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常规能源-常规能源

发布时间:2017-08-07 所属栏目:社会融资规模构成

一 : 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

什么是常规能源

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已经成熟、已大量生产并广泛利用的能源,如化石燃料,水力等。

(www.61k.com)

常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煤炭

煤炭是埋在地壳中亿万年以上的树木等植物。由于地壳变动等原因。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含碳量很高的可燃物质。又称作原煤。按煤炭的挥发物含量的不同。将其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类型。

煤炭既是重要的燃料。又是珍贵的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煤炭在电源结构中约占72%。在化工生产原料用量中约占50%。在工业锅炉燃料中约占90%。在生活民用燃料中约占40%。自20世纪以来。煤炭主要用于电力生产和在钢铁工业中炼焦。某些国家蒸汽机车用煤的比例也很大。电力工业多用劣质煤(灰分大于30%);蒸汽机车对用煤质量的要求较高。即灰分应低于25%。挥发分含量要求大于25%。易燃并具有较长的火焰。在煤矿附近建设的坑口发电站。使用了大量的劣质煤作为燃料。直接转化为电能向各地输送。另外。由煤转化的液体和气体合成燃料对补充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2、石油

石油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宝贵矿藏。是天然的能源物资。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使用石油或石油产品来作为动力燃料的。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飞机.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如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石油化工可生产出成百上千种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品。因此可以说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石油的动荡对于国民经济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科学家一直对石油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有争论。目前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认同的一个理论是:石油是沉积岩中的有机物质变成的。因为在已经发现的油田中,99%以上都是分布在沉积岩区。另外。人们还发现现代的海底.湖底的近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正在向石油慢慢地变化。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液体。颜色深。直接开采出来的未经加工的石油称为原油。由于所含的胶质和沥青的比例不同。石油的颜色也不同。石油中含有石蜡。石蜡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石油的黏稠度的大小。另外。含硫量也是评价原油的指标。含硫量对石油加工和产品性质的影响很大。

3、天然气

天然气是地下岩层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气体混合物的总称。它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综合组成。其中甲烷占80%~90%。天然气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伴生气。由原油中的挥发性组分所组成。约有40%的天然气与石油一起伴生。称为油气田。它溶解在石油中或是形成石油构造中的气帽。并为石油储藏提供气压。另一种是非伴生气。即气田气。它埋藏更深。很多来源于煤系地层的天然气称为煤成气。它可能附于煤层中或另外聚集。在700万~1700万Pa和40~70℃时每吨煤可吸附13~30m3的甲烷。即使是在伴生油气田中。液体和气体的来源也不一定相同。它们所经历的不同的迁徙途径和迁移过程完全有可能使它们最终来到同一个岩层构造中。这些油气构造不是一个大岩洞。而是一些多孔岩层。其中含有气.油和水。这些气.油和水通常都是分开的。各自聚集在不同的高度水平上。油.气分离程度与二者的相对比例.石油黏度及岩石的空隙度有关。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能源。燃烧时有很高的发热值。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简称为天然气化工。主要有天然气制炭黑.天然气提取氦气.天然气制氢.天然气制氨.天然气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氯甲烷.天然气制四氯化碳.天然气制硝基甲烷.天然气制二硫化碳.天然气制乙烯.天然气制硫磺等。

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与石油类似。但采收率较高。可达60%~95%。大型稳定的气源常用管道输送至消费地区。每隔80~160km必须设一增压站。加上天然气压力高。故长距离管道输送投资很大。最近10年液化天然气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液化后的天然气体积仅为原来体积的1/600。因此可以用冷藏油轮进行运输。运到使用地后再进行气化。另外。天然气液化后。可为汽车提供方便的污染小的天然气燃料。

4、水能

许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水下落时所产生的能量。最初。人们以机械的形式利用这种能量。在19世纪末期。人们学会将水能转换为电能。早期的水电站规模非常小。只为电站附近的居民服务。随着输电网的发展及输电能力的不断提高。

水力发电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并从这种大规模的发展中获得益处。水能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再生。无污染。开发水能对江.河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由于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带来的污染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能放在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到1998年。发达国家可开发水能资源已经开发了60%。而发展中国家仅开发了20%。所以今后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和加拿大。

5、核能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做原子能。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获取方式。对于核裂变。核燃料是铀.钚等元素。核聚变的燃料则是氘.氚等物质。有一些物质。如钍。其本身并非核燃料。但经过核反应可以转化为核燃料。

1)重核的裂变

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核。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个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lkg铀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tce@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0万倍。

从1932年发现中子到1939年发现裂变。经历了7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仅发生裂变释放能量还不够理想。作为核燃料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分裂。一个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裂变后。除了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还伴随产生2~3个中子。即由中子引起裂变。裂变后又产生更多的中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反应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称为链式反应。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实现了人为控制链式反应。使裂变可以进行.可以停止。形成了核反应堆。

2)轻核的聚变

科学家们在对核反应的研究中还发现。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聚变。由于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所以也叫做热核反应。例如。把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就会释放出核能。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内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每天都在享用着这种聚变释放出的核能。

面对强大的核能。人们总是又爱又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已经给人类的记忆留下了很深的伤痕。核武器的发展是科学家们所忌惮的事情。实现核能的和平利用。就能够代替化石燃料。人们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各种规格的核反应堆。它是核潜艇.核动力破冰船.核电站等设施的核心部件。

常规能源利用技术的类型

火电机组技术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具有显著的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效果,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相比,热效率要提高1.2%,一年就可节约6000吨优质煤。未来火电建设将主要是发展高效率高参数的超临界(SC)和超超临界(USC)火电机组,它们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供电煤耗指标

供电标准煤耗率是指火电厂每生产1 kW?h电能平均耗用的标准煤量,它是衡量发电效率的一个主要指标。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生产1 kW?h电能平均耗用的标准煤量不足300g。

烟气脱硫工艺

我国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硫工艺部分技术国际领先。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是一种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的工艺技术。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再创新,解决了大型火电机组采用烟气循环流化床单塔工艺存在的塔内烟气分布不均、再循环物料流动不畅、除尘器无法实现正常工作等多项技术难题。

远距离输电

我国远距离输电世界领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施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500千伏系统串补投运与附加励磁阻尼控制装置抑制效果的联合试验,有效解决了点对网输电易引发次同步谐振,从而危及电厂安全的难题,填补了中国电力史在大型火电厂远距离安全输电技术上的一项空白。

SSR-DS为国内首创,世界唯一应用无功调制方式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在运行装置,为解决串补输电次同步谐振问题开创了新的方向,推动了串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填补了国际空白。

SSR-DS实现了控制策略、控制方式、设备技术、连接方式等四大创新。经比较,SSR-DS抑制次同步谐振效果优于阻塞滤波器、励磁系统附加控制(SEDC)、可控串补等方案,代表了当前世界上解决次同步谐振问题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常规能源的环境影响

能源与环境问题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常规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气污染

化石燃料的利用过程会产生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02)、氮的氧化物(Nq)等有害气体,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相当严重,如欧盟每年超过100亿美元,我国也高达120亿元人民币。

2.温星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c02)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上升1.5~3℃,在极地可能会上升6~8℃,结果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20~140cm,将给许多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由于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大气中C02浓度不断增加,每100万大气单位中的C02数量,在工业革命前为280个单位,到1988年为349个单位,现在还要更高。

3.酸雨

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大量S02、NOx等污染物,通过大气传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大面积酸雨,改变酸雨覆盖区的土壤性质,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改变湖泊水库的酸度,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腐蚀材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酸雨还导致地区气候改变,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若再考虑能源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则损失将更为严重。平均每开采1万吨煤,受伤人数为15~30人,可能造成2000平方米土地塌陷。全球平均每年塌陷的:土地有200多平方千米。

核能的利用虽然不会产生上述污染物,但也存在核废料问题。世界范围内的核能利用,将产生成千上万吨的核废料。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放射性的危害或风险将持续几百年。

二 : 中国常规能源构成:风能资源

    风能(wind energy)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中国的风能总量约16亿千瓦。

(www.61k.com)

    简介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人们可以用风车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旋转的动作去推动发电机,以产生电力,方法是透过传动轴,将转子(由以空气动力推动的扇叶组成)的旋转动力传送至发电机。到2008年为止,全世界以风力产生的电力约有 94.1 百万千瓦,供应的电力已超过全世界用量的1%。风能虽然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还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已经成长了四倍以上。

    现代利用涡轮叶片将气流的机械能转为电能而成为发电机。在中古与古代则利用风车将蒐集到的机械能用来磨碎谷物或抽水。

    风力被使用在大规模风农场为全国电子栅格并且在小各自的涡轮为提供电在被隔绝的地点。

    风能量是丰富、近乎无尽、广泛分布、干净与缓和温室效应。 我们把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经过长期测量,调查与统计得出的平均风能密度的概况称该范围内能利用的依据,通常以能密度线标示在地图上。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能源部就曾经调查过,单是德克萨斯州和南达科他州两州的风能密度就足以供应全美国的用电量。

    优缺点

    优点

    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发电机。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

    缺点

    风力发电在生态上的问题是可能干扰鸟类,如美国堪萨斯州的松鸡在风车出现之后已渐渐消失。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离岸发电,离岸发电价格较高但效率也高。

    在一些地区、风力发电的经济性不足:许多地区的风力有间歇性,更糟糕的情况是如台湾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间;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发展。

    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地方来兴建。 现在的风力发电还未成熟,还有相当发展空间。

    利用历史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公元前数世纪中国人民就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用风帆推动船舶前进。到了宋代更是中国应 用风车的全盛时代,当时流行的垂直轴风车,一直沿用至今。在国外,公元前2世纪,古波斯人就利用垂直轴风车碾米。10世纪伊斯兰人用风车提水,11世纪风车在中东已获得广泛的 应用。13世纪风车传至欧洲,14世纪已成为欧洲不可缺少的原 动机。在荷兰风车先用于莱茵河三角洲湖地和低湿地的汲水,以后又用于榨油和锯木。只是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才使欧洲风车数目急剧下降。

    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实行联邦风能计划。其内容主要是:评估国家的风能资源;研究风能开发中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改进风力机的性能,降低造价;主要研究为农业和其他用户用的小于100kw的风力机;为电力公司及工业用户设计的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组。美国已于80年代成功地开发了100、200、2000、2500、6200、7200kw的6种风力机组。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风力机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超过2X104MW,每年还以10%的速度增长。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新型风力发电机组已在夏威夷岛建成运行,其风力机叶片直径为97.5m,重144t,风轮迎风角的调整和机组的运行都由计算机控制,年发电量达1000万kw·h。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至1990年美国风力发电已占总发 电量的1%。 在瑞典、荷兰、英国、丹麦、德国、日本、西班牙,也根据各自国家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风力发电计划。如瑞典1990年风力机的装机容量已达350MW,年发电10亿kw·h。丹麦在1978年即建成了日德兰风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000kw,三片风叶的扫掠直径为54m,混凝土塔高58m,预计到2005年电力需求量的10%将来源于风能。德国1980年就在易北河口建成了一座风 力电站,装机容量为3000kw,到本世纪末风力发电也将占总发电量的8%。英国,英伦三岛濒临海洋,风能十分丰富,政府对风能开发也十分重视,到1990年风力发电已占英国总发电量的2%。在日本,1991年10月轻津海峡青森县的日本最大的风力发电站投人运行,5台风力发电机可为700户家庭提供电力。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濒临太平洋[11.90 0.08%]西岸,季风强盛。季风是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如冬季季风在华北长达6个月,东北长达7个月。东南季风则遍及中国的东半壁。根据国家气象局估计,全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近期可开发的约为1.6亿kw,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风能储量居中国前列,年平均风速大于3m/s的天数在200天以上。

    中国风力机的发展,在50年代末是各种木结构的布篷式风车,1959年仅江苏省就有木风车20多万台。到60年代中期主要是发展风力提水机。70年代中期以后风能开发利用列入“六五”国家重点项目,得到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先后从丹麦、比利时、瑞典、美国、德国引进一批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在新疆、内蒙古的风口及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的岛屿建立了8座示范性风力发电场。1992年装机容量已达8MW。新疆达坂城的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已达3300kw,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风力发电场。至1990年底全国风力提水的灌溉面积已达2.58万亩。1997年新增风力发电10万kw。目前中国已研制出100多种不同型式、不同容量的风力发电机组,并初步形成了风力机产业。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风能的开发利用还相当落后,不但发展速度缓慢而且技术落后,远没有形成规模。在进入21世纪时,中国应在风能的开发利用上加大投入力度,使高效清洁的风能能在中国能源的格局中占有应有的地。

    中国资源

    中国10m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kW,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kW。 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约为7000~8000h,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4000h。 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m2,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以上。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较好,有效风能密度在200W/m2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青藏高原北部有效风能密度在150~200W/m2之间,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3m/s的时数为4000~5000h,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6m/s的时数为3000h;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小,所以有效风能密度也较低。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山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为风能资源贫乏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在50W/m2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m/s的时数在2000h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m/s的时数在150h以下,风能潜力很低。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内陆还有许多山系,地形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我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我国季风的复杂性。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空气十分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在此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控制和影响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侵袭我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

    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遍及我国东半壁,西南季风则影响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风速远不及东南季风大。热带风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空气涡漩,是破坏力极大的海洋风暴,每年夏秋两季频繁侵袭我国,登陆我国南海之滨和东南沿海,热带风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陆,但次数很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夏季大约以唐古拉山为界,以南盛行东南风,以北为东至东北风。

    我国幅员辽阔,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我国现有风电场场址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一般认为,可将风电场风况分为三类: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时为较好;7米/秒以上为好;8米/秒以上为很好。可按风速频率曲线和机组功率曲线,估算国际标准大气状态下该机组的年发电量。我国相当于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限于较少数几个地带。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根据全国气象台部分风能资料的统计和计算,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中国风能分区及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 指标 丰富区较丰富区 可利用区 贫乏区 年有效风能密度(W/m2)>200 200~150<150~50<50 年≥3m/s累计小时数(h)>5000 5000~4000<4000~2000<2000 年≥6m/s累计小时数(h)>2200 2200~1500<1500~350<350 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 8 18 50 24 太阳辐射的能量到地球表面约有2%转化为风能,风能是地球上自然能源的一部分,我国风能潜力的估算如下: 风能理论可开发总量(R),全国为32.26亿千瓦,实际可开发利用量(R’),按总量的 l/10估计,并考虑到风轮实际扫掠面积为计算气流正方形面积的0.785倍〔1米直径风轮面积为0.52 Xπ= 0.785(平方米)〕,故实际可开发量为:R’=0.785R/10=2.53(亿千瓦)。

三 : 风能是新能源还是常规能源?

风能是新能源还是常规能源?

风能是新能源还是常规能源?的参考答案

新能源

按照各种能源在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人们把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常规能源为技术上比较成熟,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能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

新能源为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与开发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及核聚变能等.

本文标题:常规能源-常规能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42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