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言文字手抄报-语文手抄报:妙法助识字

发布时间:2017-09-06 所属栏目:语文汉字迷语手抄报

一 : 语文手抄报:妙法助识字

  众所周知,汉字笔画繁多,难认难写又难记。但是多年来,我运用自己创造的巧妙识字法,把识字过程变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智力技能,使学生用一年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识汉字3200多个。总结起来,我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兴趣法

  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老师的事情了。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如学习“柴”,不用讲学生就认识,因为那是我的姓氏;学到后面的“升”,学生就告诉我那是老师名字里的字。当学习到“敏”这个难字时,我对学生说:“因为我动作灵敏、行动敏捷又头脑机敏,所以我的同学当中有很多人都管我叫‘小敏’或‘敏敏’,老师希望你记住别人对老师的爱称。”教“贺”时我对学生说:“我有个好朋友姓‘贺’,你们说,她叫什么名字最好听?”学生回答很踊跃,但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大家急切要求我来讲。当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出“贺加贝”这三个字,同学们恍然大悟。有的学生回到家里马上把这两件他认为有趣的事情告诉家人及朋友,还能当场写出这两个字。“敏”和“贺”这两个比较难记的字就这样被学生轻而易举记住了。有很多字都可以和我们教师自身、学生本身及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能识记大批的汉字。

  二、谜语法

  把字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出、记忆,再说给别人猜。如:“黑狗”是“默”,“重逢”是“观”,“十月十日”是“朝”,“一条狗四张嘴”是“器”,“二人走钢丝”是“丛”,“二小二小(作者任教学校校名简称,编者注)头上长草”是“蒜”,“几只小舟没有腿”是“船”,“山上石头滚下来”是“岩”,“牛尾巴让老鼠咬了一口”是“告”,“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树林下面鬼子藏”是“魔”,换成“树林长在石头上”是“磨”,等等。教师多想多看,就能自编很多类似的谜语,还能设计哑谜用动作演示,所以又有演示法。

  三、歌诀俗语法

  把汉字的各部分拆开,编成儿歌、口诀或一句俗语,把生字含在歌诀或俗语中。如:“小可见大可,张嘴叫哥哥”是“哥”;“双人十四一条心,德字永远记我心”是“德”;“三点水,爪子头,上扭下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河流”是“溪”;“两横短,一横长,还有一撇到南洋,要长寿,还要添上一寸长”是“寿”;“合字口儿偏,让出地方给耳朵,耳朵支棱听命令”是“命”;等等。

  四、图画法

  用一幅画表示汉字,最好能和甲骨文或繁体字联系起来。如“鸟”,画一只正在用力向上飞的小鸟;“画”,画一幅卷轴画;“灯”,画一盏最古老的(青铜器)小油灯,同时讲科学的发展及现在的电灯;“盘”,画出古代盘子的形状;“盏”,画出古代盏的形状,类似现在的高脚酒杯;“燕”,写出甲骨文燕的字形;还有“竹、叶、舞”等等很多很多字,都可以用一幅简笔画表示出来。有些字,在教学时可以用实物演示,又称实物法或直观法。

  五、比较法

  利用对比的方法识字。分为两种情况:1、利用字形或字音相近的熟字给生字注音,帮助识记生字。如生字“酿”是一个不常见的字,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学起来困难很大,字音难读,字形难记,字义难懂。教学时,我用熟字“娘”来做比较使学生掌握读音,用“酒”和“娘”比较记忆字形,用“酉”和“良”合成字义。学生一下就牢牢地记住了,并且达到当堂能听写的程度。2、对于字音不同、字形相近容易认错的熟字,我也教学生利用比较法区分。如“幸”和“辛”,学生经常弄错,后来我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给学生讲解:“‘辛’字上面是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我们可以这样记:‘用一点的辛苦,换来十分的幸福’,也可以说:‘辛苦一点,幸福十分’”。自此,我班57名学生,用这两个字时,再无人出错。

  六、字理法

  利用字理法识字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字学基础,所以一般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很难运用自如。在这里,我只举两个例子。“炙”,组词“炙热”,一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给学生讲解:这个字上面是“月”的变形,在古代是肉的意思;下面是火;肉在上,火在下,合起来是“用火烤肉”。学生一下理解了“炙”的字义。“疑”,学生很难识记字形,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士兵面对敌人,想:我是用匕首(左上是匕)呢,是用箭(左下是矢)呢,还是用长矛(右上是矛的一部分)呢?正在他迟疑的时候,敌人逃走(右下是走的一部分)了。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而且是一次性识记。

  巧妙识字法不单是以上这几种方法,还有形声法、象形法、部首法、指事法、演示法、会意法等等。一个字的识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喜欢用哪种就可以用哪种。在开始的三周,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巧妙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巧妙方法识记汉字。以后,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去联想,只要学生想象得有趣、巧妙,能帮助记忆汉字,提高识字效率,就鼓励,逐渐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脑识字,形成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遇生字即能识,达到快速高效的目的。

  妙法识汉字,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下面几个字的识记方法就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告诉我的:“鼎”字,是“一只眼,俩耳朵,四条腿儿的怪物”;“宴”是“日头躲进安全帽里”;“再往前走一寸就过去了”是“过”……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巧妙识字的关键是:巧记,强调方法新颖独特,既与众不同,又富有意义。只要教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多种巧妙方法灵活学习汉字,在汉字学习中敢于异想天开,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创新实践,那么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 语文手抄报: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手抄报:语言文字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钱威、徐越化 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2]科学与学科没有国界,部分学科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英语等语种也是语文的一种形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民族语文。

  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

三 : 语文手抄报:趣味名字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他年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1932年,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亦皆姓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汪精卫,原名兆铭。1905年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主笔,以“精卫”等笔名,发表了大量驳斥保皇谬论,宣扬革命思想的文章,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精卫”原是《山海经》中所载的一只神鸟,相传为炎帝的爱女,叫女娃。因游东海不幸淹死,于是化为精卫鸟,每天不懈地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汪以“精卫”为笔名,目的是显示其反清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可惜,此人晚节不保,终堕落为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有些名人的名字则是为了纪念某些对自己触动、影响较大的人物或事件:

  胡适,原名洪驿。他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时,因听国文教师杨千里演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思想震动很大,故改名为“适”,字“适之”。

  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名人权,字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像谦逊,改为亚子。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据他说,“巴金”的“巴”字来自于一位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北方朋友(巴恩波),巴金说:“我和他很熟,但是他自杀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则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找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取自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一书的作者克鲁泡特金。

  而有的名字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原名赵平福(又作平复),取意“平安是福”。后来,他家乡浙江海宁有个豪绅也为自己的儿子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准他再使用原名。他见家乡有座桥名“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用“柔石”作为笔名,有时也署名“金桥”。

  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1931年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后升任首席小提琴师。因他姓聂,听觉又灵,社里有人叫他“耳朵先生”,于是他便改名为聂耳。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年即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

  有的文人则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

  曹禺原名萬(即“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

  又如,“查良镛”才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实姓,“金庸”二字实际上是由“镛”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则颇具出处:

  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又名沃尧,原名宝震,字小允。后自号茧人,取“作茧自缚”之义。四十一岁时,又取《庄子·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义,易“茧”为“趼”。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语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

  探究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们或可略窥其所以成名之秘吧。

本文标题:语言文字手抄报-语文手抄报:妙法助识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6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