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优秀日记范文:端午的精神
星期天,我看到奶奶在团箕里拨弄壳是黑黑的豆子。我问奶奶这是什么豆,奶奶告诉我说是蚕豆。奶奶还说:端午节快到了,按风俗,大人、小孩要喝雄黄酒吃炒蚕豆,可以避邪的。
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端午节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全民“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里要洒扫庭院、悬艾草、挂菖蒲、饮雄黄酒,用以驱虫菌,除害病。这其实也是民间一种自觉的防疫防病措施和良好习惯。这些活动反映了我们民族预防疾病,讲究卫生的优良传统。这些与日常卫生保健有关的习俗,也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不过,我从课外书上看到过,知道端午节的最大意义是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传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大臣,由于敌国实施反间计,朝中的奸臣又对他进行无耻的诽谤,使屈原遭到国君的冷落并被放逐。但是,屈原的爱国之情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反而变得更加激烈,当他听到国家沦亡之时,愤怒而无奈的屈原投江自杀了。
千百年来,中华人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纪念屈原。我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他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我,最起码,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振兴中华,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二 : 端午的记忆
离端午还有几天,卖粽子的老头就开始吆喝,唯恐谁耽误了端午节。
年幼时,家乡的端午节常会被耽误的。每年农历初五,正是收麦子或者种夏苗的时令,村里人都是全家上下齐上阵,在庄稼地里忙活,哪还有心情过端午呀。就连刚上小学的我,也要在放学后挎个篮子,到地里捡麦穗,更不用说大人了。有时候,在麦地里遇见一个癞蛤蟆,就会有人说:嗬,在这儿躲端午呢!
在我们家乡,传说中癞蛤蟆是要躲端午的。当然,也包括蛇,这一点和《白蛇传》里是一致的。
偶尔也有空闲的一年,村里人便会显得特别兴奋。一大早,父亲便会起来,有时也叫上我,去村外的野沟里割一种艾草。我和父亲一个人抱一大捆回来,挂在屋檐下晒干,以便等到夏夜里熏蚊子。晴朗的夏夜里,村里人都会睡在村头的打谷场里,夜风习习,月朗星稀。人们都会感觉到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根本用不着艾草。到了阴雨天气里,没有办法睡外面了,一到傍晚家家户户就会飘起雾白色的轻烟,氤氲着浓郁的艾草味。艾草的味道有点苦,有点涩,可是人们却都喜欢闻,仿佛产生了烟瘾的人一样,还觉得特别好闻。
蚊子傍晚被熏出去,往往后来还会回来。夜里,我总会被蚊子叮醒,这时候,爷爷就会拿着蒲扇,拍打着蚊子。那个场景,成为我记忆里特别温馨的细节。
如今,家里封闭得很严,很少有蚊子。即使有,也有蚊香、灭蚊剂、电蚊拍……哪还有蚊子的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夏夜里失眠,不知什么原因。(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中午,父亲会割很少的猪肉,剁上韮菜,包一顿肉馅的饺子。为了庆祝这一年的端午节没有被耽误。记忆中,一年是吃不上几顿饺子的,除了春节,端午,清明。清明是因为割肉祭祀祖先,所以中午会吃上一顿饺子。甚至,我的生日也没有吃过饺子,我好像也没有过过生日。
那顿饺子,既是因为端午节,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庆祝丰收,在我们家乡又叫“垛垛食儿”。意思是麦子颗粒归仓了,麦草也垛上垛了,秋庄稼也都种上了,应该好好庆祝一番。有那么好的心情,饺子自然很好吃。真的,比现在的饺子好吃多了。
现在的端午节,不是因为农忙而耽误,而是因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被遗忘。人们坐在空调室的电脑前,只是想着情人节卖剩下的玫瑰,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癞蛤蟆。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听说,杭州的西湖小了许多。就连端午卖的粽子,很多也都是超市里批发的速制食品,失去了竹笋叶的味道。不用再往汩罗江里扔粽子了吧,江里的鱼虾已经濒临灭绝了。白娘子也不用担心,雄黄酒伪劣产品多,喝不醉人的。
今年,国家规定端午节为法定节日。或许,许多人在放假的时候,会想起故乡的艾草,想起水田里的癞蛤蟆,想起江南的雄黄酒,想起善良的白娘子吧。
三 : 记忆里的端午节
生日那天,姐姐打来电话,问我端午节回家不?我说当然回去了。
每年端午节,姐姐和嫂子都会包好多粽子,煮好多鸡蛋,预备我们回家连吃带拿。其实现在的市场上,每天都有粽子卖,粽子已经演化成一种时令食品,寻常可见。回家拿粽子吃,主要的还是看看家人。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什么令人回味的呢?
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很有文化韵味的,只是越来越让我们过俗了。
童年的端午节好像不是这么单调的。那时候,当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鸡蛋吃,手腕脚踝上要系好看的五丝扣儿,还要洗青艾澡。
端午这天,太阳还没露头。父亲早早地起来了,拿了镰刀,去山上割青艾和菖蒲。趁我还没睡醒,母亲把用五色丝线拧成的五丝扣儿拴在我的手腕和脚踝上。白白的手腕和脚踝,拴上五色的五丝扣儿,格外鲜亮。母亲告诉我,拴上五丝扣儿是为了防止蛇咬。(我查了查资料,拴五彩丝线的习俗在汉朝就有了,初意是告知纺织事成,后来用之避瘟疫,亦叫避兵缯,续命缯。)早饭的时候,父亲背着一捆青艾菖蒲回来了,立时院子里弥漫了艾叶和菖蒲的香气。父亲把青艾、菖蒲拴在一起挂到门上、墙头上,嫩绿嫩绿的,给单调的小院增色不少。艾叶理气祛湿,蒲叶似剑,据说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入药,母亲把一些的青艾泡在水里,中午的时候,再用锅烧热,给我们擦澡,这一年,就不会怕蚊虫叮咬了。剩下的父亲会把它晒干拧成艾绳,用来驱除蚊虫。
端午里最忙碌的就是母亲了。还在头一天,母亲就把粽叶、糯米、花生米等泡好。端午这天早早地和姐姐、嫂子包粽子。母亲喜欢包长方形的粽子,并且要两个粽子捆在一起煮。捆粽子不用线,而是从山里的水沟采回的一种爬蔓的我叫不上名字植物,鲜蔓很脆易断,要晒蔫了才好用。粽子包好了,放在锅里添满水,粽子锅里再煮上鸡蛋。架上柴禾,足足地烧好几个滚锅,直到满院子弥漫了粽子的香气。(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粽子出锅了,鸡蛋也煮到了火水。锅底里的水黑黑的。母亲把我叫过来,让我用粽子水洗脚,哄我说用粽子水洗了脚一百天不脚冷。我当然求之不得。后来母亲才告诉我,那不过是为了让我洗洗脚。从端午节往后数一百天,正好是中秋节。这期间半个夏天半个秋天,怎么会脚冷呢?每每想起来就忍俊不禁。
较之于粽子,我更喜欢粽子锅里煮的鸡蛋。蛋壳已被煮成了褐黑色。剥开蛋壳,蛋清也是深褐色,香气浓郁,弹性十足。我拿着鸡蛋一点点的小口咬着,努力使这种寻常难求的幸福延长再延长。
好多的节日,如今只剩下吃了。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后,粽子、月饼、元宵等节日食品寻常日子都可以吃到,这节日过得也就没有什么滋味了。在我们把传统和习俗不经意地丢掉的时候,我们的邻居,猥琐的高丽棒子,却把我们的文化抢过去,刻上了他们的记号。端午节被他们申了遗,连屈原也被他们拐过去做了他们的祖先。我真担心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过端午节的权利。
好在国人有所惊醒,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历史。今天是第一个端午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吃了一个粽子,肠胃一时克化不了。吃粽子的时候没想起屈原,现在却记起了好多端午节的琐事。
四 : 行走在端午的记忆
记忆清浅,岁月,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过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历久弥新,经岁月沉淀,醇厚且绵长……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 “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 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本文标题:端午节的日记-优秀日记范文:端午的精神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