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同性婚姻,绝非李银河说的那样简单

发布时间:2017-09-11 所属栏目: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

一 : 同性婚姻,绝非李银河说的那样简单

刚才有人跟我说,在去年的同性婚姻风波里,他参与了骂我,但他没看过我的文章,这有点狗血,现在贴上长微博,看我为什么反对同性婚姻。注意看后面两部分啊。

同性婚姻,绝非李银河说的那样简单

作者李铁

李银河老师因为在性以及同性恋问题上的观点而为中国公众所熟知,她已经多次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同性婚姻的提案,是中国提倡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旗帜性人物。

在国际学界,同性恋的研究可谓是一门显学,因为事关人类基本价值,涉及一些正义和伦理的基础性问题,相当微妙和复杂,几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领域的众多一流学者都参与了争论。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每年产生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依然极具争议,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话题的复杂性。

相比国外同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公众讨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一方面是李银河这样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倡导者,理由很简单:同性结婚不妨碍他人,是两个人的私事和个人自由,是尊重人权,所以法律应该保护和允许同性结婚。而反对同性婚姻的一方似乎除了直觉上不可接受外,说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只能简单宣告:同性恋就是违反自然规律,不道德,让人反感。

说到此,我必须先声明的是,我坚决反对那些对李银河的肮脏谩骂。虽然李银河提倡同性婚姻合法化,甚至认为乱伦、群交、一夜情也是合乎道德的,但因此就说李银河自己想乱伦要一夜情,这种肮脏的人身攻击与暴徒无异,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我钦佩李银河老师在这些领域为中国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也坚决捍卫她发表自己学术观念的权利,这和她个人是否实践那些性行为毫无关系。

我个人认为,李银河老师关于同性恋婚姻的说法和论证是极其粗糙的,我明确反对这些偏颇的观点。我希望通过一些较深入的争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问题的脉络和复杂性,以便我们做出更正确的社会选择。笔者就试图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谈谈对同性婚姻的不同观点:

同性结婚真的是私人的事吗?

“结婚是当事人的事,只要不妨碍别人,人们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同性可以结婚的理由。这条所谓的自由原则看似有道理,但也不是什么情况都适用。比如两个人自愿决斗早已经是非法行为。

如果仅仅是当事人自愿便可结婚,那么,父女、兄妹、母子自愿结婚可不可以?三个人结婚可不可以?三男两女呢?人和动物结婚呢?人和板凳结婚呢?

这些假设绝非耸人听闻。2008年,澳大利亚一对父女走上电视公开了两人相恋并生下两个小孩的过程。他们公开表示“我们是作为成年人自愿建立这种关系的,我们现在只想得到一点尊敬和理解。”当然,后来当地法院判决两人乱伦有罪,并受警方监视,禁止两人再发生性关系。

还有多边婚姻,当著名同性恋运动领袖施帕尔曼被问及同性婚姻后下一个争取目标时,他明确回答:“争取三个人结婚的可能。”当然,如果三个可以结婚,接下来5个80个也就不在话下了,只要大家自愿。

早在1972年,美国两百多个同性恋组织的共同纲领便是要求废除性行为的所有年龄和人数的限制。其中有一个“北美男人男孩恋协会”(NAMBLA),正在有组织地争取恋童合法化。对他们来说,多元性爱美不胜收,只要自愿,只要注意卫生,不弄伤儿童,小朋友们开心,性行为就和一起玩过家家游戏一样,有何不可呢?

还有,我们只要搜一下新闻,声称要和各种动物结婚的也多得很,有和海豚结婚的,有和蛇结婚的,和狗结婚的那就更多了。

如果说结婚真的只是当事人的自愿就可以,我们很难有理由拒绝上面这些“婚姻”。

倘若有一天,上面的这些“婚姻”都合法了的话。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形:你在办公室里宣布你将要结婚的消息的时候,有人会上来问你,你是和几个人结婚啊?你是和人结婚吗?你是和男人还是女人结婚?·····这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同性婚姻不再是同性恋者的私人事情,它与每个人都相关,因为同性婚姻改变了婚姻的定义,并很可能带来雪崩效应。

当然,李银河也主张兽交、乱伦、多人性行为没有不道德,那她很可能也会说,多边婚姻、近亲婚姻都可以啊,没什么可怕的。我想,要是真有的那么一天,很多人都会再另外组织一个婚姻形式,把自己的婚姻和同性婚姻、近亲婚姻、多人婚姻、人兽婚姻区别开来,这样,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原点?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如果婚姻的定义被改变,无疑将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变。最直接的,爸爸妈妈以及亲属的概念都变了,由此而带来的对家庭和社会的冲击绝对不容小视。如果什么样的自愿结合都可以成为“婚姻”的话,相信很多人不再会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婚姻制度很可能随之瓦解。

另外,婚姻制度也不是一个私人的东西,它与很多公共制度配套相关。比如,一些单位会给配偶医疗福利,结婚后可以申请一些住房的优惠,很多国家已婚的可以申请一些免税等等。既然婚姻有公权力的保障,其公共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性恋者的个人自由并不比一般人少,他们完全有相爱的权利,可以一起生活,山盟海誓、永不分离,甚至可以大宴亲朋,如果有人愿意,也可以“夫妻”称呼他们,这都是他们私人权利范围内的事。但是,在法律上登记结婚则是另外一回事。婚姻是有限制的,几乎所有与资格相关的东西都有限制。

断言同性婚姻是人权发展的潮流为时尚早

李银河认为不允许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异性恋霸权”,是主流文化对小众文化的专制,是反人权的。

说到人权,我们来看一下世界最主要的三个人权公约怎么说。

《世界人权宣言》第16条:“成年男女,不受种族、国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权婚嫁和成立家庭。”《公民权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3条:“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女缔婚和成立家庭的权利应被承认。”《经济、社会暨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缔婚必须经男女双方自由同意。”

很显然,这些婚姻人权都明确属于成年男女,而不是同性。也许有人会说,这几个公约都是几十年前制定的,已经过时了。我要说的正是这个问题,同性恋问题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就存在了,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同性恋运动也闹过很多次,然而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几乎所有的成熟的主流文明都不认可同性婚姻。

2001年,荷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迄今为止也只有短短的八年。这些年,世界范围的同性恋运动确实风起云涌,已经有比利时、加拿大、西班牙、瑞士、挪威等少数几个国家以及美国的五个州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是如果以这短短八年的趋势就归纳说,同性婚姻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这样下结论显然还是太早了。

性别和婚姻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石,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权利,对它们做出的改变会直接动摇人类文明的基础,对此,人类应该慎之又慎,因为这一改变的灾难性后果可能要到很多年后才能被人们发现。尽管同性恋运动搞得很热闹,但是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还是只有寥寥数个,在相当开放的美国,90%的州都不承认同性婚姻,最高法院也持否定态度。

在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和地区,短短几年,已有一些负面因素值得我们注意。

比如同性父母收养孩子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同性父母的孩子有29%受过性侵犯,异性父母的相应数字只是0.6%。而且同性伴侣的关系相当不稳定,对孩子的两性认识会造成不良影响,很多研究都证实同性伴侣不适宜作父母。这些同性家庭是否把孩子当成了社会实验的小白鼠?

还有逆向歧视的问题。公权力就一些同性恋问题立法,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同性恋者的人权,但另一面对其他人无疑也会带来一些强制,压制反对同性恋者的人权。

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两名妇女不将房间租给一名女同性恋者,被判罚款,还要道歉并参加同性恋“觉醒课程”。在加拿大,表达不赞成同性恋也可能犯法。美国一位工程师,在收到一封“全国出柜日”的宣传同性恋的电子邮件后,回复给寄件人:“请不要在发这种信息给我了,因为我很恶心,看了很不舒服。”结果他因为被解雇,理由是性倾向歧视。这些做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造成了一种逆向歧视,对同性恋问题只能赞成不能反对,表达厌恶都不行。其实,绝大多数异性恋者想起同性恋行为,都会本能地感到不舒服,如果这种生理本能不存在或者乱了,我想人类的生殖繁衍都会成问题。

抽底追问与传统的张力

当代轰轰烈烈的同性恋运动,与60年代全世界范围的激进运动有密切关系。这场运动的主旋律就是反主流与革命,几乎要打倒任何权威和既定的秩序,声称要将少数群体从多数的压制中解放出来,在这些革命者看来,任何规矩和秩序都是理性的牢笼。

尽管这场运动也有正面的贡献,比如在为黑人争取了平等的民权,但其激进和乌托邦的一面也让人看到了滥用抽底追问的思维方式的盲目和荒谬。

这种思维方式以欧陆的唯理主义哲学为指导,凡事都诉诸一些最高的原则来判断。比如,人生而平等,个体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这确实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但是也不能只顾逻辑成立而不顾现实地乱用。激进的乌托邦人士往往就是只顾逻辑和原则而罔顾现实和传统,不符合的一律冠以“歧视”、“多数专制和霸权”的帽子。这样的“反歧视”有多可笑,我们来看看这些例子:

一个国家可能有一百多种大大小小的宗教,尽管法律规定所有宗教具有平等的地位,但绝不是每个宗教的节日都能像基督教的圣诞节那样全国放假一周。这是不是歧视?

现有的书写和阅读模式都是为右手人士设计的,这是不是对左撇子的压制?是不是要用立法来保证一定比例的印刷品专为左撇子设计?

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也只有六种,小语种的国家必须用这六种语言来交流。这是不是多数的专制和霸权?

我们要争取每个人生来在起点上就是平等的,有人就提出把所有婴儿一出生就集中统一喂养,以使得他们起点平等。我们现在知道这太荒谬,是一种法西斯主义行为,但是这显然符合激进主义者的逻辑。

很显然,我们不能单靠抽象的逻辑和抽底追问的原则来建构我们的文明。维特根斯坦说,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把任何行为解释得符合任何规则。这样表面上是追求解放,带来的很可能是奴役和混乱。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中,人们就领略了这种唯理哲学的破坏力。一百多年来,人类还在不断为这些乌托邦思维方式付出代价。

痛定思痛,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文明固然离不开抽底追问式的创新,但同时也必须尊重传统。思想家们看到,欧陆的唯理主义哲学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英美的经验主义哲学,则能为自由社会提供更坚实稳健的基础。唯理主义诉诸最高原则和公理来进行抽底追问,而经验主义拒绝用那些抽象的原则去一刀切,经验主义者充分肯定传统的价值,讲究渐进地、一层层的务实地推进文明。

一个健康的文明,是在抽底追问与尊重传统两种力量的张力中前进的,离开了对一些基本原则的抽底追问与反思,文明会丧失自我批判的创新活力,而如果没有对传统的尊重与保守,则会导致混乱与灾难。胡适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意义就在于此。

尤其是性别、婚姻这样一些人类文明基石性的东西,在变革的时候更是要慎之又慎。传统是几千年智慧与教训的沉淀与结晶,几乎所有稳健的主流文明都不能当街做爱,都不允许乱伦、恋童,也不允许同性结婚。主流文明在性方面的这些共识绝非偶然,这些传统是合理性的沉淀,是人类一些基本属性和生存状态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对这些最基本的传统保持一点敬畏之心,三思而后变。

中国的隐忧

正是基于对六七十年代激进的个人主义带来众多负面效应的反省,这二十多年来西方社会出现了明显的保守主义复兴之势,呼吁保守和捍卫信仰、传统,德性、社群以及家庭的价值声音逐渐走强。社群主义的兴起批判了以往对自由的抽象的孤立的理解,主张在共同体和传统中的自由才有持续的活力,才不会走上邪路。

李银河提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对待同性婚姻这样的问题上,有着历史和文化的优势。因为西方国家,各种宗教因素是阻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重要力量,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限制,应该先行一步。

在西方,很多宗教势力是同性恋运动的重要反对力量,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说,因为反对者是出于宗教和信仰原因就认为其是独断和无理的。任何人都生活在某个整全性的价值体系之中,世俗主义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样,都只是众多解释世界的价值体系中的一个,不能说涉及到宗教的就一定是迷信和独断的。基督教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具有灵魂意义,很多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都与基督教的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督教传统是西方传统的核心,西方人捍卫传统的价值,就不能不涉及到宗教和信仰。

李银河说到,中国社会不存在一些宗教的因素来限制同性婚姻。其实,这很可能并非中国之福。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传统从几千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仍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西方社会在面临同性婚姻这样的创新诉求和冲击时,还有健全的传统保守力量制衡它。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这种制衡有多么重要。

中国则不同,这种制衡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中国的传统已经断裂,中国传统价值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时候,已经丧失了说服力和吸引力,人们实际已经不会使用这样的传统资源来思考问题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使得我们在面临同性婚姻这样的问题时,缺乏价值的座标和参考。

因此,我们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同性婚姻的问题时,自然就相当粗浅了。尽管李银河论证同性婚姻合法性的路数极其简单和浅薄,但反对者更加粗燥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很多具有自由思想的高知群体中,对同性婚姻持赞成态度的可能还占多数。因为在以往的中国社会中,道德与传统似乎总是与权力、虚伪、专制等裹挟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自由知识群体很容易将同性婚姻与争取自由人权、启蒙、宽容、文明等词语简单等同起来,认为支持同性婚姻是一种前卫但是正确的行为,符合历史的进步潮流。但问题绝没这么简单。

当代的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同性婚姻是其中之一,它和许多热点问题一样,都相当复杂和微妙,充满了各种重大的价值冲突,最终只能在各种价值和利弊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平衡的解决,是一种关于“度”的把握的实践智慧。绝非单靠几条简单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堕胎,反对者认为精卵结合就是人了,堕胎就等于杀人。支持者认为,妇女有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还有在动物身上培育人的器官的伦理问题,这样的动物到底是人还是动物?这些问题和同性婚姻问题一样,都涉及到伦理问题都极其重大,必须小心而为之。学者们多数还是倾向于认为,这些问题最终都是一个很微妙的把握“度”的问题,要在实践中去慢慢把握。像李银河这样用几条简单的原则宣告式的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太过于简单化了。

二 : 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 两人合照首次曝光(图)

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 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 两人合照首次曝光(图)

李银河与爱人“大侠”合照

12月22日上午,一张李银河与其新爱人“大侠”的合照在网上曝出。(www.61k.com)据该照片拍摄者@猴子曰介绍,“这是有一年春天,李银河与她的经纪人Z老师在沈阳参观故宫之后逛商场,逛完商场后在街头拍的合影。Z老师一进商场就直奔男装区,但最后在李银河的建议下,只买了这顶帽子。”

12月18日,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其博客发表了标题为《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的博文。文章中李银河否认了外界对其“拉拉”的传言,并表示目前她的伴侣是一名性别认同为男性的人,“她其实不是她,而是他,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他是一位女变男的变性者,学名叫transsexual。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看,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此文一出,立即引来极大关注和议论,而李银河新伴侣也渐渐浮出公众视野。

19日上午,凤凰网文化对李银河进行了专访。李银河认为她此次发表声明是迫于网络上恶毒的人身攻击,而且伴侣也同意公布,并不觉得有什么勇敢可言。真正出柜的伴侣而非自己,现在的伴侣和王小波什么方面都不一样,但他们的感情很好。同时她说,自己实际上并不觉得非要手术才能过另一个性别的生活。

中国着名性学家李银河日前透露,她已经和一名跨性人共同生活了17年。这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公共讨论,而迄今一直被边缘化的跨性人群体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2月20日报道,李银河是在18日公开这一事件的,她的博客也在24小时之内被阅读了20多万次。在新浪微博上,这也立刻成为了热点话题,获得了300万的点击量。而相关的讨论,则不仅局限于李银河的婚恋关系。公众也开始关注起中国的跨性人群体。

三 : 李银河谈与变性人同居:爱更重要 性肯定也有

李银河作品 李银河谈与变性人同居:爱更重要 性肯定也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研究员李银河

李银河率性,讲话时常常会爆发爽朗的大笑。[www.61k.com)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研究员,国内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同时是已故作家王小波的妻子,她前卫得不像是一位62岁的女性。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名为《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文中称李银河近年来与一位中年妇女同居,这位中年妇女一副男子打扮,几年以后看起来几乎就是一个男人。

昨天下午,李银河在个人博客上公开否认自己是同性恋,也首度大方回应在王小波去世后与此人同居17年的事实,一时舆论哗然。

李银河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这位比她小12岁的他,当时大胆追了她几个月,而家人和孩子壮壮也坦然接受了他们二人的关系。

他们在一起之后,他做了手术,李银河并不讳言,“我觉得爱还是比性更重要,性肯定也是有的。”

而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之外,他也从最初的出租车司机转身成为经纪人,“比如王小波和我的书,他就帮我们谈合同,”李银河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

他会嫉妒王小波,李银河笑言,“每次我们都是一块儿去(王小波)墓地的。他很嫉妒,我就说人都死了你还嫉妒。”谈及他和王小波的相似之处,李银河告诉澎湃新闻,“我觉得他俩都特别真挚,也都对我发生了激情的爱。”

她并不认为“第二春”是对王小波的背叛,“我觉得人可以爱很多人,哪怕同时爱也是可以的,不同时的就更可以了。”

而她现在,就是这样,同时爱着两个人。

李银河

对话李银河

澎湃新闻:过去也有人猜测你是拉拉,况且这涉及个人隐私,为什么此番会选择作出回应?

李银河:我也是昨天突然看到网上那篇文章,里面有好多话非常恶毒,说我明明是一个同性恋,假装成异性恋欺骗公众和同性恋群体,这个我必须得出来澄清。过去大家就猜测一下,没有像这样特别激烈的攻击。

澎湃新闻:这17年里,有其他男人或女人追求过你吗?

李银河:还真没有。

澎湃新闻:回应中提及他追求你的过程,似乎他对你的爱是山崩地裂式的。

李银河:我有点慢热。王小波不也是那样嘛。我反正都是被追的呗,嘿嘿。原来我一中学同学还跟我说,“我就挺纳闷,王小波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你呢?挺奇怪的。”

澎湃新闻:王小波跟现在你的另一半在性格上有没有相似之处?

李银河:我觉得他俩都特别真挚,也都对我发生了激情的爱。他们的激情是真的,真的发生了,激情是装不出来的。比如他对你发生了激情的爱了,一眼就能看出来,太明显了。他们激情的爱后来都转成了柔情、亲情。关系如果长久,爱情都会变成亲情的。激情的爱就像火一样,而柔情和亲情就像水一样,火不可能一直持续,如果一直烧下去,人要烧焦的。

澎湃新闻:你们相处17年,激情退去后,日常生活中会不会起些矛盾争执?

李银河:日常生活中没什么矛盾。我的特点就是不爱跟人发生矛盾。我从小生长的环境中没有人吵过架,所以我根本都不会吵架。我一看到吵架、打架就吓得要命。

澎湃新闻:一直不吵架,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另一半性格相对温和?

李银河:不,我是特别温和的,他是特别火爆的,男性度特别高。他是年轻时在公共汽车上跟人打架的主,车上谁挤谁一下,他能把人从车上踹下去。他经常作为打架的一方被拉到派出所去,他经常这样(笑)。可能是相异才相吸吧。

澎湃新闻:你们互相有性吸引力吗?

李银河:那肯定咯。我觉得爱还是比性更重要。性肯定也是有的,但太隐私了。

澎湃新闻:你们领养了一个名叫壮壮的孩子,壮壮知道他是心理男性,生理女性这个事实吗?对他的接受度高吗?

李银河:孩子知道,接受度也高。孩子有次写了首半通不通的诗,称他为“阳色之母”,都不太像这个年龄孩子的语言。这孩子有些轻度自闭症,他看人的时候不直接看你的眼睛。

澎湃新闻:每年你纪念王小波的时候,他理解你对小波的这份感情吗,会有什么想法吗?

李银河:每次我们都是一块儿去(王小波)墓地的。他很嫉妒,我就说人都死了你还嫉妒。

澎湃新闻:“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批小波迷认为,这样一份新的感情是对小波的背叛。你怎么看?

李银河:我觉得人可以爱很多人,哪怕同时爱也是可以的,不同时的就更可以了。比如西方有种“多边恋”很时兴,比如一个男人爱两个女人,或者一个女人爱两个男人,或者两个男的爱两个女的,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多边恋是不排他的。我觉得爱这个人不见得就不能爱那个人,所以谈不上背叛。

澎湃新闻: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同时爱着这两个人?

李银河:对,可以这么说。

澎湃新闻:目前你还在做什么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吗?

李银河:我2012年退休,现在写虐恋主题的小说,已经写了三本,每本20万字,正在创作第四本。现在只对这个主题有(创作)冲动。现在书在路金波那里,没有一个出版社肯出。你看冯唐的那两本书在内地都出不了。我想等内地这边,风气总是慢慢开的。在过去,王小波的书都不可能出版的,也是等到改革开放才出的。

澎湃新闻:据你的观察,这几年风气有慢慢开吗?

李银河:这几年变化挺大的,同性恋已经慢慢浮出水面了,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的生存空间慢慢扩展了。以前报道、研究都敏感。我跟小波1989年最早开始做同性恋学术研究的时候,其实是北京出版社的约稿,但等1991年出稿时,出版社又说出版不了,后来去香港出版的。七八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约我写“是什么”系列中的《性学是什么》,也是写完了告诉我连这种性学入门的书都出不了。《性学入门》也是今年才刚由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尺度在慢慢变大,但还是很艰难,比如我碰到很多泼粪者反色情。还有好多人往社科院写信,电话都打爆了,社科院就把批示转到(社会学)所里,说群众现在很生气之类。有些宗教右派反对同性恋,会化名“保罗”、“大卫”写信说“同性恋要下地狱的,你要是同情他们,你也会下地狱”。甚至有个人发来厚厚的一本书,关于在地狱的见闻和酷刑,提醒我小心下地狱。

四 : 62岁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否认“第二春”是对王小波的背叛

李银河王小波 62岁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否认“第二春”是对王小波的背叛

李银河

62岁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并不认为“第二春”是对王小波的背叛,“我觉得人可以爱很多人,哪怕同时爱也是可以的,不同时的就更可以了。(www.61k.com)”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名为《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文中称李银河近年来与一位中年妇女同居,这位中年妇女一副男子打扮,几年以后看起来几乎就是一个男人。

昨天下午,李银河在个人博客上公开否认自己是同性恋,也首度大方回应在王小波去世后与此人同居17年的事实,一时舆论哗然。

李银河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这位比她小12岁的他,当时大胆追了她几个月,而家人和孩子壮壮也坦然接受了他们二人的关系。

他们在一起之后,他做了手术,李银河并不讳言,“我觉得爱还是比性更重要,性肯定也是有的。”

而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之外,他也从最初的出租车司机转身成为经纪人,“比如王小波和我的书,他就帮我们谈合同,”李银河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

他会嫉妒王小波,李银河笑言,“每次我们都是一块儿去(王小波)墓地的。他很嫉妒,我就说人都死了你还嫉妒。”谈及他和王小波的相似之处,李银河告诉澎湃新闻,“我觉得他俩都特别真挚,也都对我发生了激情的爱。

李银河王小波 62岁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否认“第二春”是对王小波的背叛

五 : 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17年否认出柜盘点李银河的出位言论

本文标题:李银河与变性者同居-同性婚姻,绝非李银河说的那样简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733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