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宋词鉴赏-宋词鉴赏:蒋捷名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7-08-13 所属栏目:少年游蒋捷

一 : 宋词鉴赏:蒋捷名词赏析

二 : 宋词鉴赏

.61k.net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61阅读/ www.61k.net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三 :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宋词发展概况

?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

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 的过渡; ?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 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 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 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 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 第一阶段:

?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五代“余绪”

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宋词 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 入宋的过渡。
?

? 第二阶段: ?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

词的体制。 ? 苏轼--以诗为词

? 第三阶段:

? 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

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注重 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 了典型。

?

? 南宋词沿袭的是北宋末的途径,形成两

种倾向: ? 辛派词人--辛弃疾等 ? 格律派词人--姜夔等

? 第二节

宋词的鉴赏方法

? 疏通文意,初步领略内涵

? 精读文本,深入体会词境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疏通文意,初步领略内涵--

? 阅读古文,第一步就是要排除语言障碍,

疏通文意,准确地解释诗词的字句,弄 懂诗词的含义。

? 王力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国学网”

? 阅读古典诗词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先阅读有翻译和字词解释的 版。然后阅读只有字词解释的版本。再 阅读只有原文的版本。最后有兴趣可以 阅读书体繁体的版本。

? 精读文本,深入体会词境--

? 在文学作品中,每一个字词都是构成其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篇幅较短、 用语凝炼的诗词来说,尤其如此。因而鉴 赏词时,必须抓住每个字词去分析全诗 的情感,也必须从全诗的情感中去解释 每一个字词。

? 若要全面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准确把握

词境,必须熟悉一些写作特点和修辞手 法--
? 一、跳跃性的写作特点 ? 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二、常用修辞手法。

1.叠字 ? 《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共十句, 而六句用到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 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 妆,纤纤出素手。” ?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三句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2.用典 ? 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

复乘舟梦日边” ?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 雨”)下片,开头:“长门事,唯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干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 情准诉?”

? 3.

“知人论世”的论词方法

? 出自《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 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 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 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诗无达诂”

? 形成原因



? 因所处时代不同而引起的认识上的差异。 ? 因门户之见而引起的评价上的歧异。 ? 因审美情趣各异而造成的褒贬毁誉的差

别。

? 讨论:谈谈个人根据自己阅读实践形成的鉴

赏词的方法。

?第二章

宋伤春词鉴赏

? 第一节

宋伤春词概说

? 伤春是宋词的一个基本主题,已经成为

一种情感基因积淀在文人的文化心理结 构中,代代承传。宋人在词里把伤春情 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宋词的一个 基本主题。

? 读宋词的人会觉得里面的愁太多,有外

族欺凌的愁,国家衰败的愁,仕途坎坷 的愁,恋情曲折的愁,生离死别的愁等 等,还有其他莫名其妙的愁;即使是表达 各种美好愿望的词,往往也显得过于沉 重。这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愁又常常 与春天、秋天等自然景象结合起来,情 景交融,更加凄迷哀怨。和春景结合写 愁,就有伤春情绪流露。

? 伤春的本质是词人自伤-- ? 春天是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阳光明媚,

万物复苏,妮紫嫣红,鸟语花香,到处 生机盎然,美不胜收。任何一个诗人都 是热爱春天的。而问题也就出在热爱春 天上。春天无比美好,可这美好的一切 总是会凋零、消逝的。看到或想到美好 的事物必定要衰减灭亡,总让人伤感、 惆怅。

? 春天繁花似锦,无比美好,可这美好的

一切都是短暂的,必将消逝的。除了最 终要衰减消亡的必然性命运之外,在发 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狂风暴雨的袭击, 遭受意外的摧残。这两个方面和人生的 短暂有限、变化无常惊人地相似。由此, 词人们就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提高到对 人生的感受这样一种哲理高度。伤春, 实质是自伤,它是人对自身命运无可奈 何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对人生有限、美 景不常的沉重叹息。

? 宋词所表现的人生意识具体有三方面的

内容:其一,人生的有限性。 ? 其二,人生的易逝性。 ? 其三,人生的无

常性。

? 到了春末,文人感伤百花凋零,落花纷

飞,到了秋季,文人感伤落叶飘飞,不 知所踪。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文 人从这些普通的自然现象中看到的更多 是自己青春年华的易逝、生命的短暂, 又进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处境,便会引起浓重的伤感之情。所 以才会普遍产生伤春悲秋的情怀。

? 课下作业:查找并阅读其它古代伤春题材作

品,诗、词、散文各选取一首背诵。

? 第二节

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 词酒一杯”鉴赏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

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作者介绍: ?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

属江西)人。晏殊自幼聪明,遍读诗书, 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 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 进士出身,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 进士。入仕后后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宰 相之职。晏殊的词集名《珠玉词》。

?词的大意:
?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 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 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 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 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 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 感觉很伤感。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 作者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美酒、一边

填新词供伶人演唱的游乐生活 ? 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 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 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 人事。

? 淡淡的语言、淡淡的笔调中实际是

难以言说的无奈、伤感

?夕阳西下几时回?

? 与人生、生命有关的无限感慨——

有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有对时 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 现的微茫的希望等等等。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 “无可奈何”一词既赋予落红以拟

人意味,又似乎与作者心灵相通, 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弥漫在心中真 切可感。似乎使人一闭上眼睛,就 能看见花瓣片片飘零的孤凄身姿。
?

? 这两句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境界,

达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 谓的“有我之境” 。
? 李之仪在《姑溪题跋》中说“无可

奈何花落去”:“语尽而意不尽, 意尽而情不尽。”

? 生活哲理: ?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

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 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 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 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 重现,它

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时光只解催人老气”

?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 词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在美好

事物的积淀中,徘徊沉思。词人立 足于所见所感,又与眼前的审美对 象之间拉开距离,以独特的视角审 视生活,审视人生,寻觅自己的审 美体验。这使他在圆满的人生中能 体悟到一种不圆满,体味着人生短 暂的感伤,同时又未陷入痛苦的深 渊,而能在忧思中寻找到生命的亮 色

? 讨论: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从哪些角度表现出了浓重的闲愁意识?

? 第三节

晏殊词《踏莎行》“小径红稀”鉴
? 踏莎行



?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

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 面。 ?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 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 院。

? 词的大意:
? 人走在小路上,两旁长着许多高高矮

矮的树木,却只有稀稀疏疏点缀着的 少数红花;再看整个郊野,一望碧绿, 野草灌木漫山满地联成了一大片。春 色已经消逝衰谢,初夏的气息却已十 分强烈了。人走上高台,凭栏四望, 远远近近的树木,幽幽阴阴,浓绿满 眼。春天真是快要逝去了。

? 你看,柳絮飞扬,漫天漫地,还不

断地夹头夹脸地向过路人扑过去。 时候到了,杨柳凭着它的本能要繁 殖后代,它们濛濛漫漫,随风乱舞, 仿佛要加快速度把春天全部送去。

? 娇啼的莺儿藏在茂密的绿叶中,飞

掠的燕子被隔在朱红色门帘之外, 人在春困之中睡着了。室内异常沉 静,只有博山炉上的香烟,柔柔袅 袅,像树上挂下来的游丝在空中飘 荡。醉酒的主人醒了,可那恼人的 春愁啊,怎能排解。斜阳照入深深 的院落中,一天又过去了。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

阴阴见
? 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



? 词人抓住了几个这个季节特有的景象,

并以艺术化的手法和语言加以描写,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 语言简洁却又情思无限,传神地勾勒 出了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的 景象。这三个动词“稀”“遍”“阴 阴”的运用颇具动感和变化色彩,显 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静中有 动地传达了季节的变换、生命的流动。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 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眼前的春风、

杨花都具有了人格特征,写成春风不 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 乱扑行人之面。这样描写一方面暗示 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 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 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蒙蒙”、 “乱扑”,极富动态

感。

?“绿肥红瘦”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

游丝转
?

“藏”、“隔”二字细细体会颇具 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 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历历在目。

?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静谧的意境和情态跃然纸上,将读 者也引入了空静的氛围之中
? 闲里的光阴一点一点地逝去,无法

挽留,正如炉烟袅娜,逐渐消失于 虚空之中,不见了踪迹。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


?

“愁”字点出此词的基本情调

? 前面一大段,回环往复,写的尽是

对春逝的惋惜,将以景传情的艺术 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不露痕迹

?今人对此词意境的现代版改编: ?炉香惊梦

?

——读晏殊《踏莎行》

? 那一炷清香
? 惊醒了千年的梦?? ? ? 下着小雨 ? 独自走在花园小径 ? 踏着绿色的小草 ? 如同踏进你伤心的眼泪 ? 发出悲哀的声音
?

? 望着高台的景色 ? 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 ? 如同你的吻??

? 让我回到千年前的记忆
? 那双充满爱的眼神 ? 看透了整个世界 ? 如同白光射入我的心灵 ? 我感到一阵寒冷

? 如同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玻璃上无奈的滚



?

? 伴随着最后一声呼吸
? 吹落了相思的红花

?
? 落红满地

? 我躺卧在消失的空间
? 感受着你的美丽

? ??
?

? 翠叶挡住了我的视线 ? 闻到花香 ? 愁梦酒醒后

? 斜阳已在深深院

? 课下作业:化用晏殊词《踏莎行》

“小径红稀”词意,创作一篇散文, 一千字左右。

?第三章

宋爱情词鉴赏

? 第一节

宋爱情词概说

? 我国古典诗歌从《诗经》的《关雎》到

《楚辞》的《九歌》,从南朝《西洲曲》 到李商隐的“无题诗”,爱情的吟咏一直 不断。走进宋词,更是踏进了一张张情网, 看到的是一个多情的世界。

? 造成词长于言情的原因: ? 一方面产生词的社会土壤是歌舞享乐,填

词的具体场合是宫廷深院、青楼教坊,写 词的目的是娱宾遣兴,唱词者的身份是歌 舞女子 。男女交往的频繁,使得情词便 在歌宴酒席中感发出来。

? 另一方面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昌盛,与此

相适应的是都市里的酒楼、瓦舍大量增 加,市民生活的提高,男女观、爱情观也 发生了转变,人们向往大胆而真挚的爱情。

? 再者宋代理性精神高扬,诗文具有理性化

倾向,而词却有它独到的优越性,当它从 民间上升到文人手中后,描写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的因素被加以继承和发展,文人 们往往将严肃的题材用诗文来写,而关于 个人的感情和男女恋情则写入词中。

? 爱情词的内容: ? 抒写夫妻之情 ? 对情人的爱恋感情 ? 文人士子与妓女的爱情

? 讨

论:宋词中的爱情心理有何现代意义?

? 相关知识拓展:

1.王锡九.略论唐宋爱情词.扬州师院学报, 1987.10 ? 2.枕求.唐宋爱情词的类型判分与鉴赏.赣南 师范学院学报,1990.10
?

? 课下作业:自学词创作的有关知识,以《蝶

恋花》为词牌名创作一首爱情词。
? 自学资料介绍:
?

王力. 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00

? 第二节

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鉴
? 满庭芳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 作者介绍: ? 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

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 属江苏)人。 ? 早年豪隽,喜读兵书,慷慨有报国之志 ? 仕途坎坷,因党争被贬 ? 放还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

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 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
?

词的大意: 山上淡淡地抹了一丝白云,遥远的青天粘上广袤的 枯草,这时画角之声已经停歇在寂静的谯门。暂且 搁住将要远行的船棹,勉强一起举起告别的酒尊。 许多蓬莱阁上的往事,空空地回首,就象烟雾一样 缭绕飞纷。遥看远处的夕阳之外,有栖归的寒鸦数 点,静静的溪水环绕着孤独的乡村。离情别意使人 清魂,正当这个时候,他的香囊已经暗暗脱解,爱 情象罗带将轻易地离分。不用提起怎样进入青楼, 如今薄情的名声依然犹存。这次一别不知何时再能 相见也?胸襟两袖之上,白白地染上悲伤的泪痕。 能掠起伤感之处,是在那高城已经望断,灯光闪烁 的黄昏。

?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

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 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 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 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 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 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悲 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 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 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 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 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 起,天色已入黄昏。

? 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说,秦观的女婿

范仲温“尝预贵人家会,贵人有侍儿, 善歌秦少游长短句,坐间略不顾温,温 亦不敢吐一语。及酒酣欢洽,侍儿者始 问:

‘此郎何人耶?’仲温遽起,叉手 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 闻者多为之绝倒。

? 此词写离别惆怅之情,情景交融异常委

婉伤情。上阕写离别时凄清景物,将秋 晚日暮的萧条景象和离别时的忧伤悲凉 的凄惋情绪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感人 至深。上阕写离别的场面,下阕着重表 现别离的感伤情绪。细致具体地刻画了 一对情人难于割舍的离悲怨恨,描绘逼 真,形象鲜明。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 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奠定 了整首词的品味和水准。

? 通过“抹”、“粘”二字不仅写出了特

定环境之中作者的感受,而且颇具艺术 意味,并且点染出了作者当时的情绪- -
? 着一“抹”字,山头微云仿佛变成了可

随意涂饰的颜料,若具色彩与流动性, 引人遐想,十分准确传神。 ? 极目所至的天边与衰草胶着在一起,静 止的画面中也隐含着动作。

? 词人此刻的离情也有了“抹”与“粘”

的效果,摔脱不了。于是,见闻的景物 就与恋恋不舍的离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烘托出词人放眼远方时的难舍难分的情 感。

?

角声在古代诗词中多用来烘托苍凉 和伤感的情景--

?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

?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
? 陆游《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 ?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

“暂停”和“聊共”,都传达出主 人公心中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这时 节,正如柳永《雨霖铃》中所谓 “都门帐饮无绪”,心绪烦乱之中, 不禁抚今思昔,徒然感伤。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

“旧事”,“烟霭”般朦胧纷扰,理不 出什么端绪,又梦境一般轻柔空幻,仿 佛不曾实际发生过似的。而无情的离别 却确确实实摆在面前。

?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化用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

孤村” ,以斜阳表示日暮途远,以寒鸦 回到巢里和孤村的人家闭门归宿反衬自 己的外出漂流,寂寞孤单。

?

晁补之说“斜阳外,寒鸦数点,流 水绕孤村”三句,“虽不识字人,亦知 是天生好言语也”。

? 好在平淡自然,而使景物如画,景中有

情。

? 今人的阅读感受:

?

“我很小时候,初知读词,便被它迷上 了!着迷的重要一处,就是这归鸦万点, 流水孤村,真是说不出的美!调美,音美, 境美,笔美。神驰情往,如入画中。后 来才明白,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 不是死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 写成了一种极美的

境界,令人称奇叫绝。 这大约就是我国大诗人大词人的灵心意 性、绝艳惊才的道理了吧?”

?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读这句子每每使我想到《射雕》中“铁 枪庙”的场景,自有一腔哀散于萧瑟风 中。”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
? “暗”字寓黯然不堪之情,“轻”字感

慨离别之轻易

?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 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 名。” “离情正乱, 频梦扬州”,是追忆“殢酒为花,十载 因谁淹留?”

? 秦观还有一首《梦扬州》:

? 一方面写自己负人之深,同时还反映出

词人功名失意、不得不奔波离别的怨恨。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 着一“空”字,表明这忧伤其实是无济

于事的,同时也暗示了他其实并不是一 个“薄幸”的人。
? 那个痴情的女子呢?和他一样还在期盼

着下一次的相聚。亦或许,久经风尘的 她,早已明白这一场别离哪还会有重逢, 更多的,怕只是日后无边的思念 。

?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这是船行江中之所见,并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离别之速,而惜别 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最终完 满表达出作者别后的凄凉处境与依依难舍之 情。
五代诗人欧阳詹有诗云:“骑马渐觉远,回 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

? 讨论:分析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

中的身世之感。

?

今人的阅读感受:

“我在初中时,音乐课教唱一首词,使我十 几岁的少小心灵为之动魂摇魄,——西城杨 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 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 每一吟诵,追忆歌声,辄不胜情,‘声音之 道,感人深矣’,古人的话,是有体会的。 然而今日想来,令秦郎如此长怀不忘、字字 伤情的,其即《满庭芳》所咏之人之事乎?”
?

? 相关知识拓展:
?

徐培均, 罗立刚. 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 国书店,2003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秦观的生

平传记资料,阐述他的词为何具有挥之不去 的愁情?

? 第三节

姜夔词《鹧鸪天· 元夕有所

梦》鉴赏
? 鹧鸪天 ? 元夕有所梦 ?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

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 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作者介绍: ?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 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夔父名

噩,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汉 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 籍。夔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就学于诗词名 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 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结识了当 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

? 词的大意: ? 肥水,绵绵不绝向东流,遥遥无期,当

年,就不该种下这相思的苦果,至今悔 恨无遗。昨晚,梦里依稀,却不似画像 清晰,夜深沉,正相逢,忽被几声山鸟 的啼叫惊起。初春,大地尚未染绿,鬓 发却染上了寒丝,人世间,阔别长久, 悲以为常已成痴。试设想,一年一度元 宵夜,又见红莲彩灯,两处吟咏心相印, 你知,我知。

?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 “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

地,又以把相思如肥水悠悠状的情态写 了出来:漫长岁月中的相思别恨重见无 期犹如无语东流的肥水绵长而无期。
?

? “种”字用得精妙无比:相思子是相思

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 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 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 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 心的长恨。

?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 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

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 也做不长,其情何堪?
?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

?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 苏轼《水龙吟》:“梦随风万里,寻郎

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 别离本来只令人悲: ? “悲莫悲兮生别离。”

“执手霜风吹鬓 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 但是最深的悲痛却是似乎不觉悲:“多 情却似总无情”

? 悲到了极点,用“悲”字难以形容的程

度时 ,就不再是悲了,犹如人狂喜时大 笑嘎然而止时的那一刹那间的极端感受 是不喜一样。“不成悲”的背后正是刻 骨铭心的思念之痛和那一片柔韧的痴情。

? 讨论:分析姜夔词《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句“人间别久不成悲”蕴含的爱情心理。

?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 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这种两地

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 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

? 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

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 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 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 “

不思量,自难忘。” ?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词人在同时所作《鹧鸪天》题为《元夕

不出》的词可以作为“谁教”两句的注 脚: ?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 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芙 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 此词的写作背景:

? 姜夔二十多岁时客居合肥,邂逅了颇具

才情的姊妹俩,犹对善弹琵琶的女子一 见钟情,彼此成了永不能相忘的知音。

? 他曾用一曲《解连环》来描述过这姊妹: ?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

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 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 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 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 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 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 相关知识拓展:
?

刘乃昌. 姜夔诗词选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3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阅读30首以爱情为

题材的宋词,分析其抒情模式和情感类型。

? 第四节

柳永词《定风波》“自春来”

鉴赏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

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 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 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 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 作者介绍: ? 柳永(987-1057)字耆卿,崇安(今属

福建)人,大约与晏殊、张先同时,主 要生活在真宗、仁宗时代。原名三变,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 屡试不中,流连歌馆妓院 ? 弃旧从新,沉沦下僚 ? 穷困潦倒,由歌妓合葬

词的大意: ? 你看,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 音讯。屋外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在她的 眼里却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一颗芳心无 处可以安放。清晨,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 照,可她却不思起床。长久以来的不事打 扮、不加保养,再加之相思的苦恼,她已 经是形容憔悴,皮肤为之消损,头发为之 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 然地喃喃自语:“怎么啊!那个薄情之人一 去不复返,连书信也不曾来一封”。
?

? 她喃喃自语:“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

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俩那间书房而兼 闺房的一室之中,他白铺纸写字、念他 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 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 会象现在这样,一天天

地把青春年少的 光阴自白地虚度!”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 这几句借景抒情,渲染了主人公寂寞、

愁苦、百无聊赖的心境。
? 见“绿”而心情惨淡,见“红”而频添

忧愁,整天郁郁不乐,不管什么事情都 觉得不顺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都不 想动。

?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

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
? 春日的早晨,屋外红日高照,燕舞莺歌,

是难得的美景良辰。

? 主人公浓密黑亮的发髻也无心梳理,任

其散乱下垂,随风飘扬--
? 《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

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 春归柳绿,莺歌对对,燕舞双双,正是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之时,而我日思夜 想的郎君啊,我薄情寡义的郎君啊,一 别杳杳,音信全无。

? 铺叙手法的运用: ? 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

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
?

? 在这部分,词人用了铺叙手法来表现一

个“懒”字:写春色的撩拨愁绪,到芳 心的无处可摆,再到“日上花梢,莺穿 柳带”时的犹压香衾高卧,进而又写她 的肌肤消瘦、鬓发散乱,最后才接出她 病恹恹的倦懒心境,将女主人公慵懒的 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 下片全用白描手法,描摹女主人公的心

理活动,真切感人,惟妙惟肖,如在眼 前。
? 用“锁”字与“悔”字相衬,极富于表

现力,烘托出女子感情的真挚、热烈与 性格的泼辣。

?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 词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夫

妇日常起居图。这种幸福生活是极普通 极平常的而且是非常温馨甜蜜的,愈是 如此的幸福生活,与现实的反差也就愈 大,落寞和惆怅也就更深更无法排解。

? 词人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觉醒的细致刻

绘,成功地刻画了她大胆、爽朗、无所 顾忌的性格,展露了市井妇人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

主人公的理想情趣是鞍锁人留,不要去千里 觅封侯,希望在鸡窗、蛮笺、象管、吟课的 静谧、温馨的氛围中过着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不 再抛头露面,也不再强欢卖笑。
“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 时留住。”

?

? 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

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 “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 叛

行动。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 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 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联想到《西厢记》 里崔莺莺和张生送别时的感人唱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 ?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 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 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 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 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 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 ??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 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 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 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

? 词中所现显露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愿望,

在正统文人士大夫看来,自然是俗不可 耐和离经叛道的,但是其中却显露了某 些不俗的思想底蕴在内;而对于当时的 市民群众来说,也唯有这种毫不掩饰的 热切恋情,才是他们倍感亲切的东西。 因而,这种既带有俗气却又十分真诚的 感情内容,就表现出了美的品格。柳词 之虽不入正人雅士之眼而能达到凡有井 水饮处皆能诵歌的境地,原因盖出于此。

? 讨论: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表现出来的爱情

心理有何异同?

? 相关知识拓展:
?

1.赖婉琴.唐宋伤春词中的落花意象.广东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柳永的生

平传记资料,阐述他的词为何具有俗的特点?

? 第五节

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 香残玉簟秋”鉴赏
?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作者介绍: ?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出生于书香门 第。 ? 爱情美满 ? 丈夫外出求学做官引起相思之情 ? 十年青州生活 ? 南渡丈夫去世,家产散光 ? 晚年凄凉

? 词的大意:红色的荷花在秋风中残落了,

我在玉覃上已感到秋气的寒凉;我把罗衣 轻轻地换下来,独个儿上了兰舟,到荷 塘中去排解我的愁怀。我轻轻地解开了 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 去游玩吧!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 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 盼望着呢!

? 落花飘零,追随着流水的脚步不知所踪。

我想此刻我所爱的人也正在思念着我。 我内心的愁情无法消除,眉头刚刚舒展 开,心头又笼罩上了不可开解的

愁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

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为相思怀人 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为全词定 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这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

“菡萏香销翠叶残”表现手法相类似。

? 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

《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 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 梁绍壬也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

人间烟火气象”。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 出她的神态、举动。 ?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 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 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 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 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 阕“愁”字的症结。
?

?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

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 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 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 怀。
? 描写的情景类似于《九歌·湘君》中的

“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 水兮安流” 但是表现的情怀大不一样。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这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 后两句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

景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 兰舟、雁字、西楼。我们在兰舟卧波处、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分看到了情思如人 一般美丽。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 可谓身入词境。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惆怅惋惜的不仅仅是落花飘零,

不知所踪。 ?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 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 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 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

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 地消逝而伤怀。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 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 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也是

相同的。 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 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 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 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 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 绪流诸笔端。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 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 整,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 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 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使人 仿佛亲眼看见了她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 样

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 感人至深。

? 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这两句诗出自范仲淹的《御街行》:“都

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 讨论: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秋”如何表现了女性特有的爱情感受?

? 相关知识拓展:
?

陈祖美.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北京:中国书 店,2003

? 课下作业:化用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

香残玉簟秋”词意,创作一篇散文,两千字 左右。

? 课程论文:宋爱情词常用意象及其内涵研究。

?第四章

宋词鉴赏实践――

? 姜夔词《暗香》“旧时月色”鉴赏

? 暗香
?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 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 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

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 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 香冷入瑶席。 ?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 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 几时见得?

? 鉴赏此词,字数不少于1000字

词的大意: ? 一、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 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 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 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 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 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 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 的宴席。
?

? 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

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 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 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 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 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 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 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 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 丽?

?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月色”,着重色调与氛围的感受。轻约的 声音在月光的冷色调里就能造成一种幽冷的 范围 “月色”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 了的,更有意蕴,更幽冷,且多了一层朦胧。 ? “旧时”把人带入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中去, 同时也隐约地含有一种今昔的对比,同时也 见出“月色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

? 这三句用一个“照”字将“月色、梅、

我”构成一个立体境界,使人想起优雅 闲远的意态。

?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 在月下

、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

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 桃花相映红”之美。 ? 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 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

? “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

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热烈可知。这里清 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
? “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

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 香,都可融而为一,这里似乎凝含着往 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

?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 笔峰陡转,境界突变,由回忆回到现实,

由欢乐往事转到而今的迟暮之悲。

? 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

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 尺素”一样。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 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

?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疏花”,梅花疏淡,意态淡雅,梅花快凋 落了,词人将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 梅花。 ? “香冷”,移觉手法,恰好地道出了梅香的 特点,“香与冷”,词人同时感受到,写出 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 ? “冷”与“清寒”照应,又多一层幽冷意味。
?

? 虽然以“暗香”为主题,却不正面去写

梅花香如何暗,如何雅。而是从嗅觉入 手,从嗅到梅花的幽香,发觉梅花开放 引发的种种感受来写暗香、写梅花。一 缕幽香,成为词人勾连起过去的记忆与 现实之间的纽带。

?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 一缕幽香引发了心中的怀念,所怀念的

人不在身旁,情何以堪?于是从时、空 两方面凝炼地点明感伤。

? “江国,正寂寂”和扬州城里“尽荠麦

青青”一样,萧条而荒寒。这寂寂江国 中的心灵必是孤苦、寂寥、悲伤的了, 因此想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叹”字见出词人的惋惜。虽然心中牵

系着远人,但音问阻隔,相通无计,也 唯有徒生慨哨罢了。

?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 “翠”与“红”是作者特意选用的艳色,

用以与上文的“月”、“玉”、“清”、 “瑶”等素洁的字面相“破”,通过对 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梅花盛 开在冰天雪地里,清幽之中带着一份傲 霜斗雪的明艳。

? 翠、红这样明丽的色彩,写出来的却是

一份沉痛不已的情感。瑶席之上杯酒在 握的词人,与雪中绽放的红梅,相对无 言地回忆着曾经“月下攀摘”的“玉 人”。
? 虽曰“无言”,而思绪之翻腾、默默之

诉说又何止万语千言。正是无言胜有言, 无声胜有声。


?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 “千树压、西湖寒碧”,一片壮阔,壮

阔中暗含着色彩和一望无际的生机,令 人想到“东风夜放花千树”般的绚烂纷 繁。
? ? 这三句是词中名句,境界幽美,词语精

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词情 发展至此,终于形成高潮。

?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而感叹惋

惜之情却溢于言表。过去与现在叠加, 记忆与现实不分。盛开的梅花,终究要 凋落。曾经欢聚的人,何时才能再见? 和玉人携手徜徉于西子湖畔赏梅的情景 印在心上久久不能遗忘,什该时候才能 重温这场旧梦呢?

? “几时见得”?一语双关,既是问梅花

几时再开,更是问何时才能再见伊人。 往事历历,相见无期,却又痴心企盼。

? 对此词的不同评价:

? 王国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

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 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 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 等句何如耶?

? 相关知识拓展:
?

刘乃昌. 姜夔诗词选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3

?第五章

宋思乡词鉴赏

? 第一节

宋思乡词概说

? 宋词中有大量的思想词,源于中国古文

代文学源远流长的思乡题材传统。

? 古代中国的宗法观念成为族人的重要凝

聚力,使人产生了无尽的“桑梓之情”, 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根在故乡。正是 这种浓厚的乡土观念对人们的外出旅游 影响很大,使人很难离乡别家地外出行 游,即使不得已出了门,也是戚戚哀哀, 思乡悲别。

? 隋唐后推行了科举制,鼓励、选拔优秀

人才出来做官,到各地去赴任,为国出 力,从而使求学、赶考、赴任等旅行活动 风行不衰;但已渗透于民众骨子中的浓 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仍 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 们外出远行或旅居他乡时,仍魂牵梦萦 于故土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游子 思归和怀乡的悲伤情绪。

? 词人所思之人没有父母兄弟,基本上,

或者说绝大多数的思念对象都是佳人, 有时是妻子,有时是秦楼女子。词人并 不刻意区别她们的身份,给她们以不同 的指称。所以要判断佳人的身份,往往 要看佳人所在的是故乡,还是京都、秦 楼。词人对家乡的思念最终要落在对妻 子的思念上,对京都的想望则要落在对 爱恋的秦楼女子的牵挂上。

? 讨论:宋词中的思乡情怀有何现代意义?

? 相关知识拓展:
?

李幼常.试析中国古代游子之思乡情怀——以 北宋词人柳永的行旅词为例.江西科技师范学 院学报,2006.12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阅读30首

以思乡为

题材的宋词,分析其意象选择的特点。

? 第二节

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
? 苏幕遮

鉴赏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 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作者介绍: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 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 年少志高 ? 镇守边疆,战功累累

? 词的大意: ? 秋意已深,黄花落地无声,碧云漫天懒

散的不知人的愁意。秋色亮着秋景把烟 波弥漫,波上升起袅袅寒烟竟也是翡翠 的碧绿之色。群山环抱着斜阳,斜阳拉 长着身影--铺盖在水面上。凄凄芳草, 零零星星的点缀在大地上,更显得此情、 此景的荒凉。

? 黯然的秋景勾起了思乡之情(这是每个

羁旅之子都有的情怀)。自从进入深秋 以来,已经多夜无眠了。然而没有好梦 的夜晚范仲淹失眠到天亮。切莫要在清 月之时,独自登上高楼赏月。端着酒杯, 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入肠后这刚烈 之酒竟然化作了相思泪。

? 碧云天,黄叶地

? 这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以

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绘出一派萧 疏清寂的深秋景色 。 ? “碧云天”是抬头所望,“黄叶地”是 低头所见。

?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唱

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碧云天,黄花地”就是用了这首词的 前两句,但经过改动,与整首唱词结合 得很紧密。作者通过一片萧瑟的深秋晓 景,烘托出莺莺与张生离别时的哀愁。

? 讨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第一支曲子

与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上阕表现的 感情基调和内涵有何不同?

?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寒”字此处运用通感,从人的肤觉上

突出了这翠色烟霭在人内心引起的秋意 感受。 ? 王维《山中》“空翠湿人衣”句与此有 异曲同工之妙

连-- ? 秋色与江水连成一片,这个连在这里有一种 融合的意思,很贴切,很自然的就把这个 “长天共秋水一色”的景象给勾勒了出来。 不禁让人有视野开阔,胸襟旷达之感。 ? 翠-- ? 一是写江水那种浅绿的颜色。二是写这盘旋 在江面上的迷雾,透出一股深冷的寒气,从 而显得这朦胧的雾气也变得生动美丽了起来。 这个“翠”字让人感觉有一种动感,有一种 生机和希望蕴涵其中。
?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这一句,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

天、地、

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 看到夕阳的意象,会习惯的让人心中升

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与落寞。但是仔细体会这句,远山在夕 阳的映照下格外妖娆,天水相接,天地 融为一体,是何等的壮阔与苍茫,丝毫 不见忧伤与消沉。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

象之一-- ? 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 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 更远还生”。

?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

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 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 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 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 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

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 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 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 黯乡魂,追旅思

? “黯乡魂”是江淹《别赋》“黯然消魂

者,唯别而已矣”的化用。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夜夜,不是一夜,表示时间之经常。 ? 沈际飞在品评此句时说:“人但言睡不得

尔,‘除非好梦’,反言愈切。”

? “除非”二字,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

强调了词人平常的苦闷与幽思。无形中 渲染出了词人因为思念而夜夜无法成眠 的孤苦情怀。这里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 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此乃自求解脱之 道。好梦偶成,但更多的还是“愁极梦 难成”,因为思乡之愁无时无刻不横梗 心头。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登高凭栏,多传达乡思之情,报国之志

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 ? 李煜《相见欢》:“独自莫凭栏。”

? “楼高休独倚”五个字,表面上是顺承,

而实际上却是反扑。“楼高”点明上片 皆凭高所见。而“休”字又警告自己切 莫倚楼,在这话语与行动的矛盾中,表 现出多少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出多少 强自挣扎的痛苦。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这“泪”字一出,可见词人思乡怀旧之 情是多么的真挚。
? 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 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 人回肠荡气。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此词的内容和

意境,搜集相关音频和图画、动画、网页资 料制作幻灯片。

? 第三节

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沈

香”鉴赏
? 苏幕遮 ?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 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 芙蓉浦。

? 作者介绍:
?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公元1056

年出生,浙江钱塘人。周邦彦与苏轼、辛 弃疾、姜夔号称“宋词四大家”,在大宋 词坛上的地位仅次于苏轼,名列辛弃疾、 姜夔之前。在当时,他的词远胜于“柳 词”。 ? 精通音律 ? 仕途坎坷

? 词的大意: ? 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

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 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 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 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 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 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 喜悦。

? 看着眼前的风景,忽然想起了遥远的家

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呀?我家本在江 南吴门,现已多年客处于都城。小时候 的伙伴是否还常常想起我?而我却常常 在睡梦里驾着轻便的小船,划进家乡的 荷花塘。

?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 “燎沉香,消溽暑”

交代了写作的季节 及其特点。 “溽暑”二字,不仅状写了 夏天的潮湿溽热,而且也透出了因思乡而 烦闷的心情。诗人燃起名贵的沉水香,不 仅是为了消除潮湿溽热之气,更是为了缓 解那烦闷的思乡之情。

? 一个“呼”字给人以流动的美的想象:初

晴的朝阳,沁人的清凉,一下子像是被鸟 雀叽叽喳喳呼唤出来的。这个晴天来得 多有诗意! ? “侵”是接近,沐浴在晨曦中的鸟儿,愉 快地、热闹地在屋檐下摇头摆尾,互诉 喜悦。 ?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 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 的动作。

? 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 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 晓”。

?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作者 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 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 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 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 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 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

? 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

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 栩栩如生的形象:宿雨初收,圆润的荷 叶,有的浮在水面,绿净如玉盘初拭;有 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橘红色 的初阳照临荷塘,晓风吹过水面,荷叶 在微风吹拂下,婀娜摇曳,微微颤动;

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 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在阳光的作用下,越来越小,越来越少 了。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


? “吴门”指的是杭州,是诗人的故乡。

“长安”代表京城,指的是汴京,是诗 人当时旅居的地方。“久作长安旅”是 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 ? 作者为钱塘人,久客京华的羁旅之思, 伴着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

? “故乡遥,何日去”

--人在官场,身

不由己

?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

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 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 这就表明了他强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 的矛盾心理。这一句写得十分轻柔、细腻, 不落入俗套,诗人深沉浓烈的思乡之情发展 到了高潮,迷离中,诗人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 与友人一起荡起小桨,放轻舟在澄澈的西湖碧 波上尽情荡漾,遨游在沉醉不知归路的荷花 深处。

? 讨论: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沈香”中的

荷花意象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 对此词深层意蕴的理解: ? 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

小揖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充满 深情的向往中,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 的向往,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做官与归乡 两种生活之间的徘徊于矛盾心理。

? 童年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自从作者走

上了仕宦之途后,就永远地终结了。现在, 他只能在梦幻中,进入这种只可回忆而不 可企及的人间佳境: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人总是要长大的,而他的幼年时 光,就成了他终身既幸福又怅惘的心灵 记忆。人类注定要从较低级文化(如乡村 文化)向高级文化(如城市文化)发展的, 而高级文化的发展,又会以较低级文化 中的质朴成分之逐渐淡化、远去为代价。 于是,那质朴的生活情景便成为了一道闪 耀着童真光辉的回忆。

? 人非草木,生养之情血浓于水,故乡永

远是心中的牵挂;因为人追求更美好的 生活,又难免会远走他乡。故乡与已经 追求到的生活或正在追求的生活,都难 以舍弃,也难以抉择

? 相关知识拓展:
?

钱鸿瑛. 周邦彦词赏析. 郑州:中州古籍出 版社,1988

? 课下作业:根据此词的内容和意境,搜集相

关音频和图画、动画、网页资料制作幻灯片。

?第六章

宋旷达词鉴赏

? 第一节

宋旷达词概说

? 何谓旷达?胸怀宽广,识见通达。也即

通常所说的看破人情世理。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旷达的情怀多源自 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主张万物其一, 主张顺其自然,不以人力去

改变所遭遇 的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可见,旷达是 一种人生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获 得了心灵与精神的最大自由。

? 宋词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旷达情怀。这

与当时普遍的文人心态密不可分--
? 宋人好谈政事,以儒治世,但他们在宦海

风波中又常常升沉不定,所以佛禅思想和 老庄哲学就成为他们处理出世入世矛盾 的精神武器。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 超脱、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仕途升降看得很 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 观、超旷。

? 讨论:宋词中的旷达情怀对当代人的生存有

何借鉴意义?

? 课下作业:阅读苏轼散文《前赤壁赋》和

《后赤壁赋》,分析其中的旷达情怀。

? 第二节

张孝祥词《念奴娇· 过洞庭》
? 念奴娇·过洞庭

鉴赏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

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 难与君说。 ?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 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 ?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 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 (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绍兴二 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 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 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 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 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 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

? 词的大意: ? 洞庭青草,临近中秋。三万顷的湖面宽

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 界。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 叶。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 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水面 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 澈。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 感受。

?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

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 高洁品质。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 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 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 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

何年!

? 描绘洞庭湖风光的古代文学作品: ? 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阴铿的《渡青草湖》:“带天澄回碧, 映日动浮光” ? 李白: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 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 如熔金”

? 孟浩然《临洞庭》: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杜甫《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拆,乾坤行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洒流。

?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称得上胸

襟洒落、忘情物外,堪称是冠绝词坛的 旷达之作。
? 清王间运谓此词“有凌云之气,觉东坡

《水调》犹有尘心” 。

?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色 -- ?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 吗?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 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 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一方面写出 了湖面的宁静,另一方面,“一点”与“风色” 呼应,化触觉的风为视觉的色,在宁静之中突出 了晶莹透明的视觉感受。读之冷然、洒然,令人 向往不已。

? 现实中的八月洞庭湖,实际上说是极少

会风平浪静的。所以词人所写的“ 更无 一点风色”,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 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 的平静,它的本意乃在展开下面“天人 合一”的“澄澈”境界。

?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 这两句是词中壮丽的佳句,它形象地概

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 特点,抒发了作者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 --
? 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

真似仙境。

?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

这烟波浩森的湖光月色,就全为我所用 了。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 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透露出 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 境界。诗人心胸之开阔,气概之豪迈, 情趣之洒脱,如此自然地含蕴于章句中。

? 宇宙的“道心”就即体现在“人”的身

上。心与体本是相互依着、相互结合的。 这里的扁舟之附着于万顷碧波,不是很 象“心”之附着于“体”吗?一叶扁舟 附着于万顷碧波,在宏大恬静的境界中 表现了词人融入大自然的旷远胸怀,表 达了物我“和谐”的快感,读之深感境 界高远。

?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 “表里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心境的写

照,是全篇的词眼所在。前面“着我扁舟” 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 一的“ 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 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中表现得更加充分。这时的天穹地壤之间, 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 洞照得通体透亮。这里,词人的心灵已经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

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 。 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 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 世界倾刻间只剩下这一人一宇宙。

? 方虚谷在《桐江集》中云:“天无云谓之

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 谓之清。一日之气夜清,四时之气秋清。 空山大泽,鹤唉龙吟为清;长松茂竹,雪 积露凝为清。荒迥之野笛清,寂静之室 琴清。而诗人之诗亦有所谓清焉。”
?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过洞庭》正是通

过描写秋夜风月、水天一色,展现了一 片水共月明、天同人澈的澄清境界。

?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

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 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 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 无 私” 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这岂 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

? 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

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大道无言,人的感悟,贵在神会。 诉诸语言反而显得单薄。诗词之寓哲理, 至此可谓达到了“至境”。

?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由

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想起在岭南一年 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 这三句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

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 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 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 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 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 他的人格及品行是极为高洁的,高洁到

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而无杂滓;但此 种心迹却不易被人所晓(反而蒙冤,不 无凄然和怨愤。这里出现的词人形象, 就是这一位有着厌世情绪的现实生活中 的人了。人非草木,现实中痛苦,完全 忘却只是一种奢望。

? 感人的恰恰是在痛苦的精神挣扎,一种

在精神大难中的执着,一种在与现实世 界对抗的自信,一种从凡人走向圣哲猜 的超越,一种在大自然和前人圣贤情感 洗礼下的豁然开朗,一种心灵世界的在 洗

礼之后成熟和高度。所以前面那种 “表里澄澈”的形象,正是他“肝胆冰 雪”的人格经过“宇宙意识”的升华而 生成的结晶 。

?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

? 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

落。但诗人却不以为意,睥睨万物的气 概丝毫不减

?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

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 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 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 用勺子舀尽西去大江(即长江)的水,

用北斗星当酒器来饮取,并邀请天地万 物作宾客来一起共饮。这是何等阔大的 气派,何等开广的胸襟!这种睥睨世人 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是作者自我意 识的“ 扩张”,是词人人格的“充溢”, 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 “宇宙意识”。

?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

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 夕不知何夕!”

? “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

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时 已经达到了“忘形” 的超脱地步而把人 世间的一切(连“日子” )都遗忘得干 干净净了,因此 ,那些富功名、宠辱得 失,更已一股脑儿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去 了。在这一瞬间 ,“时间”似乎已经凝 滞了,“空间”也已缩小了,幕天席地, 上下古今,只有一个“扣舷独啸”的词 人形象充塞于画面而又响起了虎啸龙吟, 风起浪涌的“ 画外音”。

? 王闿运在《湘绮楼词评》中说:“飘飘

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 心。”

? 讨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 相关知识拓展:
?

宛新彬, 贾忠民. 张孝祥诗词选. 合肥:黄 山书社,1986

? 课下作业:查找并阅读其它古代表现旷达情

怀的作品,诗、词、散文各选取一首背诵。

? 第三节

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鉴赏
?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作者介绍: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忠君爱民,用世有为 ? 忠言谠论,直而不随 ? 超然物外,旷达乐观
?

? 词的大意: ? 不要去听雨

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

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 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 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 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 的。

?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

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 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 所谓的风 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表明了作者超脱的人生境界-- ? 外物的变化已经不能搅扰他内心的

平静,在政治的风波中、人生的无 常中他已经做到了宠辱不惊。

? 吟啸-- ?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吟啸代表了一种心情,一种赏玩的心情,

轻松愉悦的心情,一种“诗意的栖居” 不被现实生活所疲累的潇洒人生态度。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轻胜马”

存在着两种不同生存状态和心 境的对比。马一般是达官贵人骑的,他们 过得是高官厚禄的华贵生活。苏轼身披蓑 衣,手拄竹杖,代表的是一种平凡甚至简 陋的生活。在苏轼看来,平凡简陋的生活 没有功名利禄的负累,没有尔虞我诈的疲 惫,是一种轻松自由的生存状态,获得的 是一种诗意的心境。

? 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

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 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 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 深思。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 我们就能掂出这句的份量。确实如此, 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 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 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 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 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 处之。

? 三个意象“吟啸徐行”,“竹杖芒鞋”,

“一蓑烟雨”在苏轼写于黄州的作品中 经常出现-- ? “村舍外,古道旁,杖黎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自庇一身轻著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可见,这三个意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

苏轼超然旷达、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 同时也体现出了苏轼能深刻地体现他善 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以审美的眼 光看待世间万相的人生能力。晚年流放 海南岛,他已六十多岁,仍然头戴斗笠, 拄着拐杖,冒雨行歌田间。画家为东坡 造像,也最爱抓住这些特征进行描绘。 从现存东坡画像看,大多数都是头戴斗 笠,手扶拐杖,

美髯飘飘,一派仙风道 骨。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遇

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不幸。但是所有的不 幸与痛苦都不会是永远不变的,都是暂时 的。当痛苦磨难过去之后,生活其实还和 原来一样精彩,甚至更精彩。看透了这个, 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 保持一颗平静自由的心灵,像苏轼一样超 然物外,笑傲人生。

? 这部分出现的意象:春风、我、斜阳。

三者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分不出何者为 我,何者为物?何者为苏轼,何者为自然? 这样的描写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读者的思维得到无限拓展,最终形成人与 宇宙相交融的意趣。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 这里苏轼否认阴晴的存在,似乎不合逻

辑。但这种反常识的话实际上包含很深 的人生哲理。对他来说,风雨、微冷不 让他愁眉不展,阳光、温暖也不让他欣 喜若狂,这些在东坡看来是没什么区别 的。

? 在这里,他的思想进人佛教的声“无差

别境界”,就是,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 自得、处之泰然,那么世界上的所有现 象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样的,就像无所谓 风雨无所谓晴天一样。既然世间的一切 是无差别的,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 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甚至生 死祸福等等,又有何不同呢?

?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 ? 身处尘世而无尘世的喧嚣,不是因为与世 隔绝,而是因为一颗潇洒处世的态度,一 颗自由自在的真“心”。

? 讨论:分析苏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

叶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相关知识拓展:

1.谭淑红.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7 ? 2.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 武汉:长江文艺 出版社,1993
?

? 课下作业:比较普希金诗《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和两首旷达词内涵的异同。

?第七章

宋词鉴赏实践――

? 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鉴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 鉴赏此词,字数不少于2000字

词的大意: ? 一位瘦弱.憔悴的女子在小径上徘徊,她 如有所失,东张西望,仿佛漂流在海洋 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她 在找寻着什么来作为她的寄托和依靠呢? 环顾

四周,女子见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的 景物而已——天上一群大雁飞过,那身 影,那叫声,似乎是旧时的相识。
?

?

地上一片片枯黄陨落的菊花,那时不时的被 清冷的秋风吹起。郁闷难耐的女子此时无心 赏花.摘花,有的却是惜春将谢的情怀。找寻 不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女子干脆 守着窗儿,独自坐者,孤苦伶仃。或许她心 里在想:我怎么才能挨到入夜呀?她呆坐着, 直到黄-。在被愁绪折磨得不知如何是好时, 天下偏又下起了细雨,一点一滴入耳,一声 一声撞-着女子的心,令她心碎。这种情,这 种景,仅仅一个愁字又怎能概括得女子那种 肝肠寸断的心情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 苦、惨戚。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 第三句写心情;而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 “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 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继而进入 愁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 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 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 “欲罢不能”的结果。仅此三句,定下一种 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 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 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 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 “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 “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 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 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 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

“举杯消愁愁更愁”。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 的沧桑与苦涩,内心无边的悲怆,在寒冷的 人生旅途中反添了更多的忧愁。饮酒不能排 遣忧愁。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这三句,我们可以看到出三层意思:(一) 雁阵飞过,雁叫声声,凄厉难闻,令人伤心; 这大雁是老相识了,它触动过词人内心的创 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使词人更加 伤心难过。

? (二)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词人企

望大雁能像过去那样,仍能让自己想象 着将书信带给远方的亲人,以此得到心 灵的安慰。可现在,夫亡人散,大雁已 无信可带,不能再给词人以安慰,使词 人更加伤心难过。

? (三)词人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自己

正沦落南方;雁在北方就相识;但现在 所看到的大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 乡,此情

此景,物是人非。凄凉时节, 北雁南飞,引起了词人对故乡的无限思 念,所以使其更加伤心难过。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李清照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身心憔悴,人 比黄花瘦。菊花那细瘦的花茎,黄色的花瓣, 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正是词人瘦削的 形体,憔悴的面容,高洁的情怀,坚贞的情 操的真实写照。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度日如年,寂寞难耐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 而为一,笔直情切。秦观(一作无名氏) 《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 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 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最后一句,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 难以言传的哀痛。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 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 穷,欲说却又休,愁情似水长,其个中的滋 味只有自己慢慢去咀嚼了。

? 《声声慢》的艺术成就: ?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 相关知识拓展:

1.陈祖美. 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北京:中国 书店,2003 ? 2.余淑荣.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声声慢》“词心”解.固原师专学报, 2003.4 ? 3.阎渊博.叠字声声写叠愁——谈李清照《声 声慢》叠字艺术.南充学院学报,1982.4
?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此词的内容和

意境,搜集相关音频和图画、动画、网页资 料制作幻灯片。

?第八章

宋不遇词鉴赏

? 第一节

宋不遇词概说

? 不遇,即怀才不遇。宋词中有大量表现

此种情结的作品。宋词中的不遇情结根 源于传统文学中源远流长的不遇意识。

? 不遇情结源于两个方面



? 一、士的忧患意识。
? 二、专制制度的阻碍。

? 不遇情结主要有以下内涵: ? 一、表现了一种强烈地关心政治的倾向。 ? 二、浓郁深广的忧患意识。

? 讨论:宋词对不遇情结的表现对当代社会有

何思想价值?

? 相关知识拓展:

1.何新文.文士的不遇与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 河北大学学报,1988.4 ? 2.赵国乾.中国文学“士不遇”主题的文化审 美阐释.云南社会科学,2004.3
?

? 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阅读30首表现不遇

情结的宋词,归纳分析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何 特点。

? 第二节

秦观词《踏莎行》“雾失楼

台”鉴赏
? 踏莎行 ? 雾失楼台,月迷

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词的大意: ?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月亮迷

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我极目远 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 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 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驿站转给 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 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 离愁别绪。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 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

“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 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 踪。 ? “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 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 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 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 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 亮也有了人的情感。
?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可堪”领起下面两句,词人将思绪从 想象拉回现实,开始正面描写自己在郴 州旅舍的凄苦处境,用想象中的桃源仙 境映衬现实中的穷愁潦倒,愈见出作者 身世的落寞,心情的悲哀。 ? “馆”以“孤”状,不仅点出客舍的寂 寞,还写出自己的孤单。
?

? “杜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传统

意象,因其鸣叫声近似于“不如归去”, 所以经常被用来传达诗人们凄苦思归的 感情--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即杜鹃)啼 夜月,愁空山” ?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 帝春心托件职”。

? 在这些诗句里,杜鹃是代言“人”,是

诗人们失意痛苦时呐喊的喉舌,也是他 们流落天涯、身世飘零的自我写照。

? “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 ?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

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 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 闭户不出; ?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 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 阳。

? “斜阳暮”

这三个字有人认为语义重复, 斜阳和暮不应该同时出现表达同一意思。 ? 据《酋溪渔隐丛话》记载,黄庭坚认为 此词高绝,惜斜阳暮重出,欲改“斜阳” 为“帘拢”。

? 但是也可以作如下理解: ? “斜”偏重指日,“暮”侧重指时,

“斜阳暮”三字非但不重复,相反,还 可从中窥见明晰的时间顺序,并品味其 丰富的内涵。词人心事重重

,日夜无眠。 想到现实中欲归无路,理想中的仙境又 无处可寻,遂觉得“孤馆”格外冷落。

? 白天无所事事,于是担心夜晚来临。眼

看着太阳从偏西渐渐没落,难熬的月夜 又要周而复始。正当他为即将到来的黑 夜迷惘时,耳边偏又响起杜鹃的凄厉哀 鸣。如此难堪的境况,恰与横遭迁贬的 词人多愁善感的心情相吻合。所以这里 不但无重复之弊而且颇见达情之精。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开头两个典故传达的都是收到远方亲友来信 时的欣喜欢快之情。但到秦观词里,却成相 反对照,未增喜悦反添愁。让我们体验到, 这位泣血的士子,几乎被那一再的贬谪击垮, 他的愁恨非几封劝慰的书信所能化解。尽管 亲友频频致意问候,反倒一再触动他对一己 境遇的感伤:往昔风华得意,今日漂泊沦落、 孤独落魄。诗友酬唱的欢快,不能提,不能 提,一提就是错,频繁戳痛他的创伤。

? 全句化实为虚,抽象的愁恨具化为可睹

的高墙,让人可触可摸,实际可感。。 他收到的那些书信就像砖石一样,层层 堆砌,书信愈多,说明他贬谪远方的时 间愈长,里仇恨别仿佛层层加高加重的 砖石,愈来愈难以排解,心绪被压得很 沉重,更加悲愁。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这两句,由情入景。词面看来是写词人

纵目郴江,对着湘水发问,抒发怀乡之 思:郴江啊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 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什么, 竟自背井离乡,而“流下潇湘去”呢? 该句的蕴意实在丰富,最为评论家所称 道。

? 词的收尾两句,可以说是作者完成《郴

州旅舍》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既直接写 明了地点——郴州,又突出了客居的情 怀。同时,它又通过巧妙的联想,含蓄 的处理,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效果。 ? 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这两句,他还把这 两句词特意写在自己的扇子之上,哀叹 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 讨论:分析秦观词《踏莎行》“雾失楼台”

中借景抒情艺术手法的运用。

? 相关知识拓展:
?

徐培均, 罗立刚. 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 国书店,2003

? 课下作业:比较秦观词《踏莎行》“雾失楼

台”与《满庭芳》“山抹微云”艺术风格的不 同。

? 第三节

苏轼词《卜算子》“缺月挂 疏桐”鉴赏
? 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

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词的大意:
? 弯弯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方,

夜已经很深了,人们都停止了活动。 朦胧的夜色中只有孤独的鸿雁形

单 影只,这时我独自走了过来,惊动 了雁儿但它还不时的回头探望,好 像心有怨恨却无人能懂。它挑拣了 足够的寒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却选 择了寂寞的冰冷的水中沙洲。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以“缺”字开篇,暗示了这首词的悲苦

基调和氛围,含义深远。“缺月”喻示 生命中的残缺感。 ? “漏断”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 ? “缺月挂疏桐”,虽是写景,隐喻的却 是苏轼所处的困境。

? 这两名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

生的境界。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

之人或幽居之人。苏轼经常这样称呼谪 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 岘”、“幽人拊枕坐叹息”。据史载, 苏轼初到黄州时,“郡中无一人识者”; 同时,由于当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 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 ,其处境的 寂寞、艰辛,内心的抑郁、苦闷,可想 而知。

?

看着在苍茫天地之间,这只低低飞过的孤鸿, 诗人不禁灵光一闪,触动联想:我不就是这 只深夜还在独飞的孤鸿吗?这种想法也是读者 油然而生的念头:那个幽人,那个孤鸿,仿 佛合为了一体,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孤鸿,哪 个是幽人?幽人与孤鸿遥遥相视的那一刹那, 无须语言、无须眼神,心灵已经瞬时相通。 孤鸿独自一个在寒夜飞来飞去,幽人一个人 在深夜在水边徘徊,一样的孤独无依,一样 的凄凉寂寞。仔细品读,苏轼在这里的描写 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惊起"两个字让人感到的是生命的震憾,

是心灵的悸动,惊惶、凄凉、寂寞一一 涌上心头。它有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 解,因为“曲高和寡”,因为“高处不 胜寒”,因为他太与众不同,不合流俗, 始终不愿放弃高洁的品行,视为生命的 人生原则。这也是苏轼的处境。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也是苏轼的选择。保持高洁的品性,

坚持正直的处事原则已经使得他仕途断 绝、性命不保,饱尝孤独与痛苦。但是 他还是选择继续坚守。他选择的是高贵 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 ? 至此,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 亦鸿亦人,整首词都做到了主体与客体 浑然一体。

? 讨论:分析苏轼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中象征法的运用。

? 黄庭坚评价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

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 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首词的 意象与情趣组合在一起确实达到了“无 一点尘俗气”的境界。

? 苏轼《记游定惠院》云:“黄州定惠院

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

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在苏轼看来,定惠院不惟居处修洁,竹 林花圃宜人眼目,而且其地海棠、枳木 “香色皆不凡”。“醉卧小板阁上,稍 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 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 他在定惠院饮酒、赏花、醉卧、听琴, 这种飘飘若仙的情境,使他的这首《卜 算子》词也染上了"非人间"的"不凡"色 彩。

? 相关知识拓展:
?

陈迩冬. 苏轼词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 课下作业:分析苏轼词《卜算子》“缺月挂

疏桐”的艺术特点。

? 第四节

辛弃疾词《水龙吟· 登建康 赏心亭》鉴赏
?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

词的大意:江南的秋季,千里长空,水天相 接,秋色空旷无边。登上赏心亭,纵目远望 遥远的山峰,那些重重叠叠、犹如美女螺形 发髻上插戴着的碧绿玉簪般秀丽的山峰,似 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愁怨。落日的余 晖照着楼头,偶尔由北方的天空飞过一两只 凄厉啼叫的失群孤雁,让人尤感彷徨无依。 看腰中宝剑,是作何用场,这本为杀敌卫国 而造的宝剑,现在有当如何?不禁苦闷因生, 掌击楼头栏杆。但即使你把楼头栏杆全拍遍, 又有谁会理解你此刻登楼之心情?

?

既然无人领会,那就去学晋人张翰吧,籍秋 风劲吹,鲈鱼正肥,正好享用美食时,尽早 归隐吧!再细想,还是别说了,事业无成, 弃官归隐有为平素志愿。效张翰既不愿,那 么像三国时的许泗购田置产,不妨做个富翁 啊!但这样更不行,如若你面对刘备那样的 雄才大气的英雄,定会感到羞惭丧气的。看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面对即将来临的秋风苦 雨,心情苦闷又怎样?难怪当年桓温北伐路 过金城,见自己早年种的柳树,发出深深的 感叹:“树都这样长大了,人怎能忍受呢”。 唉,有谁能唤取美人,用她们的红巾翠袖, 为这个彷徨失意的人拭去满脸的泪水呢?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 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 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 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水随天去, 是说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到天边。此句紧扣 “千里”二字来写秋的景象,写出秋季水的 清澈,天的高朗,天水

相接,水天一色,真 是秋天空阔,秋水浩渺。

?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 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 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 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 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 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 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 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以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罗髻,撒 在明月中。”

? 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

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 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 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 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 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 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从字面上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

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 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 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 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

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 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 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 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 始终难酬壮志。“断鸿”,是失群的孤雁, 也点明了辛弃疾的孤独与愤懑:辛弃疾渡江 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 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 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 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 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 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满腔的情

怀已经不可遏制。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 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 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 志难酬的悲愤。

?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

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 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的句 子。他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 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正是词 人雄心壮志的表现。吴钩本应在战场上 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 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 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也烘托出来了。

? 第二个动作“

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 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 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 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 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 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 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 以上,词的上阕从上(天空)、下(大

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 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 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 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通过所见、 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待 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 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 凭吊),而且已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 内涵极为丰富。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辟齐

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 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 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 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 机。”

?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

却是反用其意。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 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 弃疾则不以隐居为然。他表明自己很难 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

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 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 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 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 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作者一生以功业自许,忧国伤时,矢志

恢复,假如自己今后真地变成了像许汜 一样的琐屑小人,囿于个人生计,求田 问舍,无济世之志,那么,自己还有何 面目去见当今那些舍身忘家的刘备式的 英雄人物呢?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 自然。通过否定季鹰与许汜,申述了自 己志之所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 的雄才大略。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世说新语·言语》云:“桓公(桓温)

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 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折条,法然流泪。”作者不禁啼嘘 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此。”

? 此处借晋朝名将桓温叹时光易失、人生

易老,事业难成之事,道尽了作者一腔 忠愤:时间一年年过去,光阴虚度,恢 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自己的夙 愿依旧不能实现。

? 作品连用三个典故言志抒情,不直不平,

婉转曲折-- ? 陈洵《海绡说词》云:“

季鹰未归则鲈 脍徒然一转,刘郎羞见则田舍徒然一转, 如此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 却不说出,而以‘树犹如此’作半面语 缩住。” ? 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 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这几句是反问、双重否定,是说没有人

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因而 只好独自哀伤。 ? 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 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 极。

? “英雄泪”三个字,把上片所写“落日”

之景,“断鸿”之声、“遥岑”之“献 愁供恨”、吴钩之“看了”、栏杆之 “拍遍”,总收一笔。这“英雄泪”, 不是辛弃疾个人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当 时一切爱国志士经历“忧愁风雨”的共 同哀恸。其中忧深的孤独、寂寞、悲怆、 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 叹!

? 讨论:从景物选取、词语运用、情感内涵等

方面分析辛弃疾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豪放风格的表现。

? 相关知识拓展:
?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 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

? 课下作业:宋词对不遇情结的表现有何审美

价值?
? 课程论文: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宋词豪放与婉

约风格的不同。

?第九章

中学古典诗词教 学方法概说

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过程, 应该达到这样几条要求: ? 1.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境” ? 2.要与学生自主的知识运用过程相吻合。 ? 3.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联想想象活跃。 ? 4.分析能力和情感经验应该得到实践的机会。 ? 5.诗歌积累应该得到丰富,最终转化为自身 的核心语文能力。
?

?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诵读—

分析与体验—写作—复背四个步骤。

? 第一节

诵读

? 诵读主要是指朗诵。 ? 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起始阶段组织诵读的

基本目标是“入境”,同时,它又与后 面的复背阶段相呼应。 ? 在进入诗歌鉴赏教学之前,不可不诵读, 否则就谈不上“入境”,而整个鉴赏活 动也就无从谈起。

? 一、范读 ? 范读的基本作用是示范,示范教师对一

首诗歌的外在节奏、音韵和内在情感的 领会把握。 ? 如果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不足,或者诗 歌太长、太深,不好把握,教师就应该 安排范读,或者将范读置于诵读教学的 开始,以作示范;反之,则不安排,或 者安排在学生朗诵之后。

? 二、领诵 ? 领诵是教师只在诗歌内容和韵脚的转换

处进行提示,由学生自行诵读其余部分, 教师的作用类似于合唱中的领唱。领诵 适合于较为长篇的诗歌的诵读教学。


? 领诵的好处: ? 第一、领诵是一人领起,众人和之,教

师可以较为细致地指导学生的朗诵,引 导学生领会每一部分情感与音韵的细微 妙处。 ? 第二、学生较为容易理解长篇诗歌的内 容结构,也能够对诗歌之转韵与内容的 转换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明确地了解。 ? 第三、领诵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特定情 境的最好方法,师生间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此起而彼和,达到情绪的交感呼 应。

? 三、齐读与自读 ? 齐读如同合唱一样,从道理上讲,更容

易起到激发情绪,引人入境的效果。

? 第二节

分析与体验

?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以学

生主体的分析和体验为主要内容的过程。 在还原阶段,学生以理性分析为主;而在 重构阶段,则以情感的体验升华为主。

? 一、课堂教学目标及评价 ? 在诵读阶段,学生所得到的主要是感性

的经验。所以,“分析”的目标,就是 让学生的感性经验变成明确、准确、深 入的理性认识。而“体验”的目标,则 是让己经被条分缕析过的思想重新合成 为一个整体,变成对诗歌的更高层次的 整体把握。

? 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 也正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自己

在课堂上的定位一定要明确:一方面,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分析与体验;另一 方面,教师又要帮助学生克服分析过程 中可能的茫无头绪和体验阶段单纯的感 情泛滥,将学生的鉴赏体验提炼升华。

? 三、课堂组织形式 ? 其一,当我们的鉴赏目标主要是还原的

时候,我们尽可以采用通常的启发式教 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上, 一定要按照“分析—发现”的模式来组 织教学,保证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分 析过程尽量吻合。

? 其二,我们采用想象和替代性的联想方

式来达成我们在重构阶段的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因果联想、相似联 想和相关联想,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记忆,通过全体参与者的经验分享和情 绪激荡,丰富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体验。

? 讨论:教师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如何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 第三节

写作

? 写作诗歌是诗歌鉴赏教学中最直接的写

作训练。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自然应该有 写作诗歌的一席之地,但它绝不是全部。 考虑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宽泛意义上的 诗歌写作教学应该包括: ? 一、写作鉴赏小论文 ? 二、建立在诗歌鉴赏教学之上的各种应 用性的写作训练

? 第四节

复背

? 复背是在鉴赏结束后的复习阶段的一种

安排。一般的复习,主要强调对课堂内 容的准确回忆,目的仅仅是要保证课堂 内容不被忘记。复背固然

有这个目的在 其中,但重点并不在枝节知识的记忆上, 而是强调要使所记忆的内容深入头脑, 直接变成自己可以随意驱遣的语言材料。

? 一、复背的意义 ? 第一,诗歌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最方便的

材料。 ? 第二,尽管所有语言艺术都可以通过印 刷在纸张上获得空间的保持,但它本身 并不具有空间的美感,从形式美的角度 来说,它仍然是时间的艺术。

? 二、复背的方法 ? 由于目标的不同,复背时所用到的方法

与开始的朗诵是不一样的。 ? 首先,复背过程中更强调抄写和默写。 ? 第二,在复背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从 大声朗诵到默读的逐步变化。

? 讨论:除课堂上所列举的教学方法,还有无

其它有效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 相关知识拓展:

1.花志红.面向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设计.西 昌学院学报,2010.4 ? 2.林碧丹.试论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法.和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

? 课下作业:

1.查阅资料,设计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 冠”中学教学方案。 ? 2.以《鹧鸪天》为词牌名,以风为题材创作 一首词。
?

? 课程论文:采用多种形式调查本学校的大学

生古典诗词阅读情况及原因,并写成调查报 告。

?本课程结束


本文标题:宋词鉴赏-宋词鉴赏:蒋捷名词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3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