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詹妮弗·安妮斯顿-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 作者:安妮·金斯顿

发布时间:2017-09-09 所属栏目:詹妮佛安妮斯顿离婚

一 : 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 作者:安妮·金斯顿

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 作者:安妮·金斯顿 《妻子是什么》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页面。
妻子是什么:关注家暴中的女性 作者:安妮·金斯顿


妻子是什么 序(1)
很久很久以前,一辆镀金的马车从宫殿门前经过,清脆的马蹄声在鹅卵石铺就的路上发出回响,街道两边的人群发出轻快的欢呼声。马车里面端坐着一位新娘,她蒙着面纱,象一幅朦胧的印象派画作。  这是我对1981年7月29日的最为深刻的回忆。在这个被称为“世纪婚礼”的日子里,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斯宾塞结为伉俪。如同成千上万的旁观者一样,我两眼直直地守着电视机,内心感到无比的吃惊和困惑。刹那间我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拽住了,自由意志再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对黛安娜的迷恋是一个幽深的秘密。我努力回避这一点,事实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仅仅比她大一岁,一样还没有度过我的25岁。即使是这样,在我和她之间似乎横亘着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的距离。婚姻已经列在了我那张毫无章法的日程表上——那个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属于第一代有能力自由放任的去生活的女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婚姻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就像要不要为一辆新汽车选择遮阳蓬顶。大学时代的一些朋友已经结婚了,而我似乎尚未有这种冲动。结婚意味着安定,是不是就再也没有了向上的可能?  我也不需要高贵的拯救。我不向往小珍珠也没有点缀着钻石的白日梦。白色不是我的颜色。公主,甚至是工业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那种,在我的前景展望中也不占一席之地。即便如此,神话传说,包括那些非常程式化的故事,都能起到一些催眠作用。作为一个被处理过的王妃,黛安娜具有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完美。她很年轻,刚刚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而她的新郎已经32岁了。她性情活泼,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举止得体大方。她的血统足够高贵。她在一家幼儿园任职。她那样一种母性的本能被深深的赞美,成为有决定性的细节,因为这意味着她能够担负起繁衍和抚养后代的重大责任.没有人说黛安娜在成为一个妻子,她正在成为一个王妃.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不可能会受苦.  黛安娜被当作一件稀奇的考古发现-----在百忙之中20世纪的伦敦被开掘出的一个又一个19岁的处女.她的一个不是那么谨慎的亲戚透露说,伊丽莎白王后的妇科医生曾经为这位未来的王妃做检查以确认她的处女膜是完整的.尽管这样一些令人震惊的落后的事实遭到揭露,但对于当代女性听众而言,这依然是一个符合习俗标准的故事.黛安娜前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不知名者到声名显赫的名媛,从一个矮胖的女孩到即将成为王妃的窈窕淑女,从单身女子到王妃.但这种改变也是双方面的,因为黛安娜给查尔斯王子和王室带去了年轻的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她推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市民们渴望分享这段皇室罗曼史,排着长队去购买以王子和未来王妃的肖像为装饰的陶器和其他纪念品.年轻女子更是被黛安娜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纷纷模仿她的服装和发型.在定婚的消息公布以后,黛安娜那枚由一颗18克拉的兰宝石和钻石镶嵌而成的戒指的廉价仿制品被销售一空.纽约的一个珠宝商说在这场婚礼之后,他差不多一半的顾客都选择类似的款式.  当黛安娜在圣保罗教堂前走出马车时,我记得我被自己的兴奋给吓坏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不管是这场婚礼,还是那些华丽的衣裳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新娘身着一件本色丝质婚纱,那上面缀着几千颗珍珠和金属亮片.她站在那里是那样甜美,仿佛是人类的精华.一周以后这件婚纱的廉价仿制品出现在了商店里,普通大众终于能够购买到这个美好欢梦的聚脂版本.  一架机位高的相机记录下来了当时的情形:黛安娜和她的父亲一起慢慢地经过过道,她的白色曳地长裙映着腥红颜色的地毯.不管场面有多么华丽壮观,这场仪式还是一场婚礼.----古老而又平常,新娘被父亲转交到新郎手中,”我愿意”表明的是永恒的忠贞,当这对夫妇离开教堂的时候,他们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在游历了伦敦的街道之后,王子与王妃一起走上白金汉宫的阳台.人们大声喊叫着让他们亲吻.他们照做了,他们轻轻的亲吻仿若是那欢乐的证据.如果这果真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讲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美好而且幽雅.从此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相机摇摆不定.查尔斯与黛安娜的婚礼幻像渐渐破碎终至于一片混乱.在这一卷磁带中,王妃变成了悲剧故事中的女主角.她的面纱成了她的裹尸布,她镀金的马车成了牢笼.婚礼时候穿的服饰像精心设计的外套让我们意识到那是不详的恶兆,喻示了她是如何被那一角色所消耗.多年之后,她成了一个精品女人,的编辑格雷顿.卡特在谈论到黛安娜的商业生存能力时说,”当她活着的时候,她已经被出售了.”  再也没有一辆马车把她带向婚姻了.在黛安娜去世的那个晚上,一辆黑色奔驰汽车驶过巴黎的隧道.在她的婚礼上她的父亲以充满爱的目光凝视着她坐在她的身边,而这一次,当她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和她在一起的是一个声名狼藉的花花公子.或许黛安娜已经把自己从婚姻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了,但直到最后,她依然是一个过客.  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些我们从前所不知道的事情.现在我们知道这场所谓的世纪婚礼其实是一场被操纵的婚姻,充满了封建色彩.作为未来的国王,查尔斯必须选择婚姻,他需要一个妻子在他身边履行王后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他需要人去传宗接代,当然最好是有男性的子嗣好继承王冠.我们被神奇的罗曼史所深深打动,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这根本不是爱的结合,即使新娘相信它也不是.我们没有发现黛安娜其实没有多少选择.有一段时间,她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还生了两个儿子,”一个继承人一个多余的”.但是她还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不理解她的角色像所有的角色一样是必须依照剧本来扮演的.一旦她认清了这个事实,她选择了公然反抗,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妻子是什么 序(2)
自然,在婚礼举行的那个早上我们无法预见到黛安娜的生活究竟会怎样,但是在她那一代女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历了这样的轨迹:对宛如童话故事般的婚礼无比迷恋,成为母亲,然后是觉醒,通*,出卖,复仇,离婚.作为一个宣称自己已经从婚姻牢笼中解脱出来的单身女性,她似乎可以恢复过来.没有没说出的是一个事实:她再也不是查尔斯的妻子了.  黛安娜的悲剧故事是生活在重重矛盾中的当代妻子的命运的缩影.我们看到那些妻子,就像看到黛安娜,在某种意义上,她是一个坐标,一个悲剧女主角.她代表着过去和现在,现实和幻想.总而言之,她是一个神秘之物.对于21世纪的女性自我身份认定来说,对于她的定义恰好是矛盾展开的一个争执之地。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部分妻性鸿沟(1)
妻子,在英文中仅仅是四个字母。一个音节。看上去是那么简单。然而这个普通的词已经成为我们语言中意义最为复杂的一个符号,诸多历史含义使其沉重,个人偏见又使之模糊不清。两种似乎完全矛盾的东西在这个场域中展开:在21世纪初期,妻子这一身份对女性而言同时蕴涵着诅咒和拯救、沉迷和觉醒、囚禁和解放等多重含义。究竟是何种含义,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还有别的看法,也可以列举出很多证据。但真相并非是其中任何一种。  偏激一点来说,妻子角色有时候被看作一件紧身衣,越来越多的女人拒绝穿着它,一个突出的情况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北美地区的结婚率正在逐年下降,在这期间只有很偶然的上涨。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离婚女性的数字在飞速增长。一个30岁的女性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保持单身的几率增加了3倍。一个女人赚到的钱越多,她就越有可能推迟甚至是放弃婚姻。罗特格斯大学于1999年针对全国婚姻情况做过研究,研究报告表明:与过去的20年间相比,现在读中学的女孩们对同居、私生子接受程度高了很多。虽然她们宣称自己一样渴望婚姻,但她们对那种相守一生的婚姻实在是缺乏信心。这并非就是不切实际的。那种标准家庭——丈夫、妻子、两到三个孩子,已经被摧毁了。在北美地区,只有1/4的家庭还保持这种结构。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没有丈夫或终身伴侣的女性独自生育孩子或是收养孩子。单身的职业女性在35岁以后有超过30%的会通过新泽西中国幼儿收养联合基金会收养中国幼儿。主流媒体似乎也在鼓励她们这样做。“谁需要一个丈夫呢?”《时代》(Time)周刊2000年8月份的封面故事如此宣称。  大概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可以让一个女人拒绝婚姻了。在一些报道中,单身女人是所谓“新雅皮士”(New yuppies)。《人物》(People)杂志如此宣称:“如果单身女人有这么多的选择,她为什么要成家或者是放弃一个古老的浪漫故事呢?”当然,在《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重新播放的时候,一个单身的女服务生是那样渴望成为一个妻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相比从婚姻中获得了更多情感与物质方面的满足,一旦离婚或者是丧偶,男性总是比女性更早地再次缔结婚姻。  很多媒体报道表明,婚姻对女性来说有点像个黑洞,一旦身陷此处,她会处境堪忧,而且丧失性感。我们最为熟悉的那些做妻子的女人有尼克尔(Nicole)、莱丝(Laci),当然,还有黛安娜。澳大利亚社会学家苏珊·莫萨特(Suan Maushart)2001年出版了《妻子工作》(Wifework:What Marriage Really Means for Women),在这本书中她分析了妻子这一角色,书中她这样写到:“成为妻子会侵害你的精神,让你的闲暇时间减少,戕害你的力比多(libido),增加你的身体受到攻击的几率,甚至你的家有可能成为你被谋杀之地。”她说:“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独身生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仔细阅读这样一个严肃的控告,我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莫萨特会像害怕沙氏门菌中毒那样逃避婚姻。但事实恰恰相反。她结了两次婚,离了两次婚,而且宣称婚姻制度对抚养孩子是最有利的条件。  在流行文化中,妻子是一个时常受到讥讽和嘲笑的术语。在2001年上映的电视节目《威尔与格瑞斯》(Will & Grace)的一系列情节中,威尔,这个男同性恋者,是剧中最主要的角色,他对他最好的女性朋友格瑞斯说:“不要做妻子”。格瑞斯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她说:“这是你对我讲过的最为下流的话”。尼尔森指数排名第一的家庭电视连续剧《人人都爱雷蒙德》(Everybody Loves Raymond)也在一个小段中表达了类似的意思:雷蒙德在批评了妻子的厨艺之后试图安慰她,当他说“你是一个好妻子”时,她盯着他勃然大怒:“不准这样说我,永远都不准。”一阵哄笑声随之而来。  与传统的好妻子有关的那些特性,诸如奴性、服从、自我牺牲,乃至不无轻蔑的“擦鞋垫”,已经与独立自主、自我实现以及被文化所赞美的抱负等种种特性非常不协调。成功的单身女人嘲弄妻子这一角色。“当我做伊丽莎白·赫尔利做够了时,我才会想去结婚生子”。这位女演员2000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宣称。然而在她儿子两岁的时候,她依然还是伊丽莎白·赫尔利(Elizabeth Hurley),尽管她没有丈夫或是男性伴侣。  女演员劳拉·弗林·博伊尔(Lara Flynn Boyle)在2001年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被人问到她是否是块“做妻子的材料”,她引用了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说法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我很想有一个妻子,谁会不想呢?想想就明白,一个妻子似乎可以解决所有一切问题。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女士吧!一个妻子是一个同居者,她打扫房间、洗衣服,没有什么欢乐。听起来很伟大,是不是?”  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在20世纪9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两种文化影响力:企业家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和媒体明星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这两个女人如此有名以至于我们一般只是称呼她们的名字:玛莎和奥普拉。通过对这两个女人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权力与妻子之间的断裂。这两个女人都与婚姻无缘。玛莎在1989年离婚后再也没有结婚,而奥普拉这个每天在脱口秀节目中讲述为妻之道的女人,事实上从来也没有尝试过这一角色。这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2003年2月在参加《杰·雷诺晚间秀》(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时曾经解释自己为什么不与自己的长期伴侣斯蒂曼·格雷汉姆(Stedman Graham)结婚。她说:“我从现在这种关系中获得了很多自由,如果我选择结婚,即使是和斯蒂曼这么好的一个人结婚,他也会期望我有所改变。如果我照做了,我会觉得他是那种相当老式的男人。你知道,‘妻子’大多时候应该待在家里,我想我现在还没做好准备。我觉得如果我成了妻子,我会变成另外什么人。我就会像一个妻子那样去做。”

第一部分妻性鸿沟(2)
如果仔细考虑妻子这一角色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我们就不会对离婚成了女性解放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而感到吃惊了。根据统计,一旦女人离婚后比男人再婚的比率要小得多。女人们被告知,只有离开婚姻,她们才能真正地“发现自我”,好多书籍和电影都在宣扬这样的观念。这种说法并不新鲜。100多年以前娜拉·海尔莫(Nora Helmer)就这样宣称。她是1879年曾经引起轰动的一出戏剧《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中的一个逃离令人窒息的家庭的一个妻子。她对她丈夫说:“我必须努力来教育我自己,在这方面你并不能助我一臂之力,我必须依靠我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娜拉的话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克瑞斯蒂娜·诺思(Christine Northrup)博士在2001年参加奥普拉的一次节目时曾重申了这种表达。这位医学博士在一本名叫《更年期智慧》(The Wisdom of Menopause)的书中告诉她的女性读者“更年期是一个成长期”。她说在她自己进入更年期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从婚姻中得到满足。于是她离了婚并给了自己一次灿烂重生的机会。她说在那之后,她“睡得更好,梦想更多,更快乐也更有创造性”。几个星期之后,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上登载了一幅模仿这本书的卡通画。两个女士坐在一起吃午饭。说明文字是:在我意识到我真正需要的是换掉史蒂夫之前的那两年,我一直处于荷尔蒙更新时期。这个笑话显然是想从女人那里博得一点会心的微笑。贬低丈夫取代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带上我的妻子”这样的幽默。女性观众为那些报复她们的野蛮伴侣的女人而喝彩。那些杀死私生子的女人们被女性观众视为英雄。讲述这类女人的书籍、电影总是被期望能招揽来大量的女性读者。  与这种对妻子角色充满恶意与反感的情形相反,在20世纪90年代一种妻子批判理论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当传统的以家庭为生活范围的妻子开始成为浪漫故事复兴的一个主题人物时,妻性动力(wifelust)产生了。当女性的收入占到男性的57%的时候,年轻女人们在寻找丈夫时如此笨手笨脚以至于简·奥斯汀(Jane Austen)(她非常不安地经历了自己的觉醒)这位终生未婚的19世纪上半叶的婚姻编年史记录者发现这种情形有点失礼。如何保持优雅的姿态,以及约会建议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盛行一时。像曾经在销售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的《规则》(The Rules)一书就建议女人们努力去取悦男人。年轻女性被教导要保持童贞就好像这是一件谈判筹码,她们还被教育说要在“最好的时光”过去之前早早地嫁出去。  在那些神话故事中,女性最原初的欲望是被拯救。灰姑娘成了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1996年,当卡罗琳·贝斯特·肯尼迪(Carolyn Bestette Kennedy)与约翰·F·肯尼迪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单身汉”结为夫妇的时候,《纽约》(New York)杂志授予她“速成王妃”的称号。曾经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设计服装的奥尔加·卡斯妮(Oleg Cassini)说:“她一嫁给肯尼迪,立即就成为最显赫的灰姑娘。”就像黛安娜的婚礼装束曾经被大众所模仿那样,贝斯特的那件丝质、斜裁的线条简单的婚礼礼服也为成千上万的新娘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像贝斯特这样有名的新娘被当成女性成功的典范。在“现实”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的20世纪90年代,她们是“获胜者”。我们无法不注意她们。当文化中出现一种婚礼癫狂症的时候,新娘首当其冲,成为最受瞩目的角色。黛安娜的香消玉殒成为对这种神话的最具讽刺意义的反证。当接近一半的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的时候,中产阶级不再把他们的赌注押在这些仪式上。  在20世纪90年代婚礼被开掘出的魔力显示出另外一种对女性认同有关的文化变迁。在80年代流行的“为了成功打扮”的观念到了90年代被女人应该“为了成功结婚”的指导意见所代替。约翰·莫雷是(John· T·Molloy)80年代的畅销书《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的作者,在2003年出版了自己的新书《为什么偏偏要娶她?》(Why Men Marry Some Women and Not Others),告诫女人们应该穿“有力量”的服装而不是一味追求装饰性和色彩柔和。指引手册中宣称“富有魅力的研究能让你找到梦中郎君”,并且建议“要穿得像一个妻子,而不是一夜情女郎”。  莫雷的调整恰逢其时。在新闻中,做一个全职太太是女性在职业受挫时一种很有效的矫正方法。对这种说法的最为典型的传达体现在2001年的一期《Elle》(加拿大)的一篇文章中,这篇文章建议年轻女性应该在那些“富有魅力的行业”中找一份薪水不是特别高的工作,比如公共关系或者是拍卖行什么的,因为“嫁得好才是性价比最优的一桩生意,更何况这些貌似高雅的工作能够制造机会”。一曲赞美家务的塞壬之歌蛊惑那些在各行各业中辛劳工作的妻子们回到家庭。正如一位女性社会评论家所写到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的女人们因为取得了MBA的文凭而自豪万分,而在20世纪90年代,那些受过教育的女人们却以能够留在家里而倍感得意。成就和身份的标志就这样随着时代的转换发生着迁移。”1998年,《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宣称居家妻子是“当代社会的一个表征”。2000年,《Cosmopolitan时尚》杂志报道说,一些年轻女人,可以说是一些“具有野心的家庭主妇”,她们很想辞去工作,成为像玛莎·斯图尔特那样的女人的复制品。2002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上宣称:“和老板女士再见,做足球母亲”。与之相伴随的是一份针对“在资深雇员中为何高层女性的比率极低”而展开的调查,但是并没有统计资料来支持这样一个说法。

第一部分妻性鸿沟(3)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以单身女人为目标读者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散发出一种惊恐的气息,并渐渐汇成了一股风潮。小说中的人物布丽奇特·琼斯(Bridget Jones)为她的大腿困扰不已,还非常害怕“孤独地死去,在被一个亚尔萨斯人吃掉一半后的三个星期才被人发现”。而一本书的名字则叫《好男人在哪里》(Why There Are No Good Men Left)。仿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所接受信息的回声,21世纪的女性们被告诫说拥有一份职业会损害她的女性特质以及她的生育能力。永不停息的生物时钟是如此频繁地被讨论,以至于它被假定为是在剖析女性时无法忽视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子宫型的沙漏。  一个妻子产业出现了。意见、指导、谩骂充斥在这个产业中,让女人们几乎窒息。年轻的已婚女人接受了种种相互矛盾的信息:一方面,她们被告知她们有很多快乐并且会在稍后支付其费用,她们还被告知单身生活将是悲惨的,所以她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工作,赶紧结婚;如果她们想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应该争取政府政策与工作场地的改变。但是书里讲的一些基本道理却是这样令人沮丧:妥协、安定、让你自己温和下来,而且这样做得越早越好。  妻性阻力(wifelash)和妻性动力这样两种力量在文化中交替作用,混乱不堪,缺乏一致性。它们纠结在一起,难以割裂,彼此间有细微的区分。它们各自代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女性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时会起到作用,尤其是在对妻子的意义进行定义时。这是一场进行了大约40年之久的战争。  在我们考察这场冲突缘何发生之前,先让我们来回溯一下“妻子”这个词的意义的变迁——这很像是某种女性的墨迹学考察(Rorschach test)。与一打女人们谈论这个词,已婚和未婚的,你会得到一打完全不同的答案。你将会听到一些很满意的回答:“成为妻子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意义”;你还会听到一些旷日持久的愤恨:“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一定不结婚”;你会得到一个平静的答案:“我不觉得自己是妻子,我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母亲”;你还会听到非常适合白天的脱口秀节目的辛辣故事:“当我得知他和我的姐姐有染后,我就和他最好的朋友在我们的床上大干了一场”;你甚至能知道一些女人们对婚姻已是了无幻想:“我曾经想找一个‘对先生’,但后来觉得一个‘好先生’就足够了”。  但是妻子的意义超乎个人经历。它是一个贯穿广阔风景的文化概念。你会发现“好”妻子,“坏”妻子,虚构的妻子,真实的妻子,历史上的妻子,神话中的妻子。你会注意到妻子往往会被用形容词所修饰。这是因为她们经常被一些惯例所评判,这些惯例并无明文说明,但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从前更严重些。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一景象。黛安娜,还有琼·克莱沃尔(June Cleaver)以及希拉里·罗德汉姆(Hillary Rodham)或者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或者希拉里·罗德汉姆·克林顿(Hilary Rodham Clinton)——这得看你侧重于观察她的哪个阶段。我们可以看一下《圣经》中的夏娃是作为亚当的贤惠能干的妻子,与莉莉丝无疑是冲突的——后者是亚当根据希伯来习俗的富有反抗精神的第一个妻子。切丽·布什·布赖尔(Cherie Booth Blair)、伊莎贝拉·比特恩(Isabella Beeton)、沃利斯·辛普森夫人(MrsWallis Simpson)和约考·奥那(Yoko Ono)。还有人注意到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和玛吉·辛普森(Marge Simpson)。玛格丽特·特鲁迪(Margaret Trudeau)是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迪(Pierre Trudeau)的前妻。在这张地图上,我们还可以见证麦克白女士(Lady Macbeth)、尼克尔·布朗·辛普森(Nicole Brown Simpson)等一系列妻子,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埃莱娜·西苏(Elena Ceausescu),伊娃·庀隆(Eva Peron)、麦当娜(Madonna)与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始终保持了自身的个性,她的丈夫伦那德(Leonard)富有献身精神,以致于被称为她的“妻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六任妻子,非常不幸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和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失去了她们的脑袋。我们怀着难以言喻的窥视欲观看每个时代的名人的激动人心的恋爱婚姻,等待着难以避免的必然结局。  我们看到神话般的佩内洛普(Penelope)旋转不停,我们期待荷马(Homer)归来。爱玛·包法利(Emma Bovary),宿命般地寻找着罗曼史;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把自己放到这一队列的前端;当麦当娜在把自己塑造为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妻子形象后就把自己谋杀了,所吟唱的只能是一曲悲惨的咏叹调。《简·爱》(Jane Eyre)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罗彻斯特(Bertha Rothester)所拥有的令人窒息的沉默。《一个女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中的富有光彩的伊莎贝尔·阿切尔(Isabel Archer)——她脱离了一场不快乐的婚姻;自然,还有在丈夫面前畏缩不前的露丝·里卡多(Lucy Ricardo)。  处于上升位置的是杰奎琳·鲍威尔·肯尼迪(JacquelineBouvier Kennedy),在1963年11月阴暗的一天,她红褐色的头发波浪般垂在身上,她粉红色的夏奈尔套装上沾满了她丈夫的鲜血。还有一个女人相对没有那么出名,对许多女人来说也很难说是一个女英雄的角色,那就是劳瑞娜·波比特(Lorena Bobbitt),她在用一把厨刀把丈夫的###割断后一样沾上了他的鲜血。但是,稍微等一会儿,好像对于妻子的认识更加令人迷惑了。这里有两个杰姬(Jachie),第一个是成了寡妇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还有一个是杰姬·奥那斯,是希腊船王阿瑞斯特勒·奥那斯(Aristotle Onassis)的受到纵容的妻子。(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妻子地图不可能没有男人存在,他们也在,尽管或许没有那么惹眼。这些男人们当中有立法者,政客,是一些或许有名或许无名的丈夫)。一句话,这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图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部分妻性鸿沟(4)
富有创意的企业可以发明一种客厅游戏将名字相同的名女人联系起来。比如像娜拉。三个很有影响力的娜拉可以被提出。也许可以有四个,如果你想把娜拉·巴那克(Nora Barnacle)也包括在内的话,她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妻子和女神。最为出名的娜拉是《玩偶之家》里面的那个。然后是娜拉·查尔斯(Nora Charles)——迈瑞娜·劳伊(Myrna Loy)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电影《瘦男人》(Thin Man)中扮演的那个幸福地出嫁了的社会名流。这个娜拉被我视为妻子中的女英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侦破那些复杂的谋杀案,这个女人喜欢喝一点马提尼,喜欢说点无伤大雅的风凉话。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最为出名的“娜拉”是娜拉·伊瑟芬(Nora Ephron),她是出版于1983年的小说《妒忌》(Heartburn)的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她对自己与新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的婚姻做了深刻、坦白的叙述。这个娜拉是富有反抗精神的妻子类型的先驱,这种类型的妻子在20世纪后半叶为我们越来越熟悉。看,就是这样简单。但是仍然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潜台词。  如果在《61阅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部分家务魔法(2)
然而对一些女人来说,斯图尔特那种接近癫狂的完美主义变成了挫败感的来源,甚至会使她们变得狂怒。她们很反感她那种引导,反感她制定的那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标准。由于斯图尔特代表着一种很高的标准和强大的经济需要,这引起了一系列的现代挫败感,所以轻视玛莎成为集中愤怒的一种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地关注斯图尔特的要求的根源,可以发现这种要求究其根本并不是植根于真实的家庭生活,而是植根于一种对与世隔绝的纯洁的、无瑕的家庭景象的渴望,在这幅景象里,丈夫和孩子没有什么位置。当需要亲属来共同构成一幅快乐家庭的生动画面以完成她的假日特刊的时候,他们就被放进来,然后再被运走。当她渐渐成为一个图标的时候,她喜欢对助手说:“记住,我不是玛莎·斯图尔特本人,我是玛莎·斯图尔特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她很像虚构的贝蒂·克罗克(Betty Crocker)或者是艾拉·雷文(Ira Levin)。在1972年写的小说《复制娇妻》(The Stepford Wives)中的那个“完美”的人物。她一直担任贸易公司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一直到2003年因为犯罪的指控她才不得不下台,每年她都有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她的雇员超过了600多人。  在她处于上升阶段的90年代,斯图尔特很像是身着一件美轮美奂的新娘礼服却孑然一人的新娘——不真实、很清白、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她那本发行量极大的杂志《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在1990年创办,对以家庭为中心的出版物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波,这本杂志描写了一种理想化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生活方式。作为“庇护所”的期刊不但代表了一种后退,也代表了对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现的指导职业女性“自我实现”的大量出版物的一种矫正。这些杂志以“我”作为中心题目,比如像《自我》、《职业女性》(Working WOman)和《花花女郎》(Playgirl),这些杂志赞美的是那些坚强的、努力奋斗的女性。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女人在出版物中的形象变得温柔了许多,比如《维多利亚》(Victoria)是一本关于“浪漫生活”的杂志,从1987年开始出版。到2003年,《维多利亚》的发行量超过了100万,这比《建筑摘要》(Architectural Digest)、《住宅和花园》(House&Garden)或者是《美化家居》(House Beautiful)都要多出许多。  《维多利亚》开发出一个更大的家庭生活复兴运动,这一运动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以很浪漫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更专业一点说,它的表面被呈现为对有柳条和香草的花园的描述,屋子里挂着早期的画,在圣诞节的时候放满了散发橙子清香的香盒。女人阅读《维多利亚》并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维多利亚统治的那一时期,也就是从1837年到1901年,妻子在法律上被定为她们丈夫的附属品。她们也不会想到,在维多利亚时代,当女人们想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医生总会警告说她们的生殖器官将会遭受损害。她们也不会想到为了唤回这个看上去仿佛是家庭生活的天堂的那个时代,我们必须一直追溯到差不多是150年前。《维多利亚》的读者想要的只是这本杂志所提供的那种舒适的、缎子般美好的逃避之所,只是想要有一个地方可以避开嘈杂的电话铃声,让人头大的电视节目,或者是让她们的孩子随时都能看到涩情节目的电脑罢了。  那些沉迷于追求舒适的人也会强调雪莉·麦迪逊那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的成功,这是一本回答了许多女人提出的与家务有关的问题的书:冰箱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温度(高于32摄氏度,低于40摄氏度),漂白了的搁板架的寿命(不会超过几个月),怎么去卷袜子(有三种方法,并且还有图示),甚至还有如何正确地洗手(打上肥皂,搓洗一会儿,时间大概是哼唱一首《胜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的时间吧)。  不论有多少书籍在新鲜劲过去以后,会落上多少尘土。它们总归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舒适而且有秩序的世界。就像其他许多女人一样,我也喜欢带一本这样的读物上床翻看,就像看上一本逃避现实的神秘小说。  《营造一个舒适的家》一书中的信息引起共鸣的并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许多关于家庭生活的提示。它里面有许多高度政治化的潜台词,回应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1840年写的散文《家庭生活》(Domestic Life),这篇文章对于20世纪末的读者来说描述的是一个事实。和爱默生类似,麦迪逊把家庭表达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就像她说的那样,“家务劳动让你的家庭富有生机,让你的家庭成为一个小小社会,让你的家庭成为一个有其自身运行方式和韵律的重要居所……”没有了这种秩序和事务,麦迪逊指出,家庭很容易就会走向混乱:孩子们在电视或者是电脑面前难以自拔,不想去学习乐器,甚至不想读书;平常吃的一日三餐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对孩子们的发育不利,而大人们则容易变得肥胖;对基本的家庭卫生的忽视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这样一种无序的家庭生活,麦迪逊提出的建议是遵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我自己的经历,”她这样写道,“使我确信要想有一个好家庭,必须要像一个传统女人那样对待家庭和家务,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第三部分家务魔法(3)
这是一个很有迷惑力的结论,即使麦迪逊本人的情况恰恰与此相抵触。因为如果没有了她那些给人深刻印象的信任状——其中包括哲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法律学位,也许她的作品就不会这样被人们所重视了。很明显,书封上的文字表明了麦迪逊的成就排列的次序:“哲学家,律师,曾经是一个教授,同时是一位家庭主妇,一名妻子和母亲。”  家庭复兴的信息是明显的:不是所有的现代家庭内部都是和谐的。混乱潜伏在蓬乱的表面之下;现代家庭处于混乱之中,缺乏凝聚力,缺乏秩序,缺乏满意度。对这一情况的一个很自动的反应就是回到那个妻子快乐地待在家里,她的工作受到高度评价的神话般的时代。2000年,经典的维多利亚式的家务手册的发行更是明显地体现了这一趋势。这本名为《比特恩夫人的家居手册》(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的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861年。很明显,大多数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并不需要按照比特恩夫人的建议用最合适的方法去杀死一只海龟,也不需要用鸦片来帮助储藏餐具,甚至也不需要从书中学习煮东西的方法或者是怎样切开一头61阅读上冲浪、为慈善机构和学校当志愿者。”  她还影射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经常提到做家务带来的厌倦。考克斯·戈登(Cox Gurdon)宣称,如果女人们认真去做家务,就不会感到厌倦:“我从来都不感到厌倦——也许更恰当一点说,是没有什么能引起厌倦——花一整天的时间做一点事,情绪不稳定的人必然对不相干的事情提不起神来。”但是到了文章结束的时候,她就像伊莎贝拉·比特恩做的那样,试图理智地接受无趣的家务,区别之处仅仅在于用了新时代的术语学:“家庭主妇的意义在于‘是’,而不是‘做’。这很像禅。表面上你做一些很平凡的事情。本质上,你是家庭的核心。”

第三部分家务魔法(16)
家务魔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不现实、不能实现的标准,这一标准试图把女性身份与家庭中充当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不是与她作为一个个体统一起来。而新的超级妻子面临着更加令人恐惧的标准。神奇的蛋糕配方被神奇的玛莎·斯图尔特所代替,更何况后者还被公司化的运作所加强呢?女人所受到的压力是这样强烈,最后这种压力被表现为一种奇异的女性疾病,英国医生将其称为“奈杰勒综合症”。这一名称来源于富有多种天赋的尼歌拉·劳森(Nigella Lawson)。她的丈夫和癌症进行了长时间的抗争以后,在2001年3月去世了。这之后,女性开始求助于内科医师,因为她们没有能力像劳森那样处理事情。他们也没有她那样繁重的责任:两个需要抚养的孩子、一档电视节目、一本等着出版的书和一个即将去世的丈夫。  但是家务魔法不仅让女性感到不安全,也产生了一场争夺道德上的优越性的新战争。这场战争不是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爆发,而是发生在有工作的母亲和待在家里的母亲之间。这场冲突被发表在2001年8月的《谈话》(Talk)上的一篇文章做了描绘,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的新客户》(My New Client)。它的作者是艾美·布克曼(Amy Bookman),她曾经在一家艺术代理公司担任经纪人,后来她辞去了这份要求很高、薪水也很高的工作,待在家里抚养刚出生的儿子。她写到,在她开始新生活的第一天,“我觉得自己不在任何一个团队中。不仅不属于团队,好像都不属于地球了……我能想到会有迷失感和沮丧。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生活是那样的孤独。”  她发现自己不仅和自己工作时结识的朋友疏远了,和别的母亲也很疏远,她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比她年轻10到15岁。很快,她意识到她的新角色在她从前的同事中很难被接受。当她把自己的新职业定义为“家庭主妇和母亲”,并把其当成一项职业的更换时,她很快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大片空白。“做一个母亲不会被认为是一项职业,”她写到,“她也不是一项可以通过网络就可以从事的工作。”  布克曼的结论是“不管你怎么努力,现在母亲难以取得胜利……”,这一说法反映出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都面临的取胜无望的局面。“谁是好妈妈?”2002年10月21日的《纽约》(New York)杂志上有这样的大标题。杂志的封面上是一个身着职业套装的女性,紧挨着的是一个居家母亲。这篇文章说这两个人都很失败:“居家母亲很想用什么东西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她需要一个标签去说明她是一个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而不是只知道怎么养孩子,怎么辅导孩子做功课。工作着的母亲则向往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当然,还是有解决办法的。开给有工作的母亲的药方是她自己也娶个妻子,不管是真人还是一种替代品。正如许多调查和事实所表明的那样,女人在家庭中地位的上升,使雇人看护孩子或者是打扫房间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对于许多职业妇女来说,她们还没有大量使用这一方法。卡丽·菲奥里娜有一个男性妻子:她的第二个丈夫弗兰克·菲奥里娜(Frank Fiorina)在他们两个人的工作安排上不时发生冲突,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相处时,从公司退了休。在2001年春天《财富》杂志评选出的最有实力的187名女性,30%的人有居家丈夫。在2002年评选出的50名女性人物当中,有超过1/3的人的丈夫全时或者是部分待在家里。在一篇发表在加拿大杂志《HM》上的文章里,宝妮·富勒解释了她是怎么“拥有一切”的,她承认她的建筑师丈夫在家里工作,负责照顾孩子们,并出席学校里的一些事情。  具有讽刺性的是,在艾丽森·皮尔森的《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凯特·鲁迪的故事》一书中,需要一个妻子在家里的意思是那样明显。这篇小说哀叹当代妻子所面临的取胜无望的局面。在小说的结尾,女主角离开了职业领域,尽管很明显她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彻底实现。  在这本书的致谢词中解释了更多的真实情况:为了完成这本描述妻子和有工作的母亲如何处理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一直面临的压力的书,皮尔森自己也需要家庭的支持。正如她写到的那样,“当虚构中的那个为工作而疲倦不堪的妻子在我们家里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他承担了洗衣、做饭、读儿童故事甚至是挤时间写电影评论。”皮尔森主动承认她的丈夫为她做的家务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艰难挣扎,这一事实从未被她小说的主角解决。对此她说了这样一句俏皮话:“男人对女人的需要比女人对男人的需要更甚;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幽深的一个秘密吧?”  男人需要女人多一点,还是女人需要男人多一点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21世纪的开端,女人和男人所面对的问题是把妻子角色上的污名去掉,并赋予这一角色以新的价值。一个养家口的职业女性需要妻子般的支持。她应该放弃家务,而不将其当作软弱或者是失败。在附着在家务劳动上的感情意义被剥除之前,这一图景难以出现。因为这种意义对妻子产生着强大的作用。打扫卫生间并不说明爱这事实本身。它只是需要做的家务杂事。而且这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妻子去做它。

第三部分家务魔法(17)
这一情况也代表了文化内部一种被深层过滤了的不满——家庭和它的照看者被边缘化这一事实,其结果是社会价值与家庭联系都被破坏了。照看关系被提供家政服务的公司所取代了,这类公司可提供传统上由妻子做的各种家务——五花八门,从婴儿照看机构到婴儿按摩再到生日晚会的策划。  家庭主妇的复兴也反映在对传统妻子所具有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一种不完全的向往,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妻子会被“拥有一切”的概念吓一跳。很明显,在21世纪的开端,需要的是想“奉献一切”的女性。惟一的问题是女人已经离开了家,即使是那些赞美神秘的家务魔法的诱人歌谣也不能让她们再次回家。

第四部分妻子与性(1)
在2000年,英国的《红》杂志提出了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问题:“性是种新形式的家务活吗?”这样一个问题大概是任何人都不曾预想到的。此后不久,妻子们身陷严重的“xing爱危机”这一情况明显起来,这和断言女性把她们的性能力全部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的说法有一种间接的联系。如果家务劳动是一种新形式的性生活,那么性生活对于许多疲惫不堪的女性来说已经变成一种新形式的家务劳动了——家务杂事,在你做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之前必须做的事,就跟擦洗银器和用熏衣草味道的水熨衣服一个性质。  家务劳动成了一种新发现的性能力,这一情况最早是被一份描述女性和她们的丈夫没有性生活的报告披露的。听上去这几乎就是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吕西斯特拉忒》(Lysistrata)的现代版本。在这出古典戏剧中,一群希腊妇女对丈夫们的好战非常反感,于是举行了一场性罢工,直到男人们同意停战为止。  奥普拉·温弗瑞在2002年2月5日的节目中宣布,这种非正式的现代妻子们联合抵制性生活的现象是“全国性的流行病”。她说,这是“爱丈夫却不想和丈夫xing茭的年轻妻子”所造成的结果。艾米(Ammy)就是一个这样的妻子,她是一个年过30的漂亮女人,她和自己的丈夫杰里米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过性生活了。她说她“爱”和“喜欢”自己的丈夫,但是在生了孩子之后,她就觉得性变得“脏”了。艾米还表示自己承担了过分沉重的责任,这使她疲惫不堪。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还在读书,同时有一份兼职工作。“一天结束的时候”,她说:“我什么都不想做了”。她承认自己的丈夫“被排在了最后一位”。  就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妻子一样,艾米无法跨过妻性鸿沟,她精疲力竭,过度劳累,承受着过重的压力,对自己的丈夫心怀愤恨。然而她缺乏性欲的事实被解释为一个个人化的性问题,而不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症结。这一观点与素常对女性性特征的看法保持了一致,但这一观点正在经受危机。根据发表于1999年的《美国医###合会会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有43%的美国女性患有各种形式的“性功能障碍”。由芝加哥大学与新泽西的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联合进行的全国健康与社会生活调查,第一次对女性的性生活满意度进行了关注,结果非常震惊。根据调查所收集的资料,有1/3的女性说她们经常对性毫无兴趣,26%的女性说她们几乎从来都没有感受到高潮,有23%的人说性生活让她们觉得很不舒服。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厌其烦地真切观察这一研究所所依据的方法论,会发现许多女性之所以有“性功能障碍”,或许只是因为“疲惫”。被调查的1700名女性,年龄从18岁到59岁不等,她们被询问在过去的一年里是否曾经在持续的两个月中经历过至少每周一次的所谓性困难。答案五花八门,既有社会与心理原因,也有医学问题,比如缺乏性欲、难以被唤起、无法到达高潮、在xing茭时感到痛苦、对xing茭感到焦虑和发现不了性带来的愉悦等等。任何一个对这些问题回答“是”的女性都被归入了“性功能障碍”患者的群体。大多数女性把缺乏性欲归结为压力和疲倦的事实被遮盖了。然而这种令人消沉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于影响到了性动力。到了2000年,女性比报告上说的情况严重两倍。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去服用有降低力比多作用的抗抑郁药品。  阿德莱德大学的劳务研究中心在2002年出版的研究报告《生活:工作、家庭、公平与社会》(Having a Life:Work, Family, Fairness and Community in 2000)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研究发现,有职业的母亲因为把家庭与工作中的任务带入了性生活而深觉沮丧。“女性发现她们无法在成为一个工作狂的同时还是一个好母亲,在现在这样一种安排下,夜晚美好的性生活更是根本就不可能。”芭芭拉·波克克(Barbara Pocock)在报告中写到。她的结论是女人们对不能和她分担家务劳动的配偶所怀有的怨恨破坏了她们的性生活。“愤怒和怨恨是亲密关系的敌人。很多女人离婚再嫁,然而夫妻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改善。”  这种情况对于男性“妻子”也同样存在,所谓男性“妻子”指的是那些在妻子出去工作的时候承担照顾家庭责任的男性。一个居家丈夫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性饥饿的婚姻》(The Sex-Starved Marriage:A Couple’s Guide to Boosting Their Marriage Libido)的书中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失败。这本书的作者是临床医学家米歇尔·威纳-戴维斯(Michele Weiner-Davis)。书中写到:“我的妻子赚的钱比我多,所以我们决定把她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她不欣赏我为家庭所做出的一切——当我的妻子回到家里,她除了不停地唠叨什么都不做。当我不想亲吻她、拥抱她,不先再和她莋爱,她很恼怒。我知道我们的性生活出问题了,但是我能说什么呢?我对此无能为力。”  2003年6月,《新闻周刊》(Newsweek)的封面故事的标题是“我们没心情”,这篇讲述无性婚姻的文章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似乎人们对这一情况已经习焉不察。根据这篇文章,有15%到20%的已婚夫妇拥有无性婚姻,也就是说一年里只有不到10次性生活。这一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前美国劳务部长罗伯特·里克在一次演讲中拿双方都有工作的夫妇所承受的压力开玩笑。“你听说过DINS吗?”他问他的听众。“它代表的是两份收入,没有性生活。(dual income,no sex)”然而从人们对研究者所说的情况来看,DINS更像是一个都市神话——事实上,职业女性和居家女性的性生活频率大致相当。

第四部分妻子与性(2)
但是这篇文章加强了一个事实——对于许多女人来说,缺乏性欲和荷尔蒙的匮乏或者是性功能障碍并无关系。更准确一点说,这一状况是因为家务劳动分配不均引起的不满长期积累的结果。“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在许多夫妻之间,性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许多女人满心愤懑。有职业的母亲、居家母亲,甚至是没有孩子的女人。她们为自己的丈夫记不住为他们照看孩子的人的电话号码而生气,为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忘了顺便买尿布或者是61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1)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围绕着妻子的意义产生的种种混乱中最为阴险的并不是对妻子的描写,而是对独立女性的叙述。让我们把这种女人称为“非妻子”吧,因为在提到她们的时候最经常被突出的一点就是她们没有结婚。只要看一下2000年8月28日的《时代》杂志封面就可以看到这情况是多么地明显!在这期杂志的封面上,写着一个问句:“谁需要一个丈夫?”副标题把质问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说自己不打算结婚,而是想过单身生活。她们快乐吗?”列举这些根本就无法回答的问题的目的是说明那些单身女人有一种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是《欲望城市》里那四个发型精致、注重仪表,身着昂贵服装的女演员营造出来的一幅美好画卷。她们塑造的形象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如果女人有足够的金钱、权力和Manolo Blahnik的高跟鞋,实在是不需要什么丈夫。  作为宣传单身生活的海报,这些形象实在是还需要多下点功夫。灯光如此黯淡,这些女人显得很苍老,背后的幕布是俗气的红色。更让人反感的是它的前提:单身女人又一次陷入了程式化的俗套中,似乎她们只要不是别人的妻子就可以被确认为是独立个体。  2000年,当北美、欧洲和日本的未婚女性数字达到历史最高时,开始有人提出“谁需要一个丈夫?”这样的问题。在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把自己当成单身女性的拥护者之前很久,女人可能不需要丈夫来支持生活的事实就被主流媒体注意到了。当然,回溯到一个世纪前,也有一大批女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一个丈夫并不等于就是个人幸福。1960年《纽约镜报》(The New York Missor)提出了一个问题:“谁家里需要一个男人呢?”那篇文章赞美的是女性的自足。  40年后,不结婚的女性出现了,她们赢得了斯泰纳姆一直渴望的社会认可。萨曼塔·史蒂文(Samantha Stevenes)是 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魅惑》(Bewitched)中的一个居家母亲,也被《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中的出色女性所代替。“老处女”这一说法被“美州狮”取代,这个略带讽刺的词指的是那些敢作敢为又性感十足、年过40的单身女性。单身女性所享受的自由被覆盖上了理想化的光芒。单身女人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华丽而自由的生活常常被拿来和婚姻生活的沉闷做对比,劳拉·基卜纳斯(Laura Kipnis)在她出版于2003年新书《反对爱情》(Against Love)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再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适合单身女人了”,《埃德蒙顿日报》(The Edmonton Journal)在2000年这样宣称。《时代》在讲述“谁需要一个丈夫?”时一样感情洋溢:“她们比从前更自信、更自足也更慎重,女人不再把婚姻看作必须经历、必须相信的一件事了。”似乎是为了证实这一信息的准确,在刊登了“谁需要一个丈夫?”之后的第二个星期,斯泰纳姆宣布她要结婚了,好像在说,我的工作完成了。单身女人不再需要我做她们的大使了。  在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信息是把单身女人当成神经质的、不快乐的,而且她们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想把自己嫁出去。每份杂志的标题都在吹嘘简直是神话般逍遥的婚姻生活,没有人在乎单身女人脆弱的情感状态,也没有人问一下是不是因为她们“太挑剔”、太自私才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一问题的产生还是得追溯到妻性鸿沟那里。正是因为在整个90年代婚礼产业和家务魔法为女性行为提供了一个商业性的模板,才出现了一个为避免单身生活开处方的市场。“为什么我还是一个人?”这是《嘉人》2001年4月号上的一个焦躁不安的标题。那些教人去找“对先生”的书盘踞畅销书榜。电影则把单身女人表现成为被职业困扰或者陷入嫁不出去的恐慌之中。  女人们经常被提醒飞快消逝的时间是她们最大的敌人。“三十以后”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1997年上映的《如果露西降临》(If Lucy Fall)中,两个主人公约定如果在30岁的时候还不结婚,他们就从布鲁克林桥上跳下去。在同一年上映的《婚礼钟声》中,三个女人——其中包括迷人的模特波林娜·波瑞兹科娃(Paulina Porizkova)——在她们的三十岁生日前跑到拉斯维加斯去把自己嫁掉。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朱丽亚·罗伯茨扮演了一个28岁的女人,她也处于怕自己嫁不出去的恐慌中,在她最亲近的男朋友要结婚的前夕她爱上了他。  忽然之间,单身成了一个被质疑的问题。加拿大的时尚杂志《闪》(Flash)在1998年4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一代老处女”,还登出了电视演员艾丽·麦克白(Ally McBeal)的一张照片:“她很酷,她很吸引人,她三十多岁了——她还是一个人。我们确实觉得这很好吗?”当然,我们“觉得这很好”。或者我们不这么觉得?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会发现这篇文章把单身生活描述为“一种传统状态,发展得太离谱以致于难以接受了”。  即使是那些充当着单身女性的样板的女人也被质疑。“有什么是钱买不来的”,这是2001年8月份的《人物》杂志在封面上对那些没结婚的女演员的质问。“她们看起来已经拥有了一切”,被标了下划线的文字说:“但是朱丽亚·罗伯茨、梅格·瑞恩和尼可尔·基曼仍然想寻求浪漫。”在里面的文章里,给这些成功的单身女人描绘出一幅暗淡的图景:“据统计,经济独立、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在星期六的晚上最经常做的是一个人看《吉娜女武士》(Xena:Warrior Princess)。”这些统计资料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并未提及。但是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真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2)
又一次,只能二选一的、取胜无望的幻想情节又被提出了。在同一本《人物》杂志中有文章赞美单身生活:“单身女人有那么多的选择,她们不必安家,也不必放弃和一个喜欢独立的男人一起。”  单身女人面对的“幻想”如此丰富,以致于这一情况如此难于解释。其中散发着最为奇异光芒的是《时代》周刊上的文章“谁需要一个丈夫?”在这篇文章里面,《欲望城市》中四个女演员中的萨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说她经常因为自己不是丈夫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而觉得羞愧,她的丈夫是演员马修·布鲁德里克(Mathew Broderick)。作为大批单身女性的虚构的、不现实的角色模型,她所从事的过分苛求的工作使她无法选择别的生活方式。“我知道他不会洗衣服,他整天吃不上一顿热饭”,她对《时代》周刊说:“这些事情让我很不舒服。”然而,她也承认自己经常和单身朋友们谈论婚姻生活是那么闷厌,他们能有拥有自由和快乐又是多么地幸运。当她被问到是否真相信这些话时,她说不。“如果说单身会更好那肯定是开玩笑,”她解释说。  在这40年里,妻性鸿沟产生了,在流行文化中单身女人的形象经历了变迁——从安·玛丽(Ann Marie)在《那个女郎》(That Girl)中快乐、天真的乐观主义到亚力克斯·福瑞斯特在《致命的吸引力》中巨大的挫败感,再到布里奇特·琼斯、艾丽·麦克白和《欲望城市》中的那种神经质的自我鞭挞。事实上,《欲望城市》中的女人把长久以来在文化中的优先权人格化地表现出来了,至少在媒体看来是这样的。她们全都住在神话般的房子里,穿的是奇装异服。她们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购物、去餐馆和到酒吧或者温泉。所有的谈话都集中在消费上面——从鞋子的设计者、男人的精子、最好的震荡器、最好的整容医生。在主角卡丽(Carrie)的留言机上的信息最具代表性,她说:“我出去买鞋了。请留言。”  通过把解放等同为购物,女性主义在商业领域上得到了展现。在21世纪的转折点上,单身女人面对的是22条军规式的悖论:一方面,她们的社会价值和她们的经济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她们的消费能力让她们能够重新书写社会规则。接着,由此引发出了一个回潮,单身女人被呈现为需要一个丈夫,至少她们是否需要是值得讨论的。  为了搞清楚这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必须看一下单身女郎的市场是怎么出现的,在2000年这个市场看上去一片生机。在提出“谁需要一个丈夫?”的《时代》周刊热卖报摊的前一个月,扬·罗必凯广告公司 (Young& Rubicam)的分支机构伦敦智力工厂(Intelligence Factory)发布了一份报告,说单身女性是“新雅皮”。这一研究名为“单身女性消费者”,宣称专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独自生活的单身女性是西方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结果很明显,独自生活的女性已经像80年代的雅皮那样成为了最大的消费群体”,玛丽亚·塞兹曼(Marian Salzman)说,她是智力工厂的总监。  这些“无鉴赏能力的独立”女性——智力工厂的研究报告中这样称呼她们(对于这个形容词,他们也许应该表示歉意)——并没有只是一味等待“对先生”的出现。很明显,研究者关注婚礼产业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正如塞兹曼所说的那样:“女人们在建立她们自己的警戒线;她们自己照顾自己。结婚戒指不再是她们的理想。”  其他资料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在北美,单身女人比单身男人购买房子的要多。75%的未婚女性拥有汽车。她们也在房子装修、娱乐、旅行上花钱,甚至她们要为抚养自己生育的没有父亲的孩子而花费。那种认为丈夫等于安全的老看法已经被完全改写了:现在高收入才等于安全。  和流行看法相反,大多数单身女性在20几岁时并没有渴望婚姻。事实上,全球女性在推迟和避免结婚。在美国,独自生活的女性数目在过去的50年里上升了33%,达到了3000万,结婚率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英国,结婚率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一项研究显示,到2020年在英国将有1/4的女性选择独身。与此同时,在北欧,自1950年以来,结婚率下降了一半,据估计有45%的35岁以下的女性将永不结婚。未婚女性的数量上升最为惊人的是日本,在最近15年里单身女性增加了50%。另外,有人预测在1980年后出生的日本女性中有1/7的人将终生不婚。  日本结婚率的急剧下降与消费伦理的变化有直接联系。年轻女性被称为“单身寄生虫”,不愿意放弃她们的职业去做处于附属地位的家庭主妇,就像这个国家里的大多数女性那样。相反,她们继续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用挣来的薪水去购买路易·威登的皮包,CD的香水,和女朋友出去吃晚饭,就像《欲望城市》里的女人那样。一个日本女性曾经这样对《纽约时报》说:“‘对先生’可以晚点来。我不想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或者是降低我的生活水平。”  智力工厂的报告概括了50年来的潮流。为了寻找其起源,我们必须回到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时候男人而不是女人被鼓励去放弃传统的、被压抑的性别角色。丈夫而不是妻子被号召去解放自我。刚刚萌芽的丈夫解放运动有其自己的圣经,那就是《花花公子》(Playboy),这本革命性的男性杂志赞扬单身汉的生活。从1953年12月出版第一期开始,《花花公子》就关注物质享受带来的愉悦——最新式的音响系统、新款跑车,或者是每晚约会一个不同的女人。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3)
在60年代的女性运动批评传统的妻子角色之前很久,这份杂志就鼓吹反对婚姻的意识形态。它的出版商休·赫夫纳尔(Hugh Hefner)在出版第一期《花花公子》时27岁,他自己是一个不快乐的丈夫,那时候他已经结婚4年还有了一个女儿。头条文章是“1953年的掘金女郎”,对离婚法庭上男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做了申诉,宣称“赡养费对于男性来说很不公平”,还说“女人为了利益才选择了婚姻”。  其他的文章,比如“赞成一夫多妻或者是一妻多夫”,进一步阐述婚姻不受男人欢迎。“我们从一夫一妻制中得到了什么?”这篇文章问:“神经过敏,这就是我们得到的了。焦虑、狂躁、精神分裂、高血压、过早阳痿、性病和两百万名性冷淡的泼妇。”  《花花公子》反对郊区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单身和已婚女性都尝到了经济独立的自由,从战场上回来的男性发现他们在得到政府支持的家庭贷款和建立家庭方面承受着压力。《花花公子》表现出的是对传统责任的逃避,通过物质上的愉悦来实现自我表达。它的出版也与那种认为男人应该有一份工作,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的认识的淡漠相吻合。新一代的单身汉在社会秩序中更多是被当成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丈夫。而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裸女或者说是“玩伴”,则让人们知道这些不想结婚的男人是些货真价实的异性恋者。  不娶妻子的蓝图是《花花公子》勾画出来的理想世界中的中心。像《新娘》杂志一样,这份杂志不刊登与它建立的幻像所抵触的广告。这上面没有治疗男人秃头、肥胖或者是口臭的广告。现在已经存档的那些早期杂志可以证明它是婚姻与社会潮流的先驱。一系列名为“选择你的第一任妻子”的讽刺性文章预言了几十年后将会出现的“第二任”妻子现象,它的声明是这样的:“第一任妻子,和未婚妻相反,必须实用、耐用。她既不是玩偶也不是装饰,更不是玩伴。在你还不能请得起佣人的时候,她是你早期艰难岁月里的妻子。她将承担起母亲、厨师、女仆、司机、护士和女工人的职能。”在女性运动发起的十多年前,《花花公子》就很敏锐地意识到女性正在慢慢地占据上风,它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就叫“女性化的美国”,认为男人被围困了,曾经属于男人的世界正在慢慢被女人所控制。  在这本杂志刚刚问世的那几个月里,其发行量达到100万份。在1963年,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在《秀》(Show)杂志上发表文章,严厉批评《花花公子》对女性的贬低。作为回应,几千名女性——她们中许多人都是通过从事各种形式的男性娱乐活动谋生——愤怒地表示她们并不这么觉得。她们说,斯泰纳姆所说的降格让她们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和性自由。  到那个时候,单身女性被这份男性杂志宣传为被消费的对象。在海伦·格雷·布朗(Helen Gurley Brown)出版于1962年的《性与单身女郎》(Sex and the Single Girl)中就提到了《花花公子》。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煽动性。一直到60年代,单身女郎——“好的”单身女郎——还洁身自好等待结婚。1960年,避孕药发明了,到了60年代末的时候这对单身女性来说成了很容易弄到的东西,原来的情况被永远改变了。  以前的书,格雷·布朗写到,“所有人都把单身女郎当成受害者,不合时宜的人”,但是《性与单身女郎》很严肃地把她称为“我们时代最新的魅力女郎”。这本书宣称一个女人“应该通过她做的事而不是她属于谁来确认自我”,鼓励她“接受你身体的所有部分,因为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可爱的”,并且要“重新考虑那种认为没有婚姻的性是下流的说法。”  这本鼓励女性永远都应该自我提升的小书为之后出现那些为单身女郎提建议的书和杂志创建了一个模板。它告诉女人不管她们多么贫穷,多么没有吸引力,她们必须把自己的资产价值最大化,从她们的外表到她们的住所无不如此。它建议女人去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既是为了社会地位也是为了金钱。格雷·布朗建议说,一个小小的股票操作员,都是“相当性感的”。  在格雷·布朗看来,变得性感是很理想的想法。作者对于什么是性感有明确的看法:“干净的头发是性感的。头发茂密是性感的。胳膊和腿上的毛发是不性感的。可爱的贴身内衣是性感的。更性感的是压根就不穿!”她对什么是不性感的也同样有把握:“牙齿间的食物碎屑、松弛了的长袜或者是连裤袜、咬手指甲、借钱(非常不性感)、肥胖、神经过敏都是不性感的!”  《性与单身女郎》把婚姻当作一个目标。格雷·布朗告诉女人们“大多数男朋友不想结婚,所以为了顺利地把自己嫁出去,需要一些技巧。”她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许多证据。少女时代的她因为贫穷,离开了大学开始打工做秘书,后来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策划。1958年,在她37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大卫·布朗(David Brown)。  到1963年4月,《性与单身女郎》已经售出了15万本,布朗和她的丈夫开始计划创办一本以18岁到34岁之间的职业女性为目标读者的杂志。1965年,赫斯特报业集团看中了布朗夫妇的主意,希望能够让旗下的月刊《Cosmopolitan时尚》起死回生。海伦·格雷·布朗被任命为总编,很快,杂志的发行量上升了。这份杂志赞美单身女郎的快乐生活,并且囊括了几乎全部——工作优秀、消费奢侈品、诱惑男人。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4)
单身女性的市场是广告商的福地,她们很想去消费,以此证明和庆祝她们刚刚建立不久的独立。在一个男人的怀中旋转是很昂贵的,如果需要支付长期的费用。新衣服、健身设备,还要购买那些如何找到“对先生”的意见,这些都需要花销。不要介意她们的消费模式到2002年的时候会导致单身女人在北美的银行破产档案中占了40%,是上升速度最快的一个破产群体。  在20世纪20年代,广告商为了迎合刚出现的女性主义者对平等和自由的需要,把他们的产品做的对女性很有吸引力。1929年,美国烟草公司想引诱女性在公共场合吸烟,这是70年代“你走了很远的路,宝贝”的先驱。  我们不应该忘记,早在19世纪,还没有《Cosmopolitan时尚》杂志标榜单身生活的好处时,那些没结婚的女人就已经独自生活了,她们享受自己的工作以及和男人建立的关系。在19世纪早期到中期,美国的女性获得了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这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短暂的女性运动,这一运动被称为“单身幸福”,主要是赞美单身生活。它的提倡者有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路易丝·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和苏珊·B·安东尼(Susan BAnthony)。婚姻依然是女性的一个目标,但是那些不结婚的看起来也有能力对社会做出贡献。  尽管女人们跨越了教育和职业的障碍,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依然不是那么符合社会的看法。她被看作一个不自然的、憎恨男人的人,甚至是“像女的”——这是一个描述老处女的词,她们中很多人都被认为是同性恋。就像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The Mill on the Floss)中描写未婚的马吉·塔利维尔(Maggie Tulliver)时说的那样,是“大自然的一个小错误”。  当历史进入20世纪,单身女人在社会学上被称为“统计学上的不正常”。在出版于1949年《第二性》中,西蒙·德·波伏娃写到:“对于女孩子来说,婚姻是她进入社会的惟一方式,如果她们老是不结婚,按照社会化的眼光,这就是浪费。”  不结婚的女人也被当作是对社会秩序的威胁。她们在家庭之外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她们不遵守那些统治着妻子们的规定。正如帕特里夏·欧伯莱恩(Patricia O’Brien)在1974年的研究报告《单身女人》(The Woman Alone)中写到的那样,单身女人之所以受到羞辱,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人一想到一个没有婚姻的女人没有婚姻和孩子也能感到完整就很不舒服:“在历史上那些对女人的批评与攻击之词究其本质,就是对女人在婚姻和孩子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去实现自我的恐惧。”  在《性与单身女郎》出版后的那些年里,媒体对于单身女性的描写经历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没有丈夫的女人拥有快乐,过着一种满足的生活。另一方面,妻子们则是新的奴隶,在电视的脱口秀节目里讨论着她们粗暴的丈夫。  1966年,连续剧《那个女郎》在电视上第一次介绍了一个女郎,她没有为了自我确认、经济支持或者是社会认可去寻找一个丈夫。这一喜剧在1966年到1971年之间播出,担任主角的马洛·托马斯(Marlo Thomas)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女演员,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来到纽约。当托马斯对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电视台提出这个主意的时候,男性主管想让她扮演安·玛丽(Ann Marie)的角色,要和一个阿姨或者是一个小弟弟生活在一起。托马斯的公司拥有那个计划,她自己那个时候还没有结婚,拒绝了这个安排。当节目开始而她扮演的角色将永远都不会结婚的时候,她发表了很激进的声明:“如果她的故事以结婚告终,‘年轻女性’也许会认为这是获得幸福的惟一途径。”  安·玛丽是一个美丽而时髦的女郎,对男性和女性都很有吸引力。她很有抱负却从没有侵略性。老是妨碍她的父亲,全心爱着她的男朋友唐纳德(Donald)是她的保护者。很偶然的,这个节目触及到了单身女人所面临的危险(在一个情节里,安·玛丽遭到抢劫,还有一次她接到了猥亵电话),但是这里没有提到那些后来在描写单身女性时很流行的危险。安·玛丽从来没有被男友抛弃。她也没有怀孕的恐慌,似乎她和唐纳德保持着纯洁的关系。  观众也从来没有看到安·玛丽为唐纳德是否会把订婚戒指戴到她手上而焦急不安。在这个连续剧的最后一集中,他们两个人订了婚,尽管他们的婚礼从来没有展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安·玛丽是一个解放了的女人,连续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带着唐纳德去参加一个“妇女解放”聚会。  《那个女郎》在收视率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从18岁到35岁之间的女性观众。年轻的已婚女性尤其对这种她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着迷。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的很多年里,托马斯评论观众的反馈:“实在是很让人惊异,我们收到了那么多信。那么多的信!一个星期有3000封到5000封信!年轻女性说:‘我知道你的感觉。不要和唐纳德结婚!你就保持单身好了。我已经结婚了,还有了两个孩子。我今年23岁,我希望能像你一样,和男朋友生活在纽约……”  单身女郎作为女性偶像被玛丽·里查德(Mary Richard)在《玛丽泰勒摩尔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巩固,这部电视剧在1970年9月开始播出。观众们对摩尔于1961年到1966年间在《迪克·范·迪可秀》(The Dick Van Dyke Show)中扮演的劳拉·皮特里(Laura Petrie)已经很熟悉,那是一个整天得意洋洋的妻子和母亲。劳拉·皮特里和安·玛丽是相反的两个角色,她放弃了很有前途的舞蹈事业,结了婚,到郊区生活。在这部电视剧中的单身女性,喜剧作家萨莉·罗格斯(Sally Rogers)和劳拉·皮特里很像,是前女性主义者的敏感性的产物。由罗斯·玛丽(Rose Marie )扮演的萨莉(Sally)已经成为为人们所熟悉的单身女性的老套人物——一个本来很俏皮的女郎因为经历变得越来越喜欢冷嘲热讽。她很想找到一个男人,但是同时又害怕求婚者,因为她“女性主义”得不够。对单身的职业女性的描述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号召女性回到家庭的思潮是一致的,都是把家庭主妇说得十分光荣,质疑职业女性的价值。在那之前,职业女性就像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简·亚瑟(Jean Athur)和罗莎林德·拉塞尔(Rosalind Russell)在电影中扮演的那样,活泼、满足甚至是对男性有吸引力的。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5)
玛丽·里查德返回到了这一传统。她塑造的角色,是一个在订婚后搬到Minneapolis,和安·玛丽一样对单身生活充满了乐观,这从电视剧那个享有盛名的开头就可以看出:摩尔把一顶贝雷帽扔到了空中,这时候主题歌响起。“毕竟你将会拥有它。”但是摩尔的角色表现得比《那个女郎》稍微进化了一点。她这时候已经年过三十了,还没有结婚。她并不缺少男性的追求者,却没有固定的男友。尽管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这部电视剧暗示了玛丽·里查德将和一个与她没有关系的男人发生性关系。到了1977年,玛丽还是没有透露出要结婚的蛛丝马迹。  玛丽是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编辑部工作,但她的职业并没有限制她的生活,尽管她的同事已经开始去建立家庭。过了几年,她被提升了,尽管她还是坐在同一张桌子后面,当她的男同事把老板称为卢(Lou)的时候,她还是坚持叫他格兰特先生(MrGrant)。有时候,职场里的性别不平等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在一个情节里,玛丽在得知她比她的男性前任每周少拿50美元后去质问老板,他以一种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解释说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她是个女人。然后,为了打消她的顾虑,他说:“这和你的工作没关系,玛丽。”  摩尔在现实生活中嫁给了该部电视剧的制片人格兰特·廷克(Grant Tinker),也成了单身女性的偶像。以至于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在70年代早期邀请她和自己一起去华盛顿支持没有成功的平等权利修正案。男性政治家表示愿意讨论由电视明星提出的建议。  在70年代后期,女人没有丈夫也能茁壮成长,甚至能像超人那样行事成了一个娱乐性元素的发源。电视上的大多数女主角都是“没有丈夫的”或者是占有上风的妻子,比如由碧依·亚瑟(Bea Arthur)在《茂德》(Maude)中扮演的茂德·范德雷(Maude Findlay)。其中女性从事的都是传统上认为应该由男性从事的职业——安吉·迪金森(Angie Dickinson)在《女警》(Police Woman)中,《霹雳娇娃》(Charlie’s Angels)里面的“娇娃”,还有《无敌女金刚》(The Bionic Woman)里面的琳塞·瓦格纳(Lindsay Wagner),她白天是一个教师,晚上从事秘密活动。  一点都不令人吃惊,离婚被当成导致贫困的最佳方式,而不是走向解放的捷径,在保罗·马佐斯基(Paul Mazursky)拍摄于1978年的电影《一个未婚女人》(An Unmarried Woman)中表现了这一现象。吉尔·克莱伯格(Jill Clayburgh)扮演艾瑞卡(Erica),一个聪明、漂亮的纽约上东区女人,同时还是一位母亲。她的丈夫突然离开了她去追求另外一个女人了。当他告诉她这一消息时,她如此震惊,以至于在大街上就开始呕吐。当然,艾瑞卡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群支持她的女朋友的关怀下,在由英国演员艾伦·贝茨(Alan Bates)扮演的那位温柔、英俊而有名的艺术家的真心呵护下,她如凤凰般重生。但是为了与70年代女性自吹的自给自足保持一致,艾瑞卡觉得她应该走自己的路,所以她赶走了男朋友。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幕是这个解放了的女主人公拿着她前男友画的一幅大油画,走在纽约的大街上,风很大,她步履蹒跚。这是一幅值得记住的画面,其目的在于传达她刚刚建立的独立。然而30年后,许多看这部电影的女人提出了疑问:“她在想什么?她为什么要赶走深爱着的那个男人?不能找什么工具运那幅画吗?难道那样就不独立了吗?”  评论家和观众都把艾瑞卡看作是一个大胆的新女性原型。但是当拿她和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那些离婚女人相比的时候,就会发现她根本就算不上。尽管在那时离妇女运动的兴起还有好几十年呢。她们是被启迪了的女人,正如小说《前妻》(Ex-Wife)中所描写的那样。这部作者匿名的小说出版在1929年,引起了很大的称赞,共售出10万多册。后来有迹象表明这是厄休拉·帕瑞特(Ursula Parrott)的第一部小说,她自己也是一个前妻,但是第一次婚姻结束了,是第二次婚姻还没有开始(她总共结了4次婚)。  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纽约,描写了一对夫妇表面上平等的婚姻。后来妻子发现了丈夫的不忠。为了报复,她和他最好的朋友睡在了一起,但她发现在这方面事实上存在着双重标准。当她丈夫发现她的不忠时,他无法接受,他们离了婚。她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找到了一份迷人的高薪职业。尽管她并不想和前夫复合,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和他睡在了一起。当她离婚的时候,她说得跟个哲学家似的:“这件事太过无聊,实在不值得挂在心上。不过是现代女性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小事。”她最后嫁给了一个好朋友,并动身进行环球旅行,希望能够找到她驻扎在日本的爱人。(可以预见,当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时,好莱坞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一个幸福的尾巴。这部电影的名字是《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由诺曼·斯凯瑞厄(Norma Schearer)主演,在电影里,妻子追寻丈夫的足迹来到巴黎,他们最后复合了。)  在20世纪早期,对离婚女性的描写看上去还是很先进的,单身职业女性的概念也很强烈。30年代由40年代时髦精明的单身职业女性被坚强的、疲于奔命的女性形象所代替,她们在不平衡的职业环境里工作,没有能力维持一种健康的个人生活。我们在1987年上映的电影《婴儿炸弹》(Baby Boom)可以看到这种人物形象的原型,在这部片子里,黛安·基顿(Diane Keaton)扮演超级雅皮杰茜·怀特(JCWiatt),她是一个很有抱负也很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当她从一个远方亲戚那里继承了一个婴儿,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混乱之中。她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总是手忙脚乱,这成了逗乐观众的笑料。最后杰茜辞掉了她那份高薪工作,离开城市,开始一份生产有机婴儿食品的生意,并且开始和一个敏感的兽医开始交往,似乎这是这部影片最好的结局了。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6)
杰茜是莫菲·布朗(Murphy Brown)的热身,这是在1988年开始播出的十集通俗电视剧中的虚构人物。和《玛丽·泰勒·摩尔秀》类似,《莫菲·布朗》的故事背景也是一个电视台的编辑部。但是由坎迪丝·伯根(Candice Bergen)扮演的莫菲是一家周刊的明星记者,可不是一个性情和蔼的可人儿。她富有攻击性,对人总是冷嘲热讽。她结婚了,丈夫是一个改过自新的酒鬼。当她在42岁怀孕的时候,她拒绝了别的建议,选择自己把孩子抚养大,然而,和杰茜一样,这个笨拙的妈妈做的许多事成了幽默的源泉。  尽管如此,这一角色拒绝遵从传统的做法还是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丹·奎尔(Dan Quayle)后来成了乔治·布什政府的副总统,他对电视剧中未婚妈妈有可能拥有光辉前景这一说法就很有异议。“在黄金时间播出《莫菲·布朗》这样的电视剧是不太合适的,这个角色被假定为是当今有知识、高收入的职业妇女的缩影,她通过独自抚养孩子嘲笑了父亲的重要性,还说这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说。(对于这些评论,《莫菲·布朗》的制片人丹尼尔嘲弄道:“如果他相信一个女人不能抚养大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那么他最好确保堕胎的安全和合法。”)如果奎尔看过电视剧,他应该看到事实上莫菲之所以被表现得无能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因为她不过是好莱坞用来表现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把职业和家庭处理好的一个标本而已。  在婚姻之外拥有孩子是单身女人公然反抗社会秩序的惟一方式。慢慢地,她被呈现为违反法律的掠夺者。1980年开始播出的《达拉斯》(Dallas)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是一部在黄金时间播出的悬念片,“谁杀死了杰瑞?”成了让许多观众挂念的情节,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书写。剧中的单身女人开枪射死了她的妹夫杰瑞·尤因(JREwing),这个恶棍让她怀了孕。后来她被人谋杀在了游泳池里,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到了80年代末,《致命的吸引力》中的精神错乱的、狂野的亚力克斯·福瑞斯特成为对有事业追求的单身女性文化反弹的一个象征。还有其他的例子也需要注意,比如由黛米·摩尔(Demi Moore)在1994年的电影《叛逆性骚扰》(Disclosure)中扮演的有野心的梅雷迪斯·詹森(Meredith Johnson),她对由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家庭幸福的男人进行性骚扰,以往这样的受害者都是由女性充当。  尽管80年代的电视节目看起来很像是古老的历史,但是有一点需要记住:那时候看电视的十几岁的少女已经长大,成为90年代的婚礼产业的目标消费者。正如一个在90年代中期简单地举行了婚礼的女人告诉我的那样,在她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个妻子偶像。她知道自己并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但是她还是想要婚礼提供的种种东西。“当我在成长的时候,我的榜样是莫菲·布朗。”她说,“现在我长大了,忽然间结婚了。我将来也不打算洗衣煮饭。我的意思是说,我能保持房间整洁,我也知道怎么去喂饱自己。但是我不会像我妈妈那样守在家里,生三个孩子,整天忙着照顾他们。”  到了90年代,电视上对单身女人的描述落入到了很愚蠢的陈词滥调中。正如一项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单身女性角色很极端化地描述为两种类型,要不是“婚姻市场中可怜的滞销品”,既不幸又绝望,或者是“权力欲望强烈,迷恋金钱与名声”。家庭剧《三十以后》(Thirtysometing)中,就表现了正在文化中悄然萌生的这种两极化分裂,在剧中,霍普(Hope)是一个平静的、理想化的居家妻子和母亲,与那些努力挣扎却经受挫折的单身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艾伦(Ellen)是一个为工作奔波的雅皮士,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美莉莎(Melissa)是一个工作狂热的摄影师。  那些没有事业追求的单身女性同样是被污蔑的对象。她们被看作是随波逐流又自恋的人,比如《莫雷·多德的日与夜》(The Days and Nights of Molly Dodd)中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这部片子在1987年到1988年播出,后来又曾被重播。莫雷是纽约的一个30多岁的离婚女人,她很有魅力,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了,谈恋爱,变换工作。她甚至糊里糊涂地怀了孕,还弄不清孩子的父亲是谁。  很讽刺的是,惟一能够逃脱这种类型化描述的单身女性是女性同性恋。这好似因为她们最终为社会所接受。在20世纪70年代,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把女性同性恋抬高到“终于不需要自行车的鱼”。偶尔,她们被表现为引诱女人离开她们的丈夫,比如在伍迪·艾伦拍摄于1979年的电影《曼哈顿》(Manhattan)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了一个愤怒的女性主义者,她离开了丈夫去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到了80年代末期,女性同性恋关系与其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不如说是用来吸引观众的一个手段。麦当娜和桑德拉·伯纳德(Sandra Bernhard)在电视说她们是“一对”。《律政风云》(LALaw)和《罗西尼》(Roseanne)用两个女演员接吻的海报吸引了大批的观众。1993年,《新闻周刊》(Newsweek)和《纽约杂志》(New York)都宣布“同性恋”和特色小吃店与健身操教练不一样,而是一个潮流。《名利场》的封面让一个女同性恋歌手坐在一个理发用的椅子上,模特辛迪·克劳弗(Cindy Crawford)身穿一件短浴衣和一双细高跟靴子给她刮脸。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7)
同一年,滚石每年一度的“风云榜”把女性同性恋命名为“最具震撼力的亚文化”。这些“风云”的女性同性恋与社会能够接受的女性标准是一致的。她们很“女性化”,被称为“魅力同性恋”或者是“口红同性恋”。大学里一下子出现了许多LUG,这是“同性恋到大学毕业”(lesbiansuntil graduation)的缩写,这些女生在玩弄她们的原初欲望。  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围绕着女性同性恋产生的种种说法是90年代的单身女人成为重要消费阶层的一个先兆。但是对于那些异性恋的单身女性来说,诱使她们消费的招数更为阴险,因为到处都有提醒她们去购买幻想的文字——这一幻想中她们是拼了命也要把自己嫁出去的样子。灰姑娘的神话,还有类似事业的成功并不会带来幸福这样不断被重复的说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受挫的、孤独的、不完善的单身女性的陈腐形式。到了90年代中期,当家务神话盛行一时,由安·玛丽倡导的单身女性应该有的乐观主义被冲击得溃不成军。  取代安·玛丽和玛丽·里查德的是由布里奇特·琼斯激发出来的一系列虚构的单身女人形象。布里奇特·琼斯是海伦·菲尔丁(Helen Fielding)的畅销小说《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一书中的主角。她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喜欢自我鞭挞,很想拥有一份美满的婚姻但是却对此缺乏足够的把握能力。她最早出现在海伦·菲尔丁为英国的《独立报》撰写的专栏文章里。对于这些年来充斥在杂志、电视和自助书籍里的那些令人厌倦的女性形象来说,布里奇特的故事是一个讽刺,在那些文本中存在的单身职业女性很快就接近30岁了,陷入到对结婚的狂热中难以自拔。女性杂志中总是不断提倡自我发展,布里奇特的故事也很逼真地体现了这一点:她的日记以一张乱七八糟的表格开始,其中包括“注重内在的平衡、权威和自我感觉,女人在没有男朋友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才是找到男朋友的最好方式”。她把自己喝了多少酒、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吸了几棵烟都有章有法地一一记录下来。  尽管布里奇特看上去那么琐碎,她的故事还是在女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她是真实的,她的希望经常会破灭,因为她是那样地渴望真爱。这本书中的主角布里奇特最大的恐惧是“孤独地死去,在三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这无疑是很可怕的。当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这一情景得到了强调,因为这是所有单身女性的噩梦。身穿睡衣的布里奇特一个人在肮脏的公寓里,因为醉酒愈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悲哀,她低声说,“只有我自己”。就在这时候,背景中的电视正在播放《致命的吸引力》,亚力克斯正试图谋杀平静生活着的家庭主妇贝丝。  菲尔丁很是机智地捕捉到了《致命的吸引力》中所阐发的幸福的已婚女性与痛苦的单身女性之间的冲突。她重又使用了18世纪用来描述未婚的下层人的“独身”(Singletons),发明了一个短语叫“自鸣得意的已婚者”(smug marrieds)用来描述那些用故意屈尊的同情对待他们的单身朋友的自满的夫妇。她很聪明地给了这个故事一个灰姑娘式的结尾:布里奇特最终找到了她的白马王子迈克·达斯(Mark Darcy)。  很快美国的布里奇特也出现了。她的名字叫艾丽·麦克白,是拥有一个法律学位的布里奇特。她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一点事就会激动起来。她喜欢在出庭的时候穿合体的套装。这个由女演员卡丽斯塔·佛拉赫特(Calista Flockhart)扮演的角色,喜欢参考教人们找丈夫的指导用书《规则》。在和一个对她很有意思的人不咸不淡地约了两次会后,她对她的同屋抱怨说:“怎么都得注意到我是一个很性感的人吧!难道他就不能碰我一下?”当有人向她倾诉的时候,她向一个同事发牢骚,“我想要的是富有和成功,还要有三个孩子和一个能哄我高兴的丈夫。看看我吧——我甚至不喜欢我的头发!”  评论家认为艾丽的不安全感很是可爱。一个男作家说艾丽·麦克白“拥有我想要的每一种品质(这也是男人希望女人拥有的品质)……”旧金山的一家报纸说:“和摩尔塑造的玛丽·里查德很像,佛拉赫特扮演的艾丽·麦克白传达出一种既有力又微妙的吸引力”。乔伊斯·麦克米伦(Joyce Macmillan)在《沙龙》(Salon)上写的文章则说:“艾丽·麦克白这一角色喻示着今天的女性已经超越了女性主义这一层面,展现出我们从未发现的那一面——她是如此有力以至于能够自我贬低,如此精明以至于不怕退居边缘,如此勇敢不怕呈现出自己的懦弱。”  艾丽是一个很可笑的女人,她喜欢穿儿童睡衣就寝,喜欢和自己想像中的那个男人一起翩翩起舞。但是这对于她来说非常真实。她的工作在一步步地进步。她的孤独也是确实存在着的。对于那些曾经在电影和电视屏幕上占主导地位的富有威胁性的单身职业女性形象来说,艾丽的出现起到了纠正的作用。尽管她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作为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中的角色无可非议,但却很难让人严肃对待。但是,媒体仍然不断对这形象进行解构,似乎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单身女性的新标志人物是《欲望城市》中的那些女人。这部电视剧在1998年开始播出,是以坎迪斯·布什奈尔(Candace Bushnell)在《纽约观察》上长期开设的专栏为蓝本编写的,这个专栏主要是评论曼哈顿的媒体精英的性生活,后来成了一部畅销小说。在专栏里被详细描写了生活状况的女人们包括布什奈尔自己,她们从不像布里奇特那样对个人生活充满了抱怨。她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至少她们在努力这样做。“我们满意地坐在这里,喝点茶,仿佛我们是某个俱乐部的成员。”布什奈尔这样写到:“我们努力工作并为此而自豪,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是一块完全独立的空间,在这里我们能够很奢侈地把男人当作性对象来对待。这需要艰苦的工作,忍受孤独,还要有实现的能力,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你提供帮助,你必须照顾好自己。”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8)
即使所有的女人都是白种人,都很富裕——在描绘单身女人时这是一个反复被提到的主题——她们还是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愿望。卡丽·布兰德肖(Carrie Bradshaw)作为这个电视剧的讲述者,是一个xing爱专栏作者,总是在不停地恋爱和失恋;夏洛特·约克(Charlotte York)是一个画廊的经理,对爱情和婚姻满怀憧憬(她第一次童话般美丽的婚姻很快就以离婚告终;为了缔结第二次婚姻,她改信犹太教)。萨曼塔·琼斯(Samantha Jones)是一个成功的公关经理,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单身生活很是享受,没有结婚的愿望;米兰达(Miranda)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律师,她最后成了一个未婚妈妈,当然后来她还是和孩子的父亲结了婚。《欲望城市》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在奢华的背景下提供了一个女性幻梦。这是海伦·格雷·布朗的《性与单身女郎》的现代版本。这些角色身上不时出现的一些时尚元素,事实上是在向格雷·布朗表达敬意。当格雷·布朗早期创作的单身女郎指导用书在2003年重新发行的时候,她自己实际上就成了时尚复兴的一个主题。  这些人物不停地与围绕着妻子角色出现的种种矛盾角逐,因为婚礼产业、灰姑娘故事、家务魔法和有所依赖的愿望都在刺激这些女性。在2000年的那一季里,已经深入人心的女性被拯救的幻想故事再一次被确认。这一幕发生在吃饭的时候,她们的交谈转向为什么消防队员对女人们如此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女人想被拯救”,夏洛特说,话音刚落,她就觉得挺害羞。“对不起”,她接着说:“但是自从15岁以后我就开始和人约会。我已经觉得很疲惫了。他到底在哪里呢?”莎拉·杰西卡·帕克拖长了声音说到:“这就是真实的情况。三十多岁的独立的单身女人从来不被认为会思考,会独自发言。”但是如果她们“从来不被认为会思考,会独自发言”,她们怎么可能是“独立”的呢?我们已经创造出来了可以复制的不做妻子的女人了吗?她们没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寂寞和虚弱?  当卡丽在男朋友的背包里发现了结婚戒指的时候,对成为妻子的反感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她的反应?她没有因为激动而高声尖叫或者是抱怨,而是跑到水池边开始呕吐。她究竟是因为想到要成为妻子而呕吐还是因为觉得这个钻石戒指不够时髦而反胃从来没有明说,但这一情节暗示出戒指是一个牢笼。在与她的女友交谈的时候,卡丽说出了自己的怀疑:“我怎么能嫁给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戒指适合我的男人呢?”萨曼塔是这样回应的:“正确地说,甜心。错误的戒指,错误的男人。”在电视剧结束的时候,当她的男朋友拿出一颗镶着三克拉绿宝石的戒指的时候,她答应了他的求婚。然而婚礼却从未举行。这实在是很有讽刺性。在《一个未婚女性》出版了20多年以后,面对婚姻的时候单身女性还是拥有一样的反应方式。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进步。事实上,这不过是硬币的那一面。  当《欲望城市》中那些虚构的女性人物昂首阔步地行走在虚构场景中时,现实生活中那些未婚女性在创建一种新的标准,对家庭和母性重新进行评估。智力工厂在报告中把单身女人称为“新雅皮”,这使我们注意到了这一事实的预言性:“‘家庭’这一术语将不再仅限于指那些有血缘或者是婚姻关系的人,而是会扩展到朋友、宠物甚至是网络上的虚拟社区。”2000年,当研究结果公布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在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电视上早就已经看到了一些没有血缘联系的“家庭”,从《凯特和艾丽》(Kate &Allie)到《黄金女郎》(The Golden Girls)再到《欲望城市》,其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家庭”。  在这些电视剧中的大多数女性都是处于一种等待“对先生”出现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女人们不会等待丈夫去做出关键的生活决定。这其中最生动的例子是未婚妈妈数字的急剧上升。200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单身母亲的数字比1990年的750万增加了25%。大约有1/3的孩子是由未婚妈妈生育的,在1940年这个比率是4%。  在英国,有38%的孩子是非婚生子女。越来越多的英国女人通过拒绝在孩子的出生证上写孩子父亲名字的方式把他们排除在外。政府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几千名孩子是“没有父亲的”,因为他们的母亲希望独自将孩子抚养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自从70年代以来,未婚生子的女性数量翻了两番。在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当中有1/5生下了孩子却没有登记孩子父亲的名字。在北欧,大约有一半的单身女人被称作“自由母亲”,这些女人选择在婚姻之外生育孩子但依然和孩子的父亲保持固定关系。  欧洲的单亲家庭——他们的经济状况往往比美国的那些单亲家庭要好得多——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在过去的20多年里,欧洲的许多国家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其中包括用立法的形式保证非婚生子女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继承权,并且为单亲家庭里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焦点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在父母身上,这可以被看作是解决对婚姻的恐惧的一种方法,这样在北美地区,家庭开始崩溃。在理论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主要纽带能够深刻地影响孩子们。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社会政策和人口统计学的教授凯思林·克尔曼(Kathleen Kiernan)说的那样:“他们已经不再关心婚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在北欧,在夫妇、孩子和离异夫妇之间复杂的生活状态和监护关系很是平常。“我们对于婚姻制度不是特别重视,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很重视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特隆赫姆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凯瑞·莫克斯纳斯(Kari Moxnes)说,“在北欧,家庭关系的松散状况被人们广泛接受。”

第七部分不做妻子(9)
大多数单身女性不遵守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图式这一事实依然主导着对她们的叙述——她们或者是被描述为年过30的结婚狂,或者是生活在贫困、艰难中的单身母亲。  爱尔兰作家诺拉·奥佛雷恩(Nuala O’Faolain)的成功说明了对单身女性的真实状况的反映是如何迫切。正如奥佛雷恩在她的《你重要吗?》(Are You Somebody? The Accidental Memoir of a Dublin Woman)一书中写到的那样,她很早就知道婚姻并不适合她,尽管她当时并不清楚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别的出路:“我用了许多时间去逃避成为一个居家女人——找到一个男人,找到爱,爱这个男人和他生下几个孩子——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守在家里的女人。”她先是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后来又进入61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部分 妻子的价值(5)
社会学家用妻子的“监护效果”来解释为什么企业中的已婚男人事业会发展得更好一些。40年来的各个国家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婚姻优势”这一概念确实成立。依据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一个已婚男人比一个未婚男人赚得要多10%到40%,这和年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比如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也有关系。但是不管在哪一个国家,比如在美国,婚姻带来的优势最近正在呈下降趋势。  詹妮·查莫斯(Jenny Chalmers)博士在澳大利亚的南威尔士大学的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任职,她发现1989年这个国家已婚男人的工资平均比条件相同的未婚男人高出92%。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6%,在那之后这个比率一直上下浮动不大。  她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妻子做全时工作、兼职工作或者是家庭主妇的不同夫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差异。在妻子做全时工作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婚姻优势呈下降趋势(从85%到90年代早期的66%),然而对于妻子从事兼职工作或者是当家庭主妇的家庭来说,这个数字却是在上升(从95%到114%)。  芝加哥劳约拉大学的琳达·斯托(Linda Stroh)和伊里诺斯州西北大学的珍妮·布雷特(Jeanne Brett)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这篇以“对已婚男人的倾斜的工资制度”为题的论文揭示在过去的5年里,有一个居家妻子的管理者的工资增加了79%;而那些工作着的妻子们,平均的工资增加额度是59%。研究者认为妻子为管理者们减轻了负担,使他们能够更投入地工作。  已婚男人收入高?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对此都很感兴趣。这是那种认为男人为家庭负的责任更大的观念的余音吗?毕竟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女人不得不去养家。是因为女人们总是嫁给那些更容易取得事业成功的男人吗?不,经济学家们说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认为尽管挑选丈夫不容懈怠,但证据表明结婚后发生的事情更加重要。男人结婚越久,存在于已婚和未婚男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就越明显。  “男人的收入在他们结婚前不久开始上涨,因为这些未来的新郎开始改掉那些单身汉的习惯,开始像一个已婚男人那样为人处事”,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琳达·维特(Linda Waite)这样说。她和她的合作者玛吉·加拉赫(Maggie Gallagher)在她们写的《婚姻案例》(The Case for Marriage)一书中对杂志上的婚姻进行了阐述。维特说已婚男人收入高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工作。  这种理论认为婚姻让男人更具生产性,因为他们的妻子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也不需要他们去照顾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全心工作。女人们经常会为丈夫的工作提供直接支持——帮他整理工作簿,招待老板,打印论文,帮他做出重大的职业选择。已婚男人的收入还会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一下子增加很多,而这时候往往也正好是家里需要钱用的时候,比如要抵押贷款或者是抚养孩子。“已婚男人比单身男人工作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生活更安定一些”,维特说:“与单身男人相比,他们旷工的比率很低,也不大容易辞职或者是被解雇。”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经济学家赫恩贝·邱(Hyunbae Chun)和英杰·李(Injae Lee)的支持。通过分析1999年在2700名男人中进行的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他们发现已婚男人比未婚男人的收入平均高出125%。婚姻优势对于那些妻子有工作的男人一样存在,尽管相对要少一些。妻子没有工作的男人要高出31%,而那些妻子做全职工作的仅仅高出34%。《华尔街日报》在1994年就“希拉里式妻子”大做文章实在是不足为奇。正是这种女人的出现让男人的收入受到了威胁。  对于女人们来说,婚姻并没有提供职业所能提供的经济利益。研究表明已婚女人比单身女人的收入要少,这很容易理解。大多数已婚女人至少得不到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帮助。她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离开办公室匆匆忙忙地往家赶,好去照看孩子。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结婚对女人的事业发展有负面影响,尽管对男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往周围看看好了,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最杰出的女性不是单身就是能得到妻子般的支持。卡丽·菲奥瑞娜是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美国企业界最有权力的女人,她的丈夫退了休支持她的工作。布什政府中最有权力的女人康多丽萨·赖斯单身,没有孩子。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她的丈夫放弃了本来很成功的事业专心支持她。加拿大迄今为止惟一的女首相基姆·坎姆贝尔(Kim Campbell)是单身。说职业女性不需要丈夫,而是需要一个妻子的笑话在90年代后期被一句印在了T恤衫的口号所代替:“在每一个成功女人后面都有一只猫”。  还有证据表明已婚女人在求职的时候倾向于掩盖她们的婚姻状况。一项研究揭示有些女人悄悄取下她们的结婚戒指,因为未来的老板可能不想雇佣一个结了婚的年轻女性。同一项研究却发现年轻男人在寻找工作时总是会戴上结婚戒指。  婚礼举行之后,女人发现她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突然间,他成了一个丈夫,似乎顺理成章地就得到了领导权。剧作家温迪·瓦瑟斯坦恩(Wendy Wasserstein)写到过约翰·F·肯尼迪在与卡罗琳·贝茜结婚后好像一下子就成熟了很多:“婚姻的圣洁让他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了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男人,他拥有的不仅是美丽的妻子还有政治前途。”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部分 妻子的价值(6)
一个没有结婚的男人在政界或者是商界都很容易遭到猜疑。在更保守的观念里面,结婚成家意味着变得稳重,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因为害怕被说成是歧视或者是政治上不正确,这种看法并不是总会流露。我曾经在多伦多的商业圈子里做过一个不正式的调查,问那些商人是否需要一个妻子。大多数人迅速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个商人是这样说的:“这些家伙们需要一个强壮的妻子,一个子宫,包裹他们。所有的银行总裁都有一个这样的妻子。”  在政治领域,妻子的角色更是被严格地浇铸,她必须是沉默的、支持性的人物。她应该举止优雅,让人们意识到她丈夫是一个诚实的、对家庭负责的男人。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加拿大曾经有过几个单身的首相候选人。在美国,一个州长或者市长没有结婚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在20世纪美国的每一任总统都有一个对塑造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的妻子。现在的第一夫人劳拉·布什(Laura Bush),曾经被当作一个反希拉里的形象而受到欢迎。她扮演的是传统妻子的角色,负责对她的丈夫进行道德监督:“当他正确,她支持他;当他不好,她反对他。”《休斯顿时报》的专栏作家朱丽叶·曼森(Julie Mason)把劳拉描述为一个训导主任:“她是立于她丈夫之后的一根铁杆。她让他不至于偏离太远。”  这样一个高度自制的妻子对于面对性丑闻或者是诉讼的男人来说是很好的资本。早间的电视节目成了一个大众化的讲坛,泪流满面的妻子在那里为自己的丈夫辩护。当克林顿被人发现与白宫的实习医师琳达·雷(Linda Lay)有染后,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你早》(Good Morning American)中回应对丈夫的攻击。  当洛杉矶湖人队的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在2003年因为性攻击被起诉,他的第一个举动是召开一个电视记者招待会,承认自己曾经与人通奸但并没有弓虽.女干。他的妻子瓦内萨(Vanessa)坐在他身边,抓着他的手。当瓦内萨·布莱恩特无法出席她丈夫的第一场庭审时,她的缺席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意味着她不相信他是无辜的吗?难道这是辩护策略中的一部分?后一种说法很难成立。在一场审判中妻子的在场是如此重要。  2003年10月,当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竞选加尼福尼亚州的州长时,妻子的支持作用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如果没有妻子玛丽亚·施瑞弗尔(Maria Shriver)支持,他不大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施瑞弗尔被称为施瓦辛格的“秘密武器”,她总是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对于说他曾经对16名女性进行性骚扰的说法进行澄清。当他发表就职演说时,他转向她,说:“我知道这其中有许多选票是因为你我才得到的。”  这是一个必然结果。如果妻子行为不当,丈夫们将被挫败,甚至出现事业上的波折。1997年,当蒙特利尔银行的总裁马太·巴雷特(Matthew Barrett)与曾经当过模特的安妮-玛丽·斯特恩(Anne-Marie Sten)结婚时,一时间满城风雨。因为斯特恩曾经与军火商阿德南·哈肖吉(Adnan Khshoggi)有过来往。很多人认为斯特恩只适合当情人,而不是妻子。这段婚姻持续得很短。1999年当巴雷特被任命为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的总裁时,英国的街头小报一阵喧闹,刊登了他前妻当模特时的照片,身上只穿着一套毛皮做的比基尼。暗示非常明显:一个连“合适”的妻子都找不到的男人怎么能管理好一个金融机构呢?  那些敢于越过边界的妻子们最后还是得和丈夫的职业相妥协。2002年,白宫的演讲稿撰写人大卫·弗鲁姆(David Frum)辞去了工作,因为此前他的作家妻子丹妮尔·克里腾顿(Danielle Crittenden)给她的朋友们发电子邮件,夸耀自己的丈夫创造了“邪恶轴心”这一说法。这封电子邮件后来在网上被公开,她说她丈夫的话将和著名的广告语“享受清新一刻”一样被人们耳熟能详。克里腾顿这样写到:“所以我希望你能允许我在看到这句话到处被人引用时,拥有一个妻子的自豪。”  这件事被认为是违反了白宫的规定,对此弗鲁姆必须承担责任。他否认自己从白宫辞职与电子邮件的事有联系,说他早就打算离开了。即使如此,媒体还是认为是他妻子的莽撞行为牵连了他;甚至有人猜测这对夫妇是否会因此事离婚。《华盛顿邮报》引用了克里腾顿的一句话:“关于这件事我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和露西·里卡多很像了。“  正如我们在希拉里·克林顿的例子中所看到的,政治领域中的妻子应该非常严谨。2003年,塞瑞莎·海斯(Theresa Heinz)的丈夫约翰·克里(John Kerry)宣布要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竞选总统。海斯比她丈夫年纪大,也比他富有,因为说话坦率和始终保留着原来丈夫的姓氏而受到批评。与此类似,副总统的妻子林恩·切尼(Lynn Cheney)在丈夫任职期间有自己的工作,她总是很小心地表示她没有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在美国的政治领域,一个妻子被认为是她丈夫的延伸部分。2002年11月,密苏里州的前州长迈·卡纳汉(Mel Carnahan)的###简·卡纳汉(Jean Carnahan)继承了她丈夫的联邦议员的席位。卡纳汉州长在10月死于飞机失事,在那场事故中他的助手和儿子一并遇难。这时候如果把他的名字从候选人中拿出已经太迟了,所以选民被告知如果他胜出,他的妻子将取代他的位置。在美国,从1923年开始有44名女人继承了她们丈夫在国会中的位置。其中最突出的是玛丽·博诺(Mary Bono),她最早是一个女招待,后来成了桑尼·博诺(Sonny Bono)的第二任妻子,1998年她开始担任国会议员,2000年11月她再次中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第八部分 妻子的价值(7)
阿尔·戈尔(Al Gore)支持简·卡纳汉继承她丈夫的位置,他说这个女人已经和政治家结婚46年了,同时她拥有一张商业管理的文凭,是“在迈进政治生涯中,她完全可以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伙伴”。然而,凯瑟琳·梅兹克洛维奇(Katharine Meiszkowski)在《沙龙》上撰文表示了对简·卡纳汉得到位置的愤怒:“认为一个妻子应该继承丈夫位置的想法让我们想起了关于妻子的古老概念——她必须体现丈夫的意志与观点,当她丈夫不能做到的时候,她继续去贯彻他的想法。”  洛纳·温特在离婚后发起的运动仅仅是妻子的价值在发生改变的一个例子。例如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越来越流行:像洛纳·温特这样的以妻子为职业的女性因为做了与妻子有关的工作,才得到了丈夫——也就是雇主的直接补偿。还有一个例子是玛丽·凯瑟琳·伯根约(Mary Catherine Birgeneau),她是多伦多大学的校长罗伯特·伯根约(Robert Birgeneau)的妻子。1999年,伯根约辞去了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的职务,开始就任加拿大最大的大学多伦多大学的校长一职,很快有消息传出,在他所签定的7年任职期间,他的妻子将每年得到6万美元的工资。她为此要做的工作包括招待客人、陪丈夫旅行、在处理学校事务时充当非正式的外交官。这样的角色往往会得到间接的回报,通常丈夫的薪水里面包含了妻子应该得到的报酬。  过去,大学校长的夫人们常常是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做这些事情的,多伦多大学这是第一次直接向校长夫人支付工资。当这条消息在大学的报纸上刊登,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些人支持这个做法,说这是积极的进步,因为这意味着“专职夫人”经常受到忽视的工作开始被赋予经济上的价值。更多的人是反对。“为了钱而结婚”是《独立报》上的文章标题,其中的嘲讽意味非常明显。“她因为是一个妻子而拿工资”,大学里的一名行政官员很是轻蔑地说。是的,她做的是几百年来妻子们一直做的工作,现在的问题是她丈夫的雇主开始意识到她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得到了报酬。这竟然成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  1964年6月,玛丽·凯瑟琳·沃瑞(Mary Catherine Ware)在多伦多的圣莫尼卡教堂与鲍博·伯根约(Bob Birgeneau)结婚。他们都出生在这个城市。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高中的舞会上,尽管一直到他们都成了多伦多大学的学生再次重逢以后才开始约会。1962年大学毕业后,玛丽·凯瑟琳开始在多伦多的天主教儿童援助机构工作。结婚之前,她一直住在家里。她丈夫比她晚一年拿到大学文凭,得到了耶鲁大学的奖学金开始去读研究生。  他们举行婚礼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在乡村酒店里举行过招待会之后,这对夫妇上了他们的车——一辆二手的雪佛莱,和客人们挥手道别。这时候,22岁的伯根约还没有他自己的驾驶执照,仅仅有一张初学者的许可证,但是如果一个丈夫不坐在驾驶座上,由新娘在一边陪伴,那将会被看作是不恰当的。这对新婚夫妇到处旅行。后来是刚刚就任的伯根约夫人驾驶着汽车,因为她有一张驾驶执照。  玛丽·凯瑟琳·伯根约端坐在“晨间起居室”里一把装饰华丽的长椅上,这所房子是随着她丈夫的任命免费提供给他们的。这位于底层的房间是用来举行学校里的典礼的,一年大概会用60次。  伯根约夫妇住在楼上。像大多数公务居所一样,这里让人感到有些单调,有一股陵墓般的气息。在她后面的墙上,挂着黑白照片,是他们举行婚礼那天的留念。那上面的她穿着一件式样简单的白色绸缎礼服,袖子很短。她丈夫和年轻的吉米·斯图尔特(Jimmy Stewart)有点相像,黑色的头发,笑容和善。他们看上去那么幸福,和通常的新婚夫妇并无两样。  将近40年之后,玛丽·凯瑟琳·伯根约与照片中那个年轻女孩相比多了几分世间气息。她的黑色头发剪得很短。她不是特别在意穿戴,一件剪裁讲究的黑白相间的外套,黑色的裤子,黑色的小山羊皮鞋,脖子上戴一串细细的金项链,这就是她喜欢的穿着方式。媒体的关注让她很不适应。她说自己宁愿躲在幕后,聚光灯下的生活实在让她很不舒服。  玛丽·凯瑟琳从来没有读过《女性的奥秘》,这本书出版于她结婚的前一年,但是她对这本书探讨的问题非常熟悉。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她是一个家庭主妇。这是她依然喜欢着的一个角色,正是在那些日子里,她抚养大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玛丽·凯瑟琳·伯根约结婚的那一年,有不到40%的已婚女性有工作。“我很幸运能待在家里”,她说:“虽然我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机会,我希望我的女儿们能够拥有它们。”  结婚以后,玛丽·凯瑟琳去新港地区和丈夫团聚,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1966年儿子出生。鲍博·伯根约在耶鲁大学当了一年教员之后,他们全家搬到了英国,这样他就能到61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部分 妻子的价值(11)
经济学家总是开玩笑说如果一个单身汉雇一个管家,并为她的工作支付报酬,她的工作就能被看作是为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贡献。但是如果这个管家结了婚,继续做同样的工作——没有报酬——她的工作就不再被当作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了。  如果要重新计算那些无形的劳动的价值首先需要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界定。经济学家玛丽安·弗博(Marianne Ferber)是伊里诺斯大学的退休教授,芭芭拉·博格曼(Barbara Bergmann)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她们曾经是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这两位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女性的工资问题、孩子抚养问题和其他一些直接对女性产生影响的经济政策。但是尽管她们在经济学界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对于公众来说,她们的名字依然是陌生的。(从来没有一位女性经济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很讽刺性的是,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术界自身引起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聘用的几率很低,在那些相对更有影响的大学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2003年,耶鲁大学的经济系没有聘用一名女教员。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仅仅有一名女教授。斯坦福大学的情况与此相同。在麻省理工学院25名经济学教授中有2名是女的。在普林斯顿,这个数字是3比32。多伦多大学有8名女教授被聘用,男教授则是40名。  变化正在发生。在新一代经济学家中有许多女性,她们对家庭经济重新思考。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四五十岁左右,20世纪的妇女运动兴起的时候她们正好在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旧的经济模型没有为探讨社会问题提供可能性,但这些社会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许多矛盾,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课题正在成为研究的重点。例如哈佛大学经济系的第一个女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曾经研究过避孕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1990年出版了《理解性别差异:美国女性的经济史》(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一书,对女性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模型目前正在接受详细审查。斯特拉博曾经研究过亚当·斯密的著作。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的一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他之所以赢得盛名是因为他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但是他也因为“供应”这一不大为人所知的思想受到推崇,所谓“供应”在他看来就是“生活的用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斯图拉博说斯密关于供应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同时主流经济学也在经历着一个重大转变。她还对人们所熟悉的像“效率”这样的经济学概念提出了质疑,她举的例子是那些抽出上班时间带孩子去看医生的女人。“每个人都认为这会降低生产力”,斯特拉博说:“我们需要问的是,降低的是谁的生产力?我们必须要问,当经济是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努力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价值何在?”  主流经济学理论依然和亚当·斯密的思想保持一致: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人”,追求他或她的个人利益。经济学家南茜·弗贝尔(Nancy Folbre)在她出版于2002年的《看不见的心:经济学与现实》(The Invisible Heart:Economics and Reality)一书中追问到:如果市场运行得很好,为什么照顾孩子的工人的工资低到这个行业不得不陷入困境了呢?这将使那些照看者很难去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正如她说的那样,照顾这样一种劳动不符合标准的经济模型,在那种模式里它被分为了有偿和无偿两种。这是因为人们经常为了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内在满足,宁愿在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去做这项工作。古典经济学显然无法体现这样一种劳动的真正价值。但是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从事不被支付报酬的家务劳动的大部分是女性,一旦她们进入工作领域那么女人的劳动和所谓的照顾性工作的市场价值都会下降。  在审判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兰伯特夫妇离婚时,###官索普说了一句让那些为了照顾家庭选择牺牲自己的职业前景的妻子们备受打击的话:“养家口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在物质上和感情上的能力就越差。”这句话还可以用来描述家务劳动,也就是说当丈夫和父亲有许多工作是不被支付报酬时——也可以说成是妻子和母亲——他们的价值就被低估了。2002年,哈里·兰伯特宣布他不会多给他前妻一便士。  当被问及她是否认为她的婚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时,玛丽·凯瑟琳·伯根约沉思了片刻,然后很谨慎地说:“在每一桩婚姻里,总会有一个时期双方的地位不那么平衡。这并不是坏事,但是它会上下起伏”,她停了下来。“当我们结婚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她说。然后她思考了一下。“事实上,这并不是真实情况。那时候他很穷。他不会开车,是我教会了他开车。我负担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她再一次停下来陷入了思考。“你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差不多忘了这些事了。”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1)
黛安娜王妃。维拉·王的丝质婚纱。铁芬尼经典款式的订婚戒指。芭比娃娃。田园牧歌般的维多利亚式家庭生活。贝蒂·弗里丹。灰姑娘。超级女人。玛莎·斯图尔特。xing爱课程。处女膜修复手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伊莎贝拉·比特恩。柠檬-马鞭草香型的清洗剂。增进女性性高潮的药物。带着丈夫鲜血的厨房用刀。布里奇特·琼斯。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女人的照片。超级妻子。《复制娇妻》。《规则》。妻子运动分子。妻子俱乐部。亚当·斯密。Manolo Blahnik牌子的细高跟鞋。  这样一张奇怪的表格仅仅是横亘在妻性鸿沟中的广阔地图的一个部分。它提醒我们:如果妻子无法以制度化的形式建构,在把妻子从原来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以后,这个角色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容器,被装入各种内容驳杂面目模糊的东西。只要这一情况存在,这个角色就会被当成一种有效的女性控制机制,一种时常被用来衡量女人的标准,告诉她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对这一情况的抱怨之声日益高涨,因为这实在是难以做到。离开你的婚姻进行周期性的休息。当你不想莋爱时也要听从丈夫的意愿。早点生孩子。抑制住你的攻击性。把你的头发留长。用他的姓氏。不用他的姓氏。信奉女性主义。保持单身。指责女性主义。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家庭。不要担心经济独立问题:你的王子会好好照顾你。如果你不结婚,你的生活将会很空虚。把所有的男人都看成是杂种。  这样一种混乱说明情况不是太好。对当代妻子的描述显然经常会忽略一些事实,就像是药物中毒一样。她是一个被人呵护的公主,或者是21世纪的机器人妻子,或者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她不被这些镇静剂弄得麻木不堪,那么她会通过拒绝与她不符合的角色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她是一个失败的充满了报复心的泼妇。或者是参加妻子们的性抵制运动。或者是和办公室里的同事偷情。再或者就是因为“挑剔”一直徘徊在婚姻之外。  难道就没有任何办法越过这道鸿沟吗?难道非得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来处理妻子这一角色吗?尽管有很多人宣称婚姻制度正在经历巨大的危机,但这依然是让爱保持下去的最好方式。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人们总是本能地想找一个人一起来面对。一桩稳固的婚姻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尽管程度不同,但婚姻依然是提供经济支持的源泉。婚姻的缔结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同性恋者为了争取结婚权而积极运动的一个原因。  对于越来越多的夫妻来说,婚姻成了一种来源于习惯法的选择权。然而,如果那些未婚同居的人也能得到合法权利的话,那这与法定的婚姻就没有什么不同了。让我们看一下魁北克省的情况吧,在那里民法规定习惯法的婚姻是标准的,我们可以看到女人们很少有“妻子式”行为: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妻子在外工作非常正常。  大多数女人都会在自己生命的某一个或是某一些时期成为妻子。现在的妻子与很多年前的妻子所面对的境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有关妻子的法律界定发生了变化,还有许多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发生了——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避孕药的发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人的生命周期几乎延长了一倍,这就意味着“至死不渝”这样的誓言成了长达60年甚至是70年之久的承诺。在一个注意力短暂而且人们普遍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更新和改良”的社会里,这样的承诺实现的难度实在是很大。还有一个情况必须注意到:现代社会对个体满足和私人表达的重视与婚姻所需要的牺牲是完全对立的。(那些“自鸣得意的已婚者”们的自恋不算数——他们总是用别出心裁的婚礼和星期六去宜家表现他们的“二位一体,劳瑞娜·波比特那把有名的刀子就是在宜家买的。)  成为一个妻子所意味的并不仅仅是指做一笔长达一生的生意——这生意有可能赔也有可能赚。在婚姻里,一个人的身份注定会模糊不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别的含义。一个妻子的形象能够反映和加强产生这一角色的社会观念。这就让我们与社会构造联系在一起,与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正如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指出的那样,婚姻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成年后进入的第一种政治制度。同样,婚姻也能透射出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内在的价值体系。  如果我们观察地再细致一些,将会发现在突破制度化的妻子壁垒和重新铸造妻子的意义方面,已经开展了有些基础性的工作。在大众文化中,在学术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这种明显的变化。新的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妻子在这一变革中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地位。这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运动,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也没有为它提供赞助;没有人为此去游行、请愿或者是在政府办公大楼前挥舞着写着“给妻子权力”的牌子,至少到现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样一场###说明历史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进行变革的关键时刻。当前的文化中对家庭生活的沉迷和对家庭主妇的浪漫化书写都表明一种想拥有更文明、更冷静的生活方式的愿望在大行其道。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因为和通常的认识恰恰相反,女人们并不能像维多利亚式厨房里的舌榫那样经常被翻新花样。如果我们想要进步,那么我们就必须前行。家庭和母性的观念的演化就是社会发生变迁的一个明证。所以需要做的是对那些无形的人性化工作进行重新评估。其它很多迹象也同样喻示着一种巨大的变化。书包网 www.61k.com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2)
一个妻子一旦发生变化,她的行为对全体女性都产生了影响,那么她做出的贡献应该被仔细分析并要给予赞美。例如“莉莉丝音乐祭”(Lilith Fair)提出了一个很激进的观念,认为妻子可以成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连接组织。这个音乐节是90年代在文化影响力方面最成功的艺术活动之一。这个活动开始于1997年7月5日,当时的演出场地是西雅图附近的一个露天剧场。这场辗转了35个城市的巡回演出是由30岁的歌唱演员莎拉·麦劳克兰(Sarah McLachlan)组织的,其主要特色是演出阵容全部由女演员组成。尽管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这场演出还是被认为是商业上的一种冒险。在过去举办的摇滚音乐会上,从来都没有两位女性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的场面。女人一向被当作没有头脑的花瓶。她们的分量不够。麦劳克兰拒绝遵守这些成规,她的直觉后来证明是正确的:莉莉丝音乐祭的演出门票被抢购一空,这一情况在此后的三年里反复出现。  这个演唱会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为的是向传说中亚当的第一个妻子莉莉丝表示敬意;而“Fair”在麦劳克兰看来,则代表着两性之间的平等。再也没有比莉莉丝更具偶像破坏性的妻子类型了,她的故事最早出现在10世纪的犹太教传说中。据传,因为亚当在伊甸园里很是孤单,所以上帝用创造亚当的尘土又创造出了莉莉丝。但是因为亚当老是想替莉莉丝做主,他们两个人争吵不休。(不和的一个原因是莋爱的时候亚当坚持使用传教士姿势。看起来就是在远离尘嚣的伊甸园里,一个妻子也很难获得性满足。)  亚当无法认同莉莉丝的想法,她后来出走了。上帝派出三个天使去追赶她,他们找到了她把她带回去交给了亚当。她奋力反抗,发誓以后要把孩子们谋杀在摇篮里。在和天使们进行了一场混战之后,莉莉丝许诺如果母亲给孩子带一块写着这三个天使名字的护身符,她就会放过这个孩子。他们放走了她。从那以后,据说莉莉丝在到处飞,一到夜晚就嚎叫着宣泄她对人类的憎恨。她和魔鬼交好,发誓要复仇。其间,上帝又用亚当的肋骨为他创造了夏娃,这样的出身令她不敢去要求任何一种平等。  莉莉丝在《圣经》中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莉莉丝坚持自主和她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的故事被20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当作一个关于妻子的理想形象——这个女人因为渴望平等、独立,对婚姻中的规则坚决抵制。在这里有一个两难选择:作为一个最后选择了复仇的妻子,莉莉丝在意识形态上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把她当成成功婚姻的范本显然是不合适的。  麦劳克兰对莉莉丝的颂扬说明年轻女性在寻找妻子的替代性版本,这个非法定版本中也有丈夫这一角色。当演出开始的时候,麦劳克兰新婚不久,她的丈夫阿什文·苏德(Ashwin Sood)是她乐队里的鼓手。他们两人是在前一年的2月结为伉俪的。他们去了牙买加,这样就避开了婚礼产业的诡计。即使如此,结婚后的第二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麦劳克兰承认她还是没有摆脱对灰姑娘童话的迷恋。“我有一种从前从未有过的感觉”,她说:“去年发生了许多事情——结婚,找到我认为我将和他相伴一生的那个人。因为从小就是听着灰姑娘的故事长大,你会认为你应该找到那个真正爱你的人。”  灰姑娘-莉莉丝。很显然,深具角色复杂性的真实妻子的意见已经可以取代这种过度简化的二分法了。长期以来妻子都是一个沉默不语的觉得,现在我们却看到她不仅发出了声音,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在为她喝彩。不容置疑,她们的贡献而不是她们所面临着的艰难局面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承认。2002年,玛尔维娜·沙克兰·哈兰(Malvina Shanklin Harlan)的回忆录《漫长一生中的一些记忆》(Some Memories of a Long Life)出版,这本书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沙克兰·哈兰是美国高级法院的法官约翰·马歇尔·哈兰(John Marshall Harlan)的妻子,他在1877年到1911年间任职,在公众中并无多少知名度。她的日记最初被收藏在国会图书馆里。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在找一篇关于高级法院法官的妻子们的演讲的时候发现了这些资料。  各大报纸和文艺期刊对这些日记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代流行的对维多利亚式伴侣的浪漫化书写在这一文本可以找到许多可援引之处。当然,法官的妻子必须要接受一些训练。在写到公共或者是政治话题时,她引用她丈夫论文中的观点,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声音,表示对他意愿的顺从。当她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个男人是为家庭“带来声望的人”,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妻子”她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助他实现“渴望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这本书所具有的魅力:90年代,一种把女人回家浪漫化的思潮正在流行,这本书正是这种思潮的体现。1856年,在沙克兰·哈兰结婚的前夕,她母亲写给她一封信,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身份是如何在婚姻中被湮没:“现在你要记住:他的家就是你的家;他的亲人就是你的亲人;他的利益就是你的利益——你除此之外别无所有。”  这些日记还让我们看到,100多年前的女人们也不全都安于做家庭主妇。许多人因为婚姻的束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即使如此,女人们还是奋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在中世纪那些“遥远的时代”,沙克兰·哈兰写到,“婚姻中的‘伴侣’观念比现在要更为普遍”。她抱怨说支持丈夫工作的妻子正在被“新女性”所取代,这些“新女性”更为关心的是和丈夫互相独立,而不是为他提供帮助。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3)
事实上,许###多利亚式的女性——家务魔法中的角色模型——因为婚姻的限制而屡屡被挫。这在玛丽·S·洛厄尔(Mary SLowell)出版于1999年的《向怒而生:里查德和伊莎贝尔·伯顿的传记》(A Rage to Live:A Biography of Richard and Isabel Burton)中也可以看到。伊莎贝尔·伯顿是著名学者和探险家里查德·伯顿的妻子,她说:“我希望我是个男人。如果我是男人,我将成为里查德·伯顿;但作为女人,我只能做里查德·伯顿的妻子。”  凯特·肖邦(Kate Chopin)打破旧习的小说《觉醒》(The Awakening)出版于1899年,这部小说描述了28岁的妻子和母亲埃德娜·波特汀 (Edna Pontellier)的经历,她被沉闷的婚姻所禁锢,生活中缺乏生气。在这部小说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种对不顺从的维多利亚式妻子的迷恋。埃德娜渴望一种与其他妻子不同的命运,在她看来,这些女人“崇拜她们的孩子,崇拜她们的丈夫,崇拜婚姻,正是在这崇拜中她们失去了自己”。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人”,这种想法让她最终打破了社会上的习俗。她一个人四处走动;她和别人偷情但她并不为此自责;她脱下裙衬去学习游泳;她还对她的情人说她不归任何一个男人所有。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觉醒》出版的时候备受非议。美国人不喜欢它所传递出来的气息,这本书到处被人批评。在肖邦的家乡巴尔的摩州,它被宣布为禁书。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肖邦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同时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她之所以被排斥,是因为她认为女人的性需要和感情需要不见得非得在婚姻里得到满足。这些非议让她的写作生涯就此结束。1904年,肖邦自杀。她的书在半个多世纪里都难见天日。  100多年以后,为《华盛顿邮报》写书评的乔纳森·亚德雷(Jonathan Yardley)说《觉醒》是“第一本现代小说”。迈克尔·博鲁比(Michael Berube)是伊里诺斯大学的教授,他在讲授美国文学的时候也向学生推荐这部小说。他将《觉醒》和1991年放映的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放在一起讨论,这样的一种并置提醒我们一个世纪过去了,被束缚的女性依然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埃德娜·波特汀所经历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一个女人要么操持家务要么成为这狂野世界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是引起社会上广泛争论的题目。  既然人们是那么迫切地想听到长久沉默的妻子们发出声音,自然就有人创造出来满足这种需要。在出版于1966年的《辽阔的藻海》(Wide Sargasso Sea)中,简·里丝(Jean Rhys)想像了伯莎·罗彻斯特(Bertha Rochester)的早期生活,这个人物是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在《简·爱》(Jane Eyre)中写到的那个沉默的前妻。2001年,萨利·布尔曼(Sally Beauman)对达夫妮·杜·莫里哀(Daphne du Maurier)1938年写的《丽贝卡》(Rebecca)进行重写,名字叫《丽贝卡的故事》(Rebecca’s Tale)。原来小说的叙事者是嫁给了鳏夫马克西姆·德·温特(Maxim de Winter)的那个甜美、纯洁、谦卑的“好妻子”。她被称为德·温特夫人,似乎没有自己的名字。布尔曼的改写则是采取了丽贝卡的叙事视角,她是德·温特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生活不检点而且报复心强的“坏”妻子,她曾经被丈夫谋杀过。杜·莫里哀的原著让布尔曼最为感到苦恼的是关于丽贝卡的叙述“被处理得和全文风格保持一致”,似乎这是一个符合传统的妻子。与此类似,桑德拉·格兰德(Sandra Gulland)备受称赞的关于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Josephine)的日记体三部曲(The Many Lives and Secret Sorrows of Josephine B;Tales of Passion, Tales of Woe;and The Last Great Dance on Earth)从一个妻子的角度对历史重新进行解读。  这股寻找妻子们长期被掩盖的贡献的潮流不仅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解析中,还延伸到了女人们的现实生活领域。历史正在被重新书写,开始注重妻子们所做出的贡献。在出版于2003年的《六个妻子:亨利八世的王后们》(Six Wives:The Queens of Henry VIII)中,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斯达克(David Starkey)揭示了英国历史上最为声名狼藉的继妻在此之前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的影响力。他说,是安妮·博林而不是亨利八世故意把英国教会从罗马教会中分离出来的,这样一个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现在还听得到余响。  同样,在美国有关第一夫人的一些史料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公众对于第一夫人的形象有着强烈的好奇,这从2001年夏天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杰奎琳·肯尼迪:在白宫的岁月》展览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可见一斑。当时人们排90分钟的队,为的是能够看到这位前第一夫人的80件生活用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人纪念品,这一切都有力地传达除了她作为公众神话的影响力。她丈夫去世后不久,杰奎琳·肯尼迪就召见了记者西奥多·怀特(Theodore White ),告诉他当她丈夫夜里失眠的时候,就会弹奏阿伦·杰·勒纳(Alan Jay Lerner)和弗雷德里克·洛依(Frederick Loewe)创作的音乐剧的主题曲。(虽然勒纳是杰克·肯尼迪的老朋友,他对这种说法还是深表怀疑。)另外,在《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怀特写到在这位前第一夫人看来,肯尼迪执政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时刻,英武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翩翩起舞,重大的决定于弹指间从容做出,白宫是世界的中心”。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4)
人们对这场展览的兴趣来自于对第一夫人的兴趣——在90年代后期,这类体裁的书籍也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出版现象。诸如此类的书有卡蒂·马尔顿(Kati Marton)的《隐藏的权力:影响近代史的总统婚姻》(Hidden Power:Presidential Marriages That Shaped Our Recent History),菲利斯·李·里维(Phyllis Lee Levin)的《伊迪丝和伍德罗:威尔逊的白宫》(Edith and Woodrow:The Wilson White House),简·贾柏·罗塞尔(Jan Jarboe Russell)的《雌鸟:杰克逊夫人传》(Lady Bird:A Biography of MrsJohnson)。南茜·里根(Nancy Reagan)在当第一夫人的时候,因为态度不够亲切和注重外表而遭到激烈批评(在一个记者笔下,她是“一个有表情的芭比娃娃”),后来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总统夫人之一,她还被看作是一个富有奉献精神的照看者。历史学家说,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缓和如果没有南茜在幕后的奔走是很难实现的。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也与她的影响力有很大联系。  劳拉·布什也被认为与她丈夫在政治上的成功密切相关。安·盖哈尔特(Ann Gerhart)写的《完美妻子:劳拉·布什的生活和选择》(The Perfect Wife:The Life And Choices of Laura Bush)一书出版于2004年,书中写到了劳拉·布什那句现在已是声名赫赫的最后通牒:“要么是我,要么是吉姆比姆。”最终她把丈夫变成了一个可靠的政治家:“如果他不戒酒,他将永远都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人们对第一夫人传记的兴趣并不仅仅是为了听到愤怒的女人是如何复仇的故事。希拉里·罗德汉姆·克林顿的回忆录《亲历历史》(Living History)出版于2003年,为此她得到800万美元的版税,这让她的书成了有史以来版税最高的一本自传。作为一个现代妻子,希拉里堪称典范——在做一个妻子的同时,她还很有政治天赋。当然,有许多人认为她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能力,还因为她作为一个典型的被背叛的妻子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关注。这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事实上在成为公认的妻子典型之外,希拉里还起到了传统妻子所具有的杠杆调节作用。  对丈夫有帮助作用的妻子和一心报复的妻子一样都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主题。《模特妻子》(The Model Wife)是9个摄影师的一本合集,他们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妻子作为主要拍摄对象,2000年和2001年他们在美国举行的巡回摄影展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形象展示出了妻子所具有的多种角色可能性——主体与客体,模特和缪斯。这本书中包括了阿道弗斯·德·梅耶(Adolph de Meyer)为他妻子奥尔加(Olga)拍摄的类似19世纪肖像画风格的作品,阿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为艺术家乔治亚·艾琪芙(Georgia O’Keeffe)拍摄的那些有名的作品,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为克瑞斯·威尔逊(Charis Wilson)拍摄的裸体照片,埃蒙特·戈温(Emmet Gowin)为伊迪丝(Edith)拍摄的非常随意的照片,站在谷仓里,背对太阳,仅仅穿一件透明质地的衬衣。妻子作为缪斯的那一面也一样被体现。伯莎·乔治亚·海德-李(Bertha Georgie Hyde-Lee)是W·B·叶芝(WBYeats)的妻子,诺拉·伯纳克(Nora Barnacle)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妻子,维维恩·海格-伍德(Vivienne Haigh-Wood)嫁给了T·S·艾略特(TSEliot)。  这些新近发现的关于妻子的资料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却揭示出一个从未被人触及的真相。似乎流行文化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开始对妻子这一角色进行否决,被否决的不仅包括她的谦卑与顺从,诸如忠诚、支持、激情和奉献这些品质也一并被弃绝。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现实:为伴侣做出牺牲并不意味着被其征服或者是丧失自我。  从维拉·纳博科夫(Vera Nabokv)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文化症候。《维拉传》(MrsVladimir Nabokov)一书由斯泰西·施弗(Stacy Schiff)所写,这本书曾经荣获2001年的普利策奖。(有人怀疑这个奖是否也是颁发给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追求的维拉的,在她的墓碑上写着:“妻子,缪斯和代理人”。)  纳博科夫夫妇始终互相依存;对于丈夫的文学创作来说,维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手。当他们住在柏林的时候,拥有巴黎大学的现代语言硕士学位的维拉支撑着家里的生计。她的丈夫在纽约的康纳尔大学任教期间,她和他一起参加演讲活动,他生病的时候她就替他。她驾驶着他们的老式汽车带着他旅行,行车路线后来出现在纳博科夫的杰作《洛丽塔》(Lolita)中——当时他就是在汽车后座上写这部小说的。当他因为创作不顺利,把这部小说的手稿扔到壁炉里付之一炬的时候,又是她给抢救回来。她为他校正德语版的故事,法语版的传记,意大利语的诗,当她年逾80的时候还把《苍白的火焰》(Pale Fire)翻译成了俄语。  她的丈夫很欣赏维拉做的这些工作,他曾经写到他们之间有一种“温柔的心灵感应”,在他看来,这个女人与他很像,都有着无可挑剔的美学趣味。这对夫妇因为“星期一的颜色”这样的问题而发生争论。纳博科夫曾经在信中对她说:‘我需要你,我的美妙传说。因为只有你才能让我开怀,才能让我谈论云的颜色、思想的吟唱,才能让我想起今天我去上班的时候看到的向日葵,它们用饱满的种子对我微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5)
在施弗的笔下,维拉·纳博科夫的生活推翻了做一个为丈夫奉献的妻子就会无法实现自我的观念。尽管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很难理解她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却对丈夫的创作百般关注。在传记中,没有一点笔墨是把她当成一个失败的妻子来写。她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选择——为了丈夫,为了艺术,为了她自己。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就会意识到对于很多人来说,自我实现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他们所爱的人来达到。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攻击美国以后,作为希望灯塔的妻子再一次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主题。丽莎·比莫(Lisa Beamer)是第一个911后出现的偶像人物。她的丈夫托德·比莫(Todd Beamer)被宣布为一个英雄,当时他正好在这架被劫持的飞机上,他号召其他乘客一起和恐怖分子进行抵制,最终阻止了飞机飞往恐怖分子原来的目的地华盛顿而是与世贸大楼相撞,这无疑为美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个带着5个月身孕的年轻寡妇,在袭击发生的几周后被布什总统在演说中介绍给了国会。很快,这个遭遇了丧夫之痛的女人成了一个名人,被众多新闻媒体报道。2001年10月,她乘飞机从纽沃克飞往旧金山,不久前她的丈夫乘坐的就是这一航线。她的书《让我们动起来!》(Let’s Roll!)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待了很长时间。这是她酷爱运动的丈夫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飞机上动员其他乘客时说的一句话。  悲剧也把记者玛丽亚·帕尔(Mariane Pearl)推倒了聚光灯下。她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丹尼尔·帕尔(Daniel Pearl)的###。2002年她的丈夫遭绑架后被残酷地杀害,玛丽亚在《坚强的心:我丈夫丹尼尔·帕尔的生与死》(A Mighty Heart:The Brave Life and Death of My Husband,Danny Pearl)中写到了她对丈夫那种“绝对的爱”。  忽然之间,流行文化中这些为丈夫提供支持的妻子得到了好莱坞的高度赞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生产出那么多以受虐待的妻子为主题的电影,现在描写饱经磨难却和丈夫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妻子成了拿奥斯卡金奖的不二法门。2001年,玛西娅·盖伊·哈登(Marcia Gay Harden)因为扮演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妻子李·克蕾斯娜(Lee Krasner)而获此殊荣。第二年,珍妮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因为塑造了艾丽西娅·纳什(Alicia Nash)这人物形象而得奖。艾丽西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的妻子,在患精神分裂症的漫长岁月里,她始终陪伴左右。(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些女演员都是被提名为最佳女配角,虽然她们的戏份并不比扮演她们丈夫的男演员少。但是这些男人却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  当然,对充当幕后英雄的妻子的赞美可以被看作是劝说女人们重返家庭的一种方式。似乎只有被支持的丈夫是畅销书作家或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心辅助的妻子才能得到喝彩。但是在我们断言对支持性妻子的赞美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把妻子当作女性控制机制的形式之一之前,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支持性妻子的角色也可由男性来担任,这将会把“妻子”变成一个没有性别色彩的动词:去做妻子——去照看、去养育、去支持。吉姆·布兰德本特(Jim Broadbent)因为在电影《艾丽丝的情书》(Iris)中扮演约翰·贝利(John Bayley),2002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几年前,贝利因为《写给艾丽丝的挽歌》(Elegy for Iris)和《艾丽丝的朋友》(Iris and Her Friends)两本书而赢得了声誉。这两本书中写到了他和作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34年的婚姻生活。贝利是一名记者,从前还担任过61阅读站,还编写时事通讯。  对潜在于婚姻内部的性别动力进行的最激进的重新定义是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努力。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荷兰、比利时和加拿大的两个省份授予同性夫妇平等的婚姻权。麻萨诸塞州的高级法院也刚刚批准了同性婚姻。同性夫妻也获得了其他许多法律权限。当同性恋者结婚的时候,婚姻制度将不再仅仅被用于男性-女性领域。但是当同性恋者获得结婚权时,在现代婚姻中对夫妻角色起到指示作用的性别歧视注定被曲解得更加严重。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8)
绝大多数的已婚夫妇并没有世界前500强公司那样的财富也没有管理着一个时尚王国。《福布斯》杂志里没有他们的声音。在大多数婚姻里面,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有一些是因为个人的选择,有一些是因为现实需要。在那些夫妻中只有一个人赚钱的家庭里——根据人口统计资料,这样的家庭占主流而且数目还在上升——一个人的收入要承担所有的花销。根深蒂固的妻子模式给这些人——而不是那些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受到特别恩典的男男女女——带来了生活中最难克服的障碍。  解决方式不是不存在。但是,为了找到解决方式,我们首先需要把目光拉回到二战时期,那时候政府和企业们恳求妻子们走出家庭开始工作,并对她们的这些行为大力赞扬。因为意识到女人们不再扮演传统的角色,美国的公司为她们提供一些支持,主要形式是为8个月到6岁之间的孩子建立全天候的托管中心。英国政府为有职业的妻子们提供白天照顾孩子、家庭帮助、准备饭菜,还一周给她们一个下午的假期用来购物。为了鼓励女人们成为劳动力,加拿大政府提供照看孩子的中心和税收激励政策。  必须要好好弄明白“玻璃天花板”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绝对不是一个难以费解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的存在体现了对那些在家庭之外辛苦工作的妻子和母亲的偏见。华盛顿的美国大学工作法律计划的主管琼·C·威廉姆斯(Joan CWillians)在2003年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的一篇文章里清楚地写到这一点。在她看来,许多女人之所以从来都没有接近过玻璃天花板是因为她们“因为做母亲,很早就停了下来”。我们最后抵达的是对女人职业的理解——还有男人——他们放弃工作花很长时间去照顾孩子必须被视为“非线性”的,对于通常的词典来说这是一个异质的概念。在那些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女性担任高级职位,这一事实一点都不令人费解。在过去的10年里,德勤会计公司(Deloitte & Touche)选择弹性工作方式的职员数目增长了一倍还多。在这一时期,女性合伙人和主管从97人增加到了567人。但是男人也一样从这种工作时间安排中受益良多。比如自从德勤公司开始为做了父亲的人提供假期,有将近一半符合条件的人享受了它。  诸如此类的例子经常被人列举,但这些终究不是主流,这从《职业女性》(Working Woman)评出的“最适合母亲工作的100家公司”就可以看出,这张表上列出的公司在提供婴儿照看、学前辅导、暑假和弹性工作制方面比较占有优势。到现在为止,《财富》杂志还没有放弃他们对“得到奖品的妻子”的品位,尚未开始关注“最适合父亲工作的100家公司”,但我们知道这样一个计划肯定正在被悄悄酝酿着。《财富》杂志对居家男人的报道并非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它再一次揭示居家丈夫所做的家务没有家庭妇女那么多。家务活依然是女性的工作,妻子的工作。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下去,除非有一天女人会因为持家有方得到特别的奖励。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就让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广告里的女性拿着拖把辛苦地劳动吧!这一形象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也被纳入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怪圈:当女人们被当作广告的目标影响客户接受询问的时候,她们说自己不会买那些以做家务的男人作为广告形象的产品,因为这不反映现实。这种形象之所以不能反映现实,是因为大众媒体中惯常的叙事模式中男人是不做家务杂事的(当他们做的时候,要么是很勉强,要么是根本就不会)。  情况同样在发生着变化。女人开始就谁做家务进行谈判。娜瑞·斯达克(Nori Starck)是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的妻子,2003年10月接受了《时尚》杂志采访时承认,在他们刚结婚的那些年里,他们曾经就谁负责家庭方面的事务争论不休。他们各自都有一份发展势头很不错的工作,谁都不想放弃。她说:“他向我提出离婚的一个理由就是我们无法决定谁是家里的那个女人。最后,我放弃了,说‘好吧,我结婚就是为了当一个妻子’”。  家庭里的妻子延伸到职场,婚姻生活中的主导和从属关系在职业和政治领域也有明显的投射。1931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演讲中对年轻的职业女性表示,有一个幻影在对她的写作起到威胁作用。她把这个幻影称作“完全无私的家庭天使”,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考文特瑞·帕特摩尔(Coventry Patmore)《家里的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中描绘的一种理想化的维多利亚式女性气质。这是他献给他的妻子艾米莉的一首诗。伍尔夫说,如果女人们真想在工作中有所建树,这样一种顺从的个性“必须被杀死”。后来,在一篇名为“家里的天使”的文章里,伍尔夫写到:“如果我不杀死她,她就会杀死我。”在她看来,人们对女人有一个理想化的设计:“她们必须魅力十足,她们必须能安慰别人,她们必须——坦率地说——如果她们想成功就必须得说谎。”60多年以后,这种“天使”形象被商业力量进一步强化,女人们被告知她们的家应该漂亮地跟名景胜地似的,家里要有纯手工制作的家具,衣服要散发出熏衣草味道的香气,还要有托斯卡纳风格的精美晚宴。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9)
有迹象表明女人们正在努力突破这种禁锢。在出版于2002年《家里的母狗》一书,收录了26个女性对性、孤独、工作、母性和婚姻的看法。这本书的编辑凯思·汉娜(Chthi Hanaauer)说这些文字是这些女性内心的真实记录。阅读这些故事,你会看到那些中产阶级的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苦苦挣扎,内心里充满了矛盾和不满,面对她们流露出来的愤懑你很难不会大惊失色。她们已经得到了1个多世纪以前的女人只能梦想的一切——公民权、受教育、职业前景。但是她们很愤怒,这种愤怒是因为她们无法“拥有一切”,这是商业机制通过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呈现给女人们的一种感觉。这些文章揭示出了20世纪后期的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期望——通过浪漫小说、好莱坞的电影和女性杂志。这些女人说她们想得到更多,这是因为市场已经让她们永远处于一种渴望的状态,难以自拔。这本书的题目也反映出在评价女人时常常被采用的极端观念:“家里的天使”已经被“家里的母狗”所取代。表达愤怒的女人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女人。她们必须被看作是“母狗”,这样一个词在过去常常是对那种过分自信的女人的贬斥,而现在却有许多女人认为得到这样的称呼是一种荣誉。  在文化内部,强有力的妻子依然被看作是一种失常现象。和居家丈夫一样,她被当成一种新奇的事物,用来展示我们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涵义反倒没有人仔细探究。在2003年春天,《纽约观察》宣布“得到奖励的妻子”已经被“有丰厚嫁妆的中年人”所代替。这些女人被说成是“40多岁的超级夫人,她们会铺床叠被,也会做美味的晚饭,同时在性方面富有经验——年轻时候她们是纽约市区那种老式的风骚少女”。  超级女人。超级妻子。超级妈妈。超级夫人。一种类型代替另外一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男人和女人却无时无刻不对这种划分进行挑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妻子比他们的丈夫年龄大,也比他们更有成就。我们看到很多夫妻努力寻找一种适合他们但却非正统——或者说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男人和女人为了家庭都会牺牲自己的个人抱负,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生活的美满,也是为了拥有一种更加文明的生活。我们也看到一些男人和女人拒绝接受婚姻的安排,选择去创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  最后,我们还会看到妻子从来都不是次要的。在2003年10月12日的《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对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妻子、歌手和词作家伊迪·布莱克(Edie Brickell)的采访。记者问她:“人们总是把你称为保罗·西蒙的妻子,你为此而感到生气吗?”这样一个问题隐含着一个前提:如果一个女人拥有一个社会知名度更高的丈夫,她会很自然到把这当作对她个人身份的打击。但是布莱克充满自信的回答让这个假设根本就无立足之处。“不”,她说:“因为我是他的妻子,我为他感到自豪。”  妻子伊迪·布莱克和玛丽·凯瑟琳·伯根约存在着巨大差异。就像是在埃德蒙顿组织xing茭技巧研讨班的梅丽莎和同样是妻子的希拉里·克林顿之间相去甚远一样。  很难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出妻子的意义。这一点至为关键。也许这正是妻子的意义所在。在21世纪,通过多棱镜去观察妻子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要想这样做,就得把妻子当成一个动词,当成一个性别中立的概念。如果我们想创立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寻找到让男人和女人更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方式,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1981年7月29日,那一天似乎对我有不同寻常的味道。现在我们知道了那是一场有欺骗性的盛典,是伪装成童话故事的一笔交易。故事的主角已经不在了。黛安娜死了,尽管对她的迷恋依然没有彻底消散。查尔斯王子爱着卡米拉·帕克·鲍尔斯,这个离了婚的女人曾经对他的婚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还是没有结婚。他们之间的关系被人们反复猜测、评论,甚至是非难。英国教会允许查尔斯再婚,但他还需要得到母亲的同意,而女王却无法完全忽视公众的情绪。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他娶卡米拉为妻,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女人缺乏王妃该有的风范。但是有一句潜台词从来没有被说出——他们的婚礼将会提醒人们想起那个已经烟消云散的童话故事,曾经有多少人相信那是真的啊!  在观看了那场世纪婚礼的20多年里,我一直没有结婚,没有成为一个妻子。难道是那场婚礼和它后来的变故影响了我的想法吗?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不知道。但是,这肯定也是诸多原因中的一种。对于这个决定我既不后悔也不觉得没有改变的可能。  回首昨天,再看一下今天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一切,我心生敬畏。这一方面是因为希望得到了释放,一方面是因为那种依然令人感到痛苦的疑惑。这有助于打破文化中围绕着妻子产生的种种幻像,同时它也为我们抵达今天的所在之处铺平了道路。这一个社会中,妻子的意义获得何种理解可以投射出其文化的发展程度。当西方女人为谁该做饭烦恼不已时,为自己疲倦得没有力气莋爱而抱怨时,对千百万名女性来说,妻子这一角色依然是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第九部分妻子的意义(10)
1997年,在我开始写这本书之前,我从伦敦的《时代》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故事,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新娘价格上涨到了18000英镑。这样以来,这个地区有40%的男人开始想办法娶更便宜一些的外国新娘。对于阿拉伯女人来说,如果她们在25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就会被人认为“再也嫁不出去了”。多么离奇有趣啊,自鸣得意的西方读者粗粗地看过这篇文章后也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是多么文明啊!  从那时起,保守的穆斯林国家的女性所处的困境就成了人们在讨论政治、社会和宗教问题时的一个焦点问题。从西方的婚姻史中得出的教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婚姻权反映出公民权并且印证社会价值。这也说明了妻子的意义这一问题为何如此重要。无论如何,妻子的新意义将提供一个新的枢轴——以此为支点,我们将不仅对妻子的意义产生新的理解,对女人、男人和人也都会产生新的洞察和领悟。


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 作者:安妮·金斯顿 《妻子是什么》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页面。

二 : 詹妮弗·安妮斯顿

三 :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

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1969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影视演员,兼制片人、导演、监制 。安妮斯顿于1990年开始从影。1994年因演出《老友记》走红,并获金球奖、艾美奖和美国演员工会奖等。1995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年度人物第一位,连续16年获选“全球最性感女人”。2003年,她凭借独立影片《麦田守望的女孩》的演出获得了好莱坞电影奖。同年,安妮斯顿登顶福布斯全球最具权势名人榜。2006年,她导演了电影短片《Room 10》。2007年,她与朋友合作成立了独立电影制作公司回声影业(Echo Films)。2008年,她主演的《马利与我》上映。2011年,她主演的《恶老板》上映,获MTV电影大奖;同年,她导演了短片《5》。2012年2月22日,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 。2013年8月,她主演的影片《冒牌家庭》北美上映,获MTV电影大奖,成8月档喜剧电影票房的最大赢家,也是她个人主演第6部北美过亿影片 。2014年8月29日,她主演的《犯罪生活》上映。《恶老板2》于2014年11月26日北美上映。至2014年,她连续14年荣登福布斯名人榜 。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人物简单介绍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在美国娱乐圈,安妮斯顿就是“甜心”的代名词,没有高调的姿态,没有不羁的放纵,亦没有过分的自我标榜。八岁时,为了远离父母接连不断的矛盾和争吵,她最大的爱好是关在房间里1个人孤独地“成长”。九岁时,由于父母离异,她亲眼目睹爸爸与妈妈决裂后断然的离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伤痕,从此,她跟着妈妈过着动荡的日子,不得不面对父母的行同陌路。十一岁时,因为出色的绘画才能,她的一幅绘画作品被选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年少时她曾梦想成为一名雕刻家,在素描、泥塑及油画上花了很多时间。由于受到教父的影响,喜欢上表演艺术,并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戏剧,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社。这时期她常借助演出机会,安排父母共同观看,以期两人能够和解,因为这是唯一能让父母同处一室的办法。然而,不管她如何努力,父母却始终针锋相对、互相怨恨。父母这种炸药般的关系令少年的她身心疲惫,也给她的少年时期带来了不小的阴影。20岁时,长大的安妮不愿再生活于父母不和的阴影中,决心努力奋斗。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她决定要用表演改变世界,将乐观和自我奋斗的精神传递给观众。1989年,不顾爸爸的强烈反对,安妮斯顿收拾起行禳独自一人前往美国百老汇展开舞台生涯。初到百老汇的生活对安妮斯顿来说并不轻松,由于没有经济条件,她不得不半工半学,一边在餐厅工作,一边参加舞台剧(几乎没有收入),同时还参加夜校的心理学课程。“在当时,一切看起来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百老汇的奋斗经历丰富了安妮斯顿的成长,也为她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也终于使她获得了爸爸的理解。参演完几部舞台剧后,她在爸爸的引荐下顺利地进入了电视圈。然而,安妮斯顿的成名之路充满艰辛,在陆续拍摄了一些电视剧后,都反应平平,她的经纪人给她下了最后的通牒,要求身材不够苗条的她立刻减肥。面对娱乐圈的残酷竞争,安妮斯顿只有选择听从安排,接受训练,一年多后,她才变身窈窕美女。1993年,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她凭借实力成功说服了《老友记》剧组由她扮演“瑞秋”一角(本来是要让她扮演“莫妮卡”,但安妮斯顿申请由她扮演“瑞秋”)。1994年,安妮斯顿的教父Telly Savalas(奥斯卡影帝)去世。在经历完日人生和事业的低潮期之后,由她主演的电视剧《老友记》在美国迅速走红, 她亦因在本片的精彩表现,多次获得美国演员工会奖优秀演员提名,成为红透半边天的明星。25岁的安妮斯顿终于完成了教父对她的期望....“有朝一日,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www.61k.com]在爸爸的关系下进入娱乐圈,这样的名声恐怕是很多演员生怕被人发现的。相比于很多活在爸爸盛名负累下的明星来说,安妮斯顿要轻松得多,她丝毫不认为靠爸爸的关系是可耻的,或者觉得这对证明自己实力是个障碍,相反,她把这种经历当成是爸爸对自己的无私和爱,并用努力上进来回报着爸爸对自己实力的肯定。2007年,好莱坞杂志评选出了美国最具权势的演艺家族,安妮斯顿家族因这对父女的成就而榜上有名。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安妮斯顿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了什么叫“虎父无犬女”,如今,她的名气早已远超爸爸,成为举世瞩目的巨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从影历程

电视剧

安妮斯顿于1990年开始从影,先后拍摄过几部不太成功的电视剧。直到1993年她得到NBC开拍的新剧《Friends》里Rachel的角色,从此一炮而红,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Friends》,也译称为《老友记》,是美国NBC电视台从1994年开播、连续播出了10年的一部幽默情景喜剧,也是美国历史上甚至是全球范围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之一。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老友记》中的瑞秋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人,也是在剧集开播九年来性格发展最可信、最可爱的人物:从第一季第一集中逃婚出走的富家千金、1个被宠坏了的傻大姐,到后来成熟、甜美、感情丰富的聪明女人。同这个人物一样,扮演瑞秋的珍妮弗·安尼斯顿也是整个《老友记》剧组最受观众欢迎的女演员。随着2002年《老友记》第八季在美国继续热播,并一举击败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王牌栏目《幸存者》(Survivor)坐上收视率第一的宝座,珍妮弗也为自己迎来了事业新高峰,并且捧回了艾美奖和金球奖影后奖杯。

电影

1996年,安妮斯顿参加了电影“爱是唯一”的拍摄,与卡梅隆迪亚兹搭档,这是她首次参与影片的拍摄。之后,她又接连出演了《上班一条虫》《欲擒故纵》两部影片,获得了观众和影评界一致的好评。讽刺性喜剧电影《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还被评选为E!杂志评选为“百大经典影片”。2003年,她在独立影片《麦田守望的女孩》中与杰克·吉伦希尔搭档,凭借在片中的“伟大”演出,获得了当年的好莱坞电影节影后桂冠,成功击败了两届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在影片<老友有钱>;中,她与几位奥斯卡奖提名/获得者联袂演出,并以收敛压抑的复杂演出获得了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她都还在《冒牌天神》《遇见波莉》《越轨追击》《马利与我》《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随波逐流》《恶老板》等影片中与金·凯瑞、克里夫·欧文、文森特·卡索、欧文·威尔逊、妮可·基德曼、亚当·桑德勒、凯文·史派西等人合作,获得了广大影迷的喜爱。

从2003年至2011年,安妮斯顿8年共主演了8部票房过亿影片,成为好莱坞的票房女星之一,由詹妮弗安妮斯顿主演的影片在北美则取得近15亿美元、全球25亿美元的票房佳绩。而安妮斯顿亦凭借出色的才华获得了二十几个奖项,四十多项提名,并荣获了金球奖和艾美奖、好莱坞电影节影后等重要奖项。2008年圣诞,休息两年的Jennifer重返大荧幕,《马利与我》即创下了单日圣诞票房的新纪录,并连续两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过2亿美金。2009年情人节档期,和众多明星合作的《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再度成为北美票房冠军。2009年5月,小范围上映的独立影片《追爱千里行》,安妮斯顿表演获得了众多影评人的一致好评。2010年,她与爱尔兰男演员杰拉德·巴特勒联袂主演的影片《The Bounty Hunter》(赏金猎人)一经上映便受到众多关注,虽然影评人对本片导演及男主角讽刺挖苦无不用其极,影片的上映也受到了多方恶评,但是凭借安妮斯顿在该片中的投入演出,以及她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性感身材,本片在上映后保持了不错的缓冲力,上映1个月便顺利在全球收获1亿美金的票房.2011年,詹妮弗·安妮斯顿联手亚当桑德勒、妮可·基德曼合作了爆笑爱情喜剧《随波逐流》并顺利登顶票房冠军宝座。之后,詹妮弗·安妮斯顿更是首度尝试反派角色,在电影《恶老板》中扮演了一位喜欢搔首弄姿更大胆无耻的牙医老板,在片中抢下不少焦点的她因此获得评论界一致好评,并获得了2012年美国喜剧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时获得2012年美国MTV电影奖观众评选的“最佳银幕反派演技”,当然,业内对她日后是否转型已经迫不及待,甚至有影评人希望她向桑德拉布若克学习,转向实力派,相信他们不会等太久了,因为安妮斯顿在访谈中就表示“我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有所突破”。2013年8月7日,由詹妮弗安妮斯顿主演的影片《冒牌家庭》(WE'RE THE MILLERS)将在北美暑期档上映,随后将陆续登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此次詹妮弗继《恶老板》之后将再次挑战黑色幽默,值得期待。

个人才华

詹妮弗·安妮斯顿的导师曾说“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她,只是她才能的一部分,真正的她充满令人惊讶的才能”。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早在2002年,她就曾为乳癌癌症妇女设计过1款大胆的胸罩,作为关爱妇女的慈善活动的礼物.而平时她亦喜欢设计各类产品,包括坐椅、服装等,生活中的她,不仅善于绘画和雕塑,还钟爱摄影及医学(妈妈曾当过摄影师,爸爸是医科出身,果然就是不一样!),尤其是对医学有一定的研究,平时,她会到医院里做义工,她同时还为一家慈善医疗机构担任对外宣传工作。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她曾在一所餐厅依靠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救过一名亟待帮助的客人。 在电影幕后工作方面,安妮斯顿亦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能。2006年,她与好友Andrea Buchanan合作执导了电影短片《10 Room》;的拍摄,该片由著名影星罗宾·怀特·潘(奥斯卡影帝西恩·潘的太太,曾在阿甘正传里扮演阿甘的女友珍妮一角)担任主角,讲述了一所医院病房里发生的护士与临死患者的故事,荣获了第9届Cine Vegas电影节颁发的评审团最佳短片奖。2007年,安妮斯顿的商业投资为她赢得了千万美元的收入。与此同时她也利用自己在与厂商合作的情况下积极与厂商合作进行大力的慈善活动.捐款百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各院校推广青少年健康饮食计划。2008年,她与朋友合作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Echo Fil(回声),并发表声明说:“我们选取的故事都是人们发现自我的奋斗之路,他们的经历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为电影公司取名回声,是对想法、挑战和引起我们共鸣的事物做出回应。”其实,早在2000年,她就曾与好友克里斯汀合作创建了电影公司“PLAN B”,后来Brad Pitt也加入到该公司,并邀请到著名的电影制片布拉德利,随后该公司入主华纳,接连拍摄了多部著名影片,并获得了较大收益。2005年,安妮斯顿与皮特离异,她才从该PLAN B退出。在PLAN B期间,她曾亲自为该公司成功地取得了几部著名小说/传记的电影改编权。其中就包括说服著名记者丹尼尔·珀尔的遗孀玛丽安·珀尔(Mariane Pearl)将回忆录《坚强的心》改编成同名电影。她原本希望能够出演该片,但最终随着从PLAN B退出等问题而不了了之,影片最后由安吉丽娜朱莉担任主演。2010年,除了要担任多部影片的制片、监制外,安妮斯顿还将执导自己的首部长片电影。她的才华将在电影领域得到更多发挥。

身为制片人并参演或可能参演影片

《The Divorce Party》 离婚聚会

《Getting Rid of Matthew》 逃离马修

《Love: Todd》 爱,狡猾的陶德

《Chemistry》绝对诱惑

《TheBounty Hunter》猎金追捕

《The Goree Girls》格雷斯女子乐团

《Counter Clockwise》 顺时针,逆时针

《The Senator's Wife》参议员之妻

设计作品

安妮斯顿年少时就是一位富有想像力的孩子,她擅长绘画,雕塑,在这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能。11岁时,她所作的绘画作品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选中参加了青少年作品展览,对于儿童教育她说:“小孩子学学画画会有好处的。”“现在的孩子迷恋电视,你把他们放到电视机前他们能一动不动坐上一整天。如果你给他们笔,我相信会大有裨益。”成年后,安妮斯顿也开始偶尔设计一些作品。2001年,安妮斯顿与某癌症基金会取得合作关系,她也因此亲自特别设计了1款女性内衣来表达自己对女性防治乳癌的工作支持。

2008年-2009年,安妮斯顿亲自设计了自己的豪宅,并登上“建筑”周刊,设计天赋得到了很多行家的称赞。(图二)随后,她又参与了Coach这个品牌在上海开设旗舰店而特别举办的明星手袋设计慈善活动,该作品将在中国网站上进行拍卖,届时所得将捐于慈善用途。2010年,詹妮弗安妮斯顿亲自为其赞助的一家墨西哥儿童福利院设计了1款手工娃娃,所得用于慈善用途。


詹妮弗·安妮斯顿

表演经历

2005年后,安妮斯顿开始重返百老汇舞台,并于2006年及2009年产出作品。但是均是以慈善于源头。而没有真正的发展。此后她投资了SMARTWATER这一纯净水,并获利千万美金。2006年,她与好友克里斯汀·哈恩合作导演了电影短片《10 Room》,并获得了第9届Cine Vegas电影节颁发的评审团最佳短片奖。2007年,她与克里斯汀合作成立了独立电影制作公司Echo Fil(回声)。在她参与电影《无间道风云》的制片人工作后,她也积极地投身制片工作,并参与制作了《爱不胜防》,《追爱千里行》(Management ),TheBounty Hunter》猎金追捕,2009年《追爱千里行》(Management ),2010The Baster 《假面人》(又译播种爱情)(2010) 等多部影片。2010年4月,安妮斯顿宣布即将于6月份上市自己的首个品牌香水Lolavie,产品宣传图一经发布立刻成为全美各大媒体关注焦点。2012年,詹妮弗安妮斯顿与黛米摩尔,阿里西亚吉斯等女星合作导演了短片《5》,并同时与其中4位导演一起获得2012年好莱坞导演工会奖,最佳短片导演提名。这也是詹妮弗安妮斯顿在导演领域获得的第二个颇具重量的提名奖项。2013年,由詹妮弗安妮斯顿担任制片人的影片《抗精神抑郁疾病者》(《call me crazy》)在美国举行首映活动,这也是詹妮弗安妮斯顿首度担任此类慈善影片的制片人。詹妮弗安妮斯顿希望通过影片向社会传递”精神病患者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关怀”的想法,并希望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好莱坞著名影星、奥斯卡获得者詹妮弗哈德森在影片中贡献了自己精湛的表演,演绎一位被精神疾病缠身的女性。这也是詹妮弗安妮斯顿与詹妮弗哈德森的首度合作。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万物一体2014

饰演詹妮弗·安妮斯顿

爱你就捧你2014

饰演Jane

恶老板22014

饰演Julia Harris

蛋糕2014

饰演Claire Simmons

犯罪生活2013

饰演Mickey Dawson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冒牌家庭2013

饰演Rose O'Reilly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漫游2012

饰演Linda Gergenblatt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随波逐流2011

饰演Katherine Murphy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恶老板2011

饰演Julia Harris牙医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赏金猎手2010

饰演Nicole Hurley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播种爱情2010

饰演Kassie Larson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2009

饰演Beth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爱不胜防2009

饰演Eloise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操控2008

饰演Sue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马利和我2008

饰演Jenny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老友有钱2006

饰演Olivia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分手男女2006

饰演Brooke Meyers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流言蜚语2005

饰演Sarah Huttinger

越轨追击2005

饰演Lucinda Harris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遇见波莉2004

饰演Polly Prince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冒牌天神2003

饰演Grace Connelly

麦田守望的女孩2002

饰演Justine Last

摇滚巨星2001

饰演Emily Poule

上班一条虫1999

饰演Joanna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钢铁巨人1999

饰演Annie Hughes(配音)

欲擒故纵1998

饰演Nina Borowski

细细的粉线1998

饰演Clove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纯属虚构1997

饰演Kate

直到有你1997

饰演Debbie

无梦的美人1996

饰演Allison

爱是唯一1996

饰演Renee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小妖精1993

饰演Tory Reding

参演电视剧

燃烧的爱/BurningLove2012

饰演The Bear/Dana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熟女镇2010

饰演Glenn(第二季第1集)

我为喜剧狂2008

饰演Claire Harper

流言2006

饰演Tina Harrod

一家之主/King of the Hill2003

饰演Pepperoni Sue / Stephanie(配音)

自由:我们的历史2003

饰演Jessie Benton

南方公园/South Park1999

饰演Mrs. Stevens (Choir Teacher)

Hercules1998

饰演Galatea (配音)

Partners1996

饰演CPA Suzanne

胡乱应付/Muddling Through1994

饰演Madeline Drego Cooper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六人行1994

饰演Rachel Green

伯克的法规/Burke’s Law1994

饰演Linda Campbell

Herman's Head1992

饰演Suzie Brooks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The Edge1992

饰演Various characters

量的飞跃/Quantun Leap1992

饰演Kiki Wilson

Ferris Bueller1990

饰演Jeannie Bueller

Camp Cucamonga1990

饰演Ava Schector

Molloy1990

饰演Courtney Walker

执导电影

上映时间作品名合作导演备注2006-10-16Room 10Andrea Buchanan因慈善抗癌活动而拍
2011-10-10Five/ 五派蒂·杰金斯, 艾丽西亚·凯斯 , 黛米·摩尔 ,Penelope Spheeris获 艾美奖 提名1次,23次其他奖项提名,1次获奖

监制作品

作品年份作品名称作品类型2014
《 蛋糕 》/ Cake
电影2013Call Me Crazy: A Five Film电视电影2013Icizzle Presents Dog IDS短片2011《五》/ Five电视电影2010《 播种爱情 》/The Switch电影2009Becoming Icizzle纪录片2008《 追爱千里行 》/Management电影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社会活动

2008年9月,詹妮弗·安妮斯顿和斯嘉丽·约翰逊、查理兹·塞隆签约出演电视节目《战胜癌症》

2009年上半年,她参加了由雪儿·克罗发起的为乳癌患者募集善款的慈善活动。11月,她与柯特妮·考克斯出席了由OmniPeace发起的“为刚果妇女争取生存权益”的慈善活动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获奖记录

艾美奖美国金球奖MTV电影奖青少年选择奖人民选择奖星光大道好莱坞电影节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儿童选择奖卫星奖瑞典Aftonbladet电视大奖美国喜剧奖电影维加斯电影节喜剧奖美国导演协会奖格雷西艾伦奖美国独立精神奖美国国家电影奖贝尔德奖影评人协会奖GLAAD Media Awards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人物评价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被美国媒体视为1个被丈夫抛弃的受害者,或者坚强、独立的女人,或1个只适合电视荧屏、有局限性的女演员,或是1个具有超强魅力、天然喜剧感却从未得到公正评价的女星

。她是电视荧屏上最受欢迎的“老友”,是备受狗仔队关注的“前妻”,这枚全球娱乐圈的“美国甜心”,无论遇到什么,都努力保持了她的微笑

。(外滩画报、莎拉·马歇尔评)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奖项荣誉

演员

1996 美国演员工会出色表现奖

2000 电视指南奖评委会大奖

2002 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女演员奖(老友记)

好莱坞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The Good Girl)

2001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瑞典电视奖最佳外国女演员奖

2002年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电视剧女演员奖(老友记)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The Good Girl)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瑞典电视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2003 美国金球奖电视剧类最佳喜剧类女演员奖

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喜剧电影最受欢迎女演员奖(冒牌天神)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剧情、动作类影片最受欢迎女演员奖(The Good Girl)

瑞典电视奖最受欢迎外国女演员奖

2004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

瑞典电视奖最受欢迎外国女演员

美国“贝尔德”奖最受欢迎外籍女演员

2005年美国戏剧界“年度女巨星”大奖

2006年“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

“美国青少年选择奖”选择影片奖(分手男女)

2007年因在影片《分手男女》获得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美国反歧视同性恋联盟 反歧视先锋人物奖

2009年美国“水晶奖”女演员最高荣誉奖

2012美国MTV电影奖“最佳荧幕反派”奖

2013第39届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喜剧电影女演员

导演

2007年度凭借短片电影《Room 10》获得CineVegas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短片大奖

2012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短剧导演奖《Five》(五)(提名)

提名

1996年美国喜剧奖最受喜爱女演员奖提名

1997年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1999年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美国喜剧奖最受喜爱女演员奖提名

美国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2000年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金卫星奖系列剧最佳女演员提名

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艾美奖杰出女配角奖提名

喜剧奖最受喜爱女演员提名

艾美奖杰出女配角奖提名

2001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2002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金球奖电视剧最佳喜剧类女主角提名

在线影评人协会最佳女演员奖提名(作品:The Good Girl,好女孩)

好莱坞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提名(得奖 作品:The Good Girl, 好女孩)

独立精神奖最佳女演员奖提名(作品:The Good Girl, 好女孩)

金卫星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作品:The Good Girl, 好女孩)

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电视女星提名

青少年选择奖选择影片提名(作品:The Good Girl, 好女孩)

2003年美国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金球奖电视喜剧类最佳女演员提名

艾美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青少年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

金卫星奖最佳系列电视剧女主角提名

2004年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美国艾美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美国演员工会奖杰出表演奖提名

2005年土星奖最佳女星提名

2006年土星奖最佳女星提名

2009年儿童选择奖最佳女演员提名(作品:马利与我)

2009年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客串演员提名(作品:我为喜剧狂)

2011年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

2012年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

2012年美国喜剧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作品:恶老板)

2013年人民选择奖 最受欢迎喜剧女演员提名(作品:漫游)

杂志评选

1995年11月25日,被人民周刊评选为“最让人感兴趣的人”

1999年、2001年、2002、2004、2005、2006、2007、2008、2010、2012多次被人物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人50人”

2000年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度最受欢迎电视女艺人

2001年被评为E!网站票选的“二十位杰出演员之一”

2002年被英国《Heat Magazine》杂志评选为欧美演艺圈“最性感明星”

2000年、2006年度《人物》最佳着装明星第一名

2006年获美国民众票选“最爱美国演员”第一位

2008年《人物》最HOT表单人物之一,美国人民最喜爱十位演员之一。

2002年获得The Scorpio Multimedia Cable TV 网络最具人气明星奖。

2001年,入选福布斯“100位最具影响力明星“之一

2001-2013,连续十三年入选福布斯”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明星“行列。

2003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明星”第一名,压倒奥普拉、布兰妮、麦当娜等人,这也是该榜单首次由一位影视双栖女演员获得.

2003年女子最佳发型第一位

2004百位性感女人之一。

2005年被评选为GQ杂志年度风云人物,这是GQ史上第一次由女性获得该奖

2005年美国人最喜欢的明星第一位.

2005《福布斯》好莱坞最赚钱女星第二(第一为德鲁·巴里摩尔)

2005年福布斯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话题名人(不分男女)榜第一

2005年英国男士最渴望与之约会的明星第一位.

其作品《老友记》中的六角色同成为“美国两百大文化偶像”第十一位.

2006年美国娱乐周刊“美国爱国明星”第一位

2006年Eve杂志10大最美丽女星之一.

2006年好莱坞收入排行榜第六,为女明星最高.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2007年获”福布斯封面销量之王“第一位

2007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星第一

2007年投资回报率最高\最具票房号召力女星,并入选奥斯卡评委会,

2007年全球最性感女性第4名(第一名斯嘉丽·约翰逊)

2007年《首映》杂志百位女性第20

2007年美国《INTOUCH》杂志最性感美腿第三

2007年福布斯评选《全球娱乐圈10大女富豪之一》

2008年福布斯评选最受大众欢迎封面女郎第二(第一为瑞茜·威瑟斯彭)

2008年《Glamour》杂志最佳着装女星第五(前四分别为,凯特·摩斯\某英国女演员,及斯佳丽约翰森和瑞切尔·贝尔森)

2008年男人帮最性感女星42位

2008英国男性最喜欢的最佳发型模特第二

2008地球最性感女星第二(第一位为梅根·福克斯,该活动为大众投票选出)

2008难最赚钱的好莱坞女星排名第三(前二为卡梅隆·迪亚滋和凯拉·奈特莉)

2008年美国娱乐周刊二十五年来的经典荧幕作品及形象(多项获评)

2008年美国Entertainmentwise杂志读者评选“2008年最性感女星”第一位

2008年最具封面价值女星第二位

2008年最具影响力女星

2008年福布斯评选,好莱坞最具投资回报率演员榜第八

2009年“福布斯最具影响力明星”第八。

2009年“福布斯好莱坞最赚钱女演员”第二.

2009年yahoo!pop六月搜索关键词JENNIFER ANISTON 第三,前二分别为两位去世的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Farrah Fawcett

2009heat女性最羡慕身体排行,

2009年度最危险名人名字(网搜量高,容易被黑客植入病毒)第三

2009年新闻网Celebuzz世界当红100位明星第51(基本上是年轻一辈的明星为主)

2009年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年度最性感杂志封面人物以百分之七十高票位列第一.

2009年Entertainment年度10大明星之一.

2009年女性最羡慕的头发,第一.

2009年全球最性感酥胸第六

2009年名利场最能赚钱四十位名人之一.

2009年popsugar网最具人气明星第二(第一为瑞西威瑟斯彭)

2009年buddytv评选50最高雅单身电视女星第二

2009年被men’s magazine评选为“全球最性感女人”第一位

2009年当选民众心目中“最放心孩子与之相处名人”第二

2009年你最喜爱的明星第二(第一为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

2009年"影史最热门尖叫(恐怖片)女主角"第一(梅根福克斯,哈里贝瑞紧随其后)

2009年加拿大HELLO杂志世界最美丽15位女性名列第二(第一位为加拿大本土明星)

2010年史上最性感之吻《老友记》中的詹妮弗·安妮斯顿和薇诺娜·瑞德

2010年“十年最能给人灵感的女性”第四(前三名分别为谢丽尔、海伦-米伦、奥普拉)

2010年“英国人心目中的荧幕女神”第一位,力压经典传奇人物,索菲亚·罗兰,玛丽莲·梦露等人

2010年美国《时尚先生》杂志.史上最伟大的75位女性第66(该榜单共有女演员13位)

2010年FHM评选全球百大最性感美女第81位

2010年人物杂志全世界最美丽50人第6位

2010年《福布斯》名人权力榜第20位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2010年《福布斯》全球名人榜第26位

2011年必应网年度搜索名人榜 第三 (第一贾斯汀·比伯 第二 金·卡戴珊)

2011年美国著名杂志《Men's Health》史上最性感的女人第一名(安吉丽娜·朱莉第十,玛丽莲·梦露第三)

2012《Men's Health》年度最性感女人第5名

2012年CNN读者票选年度最受欢迎名人榜 第三名(第一凯特王妃 第二阿黛尔)

2012年必应网年度搜索榜 第八

2012年针对男性的“末日伴侣”票选调查,安妮斯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男性们最想与之在一起的“末日伴侣”,位列第一。

2013年 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名人榜,第62位。

2013年 福布斯全球最具市场价值的权力名人,排名第一。

2015年 福布斯全球最高薪女星排行榜,排名第五。

个人成就

连续13年(2001-2013)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最具影响力名人榜的演员、女演员。

第一位因电视剧+电影成就获得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名人”榜第一名的演员、女演员。

第二位登顶”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名人榜》的女演员,《第一位是茱莉亚罗伯茨于2000年登顶》

主演了必将成为“美国传奇”的《老友记》,将永远被记载进电视剧史。

获得美国金球奖、艾美奖、戏剧院颁发的女演员巨星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等大奖。

她所扮演的“瑞秋”一角被评选为美国电影+电视史上三十个最伟大角色之一。

2007年入选美国权威媒体评选的“美国史上最伟大影视(包括电影及电视)偶像之一”。

首位荣获美国主流媒体GQ杂志评选的“年度风云人物”的女性。

首位以同一作品获得《美国人民选择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次数最多的女演员。

美国社会最坚定的反对针对同性恋歧视的女演员之一,2007年获得GLAAD同性恋联盟颁发的“反歧视先锋斗士”奖。

电视剧史上片酬最高的女演员,最高年收入3500万美金。

1999-2012,共计10次入选美国《人物》杂志最美50人(后为100人)之一,打平茱莉亚罗伯茨、哈利贝瑞。

首位凭借同1个角色连续走红二十年的女演员。

上个世纪末她所扮演的“瑞秋”及瑞秋的发型成为那个时代美国人最狂热的话题之一。

首位以“发型”这一标志引起全球时尚狂潮的女星。

获得“美国青少年选择奖”次数最多的两位女星之一,另一位是茱莉亚罗伯茨。

多次获“美国人民最喜爱的10大明星之一”,并多次获得榜首位置。

世界吉尼斯评选她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星之一(2位中占一席之地)

2012年2月22日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成为星光大道纪念的第2462位影视明星,之前已经留名好莱坞的中国剧院星光大道。

素有《好莱坞封面女王》之称,以其人物作为封面的杂志,不论是高端还是八卦,总是获得超强的销售能力。仅2007年以其为封面的各种杂志在美国就销售了500万份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封面女王》

素有“美国甜心”“好莱坞喜剧女王”之称 。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感情生活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安妮斯顿九岁时,她的爸爸因与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这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开始陷入经济危机。已经很久没有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妇南希开始了独自一人抚养安妮斯顿的生活,母女两相依为命,一贫如洗,那时候的安妮斯顿没有机会像别的孩子一样享受物质上的丰富,没有玩具,没有娱乐,就连很久才外出一次就餐的机会,也胆战心惊地只敢点一杯白开水.看着妈妈因为没有经济独立离异后的恶果,安妮斯顿很早就明白“女人要独立”这一点。长大后她曾说:“我永远都不可能像我妈妈依赖我爸爸那样去依赖1个男人。”妈妈的经历让她渴望最纯粹的感情!“那段经历让我觉得,我要完完全全经济独立,因为我不想让一段感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去,赚属于我自己的钱。想到取得独立可以永远地摆脱别人我就激动!彼此独立的话,2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即可是纯粹的感情,爱,或者不爱。”

詹妮弗安妮斯顿入行以来曾与演员Charlie Schlatter、泰特·多诺交往,1998年结识影星布拉·德皮特与之相恋,于2000年在加州马布里海滩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后二人所表现出的恩爱和低调一直被誉为好莱坞的“golden couple”“银色夫妻”和“童话婚姻”。好莱坞众人瞩目的婚姻本身已不易经营,随着2004年布拉德·皮特与影星安吉丽娜·朱丽在拍片《史密斯夫妇》时出轨产生感情,二人的婚姻更受到威胁。2005年,为挽救婚姻安妮斯顿一度做出努力,与丈夫度假修补婚姻,然而男方出轨在前,并似乎心意已决,度完假后不顾妻子独身一人,自己便去看了球赛,甚至蜜会新情人。此时的安妮斯顿终于意识到这段婚姻不可挽回,为了尊重两个人的婚姻、恋情,也为了能优雅地结束这段婚姻,2005年3月,安妮斯顿与布拉德皮特在《人物》杂志发表了分居声明,并于同年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注明不需要男方任何赡养费。2005年10月,法院宣布2人正式离婚。这场离婚因为第三者插足导致了国际性的关注,男方及其女友也因为出轨丑闻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好莱坞世纪10大丑闻之一。很快,尚处于分居状态的前夫便与之前否认的女友如胶似漆,并宣布女方怀孕,更陪伴女方远走非洲进行生产,引发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的同时,詹妮弗·安妮斯顿处境尴尬,被卷入舆论中心,更因此被媒体三番四次谣传崩溃加忧郁症。尽管一度被媒体塑造为悲情角色,但安妮斯顿还是始终坚持“我是一块硬饼干”,并认为那段婚姻是“美丽而复杂的七年时光”,同时她也检讨自己因“太过依赖人和缺乏安全感”对婚姻的巨大影响,并且了坦诚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我追求的是灵魂深处的忠诚。婚姻中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是你想追求1种完美的境界,但那是可笑而不现实的。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1个人,你仍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爱着对方。每次争执,总能让你们重新相遇,重新相知,重新相爱,在婚姻中,你们再展开一段新的婚姻,如此永远延续,没有终点。很不幸,我们生活在1个任性的时代里,夫妻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糟糕,过不下去了’,那是最重要、决定性的时刻,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人们自然而然就签订了离婚协议,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互相迁就、互相认错、重新证明爱情的机会,那才是最美好的。我不会恨Brad,也不会后悔曾经他和一起,我们有不同的追求,我尊重他。”对外界揣测她为事业而不要孩子的说法坚定地否认并回复到:“孩子是很神奇的宝贝,我一定会要的,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也是。”之后,她亦曾认为是自己过于依赖皮特,失去自我而导致婚姻的死亡。讽刺的是,这却是她曾经极力想要避免的。“我绝不可能像我妈妈依赖我爸爸那样依赖任何1个男人”的呐喊言犹在耳。她却犯了和妈妈类似的错误。“在爱中你陷得越深,你受的伤害就越大。”“回忆是痛苦的,就像人们说的‘你越不想怎样就越会怎样'有时听听自己说话,我会突然意识到:‘哦,天啊,我就是南希!一模一样的口气。'我就是升级版的南希,我有她所没有的机会和意识,而且我不否认某些事情成就了今天的我。我现在开始想,她如何处理离婚和她的种种处境,我该不该去评判。毕竟她没有我们现在的有利条件,心理医生啊,教你调整心态的书啊什么的。”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逐步开始审视自己了。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独处后,安妮斯顿还是醒悟了。“有些女人离了一次婚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你不能让它把你杀死,你要勇敢地站起来。”“我希望大家(指3个人)都好,都能前行。”后来等她终于走了出来,她甚至取笑曾经自己:“不要问这种倒霉的事为什么叫你赶上了,你就是赶上了!害怕就戴上头盔呀!”“有1个心理医生一直在帮我,而她觉得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我花一天的时间把自己当受害者,这就够了,然后,我一定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受害者总是把矛头指向别人,好像自己一切都是迫不得已,感情是2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情的形成和衰退都是如此。”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离婚时,安妮斯顿拒绝了向前夫索要赡养费,并且退出二人一起创办的PLAN B电影制片公司。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希望优雅地结束这段感情,正如我们曾经优雅地开始它一样。”2008年,安妮斯顿又与朋友合伙创立了新的电影公司“回声”。她发表声明说:“我们选取的故事都是人们发现自我的奋斗之路,他们的经历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电影公司取名回声,是对想法、挑战和引起我们共鸣的事物做出回应。”

尽管由这场风波引起的谎言、中伤、诋毁依然持续不断,但安妮斯顿还表现出极大的乐观:“我不想被冠以受害者的形象,人是有弹性的。比起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我什么都没有失去。我对爱情和婚姻仍旧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对于不断榨取明星娱乐价值的媒体以及诸多不实的流言蜚语,安妮斯顿表示“今天我关注自己领悟到的生活,不再关心某些人的注解。对那些流言蜚语,自从我选择了退让,整个人都感觉好多了。所有生活中得来的经验,不论好的坏的,让我变得更坚强。现在,我终于知道如何从生活中受益。”同时,也让她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男人与女人,她说:“男人和女人非常不同。当你终于能去真诚的对待,你会过得很不错。当男人说出1个词,女人能联想出一本书。男人可没我们这么复杂,他们非常简单,单刀直入。与此相反的是,女人往往很复杂。”

如安妮斯顿自己所说“没有在万丈深渊下停留过,就不会明白阳光有多么明媚耀眼。”伴随着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安妮斯顿享受和创造着新的精彩人生。离婚后至今,安妮斯顿曾和演员文斯·沃恩、歌手约翰·梅耶交往过,不过最终都和平分手。爱情之路在外人看来并不顺畅,她自己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因为一直在爱和被爱着。而让她安妮斯顿欣慰的是,她离异多年的父母在老年后逐步缓和了矛盾,他们像重新了解彼此一样。此外,她还有1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和1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并有一对可爱的侄子侄女,生活中,安妮对孩子们也爱护有加,时常看望他们,陪他们一起玩耍,买1大堆玩具送给孩子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不例外。

友谊也是安妮斯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她所说,友谊和朋友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无法想象没有朋友的生活。在娱乐圈中多年,安妮斯顿温和、善良、谦逊而又肝胆相照的美好个性为她赢得了不少友谊。其中,有与她从年少一起长大至今依然亲密无间的朋友,还有入行后认识的各界名流,如Courteney Cox,马修·派瑞,托比·马奎尔的妻子Jennifer Myer、金·凯瑞、杰克·吉伦哈尔,本·斯蒂勒、德鲁·巴里摩尔、Ellen、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等人,这些朋友们都无时无刻用他们的行动和言辞支持着关心着她。奥普拉曾说过Jennifer是自己最喜爱的人,好友兼发型师Chris则说Jennifer除了自己是1个伟大的朋友之外,还教会了他人怎样做1个忠实的朋友。此外,她的朋友们还有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也是安妮斯顿平时关注的一群宝贝。安妮斯顿最疼爱的是好友Courteney Cox的女儿COCO,她还是COCO的教母,小COCO亲热地叫她“nona”(希腊语中教母的意思),每个周末都和教母一起玩耍。

2009年2月11日安妮斯顿步入四十岁,面对这一重要人生里程碑,安妮斯顿表示“我感觉人生处在最佳状态,身体也是。我向来活在当下,一味把眼光放在终点,反而会错过沿途美景。”

北京时间2015年8月6日,詹妮弗·安妮斯顿与贾斯汀·瑟鲁斯在比佛利山豪宅举行盛大派对,两人在70多名亲友面前交换誓言、互许终身。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慈善事业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1994年,安妮斯顿开始参与慈善事业,至今已十六年,除了担任一家儿童慈善医疗机构的对外负责人外,她还曾是“友谊之星”,并参与了反对女性暴力、女性健康慈善宣传及救助事业、儿童医疗事业、儿童教育事业、艾滋病救助、环保、妇女权益、非洲贫困救助、全球慈善帮助等多个领域的慈善活动,2007年,媒体就曾报道了她多年来一直为美国娱乐工业基金会捐款,却默默无闻的事件.其中,海地地震,她个人捐款50万美金,并在收助孤儿方面与多家美国慈善组织有所接洽,曾个人捐款数百万美元用于莉莉儿童基金会,并联合好友考特妮·考克斯捐款一百万美元用于一项儿童皮肤病的儿童救治工作.同时她还倡导了一项儿童饮食健康计划,投入超百万美元用于该项目,并亲自参与督导执行.捐款超过两百万美元用于女性相关慈善活动等。除此之外,安妮斯顿亦积极参加好莱坞各电视台关于慈善的活动,例如2008年参加包括玛丽亚·凯莉、雪莉·克劳,希拉里·斯旺克,查理兹·塞隆在内的众多明星参与的“战胜癌症”慈善筹款电视项目等(该慈善活动共筹得善款一亿美金)。从艺二十年来,安妮斯顿一直在为慈善默默出力,从不声张,如今,安妮斯顿依然坚持低调地参与慈善事业,不仅在力所能及的平凡生活里帮助他人,亦将爱心传播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低调的慈善事业,人们曾经并不了解她所做的一切,甚至有人为此而攻击她,认为她没有同情心。当她在2005年被指责完全没有为慈善事业做过任何努力的情况下,一向低调的安妮斯顿淡淡地说:“如果有机会,我会尽力多做慈善。”对自己在这方面付出过的努力却只字不提。多年来,许多机构聘请她担任慈善代言人,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说:“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我不认为我有这个资格去代表其他人。”“我不宜担当演员政治家这类角色,一说到演讲,我就紧张。”而在2007年因为她在反对歧视同性恋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被GLAAD(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授予先锋奖之际,她说“能让我自豪的是并非因为我获得这个奖杯,最让我自豪的是,我就站在你们身边。”,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这种谦虚谨慎、不求名利的态度甚为难得。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评价她说:“她是1个有着巨大慈悲心态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总是默默地关注并帮助着他人。”

所捐助和支持的部分慈善机构名单及参与活动:

洛杉矶分校癌症研究中心

落难英雄福利基金会

世界儿童AIDS基金会

美国红十字会

美国娱乐工业基金

美国妇女癌症基金会

John Kerry慈善救济基金会

艾尔顿约翰AIDS慈善基金会

Rape 受害女性治疗中心

MPTF基金会

Omni Peace 非洲儿童贫困救助计划

Feeding America Benefit

战胜癌症慈善救助

VOXXY青少年基金

Hewlett-Packard 慈善机构

名人在线捐赠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EB儿童医学研究基金会

萨尔瓦多孤儿院

GLAAD

人类家园

莉莉克莱尔基金会

卢克Neuhedel基金会

L.S. 癌症项目机构

RAINN女性暴力侵害慈善机构

圣茱蒂儿童研究医院

奥普拉慈善基金会 (她还为奥普拉在非洲的学校捐了款。数目不详)

美国电视电影基金会

美国电影从业者养老基金

美国人权基金会

喂养-美国基金

无国界医生

不再有疟疾

南方希望

Habitat For Humanity(人居组织)

小儿血液科/马特尔儿童医院肿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墨西哥某儿童福利院(长期和好友LEATH一起为其筹备物资,捐款捐物,并宣传推广等)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个人语录

“每段关系都有漩涡和波浪,有时很艰难,有时很宁静,又是充满乐趣。婚姻中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是你想追求1种完美的境界,但那是可笑而不现实的。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1个人,你仍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爱着对方。每次争执,总能让你们重新相遇,重新相知,重新相爱,在婚姻中,你们再展开一段新的婚姻,如此永远延续,没有终点。很不幸,我们生活在1个任性的时代里,夫妻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糟糕,过不下去了’,那是最重要、决定性的时刻,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人们自然而然就签订了离婚协议,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互相迁就、互相认错、重新证明爱情的机会,那才是最美好的。”

“有句话说'万事皆有因',这句话都被嚼烂了,听厌了,再听到有人这么说我都想打他,要是说这话的人每人给我一美元我就发了.....但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是真的。”

“假如你不曾冒险,那么就就在处处冒险。”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看到一切生命在活动,我就感到由衷的快乐,感谢一切!”

“人只有经历了挫折,眼里才会有内容,而不是白纸一张。”

“生活是个很有个性的东西,你越求它它就越不肯理你,还不如用乐观阳光的心情把握生活,它就会乖乖地给你一切!”

“生活中没有遗憾,只有经验教训。”

“我很愿意为你们穿上精致的礼服和鞋子,接受人们为你发出的尖叫然后走在红地毯上。”

“那些礼服的确很华丽但是当你坐下或者上楼梯时你都必须屏住呼吸。我会觉得刚舒服,如果我能穿着简单的裙子、踢掉自己的鞋子然后盘腿坐在沙发上。”

“我爱人类的思维,人类的情感,我爱人类.我们是奇妙的生物.我既爱人类的光明面也爱人的阴暗面.这种想法是我最近才有的---拥抱一切,不留遗憾.前几天我的1个朋友跟我说,我们干脆改名叫‘去他的'吧!去他的!活着就好。”

“无论在哪方面,我不是模范,也不是榜样...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光环要去维护。”

“有些事情我现在想得很透彻,一生一世的承诺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美好的心愿,但是有时希望设置得太高,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太多压力,就像我曾经一样,那是空中阁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文章作品

正确时刻影响我一生立志方向的忠告

作者: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美)

(背景。这篇文章是她在好友,全美最具影响力慈善机构圣朱蒂儿童医院主要负责人Marlo Thomas邀请下为一本立志图书《正确时刻影响我一生的忠告》所作。该书旨在让读者从上百位名人的文章中获得奋斗源泉)

我认为生活是1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对我来说很难挑出这么1个特别时刻——当某人对我说了某些话后,一切都突然改变了。我记得很多扭转我生活的时刻。第1个想到的就是当我的爸爸告诉我:“你应该成为一名律师。”我的爸爸,约翰·安妮斯顿,在一部长达约25年的白天时段电视剧里做演员,他看惯了这一行的起起落落,以及他有多少朋友们都因为遭受排斥而心痛。

作为1个好爸爸,他想代替我承受这份心痛。当我回想那一刻,我明白他的感受得有多复杂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他热爱表演,他从中获得了如此多的满足——尽管这一过程从感情上来说很残酷。不止是试镜和被拒绝的过程,而是一旦你获得角色,有的时候需要走入黑暗中揣摩人物性格。当然,作为1个好女儿,我把它当成1种挑战。我想向他证明我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他会被难以置信的打动,而且会更加爱我。我想我身上有那么一点反叛的色彩。我不认为我会得到1个被伤害的结果。他的建议真正为我建立起一条通往演员的道路。有时我告诉他,“如果你真的不希望我成为一名演员,你应该告诉我去做个演员吧,那我就会选择当律师。”但有的时候1个我们知道他深深的爱着我们的人给我们提出挑战会是件好事,因为我们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仍然会爱着我们。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于是我开始了在纽约市的表演艺术高中的学习,这是另1个转折点。我当时正在表演着安东·契诃夫的《三姐妹》里被我认为是高度戏剧性的一幕,清楚地听到了下面观众的笑声。我走到台下,想着,哼,对着契诃夫大笑,这可不是我想要的反应。

后来当我的表演老师Anthony Abeson与我一起重温这一幕时,他说:“你知道,詹妮弗,他们笑是因为你很有趣。”我说:“但我并不想成为1个有趣的演员,我想成为1个严肃的女演员。” “不,你错了,”他说,“这是1个非常好的事情。你应该去磨练它,但是你不要过分依赖它。

在表演上我有1个倾向,在一幕戏里,我会把它变得有趣而不是更深刻。回想起来,我认识到这倒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贯穿我的整个童年时期,我用幽默作为1个生存技巧。不管是父母离婚或是与朋友们有矛盾,或是成百个烦恼中的任何1个,或是小孩子的不安全感,我总是让自己变得有趣和令人发笑才挺了过来。我想我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很自然的这么做。

这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让人发笑;我确实喜欢。当我想到这一点,我发现,我成长中所喜欢看的东西造就了这些让我发笑的角色。然而,当我想到表演,我总是认为自己是1个戏剧女演员。我想成为那种能让我坐在剧场里像孩子一样哭泣的女演员。搞笑对我来说似乎太容易。所以这件在高中发生的插曲彻底改变了我原本设想的表演方式

我意识到我得去接受我的这种性格特质——我那于生俱来的让人发笑的倾向——但是得把它放到1个我想要实现的更丰富的内容中去。我意识到我需要做到两者兼顾。所以,对于我有趣的那一面,我没有丢掉而是选择了接受。并把它输送到我一些我热爱的事物中,这让我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幸福,并且令人惊讶的是也让其他人很快乐。

随着《Friends》的成功,我生命中另1个转折点也随之而来。在这里,这发生在我20多岁的年龄,突然间我拥有了这可观的成功,人们开始认为我漂亮而又有名。但是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们了解我的话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奇怪的想法。

我当时确实处于1个我认为不切实际的位置。我想到的是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我取得的成功和得到的关注跟那些人比较起来并没有多大意义。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我当时想法是我作为1个演员已经不再对任何人有价值。确实,它让我衣食无忧并得到了作为1个女演员应有的肯定,而且也有趣,但是我想,这就够了吗?

当我的1个朋友Abhi给我看了纳尔逊·曼德拉的讲话摘录,这段引用自女作家Marianne Williamson着作的话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开始觉得我不应该为这种想法而困扰。对我来说,这是1个顿悟。它说:“令我们恐惧的是我们的光芒,而不是我们的黑暗...退缩并非明智之举,以为这样就不会让人们不安...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展现我们心中上帝的荣耀。它并非只是少数人拥有;而是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我们就在无意中默许他人去做同样的事。”

看到这些文字,我意识到将自己表现的过分谦卑而使他人心理平衡毫无意义。我们需要张显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不论你是卡车司机,拍电视的或者是拍电影的。我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贡献。

读了曼德拉的话。我意识到,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我对这个世界确实有意义,让人们开怀大笑就是这意义的一部分。让很多人笑,让那些我一辈子都不认识的人笑,让那些需要开心的人笑。我对我的贡献感到满足,我对我最为人类应作的贡献而感到高兴。

尽管我觉得身处佳境,但是我知道前面还会有更多的转折。我想,这就是生活为什么如此有趣。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谣言辟谣

不生小孩?谣言!谎言!抹黑!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安妮斯顿与布拉德·皮特结婚之后,有很多媒体都曾关注过2人生孩子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安妮斯顿不生孩子。安妮斯顿不肯生孩子这绝对是1个十足的谎言,这个谎言和谣言的最大散步者是那些视安妮斯顿为眼中钉的某些人,事实上这个谣言是在安妮斯顿和皮特离婚后外界散发出来的1个谣言。当时媒体曾亲自问布拉德·皮特,安妮斯顿是否不肯给他生孩子所以他才要离婚,布拉德皮特亲自否认:“没有这回事,我不知道这种言论是出自哪里,但是它绝对荒唐。”为什么布拉德皮特这样否认这条谣言?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真的!2003-2004年皮特亲口对媒体承认夫妻两当时正在努力造人。安妮斯顿也承认当时正在为此努力。此外2000年与皮特结婚之前,安妮斯顿也曾多次主动提起生孩子的事情,并说如果要孩子的话自己想要“2-三个”。此外安妮斯顿在儿童公益事业方面也早就有所努力,她最关注的一项慈善事业就是儿童慈善事业,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那些孤儿、患病儿童,为此捐赠数百万美元。同时其参与的各种儿童慈善项目拉动赞助上亿美元。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社会评价

汤姆·汉克斯:“生活始于四十岁。我并不认为Jennifer需要我的任何意见,我想她是这个星球上最可爱的女人,她一直都是。有的时候媒体会制造一些东西来扭曲真实的部分,但是我想这只是因为他们试图要将杂志卖出去而博眼球的手段。Jennifer是1个美丽的人,而且她一直都是。我希望她度过1个快乐的生日。”

乔治·克鲁尼:“无论遇到什么困境,珍妮弗的处理方式都是完美的,我认为很多事情都很复杂并且无可奈何,但是看到珍我只能说是我错了!”

瑞茜·威瑟斯彭:“《老友记》简直太伟大了。我知道珍妮弗很有社会地位,而且她真的很好还给了我很多支持,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她就是那么的亲切和乐于助人…….....他们曾叫我回到剧组,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行,如果《老友记》将继续拍摄下去,那么我一定拭目以待和继续关注,我真的希望如此!”

罗宾·怀特(奥斯卡影帝西恩·潘的前妻,曾出演过安妮斯顿执导的影片《ROOM 10》):“我喜欢和珍妮弗在一起工作,她非常的搭调和镇静,这就是我在见到她时真实的感受,你知道吗?她是1个正直的女孩,她是1个领导者,她令人难以置信!”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克里夫·欧文:“珍是一位真正漂亮的,优异的女演员,聪明而又谨慎。她就是那么令人耳目一新,完全的不虚华,完全的不复杂,没有焦虑也没有抱怨,你无法想象,作为1个超级巨星,作为1个在镁光灯下生活了那么久的名人,她有着难以置信的清晰与平和。珍所做的这一切都将鼓舞着你要作1个真实的人而存在于世,所以她总是有着着极其出色的智慧和能力生活在光芒耀眼的明星圈里!” “就珍而言,作为1个人人都感兴趣的公众人物,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面对着浮华的名利场,但出人意外的是珍生活的很踏实。她确实是1个可爱的女孩和非常,非常出色的女演员!”

林赛·罗韩:“我真的很喜欢珍妮弗的穿衣打扮,她非常优雅,但同时她也很有趣和踏实。在我看来她永远不会穿错衣服,我真的很佩服她!”

帕丽斯·希尔顿:“事实上,我真的很想揍布拉得·皮特,因为我实在是非常的爱珍妮弗·安妮斯顿!”

小佛雷迪·普林兹:“珍妮弗是最甜美,最真诚的人。不必提起她有多么的有趣,她有着最真实的本色!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个人传记

詹妮弗·安妮斯顿:詹妮弗·安妮斯顿-人物简介,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影历程_詹妮弗 安妮斯顿
詹妮弗·安妮斯顿

作为詹的第一本全方位传记,《好莱坞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顿传》将带你走近这位攀上令人目眩的名誉之巅却又永远脚踏实地的国际巨星。詹妮弗·安妮斯顿是全世界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名人之一。男人为她倾倒,女人同样对她迷恋有加。她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吸引力,她那邻家女孩般的纯净容颜,她的幽默诙谐,她的情感生活——当然还有她“瑞秋”式的发型,这一切都让世人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与众不同的明星。

詹妮弗 安妮斯顿_詹妮弗·安妮斯顿 -人物动态

詹妮弗·安妮斯顿曝欲与钱宁·塔图姆合作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3月11日报道,好莱坞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顿大方表示想与《魔力麦克》中的“脱衣舞男”钱宁?塔图姆合作。

作为脱衣舞场《魔力迈克》台柱的钱宁·塔图姆,受到万千女性的喜爱,而詹妮弗?安妮斯顿也不例外。她还将钱宁·塔图姆列为最想合作的明星,在接受采访时,她指出自己一直是钱宁·塔图姆的粉丝,他们的合作定能点亮荧屏。

詹妮弗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钱宁·塔图姆在《魔力麦克》和《龙虎少年队》中的表现,自己也曾邀请众多女性好友一起观看钱宁的电影,度过“钱宁荧幕夜”。

詹妮弗安妮斯顿蜜月涉毒被调查

据了解,今年8月,詹妮弗与订婚3年的男友贾斯汀塞洛克斯秘密完婚,随后便拉着一帮友人一起飞往波拉波拉岛度蜜月。然而,近日有媒体曝出,在此期间,詹妮弗的同行友人卡蜜儿被发现陈尸海滩,而且尸检还被查出身体里有酒精、大麻及古柯硷等成分。如今,美国当局正在调查卡蜜儿死前吸食的毒品来自何处,新婚燕尔的詹妮弗因此受牵连,成为警方调查的对象之一。据悉,詹妮弗在卡蜜儿被发现死在蜜月地点时,早就已经结束蜜月返回洛杉矶,如今她希望警方能尽早厘清真相。

四 : 詹妮弗·安妮斯顿离婚时对皮特说的一段话

詹妮弗·安妮斯顿离婚时对皮特说的一段话

导读: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

“每段关系都有漩涡和波浪,有时很艰难,有时很宁静,有时充满乐趣。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是你想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但那是可笑而不现实的。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你仍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爱着对方。每次争执,总能让你们重新相遇,重新相知,重新相爱,在婚姻中,你们再展开一段新的婚姻,如此永远延续,没有终点。这就是我喜欢婚姻的原因,也是我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

但是很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任性的时代里,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 的就是‘糟糕,过不下去了’,那是最重要、决定性的时刻,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人们自然而然就签订了离婚协议,他们不知道,自

己已经错过互相迁就、互相认错、重新证明爱情的机会,那才是最美好的。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他的婚姻观。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若观点根本不一致,就无法勉强继续一段关系。我希望获得的是灵魂深处最忠诚的关系,但是他有权选择另一种形式,于是他选择分手。” It's like the ebb and flow of every relationship. It's hard; it gets easy; it gets fun again. What's hard to sustain is some ideal that it's

perfect. That's ridiculous. What's fantastic about marriage is getting through those ebbs and flows with the same person, and looking across the room and saying, 'I'm still here. And I still love you.' You re-meet, reconnect. You have marriages within marriages within marriages. That's what I love about marriage. That's what I want in marriage. It's unfortunate, but we live in a very disposable society. Those moments where it looks like 'Uh-oh, this isn't working!'-tho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formative moments. Most couples draw up divorce papers when they're missing out on an amazing moment of deepening and enlightenment and connection."

"That's not Brad's view of it. We believe in different things, I guess. You can't force a relationship, even if it's your view of how you would like it to be conducted. Obviously two people leave a

relationship because there's a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 happening. My goal is to try and achieve a very deep, committed relationship.

That's what I'm interested in, but it's someone's prerogative to be or not to be in or out of a relationship."

本文标题:詹妮弗·安妮斯顿-妻子是什么全文阅读 作者:安妮·金斯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6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