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发布时间:2017-11-12 所属栏目: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

一 :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前天在学院办公室收到1个快递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新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正式在2012年12月份出版。这一版比十多年前第一版修改了超过一半的内容,大幅度修改了好几个章节,补充了几个新的章节,全书144万字,一千多张图片基本全部新选择的,沉甸甸的新书拿在手上,是最近好几年的劳动结果,自己还是很感慨称的。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版已经出版了十多年,第一版的印刷过24次,是中文有关现代建筑史著作中印刷数量最大的一本。那本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内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数码技术、网络资讯发展的极其迅猛,而现代建筑发展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编写那本书之际,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1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1个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文字的学术严谨、一些学术名词和人物的注释、参考文字的出处标识、整个结构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时至今日,对第一版的书稿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就很有必要了。这次重版,对章节做了部分调整,补充了一些内容,介绍了一些新的作品和新的建筑师,图片也做了大量的更新。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把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第八章、第九章合并为一章,第九章是新撰写的,专门讨论和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情况,第十章介绍当代建筑发展的情况,而增添了第十一章,用以介绍当代各国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建筑事务所。这样的改动,目的是使得这本书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真正能够反映现代建筑发展的情况。

现代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的种类偏少,是1个很突出的现象。我们现在建筑方面的出版物可以说是相当庞大,不但建筑类出版社出版,几乎什么出版社都出版建筑书,这样庞大的出版量,在选题上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也是自然的。1个建设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国家、1个建筑量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家,1个建筑师人数全球最多的国家,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现代建筑史居然就只有两、三本,一本是1978年国内四所大学建筑系联合编辑的 “简明近现代建筑史”,写作框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斗争动力论”,因为在那本书的撰写时间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当时政治气氛的影响,那本著作虽然已经是学者们努力反映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晶,但是以政治史做脉络,用阶段政治发展史来解释建筑发展现象,却并不能完整的反映现代设计发展的真正脉络和原因。因为是中文中唯一的一本具有当时权威性的著作,这本书迄今依然是全国主要建筑院系学习外国建筑史的主要参考书,书的具体阐述内容和现代建筑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未必能够符合国内建筑教育的需要;另外一本是近年三联出版社的肯尼斯.佛兰普敦( Kenneth Frampton)的那本《现代建筑:一部批评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History, 2009年第四版,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在2004年出版),那是一本用历史做背景的批评著作,更多集中在对建筑运动的若干现象和理论的批评,和书的题目完全符合:是一本批评史,而不是对发生过的建筑情况的叙述史,并且佛兰普顿的研究方法是非线性的比较法,因此,如果抱着了解现代建筑的过程的愿望去看的话,有许多具体的建筑运动、建筑师并没有做介绍,这本著作是西方建筑专业的主要参考书,作用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建筑史之后在建筑理论上提高的读物,而不是1个入门的级的读物,主要是研究生用的;第三本是意大利建筑家里昂那多.本奈沃洛(Leonardo Benvevolo)撰写的《现代建筑史》(Storia dell’AchitectturaModerna),中文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本严肃的理论著作,但是因为作者所在具体位置的原因,往往是从意大利角度看世界建筑的发展,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并无不可,只是和目前比较流行阐述角度有差别,因此需要首先对整个建筑史有比较多好的认识,再阅读这本著作收获更大。与佛兰普顿、威廉.库提斯( William Curtis)这些学者的著作相比,这本著作在建筑界中阅读的人相对比较少。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最近国内建筑界有好多学者提倡看原文的、权威建筑史。这个提议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内出版普及版的西方主要建筑史,是最符合教育、参考的需要的。哪一些外文的建筑史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哪些建筑理论著作是最重要的,是比较普遍见到的问题。西方现代建筑书籍虽然多,但是现代建筑史种类则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以我自己阅读的经验来看,英文类中,比较多人关注、出版量也比较大的应该有如下这么几本:

雷奈.班翰(ReynerBanham,)《第1个机械时代的理论和设计》(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Age, ArchitecturalPress出版社,1980).;

詹姆斯.库尔(James StevensCurl)《建筑和景观设计词典》(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Landscape Architecture ),简装版,第二版,61阅读上的“维基百科”,还有“美国大百科全书”这些百科全书的条目。根据这些著作的界定,现代建筑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 建筑材料、建筑功能要求决定了建筑的结果的原则;

2) 机器美学(machineaesthetic);

3) 反装饰;

4) 消灭“无必要的细节”,走简约形式方向;

5) 表现建筑结构;

6) 形式追随功能。

自然,在现代主义之后,有过一些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6个原则的建筑探索,有些人称之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或者简单的称之为“当代建筑”。不过,我自己比较认同的另外1个看法,是认为并没有1个大家看法完全一样的建筑观,东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铃木博之说“建筑并非只有1种正确的答案”(铃木博之在2006年11月16日于台北科技大學所作的《現代日本建築:創造與保存》中提到这个看法),就是这类看法的1个具体化的解释。除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空间足够、坚固耐用、符合建筑标准和法规这些“硬”指标之外,对于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的看法,没有统一是很正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1个建筑,说好说坏的都有,意见可以完全对立,因此,除了阐述已经约定俗成的现代建筑看法之外,一本建筑史虽然肯定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但是却不能够把自己的立场作为1种绝对真理加以强调,在某种程度上,用历史发展、历史阐述的方式,来诱导读者对建筑产生更多的思维,是撰写建筑史的1个目的。因此,现代建筑史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更多在于它是借史做诱因,刺激对现代建筑的思考。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对现代建筑发展的看法,在我撰写第一版之际,基本的方法是受到线性历史演进观的影响,在阐述上采用了阶段性的递进方式,强调建筑进程中革命化的发展,提出了建筑中后浪推前浪式的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程。这个理论发展的框架,这目前这一版中仍基本保存了,是因为作者认为这个历史观有其合理性。但是必需特别在这里提出来的就是:建筑史的发展和普通历史发展观之间也存在差异的,现代建筑并不是1个单纯的线性发展模式,也并非总是后浪推前浪的进步,多元化、挫折性总是存在的,那么在修改之际,就需要一方面保存了原来的阐述构造,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符合建筑发展情况的调整。

对于现代建筑的历史研究,经历过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建筑史家把现代建筑和人类历史进步中的现代化(modernity)等同起来看待。在他们看来,现代建筑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更多地强调了类似社会进化史的线性发展观:建筑的发展是进步的过程,后来的建筑比以前的建筑更好,建筑运动是1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建筑运动也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在现代建筑面前,历史建筑毫无意义,不破不立…等等。

这派线性历史观的建筑理论家中,比较早明确提出历史阶段性发展、建筑进步历史观的是尼古拉斯.佩夫斯奈,他的重要著作是《现代建筑的先驱》(Nikolaus Pevsner: Pioneers of theModern Movement, 1936,这本书目前国内有中文翻译本,在美国普遍看到的是1990年出版的新修订版),这本书把现代建筑史的论述开端,也就是现代建筑的开端设定在威廉.莫里斯( WilliamMorris)和英国的“工艺美术”(the Arts andCrafts)运动,具体时间是1860年代。之后历经了“新艺术”、现代主义的演进。他的这种时间划分方式,特别是更替形式的论述,对后来的建筑史论述有很大的影响,后面多位理论家都采用了这种理论阐述的模式。如果说佩夫斯奈最早奠定了建筑史、设计史中的线性发展模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西格佛列德.吉迪翁( SigriedGiedion, 1888 -1968) 是国内较少注意到的一位早期的现代建筑理论家。在国内几乎找不到有关他的著作的中文翻译本。对于建筑发展的线性史观之形成,吉迪翁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吉迪翁先后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最后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是继包豪斯奠基人沃尔特.格罗比乌斯( WalterGropius)之后担任这个研究院的院长的建筑理论家,对哈佛的设计、现代建筑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吉迪翁不但认为现代主义运动是1个革命运动,是进步的运动,也认为建筑的发展具有线性的模式特点。他的理论在他的几本重要著作,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如:《空间,时间和建筑》(Space Time andArchitecture)、《机械主导》(Mechanization TakesCommand)等。

提倡线性理论的建筑理论家还有美国的亨利-罗素.西区科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1903-1987),他和建筑家、理论家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在1932年一起提出“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Style)这个术语,界定了后来半个世纪建筑发展的范围和方向。在他们看来,现代建筑演变到国际主义风格,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历史建筑也就成为过去了。在他们为现代建筑展撰写的《国际主义建筑》那本目录里面,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气概,那种理论阐述的口吻,和革命檄文差不多了。西区科克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建筑上承前启后、取而代之的革命关系,是他阐述建筑史的一贯方式。

线性发展的阐述模式,在中国建筑史论研究中特别流行。这是因为对任何领域的史论研究,长期以来都受人类学进化论的线性模型(lineageanthropology)的影响,人类学的线性发展模型揭示了人类种群的进化和遗传关系,通过达尔文主义的进化理论得到进1步加强,刺激了其他学科中线性思维的巩固,建筑史的阐述就是1个例子。在这个大框架下,也有所谓“一元单线”的发展观,“一元多线”的发展观,后者看起来比较客观,但是一元中心的基础是稳固的,排他的,因此基本属于1个类型的研究方式。

建筑线性观是国内历史阐述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我们接触到的国内著作主要就是采用这个观点的理论,现代建筑史的研究还有些什么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呢?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个类型:

第1个是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泽维( Bruno Zevi,1918-2000)提出的理论模式,在自己的著作《建筑的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ofArchitecture )这本书里,他提出“反规则”(“antirules”)的七条原则,用来界定勒.科布西艾、格罗比乌斯、密斯.凡德洛、佛兰克.莱特这几位现代建筑开创人的建筑语言,他认为“学院派建筑”(the Beaux Artschool,这个术语原用于描述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筑体系和教学体系,法文的beaux art就是英语中的fine art)的原则是次序、比例、对称,而他认为现代建筑的语言需要冲决这一套原则,否则难以形成现代建筑自己的语汇体系。他提出了建筑中对内容、功能自由解释的新原则,重视差异、重视不协调性(dissonance),突出多维视觉性的力量,独立处理各种元素,工程技术和设计的和谐融合,提出生活空间的概念,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使用,他还提出了建筑和周边空间协调的议题。他应该是在现代建筑中比较早有意识地突破现代主义权威形成的理论壁垒的1个建筑家,并且企图在理论上建立不同的体系。

另外一位提出不同的建筑史研究模式的是美国建筑史论家科林.罗维( Collin Rowe,1920-1999),他是从分析帕拉丁(AndreaPalladio,1508 –1580))的《建筑四书》(I Quattro Libridell'Architettura,英语:The Four Books ofArchitecture)入手提出史论研究方法的。他使用了非线性历史研究方法(non-linear),刻意规避年鉴方法(non-chronological view ofhistory),重视同时性(simultaneous)的作用,这些方法都集中体现在他1947年的论文《理想住宅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一文中,用这种案例( case)比较法来研究勒.科布西艾的现代建筑。

真正大规模突破线性建筑史的是后现代时期,当时史论家中有一部分提出了“反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在1960、70年代影响了所有重要的建筑家,也影响了部分理论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论家在理论模式上的转变要比建筑师慢得多,也谨慎得多。现在有些人把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混同起来,是不符合事实发展的情况的。

这批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理论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意大利的列奥纳多.本奈沃洛( Leonardo Benevolo,1923-2008),他出版过二十多本建筑理论著作,编辑过二十世纪建筑百科全书,对城市规划、城市的问题了解得特别深刻。虽然他的理论和观点和在建筑界中不如比较热门的曼佛列多.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肯尼斯.佛莱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等人那么流行,但是他的很多著作都成为学习建筑学的必读参考书或者课本,我曾经在南加州建筑学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Architecture)教过几个学期的建筑史,曾经旁听过一些研究生的研讨会,导师用他的理论作为引题,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他对于现代建筑、城市化和城市的品质对应的讨论,对现代建筑对现代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更多冷静的看法。提出了针对早期线性建筑史的盲目乐观性的1个异议体系。我个人是很敬重这位学者的,他的《西方现代建筑史》有中文译本,在国内应该也有相当影响力的.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对于建筑史理论的推动来说,“威尼斯学派”代表人物曼佛列多.塔夫利( ManfredoTafuri, 1935-1994)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他有2个非常鲜明的观点:

第1, 建筑师本身不足以做建筑史论;建筑师受的是建筑设计、建筑学的训练,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历史的训练,有观点不等于可以做史论,建筑史论是专业史论专家的工作;

第2, 建筑发展应该用马克斯主义理论指导,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塔夫利是一位很独特的建筑理论家,恐怕首先是因为他是1个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西方的建筑史理论家里面,完全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人其实不多,充其量是在研究中采用一些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而已。而塔夫利则是1个自觉的、投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建筑界中有人把他视为过去半个世纪中全世界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

他的最大理论发展,就是他否定了原来那些建筑师自己做建筑理论研究的模式,他称这种模式为“应用批判”(the "operative critique"),认为这是把实践和理论混为一谈的做法。据此,他批判了以前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建筑理论家,比如上面说过的布鲁诺.泽维、列昂纳多.本涅沃罗、佩夫斯奈,还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塔夫利之前,大部分写现代建筑史、研究现代建筑的人都是建筑师,塔夫利认为建筑师研究建筑理论是不对的,因为建筑师对建筑有自己的倾向,他们的研究很难保持客观的态度,很难对现代建筑保持冷静的立场。詹克斯就是1个例子,在他的著作中就过度的渲染后现代主义的作用和意义,原因是因为他自己是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这个提法开创了建筑理论研究的1个新起点,把建筑理论放到1个独立的、不依附于建筑设计的位置上。

虽然自己是1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塔夫利认为:建筑史绝对不是一部线性发展史(a linear progression),不是1个建筑形式取代另1个的发展史,革命通常是非常暴力的斗争过程,赢者往往用建筑作为1个炫耀自己胜利的手段和工具。建筑史不是一部死亡的历史纪录,而是活生生的,并且是开放的,可以参与讨论的。这个提法受到建筑界、建筑理论界很大的重视,并且影响了很多人。

国内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1个很重要的建筑理论家,是英国建筑史家肯尼斯.佛兰姆普敦( KennethFrampton, 1930-),他的著作《现代建筑-一本批评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History, Thames & Hudson, London, Fou(www.61k.com]rthedition,2007) 最近出版了中译本,影响很大。佛兰姆普敦的理论基本是对已往把建筑负有社会责任性的理论推翻了,他提出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位置,服从的是建筑自身的规律,遵从建构(tectonics)原则,不能够因为经济要求、政治要求而降低自己的水平,现代建筑是具有自身品格的设计运动。这个看法,在建筑研究理论上树立了一条更加从建筑自身来研究建筑的路径,在建筑理论界有相当的影响。

美国建筑史专家威廉.库提斯( WilliamCurtis)在他撰写的现代建筑史《1900年来的现代建筑》(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1900)中,站在众人的基础之上,在处理现代建筑的开端上,采用了比较包容的做法,他一方面讨论了我们前面提过的认为十八世纪建筑“真空期”派学者的思维,把这种思维的刺激启发作为现代建筑启动的思想开端来讨论,另一方面,也从技术进步、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了现代建筑如何从技术层面开始,时间也自然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了。在众多的建筑史研究家来看,库提斯所设定的现代建筑开始时期没有那么主观和绝对,没有提出1个现代主义建筑起点,而是比较笼统的把整个19世纪作为现代建筑启动的时期,这样的处理,使得他的著作在理论分析上更加具有信服力。

对现代建筑的理论简单化解释是不对的。1个建筑的出现,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牵制,是多种力量抗衡、平衡、协调之后的结果。威廉.库提斯在他的《190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这本著作中说,现代建筑不像1个生物过程那样,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影响现代建筑的因素非常多、很复杂,现代建筑是众多因素交叉影响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的,形成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现代建筑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1个组成部分,这一点自然使得人们对建筑的兴趣、关切都最为浓厚。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物质世界中,建筑占有最显著的地位,也占有最重要的功能。而绝大部分我们使用着的建筑都是在20世纪建造的,这些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它们大部分采用钢铁构件、大平板玻璃、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具有简单的几何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建筑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无论是高层办公楼宇还是公寓,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公共图书馆,这些建筑都具有非常接近的风格。并且,世界各地的建筑都趋于相似,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伦敦到洛杉矶,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之外,所有的现代建筑都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我们生活在1个现代建筑环境中间,而这个人造的环境是在短短的1个世纪中建成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完成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影响到地球上几乎任何1个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类的交流、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影响到人类的价值观、美学观、思想方式、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讨论和阐述这种新的物质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它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从广义来说,对现代建筑的讨论,是讨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1个重要侧面。

现代主义建筑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还将继续扩大影响。对现代建筑的历史回顾,对于我们了解建筑的发展、了解物质文明的发展,了解人类生活方式在现代的演变将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这篇前言最前面提到的1个观点:众多的建筑运动是在同1个时期内产生的,比如:后现代主义兴起之际,主张现代主义的新群体“纽约五人”(New YorkFive) 也就在1966年举办自己的现代建筑展,地点也就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如果用线性历史方法,我们根本无法解释这个展览怎么会在一般认为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衰落之际举行的。这一点正好说明建筑运动不是生物演化那种取而代之、新陈代谢的形式,而具有更加多样化、更加复杂的形式和脉络。

2012年11月21日

二 :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世界著名教堂建筑艺术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夏東大教堂  15世紀以后,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櫺刀法純熟,精致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墻上開著一層層窗戶,墻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聖特提恩修道院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后,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櫺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后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

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聖瑪利亞修道院

拜占庭的建築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築按國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期:即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著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創造,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聖瑪麗亞大教堂

舉世無雙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建於1296年,又稱“聖母無原罪之花”。

它是羅馬式的建築,由黑、綠、粉紅色條紋的大理石徹成,晶瑩清雅,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絢麗而又和諧的色彩,令人陶醉。樹立其右側興建於14世紀的高達84米的玲瓏石塔,正方形平頂與主體大教堂相互掩映,塔身塑有精致的雕刻和豐富多彩的窗飾,若登塔遠眺,古城風光,一覽無遺。石塔設計出自大藝術家齊圖之手,故落成后,人們一直稱為“齊圖鐘塔”。瑪麗亞大教堂最突出之處就是屋頂的那個紅色高大的圓拱頂,13世紀建造時算是有史以來世界之最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出現打破了教會曆來的禁忌,體現了文藝復興邉拥睦硐耄视址Q文藝復興的“報春花”,是后世游人矚目的焦點。據介紹,這個高達114米的紅色圓拱,直徑44米,其間無框架支撐,全靠石塊逐一疊砌而成,這個亙古以來空前巨大的圓拱頂,無論從現代結構理論和施工難度來分析都是難以想像的,600年前的大建築師布魯內列斯基的才華和膽識,令后人肅然起敬.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維也納聖斯提凡大教堂

維也納的聖斯提凡大教堂是奧地利哥特式最大的建築紀念物。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建於公元1141年的羅馬式教堂,公元13世紀初加以改建。教堂有非常復雜的哥特式蝸狀拱。比較接近於公元14世紀廣泛流行於德國南部的大廳式教堂。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撒利斯堡大教堂

英國哥特式教堂除了保持著某些必須遵守的一般原則外,還有許多創造。

撒利斯堡大教堂的外部結構與法國教堂很不相同。法國教堂的緊湊和往上昇騰的趨勢在英國變成一種拉長、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它的體積與高度都是由建築物的中心——十字形交叉點分散出去,教堂的最高塔樓是放在十字形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建築物的幾何中心,因為這樣可使教堂的水平伸展得到平衡,達到整體的統一。

撒利斯堡大教堂只有一座大塔樓,這比其他多塔教堂更具宏偉統一的效果。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法国巴黎

巴黎圣母院也属于世界最精美的大教堂之一。它是哥特式雄伟建筑的典范。从1163年开始修建,这座大教堂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从富丽堂皇的玫瑰花窗到高耸的扶墙拱壁,再到雕刻精美的怪兽滴水嘴——建造者不遗余力地筑造这座宏伟的殿堂,显示教会蒸蒸日上的权力。

從巴黎聖母院的正面看,純粹的尖拱形建築已形成。整個平面還是十字架形的,但東西長於南北向。底部是凹進去的三座券門,門內層層線腳中布滿了神的雕像,給整個建築增添了華貴感。代替羅馬式建築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點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聳使整個建築顯得更加巍峨。

聖母院西邊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巨塔,塔有三層,下面一層設有國王畫廊;第二層中央是一個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聖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築形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聖的宗教色彩。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

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櫺,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

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意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聖索菲亞大教堂

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聖索菲亞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后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光線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教堂內部空間曲折多變,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圣保罗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英国英格兰伦敦

1966年的伦敦大火摧毁了这里原先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多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世界闻名的大教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教堂之一。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仅仅花费35年就修建而成,却最完美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其中的珍宝包括维多利亚时期的镶嵌画、回音廊和数不胜数的浮雕和塑像。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HAGIA SOPHIA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圣索菲亚大教堂原本是一座建于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自从1453年奥斯曼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的四个多世纪里,它被当作清真寺。很多人认为它是最杰出的拜占庭建筑。虽然表面的镀金早已经褪去,但是它的规模、壁画和镶嵌画都令它依然壮观。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卢昂主教堂

ROUEN CATHEDRAL

法国卢昂

卢昂主教堂从12世纪开始修建,经过了几个世纪后才最终完工。它展现了哥特建筑不断演进的宏伟气势。19世纪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曾经以教堂的西侧大门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卢昂主教堂》系列(Rouen Cathedral, the West Porta),这个西侧大门的石刻细致精美,拥有70座雕像。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CATHEDRAL

法国沙特尔

沙特尔大教堂(建于1194-1260年间)可以算是整个欧洲最美丽的哥特建筑。它拥有壮丽的彩绘玻璃窗,其中大多数都制造于12和13世纪。它还拥有保存得非常完好的雕塑。教堂建在一座罗马式教堂的遗址之上,西边的入口保留了原罗马式教堂的一些元素。西面并不协调的两座塔楼是在北面塔楼被烧毁后重新修建的。站在厄尔河(Eure River)岸边,你可以看到美丽壮观的大教堂全景和它的古铜屋顶。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兰斯大教堂

REIMS CATHEDRAL

法国兰斯

位于兰斯的圣母大教堂(建于 1121-1311年间)和谐完美、规模宏大,装饰极其富丽堂皇。受同时代教堂的影响,圣母大教堂也具备与沙特尔大教堂同样的四边拱顶,三层高度和窗间墙的建筑结构。这里还见证了几位国王的加冕仪式,最后一次是查尔斯十世加冕,当时是1825年。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圣母百花大教堂

SANTA MARIA DEL FIORE

意大利佛罗伦萨

虽然人们更普遍地把它称为“主教堂”(Duomo),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正式名字是圣母百花大教堂。其中的花(FIORE)指的就是佛罗伦萨的象征之花 ——百合。为了与当时比萨和锡耶纳富丽堂皇的新教堂相抗衡,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1294年设计了这座大教堂,毫无疑问,它华丽极了。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设计并监督筑造了它著名的圆顶。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坎特伯雷大教堂

CANTERBURY CATHEDRAL

英格兰坎特伯雷

圣奥古斯丁最初建造第一座坎特伯雷大教堂是在公元597年,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最古老的部分——地下室——仅仅能追溯到公元11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堂采用了12世纪的哥特式对称整体设计,14世纪至 15世纪风格的中央广场,以及哥特晚期垂直风格的附加建筑。在中世纪,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重要的朝圣之地。大教堂鼎鼎有名的坟墓当属英王亨利四世和爱德华三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圣三一礼拜堂(Trinity Chapel)是为了纪念公元1170年在这里被杀的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Becket)。整个教堂包括了遗留下来的一个修道院、回廊、一个隐修院和一个诺曼式的水塔。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ST. SOPHIA CATHEDRAL

俄国诺夫哥罗德

教堂奠基于公元1037年,由智者雅罗斯拉夫王子(Prince Yaroslav the Wise)下令兴建。圣索菲亚教堂位于诺夫哥罗德的克里姆林围墙内,格局和设计都是拜占庭风格。这里曾经是早期俄罗斯的宗教中心,至今仍旧被看作是诺夫哥罗德的历史珍宝和象征。大教堂的黄金穹顶表明了它的重要性,诺夫哥罗德没有任何一座教堂有这样的金色穹顶。西侧入口华丽的12世纪的青铜大门,只是在特别的场合开启。它是从当时瑞典的首都星哥图纳(Sigtuna)运回的。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圣约翰大教堂

ST. JOHN THE DIVINE

美国纽约

以世界最现代的城市为背景,位于中央公园北面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的圣约翰大教堂是一座令人惊叹的中世纪风格的宏伟建筑。其内部结构和装饰为罗马式,略带拜占庭的风格踪迹,而外部则属于哥特式风格。华丽壮观的教堂中殿长86.5米、高39米。从1892年至今,该教堂的修建工作仍在继续。

教堂建筑 世界著名教堂的建筑艺术

★一抹冰蓝·几度寒★

★梦幻般炫美★

三 : 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

世博会有句著名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是建筑师的大比武,对世界建筑的推进有划时代的意义。
请对以上文字加以赏析(可选择一词,或一句,也可整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探究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示例)“历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盛宴,是建筑师的大比武”这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世博会对建筑的重要意义。每一届世博会上都展示了参会国家富有民族特色的会馆,而这些会馆代表着参会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考点:

考点名称:理解句子理解句子: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
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
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所以理解句子含义,排列句子顺序以及划分句子成分等都应属于理解句子的范畴。句子含义:
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具体含义和概括意;
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
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理解句子方法:
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考查类型,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单独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放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中的某句话含义。
但大多数情况,是考查句子的语境含义。对于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试题作答。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首先要把句子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
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
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句子处于具体语境下,在文中往往有其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
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可以针对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一句理解错误多年的俗语 :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一直以来,我一直把"清"字认为是清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清”应该是“清廉”的意思,而并非“清朝”。认为是“清廉”意思的人的观点有:
1.“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
2.《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儒林外史》写的是明代的时期,因此此语明代就有。
3. 清代大兴文字狱,不可能出现这种话
4. 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
那么,这个“清”作何解呢?为了搞清楚这个意思,首先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年代。认为是“清廉”意义的人认定此语出现在清代之前,甚至宋代就有。上面的证据2就是例子。但是不然,《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故事,可别忘了他的作者是何许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可是不折不扣的清朝人,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以朴素幽默的语言、尖锐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鞭挞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透过多达百余名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把那些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衣冠楚楚的名士侠客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生动长卷。”这种评语可以看出什么,一个清朝的人,托明代的年号,写讽刺小说,只可能是“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春秋笔法是古代文人最熟络的手段。这部小说只能说明,在乾隆年间,吴敬梓已经知道了这句话了。谁要是认为所谓“明代小说”就是写的明代信史,里面说的话就是明代的话,就好比有人使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书来考证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一样可笑。拜托,那只是小说而已。
那么,这句话到底出现在什么时代呢?我找到了一条比较可靠的证据,至少比网络上众说纷纭可靠得多,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5册,20页的内容乾隆朝代的时期,其中赫然写"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几句话。
这样,我们就确凿地证明了此语确实在清代才有,而不会被宋代人发明出来。这样宋慈也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
那么,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呢?在乾隆时期,由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朝廷和民间奢侈之风盛行,朝廷的亏空越来越大,后来乾隆干脆想出了一个他老子深恶痛绝的方法——卖官。卖官分实缺和虚缺两种,所谓实缺就是给钱有个正经的官做,而虚缺就是给一个后备官员的名号,但是不能马上上任,至于何时可以上任,要看运气。卖官的价码后来越来越高,反正有可能捞回来,以至于出现了“三年清朝的知府的官衔,就要化十万雪花银来买”的咄咄怪事。
那么,就算是所谓“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个意思也可以说的通啊,有人肯定如此认为。不错,听起来确实有一番道理;但是仔细推敲,此话却经不起琢磨。老百姓“眼睛了容不下一粒砂子”,又怎么可能会把贪污了十万两的知府都看作是清官呢?这未免也太搞笑了一点。如果真是“清廉”,也应该作“所谓清廉”的反语来讲。
其实,这句话的来历根本算不上什么“公案”,它的出处也很清白。但是很多人都用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来看待它,以至于以讹传讹。听起来合理未必就是正确的,大部分人认为正确也未必是正确。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话本是湖北湖南的俗语,鄂湘两地的人说的“haizi”,实际是上普通话“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用普通话讲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何谓“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那是因为在山区捕狼经常要爬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磨鞋子的一件时期,不要说现在的旅游鞋,古人穿的布鞋草鞋,消耗起来恐怕更快。只有舍得多磨几双鞋子,才可能套的住狼。这种解释合理的多,也可信得多。也不知道是哪些人,自作聪明将“haizi”就当“孩子”来看了,以至谬种流传,只增笑耳。
本文标题: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74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