported catalysts for photoepoxidation of propene by molecular oxygen. J
Catal, 2000, 194: 364–372
117 Ferry JL, Glaze WH.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o organics over illuminated titanium dioxide: Role of the TiO2 surface. Langmuir,
1998, 14: 3551–3555
118 Ferry JL, Glaze WH.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nitroorganics over illuminated titanium dioxide: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excited-state
TiO2 and nitroaromatics. J Phys Chem B, 1998, 102: 2239–2244
119 Brezová V, Blazková A, Surina I, Havlínová B. Solvent effect on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4-nitrophenol in titanium dioxide
suspensions.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7, 107: 233–237
120 Zhang T, You L, Zhang Y.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p-chloronitrobenzene on illuminated nano-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 Dyes Pigm,
2006, 68: 95–100
121 Warrier M, Lo MKF, Monbouquette H, Garcia-Garibay MA.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aromatic azides to amines using CdS and CdSe
nanoparticles.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4, 3: 859–863
122 Huang H, Zhou J, Liu H, Zhou Y, Feng Y. Selective photoreduction of nitrobenzene to aniline on TiO2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amino
acid. J Hazard Mater, 2010, 178: 994–998
123 Kaneco S, Shimizu Y, Ohta K, Mizuno 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using TiO2 powders with a positive hole
scavenger.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8, 115: 223–226
124 Dey GR, Belapurkar AD, Kishore K.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methane using TiO2 as suspension in water.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2004, 163: 503–508
125 Liu B, Torimoto T, Yoneyama H.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nitrate using TiO2 nanocrystal photocatalyst
embedded in SiO2 matrices.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8, 115: 227–230
126 Premkumar J, Ramaraj R.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formic acid at porphyrin and phthalocyanine adsorbed nafion
membranes. J Photochem Photobiol A, 1997, 110: 53–58
127 Yahaya AH, Gondal MA, Hameed A. Selective lase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into methanol. Chem Phys Lett, 2004, 400:
206–212
128 Sasirekha N, Basha SJS, Shanthi K.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Ru doped anatase mounted on silica for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Appl Catal B, 2006, 62: 169–180
129 Hirose T, Maeno Y, Himeda Y. Phot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photoreduction by Co(bpy)32+ sensitized by Ru(bpy)32+ fixed to cation
exchange polymer. J Mol Catal A, 2003, 193: 27–32
130 Slamet, Nasution HW, Purnama E, Kosela S, Gunlazuardi J.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doped titania catalysts prepared by
improved-impregnation method. Catal Commun, 2005, 6: 313–319
131 Hori H, Takano Y, Koike K, Sasaki Y. Efficient rhenium-catalyzed phot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under high pressure. Inorg
Chem Commun, 2003, 6: 300–303
132 Teramura K, Tanaka T, Ishikawa H, Kohno Y, Funabiki 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CO in the presence of H2 or CH4 as a
reductant over MgO. J Phys Chem B, 2003, 108: 346–354
133 Saladin F, Forss L, Kamber I. Photosynthesis of CH4 at a TiO2 surface from gaseous H2O and CO2.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5,
533–534
134 Ikeue K, Yamashita H, Anpo M.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on titanium oxides prepared within the FSM-16 mesoporous
zeolite. Chem Lett, 1999, 28: 1135–1136
135 Ikeue K, Yamashita H, Anpo M, Takewaki 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on Ti-β zeolite photocatalysts: Effect of the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01, 105: 8350–8355
136 Yamashita H, Nishiguchi H, Kamada N, Anpo M, Teraoka Y, Hatano H, Ehara S, Kikui K, Palmisano L, Sclafani A, Schiavello M, Fox
MA.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on TiO2 and Cu/TiO2 catalysts. Res Chem Intermed, 1994, 20: 815–823
137 Yamashita H, Fujii Y, Ichihashi Y, Zhang SG, Ikeue K, Park DR, Koyano K, Tatsumi T, Anpo M. Selective formation of CH3OH in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on titanium oxides highly dispersed within zeolites and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 Catal Today, 1998, 45: 221–227
1110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7期 138 Ikeue K, Nozaki S, Ogawa M, Anpo M. Characterization of self-standing Ti-containing porous silica thin films and their reactivity for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Catal Today, 2002, 74: 241–248
139 Shioya Y, Ikeue K, Ogawa M, Anpo M. Synthesis of transparent Ti-containing mesoporous silica thin film materials and their uniqu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Appl Catal A, 2003, 254: 251–259
140 Yamashita H, Ikeue K, Takewaki T, Anpo M. In situ XAFS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hydrophobic–hydrophilic properties of Ti-beta
zeolites in th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with H2O. Top Catal, 2002, 18: 95–100
141 Tan SS, Zou L, Hu E.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gaseous hydrocarbon using TiO2 pellets. Catal Today, 2006, 115:
269–273
Research progress on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ZHANG Nan, ZHANG YanHui, PAN XiaoYang, FU XianZhi & XU Yi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hotocatalysi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Photocatalysis;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otocatalysi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hemistry research is developing an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to replace those environmentally hazardous and energy-cost processes. The advent of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s meets the very demand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usually take place under much milder conditions than conventional catalytic systems, and avoid the use of powerful toxic oxidants and hazardous reductants. Moreover, the high selectivity to target product can be achieved by optimizing the reaction environment, thus offering a green and energy-efficient route for organic synthesis as well as the most promising green organic chemistry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progresses on photocatalytic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used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gives a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photocatalysis, select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rganic synthesis, application
1111
二 : 时光又催人
一夜春雨,草色青青。一季春风,四季轮回。
一直不太明白,清明节为何要定在春天。百花盛开,草木葳蕤,远山近郊,城市乡村,怎么看都像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却要祭拜亡亲,探访阴阳相隔的故友。是以,再美的景致也浸着几分凄婉。可是,若不在春天,又当在何时?
生命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从出生开始,死神就站在路的尽头遥遥等侯。一生可以有千种活法,万般选择,风花雪月或柴米油盐,刻骨铭心或沧海桑田,灿如日月或贱若草芥,长寿百年或短如流萤,归宿却只有一个,了然于尘土。
目睹身边亲人的离去,从少年时代开始。最先是外婆,因为在外地读书,又临近期末考试,就没有赶回去送她最后一程。寒假回家,母亲哽咽着说起外婆走时的种种细节,然后拿出六个盐蛋,说外婆知道你喜欢吃盐蛋,在走前的头天晚上清醒时,叫我专门给你煮的。外婆做的盐蛋,向来盐味适中,那天吃来,只觉得异常咸涩,可是被泪水浸透了?
外婆走后三年,外公去了。接着,大舅因车祸猝然离开。之后近十五年的时间,家中诸亲安好,与我同辈的表亲堂亲们开花结果,家族进入枝繁叶茂的鼎盛时期。同学朋友亦然,周末郊游,携侣伴子,好不幸福。
年华正佳,岁月静好。我以为死神已被我们的幸福感动,法外施恩,任我及亲友逍遥于外。事实上,它正无处不在地窥视,随时等待捕捉猎物。2004年12月7日,一个阳光温暖得心底生花的冬日正午,我突然接到红的电话,说枫不堪抑郁症折磨,以一方丝巾结束终结了红尘眷恋。因为热爱文字,我和红、枫相识相知。三人之中,枫的文学天赋最高,尤其擅长写诗。那样一个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女子,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感知使她对生命爱之深,奈之切。(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失却知己哀痛未息,次年腊月初八,死神再一次露出狰狞的面孔,夺走了亦兄亦父的大哥。大哥年长我二十岁,从小到大,我和哥哥姐姐对他的依赖几近于父亲。在我们眼里,大哥无所不能,无所不摧。没想到巨人也有倒下的时候。当医生说大哥是肺癌晚期,最多活不过三个月时,我们完全不相信,拼力想要留住他。钱流水一样花出去,换回的也不过300余天的相聚。
人生大恸之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哥的离去,将年迈的父母更快推到风烛残年。两年后的同一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四年后,距离八十寿辰还有十七天的母亲,从来舍不得对我们说句重话的母亲,也随父亲走了。
亲人在世时,有时并不觉得有多重要。即使生病,也不会特别难受,因为想看随时能看到。及至重病,开始心痛,但还不至于彻底绝望。等到离开,静静地冰冷地躺在棺木里,仍抱着一丝幻想,想世间上那些死而复生的奇迹。暗夜里一遍遍地呼喊,说最贴心的话,诉最孤苦的无助,期待他或(她)突然睁开眼睛,像小时候闭着眼睛和我们捉迷藏样,猛然笑嘻嘻地睁开眼说:“还是舍不得我呀?”所有的不舍与绝望,在第一铲土抛向棺木的瞬间迸发。自此之后,阴阳相隔,年年岁岁,相见惟有梦里。
小时候,总以为生是漫长的,死是遥远的。待经历了人事之后,方知生偶然,死必然,生命随时会因为疾病、意外而终结。八年时间里,我失去了五位亲人,两个芳华正茂的至交。母亲走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像惊弓之鸟,时时处于对死亡的惧怕中。稍有小恙,便生出许多不安。午夜梦醒,夜风穿堂袭来,以为死神就在左右。不安多了,反倒生出几分淡然。福祸相依,生死相随,既然死是永恒的,生是短暂的,何不热烈地拥抱生?
人生如过客,时光又催人。关于清明,比较起介子推与重耳的传说,我更喜欢从字面上理解。清明清明,清风明月,清醒明智。任随一个组合,都是那样清澈明净。站在春光里,看万物竞相勃发,一茬茬鲜嫩的生命唱着生命的欢歌。脚下,是曾经萧瑟的泥土,枯萎的落叶。
三 : 37国内光催化实验组
福大光催化研究所付贤智院士课题组(重点实验室) 付贤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付贤智院士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他针对光催化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光催化反应机理、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光催化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光催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连化物所 李灿(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南京大学邹志刚 现为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新型生态能源环境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可见光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应用的研究 开发高效太阳能转换光催化材料体系已成为当前国际材料领域为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所进行的重大前沿科学探索之一。光催化材料可以分成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主要是紫外光响应型,其典型的代表材料是TiO2。第一代光催化材料(TiO2)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而紫外光只占太阳光能量的4%左右,可见光(400~750nm)却占太阳光能量的43%。2001年,邹志刚等人发现了In0.9Ni0.1TaO4光催化材料并应用于光解水制氢,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Nature 414,625,2001)。该工作突破了传统的只能在紫外光下具有活性的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体系,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新型复杂氧化物催化体系(In1-xNixTaO4)。该项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新型复杂氧化物光催化材料的提出,代表了第二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体系研究的开始。 此后,又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材料体系,如BaM1/3N2/3O3(M =Ni, Zn; N=Nb, Ta) 、MCo1/3Nb2/3O3 (M=Ca, Sr, Ba) 等。并将p-n结及双光子异质结的概念引入光催化材料体系,通过两种光催化材料的能带结构的合理匹配,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分离,开发了Cr掺杂的Ba2In2O5/In2O3异质结光催化材料体系,初步完成了室外实际太阳光下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的实验(J. Chem. Phys. 117, 7313, 2002; J. Phys. Chem. B. 108, 811, 2003; Appl. Phys. Lett. 85, 689, 2004; Chem. Mater. 16, 1644, 2004; Chem. Mater. 17, 3255, 2005; Appl. Phys. Lett. 88, 071917, 2006)。 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的研究方面, 邹志刚等人成功地合成了能利用可见光有效地
降解水和空气中的甲醛、乙醛、亚甲基蓝和H2S等有害物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在J. Phys. Chem. B(106, 13098, 2002; 106, 517, 2002; 107, 61, 2003; 107, 4936, 2003; 107, 14265, 2003; 108,12790,2004)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也实现了利用可见光矿化环境污染物(Angew. Chem. Int. Ed. 43, 4463, 2004; Res. Chem. Intermed. 31, 493, 2005)。 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Nature、 Angew. Chem. Int. Ed. 及J. Phys. Chem.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并已申请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和6项日本专利。 (2)新超导材料PrBa2Cu3Ox的发现及超导机制的研究 以YBa2Cu3Ox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RBa2Cu3Ox(R为稀土元素)被发现以来10年间,人们一直认为用Pr置换Y所得到的RBa2Cu3Ox不显示超导性能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试图解释此现象的理论假设。邹志刚等人采用改进的TSFZ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RBa2Cu3Ox超导体单晶,并在极限状态(高压、低温)下测定物性,从不同角度探究该物质的超导现象并研究其超导机制。发现了加压下有很大的压力效应。此外,通过单晶结构解析,判定了有超导特性的样品具有完整的结晶结构,这与传统的、用Flux方法制备的无超导特性样品(Pr-Ba-Cu-O)Cu(I)位置有明显的缺陷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申请者的研究成果结束了多年来关于RBa2Cu3Ox是否有超导特性的争论,为新探索超导材料及超导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Phys. Rev. Lett.及Phys. Rev.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申请和获得专利多项,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
北京化学所赵进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提出并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将TiO2光催化从紫外光区拓展到可见光区域。发现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氧原子转移的新途径,揭示了分子氧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新作用。将光催化原理用于环境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研究,阐明了环境中铁物种的光化学循环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大连理工 全燮(xie)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风险性研究;现代技术(如电磁波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等)在环境治理与修复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环境应用材料(如高效水处理剂、新型纳米催化剂、新型生物载体等)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方向:。
(1)环境污染化学
(2)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
(3)现代技术在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
(4)新型环境应用纳米与功能材料
武汉理工余家国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分解水制备氢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产品、CO2捕获、吸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纳米结构材料, 多孔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等
香港中文大学 余济美 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化学,光催化,纳米材料和痕量分析等多方面。八十年代初攻读博士学位时,发展出一套实用的痕量金属萃取方法,得到环境分析化学界广泛使用。自八十年代中起开始参予半导体光化学的研究。
清华大学 朱永法
研究重点主要在于
(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 (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
(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 (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 (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 (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方向:
(1)表面与界面化学研究:XPS和AES的指纹信息研究;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结构研究; (2)环境催化净化研究:纳米薄膜光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氧化研究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净化上的应用; (3)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及功能薄膜; (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兰州化物所 吕功煊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催化新材料、新反应
光电催化、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与存储
西安交大 郭烈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连续两届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十一五“863”高技术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
带领实验室在原有优势学科方向即能源转化与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开拓发展了“氢能规模制备与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的新研究方向,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建立了与之适应的实验基地。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湿生物质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多相流相界面交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主持争取承担了有关氢能制备与利用方面的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使实验室科研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既保持了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与高新技术及其多相流研究领域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在2003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并在工程组排名第一。
太原理工 李瑞丰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沸石分子筛无机孔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无机仿生酶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无机孔材料的工业催化。
研究领域:
▲新型沸石分子筛的合成和表征
▲金属配合物沸石/分子筛催化剂
▲PSA(CO净化)和脱腊专用吸附剂
▲固体超强酸催化材料化学
上海师范大学 李和兴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学科点 (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 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动力学和多相催化
叶金花
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金花教授是结晶学、材料物理及材料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及物理等诸领域有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在光催化领域中带领她的研究室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以及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许宜铭
教授 、博导 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
1.金属酞菁光敏化 研究新型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应用于水体中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可见光诱导氧化.目前,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处于国际前列.主要研究成果有:发现酞菁钯具有同类物中最高的单线态氧生成量子产率;首创绿色有机膨润土,高效吸附和可见光快速降解含酚含硫污染物,实现有机膨润土绿色经济再生和循环反复使用.
2.半导体光催化 研究特殊结构氧化钛、氧化铁等半导体的合成、掺杂、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性能.本实验室已有二十年的研究结累.主要贡献有:率先开展分子筛-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发现分子筛结构、结晶度和颗粒大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发展氟离子表面修饰,能使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提高0.2-15.9倍.
3.Photo-Fenton反应 研究铁离子结构、聚合度和负载方式对过氧化氢光解产生活性自由基的影响.主要成果有:在过氧化氢和可见光作用下,阴阳离子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分别降解,而两性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同时发生降解.
4.杂多酸光化学 研究杂多酸结构和负载方式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机理.首次提出,氢氧自由基生成是杂多酸光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
5.有机物选择性光致氧化 应用以上光化学光催化过程产生的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研究环己烷、环己烯、维生素D3等有机物的选择性氧化.目前,本实验室尚处于起步阶段.
37国内光催化实验组_付贤智
徐东升
物理化学,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化学和物理,博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
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本征性质。 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光电化学:光电池、光催化与光解水。 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传感与光电器件。 低维纳米材料化学。
余刚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效应、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水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专题等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探明了J酸等萘系染料中间体废水中有用资源的回收原理和污染物降解的机理,在国内外首创了成套处理技术与工艺;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报道了直接致突变物-硝基多环芳烃在水中的溶解性、分配行为以及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积累、释放和危害。
张金龙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1) 高效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光催化机理的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环境与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2)研究在此微环境反应场内有机无机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能。
孟庆波
现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光机能材料研究组(N06组) 组。
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研究了YBCO系列高温超导体的化学键性质,从化学键的表象对这类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给予了合理的解释。(2)发现了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协同自组装效应,发展了一种最简便的组装大面积、高质量纳米尺寸的
三维周期孔结构(光学晶体)的新方法, 这一组装方法正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3)首次利用TiO2三维周期孔膜组装了液态染料太阳能电池,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4)组装的全固态染料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林 原
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开放实验室,博士,研究员,博导
主要研究领域: 半导体光电化学。 纳米半导体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 半导体表面微观性能的STM及STS研究。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机理的光电化学研究
胡春
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光催化环境净化技术基础与应用的研究;高级化学氧化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的研究; 局部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在纳米粉体催化剂固定化技术、高效光催化剂的制备、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催化剂表面吸附对光催化反应的作用、及在实际环境净化领域上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上官文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催化,光催化,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光催化治污及光解水制氢、环境催化和材料、柴油机尾气催化净化、纳米复合材料构筑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目前负责主持的主要项目有:(1)国家863课题"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层状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解水特性的研究";(3)GM基金"柴油机尾气中碳烟微粒和氮氧化物的同时催化净化";(4)国际(香港)合作项目"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研制"等。
李新勇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
1.环境催化(光电催化;微波催化;电催化氧化与还原;多相催化等)
2.环境应用材料(纳米材料;高效吸附材料;改性生物填料等
3.纳米材料表面化学物理及谱学特性研究
李旦振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⑴ "直接吸收可见光的新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反应机理(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2)"多孔硅中量子纳米团簇组装材料的研究〈00-02〉",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多孔硅的电致发光及其电子特性〈96-98〉",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多孔硅的研究〈93-95〉",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多孔硅及其组装纳米材料的系列研究中,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光伏器件和湿敏器件;利用纳米组装技术合成的光催化剂,率先利用微波场助光催化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光催化氧化的量子效率。
李 芳 柏
研究员,环境化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为:污染控制化学。
(1)土壤铁锰氧化物及其界面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转化耦合过程
(2)自然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过程与机理
(3)土壤复合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4)二氧化钛光催化环境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刘平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微量还原性气体对光催化氧化影响的研究 经费100万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第一人完成该项目 2006H0086光催化技术平台建设 经费300万 来源:省科技厅 、第一人完成该项目
福建省光催化研究中心 经费2200 来源:省发改委、第二人完成项目
安太成
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开展环境光化学降解毒害有机物动力学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以及一系列环境中持久性和挥发性毒害有机物的光催化和环境光化学降解的模拟实验。目前主要从事新型高效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矿物界面的光催化降解方面的研究工作。
付宏刚
现任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院长,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功能材料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材料结构理论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和介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熊亚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级氧化理论与技术
(2) 环境超分子技术及其应用
(3)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4) 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
本文标题:光催化-光催化+有机化学-587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